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在上海电影节大获全胜开始,《碧罗雪山》足足积攒了一年口碑,做足了长线效应。近期再度上映,京广两地出现了不少质疑声音。一说风光片,言过其实;一说家族戏,看起来就是平淡无奇。这固然是有期望过高的原因,一方面也说明面对院线片的洗脑轰炸,在选择比较上,目前的评价体制实有遗憾。
依然记得去年看完时的内心激动(或许也是因为全无期待),可以说在表现小人物的抗争和尊严上,刘杰始终不遗余力,也迥异于绝大多数的国产电影。尽管他总是局限在“法内情”的特定领域,力量看上去会有所保留,隐约有一种无奈感,然而这已经是难能可贵。还有更重要的一层原因,就像谭家明所说,《碧罗雪山》是对主旋律电影的颠覆,刘杰保持了对这个体制和社会的高度敏感。他知道把话说到哪个点上,能刺痛观众,又有清醒态度,而不是故意去讨好算计,故作文章。
跟卖给电影频道的一堆电视电影不同,《碧罗雪山》有追求更有想法。面对很容易落入猎奇批评的少数民族题材,它既有原生态的展示,同时也涉及了广泛意义上的拆迁和文化保护。好事者同样可以由多样性和民族关系切入,甚至单独对法律提出批评看法。它是一部充满时代感的影片,跟当下阶段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绝不是一个孤立无援的现象存在。
前些年,中国出现了好些明信片电影,像表现云南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主题大多是温吞水,虽不至于太难看,然而创作者的想法中庸不堪。同样的,也不是说加入几组空镜头和美极摄影,商业片就能搞成作者电影的模样了。《碧罗雪山》有大量手持镜头的运动,同时叙事严谨,看下来居然不闷,亮点多多,人物情感真挚。可以说在叙事编排上,影片较之《透析》还要好。当古典爱情遭遇现代变故,《碧罗雪山》不但紧凑,冲突矛盾也被一再强化,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和回味空间。【新京报】
电影节上的那一幕看了以后才知道有人拍了这么一部好电影,后来到处找资源也没找到,只看到了花絮.
现在的怒江傈僳族人民已经不是那样的生存状态了(很多古老我风俗都改变了),片中的那个村子叫五里村,属于贡山县丙中洛乡,是为了发展该乡的民俗旅游而特意保留的,其它地方基本上都是新农村房了。
五里村实际上是典型的怒族村子,傈僳族人的房子一般盖的都是茅草,结构也不一样。
傈僳族有几个分支,姓氏大多以自己以前的老祖宗赖以为生的东西有关,比如说打鱼为业的就姓“余”、养蜜蜂为业的就姓“丰”等等,我们怒江还没有以“熊”为祖先的(实际上在七八十年代,我们是打猎为生的——什么东西都打,不好取姓氏,就以打得最多的鼠类为主,取“褚”为姓的人也很多,甚至有专门姓“褚”的村子)——可能有,但是少吧。
片子还没看完,不好意思再说,欢迎各位朋友到怒江来玩,联系的我拿“吓拉”招待你们。
看了碧罗雪山,多年前的老电影了,没有夸张的拍摄手法,也没有刻意去美化任何一个镜头,就是这样朴实。信奉熊的村子,却常常遭到熊的侵犯,而他们却不能动手只能躲着,尊敬着他们所谓的老祖宗。木扒虽无大能,而且常对自己的媳妇发火,可是在媳妇被父亲谩骂无能时却还是出来安慰她,并把自己攒的钱给了父亲,可那是他偷剥红豆杉树皮得来的钱,果然,他入狱了。为了凑钱保他,父亲将妹妹吉妮许给了他人,不愿从父亲的吉妮决定把自己喂了熊从而换得政府的补贴,临死前的那个微笑,那么美丽,却又那么悲凉。而她的父亲也因此而后悔,却也无力改变。我无法评价他们的信仰是对是错,也不能去评价,因为那是自己民族的信仰。但这并不代表可以为此牺牲全村的利益,政府让他们搬迁,并未让他们对熊做出什么不敬的事情,可老祖却那么固执,若不是负责人警告他们若不搬便会杀熊,我不知道老祖是否会一直坚持下去,哪怕有可能牺牲更多人?
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的确需要传承,需要尊重,可这不代表每一样都需要坚持,也不代表这些规矩是死的,希望每一民族的文化都能得到正确的流传,而不是死守不合理的规定,害人又害己。
这不像一部电影,像一部纪录片。我感觉像是住进了这个村子,看着他们生活,这部片子拍得太真实了。真是不论贫穷还是富贵,不论身在何处,你总有属于你的烦恼。
小姑娘和小伙子的感情很真挚,但也有各自的烦恼。小伙子的哥哥出走七年不回,传统的爷爷要小伙子娶嫂子。但他喜欢的是吉妮。
不能娶喜欢的人,很无助,但你不够勇敢。
绝望的吉妮,傻傻的吉妮,以为自己被熊咬死就能换来4万赔偿,去救哥哥。
上山后,她依旧回头看了一眼这个村子。
最终同意搬家的老祖宗,此刻他身上的神秘光环消失了。
我很担心结局是小姑娘为了救哥哥,被迫嫁给混混,但是这个结局竟让我有一丝欣慰。
就像另一位豆瓣盆友说的:为爱出走,以身饲熊。不管到什么时候,不论到什么地方,最勇敢的,都是恋爱中的姑娘。
今天在电影院看了一部产自中国的“外语片”,刘杰的《碧罗雪山》。片中总共出现了十余句汉语,结果两位主人公愣在那边,说听不懂。电影始于怒族和傈僳族的一场婚礼,一条危险的滑溜索牵连起整个故事。很显然,这是一部发生在边疆地区、书写边缘人物的影片,用少数民族题材来反映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它可能跟早期第五代的美学有所联系,然而可看性要强出太多。熊的出现总会伴有恐惧和死亡气息,这些情节更能紧紧抓住观众。
《碧罗雪山》有大气象和好风光,但没有太过依赖长镜头,里面塑造的人物很生动,一条冲突主线贯穿始末。电影表现了一些民俗的东西,比如族人尊重长者、信奉熊为祖先、弟弟娶嫂子之类的,然而完全与猎奇眼光无关,它们就跟情意互投的山歌对唱一样正常。片中也有一些感人的隐蔽细节,像孙女舍不得爷爷走,偷偷拿掉苞米粒。村子自有一套世代流传的定律去遵循,岂不料熊的出现破坏了村子的平静。从村子内部来说,祖上的信仰令他们要躲着熊,从村子外部来说,政府法规严禁他们猎杀熊。人与兽的对立中,村民们势单力孤,完全处于劣势下方。当生存环境受到挤压,人类都要走上反抗的道路。可要村民放弃居住的地方,长者迟疑不定,政府也按兵不动。在这个痛苦煎熬的过程中,男女主人公的纯真爱情成为了悲剧的牺牲品。
电影虽然名为《碧罗雪山》,不过片中没有明确点题,只可意会。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子,除了交通不便,其他的耕作劳动都很正常。雪山只有站在高处远眺时才可以看到,完全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精神象征,当长者和村民遇到问题麻烦时,他们会祈盼神灵的指引,而神秘莫测、远远高耸的碧罗雪山就成了至高无上力量的化身。电影的英文名更有趣,直译过来叫“云深处”。一件明白不过的事情被云雾缭绕所遮挡,令人看不懂,无处追寻。
如果没有熊,村民们即便天天醉酒,背上好喝懒做的恶名也不会有人管。那本来就是他们的生存法则,由不得别人去指指点点。可熊一到来就不一样了,熊是内外两种压力的象征,不仅夺走牲畜更会伤害人命。熊迫使他们离开繁衍生息的地方,走上一种盖头换脸的现代化。片中的几组婚姻同样散发着奇怪的味道,你说不清是红票子所害还是人心不古,总之钱成了一个糟糕的衡量标准。搬迁要钱,娶媳妇同样要钱,村民受害需要钱。钱,更多的钱,有了这个大前提,《碧罗雪山》似乎变得不大纯洁,这群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有人出去淘金,有人一去不归,有人固守在家,总有一天,这个村子会慢慢解体,消逝不见。而在结尾,当村民依次通过滑溜索搬离源地,他们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一种东西。
你无法去说谁对谁错,那也不是援助和互相尊重的问题。即便是女主角家中的父亲和哥哥,他们有恶意愚昧的一面,不过也有善良一面,他们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他们只能有那样的认知看法。从上古到现代,人类就经过了一个不断进化和不断丢弃东西的过程,轰轰烈烈。那段爱情无法得偿所愿,它似乎揭示了一种困境,人类总会牺牲掉一些珍贵美好的东西。【新浪 SIFF】
背景音缓缓响起,云雾在山间缭绕,电影走向完结,令人赞叹的电影!
电影的好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于我而言,就是观影人和电影之间达成的强烈共通共振!
作为成长于怒江大峡谷的我,对这一切我太熟悉了,难怪乎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电影根据同名长篇小说《碧罗雪山》改编,作者应该是一个傈僳人吧,什么时候找来读一读。
电影的拍摄地应在怒江贡山的丙中洛乡的某个傈僳族村庄。令人惊叹的是,竟然还有创作者关注这片土地和人群,类似于《看不见的美国》,这个群体是沉默的小部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并不为外界所认知,但这也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啊。
故事核心其实特别简单,一户傈僳人家,哥哥迫于生计,倒卖国家保护植物,犯法被抓,家人为了救他,不得不将妹妹下嫁给有些资产的村痞。妹妹早已心有所属,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献身熊群,获取政府的赔偿金来抵哥哥的罪。
如此简明的故事本身却有丰富的内涵:社会发展进程的严重不平衡性(区域间、民族间);古老信仰与现代化的冲突和融合(并非只有对抗);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人们一贯认为,退耕还林、保护动植物是理所应当,可傈僳族数千年来就是靠伐木取暖建屋,狩猎放牧为生,政策挥鞭说停就停,这理所应当吗?);政府治理和基层自治;脱贫攻坚(真心致敬那些奋斗在脱贫一线的人们);当然,最鲜明的就是爱情和现实的强烈冲突了,明明这世界没有一个坏人挡你的路,可你会发现竟然无路可走。
最后,从技术角度而言,私以为演员表演节奏可以适当放慢;背景音明显不足,气氛烘托不够。但没必要求全责备,近乎完美了。
复杂的题材被处理得如此得当,情与法、信仰与现实,以不断冲突设置困境并循环往复,力道很足。愚蠢而又不顾一切的爱情啊.....
享受那种一张弓缓慢绷紧的感觉
祖宗,政府,黑瞎子!
意图很巧妙,只不过重点太多,导致节奏失重,结构散乱。看了这片,更觉得在中国拍真实人的生活,只有非职业演员才是有希望的。
讲了无数遍的故事披着少数民族的外衣再讲一遍【电影资料馆】
小女孩看到熊的那一刻,笑了。她说,熊孩子,我来了。
看了一半,一般了点
这片适合自己安安静静的看,有点闷,但是对于村民们过江溜索的镜头记忆深刻,宗教与法律,落后的村庄与现代社会的交集,志愿者不是来帮我们的吗?他们不是帮我们,他们是帮熊,最后村民搬家,老妪看着天空,这就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冲突现状
从马背到透析再到雪山,都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置于一个即将发生变化的焦虑时刻。政府的熊打不得,祖宗的熊骂不得,剩下尴尬的村民,被权力和宗法甚至环保道德压迫得几乎没了安身立命之处。在这样的窘境下,年轻人不再相信宗法社会,干脆迁走,我就是要打这祸害人的祖宗。
电影里傈僳族的形态和境遇好比一百年前的汉族。作为观影者,我们究竟是和西方观众一样作为“他者”,还是和片中鲜少出现的操他们听不懂的普通话的公务员们同属于“你们”,抑或这过了一百年的我们依然还是“他们”?尽管导演避免介入,但叙事还是流露外来视角,且隐喻重重。文本意义大过影像意义。
所有的演员都是当地的原著居民,导演说他们连电影都没看过,完全原生态的演出。电影很感人,女孩美极了
配角們實在是太不給力了。一部主要以對話來支撐的電影,配角連臺詞都說不好,翻譯連字幕都翻不准,是會讓人去懷疑導演的態度的。
空间处理上很是捉襟见肘。无趣的伪笑点太多。
挺好看,不枯燥,看时常笑声一片。已经尽量规避了主旋律,可以了 @小西天
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神作了,题材不错很加分,可惜没有一个地方耐看。★★★
果断2010华语最佳,开头稍弱,此后几乎完美。摄影极赞,空镜做标点,故事逐层推进,愈发绵密。传统,法律,现实在此纠结起来,又是个颇具基斯洛夫斯基味道的故事。小姑娘盛装去找熊时那个笑容,华丽又残忍,戳得死死的。能把主旋律献礼片拍到这样的水准,刘杰真是神人。
其实,本来越像真实的影片越让我怀疑有多少是真实的,我会更加仔细找“人工”的痕迹。是当地人在演戏,还是基本原生态?这个片子是建国60周年献礼的命题作文片,导演没有直接使用剧本,而是自己花了大量时间精力,根据当地情况辛苦创作的。情节很集中,戏剧性比较强,这和原生态的背景非常不符。无感
这次参加大影节觉得最好的电影,一直不愿意添加条目是为了好好写一篇影评。一条通俗的爱情主线牵扯出政府的保护政策、志愿者的绿色观念、传统的道德信仰、宗法制度与人民实际生活利益的各方矛盾,少数名族题材却不卖弄风景民俗,拿着国营制片厂的钱却砍掉了政府的高大全,刘杰这样的导演是会成大气的。
完美的表演指導阿。。劉傑又講情與法
熊要来,女子要嫁人,都是没有办法的事。于是男人要骂祖宗,要打熊,要号咷。都在白云茫茫中。(with datouma @ M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