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漂亮,有张让人印象深刻的脸。孤独,还有个孤独的工作——闭路电视监控器操作员。每天透过小小的屏幕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一个中年男人,有一只白白胖胖的坏狗(长得跟VICTOR的坏狗一个样,胖得好象都走不动了),遛狗是他每天要做的事;一个女清洁工,工作的时候打开耳机跳舞,隐秘的快乐;……
某天,她看到一张藏在记忆深处的脸。那个男人,头发蓬乱,住“凄凉而廉价的公寓(导演语)”,放荡,有前科。她开始通过小小的屏幕跟踪他,试图接近他。他杀了她的丈夫?她为什么要接近他?这些疑问紧紧跟随着我。她与他越亲近,我就越疑惑。那男人不似他的外表那般糟糕,他在雕刻,也会温柔,有个不知道他存在的女儿。他正努力修复他们的关系,比如,在她放学路上塞给她一包用纸包着的唇膏、指甲油之类,多少有点傻气和尴尬的父爱。直到后来,她在洗手间用石块打破自己的脸,撕裂自己的衣服,我才明白,这就是女人的报复。他杀了她的孩子。
她从监控录象里看到他被警察抓走,然后看到他的女儿去那幢公寓找他。
她撤消了指控,在路上等他,要他告诉她事情的经过。原来是场交通意外。她的丈夫和孩子。她不能原谅的是自己,那天,是她对孩子嚷嚷,让她滚出她的视线,因为她要休息。于是,丈夫带着孩子出门了。一辆失控的汽车撞进了公车站。他说他们一定是当场死亡的。我不知道这是否会让她觉得安慰。“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这就是生活。”
那位女清洁工,前一刻她还在满足地面对一个男人的殷勤,下一刻,她悲伤地看着那个男人和一个更年轻漂亮的女人亲热交谈;那只胖狗病死了,现在陪伴中年男人的是一只黑色的小狗,一样的快乐。
这就是生活。
—————————————————————————————
不管是英格兰还是苏格兰,不管阳光多么明媚,我依然觉得冷。灰,冷,这是UK的色调。
千万不要在孤独一人的时候养一只狗,那样会看起来更孤独。
距离上次耐着性子看这样的画面已经不知道隔多久了。说实话,如此这般原始、粗糙、蠕动、摇晃的镜头语言确实不是我的这杯茶,即使是偶尔品之,也丝毫无增我对它的喜爱。
Red Road, Andrea Arnold,Kate Dickie,2006,59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如果不是它拿的这个奖,片子肯定在头20分钟就被我枪毙了。碟片的可控让观影的盛事再次演变为一场大众文化的拜物狂欢,我们随时可以抽身而退,用放弃或沉默履行对精英自以为是的抗拒,为鲍德里亚摇摇旗,为自己的懒于动脑跳跳舞。
灰色的工业城市、萧瑟的酒吧街道;卡车司机的无能、女人刻板警觉的脸,断断续续的英式摇滚。所有的含混和迟滞都指向都在一场毫无征兆的复仇。观众从一开始就被扔进一个巨大的黑洞里,要么选择诱惑,接受煎熬,要么放弃。可惜的是,导演挖空心思寻求了这场盛大救赎,却似乎并没有力道挽回结局不能承受之轻。飘飘然,轻悠悠,没有质感。
唯一留下的思考倒成了一场“凝视”的盛宴,交织着看与被看的快感。
凝视在监视和偷窥的套路中展开:“看”监视器的人同时被观众通过镜头“观看”,女人于是无可避免地承担了观者和被观者的双重角色,而观众,在为“偷窥”行为本身感到恐惧的同时,无可避免地为发现自己处于同样的位置而战栗。
前40分钟里,女人零碎的形象完全在“看”中被建构:检测器中的街道和人群形成她的他者世界,靠着对观望对象的敌视和漠然,她在观众的心中确认了形象:蜷缩、紧张、空洞;一个空荡的生命体,没有意义的生存状态。
随后剧情突转,出现了一场全景式的跟踪,她似乎突然找到了意义,即,跟踪一个特定男人。男人于是成为女人的镜像,借助于他,我们再次辨认那个女人,之前破碎的片段猜测逐渐显形为一个可辨的形象:坚定,果敢、目标明确。至于目标为何,却无交待。
一场预谋的男欢女爱,既新鲜又痛楚的经验,一场“自我”与“他者”的交合。女人和男人身份合一,观众至此成为唯一的“观者”。到此为止,导演的意图完全得到了确认,福柯的激烈被女人的纠结彻底消除。仅有的一点感动来自于她对着车上的男人大喊:她死的那天我还骂了她,这是我和她说的最后一句话。
女人的救赎总能来自于一场诉说。
凝视的快感多半来源于可操控的隐秘,而世界却已凝固成一个固定的对象,没有了暧昧的空间。该说的都说了,于是观者的好奇、创造瞬间没了基础。
一目了然的寓意,纠缠了半天。原来如此简单。
没意思。
http://stellaly08.blogbus.com/logs/14138004.html 越发觉得 好看的电影总是回归到最初衷的本质
即如何把一个故事通过最到位且完整的电影语言展显出来
到位的电影语言不代表长篇累读 不代表花俏的电影技巧 不代表故弄玄虚的张扬
到位的电影语言总是巧妙的留白 懂得如何进退取舍 明白轻重缓急
一部好看的电影 总是在讲故事的同时
向听故事的人致以最诚挚的尊重
在把一个世界打开的同时
将决断的权杖交到观众手里
[Red Road]的故事背景设定在Glasgow 苏格兰最不可爱的城市
电影里的城市 阴冷 潮湿 铁灰色的天空 工业味很重的布局结构
空气中似布满暗淡迷蒙的灰尘
如此冷感疏离的环境
恰如其分的烘托起女主人公孤僻的生活状态及忧郁的内心世界
导演没有一开头就将故事全盘托出
而是慢慢的将线索的绳子丢出来
观众们一路牵着绳子 一边沿途收集着片断讯息 逐渐拼凑成一个完整的图画
是完全没有压迫性的叙述方式
却暗藏隐隐扎实的危险张力
台词也很精炼 几乎是到非说不可才会说的地步
而情绪大多时候是通过女主角Kate Dickie的面部和肢体表情渲染的
她有着一张并不传统美丽的面孔 线条刚毅不够柔和 眼神充满无法言说的故事
却很吸引目光 耐人寻味 值得一看再看
电影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女主人公一路跟踪 混入正在举行Party的神秘男主角公寓中
公寓中热闹非凡 音乐阵阵 她一人独自站在过道上
过道的灯光昏黄迷蒙 而她正身处在暗淡阴影里
摸索着试图潜入男主角房间
看到这里的观众们 还不知道她为何要苦苦跟踪
也不明白男女主角之间的过节和纠缠
然而在那样的光晕下 我们仿佛看见女主人公即将踏入令人眩晕的命运隧道
听到她加快的心跳声 感受到她不可抑制的急切
前途凶险茫茫不可知 而她却已决定飞身跃入
这样决绝的情绪
使得后面的情节一一成立起来
内敛的简洁的低调的欲说还休的
漂亮的留白正是如此
http://superlijing1106.spaces.live.com/blog/cns!68C9BCE3369E9F1B!2666.entry
人间不乏希望,在哪里呢,或许在心里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a perfect film……
印象深刻的导演处女作。复仇+宽恕,通过特殊行业从业者冰冷、舒缓、细腻地表现。
悬念揭晓之前是五星,那段性爱戏简直了。可惜最后一段讲得太明白太圆,瞬间俗套得索然无味,属于新导演容易犯的错误之一。
有点儿达当内兄弟《儿子》的意思吧,再有点DOGME95跟女性意识什么作祟。
艰难而伟大的自我救赎之路
嘎那评审团奖。有点神经质……
非常好,长片处女作就保持着极其的冷静。红色之路,复仇之路。结局的谅解俗了吧,哈哈
独特的复仇方式
冷静的拍摄手法
原声很好听,画面也凄美。
有腔调,但是无用的废戏也有点多
摄影很让人惊叹
耐心看。
复仇不是拯救自己的方法。。 原来在苏格兰 谢谢是说ta的。。
Andrea Arnold的第一部长片 处女作和之后的鱼缸以及呼啸山庄相比 收敛很多 还没有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没有标志性的全程手摇摄影 规矩还带有学院风 但是故事的切入点已然够犀利 意外的治愈之作
20/3/2007 7:15pm UA Times Square
放下与走出。
闭路电视的镜头向下窥视,而现实中人的视角向上瞻仰,很有趣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