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看了电影生活万岁,挺有触动,在人群中穿梭,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但是,我们或许遇到过他们,或许总是擦肩而过,但却从未了解他们,通过影片,各种各样的生活,电影都具体呈现在我们面前,既真实又让人心灵受到共鸣,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与其埋怨,不如去化解。通过十几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社会的多重属性,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复杂的选择,复杂的关系感情,但不管怎么复杂,只要遵循你内心的想法,你的行动就体现地很简单,比如盲人夫妻简单地日复一日在街头一个伴奏一个唱歌,卖唱的小伙子依然去卖唱。。。。。生活很简单,简单到单调着让你不厌其烦只做一件事,生活也复杂,当发生了某种意外情况后,你的内心想得也很复杂,跨过一道道坎,也便越来越珍惜生活,也能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过日子。作为影迷,我们是电影人物生活的旁观者,我们在看他们的故事,也在比较着我们的生活,反省着自己的人生,在触动时便也不知不觉洗礼着自己的心灵,好好活着,生活万岁!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画面,首先是一对在街头卖唱的可爱瞎子夫妻。在此之前,我很难想象,两个都看不见老人该如何生活。但这老两口,总是笑呵呵的,让我觉得温暖有力量。
老爷子弹了一辈子的琴,却一直用的一把破琴。为了更好的衬托老伴的歌声,终于攒了钱去琴行买琴。试琴的时候,边弹边唱“在水一方”,真是美好。最后花了2000换了台雅马哈,都没我的吉他贵,羞愧(练琴,练琴...)。
下一个画面,两人正在庆祝一起度过的第22个中秋夜。平时只吃白馒头的两人,奢侈了下,加了两个鸭腿,一瓶啤酒。两人聊天,回忆往事。老爷子感慨,能好好活到现在,已经是赚到了。奶奶听了,哭了。爷爷说,放心,不会让你一个人出去乱摸的,我会一直好好照顾你的。
(我就在这里没忍住,哭了,因为感动。这并不是个卖惨骗眼泪的片子,表达的是生活的希望,我收获的是力量而不是丧)
下面再来说说在拉萨当人力车夫的老爷子,为人善良,拼命生活。老爷子要回河南了,晚上和同行兄弟们,喝酒道别。一个热爱佛学的大哥,舍不得老爷子,以后没人和他辩论了。他说老爷子是个好人,老爷子说:“我怎么能是好人呢,我不跟你说话了,你恶心我”。这个老好人,在拉萨这么多年,都没上布达拉宫看过,就这么走了。(此时我脑袋里一直循环着大哥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最后的画面,属于留在黄土高原上教汉语的大哥,他的学生是村里仅剩的几个小孩。他带着孩子们,沿着一条随时会消失的下坡路去上学的画面,让我目瞪口呆。拼上性命,只是为了学习普通话。这只是他们平常的一天,却令我终生难忘。
到最后,我都不知道里面人物大部分的名字,身在哪里,说的什么方言。
但我被他们的方言和口音所吸引,这和往常的电影演员们模仿不一样。喜欢听他们说话,觉得真实,亲近。想学,想了解,想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话。
但不想查资料,想凭自己“猜测”下,测试下自己有多无知。下面的想法可能是错的,请一笑而过,或者帮忙纠正。
给子女还债的大妈说着上海话。
北京的故宫导游大哥说着京普。
黄土高原的汉语教师说的是青海普通话?
拉萨的人力车老爷爷讲的是河南话吧。
广州午夜大排档卖唱的明哥说的是粤语。
跳舞的妹子讲的是四川话。
上海的高楼擦窗大哥,夜间带着女儿来回机场的女出租车司机,单车猎人小哥,得癌症的小丑,
眼瞎的卖唱夫妻,他们的普通话口音,没听出来。
高塔卫士,可以算没说过话。(在哪我都不知道)
换心脏的阿姨,没说话。(换心脏时,我让自己不要闭眼,导演也没让我失望...)
纪录片《生活万岁》得以上映,尽管票房平平,但毕竟是当下中国院线内容丰富的一个证明。
纪录片的价值渐渐被观众和市场发现和认可,这让剧情片之外,一种普遍被认为是关注真实的非虚构的影响创作得到大众文化的检验。
可惜,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生活万岁》都不能算作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优秀纪录片。甚至,这部以真实人物的生活为主要素材,试图表达对普通人生活关注的作品传递出了与之相反的做作和虚假。
在这部纪录片里展现的十五个人物几乎都是没有姓名的,但是他们的生活困境却又相似之处,这些散落在中国各个城市角落里的人们因为各种原因在生活里挣扎却依然苦苦支撑。不同于一般人物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这部作品无意于让观众认识和了解人物,他们只希望展现一个关于生活的片段。这种拍摄方式与我们熟悉的央视主导的宣传片颇有相似之处。这部纪录片的副导演张祎在一个访谈里甚至表达过这样的一种观点:电影里,我们没有过多地介绍他们的背景,没有给他们姓名、年龄这些标注。所有这些人汇在一起,就是一个人——普通人。
十五个人汇聚成一个普通人的创作思路主导着《生活万岁》这部纪录片,更惊人的是,这部纪录片没有让观众记住任何一个人物的姓名,因为在纪录片里可以说,用“无名之辈”做这部片子的名字也恰如其分。这些人物的遭遇连同他们的个体生命都被景观化为一种单一的生命体验。
在这部纪录片里,真相反而变得十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需要从这些人物那里提炼的东西,重要的是作者的价值观。这部纪录片被摄对象被高度符号化,在这部纪录片里展现的根本不是人的处境,而是一种人造的处境。这种生造不仅可疑,甚至有些可耻。苦难之所以被展示,并不因为苦难可以成为一种美学,而是应该成为一种激发观众的力量。这部纪录片却反其道而行之,苦难作为一种点缀观众生活的。
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始终和记录的人物之间保持着一种尴尬的距离,这种尴尬在于,一方面我们知道他们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在纪录片中的展现的遭遇似乎也是确有其事的,我们甚至跟随着主创的摄影机进入他们的生活,窥看他们的隐私,可是我们依旧不认识这些人物,不了解他们,无法与他们共情,观众可以明显感觉到一种隔膜,这种隔膜可以说是真实生活和生活模型之前的隔膜。
事实上,我们几乎是被引领着去认识主人公生活里极小的一个片段,不论他们是街头卖唱的中年男子还是刚刚换了心脏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病人,或者是那个因为失恋酒后大哭的领舞女孩,作者通过这些本没有关系的人之间的强行联系,通过蒙太奇的组接,硬生生将生活里的遭遇转换成一种具有励志效果的童话,这部纪录片的本质恐怕只能是一部宣传片。问题是,它要宣扬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呢,以及这样的宣扬会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还有,这部纪录片里那个在拉萨蹬三轮的大爷舍不得钱,在拉萨十年都没有进过布达拉宫。这部在电影院上映时售价四十元左右的电影的目标受众也不会是像他这样的人。上海弄堂里卖油墩子的老夫妻,因为儿子欠债逃跑,他们变卖了财产堕入赤贫,这片子里有一个片段是这对老夫妻在小出租屋的对话,他们向往着还清债务可以去北京旅行,或者改善一下居住环境,租一个更好的屋子,可是悲哀的是,观众连同被摄对象也许都知道,达成这个梦想的艰难。
可以说,这是一部广告片式的纪录片,十五个人物和他们的人生故事,几乎就是用来传递生活美好这样价值观的材料而已。电影的维度是单一的,人物是单薄的,传递出的关怀也显得有些可疑和经不起推敲。尽管没有明言,这部纪录片实际上给我们在他人的苦难之中获得一种安慰的可能性。这是这种安慰是否具有心灵的合法性,则在质问每一个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刻思考的观众。这部纪录片包含着一个关于伦理的诘问,片子试图以小人物的困境来表达一种看似是自强不息,其实认命的人生观。
虽然不是必须,但是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提出问题,不是回答问题的作品,尤其是关于现实苦难的作品,艺术家的责任之一就是质疑其中的不合理性。而这种生活状态被影片最后的字幕评价为:活着特别好,特别有趣。可以体会苦,然后特别甜。有爱和被爱的滋味。人只能活一次,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要特别珍惜的活。你比每个人都幸福……这样的励志鸡血难道不是遮蔽了苦难的意义吗?
事实上,我不怀疑如上的话语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可是没有人有资格用别人的痛苦获得满足。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要求那些已经被社会剥夺得所剩无几的人热爱生活,更不应该从他们的苦难那里获得生活下去的动力。这个逻辑似乎是说,我们并不是最悲惨的那一个,有生活境遇更不如自己的人的存在,他们没有选择用更激烈的方式去对抗,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抱怨呢?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逻辑,内在却充满了暴力,一种来自导演被被拍摄对象的暴力。我们为什么歌颂生活,或许因为我们在生活里感受到一种自足的作为人的快乐。而不是应该去赞颂被剥夺得一无所有之后剩下的一点点理所应当。
建议先看预告片,电影和预告片一样的水准。
没有看到具体的生活与现实,只有零散又重复的碎片。我把“万岁”理解成坚强有活力,自以为共情能力还可以,但是也没从纪录片里感到人物的坚韧... 最后电影结束前的那段鸡汤看得我尴尬到头皮发麻浑身不适感觉无颜面对被我邀请一起来看电影的好友。 人物背景不清楚,什么都一笔带过,像个加长MV,说起童年不快乐就放煽情音乐,然后切镜头,也不说为什么不快乐,我是来看路人哭的吗... 镜头晃来晃去得像那种直播题材的恐怖片,看的昏头转向。
本来是被海报吸引去的,难得看到是国产纪录片,还是拍小人物的,激动得连预告片没看就买了票... 浪费钱,哭死(´;︵;`)
我这样真正的底层娃儿可不适合看这种电影,觉得矫情极了(ー̀εー́)
长假结束,给大家预告一部即将上映的新片。
电影名字叫《生活万岁》,这是在大象内部审片过程中落泪频率最高的一部电影。
电影的主创大有来历,拍摄的对象籍籍无名。
而对于观众,或许在看过这部电影十年后,我们依然会记得其中的人物,并被其所温暖。
《生活万岁》的导演程工和任长箴。
在2017年年末,有一部名为《极地》的纪录片在B站被刷爆。豆瓣评分高达9.4,被众多媒体称为「年度最佳纪录片」、「是国产纪录片最好的样子」。
其导演正是程工。
程工 而程工和任长箴两人还有一部共同作品更为大家所耳熟能详。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任长箴导演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执行总导演,其中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即是程工和任长箴共同完成的作品,也成为整季纪录片的范式。
任长箴
事实上,习惯于不事声张、低调创作,但在业界声誉卓著的两位导演,已有长达十年的默契合作,《生活万岁》是两位导演首次涉足院线之作。
这一次,他们的镜头对准了十五个普通的中国人。
《生活万岁》拍了什么?
一些看过片子的人说,拍的是底层,是穷人。
导演程工却说他拍的是对蚂蚁的礼赞。
电影选题的灵感源起于二人在2008年合作完成的同名纪录片《生活万岁》。两位导演从中获得了触及创作灵魂的题材:聚焦普通人奋力生活的饱满生命底色,呈现给更大社会维度中无名彷徨的人们。
“这是一部关于人在困境中奋力生活的电影。没有设计过的起承转合,没有刺激的悬念冲突,没有完美的三幕结构,只有生活逻辑,只有情理之中的意外,原则上这个片子没有所谓‘戏剧故事’,但是那些丰富,多意,暧昧的生活细节,正是影片的魅力所在:生活固然冰冷,但我们也要奋力燃烧。这些生活逻辑中产生的情绪和观众共享,让观众动容。”
——任长箴
这份饱满和魅力在日前发布的一组特别的概念海报中也能得以窥见:
给亡妻朗诵情书的抗战老英雄、只身带孩子开出租的单身妈妈、坚持替儿子还债的高龄奶奶、身患癌症却给别人带来欢笑和力量的小丑、远离家乡在拉萨蹬人力三轮车的老大爷、黄土高原上去意彷徨的贫穷教师、夜场美丽泼辣的失恋舞娘……
《生活万岁》拍了爱情,自尊,信念,拍了记忆、梦想、内伤和外伤。拍爱情,只不过爱情发生在一对老年盲人伴侣的卖唱生活中。拍自尊,尽管自尊只出现在街头大排档卖炒螺的离婚中年男的日常里。
导演任长箴曾经找了几个朋友做过一次放映,一个从英国回来的高知朋友说,看了这个片子,我很震撼,我发现我原来对生活一无所知。另外一个电视台的朋友说,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60分以下的人生的精彩。
以往在我们银幕上,看到的大多都是那些光鲜亮丽,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而在银幕下的大多数,没有符号,没有标签,没有伪装的普通人。他们的艰难努力,他们的爱与被爱,他们的付出和得到,却少有人知。
这是一个在昏暗中摇曳着生命之光的那一盏盏油灯的故事,身为形役,但内心却有光亮。电影捕捉到的这些微弱光芒,也是普通人的尊严与信仰。
在电影结尾处,导演留下一段文字:
感恩生活中的不幸
感恩生活中的痛
感恩宿命
我们才更有力量
感恩不如意
我们才开始珍惜
进窄门
走远路
见微光
这就是生活万岁
《生活万岁》即将在“大象点映”上线,敬请期待!
一个半小时记录了15个人物故事。
🎬这部纪录片用朴实的滤镜和生活本真的声音搭配背景音乐,以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来传达生活的艰难。虽然那些肉眼可见的苦像钝刀子割肉一样一刀一刀的割着他们,但他们依然以一种难以言说的坚韧在继续前行。
🎬整个电影我都以一种非常沉默又尊敬的心理去观看,那些苦难完全可以随时压垮他们,但他们依然选择站起来,这样的拼尽全力的人生,才是不后悔的一生。
🫱照顾生病父亲依然有自己一方世界的导游,他的父亲病痛折磨夜夜需要依靠止疼片入眠,照顾病人的同时他依然给自己留出一小块空地感受自然。
🫱带着孩子开出租的女司机,虽然被客人不解也依然笑对。在吃到孩子给的一半海苔时她好像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为儿女偿还巨额债务摆摊还债的高龄夫妇,住在闭塞的小房间,畅想着还完债以后各自都想要做什么,又想到还完债他们就要80多岁了,但是嘴角的笑意表达着他们他们对生活仍有希望。
🫱双目失明的夫妇俩街头卖艺,虽然有退休金和补助,可他们依然选择每天去街头卖唱,爷爷伴奏奶奶唱歌。回家后吃完饭一起数着今天收获了多少,因为有一张五块而笑的合不拢嘴。过节时也互相敬一杯酒,奶奶的眼泪和爷爷说着会一直照顾她的话语,才让我意识到原来他们不是不苦,而是一直没有表露。等攒够了钱他们又相互扶持着去了一个新的电子琴,背着新琴回家时,他们的背影好像幸福的拥有全世界。
🫱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接受移植前,她的丈夫对她说了很多安慰的话,其中一句“任我多坚强,都代替不了你。”手术时心脏替换后恢复了强力跳动的震撼以及患者终于睁眼的欣喜,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宝藏。只要活着,就很好。
🎬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种既悲惨又庆幸的感觉。他们努力的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去努力获得他们想要的生活,即使有些人为钱所迫,有些人为残疾所迫,甚至为命所迫。但他们的心灵是绝对自由的,因为他们的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心灵自由的人生反而比那些健全有钱的人们更加富有。这种自由和向上的生命力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压垮的,神圣的生命力。
❤️“人只能活一次,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你比每个人都幸福。”
丧而不颓,苦而不怨,言不尽意但是力量十足。人生总有顺逆流,从来得失我睇透。年度十佳纪录片。
说实话,有些失望。有太多镜头是没必要的,可以删掉的。电影的主旨是想通过呈现生活的苦,让人们感受到生活里的光,但实际上表达出来的更多是生活的无聊。BGM强行煽情,很多时候所谓的苦,只是你觉得他苦。唯一打动我的,只有盲人夫妇的故事。能感受他们生而为人的艰难,却也能看到他们活着的乐观和坚韧,这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
我俩连酒杯都碰不到一块,我却知道你流泪。我这颗心都快要被换掉,却承诺你一定会回来。凝视孤独的森林,把飞蛾放出去扑火;路过不同的夜景,分海苔来交换爱意。吹破诅咒的气球,扛起锈蚀的单车,为爱情流光了泪,为亲情还掉了债。在故宫里劈叉,在布宫前吆喝,在坟头念情书,在高塔上攀爬,生活万岁。
“任我多坚强,都替代不了你” 纪录片选取15个身边故事拍摄,每一个片段都抓的准,直戳人心:带女儿开出租车的女司机,干杯都碰不到杯子的卖唱盲人夫妇,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女士,在拉萨踩了十多年蹦蹦车的老爷…后半部分几乎控制不住泪腺。《绿岛小夜曲》《在水一方》以及崔健的片尾曲《阳光下的梦》都很好,赞最后睁开眼的一幕…“你比任何人都幸福”
丝毫没有电影的质感,浮光掠影式的观察和记录,上院线真的勉强。那个老爷爷站在墓前的朗诵,那个老头在酒桌上的疯话,让我对这个摄像机的诚意充满怀疑,真假。十几组人,每组人拍三个月,就能喊出生活万岁了?那你之前那么多年白过了。去看纪录片《四个春天》吧,那才是真正的生活,那才是真实的电影。
最后10分钟一直在流泪,止不住,那种在残酷现实中寻找到的温暖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一段段没有任何交集的人生拼凑出的是活着最美丽的样子,好久没有看一部电影到结尾的时候在内心燃起一股如此强烈的暖流了,强推!
是的,你们都看哭了,哭的稀里哗啦。然后呢,走出影院,又被生活打回原形。
老太太说,我们过了22个中秋了。又说,你来摸摸我的脸,我还是不是漂亮的女孩子?老爷子笑说,你那时80几斤,现在是130多。老太太也笑。看不见却摸得着的爱情,像研开的一张新币,或者颤巍巍接过的馒头与酒,能叫心花开得比笑容还要灿烂。其实这如生活般的电影,有很多时候,叫人说着说着就要眼眶一热,可沟渠里仰望星空的人,还是能够用微弱的光,承担起“生活万岁”的命题。彼此说些不切实际的白日梦,说得生动了,自己都笑自己。笑完了,高楼与荒山,大路与小摊,还去。
11.25深圳大象点映。真实记录平凡人的生活,从进场就开始哭到最后,不是因为剧中人的生活有多惨,而是因为他们在对抗艰难生活时体现出了无比质朴的生活哲学,蕴含了巨大的能量。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不是空泛的,而是困顿但努力,一种不自知的执着和热情。导演在片后访谈里说,生活的困境无处不在,但是你要去发现那一点点的光,然后跟随它、珍视它。这部片子让我想起我很喜欢的作家马拉默德,这样的作家/导演有着在琐碎中发现珍宝的能力。片中跟拍了14个普通人的生活,让人感动的角色和瞬间有太多,尤其是盲人夫妇那段太经典了,我甚至觉得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写不出这么棒的人物,任何一个伟大的演员也演不出那种触动人心的情绪状态,所有的文艺创作者说到底都是在尽全力模仿生活啊。
一部能把人看哭的电影是不是好电影?我不知道。但是一部把我看哭的电影,于己而言,那就是一部好的作品。影片人物的生活或许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但这些人物却又与我们比邻而居。生活就是如此,有的人苦不堪言,有的人高枕无忧,更让人难过的是,大部分苦的生活都没有尽头,无力改变,只能默然接受命运。生活苦啊,苦啊。但也只能坚强的坚持过下去。
泪点低到爆。从凝固到流动到天地间渺小一粒,要对得起重新跳动起来的心脏。看到对“摆拍”和拍摄时长与深度的质疑:谈烂了的所谓“真实”其实也包括镜头前那有意无意的表演痕迹;而关于过去或未来的延展广度与深度,都凝结在“此刻”这一点上,生活二字便存在于其中。
主题大概是穷人过得特别惨但他们还在努力活着所以活着真好!我不如刷快手
不要嘲笑和轻视身边经过的每一个人,即使衣衫褴褛,但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是在生活中打拼和迸发能量的个体。而你只是平庸的你,没有故事却装得很体面的人。[B]
这样的纪录片能进院线,还是值得看的,摄影的机位安排得不错,声音做得很饱满,几组人物里,喜欢在拉萨蹬三轮车的河南大爷,街头卖唱互相搀扶的盲人夫妇,武汉开出租车带孩子的母亲,广州大排档卖唱、卖炒螺的兰花指大叔,西北村庄里一边务农一边教书的教师……蝼蚁有蝼蚁的幸福,大象有大象的烦恼,每个人都该过好属于自己的日子,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不去盲目攀比,不自怨自艾,不妄自菲薄,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在幸与不幸的日常里发现微茫的幸福!
11.25世纪汇嘉禾影城,记录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过程中充满艰辛与坎坷,但片中人物都在默默坚守着,充满正能量的作品,看完都哭了,满分
生活的破碎之处,是我们穷其一生,都在缝缝补补。生活的迷人之处,是我们无处安放,又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捕捉到了许多个是枝裕和所说的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年轻时苦点不算苦,老了苦才是真的苦。”最喜欢盲眼夫妇和武汉女司机,莫西子诗的配乐真好。
3星半。素材都挺精彩的,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人生。技术也好,不愧是专业团队。印象最深的是守林员和乡村教师两部分,应该是跟拍了挺长时间。有些线索则不深入,显然是没拍够时长。最后靠字幕跳出来做总结,余味略薄。
生活的属性是缓慢的,有些生活的调性是悲伤的,但生活从不失其多样性。所以,生活才万岁。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我们经常焦灼期待着某一个“反转”。可这部纪录片想说的大概就是,即便是没有反转的人生,也要大步地走,认真地活,才会在每一个时刻都感激呐喊“生活万岁”吧!
有几个人物真的很惨,但真的没有打动到我。我看到作者拍了很多素材,但我看到的也仅仅是素材而已。我看到许多生活的碎片,却无法走进人物内心,就像每天在大街上遇到的一个个人,他们在卖艺、在工作、在失恋中痛苦、在为生活奔忙,他们互相搀扶、互相爱着,仅此而已。作者为什么不再走近一点,再停留得久一点,再陷进去深一点呢?如此疏离的表达真的很难说出那句“生活万岁”。生活是狗屎,让爱无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