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岁的红衣小女孩,牵着一条年迈的大狗,带着一个精神病人,向着往日只敢小心翼翼窥视的鬼屋前进――那里,也许会是他们的新家。
蓝天澄澈,和风浅淡,这一行奇怪的队伍,穿过广阔的绿草地,幽冷的森林,经过水光粼粼的湖泊,停留在一片草坡上睡上一晚,第二天再在阳光温暖斑驳的光辉下悠悠醒来――
伊凡对我憨憨,快乐,懵懂,木讷,温暖的笑。
大狗对我憨憨,快乐,兴奋,友好,温暖的吐舌头,小声的汪汪叫。
真好。
这是第二天了,走,城堡就在不远处,我们继续出发。
这是电影临近末尾的片段,我觉得这是电影里最温情与酸楚,最打动我与亮色的画面――
在此之前,我们看到,女主贝蒂的灰暗生活是那么孤独冷落得令人心碎。
在电影的一开始,姐妹两探险鬼屋,当鬼屋的门自己打开时,姐姐艾妮格就害怕得立马抛下贝蒂回家,之后我们看到,艾妮格理所当然的又抛下贝蒂跟母亲来到城里去结识新的朋友,表面和睦的家庭时有暴怒的争吵,母亲有了一段新的感情,打算与父亲分居――她也离开了贝蒂,然后学校里,善良的贝蒂愿意接触的全班都避之不及的一半脸带有胎记的男孩昆汀又利用她善良和天真捉弄欺负她,使她在全班面前出糗(当时全班同学唱着取笑贝蒂的歌谣时,我看见贝蒂明亮动人的大眼睛里蒙上一层说不出的哀色与惊恐),最关心自己的父亲宁可一厢情愿的给自己一个并不十分想要的游戏室,也不愿给自己买一只即将被屠宰的年迈大狗……
一个小女孩的人生,为什么会变得那么沉重?
直到遇到伊凡。
那天天阴,贝蒂在距家一墙之隔的精神疗养院附近的灌木丛里捡到一个逃出来的精神病人伊凡。(年轻,大概二十出头,有点小帅)
彼时,身为精神病医师的父亲正在附近锁门,伊凡衣衫单薄的瑟缩在草丛中,抬着一双三分惊恐七分迷蒙的眼睛虚弱而可怜巴巴的看着贝蒂。
“医生的女儿”
他说。
贝蒂迟疑的看着他,而他的父亲,一个精神病医生正俞走俞近。
“跟我来。”贝蒂说。
她带着伊凡躲到家里的小木屋里――她决定保护他,就像养了一只兔子。
是的,贝蒂养了一只兔子叫伊凡,她每天偷偷的到小木屋里给伊凡送吃的,当然伊凡不可能像兔子一样只吃萝卜,他还需要面包,小女孩想方设法从大人眼皮子底下送食物的场景有趣极了,然后为了不让伊凡憋三急而而与他约定敲门七下的暗号让他自己开门,天冷了,她偷爸爸的毛衣给伊凡穿(当然精神病人伊凡反着穿了),贝蒂教他说自己的名字,和她玩耍,和他倾诉,说话。
每日短暂的相处,是最快乐的时光。
伊凡真是一只好兔子啊,虽然他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可是他会温和的笑,给她拥抱,予她渐次在人生中流失的温暖。
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感情。
这是不是她十岁人生中仅剩的温情?
在学校里,她对昆汀说:“我的人生里从此多了一个人。”(彼时,大家都不愿和昆汀说话,歧视脸上有胎记的他,只有贝蒂愿意,只有贝蒂,可是后来……)
我的人生中从此多了一个人。
姐姐走了,妈妈走了,父亲爱他却也整日忧愁且不理解她――生命中重要的人一个一个缺失,可是,这一刻,我的生命中多了一个人。
他会静静的听我说话,会对我温暖的笑,他十足的信任我,什么都听我的,他对我非常非常好,而且,他不会想要离开我。
所以,在很久很久之后,有人问我,你的初恋是几岁时,我说,十岁。(原版小说里的情节)
可是,也许整体偏阴暗的电影这一段温暖太过刺眼,也许是老天还要再捉弄一下这个女孩,又或者只是现实太残酷。
父亲要把藏匿伊凡的小木屋清空,改成游戏室,那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现在,伊凡也必须要离开她了!贝蒂说:“你根本不理解我。”
父亲确实不理解她,尽管他作为医师,他知道自己的女儿敏感成熟,可是,他也仅仅是知道而已――我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可是我并不打算为此而更好的理解你,我,并不算以此更加靠近你,互相取暖,或者,为你做点什么。
知道,但是装作不知道,我明白你是怎样的敏感善良,可是那又怎么样呢?
因此,阻止不了父亲的贝蒂只能收拾行李,写好出行笔记,打发伊凡走了。
“你一定要走的很远很远,然后好好生活下去。”贝蒂说着将自己的发绳给了他,伊凡似懂非懂,踌躇前进。
回家后,那一晚,贝蒂拿着破碎的全家福上的玻璃碎片想要自杀。
当碎玻璃划开柔嫩纤白的手腕,我们得知道贝蒂同样割腕自杀的奶奶,以及她在伊凡手腕上发现的,割腕的伤口(伊凡也曾割腕)。
我要死了,可是没有留恋了,世界上太多的美好已经来不及经历,我要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了。
多么绝望?
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已经找不到活着的理由。
幸而伊凡突然出现在了窗下向她招手。
他没有走远!
贝蒂开心下楼抱紧伊凡,继而她回去收拾行李,她要带伊凡去新的家――那个森林深处的鬼屋――那个,伊凡新的家。
在出发之前,她和伊凡一起偷了那只即将被宰的可怜老狗,继而一幼一病一狗就出发了。
(别去想此时,没有生活能力的这一行弱势群体未来的日子怎么活下去,你只需知道,此刻,她们正迎向短暂的光明。)
蓝天白云碧水绿草,红衣女孩的温暖明亮,那么鲜明。
我是在b站看的,当时这一段有许多弹幕说:她父亲真可怜啊,妻子跑了,病人跑了,女儿也跑了……
看到这里时,对于她父亲我也不由得莫大的同情,可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一个婚姻的终结,一件事情的结果,一定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她父亲自己也是有自己的责任的。
不过,我觉得,这份苦果太沉重了。对贝蒂,对父亲,都是。
终于,当贝蒂来到鬼屋,发现那里不如自己曾经想的那么可怕时,她开心极了,心里已经开始勾勒伊凡生活在这里的美好画面了,如果真的成功了,以后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守着城堡的精神病人,又是很无限遐想的故事。
可是,故事和现实总是冲突。
父亲和母亲以及姐姐一起找上城堡,让贝蒂回去。贝蒂愣了愣神的功夫,伊凡已经不见了,大概是害怕精神病医生的贝蒂父亲。
贝蒂后来在屋顶上找到了伊凡,却差点失足落了下去,幸好,伊凡救了她――伊凡抱着小女孩,一步一步,走向昔日他最害怕的女孩的父亲。
他将女儿还给他。
电影结束。
这里和小说不同的结尾我想说一下,电影里的角色多了一个精神病女佣可以偶尔来帮佣,也稍稍给了贝蒂并不完全的温情,并在父母和警察差点发现伊凡时神助攻,使得在父亲决心清理小木屋前都没有发现伊凡,而且为此多出的“精神病人只是不适应现在生活的台词”也提供了伊凡和小女孩继续生活的可能性――让轻度患者伊凡以帮佣的身份继续存活在贝蒂的生命里。我情愿是这样。
可是小说里,没有女佣萝丝,精神病患者不可能生活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即使女孩的父亲是医生也不行。小说里伊凡单枪匹马为贝蒂偷来大狗,教训昆汀,最后被昆汀用重物差点打死,头上血流如注,意识到自己毫无办法的贝蒂只得妥协,向父亲暴露伊凡来救伊凡――而告诉父亲,就意味着,与伊凡分开。
她不想伊凡与伊凡分开,可是,她更不想他死。
后来,伊凡活了下去,却也被永远的抓住到精神病院,曾躲多次试图再逃出来找她却不断的被抓回去。
最后,跳楼,死了。
所以,相较而言,电影的结局算是很美好了。虽然对昆汀的交代不明不白。
我喜欢电影的结局。
因而电影整体也变得治愈。
看电影,对于我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美妙的方式接触或者逃避这个世界了. 电影是一种生活存在的方式.需要的并不多.只要带着一颗自己保持独立好奇的心,一份初恋般宗教般的热情,一种闲观云起云落的简单心境.说实在的,看电影是一个人的事情.热闹的,落寞的,微笑的.哭泣的,想起的,忘记的.都是你自己的. 享受电影是一个人的事情,公式永远小于或者等于一.而分享电影则是大于一的数学公式.两个公式要是计算错误了,就是矫情的欺骗自己。 当下装逼的.跟风的,热闹的.跳腾的国内影潭乌烟瘴气的厉害.从看没看过色.戒中梁朝伟露蛋蛋吵到投名状和集结号争票房,中国电影已经沦落为一种时尚的标签,沦为小资们伪装自己陶醉别人的化装品.战争,床戏,再套上一个中国被人人摆弄戏说的历史玩具,看没看才是最要紧的,看到了的东西则不重要了. 转个头,热闹是他们的.不属于我.我依旧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唱自己喜欢的歌. 真爱满行囊,静静的哼唱着一曲童年的歌曲.孩子演的,给现在梦中的大人们. 导演在处理影象中,对于贝蒂家的摄影中,采用的是在雾气的早晨,静止的朦胧的印象画派的手法.真的就这样用一幅静止的物象让我跌在梦中了. 贝蒂的爸爸哼唱着那首催眠曲子,在面纱中,听起过.中文歌曲应该叫做梦之浮桥.我喜欢这个曲子.尤其喜欢这个法国人原味哼唱的形式。 这个纯净的女孩贝蒂和那个从医院跑出来的伊万,总是让我的脑子联想到自己很多年前看过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的霍尔顿和他的小妹妹.伊万和霍尔顿一样,不适应现实的生活,同样进了精神病医院.但是我喜欢他们,因为他们活在我们生活的时间之外.他们想在我们所想之外.因为我们想不到他们所想.我们便固执的认为是他们出了问题.可是上帝知道:天呀,到底是谁精神出了问题.是凡高,是尼采,还是纳什伊凡? 贝蒂可能就是上帝派给伊凡的天使吧.或者伊凡是上帝赠予给贝蒂的礼物.这个很可爱的小天使,在照顾伊凡之前,就照顾着小兔子小青蛙和小狗们.还有那个没人理的红胎记的小男孩.可是在人间,她显然是那样的孤单. 因为父亲的工作因素.所以她从小就寂寞的生活在这个角落.因为父亲的这个工作环境,因为家里的女佣也是一个严格来说是病人的人.奶奶也是死于割腕自杀.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中妈妈爱上了别人,要去城里施展她的歌唱生涯.她不要呆在这个鬼地方了.姐姐急着迫不及待的去学校,因为她要到新环境中去认识新朋友.只有贝蒂是支持她爸爸的工作的.她用自己的血告诉爸爸:我们不仅是父女了,我们是血盟.冷清的家里.爸爸工作只有夜里很晚回家.所以小天使贝蒂很孤单.因为她跟自己说话交谈的时间多过和别人的交流.所以她的脑子里面有许多奇怪的念头.所以她说:我想我快要疯掉了.我喜欢他们.就是这样,伊凡出现了.天使邂逅了一个住在她心里面的人.于是贝蒂有了翅膀,再黑的夜晚也不感觉害怕,再大的风雨也不会躲避,她走过浮桥,去和伊凡挤在一个小窝里面,快乐的旋转着漂亮的裙子,用红皮鞋完成一张床的制作,两个孩子的天堂,贝蒂自己的秘密花园.两个孤单的人在一起,孤单褪色了.不是语言的交流,而是一种自然天性的流露.一个是照顾,保护,一个是依赖,无助. 可是,我们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随心所欲的事情.没有东西是我们能完全把握的,包括幸福,自由. 梦醒了,天使受伤了.先是那个秘密温暖的小窝要被彻底拆掉.对于这样敏感,温顺的孩子,她先是依照自己最妥当的安排送走了伊凡,她相信伊凡去那个温暖的有海的地方,就是安全的.她为他准备好了所有需要的东西.还将自己的头绳也交给了他.那应该是天使的翅膀了.天使不可以离开爸爸,天使要陪着爸爸."伊凡,你走吧.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垫起脚的一吻是告别.转身.跑进了黑暗中. 生活总不是梦中的美妙处境.接下来那个她信任的,与之分享秘密的,只有她去和他说话的小男孩却当众玩弄了她的信任.她的爸爸没有答应她把她喜欢的狗带回家,她的狗,伊凡,秘密,小窝都要离开她了. 可怜的小天使没有了翅膀.她不会飞了.她的梦破了.她想到了反正太阳要是毁灭了.大家都要生活在黑暗中,我要去另一个星球陪伴奶奶爷爷去了.这个家里面,好象没有人在乎这个敏感可怜的天使.即使是爸爸.也不尊重或者不能理解小天使的想法.她想如奶奶那样去自杀. 如同很多时候的习惯.这个天使喜欢凝视窗外.她经常下意识的守望着窗外的寂寥.透过窗外,她看见过爸爸沮丧难过的徘徊,她看见过女佣匆匆逃离的背影.她不安的凝望着暴风雨中伊凡住的小屋.然而这结束前的最后一次习惯的守望,她看见了在窗外的伊凡.没有人知道他何时守侯在那里,守侯了多久,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恰好的时间,给予了小天使翅膀."贝蒂"轻轻的一声.天使在下坠中,翅膀又飞起来了. 只是这一次.她要带着她的好朋友伊凡和大狗一起飞翔. 飞翔就是穿过苦难阴霾的天空注视未来. 这也是这部电影最童话色彩的一部分.也是哭泣的引水线. 在这个法国电影中,没有关于回归,救赎,人性,寻找,深刻,复仇的拔高东西.只是所有过的童年的简单梦的拼凑,一个温暖的故事,一个夏季在风中安静绽放的小花.只是一个成长中邂逅的蝴蝶,她只停留一会,就会飞走了. 所以,叫我"伊丽莎白吧."
555……%¥俺又哭鸟……%¥出于私人的缘故,俺给了推荐……给那些也许和俺一样有着如此敏感童年的人……毫不夸张地,俺小时候几乎就是Betti这样似乎只能和神经病交流的孤僻孩子,胆小、爱幻想、总是自己吓自己、对动物和弱小充满关爱、能干兮兮地去照料他们,总觉得家人不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此想要死去、离家出走、去冒险…………¥%啊啊啊啊~~俺胆小却又勇敢的童年啊
贝蒂的父亲说她是一个“敏感、想像力丰富”的孩子,害怕开关的门,总觉得有什么躲在附近,自己和自己对话,想过自杀。这些情节的设计都是从孩子的视角来的,很喜欢这一点。至于她会想到自杀,一点都不奇怪,同一天中,信任的人的欺骗,心爱的狗将亡,伊凡被迫离开,对于一个孤独的孩子,这和末日也差不多了。最后的部分,很绿野仙踪,带着低能苍白空有成人外表的伊凡和救下的心爱的狗,小女孩也有着浓烈的母性情节啊。
三星半。成功的没用任何超现实特效而构建出一个小女孩的异想世界,她的孤独,恐惧,对身边人真诚的爱,古怪温柔的女管家,需要保护的男孩,亟待解救的小狗。带着伤痛的人们,和她支离破碎的家庭。
有至亲在身边,孤独依旧无药可救。总想伸手抓住什么,哪怕圈养住的是一个精神病患。也许他们才能有着同样的敏感,明白我们缺乏的不过是一个眼神的交流、微笑或者深深的拥抱。
阳光与澄净的心 ~~~~From the child's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world with cunning and high spirit~~~~
关于悲伤的电影,贝蒂姐姐艾妮特出去上学,妈妈有了情人,而爸爸拒绝让他养狗,精神病人伊凡躲到贝蒂家里,贝蒂终于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后面贝蒂终于忍受不了孤独,和伊凡一起出走。。贝蒂她爸跟她说精神病人只是无法适应生活时的对话:爸爸,我觉得我快发疯了。为什么这样说?我也无法适应生活。因为你是个敏感的孩子,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情影响,而且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你没发疯,不要怕,相信我。
你有多坚强。心就有多柔软。如果一起这样走下去也不错。两个人一只狗。
什么叫法国小孩总是过分敏感成熟?对于片中小女孩我能感同身,生活在一个不和谐家庭、孤独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想很多,缺少爱渴望爱和自由,这都属于正常的好么?不明白豆瓣为什么有这种狗屁标签,总之不要随意标签他人。
孤獨感的存在源於人的疏離,情感的隔膜如灰塵隨時間的積澱而厚實,臆想便乘勢而入,對陌生世界的畏懼與觸碰激發出超離現實的想像,而這種幻想總是私人的,他人不解。家庭潛在矛盾的隱性爆發對女孩形成一種不透明的壓迫感,在懵懂臆測中外化為逆反舉措,信任崩塌導向出走,或許瘋子才是最單純且純淨的。
-你喜欢疯子吗 -我喜欢他们,他们很特别,只是无法顺利适应生活 -爸爸,我觉得我快发疯了 -为什么这样说?-我也无法适应生活 -因为你是个敏感的孩子,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情影响,而且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你没发疯,不要怕,相信我。
“法国小孩总是过分敏感和成熟”完全赞同这句评语。每个平静的家庭总有它隐藏的波澜,每个正常人的内心亦有他病态的地方,怎样去宽容和理解,这是最困难也是最容易化解彼此隔阂的良药。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说实话本片不是很打动俺,又或许源于自己的麻木…怎么说来,法国的浪漫和疯狂是可以划等号的……
孩子,其实你一点也不孤独。你拥有的东西很多···可是为什么我还是觉得孤独···
寂寞的、不被理解的心是不分年龄不分国界的。敬敏感的、脆弱的童年。2011.9.3
成熟敏感的小姑娘说,“妈妈,我的生命里多了一个人。”平淡的片子却让人感到既安静又美好。从伊凡的眼睛里可以找到久违的纯净和善良。
“妈妈,我的生命里多了一个人。”孤独是小时候最难熬的病。
善良,数倍得感受到这个世界,也许就会孤独。姐姐走了,妈妈离家了,爸爸只想给自己做游戏房,却不愿意救小狗,没有偏见去接纳的胎记同学结果带头捉弄自己。十岁的贝蒂站在深夜的窗口下准备自杀,那个捡过的疯男孩伊万回来了,站在月色下。世界上总有人和你彼此需要,一定会回来找你,牵着手走天涯。
满分。结束之前 一直担心,前面拍的太完美了结局怎么收的住,结果,收的很好。
孤独是贯穿始终的,女孩被爱所忽视,而又把那些爱给需要关爱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都是一样的,心灵上的创伤是无法被忽视的,关于地球的论证,与其说是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如说是在他们的心中,因为孤独一切都是将死未死的状态,因孤独而恐惧,因恐惧而逃避现实
孤单本身并不可怕,而是你感知了它。
最喜欢那段,贝蒂把自己的头绳解下来给伊万,后来伊万回来找她,她看他攥着的拳头,想要看看但他还是紧紧的攥着不松手“我不是要拿回来。”她撑开发圈套上他的手腕,“这样就好啦”,然后牵住他手继续向前走。一种相依为命的温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