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屋出租》是一部2020年2月我就标记想看的音乐剧,忘记了标记它的原因,但是有一个印象:“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音乐剧,没有人看了不会爱上音乐剧。”选择打开它也纯属偶然,因为名学因为凯凯所以对音乐剧再次产生好奇,也因突如其来的疫情。说实话,我是分三段看完的。
第一段:大概十几分钟,无论多困难的事,听他们唱歌还挺快乐的,主要还是在体会歌曲,感受音乐性
第二段:看到中场,渐渐看入了剧情,mimi的扮演者好厉害,在露台那段,又下腰又爬楼,但是唱歌一点也不喘,还都是大高音,音乐剧演员好牛。我最有感触的是mimi和roget的情感,他们都是有“负担”的人,相爱但又不敢去爱,mimi主动,roget回避(因为自己有艾滋并且曾经亲眼看见自己的爱人死去),但是最后他们一边唱着“I should tell you”敞开心扉在一起了。还有圣诞节,大家一起唱《La Vie Boheme》,真的感受到了他们从屏幕中洋溢的自由,敬逃学,敬从无到有,敬表达欲,敬交流,敬打破常规,敬精神失常,敬发狂,敬渴求关注,敬讨厌传统......敬LOVE,敬自由!第一次被一首歌震撼到,这种氛围真的很好,很快乐,很自在。还有合唱的《seasons of love》好温暖!
第三段:在中场休息的时候,看到弹幕说前方高能,大虐来了,准备面对战场。我很担心后面的剧情。果然,小天使离开了,在前半段的时候,我对小天使其实没什么感觉,但她离开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其他两对情侣都因为或大或小的误会吵架分开了,mark甚至想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去当社畜。而在以前,小天使都会第一时间出来劝慰大家的,Collins独自一人唱着曾经和小天使畅想的圣达菲生话《I’ll Cover You》。Maureen和Joanne之间《Goodbye Love》,爱情似乎就是这样......还有一个大虐点,mimi走后,roget发现了自己一直在找的歌就是mimi,mimi好不容易回来却命不久矣,浑身发冷,说“would you light my candle?”啊啊啊啊这句“candle”一出来,我瞬间爆哭,这是他们最初相遇的时候说的话,是他们情起的助手。还有一段也好绝,mimi因为缺少医生的治疗用尽自身力气吻了Roget就离去了,但是下一秒她就醒来了,全场爆笑,可下下一秒她说“她经过一个长长的隧道,被一阵白光吸引,那是小天使,小天使说'女孩,你转身回去吧‘”是小天使帮助了她,真的再一次爆哭,小天使即使在另一个地方也在守护着他们,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她是小天使了T T。
最后的《Will I》《seasons of love》都好棒,整个人都觉得被爱温暖。
我看的是2008百老汇剧场版的,原版卡司在演出结束后一起上台和这场卡司一起演唱《seasons of love》有种将美好的东西传承下去的感觉,好棒!!!
我宣布吉屋出租是我最喜欢的音乐剧!第二遍看还是哭得稀里哗啦,这些人多么艰难却又多么努力地在生活着啊,每当看到都觉得鼓舞人心。
最喜欢的场景是前半场最后一幕,他们唱La Vie Boheme。我太喜欢这一段了。这部剧想表达的东西其实就在这一首歌里,自由,艺术,哲学,生活,一切。(我多希望故事在这结尾555)
最触动我的角色是Angel。我很喜欢的一位老师曾写过,“只要你见到过一次天使,从此以后,就永远无法对这个世界袖手旁观。Angel就是这样的人间天使。
她说,“I am more of a man than you’ll ever be, and more of a woman you’ll ever get. “
她说,“Today for you, tomorrow for me.”
她说,”Oh lover, I’ll cover you.”
她离开后,那些被她爱过、也同样爱着她的人依然在被她影响着,在好好生活,在传递爱。真的很动人。
这是一部永远值得反复观看的作品,我还会再看很多很多很多遍的。最后还是要说——希望有机会能看现场!
庆幸正好在身体状态不是很好,意志消沉的时候看到了RENT。
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所羡慕的生活吗?
自由纪录片导演、为了心中一首歌能花一年时间去创作的吉他手、热情性感坦诚直爽的mimi、积极自信阳光欢乐的变装癖ANGEL……在我心目中,艺术家就应该这样,追求绝对的自由,活在当下,活在对自己创作灵感的享受之中,活在不顾一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爱,去放肆。
波西米亚、吉普赛……在音乐节时你会发现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青年,或许你会觉得他们颓废、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可他们的状态正是卢梭所崇尚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赤子状态。
我是谁?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要做什么?
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人类,但在他们身上,已经用歌词给出了答案:
today for you,tomorrow for me
一切都是为了LOVE
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一遭,身体、房子、车、金钱……这些身外之物统统都是rent来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而唯一需要pay的只有感情,其中就包括了爱情、友情、亲情等,这些是需要我们用时间用生命支付的。
看着这些AIDS患者、瘾君子、变装癖、同性恋、钉子户们,我觉得特别能共情。因为自己从事的摄影师职业,这类人群还真接触得不少,有隐居在小区地下室,通过皮肉生意养活自己的变性人,有具有绝对色彩天赋的女同画师,有cosplay的女装大佬。或许很多传统的人们会鄙视这些边缘人,认为他们都是些变态、恶心。可他们的所作所为伤害到你了吗?顶多只是辣到了你的眼睛,并不会对你的生活造成任何影响,那么你又何必干涉和评论别人对于欲望和梦想的执着追求呢?尊重别人的同时也是尊重自己,你也并不能确定,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是不是也是怪胎呢?
第一幕基本上是在介绍人物和背景,因此规划得非常有序,每个角色的动机曲也非常鲜明好听,看起来非常猎奇吸引人。
而第二幕以关键人物ANGEL的死去推动剧情,并且托起感情时,还是显得有些生硬且煽情,整个场面的调度和唱虽然人多了,但也会显得杂乱。
不过,或许这就是叛逆的青年时代吧,无需要章法,无需要规则,大家都想声嘶力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咆哮着、宣泄着、传染着、灿烂着!
其中所有的曲目里,最喜欢I'll cover you和Seasons of love这两首!
看到大脑要爆炸飞越月亮了。无以形容,超厉害。敬英年早逝的作者!另外感觉这个中文译名《吉屋出租》真是一头雾水,一开始还以为是个世俗喜剧,为什么不翻译成《租客人生》,或者《借来的一生》《借.此生》。看着看着又觉得,中文译名不如叫《52万5千首诗》,《给你的52万5千首诗》......不论命运能否被抗争,生死,聚散,梦想或幻灭,心中只要有一点星光为某个人点亮,活着的每个瞬间都可能是一首诗。全剧终,泪水奔流。什么是爱?是无法阻挡,不辩是非,即使讨厌憎恶也沉迷不悔,想触碰又收回,是生命中唯一可以冲破命运的倔强抗拒。哭死了,歇会儿去。
“在这525600分钟之中,你用什么度量一年”,“用爱可以吗?”纽约东村,他们赤忱,他们疯狂,他们低迷,他们热爱。美国是一个绚彩的地方,在纽约东村一切都可以被包容,我们相信最极致的地方更接近天堂,爱与死亡在此共存。
第一篇章是关于自由与开放。生而不被定义,喜欢男生,喜欢女生,喜欢不用解释性别。同性,异性,跨性别,在纽约东村收起卑怯,用最张扬的爱包容彼此。流浪汉有生存的权益,我们歌颂不被限制的乐章,挥毫不掩饰的批判,波西米亚生活为我们畅想。
第二篇章是关于爱与死亡。在极致的人生中,消费青春,奔腾的血液在犯罪与糜烂中稀释,我们不畏惧死亡,但害怕失去,为此我们曾失去挚爱而怯懦于表达爱。天使终将守护所爱之人,爱不该加以掩饰,死亡的终线不能困住有爱的灵魂,在有限的岁月我们更加珍视彼此,在无尽的守护中,我们捍卫所爱而延续爱的灵魂。
“How do you measure a year in the life”,“How about love”,胶片锁住公寓的影像,当人影重现,我们该明白生活仍在继续,爱的体验永不停歇,用爱度量一年可以吗?及时行乐,珍惜片刻,就该明白。
《吉屋出租》也就是百老汇获奖最多的音乐剧《rent》,是改编自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的音乐剧。国内的演出不算成功。毕竟同样发朋友圈,对乱世佳人感兴趣的明显比这部多,可见宣传不到位。 不过看了整场演出后,我也很理解为什么无法大力宣传,故事讲的是一群社会边缘人,同性恋,变装人,艾滋病,这在国内实在是大家讳莫如深的话题。更何况中国社会还处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对边缘人缺乏普遍的同情心,对剧中人物的痛苦和呐喊不能感同身受,当剧中人物用尽全身力气,表达接受自己、热爱自己,接受生活、热爱生活的人生观时,台下的中国观众是冷漠的。 这样深刻的文化和阶级隔阂,使这部与《老友记》同时代的作品,注定无法在国内获得和《老友记》同样的成功。
ps:也许把作者的传奇故事搬上舞台,会取得更大的认同,毕竟国人还是很吃逆袭成功这个类型的。
其实我觉得有一丢丢吵,舞台剧实录镜头没必要切这么碎。但Angle去世那首我罩你还是真开口跪,甚至还没开口,Collins那个面部特写打上去,就已经感受到冲破屏幕的感染力。
能在百老汇长映不衰的音乐剧都有两百多把刷子。7
2013 大二的时候冬天看到吧,看完这个才看电影版的,还是这版好听
1991年Jon Larson在《Tick, tick, boom!》中写下”I’m the future of musical theater”,5年后他凭借《Rent》实现了。
看完编剧的电影来复习他的音乐剧,里面有他和他的朋友们
《RENT》是一出真正属于年轻人的戏,生涩却生猛,多元又多情,它像划破黑夜的火焰,用强劲的力道撞击保守的世风,砸碎拘人的铁链。它聚焦着一群“不正常”的人,同性恋、异装癖、HIV、钉子户,交不起房租看不起病,风餐露宿朝不保夕,文雅一点他们叫“边缘人”,粗暴一点叫“d端人口”,多么讳莫如深啊。但正因为“不合时宜”,当他们高唱自由、歌颂真爱、痛斥虚伪、讽刺资本家时,每一句都声震四方。当一群人不知道下一顿吃什么食物、下个月宿在何处、死亡和明天哪个先到来时,却时刻关心着这一首歌的音符(Roger)、这一支舞的舞步(Mimi)和此刻相拥的温度(C&A)。如何丈量自己的一生,用爱啊!用爱发电,点亮黑夜。
在看声入人心以前,我只去过一次剧场,为了圆自己九年前的梦想“看一场《暗恋桃花源》”。一年后的冬天,依然是在梅溪湖,我认识了大一众优秀的歌者,也渐渐了解并喜爱更多的音乐形式。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可以经常走进剧院~
stage production海赞! (原来Eden Espinosa是Adele Dazeem的standby怪不得各种各种像, 以及Maureen每次都要闪一下屁屁小心脏略受不了 -_-)
在我的大学时代,也曾赶着时代浪潮用过Facebook和Twitter,在人人网和微博上放飞过自我,在博客大巴和不老歌上写过同人文。和我同时代的其他学生们,也可以在校辩论赛上打韩寒和郭敬明应不应该在一起的辩题,可以自行汉化、排练演出LGBT题材的国外音乐剧作为自己的毕业大戏。我们曾经看到过不同的价值观,曾经窥探过世界的一点缝隙。
这版不仅演得好摄像也棒。年轻白嫩的金发碧眼的嘶吼蹦跳的Will Chase, 和窈窕妩媚的一头乱发的小野猫般的Renee Goldsberry,啊,还有那个Menzel的小脸版本,真是醉人。这个剧本就算放在现在也还是一样的新鲜血液嘛。就是喜欢的歌曲不多。。。
把握今天,珍惜当下,怜取眼前人。演员们表演都很卖力,情绪都很到位,很容易就被感染了。但接触音乐剧不多,尤其美国文化和英文歌曲总是隔了一层,不能完全吸收它的好,挺遗憾的。
2018.8.31 上海文化广场
这是我两位哥哥的最爱,所以我也去看并爱上了呐!当代的《波西米亚人》。看幕后,创作人Larson在外百老汇首演下午突发心脏病去世,他从不知这部剧最后火成啥样…唏嘘,生活比戏剧更戏剧。好作品永久,没多久就演到了百老汇,并一直演到今天演到以后…
这一版Renée演的Mimi真的超棒!比我看的2017年北美巡演的要更好!
比起电影版,更喜欢这个舞台版,好几首歌都很棒,特别喜欢roger和mimi这对,太搭了这版里的俩人。后半段太乱了,每一场都挤在一起,无论是剧情还是歌和舞台,没看过电影不清楚剧情第一次看的肯定会一头雾水吧。而且有点烂煽情的感觉,几对情侣都有点为分开而分开,可能再多看几遍会喜欢吧?
虽然咪咪最后没死,但是这个比波西米亚人虐多了,担心这个国内上的话会改
我为什么要浪费两个小时先看电影版 剧版明明就全方位碾压 有爆发有细节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力量
我终于把rent看了。就算生活中吃了很多苦也可以谈论爱,梦想和自由,我觉得这样的人就很伟大
最后看到原版卡司一起上台还是十分感人的T.T。这版MARK好喜欢!没那么弱气...两版Angel都太帅了真的。Will Chase唱挺强的就是总是一副要吃人的表情...话说舞台版这么多大特写,不禁想象台下观众看着一堆摄像一起在台上的场面..
感谢声入人心,感谢郑云龙,让我走近音乐剧,。第一次看音乐剧,小天使去世后,科林再次唱起I will cover you时哭到停不下来,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看现场版,音乐剧真是太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