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四月三周两天》,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冰冷社会中的女性们的痛苦绝望的评价了!
Polaris.J:
过于优秀!!!
松野空松:
神经病,我说你神经病。
George:
很压抑了,素描人物和社会入木三分,每一组人物都很有意思,很妙。
曲有误:
恐怖有两种,一种正大光明呈现在你面前,另一种匿于黑暗却无处不在,我更害怕第二种。
杰夫江:
重看,教科书般的杰作。如此绝望无所适从的两个女角色,在电影里却始终能以最准确的身体姿态,出现在最准确的位置上,技术活。
我们敏熙:
来都来了,没有回头路了,硬着头皮,跪着也要走下去。无良医生那段自然是十分骇人,但是之后看上去热闹的晚宴则有着别样的恐怖。
蝠蝠:
人生的心痛时分被处理得极为精确,跟随人物才是讲好故事的最好方法,拍电影也是同理,而在戛然而止的结局之后,是无尽的漩涡与生活。
Sparrow:
单一镜头阴冷色调营造压抑,适时沉默、对白引导,人设扮演都极细腻真实。猥琐的存在,操蛋的舍友,让人窥见人性的差异,个体的隐忍。刺激刺激。
莫扎特仑苏:
没有一丝杂质的简洁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人性利用社会制度和规则完成对弱势群体的压榨,每一个角色都是缩影。当所有角色完成演绎时,对女主的同情全都变成了对社会的控诉。
巴黎小情歌:
社会格局下的女性的压抑与痛楚在手持长镜头与构图中被无限放大。小房间的争吵,无良医生带来的恐惧以及看似热闹的宴会无不散发着压抑。最令人绝望的还是漆黑的长夜抱着死胎简直毛骨悚然。尽管如此最后还是只剩一句再也不要提。
Supremacyacron:
这是一段动荡年代下的革命友谊。通过一件小事件能够揭开整个时代下的黑暗面纱,格局和野心确实可见一斑。但个人觉得本片相对更可贵的一点就是能在如此背景下能够触类旁通对自身的境地进行反思,女性的意识在压抑的状态下正在逐渐苏醒。
Outisss:
一部让我从头不适到结尾的电影,大概是我对这类电影的接受程度太低亦或者是对于生育的恐惧让我不想直视这部电影。尽管导演对节奏的把握很强,张力十足,但是从镜头里面流露出来的压抑还是把我压的喘不过气,又压抑又气愤,就是这整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感觉。
盆满钵满赵+:
太令人窒息了。生活失意却在自己能压榨别人的情况下拼了老命压榨别人的中年大叔太令人窒息了。聒噪,看似热情却充斥着阶级优越、父权控制的家庭餐桌太令人窒息了。温柔纯良换来的却是朋友爱人的懦弱与逃避太令人窒息了。真实的裹在毛巾里那染血的一坨太令人窒息了。
RIVER:
根植于高压环境的压抑与恐怖,由堕胎事件描摹社会图景,篇幅短小而力透纸背,两个主人公经历着一场冰山融化似的漫长而痛苦的自我阉割,她们放弃了自己的身体,抛却了所有的尊严和权利,卑微地乞求着活在当下,带着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悲伤在黑夜中迷惘地冲撞,头破血流。而一切的一切归结到最后的平淡,别提起,似乎就会被忘记,然而忘记,才是对这次乃至于无数次恐怖经历最偷懒而又最刻骨铭心的注解。
子夜无人:
女性之间不光明的共谋其实只是为了委曲求全的自救,一个人牺牲身体换取另一个人的身体被入侵,在这片土地上她们都没有主宰自己身体的权利。固定机位下的冰冷、压抑、窒息感被大大强化,每一场戏都看得人毛骨悚然。连怀孕的时间都算不清却要开始计划它的死期,她以为自己是施救者,结果到头来她被伤得最重;她以为她可以成为幸运的那个例外,结果黑夜里陪伴她唯一的温度来自怀中的死胎。她们被抛弃,她们再吞食秘密,而后只剩下她们自己。
欧.尹:
克制的视听运用与冷静的长镜头贯穿影片的每一个场景,观众仿佛就在现场注视着一切的发生,却也什么都做不了。Gabita是当事年轻女性形象的代表,怯懦无助甚至有些愚蠢自私,而失位的男性角色只能在餐桌上夸夸其谈。女主角对Gabita的爱令人赞叹,但这种献身却也并不对等。影片于堕胎戏后没有迎来情节上的新的高潮,直到最后的餐桌戏,对称构图下两位女孩沉默而坐,背景是为庆祝婚宴欢腾的人们——是那表面繁华内里冷漠的社会人众,是许多人遭受苦难的帮凶。
Bob_Chow:
过度真实,人物的刻画紧紧嵌入叙事之中,毫无多余之处。室内固定机位,行走时的手持,视角冷峻且不加修饰,纯粹的同时略显单调,但承认有力且深入,不过的确给予观众不亚于悬疑片的压迫,惊恐和不适。大环境和社会背景仿佛无需多言,但和角色所处空间产生若有若无的疏离感。生命和身体形成了短暂的二元对立,但是简单通透的剧本结构并未完全拉开,而是用力一刺,拔刀起身,留观众心痛在这直白的女性权益母题,而不足以沉思更高维的关系。对话把本该由影像呈现的内容铺开,弥补了纯粹的视角,像是有意无意中向着在房间内隐身的观众揭开语境。
Bwheat19920313:
确实不错,但就是感觉缺了点打动我的东西。影片很显然地分成了“堕胎前”“堕胎时”“堕胎后”三个阶段,其中个人觉得只有“堕胎时”才是真正的大师部分,“堕胎前”的叙述让人一头雾水,开头就给人以不太好的印象,“堕胎后”中女主人公到男朋友家吃饭以及与他的争辩很明显能看出一定的意图,但真的显得非常刻意,不过后面回到宾馆后的一系列处理又相当出色。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是部相当能够反应那个年代冰冷现实的优质作品,但是在某些阶段的操作上火候把握得不太好:想反应一种无奈的痛楚固然值得赞扬,但一旦方式有所偏差,效果反而会大打折扣。
#FIFF13#DAY2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019年5月14日,美国阿拉巴马州参议院经过4小时辩论,以25比6的票数通过了HB314法案。
根据HB314号法案上的“人类生命保护法”,该法案把堕胎定为犯罪,将堕胎重新归类为A类重罪,医生可被判处最高99年监禁。
这意味着,该州女性即将面临全美最为严格的反堕胎规定:除了怀孕或生产会严重威胁到自身生命安全的原因外,她们将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堕胎,即便是强奸和乱伦行为所致的怀孕也被排除在外。
哪怕那个受害者,还未成年。
所有人都注意到,投出赞成票的25位州参议会议员,全都是白人男性,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有子宫。
蕾哈娜在instagram上晒出他们的照片并且愤怒地说:“看一看,这就是那些为美国女性做决定的蠢货。”
同时她还对着在法案上签字的阿拉巴马女州长Kay Ivey说:“SHAME ON YOU 以你为耻!”
在HB 314法案签署后的第二天,女性抗议者们穿着美剧《使女的故事》里的女仆装,在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前举牌抗议。
她们高举的牌子上写着:Abortion is a human right(堕胎是人权)。
在当下的美国,堕胎权成为了两党争取选民的关键之一,为了对抗具有民主党倾向的各州对堕胎权的法律保护,佐治亚州、阿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等共和党成员主导的州出台如此严苛的堕胎法案,无疑是在和民主党打擂台。
哪怕这个政治游戏的代价要用女人的生命来玩,他们也在所不惜。
日光底下并无新事,每一次,是每一次当有人觉得当下女权主义者已经太猖狂,女性地位已经太高的时候,现实的发展总会狠狠抽这些人一个耳光。
于是,我们看到历史再一次开了倒车,现在的美国,又在重复发生着四十多年前曾经发生过的事。
故事发生在1987年的罗马尼亚,一个阴冷、肮脏的下雪天,远远望去铅灰色的天空是如此低沉压抑,和以往的每一天没什么不同。
在这普通的一天,对女大学生嘉碧塔来说,却是生死攸关的一天。
她怀孕了,她遇到了不负责的渣男,她不想也不能留下这个孩子,她决定堕胎。
堕胎对于20世纪的现代医学来说,本是个技术上非常容易解决的小问题,但因为涉及到繁殖,堕胎在很多国家的很多历史情境下,就成为了具有社会意义的大问题。
即便现在也是如此,女性仍未完整地拥有生育的自由。
对生活在1987年的嘉碧塔而言,堕胎不是由她个人意志就能决定的,在彼时彼刻的罗马尼亚,堕胎是犯罪。
这不是电影的虚构,这是现实版的《使女的故事》。
苏联解体前的罗马尼亚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曾长期采取强制鼓励生育的政策。
为了“提高人口数量”以“增强国力”,1966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前zong书记齐奥塞斯库废除了以前个人可以自由流产的法律,实施禁止堕胎乃至禁止节育的政策。
齐奥塞斯库执政罗马尼亚25年,大搞个人崇拜和家族统治。西方称他是“共产主义皇帝”,反对派则称他是“喀尔巴阡的斯大林”。
他宣称,胎儿是社会的财富,不生孩子的人就是背叛国家的人。
政策详细规定了夫妻完全禁止离婚,夫妻生活禁止避孕,只允许年龄在42岁以上或者已经生育了四个孩子的妇女堕胎。
单身、未婚和丁克都要多交税,堕胎者将受到判刑囚禁的处罚,妇女月经期要受到严格的检查与盘问。
为保证“政策落实”,齐奥塞斯库命令执法者进驻机关、工厂、学校、农村等单位对妇女进行严格监控,督促她们每月必须做妇科检查以确保没有使用避孕工具。对那些避孕的妇女和做堕胎手术的医生,一经查出就给以严厉打击,处罚监禁。
当时的罗马尼亚人私下把这些执法者称为“月经警察”。
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嘉碧塔的“堕胎之路”,是不折不扣的冒险。
没有男友帮忙,嘉碧塔幸运的是遇到了肯为她的遭遇奔忙的室友奥蒂莉亚,奥蒂莉亚不辞辛苦地为她准备堕胎的小旅馆、购买走私的香烟、香皂,筹集了一笔钱,托朋友找到了肯做流产手术的医生,准备赶在期末考试之前完成这次“冒险”。
她们能依靠的,只有彼此了。
但是事情并未如她们计划的那样顺利发展。
嘉碧塔是个自私、怯懦、没有担当的人,她只想要解决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
她欺骗了奥蒂莉亚和医生,说自己怀孕刚两个月,其实,她已经怀孕四个月又三周又两天了。
超过三个月和未满三个月的手术风险性完全不同,超过三个月的胎儿,就需要引产了。
用医生的话说,打掉怀了那么长时间的胎儿无异于谋杀。
这样一来,她们原本准备的用于流产的钱就不够了。
医生提出了新的条件,在钱以外,奥蒂莉亚和嘉碧塔各陪他发生一次性关系,他就可以为她们铤而走险。
面对这样的一幕,我竟不能坦然地谴责医生的无耻,毕竟如他所说,他是冒着入狱十年的风险来帮她们解决这个问题,他没有强迫她们同意,他给了她们选择。
只是她们,尤其是嘉碧塔,已经别无选择。
在特殊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在滥用自己手中的一点点特权,小到廉价旅馆的前台,想要从她手中订到房间,也必须用黑市的进口香烟贿赂。
那个叫毕比的医生,也不过如此。
如果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大环境之下,他也许会做个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好医生,但是在扭曲的社会里,每个人的人性都不得不被摧残、被扭曲。
他们都是时代的受害者。
当然,还有那个四肢已经成型、五官依稀可辨的胎儿。
高
能
慎
入
想了很久,还是没有给这一幕打上马赛克,这是个可以列入影史最震撼长镜头的画面,没有之一。
这个生命在四个月又三周又两天便戛然而止的胎儿,成为了电影的片名,这部2007年拍摄的罗马尼亚电影《四月三周两天》,以其冷静、克制、如手术刀一般精准的镜头语言,赢得了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
嘉碧塔打掉胎儿之后,奥蒂莉亚陷入了深思,她和自己的男友讨论意外怀孕的话题,得到的结果让她极其失望。
在奥蒂莉亚看来,无论单身还是已婚女性,都有权享受性爱,至于性爱的副产品——孩子,则应该由女性自己决定是否要生下来。
我生或者不生孩子,应该看我想或者不想,生育本应是一件单纯的事,不应该和婚姻、责任、爱国等概念捆绑起来。
然而最可笑的是,从古到今对生育权的争夺上,作为主体的女性的声音,却是一直被忽视的。
她们不过被视作是“行走的子宫”,一种战略储备,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齐奥塞斯库推行的强制生育政策,给罗马尼亚的妇女和婴儿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恐怖的高压下,许多绝望的妇女试图偷渡多瑙河,到邻国匈牙利寻求庇护,但她们往往被当作叛国者,在边境线上遭到罗马尼亚士兵机关枪的扫射。
在这项政策实施一年之后,罗马尼亚的婴儿出生率翻了一番,成绩显赫。
但地下流产与堕胎的服务也随之出现,怀孕妇女的死亡率不断上升。
更令齐奥塞斯库感到棘手的是,随着婴儿的大量出生,罗马尼亚妇产医院的设备、妇产专家、产科医师、儿科医师以及妇幼保健工作者严重匮乏,这可不是单靠行政命令就能马上解决的。
仅仅一年,罗马尼亚的婴儿死亡率就增长了145.6%。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根据《纽约客》报道,阿拉巴马州和佐治亚州的婴儿死亡率都是美国最高的,佐治亚州也是美国堕胎法律最为严格的州之一。
消息传出,举世哗然,各国政要、媒体纷纷谴责:这简直就是“现代社会的滥杀无辜”。(好笑的是,当时的美国也是义正辞严加入谴责大军中的一员。)
面对国内外政治压力,为掩盖这种愚蠢而可怕的后果,齐奥塞斯库下令,婴儿出生一个月以后,再发出生证。
如此一来,那些在未满月中夭折的婴儿就不会填写在死亡婴儿的统计当中了。
一位罗马尼亚作家指出:“很多婴儿从来没有合法地生存过。”
这项政策的恶果,还不仅局限于此。在罗马尼亚的儿童养育院及收容所中,有许多被遗弃或身体及精神残疾的孩子,他们的生存状况更令人震惊。
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途径莫斯科写的《欧游漫录》中这样评价苏联的当权者:“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实世界与那天堂的中间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罗马尼亚的强制生育政策,造就了一片血海,齐奥塞斯库也亲手埋下了颠覆政权的引线。
有人会问,现今多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推行提高国内人口生育率的政策,为什么罗马尼亚却成为了负面典型?
因为,齐奥塞斯库采用的是行政惩罚手段,而非经济奖励手段。
他认为,为国生育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所以履行了责任的无赏,未尽责任的要受罚。
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认可公民有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利,因此没有采用强制手段推行人口政策,而是通过给愿意生育的夫妻提高生活福利、减税、减免学费等经济手段来鼓励人们的生育热情。
从短期的结果来看,经济鼓励手段显然不如行政强制手段,但是从社会长治久安的角度去考虑,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自主生育的倡导者何亚福曾在2008年的时候写下过一段话,如今已经应验了:
如果公民没有生育自由权,如果国家有权控制公民的生育,那么其结果必然是:今天,政府借口“人口太多”而搞强制“一胎化”;明天,政府也会借口“人口太少”而强迫妇女怀孕,正如齐奥塞斯库时代的罗马尼亚那样。 Via 何亚福《从罗马尼亚的“月经警察”说起 》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统计,2019年的前5个月,美国就有15个州提出类似的《心跳法案》。其中,有4个州通过了《心跳法案》,分别是肯塔基州、密西西比州、俄亥俄州州以及之前提到的乔治亚州。
所谓的《心跳法案》,就是规定只要女性怀孕时间超过六周,医学判定胎儿有“心跳”的情况下,就禁止母亲堕胎。如果女性被认定是故意打掉胎儿,可以以二级谋杀起诉,最高可判30年徒刑。
听起来似乎还有一些转圜余地,事实上几乎所有女性都知道,怀孕六周就能及时发现自己怀孕并不是一个常态,六周其实还可以理解为自己的“大姨妈”推迟了两周,很难在这期间意识到自己可能怀孕了。
从罗马尼亚“为国生娃”的政策,到美国多个州违反联邦法律所推出的《心跳法案》和《反堕胎法案》,表面上看前一个是鼓励生育,后一个是保护胎儿生命权,但二者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在用行政手段推行强制的人口政策,公民依然没有选择生育的自由。
就像《四月三周两天》开头经典的一幕,嘉碧塔和奥蒂莉亚在寝室养了一缸金鱼,不注意看以为金鱼是自由自在地在空气中游弋,实际上,它们只能在看似透明的玻璃缸中有限地活动。
美国政客和女性爆发的这一次“子宫战争”,归根结底是一场人口战争。
从前,专家说人口是负担,人口越多人均资源越少,减少人口方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今,专家说人口是红利,人口越多的国家才越有国际竞争力。
这两种说法都对,也都不对。
美国的发达不仅仅是因为人口少,印度的落后也不仅仅是因为人口多。
当今大国的竞争,比的不是人口数量的多少,而是人口质量的高低。
十亿文盲和十亿大学生,创造的价值能一样吗?引发的社会问题能一样吗?
高素质的人口,无论再多,都是资源;低素质的人口,无论再少,都是负担。
但是想要成为高素质的人口大国,光靠行政手段的干预是不够的,奉劝政客们别把注意力都放在女性的子宫上,还是多想想怎么才能创造一个适合高素质人口诞生、成长、生活的社会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心甘情愿甚至是迫不及待地期待将下一代诞生在这里才是正经事。
否则,这觉悟还赶不上👇这个他呢!
故事发生于苏联解体前夕的罗马尼亚,主角作为无权无势的大学生,无端承受着社会的戾气,影片中遇到的所有陌生人对她都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本片沉闷的原因之一),但即使是少数看似温馨的场景里也涌动着细思极恐的反讽。
四月三周两天在影像上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那段长达十分钟的家庭餐桌戏。明明是最为世俗亲密的对话,却使用了中世纪油画中行圣餐时的构图和场面调度方式,并用压抑顶光处理主角男友的面部,画面使人产生了强烈的抽离感、荒诞感,没有人关心主角的感受;浅焦镜头虚化了桌上的美食和大快朵颐的宾客,观众的目光集中在焦虑的女主角不安的神情上:主角面前摆的是一顿丰盛的家庭晚餐,心里想的却是那团血淋淋的胚胎。
影片的最后一幕也是发生在餐桌上。女主角和闺蜜一起坐在餐桌上,闺蜜盘中摆放着高雅的牛肝,这是酒店为举办婚礼而准备的食材,可是她们自己的婚姻该何去何从呢?今天早上她们还只是象牙塔里的学生,现在却不得不面对成人世界里那些晦涩的规则和无解的难题,这样的“成长”能否算是一种吃人呢?
P.S:
看到一个打光的小技巧
这个场景里的光源自上而下,看起来似乎是酒店里那种吊灯,但仔细一想如果是单个吊灯要打亮整个场景,对灯的柔度、亮度要求会很高。紧接着出现的服务员揭示了导演并没有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
可以看到服务员的脸中间是黑的,很明显光其实是从两边倾斜着打下来的(还可以仔细观察桌上的酒瓶,有两道高光、两道阴影),如下:
这个导演好棒啊,长镜头冷静又全部服务于叙事,感觉不到一丁点多余。和《山之外》讲的都是两个女孩的关系,作为一个男性导演把女性的心理和相互的关系细节拿捏得这么准确真让人惊叹。女主和男友吵架那段让人心酸。
怎么都无法相信这部纯粹的女性电影会出自一个男性导演之手。
冷峻的定焦长镜,泥泞破败的罗马尼亚。她走进浴室冲洗下体的那一刹那,突然感觉悲从中来。为了除掉一个身体,就用另一具身体去交换。压抑,焦躁,羞耻统统绞尽心脏,跟餐桌那场置身事外的戏一起精神游离。最后有车开过,仿佛碾过我的血管。
说这部片闷的人根本没有看懂或者没有细心看,那些隐藏在内心的人性
前三分一我都处于因为加比的愚蠢而气愤到无法欣赏电影的地步,后三分一奥蒂莉亚与男友争吵,说如果自己怀孕了不会指望他,“至少那时候加比会在”。这就是她坚定地为不长性的朋友收烂摊子的原因吧。在身体体验上,两性之间的沟通无能,是宿命,也是无奈。
闷,晕
Gabita就是条毒虫。
嘎纳总是选出这种冷冰冰静悄悄的电影
冷峻,克制,准确,手术刀一般,如同纪录片的写实,摄影,表演,故事,天然去雕饰,那些长镜头,像餐桌上谈话,大段大段的,一口气拍出来,也不容易。这个罗马尼亚闺蜜真好,演得这么棒,为了朋友,东奔西走,借钱,得罪男友,甚至献身都可以,为了啥。
我的疑问贯穿始终——为什么有人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要求别人牺牲?看的时候恰逢江歌的事情出来,很生气。
过于熟悉的社会主义味道,亲戚聚餐那段简直就是一帮说着罗马尼亚语的中国人
社会主义长镜头
av9354470确实“于古有征” 引用:“罗马尼亚曾经为了提高生育率,不允许女性堕胎,市面上也没有计生用品。这样一来,出生率虽然上涨了,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短缺,婴幼儿的死亡率就很高。罗马尼亚搞出一个骚操作:3岁前不给出生证明。这样罗马尼亚婴儿死亡率就能为0。”
扎实稳健的长镜头,滴水不漏的构图设计,全部服务于”电影语言“叙事,剧变前的风波早已在每一个人心中酝酿。残忍的”身体记忆“,身体共鸣,痛入骨髓。宴席上的众人争执,小房间里两个人的争吵,细节拿捏到位似行云流水。
他给你的感觉就像“你在喝一杯白开水,喝着喝着突然手一抖,水洒了一地”
她说这个话题以后不要再谈了,可三缄其口如何抹杀卫生间里那一滩无辜的肉球、混入楼道间里的垃圾和再也洗不干净的身体。蓦然发现情深时的你侬我侬不过意外来时的龟缩叛逃,欢愉的代价就是丧却尊严的屈辱手术。蒙吉偏爱将镜头对准主角面孔,旅馆的堕胎现场或是无聊的饭桌上,无表情的脸上透出复杂况味。
4.5;藉一天一夜一事件牵扯蕴含丰富信息,黑夜的蹒跚,明灭的灯光,一切都像是山雨欲来的前兆;细节巧妙构思,处处勾勒时代注脚,小格局见大空间,长镜意蕴深远,构图精妙;剧本沉稳有张力,弱化戏剧情节,貌似无痕无波的生命长河,实则处处惊心动魄。
对新浪潮与旧时代的凝眸回探,朴素手持长镜,齐奥塞斯库末代。开场半小时的未知目的,庆生宴上焦灼的真实时间,精妙的构图与调度,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历史。结尾再次对称构图,G面前一盘动物器官,听完侍者介绍再次拿过菜单;O喝了一口白水,四百击般直视镜头。远处婚宴喧腾,忧愁并未了断。
那种点烟后不知看向何处,打开水龙头放水却什么也不做,按下电梯按钮后等待,拿起菜单以避免交谈……这些“悬停”制造出的静默。正如赫塔·米勒所言:“沉默不是说话中间的一段停顿,而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女主角在手持摄像里,便是这样跟《罗塞塔》相当的战士。看小一点,是蒙吉“这是一部关于友情,责任和爱的电影”的自述。看大一点,影片发生在1987年,离齐奥塞斯库被枪决还有两年,那道自66年颁布的禁止堕胎法与分配工作制仍然生效。在此期间约有50万罗马尼亚女性因秘密堕胎的安全性而屈辱死去。“人们心目中致使他人痛苦的底线一天天降低,国民对暴力的认知标准也随之降低。”而通过爱,人能更珍惜自己一点,在被忽视与被折磨中,能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爱成为自由缺乏症的替代疗法。但被丢弃在铁轨上的孩子,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
简直就是欧洲学院派的教科书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