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国的死刑充满创意:斩首、车裂、凌迟、枭首、腐刑、幽闭、剥皮、油炸、烹杀、老虎凳、站铁笼等。问斩与枪毙在我们的词汇中并不陌生,死刑是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概念。“一命一抵”,是习惯性接受的观念,但并不符合现代的法理精神。 2.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就有着关于死刑的废除趋势。根据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的统计,2009全世界已经有139个国家废除及不使用死刑(95国废除所有死刑,9国对一般状态下、非战时废除所有死刑,35国法律尚未废除但实际上超过十年未执行死刑);仍维持死刑的只有58个国家(这58个国家中,只有18个家在2009年有执行死刑)。也就是说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2/3的国家废除死刑,废除死刑是一种国际趋势。 3.中国每年执行死刑的具体数目作为机密从未公开发布。但据国外一些组织的数据统计,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执行死刑最多的国家。 4.2011年5月1日起,中国取消了13个死刑罪名。这是中国第一部刑法1979年颁布以来,第一次减少死刑罪名,把死刑罪名从68种减少到55种。但中国还是世界上死刑罪名最多的国家之一。1980年2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由最高人民法院将部分死刑案件授权给各省高级法院进行复核,2007年1月1日收回死刑复核权。中国在缓慢的前行。 5.目前仍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死刑能降低重大犯罪率。 6.同样是人为的干预剥夺人的生命,为什么“安乐死”不能被人类普遍接受而死刑却能在人类的历史中被普遍的接受? 7.呼格吉勒图这样的冤案不只是一个,不慎重思考和对待“死刑”,这样的人间悲剧一定会出现。并不是说中国要在一夜之间废除死刑,但希望慎用死刑,限缩死刑,尊重生命与人之基本权利。
看完我还是支持死刑,不是死刑判决错误就要废除死刑,既然死刑这么严肃就要求我们的司法制度保证程序、实质的公正然后才能判处死刑,算了,我这平头百姓够不上这么高端的议题,但是各种变态案件出现时候就感到死刑是必不可少的。举个栗子,杀人奸尸焚尸吃肉的这种犯人真的指望改造吗?不改造留着浪费粮食?我就问一句如果你是受害人家属你受不受得了,圣母婊当的很爽是不。整部片子传达的思想我有点震惊。不接受任何评论,这只是我记录自己的观影感受。
设身处地的想象他们的处境 被告强奸,离了婚,老婆带走了孩子,丢了工作,处处被人唾弃,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现在已经抛弃了自己,只好用酒精来麻痹自己;身患绝症,每次斗争都收效甚微,当面临又一次失败,回想起自己即将死去还没有几次性生活…… 那么为什么不呢?现在两人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什么可以支持自己继续活下去了,除了那个一直追求又得不到的理想…… 为什么不呢? 好吧,我们来设一个局,做一个无罪又误判死刑的活生生的例子! 然后……………………就这样了。 我不觉得他们有多伟大,只是人生走到了那个位置,就让它最后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吧。
一出精心策划而来的完美的自编自导的悲剧,近乎极端化。前一小时三十分钟只是在渲染故事和氛围,而关于大卫·戈尔的清白也早已告知。就像是一个犯罪一样,人们需要的只是个动机和为什么?在酝酿了许久之后,后半个小时的破局就显得一气呵成而且一步步递进又极富层次感,带来多次的惊喜观感。
一切线索已经指出了结果,但是当录像带中大卫戈尔转过头平静的看着画面的时候,所带来的沉重与震撼还是让我浑身战栗。
捍卫人权只是信仰,一点不妨碍其行为的残忍。
一个大学教授,不小心犯了一次性错误,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被毁掉,然后他就精心的构建了一个故事,牺牲小我奉献给自己执着的事业。。。编剧精心的编了一个我很震动但完全不感动的不现实的伟大故事。一是,这个片子的政治宣教色彩严重;二是,我个人不认同废除死刑;三是,为了政治目的走极端我无法认同
比想象中的更通俗好看,并不像之前以为的学院派电影,哈哈…虽然半途就能猜到结局,但后面剧情的百转千回还是会跟着走,不愿多想,只是沉醉…配乐很重,结尾镜头很带感,理想主义的殉道者啊,艾伦·帕克才不甘讲一个平凡的悬疑故事!
最大的问题在于:大卫悲剧的导火索是波林,波林让他失去了一切,而世上唯一理解他的康斯坦斯也要离他而去,所以最后他们一起为了此生奋斗的事业编造一个故事。但是,如果没有波林呢?
作为一个悬疑类影片,真相绝对充满震撼,包括温丝莱特在结尾处的反应也加剧了这种情绪。遗憾的是前面给的线索太多,跟州长辩论一场基本就暗示答案了。印象较深的还有反复闪现的文字标语。
那串自由的钥匙,在康丝坦斯迅速衰化的胃里、在牛仔藏于信封寄给媒体的录像带上、在狗狗玩偶塞满了棉花的肚中。拉康告诉你何为幻想,库伯勒教你接受死亡,但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心灵的自由,罗马尼亚秘密警察不能,德州州长或制度亦无可奈何。对于某些人,死亡是一种恩赐,但对于聂树斌药家鑫们,并不是。
雖然之前已經看過劇情簡介,但是看至最後一刻,還是崩潰到失聲痛哭。人究竟為了什麼可以丟棄掉自己的生命?IT'S YOUR FERR KEY. 然而你我都是貪生怕死之徒,只求苟活於這個骯髒醜惡不夠完美的世上,苟且度過一生。
从此你不敢轻言自己是理想主义者
用极端的方式卫道是践踏了生命的尊严?得了吧,你把那个2000多年前明知被出卖还不跑路,然后被钉上十字架的人搁哪儿去了?你当然不会感动,就像让西方人信仰的了两千多年的那个殉道者的故事也未曾感动过你一样。
十二怒汉里,从未交代嫌疑犯是否是真正凶手,8号陪审员的终极目的完全是对司法公正的不懈追求;本片中,死刑废除与否的争论也未有定论,震撼人心之处则来自于主角用生命的牺牲来完成对信仰的捍卫
这个世界需要偏执狂,但1个就足够了。有时候被震慑到痛哭并不是因为肉体的残忍,而是你不知道人的内心和精神竟然可以如此坚硬,与其等待被事后施舍的内疚,也许我们可以主动创造这一切,哪怕结果,微不足道。
“我们花一辈子阻止死亡,吃,爱,发明,祈祷,搏斗,杀戮...我们对死亡了解多少?在生命的某个时刻,当你的理智超越感情,当你的习惯战胜梦想,当你失去的无法诉说,也许死亡是一个礼物。”耶稣说,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就不能结出百倍果实。死亡,永远是殉道者送给梦想的礼物。
非典型的"最后一秒救援",失败反而是最好的归宿;以死殉道,张力十足,最后的结局尽管可以预见,但依旧震撼十足;斯派西的气场真强大。
用放弃生命的方式宣扬生命可贵?用践踏生命的方式宣扬生命的尊严?想要踩着自己的尾巴跳起来?你绕不开你的悖论。是的。我很震动。但不感动。
换位思考了一下,像我这么怂的人哪怕妻离子散也应该会想办法活下去。智商高的人自杀都比别人轰轰烈烈
最后半小时简直无法喘息。真相一波一波袭来,讽刺与绝望更是一浪高于一浪
上下文是多么重要。。
拉康给我们的教训是:心想事成的人绝对不会快乐。最符合人性的真谛是,尽力活在你的想法和理想中,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因为到头来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