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我上幼儿园。毕业那天跟一个大小孩翻花坛的栏杆,围栏勾住我的底裤,我意识到即将面对一场及其尴尬的画面,于是耍赖蹲在墙角,任老师色诱恐吓都不去拍照。毕业照因为我被一拖再拖,最后我被拖了起来,还念念不忘双腿夹紧。十六年前,他已经是好莱坞的传奇——英俊的老男人,双眼大而有神,有很大的眼袋,一副没有睡醒的样子——靠盲中校的精彩表演才千辛万苦地拿回奥斯卡的小金人。
去年他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第35届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同时他也是好莱坞保持单身时间最长的男演员。凭借这两点,作为演员,作为男人,他都当之无愧。他的绯闻鲜少,不像乔治克鲁尼,身边的女人流水转换,纵然都是越老越有味道的范儿,却是两端。有一种男人,他会在邀舞被拒之后对你脱口而出:有些人一分钟内就过完一生。他牵起你的手,在20见方的舞池里翩舞,每一寸都进过他的深思熟虑,每一次进退都由他手把手和你掌舵,这样心存美好的男人,真的就在一分钟里耗尽你的一生。这就好像前些天的意大利和西班牙,漫长的前戏只为1分钟爆发。而这一分钟,足以令你销魂,或者绝望。
1974年,他是获得海军十字勋章的第二代“教父”麦克柯里昂:餐厅杀人时的干净利落,西西里婚礼时的的情浓爱意,舞会同亲兄弟弗雷多摊牌的爱恨交织,妻子打胎时绝望的怒火中烧。时间如果倒退到大浪淘沙的文艺复兴时代,这样一个男人还是会从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中跳脱出来,成为大卫一样的标志。他是旗手,却被奥斯卡的污眼亏欠了18年之久。
好男人有很多种,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制到“不搞三P”的最低标准,我们在逐步降低对男人的要求。好男人要懂为家族担负起责任,为不受控制而控制别人。好男人要懂泡妞绝技,即使你表面上看起来像个十足的混蛋。好男人要是撒旦,从容不迫地告诉你虚荣是他最喜欢的原罪,却又让你欲罢不能。
话分两头回到16年前,我抽着鼻涕夹着屁股的毕业照终成定格,他完成他的第一次加冕。我还搓着爽身粉一路羞涩,他已识遍女人香。
多年前读者出现过一篇文章,立意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老泪纵横,不仅见面无缘,偏偏还要将自己的私心偏好的男人与全宇宙的人类分享。
谁让他是这么个罕有的范儿呢。
影片最后的高潮,上校做了一番演讲夸赞查理顶住被学校开除的压力而不做告密者。就演讲本身来说没什么问题。只是就算查理指证了恶作剧的学生,他的行为也不能叫告密。告密的前提是有两个对立的阵营。告密则是指阵营中的某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决定向另一阵营公开那些涉及本阵营的自己知道的事。而如果一定要说片中的穷高材生查理和搞恶作剧的富学生们属于同一个阵营,那么只能说他们都是学生,以此和舍监为代表的管理学生的老师们相对立。可是学生和老师并不是事实上对立的两个阵营,虽然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老师不只是教育学生,还兼具管教学生的职责,更容易把老师们当做自己的敌人。这也是片中富学生帮要作弄舍监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在看这部片子时,很容易让人同情查理不指证恶作剧学生的行为。因为影片对舍监的形象进行了千方百计的丑化。使人在观影过程中不自觉的就站到了学生一边,尤其是查理一边去。首先是从形象上丑化舍监,片中的舍监总是怒气冲冲的样子。相反,如果舍监总是一副慈眉善目的表情,看到他被一帮学生作弄,明知是谁干的却无法指证,观众一定会站到舍监这边来,期待查理来指证那帮恶作剧的学生。其次是从行为上丑化舍监,片中的舍监在受到学生作弄后,把学生针对自己的恶作剧行为上纲上线的说成是对学校的侮辱,并决定做严厉处罚。并以开除学籍威胁可能目睹恶作剧准备过程的学生做指证。在看到查理依旧对是否指证恶作剧的学生犹豫不决时,独自留下查理并告诉他如果说出谁做恶作剧的话,自己可以帮助他考上哈佛大学。因为有了舍监的引诱行为,于是接下来查理如果指证的话,就会自然而然地被观众认为他是接受了舍监给出的条件才这样做的。事实上,舍监的许诺并不可靠,谁能保证他不是在说谎呢?而且就算舍监没有撒谎,查理完全可以做出指证然后拒绝舍监的条件。查理做指证,和查理接受舍监的条件,并不必然相关。说到底,查理要不要指证,和舍监个人品德的优劣无任何关系。如果影片中的学生不只是弄脏舍监和他的爱车的话,而是把舍监的爱车给偷走,查理应不应该指证的疑问不是顿时消解了吗?
所以,影片中查理要不要指证的情节很无聊。如果从伦理角度考虑,我觉得查理应该指证,但不能接受舍监的条件。如果从利益角度考虑,则得看那帮富学生和舍监之间谁更伤不起。得罪富学生,可能让你今后在学校学习不自在,并且背上一个打小报告的骂名。得罪舍监,直接开除离校。作为一个穷学生,这确实是件棘手的事情。导演的狡猾,则是借上校的话,把利害算计拔高成了道德操守,鼓动在场的学生支持查理,从而使查理得罪了舍监又不至于被学校开除。
这么看来,如果影片能去掉查理目睹学生恶作剧因而陷入指证困境的情节,专心于上校的情节,使上校在查理的帮助下重新拾起生命价值的过程更有说服力,会更好。只是涉世未深的高中生,有能力让落寞的上校在面对真正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时找到答案么?
如果这是一部商业片,没什么好指责的。毕竟对于商业片,票房,大众的口碑是王道。但不幸的是,我基本上是把它认作文艺片来看的。作为文艺片,这部电影就太不诚实了。艺术电影可以不严肃,但不能不诚实。
一、黑暗和蜜蜂***
***瞎眼的金丝雀***
大多数为生存忙碌的人是不相信奇迹的。那是只存在于书本或者遥远梦想中的奇葩,当年天真的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便不再做梦。如果人们看不见奇迹,他们便不再留有梦想。就像瞎了眼睛的金丝雀便不再歌唱一样。
在电影“闻香识女人”中,剧本的改编弱化了弗兰克•史雷德中校的缺点、压抑和阴暗的一面,他虽然险些败给生活,却仍旧是一个勇敢的斗士。他对女人的喜爱与对气味超越常人的判断力让他更像个魔术师,创造奇迹的人。他对世界的仇视与热爱同在。而他的原型,意大利作家乔瓦尼•阿尔皮诺笔下的上尉法乌斯托,更加真实、平凡。他没有对气味的敏锐,整天躲在一副厚重的墨镜下,最大的兴趣是用恶毒的方式让自己高兴。他用尖刻的语言让身边人的痛苦昭然若揭。这是他对生活的态度:暴风雨比阳光更好,因为阳光只能制造寂静和安宁的假象,而暴雨让你知道身在何处。
跟着法乌斯托游历罗马和那波利的大学生是典型的迷失的年轻人。他不喝酒,不玩女人,从没有任何想法,也从不作什么决定。他反而更像在黑暗中摸索踌躇不前的盲人。他像大多数人那样,对生活从不做过多思考,逆来顺受地忍受着痛苦,却不知道如何摆脱。
九年前军事演习的一次意外让法乌斯托失去了视力和一只手。这让他的负伤没有任何英雄主义色彩,也谈不上什么荣誉奖章。仿佛刚刚还走在阳光普照的大街上,下一秒却突然掉进了一个无底深渊。不过,他仍旧不同于普通的盲人,不同于和他处境相似的温琴佐中尉(他们是战友,温琴佐中尉也双目失明),因为他像“一张底片上的影像,突出于世间万物之外,以讥讽世间万物,使它们更显平庸,更显遥远”。防御外壳下,他心中的世界不断被摧毁着,剩下了断壁残垣。不过,他仍旧向世间万物开炮。不管你喜欢他与否,都得承认他让人心生畏惧。
法乌斯托凶狠、刻薄的诅咒常常让人咬牙切齿,觉得他简直就是魔鬼的化身。对此,他自有一套观点来回击——奇迹是伴随着魔鬼的。世界正因为惧怕魔鬼,才分好坏、善恶,奇迹是因为苦难而存在的。没有了制造苦难的魔鬼,自然也就没有了奇迹。有人认为犹大背叛了耶稣,是因为他等不及奇迹的出现,借此来帮助耶稣加快制造神迹的步伐。当然,很少人愿意以苦难换得奇迹,却有很多人因为内心的残疾和痛苦去追寻苦难,进行苦修。就像法乌斯托的堂兄弟一样,他没有选择待在条件不错的学校,而是做了教堂的神甫。他把那里当做自己的非洲,安慰不安心灵的栖息地。他甚至羡慕法乌斯托变成了瞎子,因为痛苦与他时时相伴,敦促他前进。这也成为了法乌斯托口中所谓的“魔鬼般的优势”。是的,他偶尔会从失明中体会一点点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极其微弱、稍纵即逝。
他就是一只瞎了眼睛的金丝雀,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仍然坚持唱歌,也许声音嘶哑、找不准调子,却比大多数人的歌喉都动听。
***黑暗和蜜蜂***
“我们的任务是同这个不牢固的、不稳定的地球如此深入地、如此痛苦地、如此充满激情地相互渗透,使让他的真谛在我们身上无形地再生。我们是不可见的蜜蜂。我们不停地采撷可见的蜂蜜堆积到不可见的金色的大蜂房里。”——[奥地利]里尔克
“黑暗和蜜蜂”这个名字更适合这本书,弥漫着世俗的苦涩和痛楚,而电影的名字则太过浪漫和诗意了。
法乌斯托苛责他人,也不放过自己,他从不放过讽刺生活,拿自己身体的缺憾打趣的机会。他冷不丁冒出来的小故事,总是让人在捧腹大笑之后思索良久。他提议和姑娘们玩瞎子捉人的游戏,给那个傻乎乎的青涩大学生讲有关中尉的趣闻。那个战争中的小中尉,为了偿还打牌输掉的钱,即使怕得要死,也不得不参加一些无意义却危险的行动,为此还获得了奖章和升职。在打牌和用生命冒险之间,他选择打牌。这对普通人来说,都是个不可思议的答案。这种看似荒唐的选择可能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看来,只要活着,我们就有追求的欲望,就有比仅仅是活着更多的索求。
对于法乌斯托,你没法拿好人和坏人的标准来评价他,这不是算数学题那么简单,有现成的答案。他有很多缺点,看似得到很多关心和爱却从不放在心上或是给予回报,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一个天使的事实。一个满嘴酒气,脏话连篇的天使。他会突然发神经一样买下街边老头所卖的全部彩票,但决不会用充满怜悯的神态,而是不耐烦的,骂骂咧咧的絮叨着。仿佛在对上帝说,你可千万别觉得我帮了什么人。我是个坏蛋!一旦他做了好事或是关心了什么人,一定会像个懊恼的小鸟,拼命揪自己身上的羽毛来掩饰。他费劲地用一只手给表姨妈写信的时候是这样,打电话给自己的小猫时也是这样。一定得发发怒,满脸严肃地作为结束。你看,他的逻辑其实像孩子一样简单。
至于爱情,并没有成为最终拯救法乌斯托的良药,却还是逐渐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萨拉甚至不承认她对法乌斯托的感情是爱情,她称这个是“忠贞、信任和依赖”。就算他比她大21岁又怎么样?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就爱他,决定了这辈子得跟他一起度过,哪怕不是以什么妻子、女友的名义也无所谓。她想跟他一起走进黑暗,采撷那些所谓的真谛堆积到自己的生命中。萨拉和其他女人不同,她痛恨别人谈到她时用大众的形容词,用惯常的经验评价她。她拼命想像法乌斯托一样用双眼看清世界,她努力为了得到爱而付出爱。
法乌斯托试图用死亡寻找黑暗世界的出口,试图用死亡寻找他生命的奇迹。最后他发现,想要得到光明就得自己点亮灯火,想得到奇迹就得承受痛苦,那些未知的奇迹就会自然的降临。他无法到达的地方,无法接受的爱,都将慢慢融入他的生命。
在与法乌斯托相处的几天,让那个陷入迷茫的大学生看到了,也懂得了很多东西。但这并不能让他马上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或者立刻变得坚强、勇敢。随之而来的变化是无形的,缓慢的,像是蜜蜂采蜜一样,一次只是一点点。
“今天,我是一只蚂蚁还是一只鸣蝉,是一只野兔还是一条狗,世界是符合《圣经》教义的一种惩罚还是日常卑劣圈套,这都无足轻重,只要来自萨拉的榜样能够给我勇气就够了。这是我的勇气,是为了自己所需要的勇气,是为了寻求一个庇护所所需要的勇气。我应该在生活中挖掘这样一个庇护所,并且使之温暖舒适。”
二、闻香识女人***
***通往天堂的窄门***
电影讲给我们的道理,也与生命有关,却与原著不太相同。相同的法乌斯托(弗兰克•史雷德),身处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中,必然会有不一样的故事发生。
片中人物的设定给电影注入了鲜明的美国价值观——家庭。无论是弗兰克•史雷德,或者大学生查理•西门,还是乔治•威利斯,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他们的性格和观念都深受家庭的影响。乔治•威利斯虽然表面风光,其实全靠他有钱的老爸,出了事情就像夹着尾巴的小狗,之前的颐指气使全然不见了踪影,只会躲在老爸的衣袋里以求自保;查理•西门残破贫穷的家庭让他深知生活的艰辛,所以会比常人更加努力奋斗。他比看上去更坚强、有价值,他是一颗未经打磨的宝石。而弗兰克•史雷德更是比小说中的人物多了一大沓子家人,关心他的,讨厌他的,他们的爱与谴责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万圣节,弗兰克闯入大哥家那一幕制造了一场典型的家庭冲突,沟通的障碍,对于感情不擅表达,都是最后不欢而散的罪魁祸首,这也是大多数家庭存在矛盾的症结所在。
电影把原作对生命痛苦的渗透简化成一种对生命的选择,这只是一种简化,并非让问题变得简单。弗兰克说,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遇到事情担负责任的人,一种是找靠山的人。查理•西门正是遇到了这种选择,是出卖朋友得到光明的前途,还是承担守口如瓶的后果。
很多人对于查理•西门宁愿牺牲前途,去保护几个根本不是自己朋友的人感到不解。其实,他不管做何选择,都有其道理,这便是“对”与“对”的矛盾,而在另外的角度来说,他又都做错了。在《埃斯库罗斯悲剧集》中展现的世界,“不仅有‘对’与‘错’、或‘善’与‘恶’的抗争,而且还有‘对’与‘对’(也是‘错’与‘错’)”的冲突。阿伽门农为了维护全军的利益,杀死自己的女儿祭神;母亲克鲁泰墨丝特拉维勒为了给女儿报仇,让丈夫血债血偿;奥瑞斯忒斯又为了替父亲报仇甘愿被复仇女神追捕(因为弑母)。这些人都有复仇的道理,都坚持着自己的正义和真理,但是他们又都违背了人类的道德观念。这种“对”与“对”的冲突才是现实中最让人痛苦的抉择。也是查理•西门要面对的选择。不过,这两种选择又有微妙的不同,那即是他的选择是否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是否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乔治•威利斯面对父亲的压力供出自己的朋友,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的选择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就让他在查理的面前抬不起头来。因为查理•西门的选择虽然看起来过于固执、无谓,但是他却并非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护他人,而没有选择自保。这便是他值得赞扬,也是让弗兰克慷慨陈词的原因。这种牺牲自己利益,维护他人的精神就是弗兰克口中的“正途”,这是查理的“原则之途,通往人格之路”。当你不可能把事情做到全对的时候,起码要保证没有为了自己牺牲他人。这才是作为领导人的基本条件。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13-14节写道:“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查理•西门选择的正是很多人不愿走的窄门,那是难以坚持的正途。
***闻香识女人***
阿尔•帕西诺的表演是电影成功的保证。不论叫弗兰克•史雷德还是法乌托斯,这个男人都很难用笔墨形容。他是一种精神,一种难以名状的激情和痛苦的混合。他会突然大笑,仿佛是一种宣告又像是一种嘲弄,在你还没回过神的时候这笑容便立刻消失在空气里。喜欢他的人会非常爱他,讨厌他的人也会对他不屑一顾。
弗兰克在阿尔•帕西诺的演绎下魅力逼人,这种魅力几乎盖过了人物的痛苦,这种魅力让痛苦都变得甜蜜。他对于女人的吸引力就像唐璜,只不过他不用傻兮兮的在人家窗下唱小夜曲,只需要动动鼻子,她们就会像蝴蝶一样飞过来。他还赋予人物标志性的大喊:“Hu-Ah!”这就是他对生活开炮的子弹。不同时刻,这句大喊有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是一种嘲讽,也可以是一声哀鸣,更可以是一句欢呼。简单的词汇都被帕西诺诠释的丰富感人。至于那场酒店大堂的探戈舞更是电影的神来之笔,也让电影更像一个人人都向往的美梦。虽然这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感,但这并不会减弱电影带给人的启迪和震撼。因为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影片传达的一种精神。
乔瓦尼•阿尔皮诺在书的结尾这样写道:“尽管周围是一片黑暗,在今后的年代中他不得不在这片黑暗中点燃打火机照亮,不得不伸出竹竿探路,他在这样的黑暗中嘲笑人、冒犯人,他在这样的黑暗中依然喝酒,那么,即使是最困难的生活也依然是生活,依然是他的生活,是我的生活,是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是所有那些能够承认生活、接受生活和经营生活的人的生活。”
无论生活的面目是温顺还是狰狞,我们都需要为我们的选择、要走的道路,想要追求的目标做出努力。而死亡永远不能成为逃避的借口和途径,活着需要有比选择死亡更大的勇气,承担责任的勇气。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864379/
如果不是你没有乖乖听话地去买阿司匹林和酒,可能我已匆匆了结我的一生,幸好有你。因为你愿意陪我,在我的残烛之年,我这握着手枪的手迟迟不愿扣动扳机,我想试着好好生活下去。因为你坚持原则,在你的人生迷途中,我愿意守护你看着你永远正直善良。你救我于残烛之年,我护你于纷扰之中。你我的生活可能不会长久地保持幸运,不过没关系,Just tango on. 我庆幸在自己价值观摇摇摆摆中看到此片,从灵魂的烈酒中取饮。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人愿意和阿尔帕西诺上床,那么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他妈的不配做爱。
看名字我一直以为是爱情片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这时光里,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原来讲的是男人的故事
阿尔帕西诺演技毋庸置疑,表演非常吸引观众。演盲人很有难度,尤其是演一个喜怒无常的退伍中校,探戈优雅、演讲的台词太棒了。查理太帅了,演技在线。电影用简单的故事,呼唤纯粹的灵魂。integrity is forever right,please choose the road
Al Pacino,老了也一样帅.
“闻香”是双目失明的中校在生活中的无奈之举,不仅是他的生存绝技,也是他活下来的一丝希望。
改编自一本意大利小说。个人认为电影比原著出色。主演Al Pacino演技出众。一段探戈,一篇演讲,皆令人印象深刻。
本来想给五分额 结果在最后雷动的掌声里 仿佛看到了春晚……╭(╯ε╰)╮
美酒佳肴衣鬓香影,一曲绝世探戈,尽情绽放然后死……连自杀都这么浪漫。片名叫人没有看的欲望,看完却觉得再适合不过。你我身边都可能会有这样一位愤世嫉俗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老顽固,在他身边多呆一秒都是折磨,然后某一天发现他身上的优点比你所能想象的更多。
步子乱成一团,继续跳就好了。我并不确定主角的坚持是否正确,但希望这部电影可以给处在低落,迷茫中的人以希望。
史上最美的探戈
黑暗中,一个自责的灵魂时刻经历着生命的拷问,在它即将放弃、摆脱、抽身而去时,另一个亟待帮助的灵魂出现了…一个孤独、另一个迷茫,当两颗心碰撞在一起才发现,其实一直在相互扶持、慰藉、拯救…我的心谁能懂?当一切已无法承受,那一曲穿越灵魂的探戈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永恒!
看过这部电影不仅是视觉上的感受更多的是内心的震动和灵魂的洗礼,两个主人公一个是上着大学的乖学生一个是脾气古怪的盲人大叔两个本素不相识的人,因为一分工作联系到了一起,从一开始的互不理解到最后改变了对方,整个过程确实值得人们深思。整部影片的最高潮就是最后的演讲也是我最爱的部分。
或许是因为年代久远,会觉得故事略显老套,但并不影响影片带来的强烈感触。问题不是哪条路是对的,问题是,你敢不敢走?人即使身残,也应保持灵魂的完整,因为灵魂没有假肢。★★★★
刚开始,我觉得阿尔帕西诺演得有些用力了。但是看完,我觉得他就应该这么演。甚至那个年轻人O'Donneil也被他带动出极好的水准。探戈,演说。几近完美的一部片子。
当我心中的正直感逐渐淡去之时,我庆幸我看到此片.
Pacino成就了这部电影,他的每次出场都使影片散发着夺目的光芒。那段震撼人心的演说,那段迷人的探戈,还有一个盲人肆无忌惮地在空旷的街道开着法拉利……当你对着镜子缅怀青春感叹年华似水时,Al让人相信,时光对他来说只是种更为炉火纯青的化妆,皱纹也可以是种性感。
感谢在我灵魂枯竭的时候看到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