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人穆罕穆德在一次自救中杀了3名美国人而被美军围捕。逃跑中,他中弹失聪,成了美军的恐怖分子俘虏,并被带到监狱受尽各种刑罚。在把他转移到东欧某地的时候,他侥幸逃脱。为了生存,他亲手杀了两名美军士兵,并开始在茫茫的森林雪原中逃亡。过程中他还手刃了一条军犬,抢夺了死亡美军的军服。对于一名土生土长的阿富汗人,又没有接受过所谓西式教育,他完全分不清美军士兵和当地其他白种人的区别,因此为了逃命他又杀了一名伐木工人。没有人烟的森林里逃亡首要的就是要活下去,但是皑皑的白雪此时在穆罕穆德看来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物而是毫无生机的绝望。他不得不吃蚂蚁,而后摘取不明果实,以致中毒;如果说偷窃垂钓者的鱼充饥还算是为了生存抗争的话;那么用枪抢夺新生婴儿母亲的乳汁就是连他自己都感到羞愧的事情。身负重伤又缺乏营养的他在森林里绝望,这是一名好心的聋哑农妇短暂的收留了他。帮他包扎、换衣,给他食物,最后还给了他一匹马作为交通工具。可是这所有的都没能改变他的命运--孤独的死去。。。
本片抛开政治,只探讨普通人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自我保护的手段,因此必要的杀戮就产生了。没有仇恨、没有偏见、没有政治信仰的不同,只剩下本能的求生欲望。然而在白雪皑皑的无人森林,此时此刻给人的不是美景而是绝望,为了活下来,似乎除了杀人、抢夺以外没有别的路可走。
本片绝对是电影中的另类,90分钟里几乎没有一句正经台词,剧情的表现全部靠演员的表情、动作,对于演技是巨大的考验。原始的音效、晃动的跟踪摄像、真实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强烈的求生本能。或许有些人认为,影片比较沉闷,但是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那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开车回家,险些从路上滑到坡底下。现在回想起来都有些后怕,要是当时真掉下去了,估计你们也就看不到这部片子了。”杰兹导演耸耸肩。
“我好不容易把车及时停住,突然迎面冒出来的车灯晃得我有些眩晕,那是一辆军用卡车。就在那一刹,我的脑子闪过一个念头。前几天我听说,距离那条路两公里以外的Szymany机场被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借用了,他们要把从中东抓到的犯人带到这里中转。在这条通往Szymany机场的湿滑路上,车子很有可能刹不住就翻到坡底下去。如果不是我的小破车翻了,而是美国佬押犯人用的车翻了,兴许会有一个幸运儿重获自由,他将在心底里无比感激真主安拉对他命运的慷慨解救!于是,男主角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一片白雪皑皑,气温零下三十多度,赤脚单衣的穆罕默德漫无目的地奔跑着。之前他还在审讯室里被施以暴行,现在的他多少有些精神恍惚。为了保暖,他毫不犹豫地射杀了一名路人甲,套上了他的衣物装备。为了充饥,他不忍心猎杀野鹿,竟去吃蚂蚁、啃树皮,抢走了当地居民刚钓上来的活鱼,强行吸吮着妇女的乳液。为了躲避危险,他砍死了紧跟不舍的军犬,锯伤了当地的伐木工人……
“我希望剥去他身上的社会性,只留下原始的兽性和生存的本能,这必然是一次野外的求生之旅,它比那些故意在电视上作秀的野外生存挑战要真实残酷得多!”杰兹导演兴奋地讲道。
白天奔跑,夜里睡觉,穆罕默德的梦境也是十分耐人寻味。在审讯室被打晕后,他做了第一个梦:一位身披蓝色长袍的阿拉伯妇女越走越远,自己在后面依依不舍地望着。画外音:“杀人的不是你,是真主安拉!”
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里就曾这样记述圣战:“战争已成为你们的定制……为主道而战的人将永远获胜,将得到真主的奖赏,为主道而战阵亡的信徒,比其余的信徒更得天独厚,他们用不着等到世界末日,就可以马上进入乐园……乐园有水河,水质不腐;有乳河,乳味不变;有蜜河,蜜质纯洁。”只要为主而战,杀死西方世界里的异教徒,就是对主虔诚的表现,非但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反倒鼓舞了信心。从此,穆罕默德便开始了自己所谓的“必要的杀戮”。
在第二晚的小木窝里,他编织出了第二个梦:自己慌张地望着四处乱飞的白鸽、昔日市场里的人来人往,那位妇女脱下了蓝色长袍,胸前的白布里包裹着一个婴儿。画外音:“我信奉安拉,你我的真主。世间万物之生死,都在祂(指代神明)的额发间,我主乃在正途上”。
一系列急促的闪回镜头,迷离地展示了穆罕默德以往生活的碎片,两次梦境中都出现的蓝袍妇女想必就是他的妻子吧。即便白天鼓起勇气顽强地与命运作抗争,但夜里心底的脆弱却以亲人的形象浮现在脑海里。
第三天傍晚他不幸被砍倒的树木砸晕,第三个梦渐渐出现了:审讯室里的军官冲着自己咆哮,脑袋被白布蒙住,只能痛苦地接受着他们施加的肉体折磨;自己迫不得已杀了军犬、杀了路人,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生活。画外音:“纵使你厌恶,战争仍是命中注定的。你难免会厌恶对你好的东西,也可能喜欢对你不好的东西,安拉知道,你不会明白。”
相比整个民族的伟大利益,个人则是卑微渺小的;面对无所不能的神灵,人类则是软弱无能的。为了本族人的利益,可以披着宗教的神圣外衣,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而一方的道义在另一方看来却是一种被美化的杀戮,这便是所谓国家、宗教、战争的荒谬之处。
第四晚,穆罕默德在梦中回到了温暖的家,看着墙上的清真寺绘画和夫妻合影,踏着阿拉伯风味十足的地毯,默默走过熟睡的妻儿身边,心里很不是滋味。画外音:“以安拉之名而战,用今生换取来世,凡是以安拉之名而战者,不管是被灭亡或战胜,都将获得极大的奖赏!”这里杰兹插入了一个闪前的预叙镜头,穆罕默德骑在一匹白马上大口吐着鲜血,极具预言性的残忍画面与家庭的温馨形成了强烈反差,更显出命运无常的残酷感。小魔鬼还记得第一次接触闪前镜头,是在韩国导演金基德的电影《坏小子》里,当亨吉和森华第一次去沙滩,一个貌似森华的红衣女人走向大海准备自杀,这无疑暗示着森华未来的命运走向,那个纯真的大学生森华即将死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堕落低贱的自己。
在他行将就木之际,一位好心的聋哑妇女救了他。或许是出于人类共通的悲悯之情,妇女打发走了前来盘问的美国佬,暂时保住了穆罕默德的小命。可次日一早,妇女便送给他一匹白马,让他去林海雪原里自生自灭了。
结尾的死亡镜头凸显出了杰兹电影里一贯的艺术美感,反射着阳光的雪花大特写给人以冰冷宁静之感,随即切到一匹血淋淋的孤马在雪地上的空景,影片戛然而止。这时,坐在影院里坚持看到最后一刻的威尼斯观众,还是礼节性地给予了影片热烈的掌声,想必他们还在思考着我们的男主角究竟去哪儿了呢?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有比这更残忍更美丽的死亡吗?
谈起片名《Essential Killing》(译名:必要的杀戮),杰兹本人是这样解释的:“人之所以要杀戮,是因为他要本能地活下去。我始终认为,如果把人类世界当成是动物世界,这样的杀戮就是自然法则,它就是必要的、合理的。不过相比穆罕默德为了活命而杀戮,美军现代化武器所造成的杀戮就显得荒谬至极了!”
在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评审团主席昆汀·塔伦蒂诺不顾违反往届评奖规则,破天荒地将评审团特别大奖和威尼斯影帝两个奖项同时颁给了该片,据说当时这狂小子还带头一个劲儿地为该片疯狂鼓掌。有趣的是,获得影帝的男主角文森特·加洛在片中竟然一句台词也没有,却依然凭借着出色的肢体语言和莫大的勇气完成了对角色穆罕默德这匹“困兽”的精彩演绎。
“我几年前和他一起出演过电影《情迷洛杉矶》,当时我就发现了他身上携带的野性魅力,正好适合本片里中东逃亡者的形象。直到后来我把剧本寄给他,没想到24小时内他便欣然接受了出演邀请。可我又担心他受不了严寒,而他却用一副不在乎的语气说自己出生在纽约州的水牛城,那里的冬天是出了名的寒冷多雪,想必他早就适应了低温的生活。”杰兹回忆道。当然,在文森特1998年自编自导自演的半自传体电影《水牛城66》里,便已经告诉大家他耐冻的事实了。同时,文森特也是那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大红人,除了摘得影帝桂冠,他本人执导的影片《写在水中的承诺》和《间谍》也分别进入了竞赛单元和地平线单元,不得不说这位特立独行的忧郁浪荡男也是颇有几分才气的。
“当时我想在家门口的Masurian森林里拍摄这部片子,就像此前的影片《与安娜的四个夜晚》。因为自己年纪大了,还是喜欢睡在自家温暖的小窝里,不想东奔西走、风餐露宿。可我又不敢保证波兰的冬天一定会下大雪,最后无可奈何还是去了遥远的挪威拍摄,那里简直冻死人了!”杰兹压低墨镜微笑着。
——生命本就孤独,电影陪伴终生!
作者:小魔鬼
公号:二十世纪电影院
作为看客,我或者包括你必须自问——是否足够了解一个阿拉伯男人的精神世界?而这个“足够”其实是我跟《必要的杀戮》之间恰当的距离,否则我不会激赏这个电影,即便看过依旧是失之交臂。
《必要的杀戮》故事极为简单,讲的是一个阿富汗“恐怖分子”从被俘到逃亡然后穷途末路等待死亡的过程。自始至终,这个男人没有一句话,关于他唯一的线索是几段破碎凌乱的闪回:娇艳的蓝色阿拉伯罩袍里的女人和婴儿是他世俗的爱;其余是他宗教的爱,但更多的是他在诚惶诚恐接受着关于圣战的教义(而在我来看几乎就是教唆,当然我的判断也是有涉意识形态的)。
**必须有言在先,接下来的评论因为涉及宗教,很麻烦,写得也会啰嗦,而对于打上门来以雄辩姿态纠缠个别措辞的豆豆,奉劝绕行。因为,写这个评论唯一的目的是想分享本片的好,沿着编导的思路发现他到底在探讨什么。
与天朝子民迥异的虔诚的阿拉伯男人,如何成为恐怖分子?
回答这个问题得回到宗教。这阵子有本名为《哈马斯之子》的书极为轰动,作者Yousef是伊斯兰世界的所谓叛徒,他在书中这样反省他也曾经深信的宗教:“Yousef问父亲,伊斯兰阶梯最下一层是祈祷,中间是慈善,最上是圣战。当父亲攀上最上一层时,他知不知道这是什么决定?”
《古兰经》用大量篇幅论述圣战:“战争已成为你们的定制”;“为主道而战的人将永远获胜,将得到真主的奖赏;为主道而战阵亡的信徒,比其余的信徒得天独厚,他们用不着等到世界末日,就可以马上进入乐园。……乐园有水河,水质不腐;有乳河,乳味不变;有蜜河,蜜质纯洁。”(注: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如上,仿佛圣战是虔诚者唯一归宿。如托马斯•李普曼在《伊斯兰教与穆斯林世界》一书中的评论:“《古兰经》中作出的那些在同异教徒的战争中身亡的人进入乐园的许诺,是鼓励穆斯林采取政治和军事行动的一种力量。”
关于宗教的探讨得到此为止了,伊斯兰教以及现代的伊斯兰复兴运动过于纠结,已不能简单的评价善恶,甚至暴力本身都在演化——最初兴起是为反抗压迫、争取信仰自由,而随着曾经压迫力量的消灭,这种力量往往对外扩张对内走向集权与禁锢……这个剧情,天朝子民听着也耳熟吧!
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到底在说什么?
身兼编剧和导演的斯科利莫夫斯基无疑是代表西方价值观的,这或许将遭来最多的质疑——尤其是我们国家的看客,我们太喜欢问“你有什么资格说话”——斯科利莫夫斯基,你凭什么以阿拉伯人为主角拍一个探讨人家宗教的电影?你是一个波兰人!你还用了一个美国人演人家阿拉伯人!照愤青的逻辑,这显然成为西方文化霸权的实证啦。
但我觉得一个有良知的电影作者根本就不关心什么文化霸权什么宗教争议,我想他只是关心人,以及人的命运。因此,我觉得《必要的杀戮》是在讲人无法逃脱的悲剧。古稀之年的导演,在给我们看痛苦的宿命。
斯科利莫夫斯基通过“逃生”这个极端的处境持续塑造这个阿拉伯人的精神世界,当他强烈的求生欲与信仰发生冲突时,他的挣扎和坚持。这就是为什么他可以毫不犹豫的杀死人类(白人是圣战对象),而在被群狗围攻时只能跪地祈祷;饥肠辘辘时手里握着枪却对着鹿又放下;强迫女人喂奶给他后,极度羞耻痛苦忏悔……等等。
宗教指导着他所有的抉择,他配得上“虔诚”二字,而宗教也预设了他之必死。观众在此被放置在“上帝的视角”,俯视这个人毫无意义的奔跑爬行……而观影体验,也被导演恰当地控制着,这是一个最神奇的分寸——导演让我们的怜悯飘忽不定,对文森特•加洛的各种遭罪报以冷漠旁观。这个冷漠的分寸是极真实的,身处和平的我们以及文化优越的西方,难道不是以同样的心态作着中东杀戮悲剧的看客吗?
有没有悲悯?
其实在看的过程中,尤其到了后1/3,我不断地看时间,我担心这个故事讲不下去了。然后,聋哑波兰村妇出现了,她的设计最初令我失望。我以为导演将滑向庸俗的救赎,像个好莱坞电影。但当村妇缓缓戴上毛线帽子,礼貌地打开房门,几颗雪花飘零——我深深地被震撼了,这个时刻是我以为的高潮。这段静谧的心照不宣,拍摄和表演都极为缓慢,斯科利莫夫斯基希望看客们能够思考,思考我们那谨慎的怜悯应该何处安放。
这个村妇的设置是符号化的,而符号化常常是电影人物的缺陷,事实上人们仍然可以认为这个人物不好。但从作者论的角度,斯科利莫夫斯基必然如此,他是那个提问的人——难道只有对天下事充耳不闻才能有悲悯吗?
同样的,最后的结局依然是追问。村妇请阿拉伯人离开,虽然给他包扎了伤口给了他马,但或许她也清楚阿拉伯人还是会死在漫天大雪的路上吧……而她终究不会收留他。
显然,真实的悲悯依旧是有限度的,它直抵人性的局限。
很难给本片贴一道标签,欧洲四个小国合拍出一部冰冷不含太多感情的极端环境电影,全片台词很少,而主角则从头到尾没有半句对白。不惊悚不紧张也不在人性层面多做文章,如果不是比较敏感的战争背景,相信很难引起多数观众的兴趣。个人观影过程丝毫不觉乏味。主角心理状态的描写以及幻觉我认为恰到好处。
gallo的独角戏,好像从头到尾一句台词都没有。。。这种片子拍出来就是为了角逐最佳男猪的。。。
欧盟影展。恩。看不懂
蚂蚁、树皮、毒果、母乳,这些充饥物对他而言全部指向生存二字,绝大多数时候他受饥饿和恐惧驱使而行事,被冠以必要二字的杀戮没有变得高尚,它仍然是自私的,但我们却无力指责。整片充满没法简单用“是我就会如何如何”做出定论的复杂矛盾,文森特·加洛的独角戏无懈可击。(幻觉那段声效有点吓人
冷冰冰的,真不爽
3.0 在景色超美的地方野外求生,順利逃跑,奪車奪鞋奪帽子,順利換衣換鞋換帽子,流血受傷還能走那么多路。開頭感覺像在玩CS,後面像通關遊戲。喜歡裡面所有景色的鏡頭,三星也是送給攝影的。
這算是公路電影麼。。
高海拔那小田,你跟人家學學。
很残酷,但是很真实。
你或者爱死它,或者恨死它,观影确实是个难熬的过程,就像文森特加洛的各种遭罪。导演一边展示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人性阴暗面,一边展示类似给婴儿盖被子的人性美好面,这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加洛的表演和影片的剪辑!★★★☆
文森特·加洛的独角戏,全片文森特无对白。荒野逃生,应该是说人在极端环境下展示的生存欲望以及动物性人性之类的东西。
不错的故事,没有对白,相当的反讽。
对这种没台词还能不叫困的片儿有好感,另外告诉我们,狗都不能太聪明,何况人呢。
what is he really wanna to explain?
霸道,比手册前几年的《逃亡大王》牛多了
节奏啊...能不能拍得不那么史诗...内心的挣扎太弱了...感觉一个人在迫于无奈地在散步...
看完后我没有任何思绪,没有大家谈到的怜悯、批判。不知道给什么评价,实在不知道,就给个中间的,貌似也是中庸的。
完全是冲着文森特加洛来看这部电影的,加洛零度表演的完美简直快让他成了个妖精。全片模糊了善恶的界限,最大程度的还原了人性本源的状态与抉择,流露着浓浓的灰暗气息,使我想起了去年蔡尚君的那部《人山人海》,同样蔑视文明的教条与枷锁,同样表现了人处于世的无力和挣扎。
毫无亮点,双方都不值得同情
故事题材并不新鲜,拍摄手法也无太多过人之处。但优点是沉重题材拍摄得比较轻巧,无太多赘言也不见冗长。其中吸吮少妇乳液一段是全片亮点,遗憾是最后和女演员的互动少了点。摄影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