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森粉该来的总要来的,这是已有中文小说+动画的系列感想)
技术规格上来说,这部真的可以说是相当优秀的改编作品。剧本上能把这么大部头的世界观浓缩在11集并且尽量都做到完整表达了,很厉害。同时我很佩服两位声优,对角色关系吃得很透。因为和大部分作品不一样,这里的男女主角并不是从刚开始相遇认识开始的,而是从一开始就认识了十年以上了,两位对这种关系的表演一点也不牵强。
作为一个基本上不动摇的萌绘党……其实并不是站哪对CP的事,而是因为毕竟在这个系列里,西之园萌绘依旧是目前看过的系列作里成长最丰富的一个角色,虽然按道理说四季才是整个世界观的宇宙中心,但我始终觉得萌绘才是连接这个最接近大众的世界观里绝大多数事件发生的中心点。(当然到四季系列和G系列就和她没关系了,这个世界只是nagoya大学周围的世界而已)
西之园萌绘的那只大狗取名叫西之园都马,名字来自荻尾望都的漫画作品。濑在丸红子也有自己的猫。而真贺田四季既没有宠物,也并没有这些非理性的情绪的牵绊。在这个线索里,差不多是西之园萌绘-濑在丸红子-真贺田四季代表的天平的两端:在萌绘这一端是对人性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尊重,对社会结构的认同(犀川曾经说过小时候的萌绘反而显得更成熟),而看到G系列的话,就会对萌绘的转变更为清楚了:她在从一个四季那个端点的与世隔绝的天才缓慢地回到平凡的世界里去。其实这三个人里,红子的状态是最适合的,大概也因此她过得最开心吧。
小说已经有人分析过这三个人对犀川创平来说差不多就是桐壶更衣、藤壶宫以及光源氏的意义,所谓你一辈子喜欢的人都是类似的样子吧,而且说白了这甚至和爱情都没有关系,而是一个人通过对手在寻找自我价值的所在位置。在世界观还没有扩张到G系列的时候,四季差不多是可以被抽象成犀川的“科学理想”的化身的,虽然并没有那么简单。但也因为这个,犀川在小说里对萌绘的态度总有种对别人以外都没有的特殊的别扭感。对照动画的时候,我感觉到似乎是森博嗣本人没办法跨过这两个人基础设定的“师生关系”,这种崇拜关系始终没法被普通的感情转化过来。其实小说里已经强行设计了很多桥段来完成这种转变,比如封印再度里萌绘惹出的误会。事实上,这种感情关系的成长通常来说的确都是女性来拉动完成的,也因此哪怕犀川创平在系列作里差不多接近了上帝视角(四季视角)却依旧需要西之园萌绘的存在来确定他与平凡的普通社会的关系。但即便如此这也并不让人感觉到“爱”,而更像是依存关系。这种关系持续了整个SM系列,一直到《四季·秋》里犀川才突然成长得像动画的结尾那样自然起来(因为时间轴来说,《有限与微小的面包》距离《四季·秋》大概过了有一年多的时间?),然而即便如此,这个人依旧没承认自己为什么要送戒指啊【。
所以我挺感谢动画里的犀川从一开始就并不是这样的人的,这种差别是因为动画必须要快快结尾,所以犀川选择了萌绘而不是四季这一端,更重要的大概莫过于这里面的犀川是个不仅睿智同时相对坦率一些的人了,他能够接受自己做出无意义的行为。比如在动画里的犀川对萌绘说:“我很喜欢你那件紫色的洋装哦。”在小说里,在犀川处心积虑万分别扭地说出那句话后,森博嗣甚至把整个章节都强行切断了。说白了,犀川创平在说出这句话后,会拒绝看到反应,因为关系马上会发生变化,而一直以来他都带着面具把萌绘挡在外面。(多半按照小说里的人物性格,萌绘会开心到当场飞起了)而动画里,萌绘很自然地回应道:“我知道,所以那天我穿了。”然后犀川笑了。这大概就是根本性的差别。
其实整个系列作为视角切入点,西之园萌绘依旧是最丰富也成长最大的角色,这是这个系列对我来说最大的魅力所在:她智商是天才水平同时又对感情异常笨拙。父母双亡、对犀川的感情以及进入大学之后一系列社会人的预备动作,这些问题一股脑儿朝她扑过来的时候,最有趣的莫过于作为天才的她,并不打算以四季的方式来干脆地处理这些问题,她选择了一条曲折多的路,准备接受所有这些问题带来的感情动荡,像所有普通人那样学着处理自己的感情。这一点连犀川对她都是很羡慕的。她对案件的好奇心的原动力,也正是这种对感情的好奇和探索,无论是《封印再度》里选择自杀的艺术家,还是《诗般的杀意》里的摇滚歌手,或者是《命运的模型》里自己未察觉到的畸形的亲密欲望和塑造模型的愿望。
但作为男性作家,森博嗣对这个角色投入这么大量笔墨和世界观塑造的效果大概可以算是挺失败的了(就像他塑造香具山紫子同样失败了一样),给她的每个动量似乎挪动的范围都很有限,甚至会让人恨铁不成钢——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在这个关系设定里,西之园萌绘作为支点的作用恰恰是指明方向,她应该在一些时候比男性视角的人更具有能动力,能自然地把喜欢的情绪传达出来,能自然地往前走一步;换个说法,这是任何女孩子的角色做起来都不会困难的事,哪怕她是西之园萌绘——更何况,她从一开始就有这么强烈的愿望想要碰到对方啊。在《夏的复制品》里,她有一个棋逢对手的闺蜜蓑泽杜萌,《死亡幻术的门徒》里有那个她带着都马在外面转的时候认识里的少女,她和世界的联系方式比犀川和四季都要多面很多,手能够够到的地方也势必可以更远。动画里因为人物有各自的声优做主的情况下,双方的自治性都强了很多,小说里的这种情感交流的笨拙和不自然几乎完全消失了,让人真的感觉到这两个人互相的理解和交流是有意义的,这真的是件好事。
我对小说的印象里最让我觉得感动的一个是《有限与微小的面包》的结尾四季和犀川在海边的漫步,但它出现得还是有些太早了,哪怕是上帝视角的设定,这样的关系也总让人觉得有那么些太刻意;另一个大概就是《四季·秋》里在意大利的教堂犀川和萌绘看到四季的影像的时候犀川握着她的手说“不要怕”了,这大概是这个人物到底为止最自然的一句话,然而森博嗣写得几乎隐晦得让人觉得猥琐,非要到这样的关头,在异国他乡没有任何认识的人看得到的环境里,犀川才有勇气握住别人的手似的。这父子两人真是都是彻头彻尾的懦夫……依旧是心目中的本系列最大渣男x2,关于小说世界观里犀川创平的杰克苏问题就没必要说了,动画里对角色的塑造也要远比小说合理很多。动画里最后四季对犀川说:“如果不是你的话,西之园同学是不会活到现在的吧。”不知道小说里最后有没有这么写呢,总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仿佛代替萌绘哭了一样,有些东西就算没有意义,那也就是它的价值所在。
2017.12.20补完《全部成为F》 这番是一部优秀的黑深残, 还有些治愈日常。 这番开头就扯上我是谁,我要去哪,我为毛活着这类问题,把我这业余哲学爱好者吸引住了。 看完后我感觉自己打从心底爱上这番了。 不仅仅因为发现了我以前一直用的微信头像原来就是四季站海边的背影 更是因为这部番适当的血腥变态同时还有那么那么多有趣有深度的思考。 人生四大难题还是没给明确的答案。 只有零碎的答案: 女一活着主要因为男主的温暖陪伴。 女儿也还是会被“我是谁”难倒 四季想得到“死亡”——自由 人生意义是什么? 人要像四季那样纯粹才对吗? 平凡活着过完一生才是最大的幸福吗? 现在的我依然给不出完美答案 但在这故事发展的寻找过程还是很有趣的。 这番画风挺不错。 op和ed都挺特别。 音乐我觉得一般。 英语配音求放过。 超爱四季在海边的风景,无论浅蓝唯美还是夕阳凄美的时候。 大概无边无际的海代表着自由吧 人从来都难以自由 但不自由也能拥有幸福 比如被爱其实就是一种不自由 可是我们还是会被所爱之人爱着感到安心 我想,没四季那天赋的我不用纠结太多
本影评建立在动画和@茶雨风 的影评的基础上,没看过原作小说。
1. 原文最后的漏洞原楼下有解释,还说得过去。
2. 女儿是道流,赞同
3. 谈恋爱的想看海的是栖麻,受教
4. 博士的多重人格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是四季脑补出来的,是可以同时共存的,比如相互“见面”“聊天”,所以不会说“那么既然来到屋顶上的是栖麻,自然四季是没什么感触的,因为她没有看到。”
5. DNA和操作系统位数因为小说年代原因可以接受
6. 对于“ 与萌绘三次交谈的人都是谁? ”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不考虑“虚拟数字人”这回事。虽说我也一度认为,博士所谓自由,最终形式是把自己虚拟化成网络人格(后来转向认为是“死”,最后转向为……没看懂_(:з」∠)_ )。理由如下:最终博士活着逃逸了,并且摆了男主一道(博士保留肉体);网络虚拟空间仅出现在研究所的系统里,博士多次多人格交流时更像是在自己臆想的空间(或者说脑海里);最后,女儿的人格也被收录到博士脑海里(如果支持网络虚拟人格,可能会认为最后的大家庭都是在网络上?),所以不会另存一份在网络上。
7. 男主的妹妹真的好坏哈哈哈 / 女主很多很少女的细节好评 / 还有些细节比如中国留学生不习惯鞠躬 / 国枝老师被男主妹妹认成男的 / (本以为是bug,又看一遍发现)P1不止一台,因为副所长在出事的时候说,停下所有的P1 / (又一个疑似bug看完才反应到)要能累计到FFFF一定要是unsigned,然后剧中确实说是unsigned
8. 可能是个bug,14岁少女用一把刀连杀两个成年人?又看了一遍回忆那段,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四季(栖麻人格)夺刀杀母亲 -> 愣了一下 -> 叔叔抱住四季捅向父亲。
9. 有点遗憾的是,动画中没有看到,四季的叔叔,也就是所长,也就是依@茶雨风的推断 栖麻的恋人,没有被收录到四季的脑海中。我想,他应该是不能完全理解四季所谓的自由的吧(片中大概只有男主能理解些),全程陪葬只能说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出发,先是“从漫长的斜坡上滚了下来,连我也不知道究竟会滚到哪里”,然后是寄托和救赎吧。最后博士的一刀,是他的解脱和自由吧。
10. 男主真好,一边能体味到常人的情感,一边能放飞聪慧的大脑。
11. 男主的教授,碰到男主这样的学生,真是太诗意了。
其实第一集里女主恋爱脑就已经想弃了,但是看见简介说它是“不可思议的密室鲨人案”诶我就看完了。现在就是后悔 :)
但是这个作品很明显是有些探讨存在主义哲学问题的野心的,可惜情节撑不起命题的深度。密室鲨人只是它的噱头,手法什么的我就不较真了(就比如独自一人完成生产什么的)。
作品主要讨论的命题:我是什么?我从哪来?我到哪去?这些是真贺田四季博士的口问的,而她一个天才所以她找到的答案应该是正确的。从智力上来说12岁博士毕业,可以一个人写出operating system设定确实是没问题。但是学术发展到今日各个领域所需的“智力”其实并不相同,好的程序员可以但不一定是好的哲学家。所以在一部想要讨论哲学的作品里把主角设定为程序员...也行吧。
这部番采用了和《攻壳机动队》相似的二元论观点,就是说存在灵魂和肉体。博士眼中的“我”的本体是灵魂,或者说是人格。因为她觉得肉体是人偶,她的多人格中只有四季有肉体因此是孤独的。死亡可以摆脱肉体对精神的束缚,实现自由。对“我”好歹有点解释,但是比95年的《攻壳机动队》差太多了。而“自由”是什么这个番并没有作深入探讨。
萨特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因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没有可以用于借鉴而采取行动的模版,也就是没有所谓的“人性”。在这样的假说下人的每个行动都是自己的,没有提前被决定,因此是自由的。
虽然四季也提到过类似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话,但是她所说的自由似乎就是更为浅显的不受束缚的状态。但是如果她追求的是“我”不受束缚的话,那她在整个番里的选择都令人困惑,也就是说她的道德观不能自洽,配不上她的智力。首先一个人无论享有怎样的自由都没有干涉他人的自由。因为一个人干涉他人就产生了对他人的束缚,那么在每个人都享有同样自由的前提下,他人也会对自身产生束缚。所以一个追求自由的人不应当干涉他人,也就是说她不应当干涉父母的人生。后面四季的女儿,叔叔自己选择自由,四季尊重他们的选择倒是无可厚非。
如果她要是觉得因为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只拥有世俗之见,不能看见她眼中的景色,她高人一等有权力决定别人的生死,那她为什么一开始要和叔叔在一起?后面又为什么要见犀川教授?说到底“害怕孤独”是社会驯化人类的自然结果。人有想要和同类交流、共情、共存的动力,社会才能安定。但人会在家畜中寻找同类嘛?四季选择摒弃社会的主流道德观,那就要相应地承担后果。要是又不守道德又不愿意承担后果,那就逻辑不太行了。
一个追求自由的人,最简单的获得自由的方法应当是不受他人看法的困扰。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主观的,而人的本质又是思想,所以只要他人的思想对主体不产生影响就是自由的,并不需要鲨父母。在解决问题时没有选择最优解已经辜负了她的智力,更何况她的选择并没有带来自由。虽然犀川教授等人都说这个15年没有人进出的房间对四季应当是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这样。即使肉体与精神的自由并无必然联系, 在精神依附于肉体的物理世界,对后者束缚必然会影响前者。比如她就说过想看海,想干的事很多。这些都是被关的她无法做到的。如果她觉得在房间里是完全自由的话,她就无需15年后以这个事件为契机出去。另一解释因为女儿出生了,优先事项发生了变化,想要让女儿出去。那就更更更令人困惑了。四季作为一个意识到存在先于本质,想要寻找人生意义的人对于自己要往哪去的结论居然是让女儿取代母体。这种本能的行为单细胞都能做到,根本不需要自我意识。说到底留下后代是希望有什么证明自己存在过。但是既然四季认为的“我”是思想,与肉体无关,那“我”的存在就无需后代证明。同样的,肉体对于四季自己是束缚,那对女儿也同样是束缚。如果人的存在意义是得到自由的话,那为什么不能先帮女儿获得自由。虽然影片最后四季又在体内增加了女儿和叔叔的人格,但这并不是她一开始的计划,所以没有一个自洽的道德观。
虽然四季和犀川教授见最后一面的时候她说所谓的正确就是“对我来说是正确的,对你来说是错的”,也就是强调了道德观的主观性,但是她的道德观即使限制在主观层面也不是正确的:)
逻辑不能自洽就是这个番最大的短板,但是它居然还融合了恋爱脑,NTR, 恋童等元素,简直是雷区舞王,推荐重度中二病食用。顺便一说恋童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它不是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的联系,它本质是对弱者(尤其是心智上) 的支配。所以四季和她叔叔到不能算是,我说的是西之园同学和犀川教授。且不说当年西之园父母机难的时候才多大,即使事件发生也是未成年,并不是说两人画得年龄差不多就真差不多了。这个双箭头我也不想嗑。
给3星是因为心疼动画制作组和音乐,毕竟原著小说才是硬伤。。。
看完这部番,我全程地铁老人,首先作为一个没看过小说的人(不了解后续的什么道流又被复活等等)来看,我是真的不理解。
首先作为一个推理番,我首先承认他密室手法的巧妙和高明,利用一分钟的间习和众人的注意力被转移,逃到直升机上,伪装成自己的姐姐,之后残忍杀害所长(虽然我现在也不知道死了的所长是怎么伸的大拇指[捂脸])在众人的注视下再下飞机。
但是这部番的漏洞也确实太多:首先作为一个医学相关职业,我比较质疑一个女子一个人能够独自生下孩子这件事情,其次女儿死后被肢解后,残肢究竟在哪里,这也没有阐明,第三,最后四季逃走伪装成了一个学生,那学生本人在哪里(是被sha了还是被打晕了,并没有解释),最后还是所长心甘情愿被杀了,这到底是什么爱情,在我的理解里要么两人都是变态,要么所长有点过于为这位天才折服了。
最后哲学方面,我感觉真的很牵强啊,我感觉主旨可能是在讨论一个天才出世和入世的问题,女主角四季可能觉得天才只需要在自己的脑中和人交流就够了,这就是人类最理想的境界,这样效率最高,最能发挥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最能发挥一个人的才能,然后被别人需要只是为了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然后他就因此可以面无改色地杀掉双亲,我觉得这个人设在一开始就是极度本grade,我唯一能够接受的就是,她因为某种原因出生就是个精神病(建议去宛平南路600号看看),导致对世界观完全原始,其实就是不存在,然后这也就是犀川教授所谓的“我也不能说他是错的”,那我觉得要么犀川教授跟他一样,要么就是疯了,我觉拥有作为一个人的人性才是一个人出生的本能吧,这都要肯定,那还要你学的科学干什么,你学计算机是为了让你说全都对的吗,没有质疑的吗。
还有最后补充一下:为什么天才要孤独啊,我记得高中的时候读爱因斯坦的文章,他一直在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人要进入社会还能发挥出自己的意义,那人家也是一代天才,为啥融入社会,正常社交,也能使天才,不进入社会,也是个天才,那两相对比,后者那不纯纯低能吗。
在「小说—动画」的互逆顺序里,本作与「魍魉之匣」都给我非常相似的感觉:即动画并不追求观众的「易于阅读」,这一点「魍魉」走得更远,肆意切换叙事时间和视角,彻底熬干观众的耐心,像是有意劝退观众:走吧,你不是我们的人选。而如果你去看小说,会发现作者根本没有那么故弄玄虚。但是这两部动画却经得起二次阅读,所有的蛛丝马迹在重读时忽然就变得大白于天下。不讨好而是挑战观众,做出动画版本的侧重。「全部关于F」这本小说很神奇地在多年后依然记得每一个twist,这是其他推理都未能做到的。「天才的智性VS人类的理智与情感」的主题也非常惊艳,但动画放轻了这个比例而放大了男女主角的情感部分。最大的改动是当年的弑亲案,凶手的改动反而与主题矛盾,一下子让四季贬为凡人。
人生而为天才,然而慢慢变成凡人。从最终作来看,犀川在保持着对四季博士所处纯粹世界的憧憬和自身天才特质的同时,选择了一条凡人的路,但即使这样也值得仰望——最终话前的表白。
FFFF
原著小说赛高,A1 Picture的制作依然精良!11集已经很短了,但是却让人无比向往真贺田四季博士。为什么犀串你不打破常规吻上去!
看名字以为是部丰胸励志片。
老师的T恤还是让他妹妹买吧!
2000年初在一家旧书店买了《全部成为F》的小说,其实无论是森博嗣还是这个小说本身,我都谈不上喜欢,结果阴差阳错不但读了小说,还看了真人剧和动画(呃,然而看动画时故事情节已经几乎全部不记得了……)如果要比较的话,还是推荐看动画吧,真的是很精致了。
動畫化確係正, 一晚煲完, 一氣呵成, 電影感十足, 又玩奇幻, 跟住看真人版差太遠....
虽然小说是五年前读的了,但对核心诡计及森博嗣的“哲思”印象深刻,所以看这基本还原的动画时还是有触动。原作废话很多,动画穷尽一切避免观众冲进屏幕扇说话人耳光,日出的那个场景是经典例子。另外,长达半集的日式英文对话,以及B站ED码农空耳,都为这部动画增添了美好回忆。萌绘和脑补的有出入。
別棚3話能讲完的故事拖了11话 他俩一开始就没想抓犯人 整天净琢磨博士的脑洞 剩下时间给凶手洗白 真凶用这段时间早逍遥去了 到第9话才开始推理(你还没看的话可以从2话直接跳到9话) 结果就是凶手是犯罪天才 把他俩耍得团团转 原作出版于96年 20年前看起来很生僻的计算机知识如今都是IT界常识了好伐
头一回见到动画美型度竟然还不如真人的也是醉了。人设丑到爆也就罢,节奏如此迟缓拖沓是闹哪样?第一集真的就是小说第一回的内容,难道整整一季11集才拍一本书的内容吗?这还能看?!
结尾比较仓促。
【十月最佳,小说改,不跳OPED系列。各方面都让我爱不释手,比起新本格推理上带给的乐趣,充满哲理思考的对白和奇才个性的人物刻画,出色的演出手法营造对话氛围,写实且认真娓娓道来的故事,不多说了,我去补原作了。
看了原作然后被核心诡计深深地雷到了……这尼玛也好意思叫本格推理……总之我先弃一步了==
这故事拍成五集更好点。
《Q.E.D》第2期“密室”主题提到了森博嗣的《全部成为F》。现在想来,真是神作。人物造型简直不能忍,萌绘没有一点还原度,国枝助教这短发是闹哪样。犀川不会点眼药水的细节完全想不起来。大量剧情牵扯在萌绘对犀川单方面发情,无愧最讨厌的推理小说女主角称号。两大天才的对决实在好看。每集最后四季教授的成长黑童话好看。弱化推理和诡计差评。
12.23 女主略弱,原著应该更好
一口气刷完,一部挺有哲学味道的动画。讨论人格问题,从儿时长大成人反而是逐渐失去丰富性,沉沦至“闲谈”之中;探讨何为「人間性」,究竟是追求自由还是人间亲情,亦或是看似无意义的日常;还谈生死,人原本是死的,生反而是病,死亡反而是痊愈……
还原度很高,同时很好的兼顾了内核与外延,值得一看
日本經歷過凶殺案的國民數量是99%,剩下1%是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