长篇影评
1 ) 《追凶者也》所有矛盾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
可能在曹保平导演的眼中,云南是一个极其边缘的地方。
《李米的猜想》已经把云南表现得够穷困了,而在《追凶者也》中,曹保平导演直接把镜头对准了云南的农村,用荒诞又黑色幽默的手法讲述了个简单的凶杀故事。
没有周密的计划,也没有高科技的作案方式,在那个只有泥泞公路的地方,杀人只需要两个条件:没人看见和一把刀。
这是电影的第一个矛盾。
在落后的云南农村,案件侦破的关键性一环竟是因为一个“偷车贼”。没有道路摄像头,也没有指纹识别之类的探案老手段。
大案的证据来自于素质低劣的乡村混混,不知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不过电影的矛盾并止于此,这个乡村混混王友全在答应宋老二后,对西装的事情守口如瓶,骨子里是有几分硬汉味的。
反衬那个倒霉的“五星”杀手董小凤,被好兄弟出卖后又被无量开发商所骗,经不住金钱的诱惑,才起了歹心。
在小区被捕时,绝望的董小凤谈起坎坷人生路,显得有些无奈。而年轻、稳不住的警察在他说到尽兴处开了枪,致使到死他也没把自己这口恶气倾吐出去。
到这里,社长忽然觉得这个角色竟有几分可怜的意思。
而借此条线,导演在片尾用了王友全口中一句很明显的台词来表达“诚信”主旨:“我爸从小就教我做人要诚信,但他死得早,我都快忘光了。”
可这部近两小时的电影,仅仅只想借这些社会边缘人物来揭发一个诚信的主题吗?
并没有那么简单。
片中的矛盾其实还很多。
比如刘烨饰演的宋老二因为名声开始了“追凶”之途:
“我儿子马上上高中了,我不能让他被乡里人看不起。”
但他却又仅仅因为一辆摩托车简单断定杀人凶手,让王友全在全村眼中沦为杀人犯,蒙上不白之冤。更有甚者,强行带走别人的猪,强行卖了赔偿猫哥的母亲,而这样的事,却无人过问。
因为我被冤枉了,所以他一定是杀人犯,所以他所有的赔偿好像都是顺理成章,理所应当的。
另外的,有酒桌上称兄道弟,内心都是利益关系这样的小矛盾。具体表现在宋老二的朋友在提供王友全线索时的第一句话是:“宋哥,上次说提供王友全的线索有现金奖励,是不是真的?”
还有类似“钉子户”这样的社会矛盾写照:宋老二不迁坟,在和王砚辉对峙的时候,被王砚辉强行灌输“牺牲主义”的价值观,而宋老二并不对这种“暴君”理论感到愤怒。相反的,他表现出的更多是愧疚、甚至自责,边缘农村的老百姓都是善良的,但这种善良很容易就变成了愚昧。
而在这些所有大大小小的矛盾背后,在整个观看完整部电影过后,令社长思前想后、辗转反侧的是这样一个原因:
马家兄弟,他们没有归案。
是的,在董小凤被击毙后,这个案子好像就皆大欢喜般的“被结束”了:宋老二买了猪,携同王友全一同回村。
看似完美,但真正被利益唆使的幕后黑手却未落网。而这样的故事发展只会有两种局面:一是马家兄弟采取正当路径与宋老二周旋,迫使他迁坟;二是马家兄弟继续雇凶杀人,顺利成章的迁坟。
显然,第二种局面发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宋老二依然面临着潜在的生命危险,并且接下来的杀手可能较之董小凤更加专业。
利字当头,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比生命和名誉更宝贵些吧。
片中还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一是电影开始,宋老二进入村庄,被团结的村民举着棍棒,当作人贩子抓了起来。
二是气急败坏的董小凤在县城的大街上遇到王友全,用米线罐砸晕了他,还叫了三轮摩托把他们一起送到了河边。
村里的穷人热心肠,县城里稍微富有的人却十分冷漠、甚至为了几分车钱做了“帮凶”,有这样的对比之后,再反观马家兄弟,他们冷血的形象就更加深刻。
因此,在网上大多数人都在探讨《追凶者也》带来的“诚信”拷问时,社长更加焦虑的是那些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但却依然逍遥法外,任意妄为的人。
追凶者也,该追的凶应该是马家兄弟,而该追的人呢?
是你?
还是我?
2 ) 像吃了狗屎味的巧克力
这是一个,或单独、或群集骑摩托车、坐大巴、乘三轮、开装载车,在小镇乡村里四处撒野的故事。
这是一个,所有人都讲方言,不同方言之间竟然没有任何沟通障碍的地方。
这是一个,警察到的比犯人要快的平行世界。
这是一个,被“不迁祖坟就阻碍了全村全乡全县全市全镇全省发展,然后就要被无私的人民杀掉”的超强逻辑统治的社会。
这是一个,虽然在南方,但是全满是黄土高坡的村镇。
这是一个,羊肉面汤烫的要死,一砸就能把人砸晕,并且碗碎了以后没有碎片,只剩渣子的怪力宇宙。
啊!
德玛西亚!
是不是你的名字!
咳咳。言归正传。
看到刘烨灵气尽失,只会瞪眼扭脸的表情,四肢夸张地摆动,去扮演一个似农非农的宋老二,虽然的确演得很像那么回事,但是总是少了点什么。大概是我太怀念那时候一个眼神就能千回百转的蓝宇了。
我想我也不行,我就BB,我就不上。
看到张译演的董小凤,他杀人的时候我内心非常平静,甚至还有点想笑,心里想着,这样tm也行?
后来他死前说,被奸商害了,我忍不住笑出了声。虽然场景很严肃,气氛很压抑,萍儿也被捂住了嘴眼里全是泪花,我还是笑了出来。
回想之前,我在想我为什么想笑呢?
就是刻画太弱智了。
第一,猫哥之死。
如果你被人捅了几刀,你一点都不反抗?
被冤死的猫哥说被捅就被捅,那么高大的身材一点都不反抗?
又没有被迷晕,也没有吃麻药。
而且被捅了几刀以后还能走那么稳当,却不想奋力一扑掐死董小凤?
那么此前塑造他坐地起价,弄脏别人裤子不道歉,满嘴坏笑是为了突出什么呢?
如果他真的是性格软弱不会反抗的人,何必多此一举塑造那些?
第二,抓王友全那一段。
真的,槽点太多, 大概是我真的不懂黑色幽默。
如果是宁浩来拍,大概会拍,两人在船上和好了,一起打算黑吃黑,把宋老二干掉,然后再回头讹诈马老板,结果万万没想到,二人刚达成和议,一下船,王友全反手一记打晕董小凤,董小凤也早有小九九知道他没那么老实,早就拿走了他的钱和手机......
对不起我脑洞大了。
第三,被警察围攻。
这是历史上警察来的最快的一次。
本以为大概来个你追我跑,然后激烈巷战,最后炸死拉倒,深深刻画人性,升华喜剧冲突的戏码。
或者两人成功跑路,过上了挥金如土的生活。
然后刘烨追凶二十年,最终找到了在罪与罚之中垂死的董小凤。
万万没想到,一枪崩死。
我笑了出声。
made,预算不够接着拍了是吗?
你们这群奸商。
当然了,狗屎味的巧克力还是巧克力,比真正的狗屎还是要强很多。
每个人物起码双脚站在地上,虽然有些浮夸,但是绝不做作,王友全就是一特别像我们身边的二流子,想啪啪啪,就直接啪啪啪。绝对不会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后,再矫情的放一大段破音乐,扯一堆犊子,嘴角一弯,邪魅一笑,然后撕逼翻脸再啪啪啪。
王子文演的真的清纯好做作,就是一特别普通的小姑娘,想哭就哭,想啪就啪,想叫你滚就叫你滚,叫你来你就来。绝对不会手拿香槟,在浴室里淋了好久,然后四十五度角仰望摄影机,说一大段旁白,然后终于用手挡住阳光,完美哭了出来。
董小凤真的演的就跟我们身边的斯文败类一样,破眼镜框子,一身西服,表面上点头哈腰,背地里捅你一刀。真带劲。可惜了,最后刻画的有点弱智。
二星半给以上三位演员。
3 ) 方言是致命伤
云南方言不是一个很难掌握的方言。北方语系,西南官话,音调有一些变化,再加上一些特有和其实不算特有但是本地人往往觉得特有的词儿。云南不同地区的方言差别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音律上。比如建水方言有八个音调,女孩子说起来跟唱歌一样,男孩子说起来跟女孩子一样。
方言自有方言的力量。方言用得好自然是加分不少。当下网络上很喜欢把南京话“一逼屌糟”拿出来说,我小时候都嫌脏不敢当着大人乱讲这一句,现在居然成了书面流行语,只因为这样的表达太准确太有情绪了。很难想象李伯清不说四川话会成什么样子,也很难想赵本山说普通话会如何——尽管在很多南方人看起来,东北话跟普通话差别不大。
用北方语系的方言很讨巧。大部分词汇都能听懂,在字幕的帮助下,理解起来不会有什么障碍。而个别专用词汇在语境之下,会让台词变得很生动。武林外传里陕西话山东话东北话河南话在一起混,毫无违和感。但是有些电影里普通话和粤语对话,显得就怪怪的。
说了这么多,是因为《追凶者也》这部电影里的云南方言实在是太恼火了。不地道的方言一出现,电影立刻就变得很糟糕。王砚辉施宁这些云南本土演员的方言当然没问题。王子文讲四川话我就理解为她本来就是四川妹子吧。但是刘烨这个格楞半倒的云南方言就太让人倒胃口了。《李米的猜想》里,王宝强也说着一口奇怪的方言,似乎有点儿云南话的意思却又绝对不是。好吧,我可以理解为这个角色是个外地来云南打工的。但是追凶者也的刘烨,他是因为不肯搬迁祖坟而产生这一系列的事件,那他绝对是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没跑啊。讲这样水准的云南话,是不是标准太低了?此外,电影里用云南方言作为每个章节的名字,其中“小烂屎”一词纯属乱用。王子文清纯的形象以及片中独立善良的设定,跟小烂屎完全没有关系。如果说小烂屎指的是其他人,那就更加不能理解了。
军事剧里武器装备最好还是考究一点,历史剧里道具官职等等最好还是考究一点,方言电影里,方言的使用当然也应该考究一点儿。这是一个导演一个演员对自己基本的要求吧。我总觉得,作为演员,多学点儿方言总归是个很有用的技能。相声不是讲究四个字,说学逗唱嘛。“学”这个字里,学方言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相声演员不学点上海话山东话河南话,大量的段子就没法说了。记得《霸王别姬》里,张国荣为了练习北京话,练习戏剧,用了一年的时间。《追凶者也》方言不过关,我只能理解为曹保平刘烨对自己的要求太低。
方言不过关,这是中国当下电影现状的一个缩影。曹保平这样不算烂的导演刘烨这样不算烂的演员追凶者也这样不算烂的电影,对自己的要求也这么低,这才是我们跟真正优秀的电影行业的差距。追凶者也这样的电影,请烧包谷这样的云南方言专家来调整一下都不行吗?好莱坞烂片一大堆,但是好的导演好的演员,绝不会在这些重要环节基本功上掉链子。如果我们连严肃作品都是这个鬼样子,那又怎么能指望整体水准的提升呢?
至于刘烨的“轴”没有起到应有的剧情推动作用,张译从心狠手辣的杀手突然变成笨贼一箩筐,影片风格混乱这些问题,我就不想说了。方言太差,说多了也没劲。
4 ) 《追凶者也》:地域文化、传统文学、黑色幽默与底层叙事
整个九月,国内院线可谓是热闹纷呈,而在这个月上映的众多影片当中,我最想看其中三部,分别是:杨超导演的《长江图》,曹保平导演的《追凶者也》和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昨日下午在家,酝酿《阿尔贝·加缪》的长书评未果,于是说走就走,到家附近的影院,观看这部期待已久的《追凶者也》。事实证明:在电影院度过的这两个小时,可谓物超所值,这场观影之旅,也给中秋小长假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这部电影里,曹保平导演把故事发生地点,选择在位处中国西南边疆的云南。云南,并不仅仅只是电影的取景地,而是整个电影故事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载体。电影采取了中国传统文学当中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手法,这样的手法在徐童导演的经典纪录片《算命》当中同样有过运用。而两者所不同的是,《算命》的章节标题完全参照章回体小说,是工整的对仗式文字;而在《追凶者也》里,导演所采用的章节命名更加源于草根市井文化,从“憨包”、“小烂屎”、“土贼”到“乱屁麻麻”和“鸡枞”,要么是云南当地人常用的方言词汇,要么就是云南人经常食用的特色食物,而电影当中的对白,也是以云南方言为主。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章节标题几乎都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憨包”之于“傻瓜、笨蛋”的贬义指向,“小烂屎”之于评价女人作风不正的贬损意味,这些一语双关的俗语,都完全源自云南千百年来沿承的民俗和社会文化。这样的一系列设置,让这部电影充满了云南地域特色,也能让观众在那些美轮美奂的山水宣传片之外,看到最真实、最市井、最草根的云南现实生活。
甚至就连影片的英文名称“Cock and Bull”,也跟上述俗语设置一脉相承。我们绝对不能望文生义地认为,这个英文名称指向的是“公鸡和公牛的故事”,实际上,“a cock and bull story”在英文中是一个固定俗语,它的意义是"荒谬的故事、流言蜚语、无伤风雅的谣言"。
早在17世纪初,英国有一家公路旅店,店名便叫做Cock and Bull,疲惫的观光者在那里留宿歇息,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讨论他们所经历的一些奇闻异事。久而久之,这些故事就被称之为cock and bull tales。影片用这样一个西方俗语来作为英文名,既跟影片具有丰富内涵和意味的中国地方俗语的章节标题形成对应,又暗自呼应了影片男主人公宋老二因杀人谣言不堪其扰,坚持查出事件真相的故事指向,可谓一箭双雕。
影片对于中国市井社会的再现与还原,当然并不仅仅体现在上述名称方面。在影像内容的具体展现上,也有许多值得玩味之处。比如影片刚开始,几个中老年市民在茶馆里谈论猫叔被杀事件,说着宋老二的闲话。导演显然是意识到:在互联网兴起之前的中国城市以及网络仍然不发达的中国边陲乡野,类似茶馆、澡堂这样的场所,一直就是小城居民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小城里的大事小事,谁家的三长两短,都是在这样的场所里进行讨论、交流和信息交换。相信跟蓑翁一般年龄的70后、80后青年,小时候都有在澡堂或茶馆里,听镇上老居民如此谈论的生活记忆。对此,旅美学者王笛先生在《茶馆》一书里,也有着形象深入的记述与研究。而类似村民集体出动、围打人贩子嫌疑人,对逝去亲人的招魂仪式,乃至宋老二抓不到杀人嫌疑对象王友全,就拖走他家的猪抵作赔偿费等诸多场景,都无时无刻不在中国各地的乡村当中发生。因此,虽然这样一个故事在导演充满张力和幽默感的编排之下,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可看性,但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实指向,也同样毋庸置疑。
跟上述充满仪式感的场景相比,更为真实的,则是影片故事的内核。只因为宋老二不同意迁走自己家的祖坟,导致马光兄弟的锰矿厂迟迟不能开工,宋老二就要面临杀身之祸。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资本的逐利本性对于民俗和个体生存境况的摧残。耐人寻味的是,在马光兄弟的帮手贵哥眼中,宋老二挡住的并不只是马光兄弟的财路,而是全村、全镇、全县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所谓政治正确,在地方资本家的口中,已经被熟练地包装为自身牟利的政治合法性理由,畅通无阻。而更让人沉痛与深思的是,要除掉宋老二,根本无须马光兄弟自己动手,无论是充当职业杀手的魏小凤,还是成为替死鬼的猫哥,抑或是因偷摩托车而卷入其中的王友全,以及被谣言攻击、不胜其扰的宋老二,整个杀人事件互动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底层社会辛苦打拼、拼命挣扎的个体。在资本和利益的驱动之下,他们之间展开了互攻与互害,而所谓正义的到来,只是让罪恶台前的魏小凤轰然倒下,而在魏小凤身后策划罪恶、让小凤毫无尊严可言的马光兄弟,却似乎仍然相安无事。高高在上的资本家马光兄弟,所付出的,似乎只是对他们来说九牛一毛的几十万元酬劳而已。
由此,这样一个表面上的幽默喜剧故事,却指向了极为深刻、尖锐的社会批判内涵。看明白了这一点,或许更能明白本片为什么要以喜剧面目示人,如果没有这样的外包装,也许这样的电影,将永远无缘在大屏幕,跟广大观众会面。
就此搁笔。
2016.9.18晚作于竹林斋
5 ) 这哪里是犯罪片?明明就是社会片!
看完内心很惆怅啊。扫了豆瓣好几篇热门影评,都没有我想说的,就拿手机随手打几点抒发一下感情吧。
豆瓣的热门影评都在关注所谓“类型片”拍摄手法啊,什么犯罪片啊三段式啊科恩宁浩啊新迷宫烈日灼心,要不就是说犯罪凶手low的,还有“诚信”的。啊喂,如果是这么单纯干嘛放五个章节啊。(怪不得最后两章,电影院里就有人开始说“还有啊?”“怎么还没完啊?”。)
就是因为后两章,这部片,明明就是社会片,还是细思极恐的那种。(我一定不是一个人!)导演编剧辛苦了,过审上院线也是不容易啊。
1. 所谓“官商勾结”。小凤拿到王友全和女友合照的复印件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贵哥马老板他们有这个?某警察在王友全家里搜出来以后,直接给了刘队,刘队都不肯给宋老二看一眼,就给了年轻警察。影片全部没有解释,一直到结尾,神兵天降,年轻警察“失手”打死了小凤,哪里是手抖的厉害,明明精准干脆。刘队看了年轻警察一眼。意味深长啊。
2. 乡镇和农村人民还是“朴实”啊。然而这“朴实”这的是好的么?最近看了冯骥才的《一百人的十年》。“朴实”犯下的恶是“无知”的人,是对别人人生产生毁灭型的恶啊。这些人,因为相信,所以忠诚。可是无知的忠诚是不是会带来毁灭?“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使徒受骗”。
3. 舆论。农村,才有以讹传讹和武断推断产生的舆论压力?这是因为落后,封闭和无知?呵,那现在的网络暴力怎么说?这明明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知人不评人,何况不知。这个技能,好难解锁。
4.贵哥关于迁坟的“道德”说教。“乍听有道理,好像又有哪里不对,但有说不出来哪里不对”系列。别说宋老二要自我怀疑了。差点我都要相信了。苍蝇的背景声好评。云南山歌“老司机带带我”好评。
5. 小人物的悲剧往往是在故事结束以后。贵哥一死,小凤一死。老板们还是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结尾是个喜剧?宋老二呢?他不会再受到死亡威胁?他家祖坟呢?这明明就是一个悲剧。可以,这很中国。
最后,看有些人说到床戏。王友全和小凤和他们的女朋友们的床戏一点也不突兀啊。“我什么也没有,我能表达我爱你就只有把自己给你了”。于是,一个在以为自己男友是杀人凶手的时候还能出钱让他去广州哪怕再也不会回来,一个在神兵天降的时候死撑还让男友快跑。爱的不深,怎么会这么无私地放手。
全程逻辑合理,人设不崩。
整个影片,贵哥死的那一刀,受到了惊吓。倒吸一口凉气,迟迟缓不过来。
那个切口,干净利落。
6 ) 《追凶者也》:我西服呢?中国荒诞电影的泥石流
原本以为《追凶者也》和《烈日灼心》一样,是一部严肃的犯罪电影。看完后,我发现它是一部黑色荒诞片,甚至还可以加个词:黑色荒诞喜剧片。
既然是荒诞片,就不能以太正常的三观和逻辑去看它。
在叙述荒诞这事儿上,中国人早早走在了前列,从「荒诞不经」的《山海经》开始,中国人对于荒诞的捕捉就没有停止过,而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更是在《蛙》《檀香刑》中将荒诞笔法顶出了新高度,就连余华的《第七天》,也是一本最现实、最荒诞的畅销小说。
中国影片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呈现荒诞。早期的《鬼子来了》之后,从《疯狂的石头》开始,荒诞电影成为华语电影的一股泥石流,《人在囧途》、《港囧》、《夜•店》《让子弹飞》《Hello树先生》《我不是王毛》等时不时地冲击一下观众。
如果说功夫武侠电影早已华语电影的一个符号,那么,荒诞电影再发力下,有可能可以成为第二个鲜亮名片,毕竟爱情、正史等类型片,中国导演大都拍得乏味可陈。
作为北影教师,导演曹保平也不是安分的人,否则立足三尺讲台就好了。他早年的《李米的猜想》就挺另类的,直到《光荣的愤怒》、《狗十三》,我才发现他很长于荒诞。随后的《烈日灼心》,荒诞被隐忍了,冰冷到令人窒息,又发现他还很有勇气拍犯罪题材。
如果中国有韩国那样的拍片环境,按照目前的社会素材量,大概华语电影也能制造出了不少佳作。然而很难。很多类似的剧本,从一开始就无人问津,或不敢接手。
从这一点上说,为曹保平的胆量,和迂回在成片和审查制度之间的智慧点个赞。
回到《追凶者也》。观影前,我已经做好了沉重以待的心理准备——影院里的人不多,似乎过节期间,很多人不愿意看这样一部外观阴郁的片子。
电影的宣发方,在一定程度上引领错了方向。
电影前20分钟,的确有些沉,像一个人的脚步,蹒跚踟躇。然而随后它就狂奔起来,像一匹野马,张译出现后,像跨上这匹野马的背,却抓不住它的缰绳,任由驰骋,兴奋刺激。
抓不住缰绳,是因为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无法预测下面会发生什么。
电影,总是导演和观众在斗心思,时不时地玩个套路,套路要么深、要么浅,很容易玩砸,《追凶者也》的套路玩得算是恰到好处吧,一个扣锁上,猜?一个扣解开,啊!
从开篇来看,它只有一个扣,就是因为一起命案,刘烨变成了秋菊,想要个清白。如果电影就这么持续到最后,倒也谈不上套路问题了。大概观众都会以为就是这么一个故事,直到第二个扣亮出来,让人又以为这就是结局了;然后第三个扣冒出来,也不是结局,第三个又带出第四个,第四个又和第一个纠缠上。
这些扣盘根错节,却不复杂,它把心思放在逻辑设计上,层层推进之间,观众大概都能做到秒懂,笑点、啊点在秒懂间迸发,充斥在脑海里,带来的就是一个比较爽快的观影感受了。
这个锁扣、解扣的过程,从荒诞逻辑上来说,它是合理的,但如果在观影时完全代入现实,和电影逻辑时刻对抗,就没那么好玩了。
当然,荒诞并不意味着脱离现实,它最终的扣解开时,你会发现,一个现实的梗,巨大地摆放在中间。
《追凶者也》的讲述手法和剪辑手法并不算曹保平的原创吧,因为依稀能看到《无人区》《疯狂的石头》或《黄金大劫案》《夜•店》的影子。
好在,这是一个全新的故事。这点就很好了,很多电影就缺少新故事,也懒得在故事上下功夫,买个热门IP,或弄一堆卡司,拍得再烂俗,就能卖很多银子了。
这个故事涉及犯罪,怎么能没有警X呢?只能正面呈现,不能吐槽警X,这点中国导演应该很羡慕韩国导演。《追凶者也》没有吐槽,但也没有美化这个避不开的点,但很大程度地淡化了警X的存在感,作为一部犯罪片,做到这点应该付出了很多心思,而最后警X的出现,算是一种折中求全吧,不影响影片整体剧设。
在整个剧设中,张译出来的最晚,但毫无疑问,导演给这个喷着一口东北话的角色赋予了太多戏剧性。刘烨已在上海电影节上拿回来一个影帝,假以时日,张译也能凭借《追凶者也》拿个最佳男配吧。
关于方言问题,实话说,刚开始我也有些费力,云南方言完全听不懂,一边要看剧情展开,一边又要盯字幕。而随着剧情拉开,不适应感完全消失,甚至,《追凶者也》如果换成普通话,效果会大打折扣。
最后吐槽一点:《追凶者也》的第三支预告片《爱是元凶》,有些多余,尤其是文案「心,无情;爱,无期」,一定程度了带偏了观影方向。不是所有影片,都必须沾染上爱情才好看;而爱情,在整部影片里就是为了圆满情节的工具梗,剧情没有用心安排,在解扣悬念下,观众也不会把爱情看入心。而这支预告片,让人以为这又是一部基于爱情的俗套电影。
总归,在皂片横行的影院,有这么一部还算费了很多构思心思的影片,《追凶者也》还是值得追下的。
✎原创撰文:@韩影书 ©著作权所有
——纯属个人之见,感谢轻拍。
附: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到最后,片尾曲还是很好玩的,歌词▼
更像是一部玩出来的电影,比较黑色幽默的东西。不过总觉得差口气,相对而言,只有张译的部分是最对的,其他人还是有些怪。
前半部分"心迷宫",后半部分"疯狂的石头",最后来点现实鸡汤,放在今年的华语片里算是一股清流了。看片前被迫围观了"爵迹"的预告,感觉今年再也不想看电影了,操!
宋老二好可气,宋老二好可怜。他的眼泪比不上全村人的致富重要,所以他该死。可怕的是连他自己也相信自己该死——这是喜剧包装下那个悲剧的核。
刘烨的假方言听得全村全镇全县全省的人民都想杀他。
演了一群被水逆严重影响的人,张译是水逆重灾区的,心疼
庄子曰: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曹保平闻此语,深以为然,叹曰:杀一人者死,坑千万人者富。遂拍追凶者也,惜哉脸盲呜呼。杀手逢水逆,一笨毁所有。众皆捧腹。
对老导演要是要求严格点的话就是3星半。开头和结尾都略松,中间渐入佳境。
极品昆明话普及大全,李米拍了昆明,追凶拍了东川,真是缘分。真希望曹导能让昆明话火一把,其实昆明话多搞笑啊。无论这片的黑色幽默玩的好或坏,至少曹导还原了云南的城市与乡村,这里既有美与丑,善与恶,但每一个昆明人都会倍感亲切。
演员演技基本在线,黑色幽默,但是片子的环节和人物设置都过于刻意了。
就喜欢这种土炮旮旯里的黑色类型片。
张译演技真好,可惜剧本没写好
三星半,曹保平的实验性作品,如心迷宫般叙事,其实更像《11:14》。三段内容中分别尝试了悬疑、亡命、黑色不同的类型,玩的是类型片混搭,刻意放弃了故事层面的营造,故事背后的主题我比较喜欢,有的人为了面子(刘烨),有的人为了里子(段博文),有的人面子里子都想要(张译),后者表现最精彩
憨包、小混混、五星级杀手,追凶者也!和《烈日灼心》完全不同,重回《光荣的愤怒》的风格,荒诞、戏谑、讽刺、黑色、粗野,可笑又可悲,依然有劲,且更有趣。刘烨部分稍有点松,到张译这就完全玩开了,非常科恩,非常冰血暴,荒野行凶和船上追逐两段逗死人了,我日,真的好玩。
张译是一个特别有深度,特别有想法的演员,内涵修养都特别棒,演技更是没话说。虽然刘烨平时是个网红段子手,但一回到老本行,影帝功力分分钟秒杀一群小鲜肉。一部特别精彩的电影!
张译太抢戏,包袱留的也太靠后,让叙事上感觉都出现了失衡,但还是喜欢曹保平在风格化上的处理,像戏的戏依旧看的很happy。
张译对着刘烨的照片做俯卧撑那里我还以为又是一部和《烈日灼心》一样带基佬情节的犯罪片。
就是张译塑造的角色搞笑部分用力稍过
剧本太刻意了,表演也太刻意了,失望
张译部分很出彩,扛起了整部电影。有人说导演模仿宁浩,你肯定不知道宁浩的成名作是模仿盖里奇的,对于泡菜的《釜山行》,同样跟风模仿痕迹很重,却捧到要踩自己。自己院线难得有部制作诚意,演技在线的作品,为何不多点褒奖。套用电影一句台词“最恨奸商”,我加一句“我还恨白痴的消费者”
五星杀手!很严肃的凶杀案竟然笑声连连,严肃里透露着喜剧效果。失手的小警察应该也是高氏兄弟收买了,或许不仅仅只有高氏,甚至村民,政府,也都想宋老二死吧。从烈日灼心到追凶者也,都挺好看,刘烨张译段博文的演技都很赞,当然,最棒的还是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