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聊本周末上映的新电影:《兔子暴力》 这部电影还是很有意思的。 改编2011年南京真实的绑架杀人案件。 1975年出生的妈妈因为嫌弃家里贫穷,在生下女儿半年的时候,抛下家人女儿出去“打拼” 父亲再婚,家庭并不幸福,女儿一直渴望妈妈回家。 妈妈再婚三次,均以赌博为导火索失败离婚收场,最终走投无路,回到老家投奔女儿(前夫)。 女儿把爱妈妈上升到了一种高度,接受了妈妈。 妈妈欠下30万赌博高利贷,利滚利到了70万。 最后教唆女儿绑架杀害同学。 女儿以过生日为由,原本要绑架一个富人家同学,该同学警惕性较高,没有上当。 女儿又绑架了另一个经常和富二代混在一起的同学。 这个同学家里比较贫穷,但有个养父是开婚庆公司的小老板,所以表面上看上去比较有钱。 最后母女将此同学“撕票”,残忍杀害,并放在后备箱里。 为了掩人耳目,女儿还假装自己也被绑架,没想到两家都选择了报警(因为根本拿不出来300万,都是穷人) 去派出所的路上,受害者父亲就坐在后排座位,后备箱里就是女儿的尸体。 报警后,出于恐慌,母亲指使女儿销案,说是开玩笑,又说那个女同学去扬州见网友了。 警察觉得这对母女不对劲,前夫动员所有亲戚来给女儿做思想工作。 最终在表姐夫的劝说下,女儿说出实情,绑架杀人。 到了派出所,当妈的3个小时就全供出来,并且把责任推给女儿。 女儿反而扛了8个小时,而且坚决不出卖妈妈。 出事后受害人的父亲精神崩溃。 这就是一个烂赌鬼,一个不负责的妈妈,毁了两个穷人家庭的故事。教唆绑架杀人,罪无可恕。 这个妈妈最后的底线,就是亲口承认了是自己杀人 “我想着我得自己动手,不能让女儿动手,不然她就成主谋了”
《兔子暴力》这部电影,就是改编自这个真实案件,内容大约75%以上都是一模一样的。 虽然导演很会表达细腻的情感,光影镜头玩的也很溜,技术算是比较成熟,万茜和李庚希的演技也可圈可点 但是我依旧不推荐这部电影,因为我觉得它三观不正。 它的很多改编,都在有意无意的扭曲这个案件,美化杀人犯。 女儿出于原生家庭苦难,被母亲抛弃,对母亲极度的渴望,所以愿意为母亲做任何事。 这是悲剧,但青少年思想不成熟,也情有可原。 但是作为成年人,这位所谓“母亲”,可以说就是一个烂到骨子里的人,这种人根本没有责任,也不懂感情。 在电影中,对这个角色有大量的美化,使其看起来甚至像个正常人,还会维护自己女儿,还会自责反省,还有感情和母爱。 虽然万茜演的很不错,尤其哭戏真的很动人,但我始终无法共情,因为看过原案件,我不认可这种改编。 1原案件,是妈妈两次教唆女儿 电影里改成了女儿两次主动提出 2 绑架杀人,在电影里反而变成了面对着只手遮天的黑社会团伙,所以被逼无奈,走投无路 其实是咎由自取,残忍暴力,投机取巧。 30万高利贷滚到70万,这件事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教唆自己女儿绑架杀人,毁了两个家庭,是最不可原谅的选择。 3 主动杀人,被改成了过失杀人,而且杀人未遂,弱化了此案的严重性。 4 妈妈在电影里表现的有情有义,母女情深,甚至还有责任感 实际上这种人没有感情,也不懂责任 有责任,会教唆女儿绑架? 很多评论指出,这部电影里的感情根本不成立。 他们说的很对。 女儿对母亲的感情可以成立,可以理解,也确实是原案件真实的。 但是母亲对女儿的感情,冷笑,如果她有感情,又怎么会这样悲剧? 所以这种改编不成立。 5 原案件,妈妈鬼迷心窍,以为绑架可以脱出生天 电影里,妈妈对绑架这种事情带着轻蔑和否决,似乎是一个正常人的思维 其实不是。 两点: 有些人不是正常人,根本不配做父母。 烂赌鬼是无法挽救的。 6 《原生家庭》这本书我一直给粉丝推荐,这本书里写的很清楚,如果能和父母和解,互相救赎,那当然最好。 但有些父母是没救的,这个时候一定要切割,断绝关系。坚决断绝关系。 而电影里,处处都在聊感情,都在聊救赎,似乎这样的人,还有救似的。 这种大爱无疆,只会给那些陷在原生家庭困境的孩子,带去虚假的希望。 这种导向和三观,使我严重不适。 7 提问: 难道这个电影就没有反省,没有正面意义吗? 回答: 电影的反思立意在我看来非常肤浅,电影最后的字幕说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单独来看这句话没有错,但它严重的脱离现实。 现实里,很多事情无解,就像癌症,只能切掉。现实里,面对烂赌鬼,问题根本不是救赎,关爱,而是坚决态度,大义灭亲,否则会导致更多的悲剧。 什么样的父母是可以和解的,什么样的父母是没救的,也许这需要划分。 但是此案的母亲,很明显是没救的。 这电影评分低说明观众不傻。。。 这导演编剧太喜欢讲感情,到最后还在讲感情,实际上这种不负责任,烂赌鬼,教唆杀人的妈,根本没得感情。 看看原案件吧,一模一样的故事只不过换了个残忍的妈,这就只适合法治节目纪录片,不适合拍情感文艺片。 批判得一点都不深入,甚至没看见批判,只看见美化。 可惜了演员演技。 8 提问:你的逻辑几乎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下,就是对照原案件里,妈妈原型是一个烂人。 有没有可能,这个电影是独立于原案件的? 回答: 电影就是改编自这个案件,不仅案情一模一样,连很多细节都一样。比如受害者的父亲会接女儿上学放学,会做鱼,有心脏病等等。 这根本不可能推脱,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改编和立意。 单看电影,或许能讲得通,但是一看原案件,立刻就高血压了。 改编不尊重原案件,不仅体现在这个妈妈是烂人这一个点。 原案件里,受害者父亲对女儿十分溺爱,失去女儿后精神崩溃。 这个电影如此改编,考虑过该父亲,受害者家属等等一干人等,看了电影会受到二次伤害吗?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消费,而不是创作。 如果真的什么事情,都可以用爱、反省、过失杀人来解决,现实又怎么会有那么多惨剧,那么多烂人,要警察做什么?要死刑做什么? 不要搞错了重点,杀人犯不需要美化,尤其是这种有预谋的,烂赌鬼的杀人犯,绝对不需要美化。 看看电影《门徒》,吴彦祖的态度才是正确的。 这种爱和救赎,呼吁,都是导演和编剧一厢情愿的,脱离现实案件,脱离现实规律。 总结: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之一。但是很多人没资格谈爱。两者并不冲突。 想聊情爱?先做个合格的人谢谢。 多少扭曲变态的欲求,以爱之名被掩藏? 少一点垃圾人,天天情情爱爱恩恩怨怨,多一点人做正经事,这个世界会干净美好很多。 虽然这部电影一些镜头很美,技术比较成熟,情感表达比较细腻,演技也不错。 但是我觉得它三观不正,立意肤浅,没有做到正确的引导,没有深入批判现实。 两星。
看完电影后,总觉得这部电影中的案件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古怪不适感,这种看完电影觉得非常不舒服的感觉大概是来自很难以接受亲生母亲教唆自己的女儿去犯罪的剧情,更何况还是在刑法里算罪行非常严重的绑架案以及谋杀案,这种完全超乎常理的所作所为与我们印象中母亲都是为了儿女好的常识相去甚远,完全背离了所谓的人伦常理,所以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但是这种不适感又让人不禁思考了更多。
没有爱浇灌的花朵,没有花季
电影里的三个花季女孩水青、金熙和马悦悦,不过是十六七岁的花样年纪,本该是少女最青春的美丽花季,本该在父母的关爱之下无忧无虑地长大,偶尔有些生活中的小忧伤也不外乎是作业没做、成绩不好、暗恋隔壁班的男生被发现等等鸡毛蒜皮的小烦恼,然而电影里的三个女孩却没有办法拥有这种平凡人的琐碎幸福生活,因为她们的人生还没开始,就已经都深深陷在了泥沼之中,她们三个人没有一个人是快乐的,没有一个人是幸福的。
1)水青的一生就是被抛弃的一生
在一岁多时,水青就被生母抛弃了。
她的亲生母亲曲婷为了光环blingbling的舞蹈演员职业前景,或许还为了更多与金钱有关、与虚荣有关的美丽泡泡,在她还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时就狠心抛弃了她,一蹬脚就离开了这个破落的南方工业旧城,去了新兴的城市深圳,直到出事之前,母亲从来没有回来过,从来没有来看望过她。母亲,对她来说可能只是想象中的一个名词,而没有任何意义。
父亲很快再婚,她跟着父亲和继母长大,父亲与继母婚后又生了弟弟,在继母眼里她就是家里见不得光的拖油瓶,无用且讨人嫌。家里情况本来就不富裕,还多了她这张不停要吃饭的嘴,日子就更不容易了,家里住房也不宽裕,她只能安安静静地缩在自己的小角落里,免得惹人嫌弃。继母的父母来家里不过是吃顿便饭而已,她都得回避,不得出现,不得回家,免得有碍观瞻,以免让除了她以外的所有人都不开心。
有家不能回,无法回家吃饭,她只能独自一个人在废墟里啃点冰冷的面食果腹。而且她的这种回避在父亲看来,也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因为家里人人都嫌弃她。
2)金熙的生活早已千疮百孔。
水青羡慕家里非常有钱的金熙。
外人看来个性洒脱,没有父母在家约束的金熙生活得无拘无束,非常自由,喜欢一个人就敢大声说出来进行表白,真是自信又洒脱。然而这只不过是金熙创造出来给外人的一种假象。在校园广播里,水青执拗地念出来了那封给金熙的道歉信,字里行间充满了这些年来水青对金熙的满满羡慕,她羡慕金熙家里有钱,吃穿不愁,没有金钱上的困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他们依然是对金熙爱护有加的双亲。有钱,还有父母的宠爱,金熙生活中所有的幸福全都是水青万分渴望而又统统都没有办法拥有的。
可事实上金熙的真实生活却让人万分唏嘘,她的父母早已欠下了巨债,讨债人日夜疯狂来家里讨债,两个大人却连家都不敢回,只能让年幼的女儿金熙一个人去面对这些疯狂的讨债人。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躲在房子里,门外是大声怒骂的讨债人,各种破烂恶臭的东西被扔进了窗户里,砸碎了玻璃,也砸碎了那些关于金熙美好生活的幻像,也砸碎了她的对生活的期盼。听着母亲在电话那头解释为什么没办法回家,耳旁是梆梆的讨债敲门声,她只能用滚烫的卷发棒按在手腕上,让肉体的疼痛来代替和减轻内心的哀痛。
她的痛,她的伤,又有谁知道?只有滚烫的卷发棒烫过她青春的细嫩肌肤,发出皮肤烧灼的滋滋声响,留下黑色的烧焦疤痕。
这才是她最真实的青春印记。
3)三个女孩中,死去了的马悦悦是最可怜最无辜的。
马悦悦长得非常漂亮,漂亮得可以去做广告模特,在干妈干爸的溺爱之下,她穿上漂亮的衣裙,在镜头前收放自如,微风中衣袂飘飘的少女是那么美妙,青春的光芒让她显得那么美好,如果她没有在那场绑架案中死去,有一天她会不会成为一个星光耀眼的大明星?
再也不会有人知道这个答案。
马悦悦性情柔顺,从小被外出打工的父亲扔给了干爸干妈,幸运的是干爸干妈生活富裕,对她呵护有加,再加上他们没有自己的亲生孩子,把她视为己出。然而亲生父亲的回来却打破了这些美好生活的旧影。即使在家里被性格古怪的父亲长期暴力相向,在大家一起聚餐时,她依然给父亲帮腔,给他加菜,当干妈干爸要求她过继时,她也没有主动选择对她更好的干妈干爸。说明她骨子里真的很善良,也没有爱慕金钱和虚荣的那种心思。
电影里,马悦悦有暴力倾向的控制狂父亲看起来非常恐怖,除了平常追踪她的行迹,一直夺命连环call之外,没打通女儿电话就把气撒在要做的鱼身上,用菜刀大力砍向鱼时脸上那副狰狞的脸孔真的让人看着害怕。在桥上等女儿回家,发现女儿出现之后就拼命地给自己脸上甩耳光,用自虐的方式来逼迫女儿同意他的各种控制欲行为,真的很吓人。
然而,马悦悦的善良最后却害死了她。
当金熙扔下了水青跑掉时,水青求她陪自己过生日,她因为心软善良答应了,这一答应就让无辜又美好的她从此踏上了不归的黄泉之路。
比谈恋爱都要疯狂的母子情
漂亮得乍眼的亲生母亲从天而降,带着舞蹈演员的美丽光环翩然而至,无疑是给从小无人关爱的水青的内心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从一个没人要、被所有人嫌弃的女孩到拥有一个人人羡慕的耀眼母亲,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活在一种不真实的肥皂泡里,闪耀着巨大肥皂泡泡的母亲,就是她溺水般令人窒息的旧生活里唯一的救命稻草,只有拥有母亲,拥有这个漂亮母亲的爱与呵护,她才能活下去。
曲婷很快就融入了水青的生活,与水青及其闺蜜们组成了“青春兔子帮”,四个姑娘一起度过了一段自由奔放的时光,她们一起舞蹈,一起疯狂,一起去废弃的隧道口追寻逝去的时光,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心事。母亲的爱是那样的温暖与快乐,从未吮吸过这种甜蜜滋味的水青沉迷其中,那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她想永远都这样幸福地生活下去。然而老杜的出现去却打碎了她关于美好生活的种种幻想,揭开了曲婷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原来,曲婷回来并不是为了女儿水青,她只不过是想回来卖房子还赌债,她因为去澳门赌博借了高利贷,早已欠下了200万的巨债,然而市场不好,旧城福利房却没有人愿意买,卖不出去,即使卖出去这点钱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债主很快就找上门来。为了捍卫失而复得的母爱,水青决定放手一搏保卫自己来之不易的幸福。因为这种散发出耀眼光辉的母爱光环,对一个从小没有得到过母爱的人来说,具有旁人无法理解的致命吸引力,水青是无论如何都不肯撒手的。就像她在隧道口对曲婷所表白的那样,为了母亲,她愿意去做任何事情。
任何事情,哪怕是犯罪。
为了妈妈去犯罪,不惜绑架杀人,这种行为毫无疑问地是突破了做人的底线和常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有一丝丝能够理解一个小女孩迷恋母亲、愿意为她做任何事情的那种感觉和心情,大概可能因为小时候很多人都曾经迷恋过自己的母亲。然而水青对母亲的这种可怕迷恋,远远超出了一般小女孩对母亲的迷恋,甚至比谈恋爱还要来得疯狂,疯狂得让她失去了理智。她想用绑架有钱的金熙来勒索她父母拿钱,因为金熙躲开了她,她不得已选择了马悦悦作为下手目标。
迷恋母亲并不可怕,被漂亮的母亲捕获和蛊惑本身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母亲并没有对儿女的这种迷恋进行疏导和指引,反而是进行了别有用心的利用。这种利用才是最可怕的。这种利用违背了大众关于虎毒不食子的常识,单纯幼稚的孩子又怎么想到本该对自己有照顾之责的母亲在自己身上花这种心思呢?
一个利用自己孩子去绑架杀人的母亲,即使长得再漂亮,也只会让人觉得害怕。
马悦悦死了,被水青亲手掐死了,不知道在掐死自己的好朋友时,水青的脑子里是否也曾闪现过往日友情的某些片断?抑或她只惦念着无法失去的母爱?没有人知道。
在真实的世界里,曲婷被判了死刑,水青被判了十年有期徒刑。她们曾经在废弃的轨道面前想许下一个回到过去的美好愿望。
然而,只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时光隧道,水青、曲婷和马悦悦她们再也回不到从前。
留给世人的只剩下唏嘘。
一部看完心情非常复杂的电影,复杂到让我在半夜两点忍不住要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再去休息。
先说说水青吧。小演员李庚希的演技有让我惊艳到。初遇曲婷时满眼的小心翼翼;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母爱时眼睛里闪烁的惊喜;望向妈妈时目光中那似乎要补偿前16年缺失的爱意;看到妈妈被欺负时的心痛;在广播站读信时眼神的坚定;出事之后坐在车里两眸的涣散。一双眼睛满满都是戏。
关于角色呢,一个高中的小姑娘,经历了母亲的抛弃后妈的欺辱同学的霸凌,她却保留了强大且倔强的内心。或者说就是因为这些才使她不得不倔强。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但是其实比得不到的更令人心痒的是你得到了它之后却又要失去。过度补偿这个心理是正常人无法避免的吧。当水青发现她渴望了16年的母爱忽然出现在眼前,在刚感受了几天母爱的美好时又突然发现这份爱有可能会消失的时候,她的选择是不顾一切地用力抓紧。不顾一切,即使是错误的方式。“我愿意为你做一切事情”,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有时也会让人可怜到心痛。广播室里读信时她满眼的倔强和坚定让我心抽抽地痛。曲婷,你他妈的做了什么!
那么既然说到了曲婷。我在曾经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提起过,我感叹万茜演技的地方并不是《你好,疯子》里那一段她一人七角的一通飙戏,而是在看她演的很多部电影里,她都可以瞬间把我带入角色,比如说这个让人也不知该爱还是该恨得牙痒痒的曲婷。人,总是复杂的。第一次看见水青去逗她的孩子气;看向小白时的诱惑;被欺负时发自内心的恐惧;被女儿的爱激发起母性时的坚毅;无可奈何时将女儿当作救命稻草时的无助;在道路也是人生岔口时的犹豫;最后终于拿出了作为成年人作为母亲应该有的担当;以及真诚的悔过。万茜用她的眼神气质身段一颦一笑把一个美丽的坏女人演绎得淋漓尽致。
曲婷,真的简直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来讲她。一个美且自知的红颜祸水,看到水青的可怜和倔强简直恨曲婷恨到牙痒痒。是怎样一个人才能抛弃自己的女儿消失16年然后终于出现了回到她身边却扮演了一个trouble maker的角色。正如她自己所说,如果她没有回来,水青就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会和两个好朋友平平淡淡度完一个缺失母爱的人生吧。因为她的一错再错,害了自己差点害了悦悦也一次又一次地毁了水青的人生。但是当她认真地讲回来是最棒的决定没有之一的时候;当她把水青紧紧护在身后的时候;当她说水青什么都不知道一切都是她自己做的的时候,她被女儿的爱激发出的母爱和担当却又让人在恨的同时多了一份宽慰。“既然你已经等了我16年,那就再等我16年吧”。这句话是她的成长她的悔过她的担当。
整部电影呢,画面好美。女性真的更知道怎么表达女性不一样的美好:水青的单纯倔强美,金熙的个性美,悦悦的青春美,曲婷的…就是真的很美。也是因为女性较多的缘故,电影在情感表达方面真的很细腻,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就能直戳我心底。但是美中不足是,因为时长较短,后面剧情剪辑的有点太跳了。虽然能理解在讲什么故事,但是偶尔会有“什么玩儿怎么就这样了?!”的想法。。。不过在我个人看来,瑕不掩瑜,这不能改变我“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的评价。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21年8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兔子暴力》的七夕版预告片跑偏,为母女情深披上七夕主题外衣,断章取义地错位剪辑故事情节,其他预告片也分不清凶杀案主犯和受害者,这是片商的局,愿者上钩。推荐观众看完全片之后读《三联生活周刊》当年对真实案件的梳理,再品品导演申瑜说的这个“在搜索引擎里面可以看到上百件甚至上千万件这样的新闻事件,它会是一个灵感的来源”——她几乎用光案件前后所有细节,再用与预告片相似的手法,将各种元素排列组合成一个立场颠倒的“全新”故事,她甚至用到片中受害者悦悦她父亲不稳定的精神状况,把它归为悦悦被害的客观条件,忽略他的应激创伤明明是片中主角母女残杀悦悦导致的结果。
导演是吃人血馒头的。她的原创,是努力把案件里凶残冷血的绑架撕票案主谋、欠高利贷的母亲,万茜的角色曲婷,以浓浓的女性凝视,尽导演所能地塑造得富有魅力。汉尼拔、德库拉的魅力,在纯虚构空间才能成立,那是满足观众某种幻想的艺术游戏,涉及真实案件,这种立场很危险。昆汀·塔兰蒂诺拍《好莱坞往事》也不敢美化搞大屠杀的邪教分子,只将暴力施于恶人。恶人完全不值得理解同情吗?当然不是,但昆汀了解底线。
申瑜没这些意识,她可能看到报道里案犯心理分析讲女儿对母亲有种因长期缺失而产生的不顾一切的保护欲,就专心做这个点,把女儿水青设为主谋,还设计那个在女儿婴儿期就离家出走十几年、又险些把女儿牺牲为高利贷打手性玩物的底层女人,在与女儿共同残杀悦悦后,倒爆发要承担一切的母爱,合理吗?为增添人物魅力,导演用一首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主题曲“乐园”诠释这个“无脚鸟”母亲和几个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女孩之间的嬉闹瞬间,又让她生活在废弃剧场的舞台布景中,增添角色的舞蹈剧团下岗背景和海市蜃楼梦境感,更让她参与水青学校的编舞活动,征服其同学、朋友。以我的观察,曲婷那套舞蹈训练实践是西方推行的一套理论,它只适合拓展训练,并不能编出什么真正成熟的舞蹈或戏剧作品,但方便撩起情情爱爱,这也加重了曲婷靠男人吃饭的形象,她的悬浮感、表演感。她相对真实的状态,是急到说川话的时候。
莫被预告片里金熙的形象骗了,作为水青的闺蜜,她脾气暴躁,用纹身自残的方式处理原生家庭之伤,但她属于刀子嘴,豆腐心,说不上欺负水青,有私心也有正义心肠。她临时变卦,意外使善良乖巧的悦悦被害。导演在制造悦悦被害之必然性的路上,没太多同情,受害者被牺牲为刻画“母女情深”的工具。
——————————
后记:刊登时当然不可能给我上这么直接的标题……我若不是自己也搞创作,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个电影作者在伦理视点上的偏离。建议导演把被害角色的名字,从马悦悦改为申瑜瑜,那她写这个故事时,会有新的发现。
就像老师给了个有深度的命题作文,却写出了篇很烂的青春疼痛文学。看得懂影片中的暗喻和某些拍摄手法,也知道中心思想的深刻严肃。但都是浮在水面上表层的油脂,轻轻撇去,你看不到真正深刻发人深思的东西,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就是它影片结尾的那串白字,也就是那个已经既定的题眼。
说看得懂里面的暗喻手法,比如受害人爸在家杀鱼,有个镜头是他把鱼从鱼腹对半切开,但当他给女儿打完电话后,他把一半的鱼的正面完整地挂在了铁丝网格上。最后一个广角镜头拍到的是一个沧桑愤懑的中年男子在铁窗里,光线聚焦到了看上去是一条完整的鱼,但其实只是一半的鱼。我猜这是想表达女儿在干父母的呵护下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是血淋淋破碎的内心和杂乱黑暗的原生家庭。
还有,水青去广播站读给金熙的道歉信,金熙在旁边试图阻止但阻止不了,满脸的于心不忍和悲痛欲绝。不关吧,她好几次抢走麦克风。真的阻止了吗?也没有,水青轻而易举地拿回麦克风继续广播。这时观众很容易读到金熙的内心是很想水青读这封信只不过碍于面子和所谓的友情。但那场戏拍得再细腻再煽情,我只目瞪口呆无法入戏。尽管里面的女生都有者悲惨的故事,但我只是觉得无病呻吟。仿佛以前小时代顾里倒红酒在南湘头上那名场面再现了。
其实电影应该想告诉我们还有很多细节伏笔藏在冰面下的。但我感觉是薄冰而已,因为经不起推敲,节奏混乱不分轻重,细节不连贯,琐碎的伏笔散落其中,你很难找到哪怕是其中一条故事线去跟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为了过审删了很多镜头,但我觉得就算再加回去某些东西,它还是烂片。
已经过了看疼痛文学的年纪,但不可否认疼痛文学毫无作用,它可以至少提高文笔水平。就像你单拎出一段描写得细腻的文字,你会觉得写得还不错,但通篇看下来会很苦闷。每一段都这样,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兔子暴力》有一个奇怪的片名,和一个近乎悬疑片的开场:一辆疾驰而去的黄色出租车上,女人带着哭腔反复乞求着驾驶员“不要报警”。重工厂的车间灯火通明,白烟如重重迷雾一般飘向天际,火车时不时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使周围的空气仿佛凝滞了似的。一种令人难以喘息的压抑,像漆黑的雨夜那样黑压压地袭来……
故事在这般阴郁的氛围下揭开序幕,如预料的那样,电影将近半数外景都发生在黑夜或雨中。而那些半死不活的工厂,和破败不堪的苏式筒子楼,毫无疑问又为电影增添了一丝“后工业”的滤镜,让人很容易联想起段奕宏主演的电影《暴雪将至》。
尽管很多场景发生在桥上,城市布局也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山城态势,但这次电影的取景地还真不是重庆,而是一座以钢铁工业闻名于世的四川城市——攀枝花。如果观众眼尖,应该很容易发现弄弄坪的攀钢总部,以及炳草岗大桥、渡口大桥等经典地标建筑。
影片以曲婷与水青重塑母女关系的过程为主线,缓缓讲述了一段爱和无奈的情感纠葛。阔别16年后,她们在一家羊肉米线店重逢。在接受了水青不干涉曲婷生活的请求后,母女二人正式相认了。
这本该是一段艰难又漫长的心灵历程,出乎意料的是,尽管水青一岁多就被妈妈抛弃,但重逢后的喜悦,还是很快抹掉了缺失多年母爱的怨恨。当曲婷回到废弃的戏剧团,像个高贵的妇人一样坐在华美的戏台上,诉说扮演一名吉普赛女郎的过往岁月时,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奇光环开始笼罩在她身上。你能看到水青的眼里,依稀闪烁出一丝羡慕的光芒。是啊,有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妈妈,又有哪个少女还会选择不原谅呢?
这样的一出安排,亦是一种绝妙的隐喻,它暗示了曲婷的人生,就像一出舞台剧,只有在灯光亮起的那一小会儿,才能迎来短暂的虚荣和快乐。此时此刻,这座废弃的剧院,仿佛她命运的某种写照。在一条亲手毁掉的人生之路上,她已四面楚歌。
但水青哪里知晓现实的残酷。在她眼里,和曲婷在一起的时光,就是最快乐的时刻。母女二人也在慢慢的相处中,渐渐产生了真感情。曲婷开车带水青和她同学金熙、马悦悦一起彻夜狂欢的那个夜晚,是母女二人生命中最快乐的一天。她们去了米易那座传说中的隧道,许下心愿,还被金熙调侃说是在相互表白,太肉麻了。可是谁都明白,缺失16年的母爱,又岂是一个夜晚所能弥补的。曲婷和水青二人真挚的感情流露,让人想起维姆·文德斯的电影《德州巴黎》。同样的肝肠寸断,同样的覆水难收。
不过与《德州巴黎》的父子关系相比,《兔子暴力》则是彻底的女性向。电影不仅仅揭示了原生家庭带给水青的痛苦,也将金熙和马悦悦各自的不幸刻画了出来。金熙表面上家境优渥,是个人人羡慕的酷女孩,但谁都不知道她内心也有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由于父母常常不在身边,并且感情不和,让她同样成为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至于马悦悦,她跟着生父一起生活,这个男人表面上唯唯诺诺,老实巴交,每次出场时不是在切菜,就是在剁鱼。但正是这一组组切菜剁鱼的镜头,将这个男人性格中一些暴力因子的成分赤裸裸地展现了出来。只要给马悦悦打电话时无人接听,他就会发疯一样把刀子恶狠狠地朝案板上剁。再加上火车隆隆作响的噪音,整栋楼都被撼得地动山摇。让我在影院看到这组镜头时,瞬间有一种强烈窒息的不适感。这样的男人实在太可怕了,他简直可以去做一个隐藏的大反派了。
所以你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马悦悦想要逃离这个家,逃离这个可怕男人的掌控。你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曲婷和水青最后的抉择,这或许是这部电影留给观众一个最最值得反思的地方。显然,女导演申瑜拍这部《兔子暴力》绝非单纯地寄希望于女性观众共情,男性观众同样应该在这部电影中感受一下当代女性荆棘丛生的成长之路。
没有一个女孩的悲伤是与生俱来的。当我们看见金熙绝望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自戕时,我们也看见水青被妈妈戴上戒指那一瞬间洋溢出的幸福微笑。有时候,她们只需要额外多一点的关怀,哪怕是一句走心的安慰,都要胜似黄金万两。金熙并不缺钱,缺的是爱。马悦悦的父亲自以为给了对方足够的爱,却从未反思过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和她们相比,缺失了整整16年母爱的水青,可能真的只需要妈妈一个坚定的眼神鼓励便足够了。
她们的爱、偏执都只给了那个只见过那么几面的人攀枝花真是个拍这个故事的好地方,那些破落的工业园区,穿着鲜艳服装闯进这死气沉沉生活的女人,少女那无处安放的委屈与爱在这短短几面里就找到了寄托,为她们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结尾在隧道那段很难说出的虚实结合让人如坠梦中,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把目光聚焦在女性的社会问题和未成年犯罪上吧以这个成本+新人导演能拍出这个程度的片子,两位女演员的表演功不可没
结尾的字幕直接把中心思想概括了,很可以。半部好片吧,影片的前半段其实更好看,她更多关注少女对失而复得的母爱的假想以及渴望。万茜的美也让这个角色更有魅力。影片对一些女性内心的微妙细节处理还是挺细腻的,比如球场教舞那一场,以及之后的几场戏,并在隧道戏达到高潮,那一刻甚至有些感动。之后转入罪案,就突然落下来了,这时候角色的一些表现以及变化,其实还是不够说服力,没太拍出来。不过,作为新导演,也是要鼓励下的,以及,确实有些许李玉当初的感觉。李庚希确实不错。黄色的使用也很突出。
东京电影节看的几部电影里这部我给五星。申瑜导演的处女作真的让人想说未来可期。李庚希和万茜的演技真的很不错,一个是李庚希自然的演出川渝叛逆期的女孩的那股子倔强和不屑。但她对母亲的渴望和守护是很浓烈的。二是万茜哭戏的生理表现真的表现的非常好,颤抖难以抑制看得人很有共感。故事其实是一个还算比较简单的故事,但用了一个悬疑式的开头还是比较讨巧。很喜欢四个人在隧道里面的戏,本身是一堆母女的故事但同时带出了三个家庭的问题。会让人思考家庭对兔子的影响有多大。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故事原型是2011年南京市南湖母女绑架杀人案
本子拖了演技的后腿,再打磨下可以算2020华语之最
是tiff里意外的惊喜了,看之前特意搜了一下背景故事,电影还是改编的温馨了。演员们演技都在线,尤其万茜李庚希这对母女,这种胜似爱情的亲情在这个故事背景下还显得挺悲壮的。万茜求求你别搞综艺了,好好演戏!!!
虽然但是 李庚希看万茜好🐔啊
进入犯罪线后整一个崩掉
#TIFF2020 关注一些家庭亲子矛盾问题,冷暴力,暴力。李庚希这几个小姑娘,万茜都表演在线,还是很羡慕李庚希对于自己母亲的爱,那眼神里充满了满满的爱,中后段开始变身暴力使者,小小的身躯慢慢开始拥有超大能量,几个构图不平衡更有点小孩子视角对于这个世界不理解和不平衡。
提醒:看完以后可能会暴走(没有技术含量的冷笑话
剧情还行,万茜不行。不知道为啥这么多人神夸万茜有演技?就是一种让人看了不舒服很别扭的“端着,劲儿劲儿的,做作”,为了文艺而文艺,说实话演的不如白姐自然。还有我大西南真的是孕育了文艺故事的土壤啊。
结尾字幕交待结局是不是要成为大陆犯罪片的固定技法了
求求国产犯罪片放过“工业废土”南方潮湿小镇和emo少女这些元素…根据片尾放法外之徒被收网的字幕笑出声来判断现场有多少中国观众。没有一同生活过的母女关系是这样的吗?感受不到说服力。还有黄觉能不能收起你的花衬衫不要老演同一角色了……【看完原型新闻感觉强多了http://www.lifeweek.com.cn/2011/1125/35867.shtml。据参与侦办此案的知情人士透露,审讯过程中,李园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素质让警员们都感到惊讶,“母亲用了6个小时招供,女儿居然扛了8个半小时”。张纯认为:“李园已经把对妈妈的爱上升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十几年父母关爱的缺失所压抑下来的情绪在保护妈妈这件事上爆发了,她觉得只有自己可以帮助妈妈,不能再失去妈妈了。”】这段要是能拍出来
被抖音“影享力计划”种草来看的《兔子暴力》,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作为处女作,影片中隐喻了很多,比如言语上、颜色上、人物神态上......曲婷的衣服颜色由明亮的鹅黄色转成了晦暗皱杂的淡黄,水青背着黄色背包仿佛在为曲婷负债,曲婷的言语从普通话转变成四川话,大概是在预设她心境的转变......演员们的演技精湛,也很惊喜,剧情内容也很有层次,是部不错的文艺片。
中英文片名都不错,软糯的兔子也有被逼急的时候。曲婷是小城里的缪斯,是攀枝花的美丽传说,是工业废址上一朵渴望艺术阳光的小花,也是青春懵懂的水青好奇和神往的模样。母女的心理错位设置有意思,母亲的心智水平更像孩子,女儿的早熟性格更像妈妈,她们的美好和破碎都令人难忘。到最后时刻,万茜那句“妈妈来弄”又让人泪目。剧本结构大改过,校园线删了不少,更注重展现女孩们的原生家庭问题。喜欢轻盈自然的影像风格和颓靡又明亮的故事气质,几笔梦境和超现实笔触锦上添花。李庚希太棒了,纯真干净的脸配上沉着笃定的狠劲儿,莫名想起少女时的西尔莎·罗南,又一个文艺片的好苗子,跟万茜同框时,眉眼也惊人神似。电影似乎能看到一点李玉早期的风格,作为新导演处女作完成度尚可。
犯罪片部分大概是一拍脑袋写出来的剧本......根本不想评价了。最后一伙人碰巧来江边蹦野迪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许四川人民都这么狂野吧。
结束的有点突然,西南地区果然适合魔幻现实主义。万茜那句妈妈来弄把我整哭了…
万皇不愧是总攻,这都演成拉拉片。
前期感情描写细腻,通过光影和演员情感的迸发将有误解的友情和逐渐被化解的亲情进行了细致的展示。但后期关于案件的描述显得仓促,没有将感情的化解和未来人物之间关系可能会发生的走向表现出来,略有欠缺。但整体质感和拍摄手法令人惊喜,是继《隐秘的角落》后让我再次能够感受到小城镇里阴郁、孤独、缺失、迷惘、渴求……表面上看似正常的人其实都是不完整的,我们都是散落在工业化社会里的一块块碎片,无法真正地被完好地组装在一起。
万茜和宋佳选片子真是有文艺女青年的特质和局限,有放得下逐利的洒脱,但放不下类型元素的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