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我英俊的面具王.. 你是如此的英俊
小铁匠在此片中虽然算是勉强摆脱了男花瓶的身份,,
可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牌子又被鲍德温四世面具王抢了..
回忆这部片子.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奥兰多的帅气
或是EVA的妖娆.反倒是那位16岁带领兵士以少敌多的麻风少年
成了本片的真正闪光点.
虽然走路时很困难. 说话的时候也显现了自己的病弱. 但不难想象
他以前是何等的英姿,即便是面目骇人的他.
作为一个王,他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 但同时他自己的内心也是痛苦的
全国百姓面对着一个麻风男人. 一个隐藏自己吓人面目的面具男.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国古代有位统治者.出战的时候必须戴着凶恶的面具
因为自己面目太美丽,太像女子.
一直都记得他临终前.对着他妹妹说的那句话:"
my beautiful sister... you are so beautiful``"
望着妹妹迷人的脸庞..吓人的自己从心底说出了这句话...
也许是因为长期不能见人的原因. 这句话也说出了对自己身资的期许.
当妹妹把自己的面具揭开的那一刹那, 他也许在想,幸亏自己已经不在了吧.不用看见妹妹那一眼的悲伤.被惊吓又无比爱戴的面孔.
但是 我相信所有影迷见到他的脸庞后都只会感到惋惜吧.
那裂开的嘴巴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崇拜.
他是英俊的. 是无比英俊的,, 是有王者之英气的.
他在本片英姿不输给任何一位.
感谢Edward Norton.
无比感谢
2 ) 宗教疯狂年代的理想主义―――评《天国王朝》
自《角斗士》开始,好莱坞掀起了一股“史诗片”热潮。不过,随着宏伟的《荷马史诗》被演绎成明星帅哥的多角恋情(《特洛伊》)、世代传奇的英伦之王变成了一个无味的武夫(《亚瑟王》)、纵横四海的盖世英豪为同性之爱而神经质地喋喋不休(《亚历山大大帝》)......观众和评论界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史诗片,我们还能看到宏大的历史与传奇吗?
幸好,好莱坞还有一块金字招牌:莱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如果说有哪一位导演的作品堪称“部部精彩、几无次品”的话,斯科特算一个。《异形》、《银翼杀手》、《黑雨》、《陌路狂花》、《角斗士》、《沉默的羔羊3》、《黑鹰坠落》,还有就是这部重振史诗类型片的新作:《天国王朝(Kingdom of Heaven)》。
故事发生在1184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期,法兰克铁匠巴利安(奥兰多.布鲁姆饰),因为受失散多年的父亲召唤,也为了替自杀的妻子寻求救赎(在天主教教义中,自杀者是不能升入天堂的),来到了三教圣城――耶路撒冷。其间,父亲亡故,他承袭了爵位和封地,并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十字军政治的漩涡:当时,身染麻风病的耶路撒冷王鲍德温四世与阿拉伯的传奇英雄---“战神”萨拉丁维持着脆弱的和平,期望把耶路撒冷建成宗教共存、民族和谐的家园(多么崇高而难以实现的理想......),但是,以Lusignan(鲍德温四世的妹夫)和Reynald为首的好战势力却通过袭击穆斯林的方式不断挑起争端,很快,战争终于变得不可避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哈廷之战”。
据史料记载:十字军和耶路撒冷联军惨败,萨拉丁杀光了所有俘虏,天空中都是觅食的秃鹫,使得方圆数里看不到阳光,欧洲人的鲜血让岩石几十年内都是红色。获胜以后的穆斯林大军立即挥军直取已经失去防御能力的圣城耶路撒冷,欧洲人开始了大逃亡。这时,巴利安挺身而出,率领城中百姓抵御数十倍的敌人和战无不胜的萨拉丁,在挫败了穆斯林大军的屡次进攻之后,迫使萨拉丁签订了城下之盟,以让出圣城为代价,换取了城中几十万百姓的安全撤离和耶路撒冷城的完整。这就是著名的“耶路撒冷围城之战”。
(应该说明的是,电影中的情节框架是基本忠实于历史的,巴利安这个角色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哈廷之战和耶路撒冷围城也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其他的人物,如萨拉丁、鲍德温四世、Lusignan、Reynald以及耶路撒冷军统帅提伯利亚斯、巴利安的情人――鲍德温四世的妹妹希比拉等人也都是真实人物。)
在“后911时代”,推出这样一部以十字军东征、基督教-伊斯兰教冲突为主题的电影,无疑是需要勇气的。如此敏感的题材,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各界的争议与批评。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所引发的风波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还好,这次是莱德利•斯科特,这位被好莱坞誉为“十字军之王”的大师级导演再一次用他那不容置疑的艺术水准和对史诗电影的高超掌控能力为我们奉上了一道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的,不是宗教间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不是征服与杀伐的道德评价,不是上帝选民与异教徒的贵贱之别,也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单向度诠释,而是颂扬了在宗教与民族纷争中始终高扬的一种理想主义―――以良知磨合争端、以“为民”为最高道义。
自“911”和“伊拉克战争”之后,“民族与宗教的冲突”成为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对伊斯兰世界的妖魔化逐渐成为一种大众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基督教世界对伊斯兰世界的“讨伐”为主旨的“十字军东征”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布什就曾经在多次讲话中把当前美国在中东的武力介入称之为“新的十字军东征”。那么,斯科特是这样来诠释这段历史的呢?
在影片的开头,有一段篇首字幕:“欧洲军队占领耶路撒冷已经100余年......当时的欧洲,人民穷困、政治黑暗、人们奔向东方,或追求财富、或寻求救赎......”寥寥数语,点明了影片的基本态度:所谓的“十字军东征”,并非是像当时的基督教世界所宣扬的那样是为了“讨伐异教徒”的“神圣之战”,更多的原因,是为了侵略和掠夺。斯科特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更是直言不讳:“他们是想去洗劫耶路撒冷这个装满财宝的宫殿。”
中世纪的欧洲,是教士和骑士阶层统治的“黑暗时代”,这个阶层不仅垄断了政治、经济权力,还垄断了文化权力,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是文盲,连《圣经》也无法阅读。失地的农民成为领主阶层在经济关系和人身关系上的附庸。 而那个时代的耶路撒冷则是几大文明相互交融、自由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在这里和睦共存。可以想象,这个充满财富和文明的“东方”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欧洲人心目中一块待割的肥肉,这就有了所谓的“十字军东征”。在斯科特的眼中,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
不过,简单地挞伐某一方显然不是影片的主旨。在揭示了“十字军东征”的侵掠本质后,斯科特也没有忘记告诉我们:在这股横流之中,也不乏一些怀抱荣誉和信仰的高尚之士。如影片的主人公巴利安、巴利安之父艾贝林爵士、耶路撒冷军统帅提伯利亚斯、以及头戴银色面具的鲍德温四世,他们是忠贞的基督教徒,但是对于其他宗教的态度更为宽容、也更为明智,这些人是这个充满冲突的世界上的“开明人士”。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幕后策划战争的Lusignan和在第一线挑起争端的Reynald等人。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矛盾冲突与当今的现实是何等相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熟悉的符号和信息: 原教旨主义与世界主义、极端派与温和派、保守派与自由派......
当看到Reynald率兵袭击穆斯林商队,挑起事端,破坏来之不易的脆弱和平,我们不难从“公共汽车爆炸”之类的电视新闻中找到21世纪的版本;
争端即起,面对十几倍于己的敌人,Lusignan与提伯利亚斯争论是否宣战,Lusignan振臂高呼“God Volition(神的旨意)!”群情激奋,热血沸腾,提伯利亚斯面对此起彼伏的“God Volition”声只有无奈地苦笑......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些和“God”一样神圣不可侵犯的“Volition”们是怎样一次次地煽动起民意、把一个民族推向激进主义的泥潭;
面对这些冲突和无奈,斯科特通过主人公巴利安之口做出了自己的解答:
―――“耶路撒冷如果是不是良知的国度,那它就什么也不是。”
―――“做事不可不问良知,不可推说权宜。”
―――“不可假借神意,胡作非为。”
在和平的机会被野心家们肆意破坏之后,巴利安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的高贵素质:竭力维护和平,但如果战争不可避免,则挺身而出、决不退缩。他承担起了一个骑士应有的保家卫国的荣誉和责任。而此时,那些平日里高喊“耶稣大军不可战胜”的激进派人物们早已逃得不知去向。
萨拉丁的大军在众志成城的耶路撒冷城下屡攻不克,一筹莫展。此时,巴利安再次表现出了他的睿智和明达。在得到萨拉丁“不屠城”的承诺之后,他决定将耶路撒冷归还给穆斯林,为城中业已伤亡惨重的几十万百姓保全了性命,也避免了圣城被毁灭的命运,影片颂扬了这两位英雄之间的明智举动,也许只有这样,双方都能保持完整的尊严和责任。斯科特在这里是想告诉我们:在这片基督徒和穆斯林必须共同生存的土地上,“玉石俱焚”是最不堪的选择。对此,《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是“这是对中东和平可能性的一个梦想。”
影片中有一段对话堪称经典:城下谈判结束后,巴利安问萨拉丁:“耶路撒冷究竟有什么价值?”萨拉丁回答说:“Nothing”,走出几步之后,萨拉丁转过身来,双手竖起拇指,在胸前用力一挥:―――“Everything!”
不错,这座“三教圣地”、千年古城,承载了太多的沧桑与历史,今天仍然要不断地舔着伤口前行,在“我们要屠杀”和“世界是一家”的反复挣扎与较量中,它是“Nothing”还是“Everything”,全在于世人的抉择。对巴利安而言,耶路撒冷之旅是一次路途与心灵的远行,他寻找救赎,最终归于“四海一家”的理想主义。对纷争千年的宗教们而言,共存于神圣的、和谐的、和睦的“耶路撒冷”,也许这才是走向真正“天国王朝”的救赎之路。
Kingdom of Heaven,其实就在我们的心中。
3 ) غسان مسعود :我是萨拉丁,我信仰正义。
除去宫廷动物的情感纠葛,除去回回炮轰击城墙的宏大场景,除去万军丛中那个硕大的圣殿金十字,本片的亮点在城破后的几分钟。纱罗帐下,巴利安内中不安忐忑,唯恐百年前的惨剧重演。对手却要他宽心,那人说道:
“I'm Saladin——I am صلاح الدين “
萨拉丁,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信仰正义。
赫桑·马苏德是叙利亚的国宝级演员,我还看过他在《伊拉克狼谷》里饰演的苏菲派长者。那位有名望的阿訇,其养女在婚礼上丧偶,亲友被美军射杀,却依然能保持一颗平和公正的心。在年轻人绑架了西方记者准备斩首的时候,他现身施救,训斥狂热份子,夺下利剑为无辜者松绑。如同他饰演的萨拉丁,在克服耶城后恪守和约实行信仰自由,立新月而不害十字,端的是海阔心胸。基督教圣人戈弗雷破城之后大肆屠戮,萨拉丁却不要赎金便释放了城中所有付不起赎金的异教城民,声明来去自便,连但丁的《神曲》都对此赞誉有加,声称这异教徒虽不信天主最终归宿却在天堂,不似无良教宗在炼狱中受苦。
千年之前在这片土地上,穆斯林是最终胜利者并释放战俘宽恕了屠夫后代的罪恶。千年后的圣地依旧在流血燃烧,战斗双方变成了贫弱的巴人和华尔街代理人政权。都说天理昭昭,可我们看见天上飞的不是天使,却是以色列空投白磷弹搞“照明事业”的作战飞机。一个被割裂的民族囚居于大大小小的牢笼里,在嘶吼,在挣扎。信仰的天空还没有光亮照,黎明前的黑暗中只有犬吠声。惟愿世间有主,却不知这冥冥的前定指引着什么样的结局。
有关غسان مسعود 的网站
http://ghassanmasoud.com/ar/ 4 ) 谁谋杀了《天国王朝》?
看完《天国王朝》的导演剪辑版,我一阵犯迷糊:这是我看过的那个《天国王朝》吗?为什么加长50分钟后感觉会如此不同?
当初看完剧场版《天国王朝》的感觉就是平淡:号称史诗,却一点都不激动;群星荟萃,却一片面目模糊。人物苍白,缺乏说服力,不说主演的帅哥美女,就是杰瑞米·艾恩斯、利亚姆·尼森这样的老戏骨也没啥光彩。似乎只有爱德华·诺顿自始至终戴着面具的表演还能给人印象。
结果看完导演剪辑版,发现这些问题本不应存在的,这剪掉的50分钟几乎是刀刀致命。
女主角伊娃·格林的表演几乎是完全被谋杀了。当初我看剧场版时就奇怪,这么个大花瓶怎么还能排到演员表的第二位?想想她演《梦想家》时是何等的光彩照人,在这部古装电影里她那张现代面孔显得格格不入,存在的全部作用似乎就是串起几个人物的矛盾关系,顺带和奥兰多·布鲁姆谈谈情,还谈得那么遮遮掩掩,甚至连身姿都不曾展示一下。
看了加长版才知道,用以支撑西贝拉这个人物的一条命运主线居然被完全剪掉了。原来她是有个儿子的,是王国的继承人,然而继位后却发现这个小孩子和他舅舅一样是个麻疯病患者。西贝拉不能忍受自己的儿子再重复她哥哥的悲剧命运,于是自己结束了孩子的生命,也导致王国大权落入了丈夫的手中。看了加长版,我终于明白影片何以非要揭开死去国王的面具,展现那张不忍目睹的脸的用意。哥哥的麻疯病是西贝拉的梦魇,这个心理阴影严重影响到她的命运选择。如此重要的情感脉络,因为剧场版中的无情剪辑,几乎难以察觉了,由此这个剧中唯一的女性角色轰然坍塌。
男主角奥兰多·布鲁姆也许比伊娃稍微强点,他被谋杀了一半,却是最根本的一半。剧场版里巴里安这个人物高大得非常突兀,我就一直不理解,明明开始就是个铁匠,怎么一继承了爵位,就成了雄才伟略的领袖人物了呢?而且感觉奥兰多就没什么可演的,始终沉默是金,从头至尾酷着一张脸就行了。
在加长版里巴里安的出身、经历、心理都有了更充分的展现。巴里安本就不是个铁匠,而是个曾在军队中服务的手艺高超的工匠(估计怎么也得算个高级工程师了)。而他的丧妻之痛、宗教精神上的折磨和无耻的神父哥哥的欺侮在加长版里也有更多的表现,这样就把人物铺垫丰满,后面的发展不再有突兀的感觉。而后面的一些细节也让这个人物更加可信起来。
可以看出奥兰多演的非常努力,虽然并不都是那么出色,但整体塑造依然是成功的。可惜,奥兰多对这个角色付出的努力,在剧场版中几乎湮没了大半。因为《指环王》而有着电影生涯梦幻开局的奥兰多,之后的运气实在不够好,特别是看了这个加长版后,我更感觉他莫名其妙地错失了本可以赢得一些好评的机会,不是他没做,而是他做的都咔咔掉了。
当然我想最不幸的人应该还是导演雷德利·斯科特。那个上映的剧场版根本是个血肉不足的牺牲品,主干的虚弱让本有光彩的战争场面也显得平淡。想来这也不可能是他的本意。
斯科特是真的是想把《天国王朝》拍成一部史诗,而且是一部传统意义的史诗。加长版的开篇是一分多钟的黑幕的Overtrue,演到一半又是好几分钟黑幕的Intermission——这是我只有看《宾虚》、《日瓦戈医生》这样的电影时才遇到过的事情。那样的时代,看一部史诗电影是不是也有着欣赏歌剧般的高雅?我觉得即便《天国王朝》最终在影院上映的是这版导演剪辑版,它的票房命运恐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在这个吃着苞米花看电影的时代,这种冗长又不那么激烈的史诗片多少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天国王朝》剧场版远算不上烂片,只是丰神不满,流于平淡。
《天国王朝》加长版当然也不是颠峰之作,但气韵犹存,大可一观。
两部一块看,可能价值更大:你可以见证一部电影到底是如何被谋杀的!
5 ) 来港港糯叔版的麻风哥(根本就只有他一个演过麻风哥好嘛)
我今天刷了五条麻风哥,又被人嫌弃了,于是我还是集中刷一发吧。
来港港诺顿的麻风哥。糯叔的麻风哥动作十分的舞台剧腔调。任何一个情绪的肢体动作都比平时的幅度更加夸张一些,但那种略微夸张的表演仪式感十足,却因为夸张中间有很细腻的部分并不显得浮夸,反而形成了一种气场。
跟萨拉丁对峙一场的两次行礼刻意压住了幅度和节奏,跟萨拉丁的飒爽干脆形成鲜明的对比,抬手是缓慢的只抬到胸口,告别时候的行礼迟缓甚至有些吃力的伸出手,轻碰额头,却有一种矜持,一种真诚。而在这种放缓的节奏里,它总是不知不觉在提醒你面前这个人身体里承受的极端的病痛。在亲征的过程当中,因为面具遮着脸,所以看不见麻风哥的表情,但是他的头一直是微微昂着的,加上长而帅的披风散在马背上,兼有地平线上如海市蜃楼一样忽然出现的真神十字和军队,简直不能更烘托气氛勒。
在决定亲征之前,圣殿骑士和医院骑士吵成一团,麻风哥一个人坐在那边孤零零的没人理。但是他看了信,胸口起伏,像是气愤又像是叹息,又像是挣扎,最后他下定决心。而万千思绪,表面上看到的只是一个木乃伊看着信,叹了一口气。
抽人那场欲扬先抑,从蹒跚下马到狂抽一顿,到不支摔倒,不能更多层次更多波澜叻。 而在这场戏里还有个细节:拽手套。手套是硬拽下来的,所以伸出的手血肉模糊,这种拽手套的气氛与他小心翼翼的下马,勉力稳住身躯的迟缓又是一组表里对比,内心狂风急雨,表面还必须勉力维持不堪重负的身体,而拽手套就好比是山雨欲来的夜间的第一道闪电,开启了之后的狂风急雨。如果糯叔的表扬是一幅画,是铸就足够坚实的基础的峰峦叠起,险峻却不突兀。
但是谁告诉我,他腰里挂的那么多玩意儿都是啥?重的要死,把185的糯叔拽得像不足170.
初见开花那场,麻风哥站起来的时候还撑了一下椅子扶手才站稳,那会儿他还全是背影,根本没人知道这是烂脸王,这一下撑的不能更草蛇灰线叻。
开花真可怜,像@芤小芤 讲得,像是一个洋娃娃,被一群戏霸如此威逼还硬着头皮撑了仨小时,太不容易。
这个爱慕为要安利,做得特别好:
Baldwin IV (Edward Norton) Tribute:
//www.youtube.com/watch?v=hvfWLOoxaII&feature=youtu.be 6 ) 倾国与倾城
“当我十六岁时,以为能活到一百岁,现在我知道看不到三十岁了。”
电影里这句著名的台词有一个bug。鲍德温四世在九岁时已发现患有麻风病。当他十六岁取得蒙吉萨战役大胜时,部下和他自己都明白来日无多。
他的境遇要比电影中描述的更糟糕。从即位开始,抽到的就是一手坏牌。
他十三岁时,雄才大略的沙拉丁已经统一了回教政策,形成了对耶路撒冷王国的两面夹攻。鲍德温四世的父亲,人称将才的阿马里克一世,看到埃及的新王选了摄政艾米尔,而不是沙拉丁,赶紧出发去和艾米尔谈合作。这是遏制沙拉丁的最后一线胜机。可惜的是,阿马里克居然会在中途死于痢疾,留下病弱的幼子,去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家周旋。
他十五岁时,拜占庭的玛纽尔皇帝的军队被云门苏丹国击溃,原来耶路撒冷、拜占庭与埃及回教国的制衡被打破,耶路撒冷丧失了最大的盟友,不得不独力面对强敌。后代的史学家写道,耶路撒冷的覆灭已经无可挽回了。
但这个身负“神之诅咒”的少年国王居然想着一步步改变命运,拯救国家。如电影中所叙述的,他平息了国内几派势力的纷争,在关键时刻打了几次胜仗。在基拉克“不战而屈人之兵”时,鲍德温四世已经“没有手指,没有脚趾,也快要瞎了”(《西洋世界军事史》富勒著),不可能挥着马鞭念出“耶路撒冷唯我独尊”了。
他不是没有机会。要拯救这个国家,王位必须传给七岁的侄子,而不能落到主战派首领盖氏的手中。他一方面任命了主和派的摄政,一方面把继承人的决定权交给教皇、皇帝和英法两国国王。甚至,为了避免承继纠纷,他活着就让大主教为侄子加冕。他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小王子身上,殚智竭虑,忍受地狱般生活,也要等小王子长大继位。
如果小王子能有他一样坚韧的生命力,谁知道呢?也许能把王国撑到狮心王的第三次东征,十字军历史就完全改观了。只是,天不遂人愿,鲍德温五世即位一年后去世,麻风国王十多年的苦苦支撑,最终落得一场空幻。
剧场版电影中删去了鲍德温五世的戏份,就大大消弱了整个故事的悲剧意味。观众无法参照雪肤花貌的小王子,来想象鲍德温当年挥斥方遒的风采,也难以领会当他身患绝症时,弥漫全国的悲恸。更难以想象这位少年在非人的境遇中成为了一位心智健全的君王——苦难带来的不是偏执,而是怜悯、宽容与公正。
在尘世,鲍德温四世没有建立什么伟业,在天国,他却是神的调停人,让争斗至今的耶稣和安拉握手言和。他的故事流传后世,成为混乱愚昧的十字军历史中为数不多的亮色。随他的死亡而来的,是圣城的沦陷,王朝的毁灭,真十字架的丧失,信仰的终结,异端时代的开始。倾国倾城的人物大都这样,历史出现拐点,只为了成全那句话:remember what I was……
毕竟故事宏大 本片只有看接近200分钟剪辑版这唯一选择:片中 耶路撒冷城 x 十字军的大历史上 鲍德温四世 居伊 和 萨拉丁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令西贝拉公主和贝里昂成为主角 消解当年政治意义 不惜丑化居伊和主教来美化贝里昂 以希腊式守城法的悲壮 创造片尾面对狮心理查时深藏功与名的大气 战争场面有加成
What is Jerusalem worth? Nothing, but everything.你的王国将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它将永远不会灭亡。这才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这是哲人红尘看破,回归山林,对生命的尊重最值得景仰。每一帧都美得丧心病狂,看得我两眼泪汪汪。
要看加长版.
同类题材里面算好的了...比什么《特洛伊》《亚历山大》《亚瑟王》高出不知道多少
加长版还是非常不错的史诗战争片的,难得也没有弄得很狗血。当然真的是很长。。。诺顿弱得就跟豆芽菜似的,全程见不到脸,真是牺牲很大。
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
剧场和加长版是两部完全不一样的电影
鲍德温四世:我十六岁打仗,就赢得一场大胜。当时,以为会长命百岁,现在自知活不过三十。你看,人的命运…全都由不得自己。君令,或不可违;父命,或不可逆;人仍可自主行动,那样人才能开创自己的事业。可是记住:即使处于王权之下…霸者之前,人,不可不问一己良知。当你面对上帝,你不可推说迫于无奈,不可推说当时是权宜之计,推卸不得!切记!(寡人十六岁亲征,大获全胜。当时还以为可以活到一百岁,现在自知活不过三十。没人知道自己的结局,真的,也不知道操纵命运的是谁。国王也许能命令臣民,父亲也许能影响儿子,但自己同样可以决定命运,且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掌握自己人生。记住:就算有谁支配你…你的灵魂仍然是独立的。无论支配你的是国王还是权贵,都如此。……)
要看就看加长版!太辉煌宏大了,沙漠里的耶路撒冷异域风情好美。虽然诺顿只露了眼睛,但是听到那软软的声音秒懂,诺顿叔真演技,鲍四爷和萨拉丁真王者。两军对战那场戏真是太好看了。奥王子真帅,不过为了英雄主义史诗感把guy和主教丑化,还狗血来段感情戏。还好我是看完才了解历史。
虽然有一堆大帅哥老戏骨的豪华阵容,但让人瞬间心碎的却是从头到尾都戴着面具且镜头不多的Norton。当他要巴里安娶王妹被拒后,一句淡淡的“so be it"把一个临死之王的高贵,凄凉,无奈又从容表现得淋漓尽致。
刚才回味的时候,突然觉得,片尾应该加点巴利安对亡妻的祈祷或者什么的,毕竟那是他来耶路撒冷的主因。
【强敌当前,无所畏惧。果敢忠义,无愧上帝。耿正直言,宁死不诳。保护弱者,无违天理。耶路撒冷的众骑士,这是你们的誓言。】奥兰多在这片里真是俊美如天神,而且绝对纯爷们。
奥兰多.布鲁姆扮铁匠一定很有心得。爱德华.诺顿令人倾心。十年来刷了无数遍,仍旧觉得荡气回肠。只恨拍得太短,还可以更长些。此片最初因为阉割的公映版,一度被黑到只有六点几分,十几年间慢慢回升,现在的分数才正常。
高贵的王者! | 结局已知,人的这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战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番对话、nothing还是everything、I'm Jerusalem.说到底还是两大文明的冲突,喜欢导演的立场。DVD的解说音轨提到了结尾阿拉丁扶起十字架的地方是圣墓大教堂里鲍德温四世的墓,知道这点的时候特别感慨。
1、史诗感很强!并不是所有这种历史片都叫史诗片!2、节奏上毫不拖沓,所以虽然3小时,也不觉得长,内容也非常丰富。3、场景、道具、服装、布景全部都超级细致,质感超强!4、配乐很丰富,让人印象深刻。5、虽然许多角色蹦出了很多格言警句,但整体上挺让人感动。6、导演整体思路风格很爷们儿。
尽管奥兰多布鲁姆的俊脸演硬汉怎么看都有点让人出戏,这仍是一部不可多得荡气回肠的史诗巨作。全片多名上品大叔撑场,Liam Neeson,Edward Norton(全程戴面罩不露脸但气场破表!),卢平扮演者等等。另,一定一定要看完整版。
蒙面Norton
想想里面思考预定论的那段话挺有意思的,虽然是萨拉丁说的。“胜败由神决定,但也取决于备战、兵力以及健康和储水“。改成五分吧
director's cut 151119。十字与新月之争,绵延千年。感觉在选角方面,按照雷德利·斯科特一贯的虚构与现实的互文性倾向,奥兰多·布鲁姆,疯狂的奥兰多,存在可能性的字面指涉。
有幸看的是画面字幕俱佳的导演剪辑版本。有的小肚鸡肠的电影非标榜自己是史诗,而真正的史诗电影气度非凡,无需自夸。本片就是。剧情、摄影、音乐和演员演技,无不堪称一部让人顶礼膜拜的伟大史诗。波澜壮阔的攻城战让我这个骑马与砍杀玩家看得热血沸腾激动万分五体投地。福克斯的剪刀手毁了电影剧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