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在伊拉克受挫以后,官方开始考虑退兵(仍保留一些军事基地),民间开始反思。然而因为这场战争死伤更多、流落失所的伊拉克人民,由于国际话语权的缺失,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帝自说自话,为美国自己的子弟纪念,为自己的立场辩解。这本来也算人之常情,只是我想问问:“你们政府发动战争的理由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请问在哪儿?你们在伊拉克恨不得掘地三尺,找到了?阿布格莱布监狱发生的种种暴行,就是你们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解放?”
可见,让美国人死伤枕籍的、让伊拉克人血流成河的,不是别人,就是美国那些利欲熏心、冷血虚伪的政客!他们才是这些悲剧的根源,反思的矛头不对准这个,对症下药是谈不到的。美国人想拍一些反战的影片表示自己在反思,但不明晰这一点,都很容易被美国官方利用包装成征兵宣传片,让更多的年轻人自以为为国征战,实际却沦为了被利用的牺牲品——全都会被称为侵略者的炮灰。
2006年《星条旗永不落》英文名:《 Home of the Brave》,让我先吐个槽,中文译名我没搞明白为什么这么叫?米国国歌唱多了吗?英文直译 勇士之家难道不能点题吗?这个和国旗有毛关系?征兵广告吗?
这部电影是友情推荐的,其实刚开始看剧情片我是拒绝的!因为看完,DUANG~ 你会有许多想法,会写的很长。。。大家一定会说,这么普通的电影 哪有那么多感想。这一定是假的。。。(不开玩笑了,呵呵)。
言归正传,影片是反战题材,从多个侧面,多个人物事件描述战争对其回国后的影响。。但是描写的并不那么深刻,全片不如结局那一句话深刻:Wars begin where you will but they do not end where you please-Machiavelli。
整个电影都是以美国人自说自话的形式进行。。因为这场战争只是一部分人的战争。。米国只是在别人家的土地上祸害别人。。回国以后自然不容易融入以前的生活。但侧面描写出了米国对于退伍军人非常的关怀,心理治疗,就业,连治疗费用都是国家照单全收!难道这不是征兵广告?我们来看一组数字:美方,4500-5000名军死亡,20万名左右的军人受伤。伊方:10,800人名士兵伤亡,游击队113,728人伤亡,平民120万死亡!战争没有绝对的赢家,也没有对错,米国人的这些伤痛和这120万贫民比起来就小巫见大巫了,电影的角度是不是描写的太自私了一些,所以大家的评分还是很合理的,豆瓣6.8分,已经是很不错了,毕竟题材还有枪战写实方面还是不错的,如果角度在中立一些,叙事不那么散,深刻一些,也许分数会高一些。
我的童年是在军营中度过的,我曾经很自豪,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陪伴我的是迫击炮、装甲坦克、54式手枪、苏式冲锋枪(现在人常说的Ak47)……这些令许多男孩子都梦想的东西,伴随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
在我的印记中,有这样一个清晨,军号吹响,我爬起床,向窗外望去,大院里一辆辆的卡车排列整齐,一排排的士兵有序的登上车,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那么的士兵集结在大院的广场。在那之后,我便从大人们的谈话中或多或少的知道了些关于自卫反击战的事情,很多同龄人似乎对那场战争早已没有了印记,但对我来说,我很难忘记,在我的家里如今依旧保留着自卫反击战的很多东西,军刺、奖章……当然,这些并不是我父亲勇敢杀敌后带回来的荣誉,而是父亲的那些战友,那些从那场战争中归来的人们送给父亲的纪念品,战争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家里总会来形形色色的军人,有些善于表述,有些沉默冷静,但他们却有着对于那场战争同样的描述。我曾经把他们当作英雄,并且一再恳求他们给我讲战场上的事情,营救,战壕,对峙……
然而,那时的我并没有想过,那些英雄是否愿意说起那些,因为战争留给人们的是太多的创伤,没有谁愿意揭开创伤。
在我的父亲床头,现在还放着一本巴顿将军的自传,这是他最爱的一本,他曾经告诉我他期待战争,渴望在战争中成为人们拥护的将领,然而每每当他说起这些的时候,我都会不予理睬,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开始厌倦军人,但我很清楚我的叛逆从抵制参军就开始了,我曾经无数次的在饭桌上与他争吵关于战争的很多问题,从中东的数次战争到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从阿富汗争执到伊拉克,我突然发现,我和父亲很多年的交流是这样过来的。
很多年后,我没有参军,没有上军校,离开了军队大院,那些有战士左右身边的日子,越发的变得模糊,只是偶尔,会被一些描写军队大院的电视、书籍勾起童年的事情。
这是我和战争的一些故事,也是一个电影唤起我的故事,很难说我讨厌军人,就会讨厌战争电影,我想虽然我是大张旗鼓的标榜着我的反战态度,一到战争来临的时候,我还是会冲上去的那个家伙,如同朋友说我激进而且容易冲动。战争电影我收藏了很多,随着近年来的局部战争,一些反映这些战争的电影,我也相继搜藏起来,去年拍摄的《星条旗不落》似乎打动我的更多些,作为好莱坞首部描述伊拉克战争的影片,通过从战争中归家后的几位退伍军人向人们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场景,身体的残缺,心灵的创伤,所有这些围着在他们的周围,迷失痛苦,从这些方面,影片很像《生于7月4日》,从战争中回来的人们,如何摆脱战争的阴影,如何生活,是我们要去关注的重点。正如,前面我所说到的关于我的故事一样,那些从自卫反击战归来的人们,其实很难去回忆发生在身边的痛苦经历,而不被理解或遭误解,让他们更加痛苦,异样的目光,有意的回避都会让他们更加无法去面对生活。
谁去安抚他们的伤,我想我们不需要再去责备这场战争,不需要一再的去表明立场,而是给予那些从战争中归来的人多一份理解关心,或者支持。对于深陷战中的人们,多一份帮助。正如影片最后,失去战友的士兵选择在次回去,不是为了必须赢得战争的胜利,而是去帮助那些还需要帮助的人们。
自从病了以后,感觉更能体会其他人的感觉。
两个泪崩时刻,一个是汤米和乔丹女朋友整理乔丹遗物时拿出了那个送给乔丹的麻花辫,按照剧情能猜到吧,这是两个人的情物,镜头给到的一瞬间我就泪崩了。感情太丰富……另外一个就是汤米砸车,被他爸爸紧紧抱住。
汤米一直在挣扎,战场失去兄弟的他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之前的一切又真实又虚幻,剧中所有人都是这样的问题吧。不知道之前的经历都意味着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意义存活。经历了生死之后所有的事情都变得有意义了,经历了生死以后却不知道为了什么才有价值。
有篇文章讲我们为什么对手机上瘾,我想他们可能也是这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在安全活着的时候就用力的去爱,用力的去活,也可以说是一种短暂快感。和刷视频带来的空虚快感不一样,那是一种发自内心活着的快感。回到社会,快感没有那么容易就获取到,时间线被拉长,很容易让人感到厌倦。电影里人物的那种自闭和不受控制的情绪我也有经历,或者也正在经历。周围的人很多都搞不明白,觉得是我不懂事,或者不够成熟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想说,这是生理的,不是我想控制就能控制的住的,浑身燥热瞬间出汗的反应是我能伪装的吗。
电影的最后果然最好的方式就是打开自己与人沟通,接纳别人的走进,反过来这也是最难的地方。
汤米,凡妮莎和威尔医生是幸运的,身边一直有人陪伴和支撑,贾马尔本也可以幸运。
这台词简直写得像情书……
自我治愈才是王道~ 倾听倾诉都是浮云~
美国的主旋律片
战争的创伤是社会,不是个人
我们谴责美国,谴责美国军人,殊不知他们的痛苦,为国还是为了生命?内心的煎熬。。。
还有点期待的,其实很普通的片子,我的装备都比影片里的大兵装备好.....
反思战争……
真实的伊拉克战场,真实的伤痛,牺牲的意义。
马基维里说:战争有开始,但没有结尾。
哀大莫过于心死
fucking war!!!!!!!!!!!!!
Wars begin where you will but they do not end where you please-Machiavelli
战争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开始,但不会在你希望停止的时候结束!50这次有点搞,其他故事挺感人的,当然还是无法准确去评断战争的对错!
无人区可以拿8分,而这部只有6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豆瓣受众的真实价值观,当然,你们可以发散到整体中国人 我也不介意。
浪费了亲爱的塞缪尔,太难看了TAT
有点闷,战争后遗症。
用力过猛,但还是好片。50cent显得嫩
Wars begin where you will but they do not end where you please。
Come on,不要在把战火烧到人家土地上的时候自己扮可怜博同情好不好?整个片子还不如最后引用的那句名言深刻
电影的反思又能有多少的力度影响现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