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今晚很难分得清谁才是疯子,珍妮。
当时看到这部电影即将上映的时候就十分激动,一直在等资源出来。幸好最近还是等到了。阿妮自导自演的电影,不论好坏都要去追一下。而且另一个女主还是璐·德·拉格,最开始是在13版的《安娜·卡列尼娜》里面知道的她,后来又看了她的《无辜者》。相信她一定前途无量。
又是一部探讨男权与父权的电影,出乎意料的是它并没有使我感到厌烦。这一部电影对于主旨的表达的确有着不同寻常之处。
本片的主旨毫无疑问是女权与男权的斗争,但对于这一主题的表达方式在这个女权题材的影视剧有些泛滥的时期就显得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这种题材的电影成色究竟如何就取决于此。
这部电影中,导演大量使用场景去表达主题就是它最别出心裁的地方。一直以来场景都是被放在次要地位的,导演们更加注重的是言语,动作,神态等等,而它往往只能作为一个载体,一个附属品,但这一次,阿妮却把它用活了。
坐在主位上的父亲尽显威严,昏暗的灯光,半开的窗帘,以及过于宽敞的桌子,都体现出在父权的压迫下,家中的三位“女性”(弟弟在这一部电影中的形象也是近乎女性的)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窒息般的压迫感。
车厢的环境相比于家中餐厅的环境更为狭小。这是女主最后一次身处为父亲所支配的环境,同样也是这种窒息感的高点。女性化的弟弟使尤金妮在父亲的形象面前显得更为渺小。女主一直看着窗外,车厢中的阴暗与窗外的光明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马车停在疯人院,女主彻底堕入黑暗。这部电影中对于光明这个意象使用得还是很恰到好处的,后面女主在禁闭室中遭受折磨也使用了这一意象。
女主初到疯人院时,镜头中终于出现了较为敞亮的场景。宽敞明亮的环境与之前狭小阴暗的环境形成对比,明亮的色调暗示女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在这里她将获得新生。所谓的疯人院中的女性,她们的情感才是最真挚的,明亮的光线同样也象征着她们纯洁而又不受束缚的心灵。
全剧最具压迫感的场景。路易丝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好,她就是疯人院中善良与美好的化身,是与男性所代表的权威与冷酷相对立的形象。而她被虐待直至发病,遭到所有男性围观,无疑是更加令人窒息的。本身教授用来演示的屋子并不小,但当演示到达高潮,所有人起立围观路易丝发病的状态时,镜头内的空间突然被压缩,身着黑衣的男性如同一堵堵墙,从四面八方相路易丝挤去。场景的突然变化产生的情感冲击是巨大的。
使用病人进行医学演示在我看来是违反人道主义的,一直认为这些病人与实验小白鼠没有太多区别。而当珍妮薇芙多次提出要上前救助时均被拦下,最后路易丝发病后也同样没有人救助,观众只是默默地看着,然后默默地离开。这种冷酷,与他们口口声声反对的中世纪神职人员不无二致。其实神学与科学,以我们现在的能力还并不能说明究竟谁对谁错。它们只是两个选项罢了,只是两条不同的路,本身并不会造成什么伤害。真正邪恶的依然是人心,是那些把宗教与科学作为武器,来获取满足自身权力欲望的人。正所谓只要人心险恶,处处皆可作恶。
这一点真的不可不说,服饰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以及主旨的体现等方面的作用总所周知。尤其是作为一部女性电影,这一点更是不可或缺的。
束腰以及其含义已经在许多优秀的作品中做过诠释,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小仙女阿莱克西斯在《真爱无尽》中的一个桥段。她饰演的富家女孩在出逃后找到了不老不死的塔克一家,塔克家的妈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下她的束腰,并说了一句:“你们都不感觉难受吗?”,这也是她走向自由的新世界的开端。
虽然对于束腰的描写本身并不新颖,但是阿妮在这部电影中的创新还是让我感到眼前一亮的。这部电影不像大多数双女主的电影,两位女主有许多时间在一起。而这一部由于两人身份的差异,在许多镜头中两人是分开的。电影中的几次双镜头拼凑就很巧妙地利用上了这一点,而两人同时解束腰的那一段就显得尤为精彩。小黑屋的经历对于尤金妮而言更像是一种涅槃,正是这段她最为痛苦的经历使她的反抗意识达到了高潮。而发疯似的解开束腰就是最好的体现。这一段她的情绪是热烈的,是在长久的压抑后的瞬间爆发。而珍妮薇芙的表现就相对而言平和许多,对于她的描写更加注重解下束腰的困难,以至于在解下后都要先休息一阵。
这一段两人的同步,本质上都是对于自由的追逐以及对于彻底摆脱束缚的渴望。珍妮薇芙的动作是平和而又缓慢的,而尤金妮的动作则是急促而又略显癫狂的。解下束腰的过程是痛苦的,不论是珍妮薇芙用工具慢慢解开,还是尤金妮的暴力拆解。只是对于不同女性而言,有些人要经历的是缓慢而又持久的痛苦,而另一些人则更愿意快速而又强烈的痛苦。但对于每一个渴望独立于自由的女性而言,这种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亦是值得的。
男性与女性的服饰:(图片有点多,大家自己去看叭)
本片中的男性服装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清一色的黑,样式整洁规范而又一丝不苟。它所呈现出的压迫感是巨大的。
相比之下,女性服饰就更加复杂。女性可以根据服饰分为三个阵营:护士的黑,病人的白,还有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深蓝。大部分的护士是依附于男性的,因此她们的服饰与男性同色。而病人的白也不必多言,并且她们的服饰是宽大而又随意的,与男性形成的对比不言而喻。
这里面最具特点的就是珍妮薇芙的服饰。她的深蓝色护士长制服在医院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既不属于黑色,也不属于白色,但本质上还是更加偏向黑色一些,这与她在医院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遇见尤金妮之前的想法是相吻合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向白色的方向迈进。而最后她由医生变为了病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后,她的服饰也变为了彻彻底底的白。
1. 尤金妮与珍妮薇芙有一个相同的经历,就是吃饭迟到。在我看来,家庭聚餐本应是一个轻松休闲的时刻,在她们两家都成了一种不能有些许差错的仪式。这种强加的规则可能更多还是父权显示自己威严的途径。即使表面上十分和谐的珍妮薇芙家,从这一点中就可以看出她的父亲与尤金妮的父亲以及主治医师,并没有太大区别。“现在我连你也失去了,我亲爱的女儿。”本就不是一路人,也终将分道扬镳。
2. 装哑的女孩在圣诞节站在教堂的椅子上唱歌那段是又一处亮点。再最开始路易丝对尤金妮说这个姑娘是在装哑的时候,我就感觉这里一定会有故事,只是没有想到居然会这么精彩。她演唱的环境着实很巧妙:唱圣诞颂歌的环境中是清一色的女性,而她也是在这个环境中才首次开口。她歌唱的内容也十分有趣,在这个本应歌颂上帝与圣母的时刻,她却选择了歌颂自己的母亲,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女性。注意,是女性!母亲带给孩子的感觉是最为亲切的,亦是最难以忘怀的。她给予一个孩子的安慰是男性所无法给予的,而这恰恰就是女性的力量,她们的爱是深沉而又伟大的。
3. 再写一下珍妮这个极富探讨价值的人物。作为一名女性,一位护士,她对待病人的态度与绝大多数的护士都不同的。别人像是在完成任务,而在她的眼神里,以及她的一举一动中,透露出的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恨意。她在这里好像不是救助病人,亦不是为了生计,她仿佛是在复仇。她在虐待同是女性的尤金妮时没有一丝一毫的情绪波动,甚至是洋洋得意的。她的遭遇固然悲惨,但是真正驱使她如此的我认为还是她与生俱来的残忍,残忍到可以把自己的母亲一点点地折磨致死。这样的女性在对付同为女性的反抗者时,毫无疑问是更加危险的。
女权究竟是什么,是否正确,是否矫枉过正?人们给出的答案太多,我实在难以分辨。而我对女权的认识与理解是很简单的:它因为社会的需要而诞生并进一步发展,究其根源,它只是为这个社会多提供了一个选项罢了。当这个社会只需要一种性别去运行时,很可惜,历史选择了男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运行变得更加复杂时,女性的力量就被发掘了。个人认为这并不是男性主导的,因为没有人愿意将权力拱手相让。这本身还是时代与社会的选择,旁人干涉不得。
《西部世界》第二季结局中伯纳德背叛德洛丽丝的原因我一直记忆犹新:作为园区中的“神”,德洛丽丝对革命者的选择是无差别的。她并没有考虑接待员们究竟是否想革命,即她并没有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我无法说清女权以及女性运动究竟是好是坏,可能也没有人可以说清,或许它根本就没有一个正确答案。我只能相信我可以认识到的:女权只是为这个社会增加了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的产生与成长并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
其实还有一些疑问:尤金妮到底能不能看到鬼魂?这里的鬼魂是不是只是一种象征?如果是象征,那么它象征着什么?最开始时认为是自由,新知以及被周围人理解,但细细想来又有些不确定了。
电影里,相信通灵,如对一个人的信任。有些玄乎,但所谓通灵并非主题。它是基于这样一个奇幻的事情延伸谈及现实。
很像看一个冷门文学的电影故事,特别是讲故事的感觉。
以一名有学识、富有个性,但不受待见、时而“会发疯”的女子为主视觉讲述被家人骗入疯人院被强迫“治疗”,最终参加到疯人院那场盛大舞会的经历。
如真如假,如幻如梦。
画面的尤美和其带来的视觉感受的直接而引人注目。
关于美,服装也是精心设计的。
对讥讽男权主义的镜头,对表达女性渴求的镜头,两者对比会是电影想要表达的观点。
社会中,男性主导一切,女性地位卑微;男人代表知性,对一切有探究的权利。女人代表愚昧,是疯子。
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渴望自由!
疯人院舞会,“疯人”表演,名流欣赏。我会说这是一场不平等,充满侮辱,且仅供富人娱乐的活动。
女疯人院=富人妓院 挖讽意味不言而喻。
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理的切入点还挺有趣。比较可惜的是故事并没有太深刻,走了心,但没抓到。总体来说,气氛大于逻辑,感性盖过理性。不过,看过前一小时,后面都属于精彩的了。
如果对比开片镜头与结束镜头,女主角的心境都不同了。欢笑声、海浪声盖过了一切情感。
暗喻讽刺片。这个医院到底是为精神病人治疗,还是男权社会里惩治女子的牢笼?一本书启迪了女子的心智,她们再也不是宿命的苦主,她们的思想无比自由,就算身在牢笼,也可以和自己所爱得人牵手徜徉在最美的沙滩……
女主是个具有和鬼魂说话能力的人,她渴望自由,不想被父亲的威严所控制,经常在弟弟的掩护下外出放任自己。一次她在酒吧喝酒时邂逅了一个男子,男子将自己读的书借给女主阅读。女主很快被书吸引,不停地阅读。因为女主神神叨叨的,经常出言不逊,所以父亲将她送去一家治疗精神病的医院。女主在那里认识了很多同宿舍的女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医院对她们的治疗,只在于医生的主观臆断,医生随意的判断和好恶,可能就是十分严苛的治疗,与其说是治疗,还不如说是折磨和酷刑。女主一次次地被人强行进行治疗。但是她还是顽强地抗争着,还经常出头,仗义执言。这样的性格让他收获了友情,就是那个医院的护士长,因为女主,护士长与死去的妹妹建立起了联系,让护士长救了父亲,还得到了很多宽慰的信息,让护士长非常的满足和快乐。于是护士长一路都在保护她。当然得到友善的同时她也因为维护自己好友的病情得罪了医院的医生,医生将她关进牢房,并安排将自己母亲送进这个医院的狠心护士“关照”她。这让女主暗无天日,吃着难吃至极的食物,过着非人的生活。同时护士长也在不遗余力地帮助女主,她一方面是不是到牢房看望,为女主开窗晒太阳,一方面积极和医生争取,让女主早日从牢房出来。在护士长的努力下,女主终于逃了出来。在一次舞会上,护士长带着女主的弟弟一起救出了女主,自己却被抓关进了医院……
我觉得女主利用让护士长与妹妹建立关系,让护士长重新找回了人性,不再冷血无情,严厉苛刻,并用妹妹的鼓励让她成为了反抗医院医生权威的武器,用心去服务和爱所有的病人,这让护士长更有了目标。女主的弟弟是个软弱的人,不敢反抗父权,在父亲面前不敢说话,表达意愿,只是暗中关心和解救姐姐,勇气不嘉,不过还算有人性,有爱意,就是不够勇敢,可悲的当时社会,黑暗,压抑,暗无天日。
Eugénie是生活在19世纪一位光芒四射充满热情的姑娘。她有一种特殊的天赋:听得到看得见过世的人。当她的家人发现这个秘密以后,她就被爸爸和兄弟送到神经病诊所萨尔佩特里尔医院,这让她完全没有可能逃脱她的命运了。这个诊所是由著名的Charcot教授管理,他是著名的神经学专家和精神病专家先锋,收容被诊断为歇斯底里、疯狂和癫痫以及所有类型的躯体和精神障碍女病人……
疯女人的舞会是梅拉妮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整个故事明显渗透着女性主义的视觉感受。女性的所感所需,女人们的灵魂共鸣,都以对照性的细节描绘出来。她们对于精神层面的探知,对于光明的渴求,对于束缚的反抗,无论什么阶层什么背景,人性的脉动是相同的。
女主角Eugénie虽然出身上流社会,然而她不像别的小姐一样,生活中的大事是参加舞会的时候穿什么服装,怎么在别人面前得体高雅;她的眼界也不是星辰大海,她只是想要和男人一样的权力和自由。她渴望走在街道上随意品尝食物,坐在咖啡馆里抽烟读书。这些当然不是男人的专利,但是女人,只有那些底层不入流的女人才会在社会目光中如此。
其实女主角到底会不会通灵?我认为根本不重要。一些江湖骗子也声称能看到过去未来,而他们不过是拥有比别人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优秀的口才。她被判断为“疯子”,至关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和灵魂交谈,而是她“特立独行”,她不一样。别的年轻小姐都安于男权的控制,为什么她不照做?为什么别人可以对下人的服务视而不见,她不能?为什么在普通审美中弟弟又瘦又弱,在她看来依然是美好的?
为什么被收养的女孩不能忍耐舅父的“爱”?为什么女人不能容丈夫的背叛?为什么有人生下来就和别人长得不一样?
世界皆是如此。不一样就是非正常,就是罪。非正常是“权威”给她们的标签。“权威”可以在这个标签下随意处置任何人。
排异的社会价值伤害的仅仅是女人吗?男权仅仅是男人的特权吗?当然不。女主角的弟弟,做为一位同性恋者,只能在黑暗中偷偷和情人幽会。以他们父亲“正常”的社会准则,弟弟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找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生子,为家族荣耀努力。他本人的选择和幸福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最基本的人性也必须为社会标准让路。对亲姐姐/女儿的同情思念是不被允许的,他们残忍的抛弃被美化为“帮助”。护士长Geneviève的鲜明对照组护士Jenne,借助手中的权力将亲生母亲送入疯人院。在女主试图通过和灵魂的对话帮助她放下心结时,她抵抗愤怒否定。一个女人,兢兢业业地活在男权给她的标签和任务中。
Eugénie是如此可贵。她的可贵不在于能像美队拯救人类,她最美好的地方是不改初衷,她的反抗温柔且坚忍。在清楚研究所现状的时候她完全可以矢口否认自己通灵的能力,痛哭流涕地表示自己已经变好了,能够回归社会。然而她没有,她不但没有否认自己,还强烈质疑医生对于某些宗教信仰的盲从。在被隔离到濒临崩溃的时候,她也可以装作洗心革面,以求离开黑暗的囚室。然而她也没有,她不向诱惑低头,不因为霸权和伤害而丧失善良。
人性和坚强的光当然不止在Eugénie身上。单纯善良永远为别人担忧的Louise,总是给女孩们编织的Teressa,在歌声中给大家快乐和希望的小哑巴,给Geneviève送信的护士们,互相照顾互相保护的女人们,每个人都有一部分Eugénie渴求的光。
如果你问,最后一个换一个的意义在哪里?这是以男性导演喜欢拍的英雄主义电影角度在看社会变革的问题。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显然不可能靠一两个自由的人实现。
电影也并没有义务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她只是展现,引发我们的思考,进而影响所有人的行为。每个人都改变了,社会才能变。
人的改变和救赎无需依靠神祗,一生理性科学的Geneviève在迷茫中也曾经走进礼拜堂找答案。然而事实证明,最终的心灵自由是从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中找到的,无论她身处何地。当我们每个人不再以社会集体认知为唯一认知,找到自己,做到Eugénie口中一个真实的“人”那样,去治愈去宽慰去爱去感谢,我们就变了。
最初知道这部电影,是因为梅拉尼罗兰导演的。关于怎么喜欢上梅拉尼罗兰这位女演员,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2013年看《惊天魔盗团》,那时候才12岁,罗兰在里面演一位国际警察,第一眼看到就觉得惊为天人,颜值、气质都超级超级吸引我,第一眼就爱上的感觉!后来因为实在是太喜欢她的颜值和气质,也看了她的一些电影,演技、感觉什么的都很喜欢,这种“一见钟情”的经历也是很神奇。后来她开始做导演,看了她导演的《呼吸》,讲述了女孩之间非常细腻和真实的情感,觉得能和她找到共鸣。(关于这一点我也感到很神奇,有几位我第一眼就爱上的人,后来随着深入了解,发现她们的价值观和言语行为都能让我找到共鸣,可能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磁场?) 这次看到她导演的新作品《疯女人的舞会》,同时她还是编剧,先敬佩一把!看了简介是一部以女性为主导的电影,立刻就被吸引。看完之后,更是喜欢,而且找到共鸣。 第一, 这部电影是一部很用心的电影,演员演技在线,尤其是罗兰,虽然比最初看见的时候老了一些,能看到岁月的痕迹,但还是很好看、很有气质!布景、氛围都很好,让人有深处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感觉,无论是旧时代的压抑,还是精神病院的禁锢。 第二, 涉及了我最感兴趣的心理,当时应该还处在弗洛伊德刚刚兴起的时代吧,歇斯底里症被视为是女性疾病,使用的治疗方法也并没有实效,而是给病人带来了很多痛苦,感性上很想要谴责给她们带来痛苦的医生,理性上却又觉得这或许是科学发展的必经道路,而且她们也确实有某种程度上的精神疾病,不过她们的生存环境以及被对待的方式还是太残酷了。 第三, 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确实是很应该实现的了,其实她们很好,只是所谓的正常人在孤立排挤她们。就像最初,女主尤金妮被带进去的时候,也不敢接近她们,但是随着跟她们相处,她能够感受到她们也是真实的人,也很可爱,给她带来温暖,帮助她,她也开始接受她们,与她们融为一体。到最后,尤金妮逃出精神病院、尤金妮临床的女生被强迫,都是别的女性去出手相救,女性也是有力量的,女性是可以互相帮助的。 第四, 很真实地反映了在旧时代、旧社会男女的不平等,电影的开头爸爸对于尤金妮和弟弟的区别对待,到后来的精神病院、学术界都是男性掌握着权力,所有的教授、医生都是男性,而女性只能甘居其后,像珍妮薇芙这样的女性,其实可以看出她是很有能力的,她很了解各种精神疾病,对病人也是有温度的,但因为女性的身份就只能做护士长,没有决断权。 第五, 我并不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相信人有灵魂。而对于尤金妮这样声称自己能看到鬼魂的人,很多人会觉得她疯了,我想在这里可能有隐喻,就像尤金妮说的,为什么看到圣母玛利亚不是疯,而看到鬼魂就是疯呢?鬼魂为什么不能是一种信仰?是不是在讽刺,人们永远在排斥违反社会规范、与社会主流背道而驰的人?尤金妮无疑是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女性,她说着爸爸看起来不成体统的话,私自出行去“体察民情”,买路边小车上的面包,坐在咖啡馆边抽烟边看书,一切都并不符合她的身份。社会总是在排斥不符合他们的认知的人,他们觉得这是有病的。希望有一天对于少数人的偏见能够慢慢消失吧。 对于结尾,我很感动。我想,珍妮薇芙之所以选择帮助尤金妮,第一,是她选择相信尤金妮,她接受突破自己和社会认知的存在,而尤金妮也让她能够和妹妹布兰卡对话,消解了她的心结;第二,珍妮薇芙知道有很多像自己一样有心结的人,她想要让尤金妮去帮助更多人;第三,她为什么不和尤金妮一起逃走,我想她放下了布兰卡,就是心灵上获得了自由,而这种自由不在于肉体继续身处何方,所以她选择留下,而通过和尤金妮通信,也能够知道她对别人的帮助、她自由的生活,这也让她感受到心灵的自由。珍妮薇芙用自己的自由换取了尤金妮的自由,尤金妮得以离开,而珍妮薇芙则永远地留在了精神病院。但她们之间建立起了永远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很深的,就像是为对方而存在,带着对方的灵魂生活。
2022.2.22 昨天读弗洛伊德的个人经历,他在1889年曾到法国的salpêtrière医院师从沙可医生学习,反应过来,这不就是电影中提到的医院吗?书里写道,沙可医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医生,提出了男性也会得癔症,打破了当时认为癔症是女性病的言论。他每周都会开会诊,现场展示各种病例,这也是电影中的情节。怎么说,我们不能否认沙可在发现疾病、治疗疾病的道路上做出的贡献,书里侧重讲弗洛伊德的个人经历,必然不会和电影一样的角度去展现女性的悲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电影中所展示的情节更是真实的,毕竟在男权社会下,似乎一切都合理化了。
情感,事件比较寡淡。唯有主题算是亮点,但是表现精神障碍的古典电影也不是没有。总的来说发挥的不够好。
故事看得令人心疼,流泪。父权/男权社会离我并不遥远,像导演开篇说的,让我们一起记住如今的自由从何而来。
It's the world that is crazy, but it's us who are taken into asylum,
很容易明白这个古典故事在当代的意义和指涉,但超现实元素的重要性又在一直消解这种感觉。
女权主义挖历史的墙角
和金狮奖获奖作品《玛德莲堕落少女》相似的题材,中规中矩吧,没太多惊喜,胆颤心惊肯定是有的,毕竟这样的事情现在还在发生。
4-,看清别人,也就看清自己。影片中看不见的灵魂,便起到这个作用吧,由此带入沟通与情感,对主题和冲突来说,是因也是果。但最后以自由做结,还是简单了点。双女主气质迷人。
意识觉醒。画面唯美。
3.5 整部电影看得很压抑,但完成度还不错,尽管前面节奏过慢导致最后的高潮一闪即过。Mélanie Laurent作为导演来说,算是一份不错的作业。
好处是对于Charcot内部和当时精神病治疗手段的呈现,非常鲜明和仔细地拍出了当时种种精神治疗史上的荒唐和黑暗,男性凝视下的“疯女人”自古有之且绵延至今,这是压迫和驯化的极端表现之一。但同样的,本片元素也未免塞得太多太杂了,灵异削弱了现实,对男权进行背景化处理的结果就是过于脸谱,虽充满力度,但控诉内容的表现则有些浅白,剧本再打磨一下会更好吧。
实在的控诉,摄影不错,剧本后半部分犹如悬崖一跳而下的结束了,这…………两个女主都还不错。laage成熟了很多。
看到圣母就是神迹,看到鬼魂就是疯子?还是控诉男性权威,探讨疯的界限,还有老调重弹自由的价值,舞会整场戏在高调的音乐下非常出彩,但是结尾我没看懂,一换一的意义在于什么?其他悲惨女性就不管不顾了?女主要如何面对出去后的世界?没做成双女主的情感基础,也差了一口气
掀开黑暗章节的沉重一页,被压迫、伤害、监视与利用;“疯女人”不是结束,是“塞勒姆”之后的上演,更或许为“得州心跳”的前续,所以这是个跨越数个世代并始终回荡着声量的故事。Mélanie Laurent在改编时做到了这一点,也始终去聚焦作品的特殊性。印象深刻的还包括病院以及监禁的生活片段中,丝毫不讳于对“抓狂”的尺度呈现,以及观感上的挑战;但这之外,它同样去关注难得的女性情谊与绝境下的相守。力量与温柔并存,有着难得的气质。
(最可怕的是这种事现在依然在发生...
现在不也是常骂女人疯女人吗?前几天还听邻居男大骂老婆疯了,摊手。
阁楼上的疯女人从来都没少过。
〈三星半〉法国女人拍这样的戏太得心应手了。不用卖姬,不用在看见鬼神的特效上作文章,本身就够味。
这种类型搭配法语就是氛围挂的
当你的女性意识觉醒之后,你会发现你很多时候成了别人眼中的异类,但是哪怕忍受孤独,你也不会愿意再回到单纯无知的年代,自由的灵魂无比可贵。
关于女性觉醒,古典氛围营造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