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武士》众多为人津津乐道之处:古代战斗场面调度之功力、多机位摄影和流畅剪辑、几处屏气凝神的慢镜头等等各种电影语言及对武士阶层和时代之苍凉解读,均已无须赘述。在审美趋向解构和模糊边界的现阶段,经典显得格外完整而耐读:单纯地讲好故事,其实是很奢侈的。
最值得一次次去解读的,大概是这荡气浩然、各有特点的七人。我欣赏所有角色:勘兵卫统领全局之大智与仁,菊千代的耿直与豪情,胜四郎年轻气盛求道的勇气,七郎次的忠义随和,五郎的智谋才略,平八的乐观超脱。
而我最喜欢的,是久藏,是久藏之死可哀可叹的悲剧美。
他是被所有人认可的绝对高手,沉默寡言且面无表情,永远都穿戴整齐、姿仪端正,代表着理想主义的、技艺登峰造极的武士形象。
展现他高超武艺的,除了初次亮相时对战挑衅武士的情节,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两处:
第一处是埋伏林中杀山贼。一片柔美野花中,久藏犹如生根遗世的佛陀倚在巨树桩边,在树荫阴翳之下半寐,手中无声地闲摆着花朵,宁静中透出极强精神力场。山贼靠近时他倏乎起身杀气顿开,一刻不余,一击致命。
第二处的故事讲法极其巧妙。久藏淡然而笃定地说要去山贼处抢一挺火枪,随即向无边黑暗中的敌人矫健地奔去。电影画面停留在村口,令人窒息的时间与篝火慢慢熄灭在夜色与烟霭之中,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这一片死寂的彼方是何景象,所有村民垂头丧气,焦虑乃至绝望。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他必死无疑时,烟霭中鬼神一般走出毫发无伤的久藏,如离开时淡然地说了一句“抢枪一挺,杀敌二人”,便没事人似的坐到一旁睡去了。
无比的崇拜。技艺抑或才华的登峰造极,是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纯粹的美。
而高强武艺与武士道品格竟还不是久藏全部的迷人之处。总是少言寡语,周身环绕着萧肃的距离感,却有着被着重刻画的、格外细腻的内心。当武士们在湿润的夜火边笑谈到女人的时候,久藏安静的脸上有了波动,随即径直出门,独自在雨夜中修炼武艺。在发现胜四郎和农民女儿志乃的秘密后,默默帮年轻人保守着秘密;他在下雨的树林“窥探”这个秘密的举动,犹如波澜不惊的外表下对他人情感的刺探。他愿意替年轻人挨饿,把米饭让给可怜的老妪……
还有他面对胜四郎溢于言表的崇拜赞美时的会心一笑,令人动容。
而这样的久藏终究还是死了,不是在属于他的战斗高潮,而是死在一切都即将结束之时,危机几近消除之际。
他在真正艰险的战斗中,凭着绝对的武艺的次次胜利,却被偷躲在暗处女人堆里的贼中鼠辈,用枪远远地从身后射杀。
倒地后,他拼着最后的力气爬起将刀扔向敌人所在的方向,做完他可以实现的最后战斗动作,再一次重重摔进泥沼中死去。那是整部电影里我最心碎的瞬间。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久藏之死是理想之死。追求武士道理想的年轻人胜四郎为他的死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悲恸:他这样厉害,怎么能死呢?再强的武艺,赢不了武士的宿命,敌不过时代的枪火:《七武士》中死去的四个武士,无一例外是死在了枪下。
然而对于武士,或许死亡才是业德的终极体现。死让久藏从武士存在的悖论中得以解脱。勘兵卫一直自责没有资格为师,只因他自认为打了一场场败仗,却无一例外幸存;菊千代之死,亦使他的生命在武士意义的消亡前定格,真正地再也无法从武士中被区分出来。“胜利的是那些农民,不是我们”,武士除非恪守武士道并为其命染黄沙,永远没有属于他们的胜利;胜利对于他们极其矛盾,这一拼命去争取的事物意味着其存在意义的终结,亦不算是对他们自身的加冕。从战斗中幸存的生命,只是这个时代最后残流的汩汩悲歌,只能继续其落日下的流浪。
勘兵卫和老战友依然活了下来,亦是一种悲而无奈的“生”之宿命论:在无数场战败后,无一例外幸存。相较之下,久藏亦是因为死而完美,是他为理想与武士道追求而死的宿命吧。
聊一聊《七武士》的视听语言,这个严格来说也不是拉片,依然还是结合故事来说,分享一下技术层面的感受。
《七武士》最早吸引到我的是音乐,准确的说是开头那段鼓乐。
壹戈是武汉郊区黄陂人,小的时候,每年春节乡里都会舞龙灯,从春节到初十,是龙灯的准备时间,有个标志性的背景音乐,就是这个鼓点,与电影配乐几乎相同。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离奇的相似,大约20年前第一次看《七武士》是VCD碟片,一开始就听到这个鼓乐,感觉很亲切。
这段鼓乐后来用在了,久藏和菊千代伏击山贼那场戏。
鼓点声开始是若有若无,胜四郎趴在花丛中观战,久藏很轻松的坐在树下,手上还玩着野花,菊千代笑嘻嘻的爬到树上。山贼慢慢靠近,鼓点越来越响,菊千代压低身子隐藏,胜四郎非常的紧张,身边的野花剧烈颤抖。山贼走到树下,久藏突然站起来拔刀杀了一个,追上几步又砍死了一个,菊千代从树上跳下来活捉了一个,整个战斗才几秒中而已,久藏转生喊胜四郎,半天没见到人,不是吓瘫了就是吓尿了。
这段鼓乐感觉是模拟了胜四郎的心跳,紧张情绪渲染得极好。看似简单的节奏,只要用得巧妙,一样能抓住观众的心。
《七武士》和现在的电影最大的不同就是构图,60年前的电影还是4:3的画幅,所以有很多上下纵深的构图,我们可以看几个典型的场景。
山贼刚出现,有个砍柴的农民碰巧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从山贼的背后可以看到山下的村庄,这个俯瞰的角度,让村庄显得很渺小。
这里由于是4:3的画幅,摄像机很稳定,现在的超宽幅电影是很难看全的,必须要使用摄像机摇动来实现。
菊千代尾随6武士回村的时候,也多次使用了上下的纵深构图,可以看出来都是经过设计的。这种构图方法现在依然是不过时的,比如现在很多手机摄像头都有井字格,我们可以尝试将人物或者其他被摄主体,放在井字格的四个交叉点附近,总是不错的构图,这其实就接近“黄金分割法”。
最后幸存的三个武士,面对山上4座武士墓,这个构图也是非常典型的上下构图,很悲壮。
农民听说山贼要来,围在一起一言不发,低声哭泣,这里用了俯拍的视角,让这些人看起来像一群待宰的羔羊。
这种中间近似圆形的构图,也是4:3画幅特有的优势,后来在训练农民的时候又多次使用。
黑泽明是学美术的出生,很多场景和分镜都是自己画,而《七武士》又是比较早的群戏电影,在摄影构图上面,最能看出匠心。
他非常善于利用线条和阴影来建立画面,在电影里面就体现在道具和环境上。
比如训练场景利用竹竿来强化圆形构图,
利用建筑线条做画框,
还有利用杂乱的自然环境做画框,
战斗的时候同样是利用竹枪来营造冲突感,线条很有张力。
《七武士》并不是一部典型的剑戟片,整体是以剧情见长,但还是可以看出一些阳刚之美。
首先是武术之美,这个就集中体现在久藏身上。久藏这个人物,据说是参考了传奇剑客宫本武藏。片中的久藏是一个武痴形象,醉心于武学修炼,不苟言笑,郁闷的时候宁可一个人去练刀。导演通过这个人物,展现了日本武士的克制、隐忍和杀伐果断。
再一个就是骑兵马战。《七武士》里面因为是一帮山贼,骑兵阵容不够整齐,气势上差了点,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种野性的阳刚之美。古代形容一个国家有战斗力,一般会用“兵强马壮”这个词,可见马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国产电影和电视剧,很难看到非常健壮的战马,尤其实拍的骑兵马战场面很少,或者说没有拍出力量感。
看一个有趣的场景,菊千代一定要骑农民耕地的瘦马,结果摔下来了,引得众人狂笑。这场戏其实是为了丰富主要人物的性格,菊千代本身是个农民,他梦想着成为一个武士,但从小是个孤儿,也没有接受过武士的基本训练,根本不会骑马。
我们可以看看《影子武士》里面,织田信长练习骑马的那种力量感。
这个系列的后面,预计会在《影子武士》和《乱》里面挑一部,看看日本古代骑兵所展现的那种壮美,感觉那些马是真正的战马。
然后我们看一下黑泽明镜头下的女人。《七武士》很明显的是一部男人戏,但仅有的几个女性角色,在大师的镜头之下仍然是非常出彩的。
志乃和胜四郎的爱情悲剧,主要体现了两个阶层的巨大鸿沟。志乃出场是一个背部镜头,正在洗头发,身体曲线充满诱惑。万照拿着剃刀想要剪掉她的长发,志乃本能的逃避。志乃容貌一般,身材微胖,即使是很陈旧的黑白画面,依然能感觉到这个女人的身体之美,胜四郎从见到她之后,魂魄就被勾走了。
最后决战前夜,在熊熊的篝火映照之下,志乃换上了女人的衣服,终于擒获了胜四郎。火焰经常用来象征男女之情,所谓干柴烈火嘛。等到事情办完了,志乃慢慢的走出来,面带娇羞一步三摇,映衬着篝火,非常的柔美。
万造来找女儿,追着女儿一顿暴打之后,突然天降大雨,将篝火扑灭。两个冲动的年轻人还是得面对冷酷的现实,武士和农民是不可以结婚的。
另一个是利吉的老婆。这个女人一句台词都没有,出镜也只有几分钟,完美的解释了利吉之前的种种愤怒情绪。
利吉放火烧屋之前,可能并不知道妻子还活着,否则他是不会放火的。女人开始是慢慢的起身,眼神幽怨,看到火焰烧起来,面带惊恐准备喊叫,却又忍住了,露出诡异的笑容,心里在诅咒这帮天杀的山贼。后来火越烧越大,众人奔走逃命,她却笑笑莹莹的慢慢走了出来,突然看到丈夫利吉,却比之前看到失火更加的惊恐,毫不犹豫转生投入火海自杀了。
她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那个弱小的农民丈夫,竟然会到山贼巢穴来救她。人类的情感真是奇妙,遭受山贼蹂躏多时,犹如行尸走肉的女人,一直苟延残喘的活下来了,可是见到曾经恩爱的丈夫,却无论如何不能面对。
还有一个老太太,家人都被山贼杀光了,面对几个武士说“只求速死”。后来菊千代抓到个山贼,众村民都要杀死他,被武士们拦住了,这个路都走不稳定的老太太,却拿着钉耙来报仇,勘兵卫看到她来了,就再也无法阻拦。
从这些柔弱的人物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坚贞不屈,是柔中带刚。
《七武士》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几十年来感动无数人,究其原因就是营造了一种戏剧的真实。通过合理的故事逻辑,优秀的人物塑造,让观众打心里觉得这是真的。
比如这几年火爆的美剧《权力的游戏》,很多人都问,这剧到底好在哪里?就是细节,是镜头语言展现的东西,让一个魔幻故事甚至有点狗血的剧情,牢牢的抓住了观众的心。
故事传达的是一种价值观,而让故事生动起来的是视听语言,如果没有出色的视听语言,电影看起来肯定是枯燥乏味的。
视听语言当然也有主观的因素,就像我们看书,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取决于每个人的阅读量,和消化吸收能力。
如果对视听语言无感,只是想看个故事,那么我们是没有必要看电影的,看书更节能环保,看电影浪费电。
本文有相关视频,看视频会更加直观
黑泽明导演的武士史诗片,观感极佳。非常细腻地刻画了七个武士不同的性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悲剧。看后能更直观感受农民特有的一些特质如狡猾与认命等。在本片里你还能看到不少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影子,而且毫无违和感。
保卫家园的片子,也能拍出如此深刻的人性。
原以为我会觉得“那时候能够拍成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看完后才知道“这种拍摄效果今天很多导演尤其中国导演都拍不出来”……2019年重看了本片,发现了不少细节。故事开头找武士同伴,师父让徒弟用木棒袭击武士时,几个农民赶紧往后退,由于后退得太自然,以往这个细节被我忽略了,但这个后退的动作,却说明了农民把责任推给了武士(师父),不想承担被袭击武士的怒意,尽管他们才应该是主要责任人、而不是被他们雇佣的师父。还有徒弟暗中出钱让农民买米,这是一份恩情,但之后师父考虑徒弟年轻不让他参加打斗时,农民却巴不得徒弟凑个人数。当然黑泽明没有无脑黑农民,正如菊千代所说,农民虽然狡猾和自私,但这是武士阶级的战争造成农民这样的性格。武士很傲慢,农民也很自私,而双方都有各自的痛苦,见证这一切的,则是想当武士的农民菊千代。
经典杰作,宏大与细腻并重,形式与主题俱佳,堪称模本。
农民寻贤求武士;武士精心部署之;部署完备等山贼;双方对战各损失;是赢是败难界定;农民欣喜武士伤。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哀其农民之拙劣的本性——懦弱、猜疑、自私、松散、缺乏主见、固守成规;然而,哀而不怪,历史索然,形势所趋,只能寄望于未来,农民阶层可以雄起!
舍生取义,虽千万人吾往矣,所以士死得最快。随着他们的逐渐消亡,气节、德行和高贵的理想也一去不复返。庶民日复一日的耕种自己那块小田地,他们不懂什么礼义廉耻,也不愿意负责,只想混日子,这种认命和麻木却赋予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而笑到最后的,永远是那些唯利是图且不择手段的人。
我们又失败了,那些农民才是胜利者。武士就像风,从大地上漫卷而过,那些农民始终和大地在一起,永远地活下去。——武士拼死相搏,故事的终局却连他们安身立命的信条都给颠覆了,黑泽明这一刀实在是够狠,就是这种狠劲,给我们看见人性的真实和历史的严酷
我什么话都么的说。什么叫NB,这就叫NB。
确实不错,可是太长了,我太热了,太困了,太饿了,屁股太疼了,奶太涨了。
#SIFF#重看;三个半小时一气呵成,干净利索,漂亮至极的调度;影史上最伟大的群像之一,每个人物都熠熠生辉,血肉丰满;剧本仿佛浑然天成,每一步剧情推进都极合理自然;三船贡献最多笑点,志村乔犹如定海神针;悲壮的结尾,「最终仍是打了一场败仗」。
志乃的发型很时尚嘛
我只能用”高山仰止”四字来形容我对黑泽天皇这部旷世杰作的仰慕之情;纷繁庞杂却又条理清晰的史诗,严苛而精准的镜头和构图,七个武士和若干农民的性格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 “休憩”后的大决战无比恢弘,叹为观止。
赢的是那些农民,不是我们。
【B+】不装逼,我就实实在在的说对这片没感觉。年代太久时间太长确实太考验耐心了,而且铺垫太长实在有些看不下去。但是后半段的确赞,小高潮不断几乎没有停歇,看到最后那句“赢得不是我们,是农民”才醒悟,黑泽明的人物塑造是多么强,在不知不觉中将人性的深刻融入了电影,口碑好不是没道理
劇本的言外之意在結尾已經很明顯。農民獲勝就無視武士的付出。他們既可以殺害落魄武士搶奪他們的物品,也可以把弱小當作自己的武器吸引落魄武士的同情,利用他們保護自己,所以菊千代說農民是自私醜陋的。但武士終究貫徹自己的道義為民守城,這是寫給武士的讚歌,但也是武士的悲歌。結尾的對白太心酸
和教父是一种类型的电影,突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也曲折。最后真的是人民战争海洋。很有几次,都觉得这也可以算一部写中国人的电影,比如农民的狡猾与认命等,到最后的我能!
看完把我累死了。。。
怎么说服人,怎样坚持,怎样欲擒故纵、运筹帷幄…无以复加的经典!原来经典并不是多复杂,反而更简单。故事线索逻辑清晰,战斗开始后的每死一个人,观众都能跟导演一样明白清楚。
完成度之高啊!三个半小时下来连个低潮都没有,后来的《影武者》、《乱》都比不过这部。每个人物性格都非常鲜明,志村乔仿佛一灯大师,三船敏郎似韦小宝,久葬是独孤求败,胜四郎像段誉……唯一的问题是志村乔剃完头怎么这么像张丰毅呀?!
五十多年前的动作片,久看不厌,历久常新,大师的功力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