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导演上一部作品《The Inconvenient Truth》很重要、很流畅,因此影片虽然错误不少,但我还是看了这个传说中同样重要、以教育为主题的《Waiting for Superman》。
看到一个个被耽误的小孩,即使是我这样不喜小孩的人都感到心碎。然而,从抽象的角度讲,影片涉及的问题并不新颖,而且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讲任何了解问题的人即使看不到这些小孩的影响也会感到愤怒和不平。
对美国的教育失败,基本上每个美国人都知道。教育失败造成的问题也不需要影片介绍,大多数人都知道。关于教育失败的原因不但有学术观点,连一般的影视剧中都能看到,比如《The Wire》的第四季。能因为影片观点感到震惊的只有那些完全不关心任何社会时事的人。除了立意之外,影片的论点也太多太杂,很难说流畅游人。影片的节奏也有问题,并且缺乏紧迫感。以上是影片本身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本片很是一般。
然而,教育问题不但与美国人息息相关,而且本身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所以虽然影片本身无趣,但我还是想讨论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在没有事实的情况下发表评论,但仅根据个人经历出发,我还是有数点想法。
影片要求教育系统更有效率是没有错的,而且在投入甚多的情况下,美国教育系统极度没有效率、浪费极多的确事实,也是严重的问题。如何测量效率、如果让高效得到奖励、低效受到惩罚,这都是很重要的问题。
在影片中表面的是在不好的学校想学习的孩子,但就我个人经历来说,这样的孩子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对教育完全没有兴趣。这种不感兴趣来自于两方面,家庭和社会。家庭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而且实质行为远胜于所谓理念。虽然中国的传统经历了百年摧残,但很多中国人还是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功利角度而言,美国人也大多相信教育就是力量,教育能够改变生活。虽然《The Great Stagnation》和最近的很多研究对是否真的如此产生质疑,但大多数人还是坚信这一点。
然而,“认为”和“行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情。一个家庭可以说他们相信教育是好的,但他们是否能够真正为这个目标做出必要的牺牲呢?这就好比我说我认为身体锻炼很重要,但我从不去健身房一样。这就是我的言行不符,我所谓的身体锻炼重要只不过是说说而已,从我的行为可以看出,我不认为身体锻炼值得我付出时间和金钱。
而美国人的缺陷在于,中国人说到做到,很多人愿意为了供子女读书砸锅卖铁,很多美国人仅仅是说说而已。而且在美国能说说已经不容易,因为从“茶党”的兴起我们就能看出,美国人也有不少从根本就是反知识、反教育的。如果家庭不鼓励教育,不为其做出必要的牺牲(这其中还包括承担不离婚等社会责任,那么自然教育效果不佳。
除此之外,美国的社会价值也有很多反对教育的层面。在崛起的过程中,美国执行力更强的边疆人士就歧视东海岸常青藤等只说不练的货色。在今天,“精英”这一其他国家都是赞许的词汇在美国依然带有很大的贬义。在高中、大学中,体育健将、社会达人的“身份”要远高于成绩好的“书呆子”,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我们可以看出电影未能提及的因素。比如,电影说教师本身质量有问题,并介绍了教师工会等体制性的问题,但并未介绍家庭和社会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由于家庭不肯做出牺牲,所以美国没有足够的税收让教师成为收入最高的人群之一。由于社会不承认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师除了没有收入,也没有社会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可以坚称“教育兴国”,但不做出些实质性的改革,仅仅是提升效率不过是杯水车薪。
和其他诸多原因相比,这才是为何今天美国一分为二的原因。实际上,从美国建国开始这个国家就有两种倾向,一种精英一种平民。在200多年来,两种倾向可谓平分秋色,但在全球和信息化的今天,很明显平民已经变得落后。
在很大程度上,这才是决定学生成败的原因。所谓“章程学校”之所以成功,除了因为学校极有效率,还因为去上那些学校的人本身就是上进之辈。这和清华是一个道理,也许中国高等教育只是二流水平,但13亿中挑选出来的精英都是一流水平。他们的成功未必是清华很强悍,而是他们自己强悍到可以“despite”清华不如哈佛,他们也能成为第一流人才。所以,能够从一群热衷学习的孩子中挑选生源使得章程学校的成功也被高估了。
章程学校和创新教育方法固然重要,但这不能改变体制内在的激励系统。如同影片所说,美国之前的教育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竞争对手,所以“despite”激励体系的问题,美国教育依然可以傲视群雄。但在今天这显然已经成为了不可复制的过去,因此除了影片推崇的改革之外,美国还需要基础性的革新才能确保自己不像罗马一样衰退。
“分班制”的教育体系满足了社会的分工,为社会输送了不同人才,最好的精英学生去做了医生,律师,中等偏上的去做了白领,中等偏下的去做了工人,最差的学生去做了农民。大家各司其职,让社会正常运转。这在哪个国家不是这样呢?目前中国的大学生太多素质不高就业困难,国家就开始号召去读技术学校做技术工人了。我的孩子们再这样荒废在游戏和短视频上,能做技术工人就不错了。
电影拍“摇号”那段很煽情,比起靠人脉靠金钱能进好学校的体制,“摇号”已经算是很“公平”了,都是为了解决生源多好学校少的问题。换一个角度,其实急需解决的是教育资源过度集中造成的问题。当然“摇号”对于那些付出努力好好学习的学生,绝对没有“考试”公平。现实生活中两位同事的儿子今年参与摇号,同样参摇10%几率的学校华育和复旦兰生,一个个人和家长都努力的好学生未摇到华育,另一个家长懒惰不调教孩子而孩子自己上课作业都懒得的边缘孩子摇到了复旦兰生。前者很失落我们也为之惋惜,后者洋洋得意,自以为学校可以帮他调教好儿子了。我们旁观者不做假设评论,但是看Alex一同学进了神仙学校,毕业落到古美的经验,估计他是在痴心妄想了,梦想种豆得瓜了。
电影里的几位孩子都是自己很努力很上进的孩子,为了后面他们摇号失败赢取观众的同情心。其实在贫民窟地区,家长本身不重视教育,不上进而沉迷街头的小混混孩子占了大多数。固然是环境影响了他们,他们也是环境的一部分。Alex和Eric今后如何,我也只能等待时间给予答案了……无能为力
五年级阅读A,七年级就变成D.
七年级最多三成左右学生数学和阅读及格。
匹兹堡辍学工厂之一的OLIVER 高中辍学严重。差的学校造就差的地区。
老师水准,差的智能教50%,而好老师可以教150%。 五分之一公立学校比较好,家长很远地排队申请学校。792:40. 高中分班与不分班。不分班的SUMMIT 预科,96个毕业,都可以进大学。500人申请,100个名额。
这是我看过的第二部关于美国教育的纪录片,第一部是《极有可能成功》。如果从这两部片子来看,从2010年到2015年,美国的教育似乎是进步了。
《等待超人》这部纪录片颠覆了我对美国教育的认知,或者说,是普及知识吧。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美国的教育肯定比中国好,学生的压力小,大家就轻轻松松地每天早上坐上社区公交然后去学校,电影里都是这么演的。
看了之后,我才知道,问题这么多,不比中国少。
教师终身制(tenure)导致老师的不负责任,捧着这个铁饭碗在教室里抠脚(这个夸张了,实际可能只是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种状态),也有教师犯罪,比如性侵,然后这些老师会被放进“小黑屋”,由国家养着,每天看报,聊天,无所事事。
每个州,每个市,甚至是每个社区的教学制度的不一致导致整个国家管理起来特别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就好像每个人都在叫嚣,但是没有人能让这喧嚣停下来。
教师联盟的存在更是让教育改革举步维艰,他们会游行,会抗议,会开煽动大会,联盟领头人会在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
种种问题,导致公立学校的升学率特别低,能毕业的砍半,毕了业能进高中的在骤减,很多人15岁就辍学,然后犯罪,进监狱。如此,造成恶性循环,差的学校越来越差,好的学校凤毛麟角。造成几百个学生摇号竞争几十个招生名额的现象。这点,好像跟中国挺像。
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大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可同日而语的。纪录片里采访的家长大多是有色人种,有的是移民。他们有的失业了,有的需要打很多份工才能供自己的孩子上学,有的是父亲犯罪进了监狱,由爷爷奶奶抚养,但是无论哪种境遇,他们都十分坚定地说,我一定要让孩子去上好的学校。
纪录片中也从侧面折射出了贫富差距。
在采访的几个家庭当中,只有一个白人家庭,从父母的谈吐和衣着以及家里的装修来看,是个中产家庭,他们面临的挑战是,不满足于一个各项配套设置很不错的高中,要去一个更好的非常有名的Summit高中(《准备》这本书的作者建立的学校)。这家小女孩,也是明显的比其他孩子更自信,她说自己的数学虽然不好,但是她喜欢数学和物理。
影片里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片段是,旁白里说,这种“分班制”的教育体系也不是一无是处,它给社会输送了不同人才,最好的精英学生去做了医生,律师,中等偏上的去做了白领,中等偏下的去做了工人,最差的学生去做了农民,这符合一个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家各司其职,让社会正常运转,可是,旁白里说,世界变了,美国的精英人才已经赶不上世界的变化与发展了,像硅谷里的公司,一大部分都是外来人口。美国岌岌可危。
当我看到坐在椅子上强装镇定的家长和忐忑不安的孩子们,看到他们听到自己名字时抱在一起欢呼,看到他们没有听到自己名字时的落寞甚至是从眼眶流下的没有声音的一行眼泪,看到他们喜极而泣的眼泪,我在想,命运真的就交给了那些从滚筒里滚出的圆球?交给了那些写着姓名的号码牌?可是这公平吗?他们流的眼泪是因为高兴也好,悲伤也好,可是那些孩子,他们什么也没有做啊? 他们没有付出,他们却已经失去。
影片最后那几句话,也很动容:
Great school won’t come from winning the lottery.
They won’t come from superman.
They will come from you.
古根海姆1999年有部关于美国公立学校老师的纪录片,当时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跟踪拍摄,对公立学校的老师,以及老师们关于公立学校一样好的承诺充满希望。十年之后,他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学了,几乎毫不犹豫地,他把孩子送进了私立学校。庆幸自己有能力选择的同时,他将目光投向更多没有选择能力的家庭,目光便再一次地落在了公立学校上。
20世纪以来,美国的公立学校产出过100多位诺贝奖获得者、10位总统和数不胜数的伟人。可这越来越成为曾经的辉煌,现在公立学校成为很多美国家长的最后选择。有能力的首选私立学校,没能力的挤破头想将孩子送进特许学校。《等待超人》就将焦点放在了五个孩子身上,其中四个属于城市贫民家庭,另一个虽然住在郊区,但在选择优质学校时面临同样的问题。四个城市贫民家的孩子,三个就读于教学质量不佳的公立学校,另一个虽然在教会学校,但孩子的母亲看起来是在倾其所有地勉力维持。五个孩子都向往好学校,聪慧好学的小姑娘Daisy的那句“好学校不会让你学不好”,真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孩子们要实现他们进入好学校的梦想非常难——必须通过抽签或者电脑摇号来决定,机率又是如此之小。比如哈莱姆成功学校,40个招生名额,却有792个家庭申请;KIPP预科学校,10个招生名额,却有135个家庭申请。五个孩子,最后只有一个得偿所愿,还是调剂名单后以候选者身份幸运入选的。Anthony如果没有接到SEED学校打来的那个录取他的电话,他将直升Sousa初中——《华盛顿邮报》称其“污水池”。孩子们的未来,取决于他们手中的那粒乐透球或者那张号签。这是美国,我没法不意外。
2002年,民主党和共和党携手整治教育,提出“不落下一个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原来是个国际理想——至2014年,全美学生数学和阅读能力达标率100%。8年过去了,数据显示非常不容乐观。教育专家将那些40%以上学生都不能毕业的学校称为“辍学工厂”,而全美竟然有近2000所“辍学工厂”。比如洛杉矶的Looke高中,40年来一共有6万学生,竟然多达4万学生没能毕业;而Roosevelt高中,每年只有3%的学生可以达到申请大学的成绩,初中毕业率也只有25%。有数据说美国平均每一个上课日就失去7000名学生,每年加起来一共有120万学生辍学,大约只有70%的高一学生最后能毕业。几百万十五、六岁的辍学者成天在街头游荡,一代又一代。辍学者集中的区域也成为社会问题集中的区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Balfanz博士干脆说:“差的地方是由差的学校造成的。”比如宾夕法尼亚州的囚犯,68%都是辍学者。讽刺的是,政府每年需要为每个囚犯化费33000美元。若以4年改造周期计,总共需要132000美元。而私立学校的年平均费用是8300美元。若从幼儿园算起,至12年级高中毕业,一个孩子累计需要107900美元,比一个囚犯的四年改造经费要省24100美元。这看起来像是一个笑话,但类似的笑话满世界都是。
美国学生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投入和付出也超出我的想象。在医院做清洁工的Bianca的妈妈,看上去是个单亲妈妈,“不管我需要做多少份工作,她一定会去上大学,这是毫无疑问的。”她想尽办法供女儿上教会学校,最后仍因差学校一点钱,女儿可以毕业,但不能参加毕业典礼;Anthony的祖母说起孙子来,动容道:“没有什么是我不能为他做的。”Francisco的妈妈一次又一次让儿子带口信给老师,她想看儿子在学校的学习记录,但始终得不到答复。她带儿子去家附近的大学上补习班,她乘45分钟地铁去观摩哈莱姆成功学校的教学,她愿意每天陪儿子5点多起床,7:45时以前到达学校……
低素质教师和麻木不仁的学校官僚主义是使学生得不到良好教育的根本原因。这是影片的基本观点。古根海姆更将矛头直指教师工会,指责老师只顾保住饭碗,缺乏教学热忱,政府也没有监督机制来筛选淘汰不够格的老师。有一段flash动画反映单个老师对一批学生的影响,以一学年计,跟好老师的学生的学习量是跟差老师的学生的学习量的三倍。而那些不合格不称职的老师,他们自己知道自己不行,学生也知道,其他老师和学校负责人也都知道,他们也被推来推去,传来传去,“跳舞的柠檬”、“传递垃圾”、“火鸡快跑”……但从根本上谁也拿他们没办法,因为美国公立学校的老师享受的是终身制,门槛低到只需要两年教龄——哈!这可是我没想到的。端着铁饭碗,还靠着大树——教师联盟和国家教育协会。团结起来力量就是大,主席们演起说来,一呼百应,海啸一般。改革?教师联盟是最大的阻碍,他们爱护教师的权利如同爱护自己的眼珠子。影片还意味深长地介绍这两大联盟同时还是最大的竟争捐助者。20年间,教师联盟给民主党的捐款达5500万美元,是正而八经的捐款大户。“除非解决教师联盟的问题,否则什么也做不了。”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指向政治?
2009年,美国失业率10%,但高科技领域人才却不足。“让经济发展好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员工。”比尔·盖茨在片中说,他在国会陈述,“我们不能靠改革来支撑经济,除非我们有良好教育的公民,精通数学、科技、工程,如果我们做不到,我们就无法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有优势。”到2020年,美国有1.23亿个高技术、高薪岗位,但大约只有5千万的美国人可以胜任,其余的则需面向世界招聘。“20年后这个国家会有多强大,以及20年后这个国家会多公正合理,很大程度根据这个(教育)来决定。”盖茨说。
影片介绍了两位杰出教育改革者:杰佛里·卡纳达(Geoffrey Canada)和米歇尔·李洋姬(Michelle Rhee)。虽然前者贯穿全片,其在纽约创建的“哈莱姆儿童区”,为数以千计的贫民区的学生提供了优质教育。但我对37岁的亚裔女性李洋姬印象更加深刻。李洋姬没有博士学位,2007年进入华盛顿公立学校之前,从未掌管过教育系统。走马上任后,其对所管辖的100多所公立学校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最厉害的就是打破了根深蒂固的“大锅饭”和论资排辈,关闭了管理欠佳的学校,开除了数百名不称职的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其中包括她女儿所在学校的校长。改革成效显而易见,原来在全美几乎倒数第一的华盛顿公立学校学生的成绩,获得相当的改进。2008年年底,她登上《时代》杂志封面,被该杂志评选为美国教育改革领袖。但就在《等待超人》上演的当月,即2010年10月,任期未满的她不得不黯然辞职,甚至支持她改革的市长艾德里安·芬蒂(Adrian Fenty)也在连任中败选。
公立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教师工会,自然被《等待超人》惹恼。教师联盟主席兰迪·温加腾认为:“不要只让个别教师当替罪羊,或者强调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教育协会主席洛克尔远没如此含蓄,他发表声明抨击说,影片完全听不到教师的声音,一味将公立教育、教师工会和教师妖魔化,对改革缺少有建设性的讨论,“如果你想知道怎么让公立学校变好,要问老师,而不是问好莱坞。”哈!
但影片的好处恰恰就在此,它把问题摊开,自由评述,这比什么都重要!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曾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18年过去了仍未兑现。2008年是历史最高,但财政性教育经费也只占GDP的3.48%。反观咱们那些轨道交通、高铁什么的,动辄投资万亿的“慷慨”。咱们也拍部片子来讨论讨论?
(请勿转载)
圣丹斯电影节观众奖最佳纪录片奖
所以说教育难题举世瞩目,但话说回来,人家好歹还有个超人可以YY,我们捏?
精英的成功建筑在多数人的失败上?
美国也不全是天堂,穷人在哪里都是身处地狱。
他们说的解决方法怎么像应试教育唉
立意很好,内容无聊,论点有误
同样的问题中国也存在
国家在一名囚徒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花在一名学生身上的经费。看到了一个国家在教育体制改革上的无奈~~
等待被叫号的时候,真的连心都是被揪着的。
他们在讨论教育公平,我们在追求马太效应。
一直搞不懂这种论文体的纪录片到底算不算纪录片。
根据地域来划分学区有其好处,但是学生流通的不畅性是其最大的弊端,为何不向中国学习通过考试选拔呢,不过这又将变成一场考试大战,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在我们为美国唏嘘的同时,我们还是不要忘记,现在依然是美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纪录片揭示了美国的公立教育现状,由于教师工会的存在,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师也跟中国的一样变得尸位素餐、坐吃等死,误人子弟,虽然有些教师努力改变现状,却有心无力。
美国公立中小学教改(有钱人都去上私立了哟):教师工会成教改阻碍(废除终身教职失败,只奖不罚亦失败)、摇号录取法(当是买车牌啊?中国教育虽然糟糕但我上学时跨区择校是靠考分)、提高分数似乎还是得加长学时?盖茨说数学、科学、工程人才是发展经济的命脉——耳熟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无话可说。。。。真是需要多少幸运,我们才走到今天这一步。。。
我们不能一起抱着滚进火坑里把自己埋起来一起窒息。哎~这叫吾国的教育情何以堪啊!
美国也不是那么的天堂啊,一心想着要去美国读书的我其实并不了解他们的教育体系。
很到位,同时也有戏剧张力的纪录片。
小结一下:被釆访的学生家庭中一个亚裔都没有;美国公立教育质量差,为什么说差,中国的也差呀?但是我们没花他们那么多钱、每个人头上
难得一见主流纪录片对工会开炮,可惜如今7年过去,教师工会依然是阻碍教育质量提高的罪魁祸首。Charter School好,学券制好,School Choice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