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old Crick,一名稅務局公務員,每天用數字精確著自己的生活,按部就班,一成不變。他的這種生活状态,令創造他的“上帝”,──悲情小說家Karen Eiffel,也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妥善地安排他死於非命。直到有一天,Harold Crick知道他的創造主Karen Eiffel正在給他安排死亡,意識到這樣行尸走肉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人生不應該這樣匆匆結束。他不願坐以待斃,走進了吉它店……
這一部风格奇怪的電影,看上去怪誕不堪卻非常寫實,我們自刻板的Harold Crick和像患強迫症的Karen Eiffel身上,都會瞥見自己的影子,發出會心微笑。影片涉及我以前曾經討論過的內容:“未來已經安排,只是尚未發生。”到底有沒有命運?在命運面前,是接受命運?還是通過自身努力改寫命運?或和那個“上帝”共同譜寫自己的命運?像Harold Crick那樣?
影片开头是清晨,一个中年男人的房间。看得出,他规律生活,乏善可陈:每一天,在固定时间被闹钟叫醒,心中默念着1,2,3,4,将32颗牙齿上下左右刷动72下;打一个更简洁的的领带花样,只因那样会节省出42秒的时间,恰好用来赶上7点18分,而非21分的公车;而在那之前,他会精确的默数从家门到车站的步数,分毫不差。难怪。他是一名国税局统计员。终日面对整齐划一的报表和数字,如机器般日复一日精确运转。谈不上一丁点新意。他的房间,缺乏哪怕一样生动的物品,就算看上去多余也好。一件丢在地上的臭袜子,没有;一件略带色彩的装饰品,没有;一个女人,一条狗,没有,没有。
有人,终于忍不住。
一副置身事外般默然的女生旁白开始间歇响起。而听到旁白的人,不止你我,还有这个男的。于观者而言,这旁白,恰好解释了男人的心理活动,适时推动故事前进。如所有影片的旁白功能一样。而于男主人公而言,这简直像是精神分裂,是噩梦。在每一个细微事件发生的下一秒,这声音便被听到。她在对他所有的生命迹象作着补充说明,她甚至准确预测出他的下一刻。好像,这是她的小说,他只是其中被人主宰命运的男主人公而已。这念头让他发疯。而真正带来恐惧的,是他听到她提起他即将的死亡。
在有限的生命里,探寻存在的意义显得迫不及待。那所谓的永恒真理。他买了那把水蓝色fender,开始学弹小时候妈妈讲给他的歌谣。他不再细数每一级爬过的楼梯,不再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当然,这里该有一段爱情出现。终究是爱,才能拯救一副沉睡的灵魂。看上去更明了生命意义的女人,让漠然的生命得到了重生。导演,并没有在此叫停。他在等那位发出间歇性旁白的女作家,赐这男人死的结局。这恰好圆润了故事的开头,她那喋喋不休的追问,甚至是对死亡场面的模拟。似乎,只有死亡和悲剧,才能一部文学作品(和影片)够得上经典永恒。作为影片和小说的双重主角,他英勇地挡住了冲向小孩儿的公车,顺利完成从讨厌统计员到公众英雄的蜕变。而女作家,也终于良心发现,给了他肉体的赦免,给了观众一个更顺理成章的出口,从虚构的虚构中坦然走开,回到现实。
影片编剧叫Zach Helm。我猜,他一定有很深的文学倾向,很可能超越对电影语言本身的热爱。他赋予女作家对生命的绝对控制力,并在同一时空构建出两则故事,环环相套。是她给他死,恕他生,在影片里,更是小说里。最末,他笔下的她依旧端着那幅不偏不倚,置身事外的腔调,对在场的所有人宣布:生命轨迹的改变很微妙,一个善意的微笑,一阵温柔的抚摸,一个欢乐的拥抱,一番安慰的话语,会让一切看上去不同。我猜,他更想表达的是,面前的你我,也该被这虚构的虚构,触动到什么而变得不同寻常了。不是么?
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有时毫无逻辑可言
——马克·吐温
Harold Crick是个国税局的审计员,与无限数字打交道的人,其生活也如数字般精确。连续12年的每个工作日,每天清晨Harold都会把他的牙齿刷76次,前后来回38次,上下38次;他会以将近57步一街区的速度跑过6个区,正好能赶上8点17分的那班巴士...这些数字构成了Harold Crick精确但却极其单调的生活,他的生活麻木平静,没有丝毫激情,更没有任何爱情
突然有一天早上,Harold听到一个声音,如电影旁白般不停地念叨着他的一举一动,这个声音洞晓着他正在经历或是即将经历的种种生活细节。这个声音对他正在经历的生活的精确讲述使其惊诧不已,而这个声音对他即将经历的生活的精确预测更使他惊恐万分,特别是当这个声音预测他即将离世的时候
Karen Eiffel是个著名的悲剧小说家,自我封闭、整日嗜烟如命。
她最新创作的小说遇到了构思瓶颈,这使她本身的自我封闭在生活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也可以说是自我的封闭甚至自毁的倾向使得她遭遇了构思瓶颈——如何让小说主人公合理且伟大的死去
就像那款游戏《模拟人生》,游戏者设计着游戏中人物的各种生活细节,Karen Eiffel用小说设计着Harold Crick的整个人生,包括他即将死去的命运。但不同的是,奇幻的是,Harold Crick知晓自己的人生被那个“声音”设计着,他试图改变命运
小说情节发展与小说创作过程、虚幻与现实,讲述这两者交叉进行的电影还有部法国导演Francois Ozon的《游泳池》。只是《游泳池》更具惊悚感和文艺气质,而《奇幻人生》更具娱乐性与现实抨击力。与其说Harold Crick要从Karen Eiffel笔下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如说他们俩从笔下、从小说的结尾中拯救自己的人生。这个饱含生活哲学与道德寓言的奇幻故事,警醒着如Harold和Karen般麻木或者挣扎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不要让生活奴役了我们,不要让道德败给了生活
欢迎加入豆瓣小组Trembling Blue Stars(独立音乐 原创影评 本站下载预告)
http://www.douban.com/group/ilm/Harold Crick在美国国家税务局工作,沉闷的中年单身男人的生活。从某天开始,他发现自己在按部就班做事情的时候会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在叙述自己的一举一动,英国口音,且用词考究。最初他猜想是有人在跟踪他,颇受其困扰却不知道怎么避免。在一次等公交车时,他忽然听到那个声音说自己将要死去!原来,Harold是一位英籍作家正在书写的一部小说中的人物,Harold的所见所感所遇都是作家一字一字写出来的,自然,他的命运也就决定于作家的笔下。这个作家给这部作品设定的结局是主角Harold将会死去,而出版商已经开始向作家催稿,要求作家尽快交待Harold的最后结局......
我在不知那一期的《看电影》上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当时以为Harold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是脱离的,谁知一看才知道他们生活在同一个现实世界。作家在那边每打出一行字,Harold的命运就向前推进一点点。但Harold又是有知觉有思想的,他不想死,至少不想这么早就死去,他还没有接过婚,他刚刚遇到了心仪的女子,他刚刚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的两眼虽小却光芒四射......
本片看似喜剧,但除了剧情设计上的荒诞并没有多少喜剧因子。相反地,Harold是那种你最开始觉得无所谓但越来越讨人喜爱的一个角色,他虽然木讷迟钝,但对待自己的生活仍有热情仍有憧憬。他看待自己生命的态度诚恳,他不想死的时候泪流满面,他想死的时候义无反顾。设想一下,如果你的死亡方式将被人绞尽脑汁的设计,会是什么样的感觉?Harold不得不立即面对这样的遭遇,这也迫使观影者要么站在他的角度要么干脆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要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其实回过头来想,Harold的选择和做法中规中矩,是一个老实人会做的一切。这似乎不像是一部以夸张情节为噱头的电影应该有的设置,但作为唯一可以拿出来的电影结局,这样已经足够,我看得聚精会神,迎接他的死亡。
说到这里,我觉得不妨拍摄一系列这样的电影,作家都可以不变,但书中的人物可以变成各式各样其它类型的人,因为这样极端的情况很难够看出人生百态,帮助大家更深入的审视自己。热爱生命和不热爱生命,结局一定是截然相反的,哪怕都是一死。司马迁不还说过“轻如鸿毛”、“重如泰山”的么?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431017
好莱坞非处方药:宿命大补丸,需配合奇幻类型心灵鸡汤服用。特征:创意场景肠衣,有时需借助道具,颗粒虽苦,效果甜,对待失败者有神效。常见主治医生:金·凯瑞、尼古拉斯·凯奇、威尔·法瑞尔、亚当·桑德勒、本·斯蒂勒等。
后半部分不再巧妙
3.5星。创意佳,造势足,意识动人,只可惜结尾提供的死法不足以服人,完全没能压住阵仗。
我喜欢的故事,那个女作家实在演得太好了~~
這是一部文學興味極高,劇情不俗又感人的電影。 這故事原本是關於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就要死了, 然後死掉的故事。但是如果這個人明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然後真的死了, 而且是自願受死,儘管他知道可以避免....你說, 這難道不就是我們希望他不要死掉的那種人嗎?
高开低走,创意点和构思其实颇为奇妙,而且影像化呈现出的视觉效果也能给人留下不错的印象,但渐渐拨开迷雾就露出了心灵鸡汤的真面目。尤其是那个最诗意最美好足以让真人慷慨赴死的死亡,太镇不住场面了。
it could have been a master but the melodramafication destroyed it. i am sorry.
创意很好,但我实在想不出那个被废掉的结尾是怎样让其成为最优秀的英文小说的。这种类似的完全不可避免的BUG还有在一个叫罗隆祥的科幻短篇《山海间》,里面有一个宇宙闻名的诗人,而这个诗人在写一首即将宇宙闻名的诗,然后她就死了。聪明的做法是绕开写,但他偏偏要把它写下来,这就是悲剧。
看似有新意但完全不对味口。男主形象降分。配角虽都是大牌但不闪哦。感觉和金凯利那部楚门很类似。很一般。
-说这些你可能不明白 我可能是在悲剧里 无聊的悲剧里 -但是哈罗德 答案不可避免的取决于你所过生活的类型和你吃的曲奇饼的质量 很幸运的是当没有曲奇饼的时候 我们还拥有别的
创意很好,一个作家笔下将要被写死的角色因得知自己将要被写死找到了作家。情绪的把控与转变很好,喜剧、悲剧、正剧气氛的转换。但整个故事的整体掌控得却不够好,前面雇工人生笔墨过多,而后面遭遇命运,面对死亡笔墨不足。尤其最后两种结局的转折,男主角对于死亡的接受处理得不足。惜之。
有时 我们在恐惧 在日常琐事 在一成不变 在无望 在悲剧面前迷失自我 幸运的是我们仍能从我们熟悉的手上或一种爱的手势上或细心鼓励上或一个爱的拥抱上或温暖的安慰上安下心来 ------------------------ 3Q 肉同学
小说的主人公竟然真实存在,而且会由作家的文字决定他生命的走向。这么有想象力的题材已经加分了。而主人公知道自己即将会死后才开始改变乏味生活轨迹追求自己想要的方式,可能是在告诉我们这些活人,现在就是改变的时候了。
I'm her brother. Her brother in law! She has a sister? No, I'm married her brother!
"i like the part about the guitars."Maggie Gyllenhaal是个美女
继续神笔马良,比《恋恋书中人》少了意淫,多了人生思辨,魔幻现实主义也更多落脚在“现实”上。人生本来就有许多旁白君干涉者,有许多无意中主宰我们命运的人,我们知晓一个必将到来的死亡结局,努力活着,不过想成就人生这本长书的伟大和无悔。
30/3/2007 9:30pm Cultural Centre
现实往往比小说更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有时毫无逻辑可言。 ——马克·吐温
结局欠缺力度,所谓的无可比拟的“最诗意最美好的死亡”不过是这么一回事,看不出男主角要慨然赴死以完成一个伟大的当代英文小说的必然性。更别说最后峰回路转地逃过死亡。但即便结局稍弱,仍无法阻碍这部电影的出色和灵活。仍然可以打5星且仍然值得一看再看。妙笔生花,遑论很多打动人的真挚——爱情线。如果你是哈姆雷特,你会为了这个剧本而死去吗。
奇幻作家们都来看看罢,杀人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