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廷惨案

HD中字

主演:玛雅·奥丝塔泽斯卡 / 亚特·祖米卓斯基 / 帕威·马拉欣斯基 / 安杰列·查拉 / 达努塔·斯腾卡 / 扬·恩格莱特 / 马格达莱娜·谢莱卡 / 瓦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7

 剧照

卡廷惨案 剧照 NO.1卡廷惨案 剧照 NO.2卡廷惨案 剧照 NO.3卡廷惨案 剧照 NO.4卡廷惨案 剧照 NO.5卡廷惨案 剧照 NO.6卡廷惨案 剧照 NO.13卡廷惨案 剧照 NO.14卡廷惨案 剧照 NO.15卡廷惨案 剧照 NO.16卡廷惨案 剧照 NO.17卡廷惨案 剧照 NO.18卡廷惨案 剧照 NO.19卡廷惨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不是影评的影评:《卡廷惨案》与《波兰斯基回忆录》

这部电影是我三年前看的,直到今天才写下这些感想,大概是当时平静的心情没有让我产生动力。有趣的是,反而一本看似于此无关的个人传记让我颇有感慨。
  导演通过角色个人的视角与经历来还原一段历史,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故事的方式,但正如那则短评所说:导演缺乏叙述一个故事的能力。像一张零散的简报,即使是篇幅最重的波兰军官家庭导游对人物的刻画也很简单,或许是有意为之式的点到为止,但在我看来更像是看了一篇新闻的摘要,想点开看详细内容却什么也没有了。不过平心而论导演还是达到了他目的——揭露一段历史的另一面。缺乏观赏性让我即使处于教科书尖锐的对立面也没有过多的情绪波澜。它赤裸、坚硬更是无奈和乏味。
  《波兰斯基回忆录》前半部分与《卡廷惨案》似乎并没有太大交集,波兰斯基在当时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不可能知道其中复杂的纠葛。但作为一个在波兰度过了童年以及青年时期的波兰犹太人,波兰斯基是这段历史的绝对见证人。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无论对于纳粹德国还是苏俄,波兰斯基并没有在传记中赤裸地表达反感(也许是翻译的原因,我还没有看过原版),他只是冷静地叙述着另他的印象深刻的种种经历。
  波兰斯基在书中回忆到,“解放”克拉科夫初期,大批俄军入驻室内,波兰人民以邀请俄军军官享用大餐为荣,他们视这些外乡军人为救世主。在这段资源极度匮乏的时期,俄罗斯士兵也慷慨地向市民分享自己的食物,质朴地回应着波兰人的热情。源源不断地物资从俄罗斯运来,除了必需品,甚至还有棒棒糖、巧克力这些充满了小资情调的东西,让这个仍是一片废墟的伤病之城一下子跌入了欢天喜地。但与前者那些与士兵自发的回馈不同,后者来自政府的赠予却更像是一阵带有强烈目的性的糖衣炮弹。
  这是事实。
  与纳粹统治时期的波兰不同,苏俄鼓励波兰人民观看电影,墙上用德语书写的“只有猪才看电影”似乎不过是昨日历史留下的阴影。波兰斯基曾冒着生命危险翻越纳粹在犹太人区垒砌的高墙前往“雅利安人的世界”观看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没有钱又逃不了票的时候他就会站在剧院外面欣赏着精美的海报。而现在,禁锢不复,这座灰烬一般的城市欣喜若狂地接受了来自苏俄地盛情邀请,人们争先恐后地去观看广场免费播的电影,那些千篇一律的阶级斗争,大同小异的苏联英雄都让波兰人热血沸腾。而年幼的波兰斯基自然不明白电影背后的“意识形态”,他只是懵懂地觉得这些电影似乎都没有区别。凭借类似地手段,像一场隐形地殖民,苏俄让共产主义像集中毒气一般渗透着整个波兰。一车车农民和工人被运往广场,市民被有意识地组织起来进行“无产阶级”学习。那句刻在墙上曾被人无视的德语现在却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事实,多么讽刺。
  糟糕的是,宣传最终成为了控制。被培养起来的阶级意识让波兰的文化产业开始实行起严格的审查制度。一部电影上映前后往往就成了两部电影。连波兰人自己所拍摄的电影和舞台剧都必须是紧扣着共产主义来的。好莱坞评价当时的波兰根本不存在电影工业,不过是政府宣传的一个分支,从资金到制作都受到政府严格控制。连波兰人自己所拍摄的电影和舞台剧都必须是紧扣着共产主义来的,而印制厂被这些“共产主义宣传片”的占用也大大遏制了波兰独立电影的发展,很多优秀作品因为部分被送往苏俄冲洗而残缺不全。波兰斯基的便是受害者之一,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指导的短片《自行车》因此永远地成为了一堆废胶片。
  除此之外,波兰斯基在报考各种电影学院的时候也饱受这种阶级意识的折磨,当时的波兰盛行一中积分制度,类似中国的高考加分,大概就是工农子弟可以加两分,共青团员也可以加分。在满分7分制的情况下,这种加分累计总共有14分,就和这种制度本身一样离谱。
  回到这部《卡廷惨案》,比起红军宣传片里虚拟的无产阶级英雄,那些枉死在卡廷的人,那些真正的波兰人却渐渐被忘却,被长久地埋在了战争的尘埃里,只留下零星一些家属像孤独地斗士在苦苦追求一个说法。苏俄军官闯进她们的栖身之所搜查、逮捕企图掩盖罪行,和纳粹搜查犹太人时的嘴脸如出一辙。
  电影里将军管家的角色有些脸谱化,又是一个小人得志的故事,没那么坏,只是宣告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自此诞生。我记起马修斯卡德系列小说里地一句话: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感到欣慰,因为我们正在做的坏事前人也都做过。但同时也感到悲哀,因为未来的人也不会更好。看起来,人类历史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人们永远在追逐一个更好地世界,前路漫漫,因为不过是在转圈圈。纳粹倒台,共产主义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控制,像片中学校的那个女人所说:波兰人永远得不到解放。
  其实这段历史无论在是传记中在电影中甚至就是它本身,都是一出悲哀的黑色幽默剧,人们把屠杀同胞的刽子手当成神在供奉,心甘情愿接受洗脑和统治。我只是一个欣赏电影的人,一个读者,逃出教科书,对于波兰我所知甚少。不去评断如此又或是这般,我从这些追求理想、爱情与反抗的青年、内心伤痕累累的卡廷惨案受害者家属或者激情洋溢的波兰共产主义青年身上看到的无关民族强弱,而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悲哀。

 2 ) 屠杀 谎言 与 救赎

  
  很少有电影刚一开始的时候,你就知道那一群人肯定得死,而且会死得很惨。
  而当电影接近结尾时,当死亡真的降临到故事中的人物时,你之前90分钟的心理准备刹那间被几组镜头粉碎得一干二净。
  死亡是那么真实,有鲜血,有挣扎,有喃喃自语的临终忏悔。
  
  在我看来这场屠杀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一开始是用手枪,后来是用谎言。
  他们实际上被杀死了三次,分别于1940年,1943年,1945年至1990年。
  也许谎言的杀伤力更持久些。
  
  关于谎言的部分让这部影片获得了升华,使它不再只是关于波兰民族的悲惨记忆。这也是我国所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无法达到的精神高度。
  
  坦率地说,我还没有看到救赎的可能。
  但是谎言的死去无疑是救赎的第一步。

  导演Andrzej Wajda 瓦伊达,著名的波兰电影新浪潮第一代导演中的精英,以前只看过他拍于1958年的Ashs and Diamonds。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波兰斯基,第三代的代表自然就是天才而早逝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了。
  查询了imdb我才确认这部影片是这位出生于1926年,今年已经82岁的导演的作品。
  可以想象这个题材在他心里藏了多久。

 3 ) 关于我们

德国和苏联瓜分了波兰,波兰军队中被苏联俘虏中有两万余人在卡廷的森林中被杀,这些俘虏中多数人不是职业军官而是临时参战的知识分子,斯大林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波兰的麻烦,抹去这个国家的精神,他几乎做到了,波兰的知识分子一夜之间匿迹。不久之后苏德宣战,德国人在卡廷的森林里发现了四千多具尸体,脑后近距离中弹死亡。德国人宣扬苏联人的恶绩,苏联宣扬德国人的恶绩,没完没了,二战结束后德国人的声音消失了,1988年,苏联趁着临死前大喘气的功夫承认事实真相。
对俄罗斯及苏联来说,波兰是个麻烦,历史上多次产生磨擦,没少杀俄国人,因此从正义或报应的角度去讨论卡廷的事情没有太大意义,电影KATYN讲述的只是普通波兰人的回忆。生活中最亲爱的人突然消失永不再出现,有能力表达人民意志的人失去了声带,试图为死者建立墓碑的人将永归于地下室或陈尸于街头。
让人发指的不是死亡的到来,而是掩盖真相的决心和方式,屠杀只是一锅水,把水烧开时添柴人的表情缺失才是我们的真实生活。影片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一点。

 4 ) 卡廷惨案——历史的真相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闪击战,占领波兰西部地区。9月17日 ,苏联从东部进入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全部领土,俘虏约25万名波兰军队官兵。苏联随后将波兰官兵分别关押在一些新建的战俘营。其中的斯塔罗别利斯克.科泽利斯克和奥斯塔斯克3个战俘营,关押着包括9000名军官在内的共约1.5万名波兰战俘。1943年4月13日,攻入苏联境内的纳粹军方宣布,在德军占领的苏联斯摩棱斯克市附近的卡廷森林地区发现被苏联军方屠杀的波兰军人万人坑。4月15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否定了纳粹的说法,并指责是德军所为。
    事情的真相:苏联政府认为波兰战俘是一个大包袱,遂决定先处理掉波兰战俘中的军官。除掉了军官,其余的士兵就会处于 群龙无首的境地。苏联有关方面 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 从肉体上将他们消灭掉。 1940年3月5日,苏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专门就对2万余名以波兰军官为主的战俘和犯人实施枪决一事写出报告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审批,随获批准。1940年初,处决波兰战俘的行动正式开始。数百名被俘的波兰军官被从上述三个战俘营带上汽车,秘密地运往行刑地卡廷森林。行刑人员站在波兰战俘身后,用枪对着他们的后脑勺开枪,他们双手被缚。掩埋之后,苏方人员在上面铺了一层层的厚土。不久,第2批战俘又运到该地同样处理。只到当年5月中旬,苏联在卡廷森林共处决4421人。他们被分别埋入8个大坑,上面铺面了松花和白桦树。除卡廷森林外,苏联又在斯塔罗利斯克战俘营枪决3820人,奥斯塔什科夫集中营枪决6311人,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其他集中营和监狱处决3705人加上卡廷森林枪决的4421人,共计21857人,其中包括约1.5万名波兰官兵俘虏。
    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后,苏联和波兰组成由历史学家参加的联合委员会,对涉及此事的大量文件进入了深入细致的研究。1990年4月18日,在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之际,苏联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1992年10月14日俄总统叶利钦的特使在华沙向波兰总统瓦文萨转交了俄总统密档第一卷副本。至此,隐藏了半个世纪的卡廷事件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5 ) 真正的恐怖片


我不算胆子很大的人,但是很少能看到会把我吓住的恐怖片,小时候看的《画皮》、《蝙蝠》除外,因为不管编剧怎么编,我都知道那些是假的,当我关掉电视,一切就都消失了。然而最近我却看到了两部真正的恐怖片,看得我手脚冰凉。

第一部是韩剧《华丽的休假》,取材自1980年的“光州民主运动”,政府腐败导致群众运动,政府出动军队实施镇压,主要镇压对象是大学生,看到这里会不会让你想起一些什么,不过后来的发展却不一样,一个退伍军官把群众组织起来进行武装抵抗,和政府军打了一场毫无胜算的仗,并全军覆没,此事件最终导致全斗焕军政府倒台。

第二部叫《卡廷惨案》,说的是1940年,苏联人有组织地屠杀了两万名波兰战俘和群众,电影通过几个波兰家庭的命运,展示了这件惨案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放大、歪曲,纳粹、红军都以此互相指责,纳粹完蛋之后,老大哥掌握了话语权,之后的半个世纪里,所有的血债都记在了希特勒头上。

因为它们都是真实的,所以异样的恐怖。在《华丽的休假》里最令我不寒而栗的是,全副武装的士兵没有任何道理地将路边的群众打得血肉模糊,,他们之前可能是街坊、校友、远房亲戚,我想像不出这种变态一样的仇恨是从哪里来的,那些士兵里也许就有韩国的许三多、史班长,在第二次有组织的屠杀中,一分钟前,群众还在和士兵开玩笑、唱国歌,一分钟后,就变成了枪林弹雨、尸横遍野。光州民主运动最终争取到了好的结果,一切的牺牲还是有意义的,而《卡廷惨案》里的牺牲却什么都不是,不知道为什么死,也不会有任何结果,在电影的结束,仅仅出了一行字幕,1992年,俄罗斯将秘密档案交给波兰,真相终告大白。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没有人为此负责,没有补偿,没有意义,这才是彻底的恐怖啊。

最最恐怖的是,这两部片子我是在一个下午连着看的。

 6 ) 等待摄影机来睥睨一场盛大的历史

 
    “凯恩死了,‘玫瑰花蕾’代码的发送人消失了。任何关于‘玫瑰花蕾’的阐释,都只是一种可能的臆测,其意义都无法得到最终的确证而呈现为脆性状态。唯一可能置身于这种历史迷宫之外的,看来只有摄影机了。”
                                                                                                            ——奥逊.威尔斯

《桂河大桥》中,时时将“It is principle”挂在嘴边的尼尔森上校遥望着自己含辛茹苦建成的大桥在刹那间灰飞烟灭,那目瞪口呆的绝望表情洞照出战争对人性的扭曲;《西线无战事》中,追逐蝴蝶的手突然定格尔后痉挛,描摹出一个梦想的死亡;《猎鹿人》里,一场惊心动魄的俄罗斯轮盘赌暗喻了战场上的生命博弈,以及无法摆脱的生死攸关的战栗。

在战争影片的叙述范式中,个体生命的彼此对抗隐喻的是某个团体、民族或国家的命运较量。战争片作为一个时代的全景图,其叙述结构自然也就追求一种史诗般的宏大的时间、空间跨度。在这个意义层面上,战争片在所有叙述范式中无疑将是最具意识形态色彩的一种。

在二战中参加过法国抵抗运动的安德烈巴赞说,“在一个已经受过、现在仍在受着恐怖和仇恨困扰的世界中,几乎再也看不到对现实本身的热爱之情,现实只是作为政治的象征,或者被否定,或者得到维护。”电影的意义就在于对堕落现实的抗争与对历史意义的回归。巴赞认为,历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超越时间而臻永恒。

1940年春,约2.2万名波兰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在卡廷森林被苏军秘密地集体屠杀。关于历史事实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直至1990年4月波兰总统访问苏联之际,苏方才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全权负责。“卡庭事件”的真相,一直是波兰人民、议会和舆论界最为敏感、激动和关心的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刺痛着波兰人民的心。

于是这段惨痛的历史开始习惯被直视。于是有了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依达的电影《卡廷惨案》。因这部电影本身关乎追究历史的态度,它的真实性便更加值得我们探讨。就叙事层面来说,物质的时间是单向流动和不可逆的。但是在影片里,叙述者可以对本文中的时间进行改造。本片讲述了自1939年波兰受苏德两国夹击起到卡廷惨案发生后几名牺牲军官家属的不懈寻求真相的故事。在影片最后通过一本日记再现了1940年发生的那起惨剧,进行血淋淋赤裸裸的时间复原,同主人公一样的摄影机限制性视点给人强烈震撼。

在角度选择上,导演并不集中笔墨刻画惨案发生前后的状况,而是在军官家属的流亡与追寻过程中审视这一历史事件。影片开头,桥这边的人群眺望着桥的另一边,而另一边却涌来一群欲逃向这一边的人。纷乱的步伐,惶恐的双眼,未知的前途与未来。前有饿狼,后有猛虎,波兰人民陷入绝境之中。

波兰国旗被扯成两半,红的留下飘扬,白的当裹脚布。

他撕下海报。她立起墓碑。他开枪自杀。一幅悲壮的历史群像。

影像用于记录真实,然而在这部揭示真相的电影里却时常出现掩盖真实的影像。将军夫人拒绝为政治宣传录音作证,却又不幸地看到苏联栽赃德国的纪录片。她说,这是个弥天的谎言。与她交谈过后的杰西上校在酒馆喝得大醉,他喊道:“人们是不能被堵住嘴巴的,这不是历史事实,你们所有的人都知道。”当他被推出酒馆,苏军还在广播:“我们的兄弟残酷的死亡,他们被抛弃”,杰西上校开枪自杀,当作对泯灭真相的强权统治的最大抗争。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指出,从根本上说,历史是非叙述的、非再现的,不过除了是以文本的形式,历史是无法企及的。只有通过先文本化的形式,我们才能够接触历史。人所认识的世界,是以语言来命名和表现的。任何历史的叙述,都只能是叙述人的叙述,叙述人的动机、欲望和潜意识将不由自主地嵌入话语,使得历史话语不可避免地偏离现实。个人永远被囚禁于历史中。如《罗生门》一样,几近透明的摄影机仍逃脱不了话语的操纵而在破碎的历史中起伏。

卡廷屠杀遗址被德军发现,无奈却成为了反苏宣传的器具。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接下来苏军却反咬一口污蔑起德国。波兰成为了夹缝中求生存的国家。

历史是政治的权柄。《卡廷惨案》这部即使在多年后终于能够被搬上荧幕的电影还是遭到了各方面的压力与限制。《一代人》、《下水道》、《灰烬与钻石》、《克扎克医生》、《塔杜施先生》……在波兰反体制电影与道德焦虑电影浪潮中扛起大旗的瓦伊达穷尽一生对战争与历史进行不懈追问,在八十多岁的高龄依然坚持拍出了《卡廷惨案》这样发人深省的作品。

世界电影史上游戏说的流行,使得人们对历史的讲述的关注点从现实本身转移到了经过逻辑处理的历史之上。历史话语的语法本身就蕴含着权力的暴政。试想我们的历史,又有多少是完全真实的、不包含任何情感与陈述取向的呢。世上又有哪个国家能够敞开心扉还原最真实的影像呢。历史自产生起就注定等待被蒙蔽和篡改,想到这里不禁令人心寒。

卡廷事件曾是“历史空白点”,但并非真正的空白,只是尚未澄清的存在。我们教科书上英勇挫败法西斯的苏联红军,竟也有这样残暴冷酷的一面。而跳出这一话题的框架,波兰也曾参与德军强占苏台德的分赃。作为一部主观叙述的电影,究竟该如何陈述理应客观的史实,这是每个导演都竭力思考的问题。

解密历史的过程中,是否真的曾经存在这样的一个笔记本,忠实地一一记录当时的一切,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影片里,它无疑是揭开历史面纱的敲门砖。谎言被揭穿,真相随之破土而出。影片接近尾声,女主角看着亡夫生前记下的日记,不禁悲从中来。笔记本沾满血迹放在桌上,随风一页页翻开,如同那即将昭示天下的历史。影片中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里也许有也许没有,但他们无疑是高度浓缩的代言人,是在可容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艺术升华。

瓦伊达没有安排哭天抢地的恸哭,只有那样一些冷静的镜头穿越历史,镇定地见证了一切。斯大林画像下,军官们一个个被简要核对,之后便是一声枪响,鲜血喷洒了满地满墙。一桶水泼下去,换了下一个进来。

从卡车里下来,满目的尸横遍野,来不及悲伤,来不及恐惧,镜头直视之下脑袋便开了花。推土车轰隆隆碾过,遮住了午后的阳光。

DV般的镜头摇晃起无尽的不安。流水线作业如此秩序井然,令人难以遏制地震颤。

那么便来说说这部片子的视听语言。

多数镜头为近景平拍,颇具历史真实感。流亡途中手持镜头记录了流民的迷惘。追问的时候,瓦伊达也会舍弃暧昧的景深,给一个洞穿心灵的特写。整部影片色调清冷,光照晦暗,交响配乐阴森可怖,彰显波兰学派的阴郁与残酷。

塔奇奥拒绝为迎合当权改动档案,他愤怒地撕下政治蛊惑海报,在逃窜过程中出车祸而死。一个热血青年死去了,一份刚刚萌生的爱情死去了。他嘴角渗出鲜血,仰面躺在马路上。特写的表情定格于对天空的仰望。主观镜头里,最后一秒的世界逐渐模糊下去——他没能与心爱的姑娘一起,看那场名为《世界的嘲笑》的电影。

阴暗局促的关押营里,被俘官兵们还在期盼着回归战场,还在企盼着回家。他们齐声唱着祈福的歌曲,镜头升上去又降下来,似乎他们已是无力再斗、厄运已定的困兽。

约翰·肯尼迪曾说,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一个负责人的大国是敢于正视自己的过去的。历史会被掩盖一时,但不会被尘封永久——它们终有一天将真相大白。那么,便是摄影机来审判一切的时候了。

 短评

俄军布察屠杀曝光,戏里戏外相似的戏码:犯下罪行、矢口否认、倒打一耙……电影开篇第一个场景尽显功力:躲避德国人的波兰人和躲避苏联人的波兰人在桥上相遇,面面相觑,无路可走。友好亲善的布尔什维克与党卫军,一扯为二的波兰国旗,被反复刨掘的尸体,一跃成为军官夫人的女仆……最后二十分钟的处决场景惊心动魄,完美用影像呈现了体制化的杀人机器如何高效运转。苏联和纳粹德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夹在两大帝国中间的波兰,伤痕累累,难觅自由。无数历史真相被巨大铲车掩埋地底,那些下令屠杀、指挥铲车开动的人,轻飘飘地在文件上签下了名字,内心没有丝毫愧疚。

9分钟前
  • 卡兰
  • 力荐

时刻不忘让国名重返地图、重现历史荣光的波兰民族,不谈西方列强的支撑触犯苏俄利益,与苏联及中欧各国的争怨又怎能以一个事件为横剖面盖棺定论?预测苏德“友谊”不超一年与两段纪录片对比呼应,印证纳粹与communism的沆瀣一气;线索略散,结尾触目惊心,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最后一段看得窒息了。残酷远不足以形容人性中至恶的一面,当然,禽兽也远不足以状人类互相屠杀之时的暴虐于万一。如果还有一种罪行超越了这样的暴虐,那就是为这暴虐辩护和洗白、甚至援引历史渊源认为其合情合理的罪行。

15分钟前
  • Favillae
  • 力荐

从电影来看,导演因为自身原因,一味想要表现波兰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苏联人的惨绝人道。而没有对这段历史更中立,更反思性的去看待。当然,我们需要为这些逝者默哀。没有人应该用自己的生命为那些野心家去谱写历史。

17分钟前
  • syvaart
  • 推荐

真相?哈

21分钟前
  • 空羽
  • 还行

21857。片尾无声胜有声。通过电影了解历史不是一个合适的方式。在这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脚下,人命如草芥。冷静的屠杀看的胆寒。

26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You can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and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but you canno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奥斯卡外语片提名的尽是反思历史的沉重调调~

2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还是有点简单化了...所有人在玩历史解读的时刻都喜欢把自己搞成一个绝对需要同情的受害者,而侵略者永远是扁平化的,好像苏联人和德国人就只是千人一面冷冰冰的战争机器

34分钟前
  • Cambrian
  • 推荐

其实……我觉得吧……恩……

36分钟前
  • jojo『浊水是魔鬼纠结者…』
  • 推荐

主要是这样的题材,想拍烂都难

41分钟前
  • 舟菖蒲
  • 推荐

波兰永远不得自由

43分钟前
  • boks
  • 力荐

陆川你跟人家好好学学

46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苏联红军在波兰犯下的的罪行连上帝都要为之颤抖。现在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布查和马里乌波尔,面对这样的侵略和屠杀,没有立场也是会下地狱的,而选择和恶魔站在一边的人必然会多下几层。It's a New generation GENOCIDE.

50分钟前
  • 花城
  • 力荐

冷静克制的叙事,各路人物匆匆登场,我还没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就淹没在了洪流里。生命如鸿毛,多灾多难的波兰“不会有自由”的感觉贯穿在整部电影里。最后的屠杀场景真是尤其震撼。

5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寻找真相 为何秘密处决地 会招摇地挂着斯大林的画像 是为了具象地控诉?

54分钟前
  • Andrea1949
  • 推荐

我认为,波兰最好的二战片,前四名依次是: 《下水道》(瓦依达执导)、《卡廷惨案》(瓦依达执导)、《钻石与灰烬》(瓦依达执导)、《一代人》(瓦依达执导)!

59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没有历史真相的人生是苟且的,所以他们一代代为了守护真相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

1小时前
  • 高歌
  • 力荐

历史价值。

1小时前
  • 畸小山
  • 推荐

默克尔当时笑眯眯地参加了首映。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觉得这样一部“还原历史”的片子还远远不够,苏军可不止是对波兰军官做出这等事情,也不止是苏军曾这样做过。而你们记得的呢?却仅是德国的邪恶,德国的罪行,而德国人不申辩,继续沉默。时间也不能证明或者治愈什么。唯有爱能。

1小时前
  • Irgendwann
  • 推荐

确定是安杰伊·瓦伊达?

1小时前
  • 孟克依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