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导演几乎相同时期的作品,其实我个人更喜欢《同心难改》,因为那是一部更轻松纯粹讲述两人之间感情的故事,结局也活泼明快。而《看不见的世界》则更沉重,涉及了种族隔离的大背景,两人的感情更像是穿梭在当中的引子,结局虽也不差,但摆在眼前的现实令人怀疑这样的结局是否只存在于美好的电影之中。当然两片仍然有很多共同点,最直白的莫过于主线故事当中的戏剧冲突 - 两个女主的爱,开明的父亲以及保守的家庭与社会。
其实其中还有一点,在初看时觉得伤我很深的地方。在《看不见的世界》中,Lisa的角色拒绝Sheetal的角色时,说的原因除了婚姻和孩子,还有一个原因是Sheetal是一个女人。当时我就像被狠狠捅了一刀子,什么话也说不出。因为婚姻、孩子乃至宗教、道德,都是人为选择的结果;既然可以选择,那也就同样有办法亦有余地,用其他的选择来说服他人或者解决问题。然而你说我是一个女人,你因此没有办法爱我?这就像是我无法选择我的父母、肤色、性向一样,是我无法改变的事情啊!这一句话,简直就像是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书,若不是片中的男性角色们的推波助澜,这段感情至此便是尽头了。
这个情节让我想起了我很喜欢的一个喜剧演员Tig Notaro,她的妻子曾经也向她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说‘I am only interested in man’. 后来,在她们结婚后的某一次采访中,Tig表达了一个观点,意思是说她觉得有一些问题恰恰发生在当人们觉得自己需要某些特定标签的时候。如果没有所谓的标签,在任何时候你都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你也就没有什么要解决的问题。她说自己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而在这探索的路上,她也和许多在身份认同上面模棱两可的人交往过,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其实身份认同除了性别和性取向之外还有很多方面,尽管在我看来全部都是所谓的“标签”,但并不是说“标签”就不能是一件好事。相反的,我认为对少数族群来说,“标签”和自我认同有很大的关联,能够帮助一些人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己,甚至团结一整个族群。甚至于我,从来都相当羡慕那些总是知道自己是什么、要什么、喜欢什么的人。因为我自己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怀疑论者,在身份认同的问题上,耗去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我总觉得如果自己不必在这些问题上挣扎,大概也不需要如此辛苦。所以,我对Tig的这段话深以为然。因为她告诉我,即使不需要这些标签你也可以去爱,唯一要做的不过是遵循自己的内心罢了。
所以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起了这个采访,也想着把Tig这段话分享给那些在身份认同上像我一样充满疑惑和不确定的人——对方的标签、你的标签都不重要,重要的不过是‘act on how you genuinely felt at any point’罢了。两个明明相爱的人在一起如果已经这么难了,凭什么还要被所谓标签设限。就像日剧《最后的朋友》里,Juri的观点,不论男女,我们首先是一个“人”,我希望作为一个“人”被尊重,作为一个“人”和他人交往、共事、被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个“男人”或者“女人”,抑或者一个“同性恋”/“异性恋”。我希望别人喜欢我是因为和我相处很开心、很舒服,而不是因为我身上的任何标签。
这部电影也放到了一个艰难的大背景下,不仅仅包括父权社会还有种族歧视。同性本就艰难,又加上父权和种族的因素,使得这部电影更加具有反叛精神。
我发现很多女同片剥离掉同性之外,也有很多可供思考的余地,比如《指匠情挑》《小姐》《燃烧女子的肖像》,烧女图虽全片未出现男性,但却时时刻刻无不在展现着父权的压制,父权社会下,女性失掉话语权,失掉选择权,失掉一切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权。
这部编剧想让我们讨论的也不仅仅是女同这一个冲突,这些以身份属性作为边界划分出来的矛盾和对抗才是编剧真正想让我们讨论的。
说起来,这部电影是我看过女同片中背景矛盾最多的。相比起男同电影,女同电影编剧聚焦的更多,我更希望的是女同电影的导演是女性,同等身为女性才能更好的理解女性的困境。说起来这个,不得不说一下很多女同片都是男导演,虽然很带感,但是男凝过于严重,弱弱点一下《小姐》和《阿黛尔的生活》。
回到这部电影里,jacob和女主所经营的酒馆像是一个伊甸园般的存在,小小的酒馆里投射出来的我相信也是他们所有人的美好愿景。
Amina在电影中像一个「先觉者」,带动另一个女主的觉醒,另一个女主也是勇敢的,她的勇敢也会带动更多的女性的觉醒。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
“All the wild summer was in her gaze”
“整个夏日的桀骜,都沦陷在她的眼眸之中”
另一个版本的翻译是
“整个夏日的静谧,都栖息在她的眼眸之中”
在这部电影里,我更喜欢第一种翻译。
「桀骜」这个词太符合Amina了,她桀骜不驯,她自由如风。
她的桀骜让Miriam沦陷,让Miriam开始思考。
“you made me think”。
好奇,思索,不就是爱情的开始吗。
你我之间从不需过多言语,每当你望向我的时候,你如湖水般的深蓝色双眸,深邃,静谧,饱含着那些你说了、或又没说的深情。你在我面前那些无意间掩饰慌乱的小动作,你欲言又止的矛盾与纠结,你所有难以言说的思念与痛苦、甜蜜与忧愁...我真的都能懂。我知道,你爱我。你使我勇敢。在爱面前,任何语言种族、身份地位、社会现状都不再是阻挡我要和你在一起的障碍。我也要在每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醒来,就能在枕边看见你好看的眉眼,看到你在我身边安然满足熟睡的模样。you make me think 、 i care for you 、是的,我也爱你
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我觉得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同性题材电影。
首先,不同于yes or no,这里的两个女主都是非常美的,可攻可受的。没有特别明显的t或者p,我觉得同性世界就应该是这样的,而不是被贴上标签。但是同性题材的电影往往是一个男性化的t配一个p,以至于人们看见短发就认为是t长发就是p,这真的是一种很深的误解,也许是因为这样容易代入异性恋的感觉更容易让人接受。短发女生不一定是Les也不一定会是t。
再者,女主两人互动很多,不是其中一个人一味地付出。Amina第一次见到她就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了,所以她将特色饼干直接递给她。Miriam在嫂子吐槽Amina男子衣着的时候替她辩解。Amina去她家帮忙翻菜园子就为了多见她几面。Miriam主动为她准备食物担心她的安全又或者是一个人孤独将她留下过夜。Amina在她睡过头时将她的孩子们收拾照顾好送去上学。Miriam会要求丈夫前去Amina的祖母的葬礼为了安慰她而Amina因为她的到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换回自己的“工作服”。Amina知道她们之间的情感会备受争议所以克制自己不去亲吻她并提醒她要小心自己的欲望。Miriam和Amina像是相互吸引的两颗磁石距离一步步拉近。
她们需要面临的压力很大,但是都愿意为爱抗争。Amina愿意带她和孩子一起离开不顾一切,而Miriam冒着被丈夫家暴的风险坚持要去Amina的餐馆工作,她还并没有学会开车就独自驾车去餐馆成功地给Amina一个惊喜。
我就是喜欢这样一个看似童话般的结局,谁说Les一定是虐的?我偏不信。
我要回去看了,溜了溜了
Lisa is so hot!!
太多隐忍..太多不能。
更为深刻的主题和背景。
不同于ICTS的轻快热烈,这部更多的是隐忍和克制,喜欢Miriam偷瞄Amina 时的眼神和微表情,喜欢她写给Amina的“all the wild summer was in her gaze”以及那句令人动容的“Every time I look at you ,I wish you to stay...forever”,其实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和地域里,这样的结局已经是最大的happy ending了,感谢导演~ ps:喜欢Amina和Miriam的名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les片里的纯爱么?不过确实很喜欢最后那深情一吻。同一位导演,同样的2位女主角,却是完全不同的两部片子。更喜欢这一部。
我数了,你对我微笑了八次。Miriam看上去这么娇的人,在关键时刻竟然显得比Amina还要坚定。另外Sheetal的眼睛怎么那么亮那么漂亮呀,这么明亮的笑容谁也抵挡不住吧。
大眼妹帅死了 御姐变身欲拒还迎小媳妇~
涉及的内容太多,想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中讲全面真的很难,虽然每一个部分都浅尝辄止,但两个演员都演的很出色,想比起 I can't think straight,这不片子感情要细腻很多。爱。
Sheetal Sheth 和 Lisa Ray 确实是有化学作用的~~~
互换的小眼神儿很美好~
颜即正义,两位女主角太美了
个人以为Jacob的意义大过两位女主角。Lisa总让我想起陈冲。
——你是咖啡馆里第一个对我笑的人。——有人好好照顾你吗?片尾曲很好听。
我都不忍心看了
同一题材的电影,女一号二号也还是内俩,但是这部却比同心难改拍的更真实,更有深度。然而还是要吐槽一句,同志题材的电影有九成都是父母最后不仅想通了还手牵手和娃儿一同度过出柜难关,现实生活中,唉,求别说,人艰不拆。
i dnt like she wears the traditional clothes but they're nice God spoils these women
女主角很美啊。
这位女导演也许是个好作家,但却是太笨拙一位导演,单一的机位、乏味的调度、千篇一律的半胸中景或特写,生硬而紊乱的剪辑。若非故事本身还算有趣,这实在是场叙事电影的灾难。
les情节不过是陪衬,社会背景的种种不公才让人揪心
非常感动。everytime i look at you i wish you to stay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