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世界

HD

主演: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崔娜·蒂虹,马库斯·瑞格德,威廉·约翰·奈尔森,乌尔里奇·汤姆森,卡米拉·戈特利布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语言:丹麦语年份:201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2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3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4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5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6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3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4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5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6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7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8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9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更好的世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瑞典医生安东(米克尔·佩斯勃兰特 Mikael Persbrandt 饰)常年工作在苏丹的难民营,每天直面武装暴力造成的伤痛与死亡;休假时则飞返丹麦,与分居中的妻子玛丽安(崔娜·蒂虹 Trine Dyrholm 饰)轮流照看两个儿子。男孩克里斯蒂安(威廉·约翰·奈尔森 William Jøhnk Nielsen 饰)从伦敦迁至丹麦,母亲的病逝令他与父亲心生隔阂。在新学校中他与安东的长子伊莱亚斯(马库斯·瑞格德 Markus Rygaard 饰)结识,后者因瑞典人的身份受到同学的歧视与欺凌。克里斯蒂安教会伊莱亚斯以暴制暴,两个同样来自破碎家庭的男孩成为好友。  安东带着两个儿子和克里斯蒂安外出游玩,因误会被人连续掌掴羞辱。安东坚持以宽容忍让的态度化解此事,却不被孩子们理解。在发现库房里的火药后,克里斯蒂安开始怂恿伊莱亚斯加入自己危险的复仇计划。而此时已经回到苏丹的安东因为救治了恶贯满盈的当地大佬,内心正经历着一场道德的煎熬……  影片原名《复仇(The Revenge)》,后更名《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于2011年相继摘得第68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和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两项殊荣。破晓东方跨州轶事录风云儿女禁忌妈妈的天空玛雅帮第四季两个妈妈一个婴儿黑死病 上热血街区第二季楚萨娅最后曙光第一季谋害老妈美国犯罪故事欲望都市 第五季我爱太空人全都是泡菜他从火光中走来幸福衰生活 第一季机器战警该死的歌德2大米骚动逃出绝命岛动物之家噬人鲨大战食人鳄一诺千金1996人前的安宁戏中奇缘先发制人天妖幸存女孩:万圣节张玉贞,为爱而生屠夫2肌肤(2017)生死与轮回快递先生干涸的夏天天呐,太棒了迪迦奥特曼并肩作战 第一季草根帕金顿夫人欢乐合唱团第三季Dia Angkasa龙虎少年队

 长篇影评

 1 ) 困境与矛盾

 电影《更好的世界》开始于漫漫黄沙,结束在丛林原野蓝天白云,好像荒芜的生命淋过雨滴,于是郁郁葱葱起来。

空灵的音乐、精确的表演、含而不露的结构伏笔,以及那宏大又细微的关于生命的主题。

影片具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医生为主的成人世界的主线,另一条是以两个孩子的世界为主线。而这两条主线不断反复分离交叉,最终的重叠让每一个在生命中彷徨疲惫的人寻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可以说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探讨了很多的主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文明与暴力的冲突以及生命中爱的失去与获得。 一位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文关怀的医生前往非洲大地治疗那些遭受暴力虐待的人们。无论是对于他的孩子来说还是对于非洲贫苦的人民而言,他都是文明社会的代表。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

 2 ) 更好的世界·电影笔记

1、片子不错,不矫情,摄影很棒,最近五年奥外这个最好(比《他们眼中的秘密》和《窃听风暴》都好一些,前者当然剧作还是不错的就是太商业太美国口味,后者太甜太右太人性)。算得现在欧洲文艺片(不是艺术片)里的较高水准了。

2、看了花絮里的导演访谈,不喜欢这个女人的气场。很奇怪她的电影跟她自己说话完全两个风格。尤其不喜欢她对所谓“欧洲电影传统”的吐槽,以及她认为此片是一部“客观的,不予评论的电影”的论调。

3、再说说摄影,说它好不是因为其间各种国家地理美图式的空镜,而是如用光、长景、移动等等细节。手持摄影是潮流,此片的低照度处理的很好。不少心理化的用镜,也不忌讳变焦推拉(有几处用得还真好)。剪辑也不错,有一处叠化(非洲到丹麦那个转场)印象很深;不少地方跳切很到位。

4、看过这位导演的《兄弟》,唔,看来她喜欢拍创伤后应激反应综合症哈……克里斯蒂安黑化的过程确实写得不错(要加上删掉的片段看)。

5、看到了《白痴》的女演员Bodil Jørgensen。演学校校长(?)。

6、关于剧作烂尾,看了删减片段,完全删去了克里斯蒂安他爹和伊利亚斯他娘的那点小火花,删去了伊利亚斯爹娘的冷战,删去了学校文化节上的小八卦(这场戏绝对不该删)。而结尾也是删掉了的,原本的结尾是两个小正太在病房里玩遥控汽车,汽车开出了病房然后在走廊上一通横冲直撞,非常富有隐喻的一个结尾。当然,导演认为自己只负责提出问题,不负责解决问题,同时她认为此片讨论的是复仇、宽恕和正义。其实直到90分钟此片还没有什么剧作问题,而最终的剧作问题,倒不是技术失误,而是时代大环境使然。这是个症候,用文化研究分析比较趁手了。

 3 ) 更好的世界

      上午起床晚些,出门遇着阳光,突然晃眼。就这么暖起来了。下午坐在后院,怀抱着书,似看非看。太阳西斜,阳光被云层及大气过滤了一般,透彻至极。走到栅栏外的一片荒草地,脱掉鞋子,双脚走在柔软的枯草上,放纵自己的矫情。我知道,枯草会发出绿芽来,重新开始一个四季的酸甜苦辣。

    身旁的那棵枇杷树上,结满一簇簇小小的果粒,我看着他们从开花到结果,从冬到春,只是不知还能否再陪他们过一个夏。枇杷不远处,是一棵矮小的桃树,枝桠的顶端有微弱的嫩芽,有含苞的花。这样的桃树是不会结果子的,花朵只是给天空与大地的点缀,只是一霎那的芳华而已。只是这桃树真的勇敢,心怀枯死的虚无,依然放纵的开。

   太阳慢慢西沉,这周围的温度依然浓烈。我舍不得进屋,怕错过美好光景,春风沉醉。这一片明媚时光,把一腔的动静都搁浅了。觉得再不会有比这更好的世界。此时此刻的情境,犹如《更好的世界》片尾出现的那一张张照片,树叶,流水,竹林,山峰,蛛网,那大自然中最美丽与单纯的事物。叫人伤怀又感动。仿佛是对这个世界那诸多的沉重问题,做出的轻轻回答,释然有一点,无奈也有一点。

    最难忘的是中间的一段,他被一个与自己同样大的中年男人扇几个耳光,却不还手。回家之后,他跳进湖水,阴沉的天空下,抚摸着被打的脸庞。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找到那个人,问他为什么会那么做。他对那人说:我并不怕你。那人又扇他耳光,他依旧不还手......看这一段,其实五味杂陈,不知是该同情他还是敬重他。而他并不是懦弱,只是用一种宽恕一切的态度来对待世界。这是导演用艺术进行的理念实验,放进现实世界,不知该跌成怎样的粉碎。所以,那里孩子们的打架与复仇的行为才更是这个世界的面貌,弱肉强食。于是,两条发生在同一时间空间的线索,构成了对立与质疑。感情变得复杂。导演用一点点渗入骨髓的细节把问题解剖给观者看,却又小心翼翼地用一个温情的结尾试图去回答自己设下的题,不免太轻易,不免太儿戏。但轮到任何人,这题你都无法答得圆满。因这世界本就残缺。很少有女性的导演,能有如此开阔的眼界,不再只从自家幽微内心做文章,而是放眼满目疮痍的土地,做一次努力的抵抗。又如此冷静,又蕴满温情,那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算给得恰当了。

    并不是所有的重伤者都能康复,并不是所有想要死去的人都能被拯救,就像上帝只是虚幻的慰藉,就像苦难一直都继续着。所以,那些企图用自己一己之力去抵抗荒凉的举动,都是英勇的不朽。就像电影中那个隐忍的医生,用微薄的脸庞,去迎接粗暴的手掌。也知没有人能力挽狂澜,但如若可以,不要袖手旁观。不然世界怎会变得更好呢......

      我夜晚下课,送走最后一个小朋友,是新来的小女孩。要去做饭时,她和奶奶又回来,要我在所有作业本上签字,她爸爸妈妈都上夜班,无法照顾到她。走时能感觉到她的愉快,说老师再见。我把她们送出屋门,再送出大门。下午看见过小女孩的爸爸,看到他残破的右手。我知道生活的艰难。成人的世界,孩子的世界,都有残缺。我只能尽力,用自己一点的力量,来弥补哪怕那微弱的一点残缺。我知道残缺的疼痛。

    夜晚一人行走,星星与月亮俯瞰的大地。身体在尼古丁的支撑下,有一点点迷幻的力量。每一次的失望,都会让自己更坚强一些。我知道没有不消失的美好春光,也知道没有过不去的幽暗黑夜。便告诉自己,要想着记着那些勇敢的花朵,心怀枯死的虚无,依然放纵地开。

 

 4 ) 更好的世界

丹麦电影《更好的世界》直面惨淡的人生,展现了暴力、宽恕、正义的复杂性,摘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影片围绕瑞典人安东在非洲、丹麦的工作和生活展开:作为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外科大夫,安东在非洲难民营度过的每一天,都要面对愚昧、暴力、贫困、仇恨结出的恶果。非洲、丹麦的风景有多美,安东的心境便有多么苍凉。堪比纣王“剖孕妇而观其化”的恶霸划开了孕妇的肚子,一赌胎儿的性别。这样的恶人要不要救治?期盼妻子宽恕婚外出轨的安东,相信复仇只能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无法带来正义。
 
胡适推崇“宽容比自由更重要”。随着对自由的认识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宽容只是自由的一部分,没有什么能比自由更重要。丧失底线的宽容和宽恕,实质上是一种狂妄无知的傲慢:自以为是上帝,可以赦免人间的罪恶。宽容成为罪恶的挡箭牌,自由与自由的敌人大可把酒言欢,二战后何必兴师动众审判战犯?不惩罚邪恶,何以播撒善与正义的光辉?在“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的南非,犯罪嫌疑人要获得赦免也必须符合犯罪动机并非谋财害命、澄清真相等四项条件。
 
非洲不平静,领衔全球幸福指数和清廉指数排行榜的丹麦亦非人间天堂。安东的儿子伊莱亚斯身处校园暴力的旋涡,刚从伦敦转学过来的克里斯蒂安路见不平,用打气筒狠狠地给校霸上了一课。影片不愿简单地指责或赞美这样的复仇,而是希望观众思考:在怎样的情况下,怎样的暴力复仇才不可或缺、代表正义?
 
当着儿子及其同学的面,遭到粗暴攻击和羞辱的安东既未还手,也没选择报警。这倒不是因为他怕那个修理工,而是觉得以暴制暴解决不了问题。为打消孩子们的疑虑,证明自己毫不畏惧,安东找到修理工,后者竟越发蛮横。觉得无须在这样的“白痴”身上浪费时间的安东,俨然非暴力主义的忠实信徒,孩子们则更加困惑,难道这样就算了?
 
不分场合、对象,非暴力主义不过是迂腐的代名词,圣雄甘地的伟大与其局限一样醒目:反对中国抵抗日本侵略,认为只要拥有非暴力信念,“日本人就会变成中国人的奴隶”;甘地甚至非常认真地建议犹太人用和平方式反抗希特勒,犹太人精神领袖马丁‧布伯当然不会同意:“对于不明事理的人,采取行之有效的非暴力态度,有可能使他们逐渐变得明智起来。可是要对付一个万恶的魔鬼,就不能这样了。”时至今日,印度宪政之父安贝德卡、敢于向殖民者操控的议会扔炸弹的巴加辛在印度的影响和威望,远远超过了狭隘地理解、维护种姓制度和印度教的甘地。假如没有暴力革命的威胁,面对的不是13世纪就建立了议会政治的英国绅士,而是日本、德国一类的法西斯,非暴力运动无异于引颈受戮、与虎谋皮。
 
回到难民营,安东尚未从非洲人的苦难里回过神来,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恶霸竟恬不知耻地声称他的手下有奸尸的嗜好,安东内心的火山开始喷发。愤怒很快传染开来,恶霸遭到难民们的围殴。《狗镇》(2003)里的格蕾斯,从宽恕到相信少了“狗镇”的世界会更好,安东从医生变成咆哮的公牛,都在表明:面对无可理喻的恶人或罪恶集团,居高临下、没有原则的宽恕这一“傲慢”的面具可以撤下了。
 
安东对修理工的“姑息养奸”引发了更大更难以控制的危险:克里斯蒂安、伊莱亚斯伸张正义,把修理工的汽车送上了天,也差点送掉了伊莱亚斯的小命。在影片四平八稳、左右逢源的叙述中,编导的态度逐渐清晰:一个更好的世界,对暴力或非暴力都不能盲目崇信;即便非使用暴力不可,也应对方式和后果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尽量减少其副作用。
 
令人失望的《慕尼黑》(2005),表明真实的历史令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大导演也望而却步:1973年4月以色列特工在黎巴嫩追杀3名制造慕尼黑惨案的“黑九月”恐怖分子,可不像影片里表现的那样怜香惜玉,怒火满腔的复仇天使在混战中打死100多人。《更好的世界》的大团圆结局过于讨巧,但它好就好在捅破了所谓的“政治正确”的窗户纸:以暴制暴固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金油,非暴力主义同样有其限度。(新民周刊)
 
 
 
 
 
 
 
 
 
 
 
 

 5 ) 让世界变得更好

正如标题“更好的世界”所言,电影的宏观意义上的主题即: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世界不够好,怎样才能让它变得更好。为此,影片以三次没有理由的恶意作为故事的引子,以三个主要角色应对这些恶意的过程作为故事的主体,并穿插着描写了这个世界生活着的人们所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困境及他们做出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呈现主题。

三次没有理由的恶意,分别指的是:(1)非洲的孕妇们没有做任何错事,只是因为自己怀孕的身份,就被黑社会恶霸Big Man捅肚子;(2)生活在丹麦的Elias是个好孩子,仅仅因为自己的门牙长得像老鼠的牙齿,就遭到校园恶霸Sofus率领的团伙的欺凌;(3)Elias的父亲Anton看到小儿子Morten和另一个孩子发生争执,上前劝阻,就遭到孩子父亲Lars扇耳光,之后对峙讨要说法时再次被扇耳光。而顺着这三条主要故事线,我们还看到了:基数庞大的非洲难民,只能排着长队依靠零零落落的外国医生予以救助;Anton和妻子Marianne正在经历婚姻危机,这给他们自身和大儿子Elias都带来了深深的痛苦;Christian因为母亲的病逝而封闭自我,将深爱他的父亲Claus拒之门外,而父亲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和儿子沟通。

丹麦和非洲某国,一个是典型的发达国家,一个则是典型的第三世界国家,可是说是代表了人类所处的两种极端的现代文明。但即便是物质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人们却都在对抗着突如其来的恶意,都在经历着不同的困境。可见,电影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并不美好的世界。

Anton、Christian、Elias是电影的主要角色,在面对着这些没有理由的恶意时,他们的所作所为体现出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首先来看Elias。他比较软弱,总是尽可能逃避冲突。面对校园恶霸的欺凌,他选择默默忍受,上学途中被围攻,课上被同学嘲笑,每天推着被放气的自行车回家,父母和老师的沟通完全无法解决问题。但是,看似软弱的Elias骨子里却是个善良的人,总会下意识地避免伤害他人。看到自己的自行车被放气,他的第一反应是推着自行车回家,而不是破坏他人的自行车来方便自己;他一直担心Christian的爆破计划会伤害别人,而在看到无辜的母子即将被炸时,迸发了十足的勇气,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了他们。

然后再看Christian。他的行事风格是以牙还牙——遭受到怎样的恶意,就要十倍以还之,向恶人展示自己的肌肉。被校园恶霸用篮球打出鼻血后,他第二天就果断地以暴力回击,将对方打得鼻青脸肿,甚至拿刀子威胁对方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可以看出,Christian的攻击性很强,这也暗示了他的潜意识里自我意识过剩,或者说是缺少同理心。母亲去世后,他只顾着自己的悲痛,朝着父亲发泄自己的情绪,却没有意识到父亲也一直处在煎熬之中;看到Elias的父亲Anton被反复凌辱、坏人甚至没有一丁点自觉时,他就准备用炸弹来爆破对方的车,结果差点让无辜的母子被炸死,还让自己的朋友Elias进了医院,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最后是戏份最多的Anton。他的信条是不卑不亢、保持自我。面对无故扇自己耳光的不讲理的恶霸,他不会示弱,但也无意与对方纠缠;面对捅死无数孕妇的凶手前来求医,他没有任何和对方交好的打算,但还是选择了遵从自己的职业道德,为对方治病。但是,Anton所表现出来的这份清高和操守,注定不被他人理解。当他不对扇自己耳光的Lars还手时,就遭到了两个儿子和Christian的当面质疑;当他为Big Man治病时,护士都远离他,村民们和他争执,孩子们也不再追逐着他的车辆,而可笑的是Big Man还试图拉拢他为自己人。更加令人感慨的是,Anton虽然尽其所能地做好自己、避开纷争,但他终究也是有感情的人,内心里存在着一条底线。当听到Big Man对死去的孕妇用恶毒的语言嘲讽时,Anton终于爆发了,毫不客气地将他驱逐出去,任由愤怒的村民们处置。

在面对没有理由的恶意时,我们可以看到:Elias虽然善良,但他的软弱让他无法凭自身摆脱校园恶霸的欺凌;Christian的强硬的风格能够打击一部分坏人的气焰、保护自己,但锋芒毕露的他却很容易伤害无辜的人,不管是自己、父亲、朋友还是路人;Anton的中庸的处事风格让他总是尽可能地置身事外,以超然的心态保持自我,但他却不被他人理解,而且在面对没有底限、无法被制裁的恶意时,他终究还是使用了强硬的手段,违背了自己的信条。可以说,每个人的做法都是有其局限性的,万能钥匙并不存在。

除了这三次明面上的恶意之外,电影还隐含了一种潜藏在暗处的恶意。Christian母亲的病逝,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的来自上天的没有理由的恶意呢?死亡就这么突然地降临,给生者带来伤痛,让他们不得不经历心灵上的苦难。包括后来的Elias差点被炸死、Christian险些自杀,虽然当事人有过错,但这些惨剧都是源于一系列的机缘巧合,并非人力所能完全掌控的。因此,死亡本身,还有这些引向悲剧的“巧合”,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没有理由的对生者的恶意。

从这些角度,我们看到了,电影有意地在向我们呈现这些“无解”的恶意,是在表明世界上有太多的问题是我们作为个体的凡人所无法解决的。因此,渺小、无助的我们只能让这样的世界变得更好。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电影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却通过一些线索给出了它的倾向。

电影一开始时,Christian在葬礼上朗读了安徒生的《夜莺》节选,表达的含义是夜莺唱歌不为荣华富贵,而是为了给人带来欢乐。夜莺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显然照应的就是以医者身份到非洲救死扶伤的Anton,还包括了不顾自身安危去拯救母子的Elias。这种无私和善良,是电影歌颂的第一种品质。

Anton和妻子一开始经历着情感危机,但是在Elias第一次卷入事故后,他们俩用电话开始尝试沟通;在Elias经历了生死危机后,他俩也更进一步地重新接受了彼此。Christian原本不理解父亲、不接受父亲,但在经历了Elias的生死劫和白色大楼上和Anton的对话之后,他终于和父亲再次相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正是因为灾难的袭来、死神的降临,生与死的白纱才会于一瞬间消失,这样生者就能得以重新审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于是更加珍视眼前的美好。学会珍惜,这是电影歌颂的第二种品质。

经历了母亲之死,Christian不理解父亲的痛苦,这既让他的父亲更加难过,也让他自身走入极端。Marianne看到孩子昏迷不醒,在愤怒之下,逼迫前来探病的Christian离开,甚至通过说Elias死了来谴责他,于是被深深的惭愧所折磨的Christian选择要跳楼自杀,直到Anton赶来挽救了一切。我们看到,虽然他们的情绪都事出有因,但他们的举动却在客观层面上让事情恶化,催生更多的悲剧。因此,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学会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这种同理心、宽容之心实在是太重要了。最后,Anton夫妇带着Christian去探望Elias,Christian和父亲紧紧拥抱,恩怨才得以化解。可见,宽容是电影歌颂的第三种品质。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残破的,我们的反抗可能是无力的,但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地让它变得更好。我想,这些内容,就是电影的主题的体现。

然后简单列举一下电影里的几处对比:

Claus在搬家整理物品时翻看照片,中间一张是Christian和母亲快乐地笑着,左边却是患癌症后做手术头发全掉光的母亲,右边是泣不成声的Christian。看似随意但实则精心设计的构图将病魔对生者的摧残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也为后来Christian的偏执做好了铺垫。

Claus翻看照片

Elias回家见到母亲时,母亲竭尽所能和他开玩笑打闹,但Elias却不领情,这和第二天Elias去接父亲时的欣喜若狂形成了对比,既暗示了父亲和母亲的婚姻问题,也表明了Elias更倾向于父亲,为后面发生各种事故时Elias总是优先找父亲求助而不是母亲做好了铺垫。

Elias对母亲的不领情

Elias见到父亲时欣喜若狂

校园恶霸Sofus在厕所逼迫Elias不准把昨天的事情说出去时,Elias瑟瑟发抖地表示一定不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Christian拿着棍子从背后猛击Sofus,并将刀子抵在他喉咙处进行威胁,以暴制暴。这里导演用了声画蒙太奇,用厕所里Sofus正在威胁Elias的声音搭配Christian从建筑外走到厕所里实施暴力的镜头,Elias的软弱和Christian的强硬在此刻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暴力宣泄的一瞬间也给观众以极强的快感。

Christian暴打Sofus

Anton为民众做完手术后,坐车离开时有非洲小孩奔跑追赶,但当他为Big Man做完手术后,坐车时却没有人追赶了,摄影机拍到的只有尘土飞扬。这一对比,表明了Anton的选择不被民众所理解,更凸显出了他的孤独。

Anton为民众做完手术后,坐车离开时有非洲小孩奔跑追赶

Anton为Big Man做完手术后,坐车离开时无人追赶

当Christian第一次到医院探望Elias时,Marianne愤怒地指责他,说他害死了Elias,将他赶了出去;经历了白色大楼的生死劫后,Marianne扶着Christian的肩膀,亲自带他到医院看病。这一前后对比,表明了两个家庭的恩怨的化解。而导演还特意将第二次来医院安排在了清晨,晨曦的照耀下,世界仿佛真的变的更好了,为故事带来了一抹亮色。

晨曦照耀下,两个家庭和解

最后,说一下白色大楼这个符号。

白色大楼

白色大楼直观上看就是生与死的临界点:站在高楼顶上,距离死只有一个跳跃。而具体到电影里,主角们对大楼的态度则就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亦或是心路历程。Christian喜欢待在白色大楼,暗示着他的不惜搭上性命也要以暴制暴的复仇方式;Anton认为白色大楼很危险,让Elias不要去,表明了他的洁身自好的理性,以及对Christian的不认同;Elias一边跟随Christian到白色大楼,一边被父亲Anton教育不要到那儿去,因此是否要去白色大楼就象征着Christian和Anton的理念冲突,而Elias则在两方的理念间摇摆不定。当Elias答应父亲不再去大楼时,表明此时此刻他是倾向于父亲的;而当Elias不小心把Christian送的刀暴露了母亲的时候,他的内心因为充满了愧疚,而开始改变立场,更倾向于站在Christian那边,这时电影就再次仰拍了白色大楼,并特写了站在高楼上的Elias。

Elias在白色大楼,开始倾向于Christian

观后感就写到这里,感谢阅读!

 6 ) 有更好的人,才會有更好的世界

在滂沱大雨聲中看完榮獲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丹麥電影『更好的世界』,感覺隨電影一路出現的複雜情緒,那些抑鬱,憤慨,無奈,皆被雨水沖刷殆盡,僅留下雨後稍試平靜的片刻,與翻騰過後逐漸平和的心。 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是這個公理正義難以伸張的浮躁時代裡,極重要的人格特質,不但能幫助我們思考面臨選擇之際該如何抉擇?更能在關鍵時刻避免憾事發生。然而,大部分的人在事到臨頭時,總難跨越橫在眼前的不公對待。於是,以平和之心維持和平理性的世界,遂成為理想主義的口號。 因為我們是人,不同的是,好一點或壞一點的人,極好與極惡畢竟是少數,在符合人性前提之下,我們所看到的真實世界,其實並沒有那麼好。 『更好的世界』與同樣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告白』,不約而同將「校園霸凌」置入電影中。兩者同樣出現 “以暴制暴”情節,而『更好的世界』更進一步將“以暴制暴”的方式延展至校園以外無所不在的社會霸凌中。  重點不在於“以暴制暴”方式的對錯,而是造成非得如此,或是除此之外沒有更好選擇的原因。 我想,所有問題的答案依舊出現在“人”身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出現強欺弱,大欺小的情況,這與國家文明與否無關,而與人天生的劣根性有關。因此,無論是文明先進的丹麥,或是野蠻落後的非洲難民營,隨處可見人與人之間恃強凌弱的粗暴對待。 電影中,生性平和的十歲男孩Elias,莫名其妙被班上大塊頭男生暴力相向,天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唯一挺身而出的轉學生Christian遭到連座,個頭矮小但性格強悍的Christian不甘被欺負,他的邏輯是只有立刻狠狠還擊,才沒人敢再欺負他。 事實證明,Christian是對的。我不主張暴力,但有些人的惡毫無緣由,不反擊,在他們看來就是“不敢”反擊,默默忍耐,不會結束暴力,只會讓他們食髓知味,更變本加厲。 小孩的世界如此,大人的世界亦然。Elias在非洲難民營當醫生的父親,平和理智,修養極佳,儘管在非洲天天目睹種族間互相殘殺,他仍不主張以暴制暴,他認為暴力相向只會招來更嚴重的報復,與更多無辜人們的傷亡。 醫生理性的想法沒有錯,也是維持和平的長久之道。然而,會挑起仇恨爭端的人,往往並非常人,說是瘋子也許更恰當,如果能和瘋子講理,早就天下和平,世界大同了。 有一次,醫生帶孩子們上街,小兒子和另一個小孩為搶鞦韆發生拉扯,他上前勸架,小孩父親出來,不分青紅皂白就賞了醫生一耳光。醫生沒有還手,不是因為害怕,而是不想與粗暴之人一般見識,然而,這一巴掌卻不偏不倚在孩子們心中烙下陰影。醫生為了教育孩子不使用暴力並非出於恐懼,再度登門面對小孩父親,沒想到小孩父親不但不認錯,暴怒之下,竟又連刷了他兩耳光,儘管醫生認為錯的是對方,卻完全無法讓十歲的孩子信服。 Christian不以為然道:『你說他錯,但那個人並不覺得是他錯。』醫生啞口無言。 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偶爾與人磨擦會遭遇的狀況。有一次,我父親按了前面一台車喇叭,準備超車,沒想到超前之後,那台車突然加速開到我父親車前面,硬逼父親下車,凶神惡煞般的車主怒氣沖沖拿了大鎖下來,質問我父親沒事按他喇叭什麼意思?還好我父親年紀漸長之後不再像年輕時那般氣盛,直說自己年紀大看不清楚,怕撞了他車,那人才做罷。 可見,“文明”在粗暴之人身上完全起不了作用,這就是為什麼犯錯必須付出代價,不受到懲罰,原本就不可理喻的人只會更自以為是,一個慣性對人暴力相向的人,不受控制的舉止彷彿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炸傷觸怒他的人。 文明世界都充斥著粗暴之人,非洲原始野蠻的部落更是可想而知。 丹麥醫生不顧眾人反對,本著救人天職,治了殺害無數孕婦的壞蛋的腿,卻在那人一句泯滅人性殘害女性的話語中瞬間失控。他終於明白:“惡性重大”這件事並沒有休止符,就像人的欲望宛如無底洞,不阻止,洞只會越來越深,人只會越來越壞,世界只會越來越糟。 更壞的事隨時在發生。我們除了明哲保身之外,訴諸法律當然還是維持理性世界最好的途徑。然而,法律畢竟有太多漏洞可鑽,我已經不相信『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了。那些被法網漏掉的人,繼續以惡劣的方式傷害別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告白』與『更好的世界』這樣的電影,提醒我們在這不美好的世界我們需要的已不再是單純的相信明天會更好,而是面對明天也許不會更好的事實,更要因此學會保護自己,才能悍衛我們愛的人。 雖然“以暴制暴”解決不了不好世界的根本問題,但仍有助於受害者心理的平衡。此外,電影同時點出“以暴制暴”可能製造出更大的傷害,甚至留下更多遺憾。所以,該怎麼做?始終沒有最好的答案,只有相對自己而言更好的答案。 更好的世界,是所有良善之人對世界的期許。看電影時,我想到的題目是“沒有更好的人,怎會有更好的世界?”現在我把它改成“有更好的人,才會有更好的世界”。因為,我們雖然改變不了世界,但至少我們可以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當每個人都變得更好,無形中就會變成讓世界更好的一股推力。 而黑暗中的一線之光,往往就來自這些微不足道的力量。 原文發表於:http://blog.sina.com.cn/aiyung

 短评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5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那些云唱着歌,我坐在车上,望着孩子们追逐着的笑脸,还会感觉到累吗?(人生会有终点,但不是现在。朝着前方前进吧,亲情爱情友谊伴我成长。这是最好的世界!)

10分钟前
  • 老顽固 老思想
  • 力荐

1.走不出的悲伤情绪,两个破碎的家庭仿佛这个斑驳离痕的世界,关爱是磨合剂,让世界更美好;2.摄影真心喜欢,美丽的画面与苏丹的残破乃至这个世界的不美好行程鲜明的反衬;3.克里斯蒂安的扮演者很帅,瑞典医生安东对3个小孩的亲身说教很给力。

1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成人黑暗投射到孩童心灵的倒影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四点五星,虽然故事讲述和镜头拍摄相对粗粝,却无法掩盖导演那颗悲悯的心:我们总试图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勾勒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却无奈世界的运转永远不会按照我们的思维轻易践行。于是两个世界都有着罪恶之花的耀武扬威,也会有良善之人的不倦悲悯。一部非常有人文关怀的电影。

1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有张力

19分钟前
  • Tezikitomoco
  • 力荐

两个破碎的家庭,两个崇尚暴力的男孩,非洲和丹麦两条叙事线,故事的核心就是两个孩子的复仇,内容没什么争议性,一切只与道德有关,旨在探讨人自身的价值观。整部影片很工整,一切都是那样的严谨规矩,重要的是影片彰显的人文关怀直击人心。无论人所处的世界如何,关键在于一颗悲悯之心。★★★★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这个写剧情简介的朋友在梦游吗。。。

29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命题很大,也属于标准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类型,但结尾太过和谐,非洲那条线也不够展开,相对而言摄影似乎更胜剧情。不过影片整体属于四平八稳很难有失水准的高质片。当我们面对世间各种矛盾与冲突之时,是该以暴制暴还是应该选择宽恕?★★★★

30分钟前
  • Q。
  • 推荐

充满了深厚的人文精神的电影。Anton的形象充满了人文情怀、悲悯、能让整个世界都温柔下来的光辉,如果我们能持续矫正面对琐碎之恶”以牙还牙的流行做法,这个世界确实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世界。

35分钟前
  • 一湄
  • 力荐

明天 估计就会出现许多 牛x人士的评价 来弥补过往的遗失

40分钟前
  • Roman的空想
  • 推荐

孩子们的故事更像一个模型,而非洲则是真实的战场。用双线对比去暗示无处不在的暴力与仇恨。无论广度与深意都颇用心,斗争与仇恨无处不在,没有哪里是乐土。最精彩的显然是那个饰演克里斯蒂安的小孩,太帅了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苦逼的正太最具杀伤力,行动力强破坏力大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

45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怕了北欧人,他们过得太好了。

47分钟前
  • 卫西谛
  • 推荐

很典型的北欧式剧情文艺片,很人文,很认真,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仇恨与包容什么的,一度让我想起了《告白》。总体来说没什么新意,前半程铺垫不错,后面发力不足,中规中矩之作,值得一看但不值得抱过高期待。看来今年奥斯卡外语参赛片整体比较疲软。

48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果然拿了奥斯卡,没办法,谁让评委喜欢这一类的呢?

51分钟前
  • 会飞的猪
  • 力荐

“有时候你感觉你和死亡之间有那么一层白纱,当你失去亲人或者熟人时,那层白纱就会慢慢消失,而你看待死亡也就更加通透了,可那也是短短的一瞬,之后白纱又会偷偷回来,你也会重拾生活。”游走于两个世界,人所处的环境造就了时代的罪恶与善良。(一群小孩在追车大喊着 how are you!)

52分钟前
  • yøulanda
  • 推荐

《告白》和这片能比吗。。。。不知日本人咋就拍的那么阴暗呢。

57分钟前
  • 醒夢一如
  • 力荐

这个写剧情简介的朋友在梦游吗。。。

60分钟前
  • 恩来居士
  • 推荐

人在面对暴力时所处的困境,是宽容,任其为止还是以暴制暴?暴力本身的根源和施暴者的反思让这困难的选择归属到了面对暴力的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之中。电影的双线叙事非常精彩,但个人觉得在某几个情节上的处理还是稍显刻意。苦逼正太其实很萌。

1小时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