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

HD中字

主演:彭丹,于荣光,尹扬明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7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东方快车 剧照 NO.1东方快车 剧照 NO.2东方快车 剧照 NO.3东方快车 剧照 NO.4东方快车 剧照 NO.5东方快车 剧照 NO.6东方快车 剧照 NO.13东方快车 剧照 NO.14东方快车 剧照 NO.15东方快车 剧照 NO.16东方快车 剧照 NO.17东方快车 剧照 NO.18东方快车 剧照 NO.19东方快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东方快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豪是一家不大的运输公司的老板,他的女友是这家公司的职员,她一心爱着阿豪,很想尽快结婚,可阿豪却总是不冷不热,经常对她吆来喝去。大卫是阿豪的朋友,他正好与阿豪相反,他在家中对老婆百依百顺。  大卫和阿豪相约去深圳游玩,无意中落入歹徒的色情圈套。他们拚死反抗,结果反将歹人失手打死。由于害怕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决定逃往越南。大陆警方通过调查发现,作案者可能属于正当防卫,因此想尽力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由于钞票被人抢走,不得已他们抢了一家餐馆。最后警方抓住了他们。清醒2022肥猫流浪记茜茜公主第三季美丽的婚礼跟踪者2022咆哮2023女人心兵人离家童盟 第二季水瓶座2016末日来临时夺命深渊天涯明月刀2012金钱陷阱媳妇的全盛时代红色房间2023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纯情拳击手德雷尔一家第三季处方暴徒这里可是佛罗里达艾什2018总裁误宠替身甜妻华丽转身我的儿子2021爷爷25岁功夫佐拉真假学园7周军的行走黑莲疑案坏本亲爱的,我把孩子放大了爱神之影极道青年唯一防弹武僧国语花开时节亡界之门夺宝奇局墙的呢喃13号驱魔火线警探 原始城市

 长篇影评

 1 ) 舍本逐末,这列东方快车脱轨了!

013|《东方快车谋杀案》

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国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女王”。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东方快车谋杀案》曾先后多次被改编,登上大荧幕。比较著名的版本有1974年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英国版,2010年《大侦探波洛》系列英剧第十二季第四集和2015年是日本富士电视台制作并播出的电视剧Special版。

今年,由肯尼思·布拉纳执导并主演,云集了约翰尼·德普、佩内洛普·克鲁兹、米歇尔·菲佛、朱迪·丹奇等一众大咖加盟的美国版最近上映了。我迫不及待地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然而却令我大失所望。

在成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脑残粉儿之前,我最开始只是一个「犯罪迷」,热衷于一切犯罪破案及侦探系列的小说和电影电视剧。但无论是从原著的角度看改编,还是从悬疑破案的角度看电影本身,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都不能被称之为是一部合格的作品。

人 物 形 象 崩 塌

我想,原著迷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大侦探波洛在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完全被塑造成了另一个夏洛克·福尔摩斯。

波洛原本的形象,是一个脑袋长得像鸡蛋一样,留着八字胡的胖子。他为人特立独行,像处女座一样,对秩序有着强迫症一样的坚持。他注重外表,年过花甲还要染得一头黑发,身上永远是一尘不染的。仅就外表来说,新版波洛的胡子,是在开玩笑吗?连豆瓣网友都看不下去了。

新版波洛的形象

豆瓣热议

波洛是一位绅士,他非常有礼貌。在书中,即使是面对为自己送行的陌生军官,虽无话可说,仍旧是“拼命接着话茬儿”不停地客套着说些漂亮话,只是在终于上车后,嘟囔一句“可算结束了”。而新版的波洛,在电影里多次使用“你能闭嘴吗”这样的台词,让人感觉好像穿越到了《神探夏洛克》剧组,卷福怼人那才是一套一套的。

不仅仅作为一名绅士,更是因为波洛是一个行动不便,上了岁数的胖子,所以他不会也不可能,在破案过程中去追逐犯罪嫌疑人。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不仅让波洛和麦奎因在钢架桥上上演了一番亡命逃脱,还安排阿巴思诺特上校枪击波洛不成,反被波洛擒拿制服。这一幕幕打斗的场景,眼前浮现的还是卷福。

在书中,波洛常常是靠逻辑的推理而得出设想和结论,而并非像福尔摩斯一样,更多的是靠刑侦技术。但是,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一开始,导演肯尼思·布拉纳就给波洛加福尔摩斯的戏,不仅让他通过脚印去破案,还熟练运用他的拐杖去拦截犯罪嫌疑人。尔后,又通过对玛丽袖子上的粉笔灰和书包里的地图,推断她是一名家庭教师。这桥段眼熟不眼熟?这么机智,怕是福尔摩斯上身了吧?

哦对了,导演还给新波洛(也就是导演自己)安排了一位念念不忘的情人,时不时拿起她的照片还呻吟着她的名字“凯瑟琳”…… 确定不是copy福尔摩斯的「The Woman」艾琳吗?

不能忍。

哈巴特太太形象的改编再创造,也让人大跌眼镜。作为原著中十分重要的角色,哈巴特太太是一个爱女不离口的碎嘴子美国老太太,她每次出场可能都会让人感到有些讨厌。但正是这样的反差形象,才呼应了她的真正身份。

可惜在1974年西德尼·吕美特的版本中,她绝口不提自己的孩子,反而开始念叨起自己的几任前夫。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延续了这样的设定,而且进一步夸张了她的性格特点。还把原著中瑞典女人奥尔森的遭遇安排在她身上,让她从一个爱叨叨的美国老太太变成了四处找男人的骚浪贱,导演是不是有毛病?

真的非常遗憾,原著中,「接着,响起了一个柔和、梦幻般的声音,跟在这次旅行中所用的声音截然相反,哈巴特太太说话了……」我一直非常期待这个桥段的电影化改编,我认为这种差异是很考验演员功底并且很容易出彩的,可惜两个版本的电影均没有演绎。

还有一位形象的改编让人感觉到莫名其妙,安德雷尼伯爵。原著中,这是一位宠妻狂魔,他爱护并且十分呵护自己的娇妻,不忍让她受到哪怕一点伤害。但伯爵本人也是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虽然在波洛的破案过程中一度有些激动,但他始终是十分克制的。

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中,伯爵变成了一位神经质的暴躁狂舞蹈家(演员是个舞蹈家,不知道有没有关系)。一言不合就劈叉翻跟头,运用舞蹈动作打架斗殴,还时不时瞪大了丝毫没有感情的双眼怒视一切,感觉像要吃了波洛一样。整个观看过程我也是瞪大了双眼,感到十分的不可思议且出戏,是哪个医院没看好门,把重度暴躁症患者给放出来危害社会了?

当然,不得不承认,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对人物形象的改编有一处是非常巧妙的。原著中,波洛靠第六感闪现认为德国女仆施密特是一位好厨子,其实是有些牵强的。但在新版中,导演把德拉戈米罗夫公主挑剔的点餐,安排成由施密特提出了专业意见,从而让波洛察觉到她的与众不同。

讲道理,原著迷也不是不允许改编,但是要合情合理。

失 败 的 电 影 化 呈 现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描写的是一宗密室案件,整个过程发生在一列因为极端天气而被困在半路不得动弹的火车上。破案过程全部在车厢内,依靠波洛对十三个人的审讯完成。台词很多,几乎都是文戏。

1974年的版本,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电影化改编完成度很高。作为《十二怒汉》的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很是擅长刻画群戏中的不同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就在人物的对话中展现,唯一的暴力行为是阿巴思诺特上校误以为波洛为难玛丽,要冲进去解救玛丽的时候打了列车员米歇尔一拳,事后他还道歉了。

反观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为了强行制造戏剧冲突,导演安排了许多炫技的场面。多人围追阻截、安德雷尼伯爵神经质间歇性的犯病、雪崩的特效(真的很假)、追逐戏码层出不穷,还让波洛爬火车顶,钻钢架桥,甚至安排他被枪击。人物形象的崩塌不再提,单说这些场面设计,不仅毫无亮点可言,也落入了市场化的俗套。

这种所谓的高潮迭起,浪费了大量篇幅去展现并不重要的桥段设计,不仅对推动剧情无用,还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制造了困难。

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导演肯尼思·布拉纳,被视为「莎翁戏剧大师」,擅长拍摄华美的浪漫宫廷戏剧。《雷神》第一部就是因为想要努力展现与地球不同的神界因素,才找到肯尼思·布拉纳导演,这是题外话了。

他为了设置出「最后的晚餐」式构图,不惜打破原著中密闭的火车空间,让所有人走到雪地中去。但是除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导演拙劣的炫技手法以外,还有什么其他作用吗?除了人数相近以外,这两者有其他联系吗?

就镜头而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对半夜杀人的处理,以及多次运用的俯拍角度,本片中难得的亮点。

还有一点不吐不快,不知道肯尼思·布拉纳是不是执导了《雷神》之后受漫威宇宙影响,怎么也开始玩彩蛋梗了呢?邀请波洛先生前往埃及,因为尼罗河上发生了案件?

《尼罗河上的惨案》并不是先发生的案件后破的案,和《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样波洛从始至终一直在案件中。在他介入查询第一死者的被害线索之后,又陆续出现了两名死者。不仅如此,《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这两起案件,中间相隔了三年。

看到有人强行洗白说,哎电影里说的尼罗河上发生了案件也不一定就是最著名的那件啊,可能是先过去,然后又碰到了。我想说,哎有这种脑洞你不去做编剧真是可惜了啊。

以上,随便展开的槽点已经有近三千字。但这部电影我认为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它的改编放弃了阿加莎侦探小说的核心精神,本末倒置。

阿加莎笔下的侦探形象,无论是大侦探波洛还是马普尔小姐,均是注重逻辑描写的。他们通过观察细节和琐事,找出破绽和矛盾,结合口供进行逻辑推理,并从中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蛛丝马迹。

英剧《大侦探波洛》中的形象

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最与众不同的一点,也是令她的作品流芳百世的最重要的原因。案件所有的线索,从一开始,阿加莎就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侦探和读者们共享这些细节。可是哪怕你仔仔细细读编了每一行,知晓了每一处细微的不同,仍然无法推理出之中的逻辑关系。但是阿加莎会帮你把他们一一理顺。

她的描写是那么的细致,绝不让人错过哪怕一个细节。甚至有许多处,她会多次提出,一点也不小气。没有过多的套路,显得那么实在。阿加莎设置的情节曲折又离奇,都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她从不神化笔下的侦探形象,也不会让读者感到对调查情况一无所知。

在阿加莎的小说中,故事情节是最重要的,侦探本人不是。

1974西德尼·吕美特版波洛形象

反观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呢,不仅把波洛神化成夏洛克·福尔摩斯,还减少了大量原著的细节线索。推理过程失去了精彩之处,没看过原著的人,就会很容易产生这是牵强附会的感觉。导致整部电影索然无味,令人昏昏欲睡。阿加莎铺好的蒸汽火车轨道,肯尼思·布拉纳却要用它跑磁悬浮列车,这列东方快车又怎么会不“脱轨”呢?

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摧毁了《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电影。如果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真的还要继续拍《尼罗河上的惨案》,请换种思路,换个导演吧。

以上,首发于公众号(Ji-Danny),欢迎关注。

 2 ) 细数此版电影对原著细节的疏漏(献给观影后的朋友)

如果不是翻拍,这个故事可以打四星,毕竟风景迷人,配乐精美、卡司庞大,结局还感人。

但是这是对鼎鼎大名的阿加莎·克里斯汀的翻拍阿,还是一部赫赫有名的经典著作。作为阿婆粉站在尊重原著的立场上,二星真的不能更多。枉费我双十一熬夜剁手后的清晨为这份翻拍的期待创造的仪式感。

好好的一部英伦经典被美国人演绎成温情脉脉的感人文艺片。且不论再好的电影都敌不过原著的魅力。何况一部流失原著精髓的翻拍。绝对有种珍爱之物被毁的失落感。

人物性格的篡改就不多议了。波洛一个外表絮叨、内心浪漫、善于捕捉当事人心理的矮个子小胡子单身侦探形象变成一个暴躁易怒、以理服人、对着旧情人念念不忘的陌生侦探。连侦破方法都截然不同,剧首的脚印破案法简直就是翻版福尔摩斯?人家明明多次表达对脚印、指纹等传统警长依赖的容易伪造的表面证据的不屑啊!在《高尔夫球场命案》中,他就与靠“证据”破案的当地警长打赌,最后当然是崇尚人物性格、心理分析的小个子波洛赢了!

好了,下面来着重看看这部电影对细节的疏忽。
1、作案时间的忽略
这是原著一直紧扣的点。因为在阿加莎笔下,作案时间的澄清可以把嫌疑人锁定在小范围里。
原著:一点差23分的时候,雷切特房间回应列车员“没事,我按错铃了“的话是用法语说的。似乎印证了死亡时间是在此之后。

而他的秘书看似无意间透露的“老板不会外文,需要他翻译”,导向一个结论:此刻的回答并非雷切特本人,而是那时在他房间的凶手。这确实是大伙为波洛放的一个大烟雾弹,让人以为凶杀发生在早些时候。
而恰恰案件发生在大家都相互间作证,人人有不在场证据的二点钟。

2、有没有人逃过这场精心策划的作案?
有的。就是最有动机的妹妹——伯爵夫人,这很重要。
原著:伯爵严肃地以自己的名誉发誓,妻子那晚从未离开房间。
因为我们有12个与阿姆斯特朗案有关的乘客+1位列车员。证实伯爵夫人的缺席也恰恰引出12刀的另一个人——列车员。列车员是否参与直接影响了他证词的真伪。更证明了这个故事的事先策划,没有人可以逃出这节车厢的“罪恶“
妹妹这刀仇恨是由她先生替代的。伯爵先生绝不是易怒暴躁、动不动打人的痞子,而是深爱太太、并被这场劫难卷进家族仇恨的绅士。

3、对家庭教师玛丽的怀疑处理
电影:表现的只是说船上家庭教师各种焦虑,以及对医生(原著她的CP是四五十岁英国上校)说的话“等一切都结束了,等事情过去了 “让波洛怀疑她所说的事情是否就是谋杀案。
原著:火车被困雪灾后玛丽反而特别淡定,表现出“既来之则安之”的平和,与赶上这趟火车之前的焦虑形成强烈对比,让波洛更加确信她的目的就是要赶上这趟列车,并于此实施她口中的计划。

4、对哈巴特夫人的身份描述和漏洞刻画
原著:波洛并未直接知道哈巴特夫人就是母亲的身份,而是通过各种离奇描述中的细节捕捉出的漏洞。她因为身处三号——单数房间,门闩在门把手上面,洗漱包是不会挡住门闩的,与她强调自己看不到门闩让瑞典太太作证的证词不符。电影对这个细节完全可以特写出来。

另外,原著中哈巴特太太一直絮絮叨叨“我女儿总说”“我女儿在的话……”这也是一个伏笔,最后证实女儿就是受害者阿姆斯特朗的太太,特别令人唏嘘。电影里抹去了这个巧妙的伏笔。反而刻画哈巴特太太风流成性的样子。

4、结局的更改
原著:波洛坦然:“我可以荣幸地退出此案了。“顺理成章地把自己从漩涡里择出来。我们的波洛本就是一个重正义但又会迂回、大气通透、明事理的高情商资深侦探阿!绝不是福尔摩斯那样低情商高智商的直脑子!
电影:波洛那个拧巴阿,跟各位凶手较真阿,还把自己的命给交出去。Excuse me?黑人懵逼脸。

其它细节处理:
1)为什么严冬淡季车厢满座,异常火爆。而偏偏有位叫“哈里斯“先生没有赶上提前预订的列车,而波洛的最终到来让室友很尴尬郁闷。这恰是说明作案的细致,一伙人承包了整个车厢,计划中在封闭的环境中不带上任何局外人。
2)对车厢前后位置的疏忽
阿婆的小说特别注重作案环境的描写,她在《罗杰惨案》、《斯泰尔斯山庄奇案》中多次强调当事人的房间位置。同样,车厢位置也可以决定每个人的视角侧面证实证词的真伪和实施作案的可能性。
3)公主波洛引导的一句话“您的力量在您的意志而非手臂”公主下意识地看了一下自己的手臂,这才是经典的波洛探案法啊!

以上!一声叹息,对于深爱阿婆、读过30+本阿婆作品的粉丝,求导演放过《尼罗河惨案》!

欢迎喜欢阿婆的同道者一起补充和探讨!

 3 ) 如果不是这一版,恐怕感受不到2010版有多好

作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老粉丝,电影并不令我买账。演员阵容固然强大,演技也精彩,但故事讲得流于表面,像是身着盛装走过场的猜谜游戏。打斗戏、十二人排排坐、追打、开枪,以及最后大侦探波洛苍白的内心独白,无一例外附和着 2017 年末观众的审美偏好,但或许也掩盖了整个故事最拷问灵魂的主题,即,正义,究竟该如何是好。

事实上,在我写这篇东西的时候,社会新闻(准确地说,是各路自媒体)炒得最凶的一条,是江歌刘鑫案。按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是对这一主题最好、最掷地有声的呼应,但这一新版的表达并没能做到。反倒是 2010 年的版本又在我记忆里浮现出来。那一版做到了。

那不是一部被投在大荧幕上的影片,但它从各个方面无愧于「电影」(movie)这一称呼。事实上,这部由获得过 BAFTA 奖的英国导演菲利普·马丁导演的,投射在家家户户荧幕上的电影,可能是我在整部长达二十年的英剧《大侦探波洛》中最喜欢的一集,原因是,它令我感动、警觉而震撼。最震撼之处就在于,它让我反思:

“替天行道”这件事究竟该不该做?为什么?

2010 年那版,电影紧盯着有关“正义裁判”究竟为何进行拷问,从一开头就奠定了一种严肃而冷峻的基调。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一幕接一幕,皆是有关审判的令人悚然的情境:年轻的军官在波洛严厉的推理和质问下,扣动扳机开枪自杀;在伊斯坦布尔,众人掷石块,“行刑”杀死了一名通奸的女性。以上两幕,都并未出现在原著中,但却为接下来的讨论搭建了舞台:究竟怎样的正义才是正确的,而什么又是野蛮?

10 版的导演在波洛的对白中特意强调:“犯罪团伙”十二人一人一刀的仪式,是在替代陪审团,代表陪审团庄重行刑;它强调,这场谋杀象征着法律无法达成的正义。最终,一切铺垫真相推向高潮,水落石出,在逼仄的车厢里,波洛完成了他的推理分析后,异常激动,简直浑身都在颤抖,他高声说道:“你们没有权利代表法律!”

“我们是善良的、文明的人,但邪恶越过了高墙。我们寻求法律,求它主持正义。而法律让我们失望了。”

“不,不,这样做的话,我们都变成了街边的野蛮人!法律的规则,必须被高举,而如果它陨落了——”

镜头拍着波洛颤抖的双手。他将它们高举过头顶。

“——你拾起它,并且举得更高!一旦它被毁掉了,那么,对于所有社会、所有文明来说,便再无庇护之所!”

讨论还不止步于此。那部影片中还加入了对圣经、上帝和基督文化的讨论——

“这世上有比法律更高的正义。”瑞典修女这样说。

“那你就等待上帝来执行审判!”

“但当上帝没有做时,当这个世界仿佛生者的地狱,当牧师要求我们原谅那些不该被原谅的事情时,”修女继续说,“耶稣说:‘让那些没有罪恶的人们扔出第一块石头。’我们是无罪之人,波洛先生。我是无罪之人。”

物理上的艰难,风雪、寒冷、狭仄的车厢,与道德上的两难,是所有主角们必须面对的困境。对于波洛而言,这更加是一场对最深处的自我和信仰的探究。那个夜晚,波洛面色凝重的离开了车厢,将一众“凶手”锁在里面。

影片结尾,大雪之中,波洛穿过注释着他的人群——三两成群的那十三位乘客们——缓缓向闻讯而来的警察们走去。背景音乐一拍拍扣在紧绷的弦上。十三个人绝望却期待地看着他。他们看见,随着波洛一张一合的嘴,列车长匆匆掏出掉了一颗扣子的列车员制服,递给警察——这意味着,波洛最终决定用简单的谎言,放过那十二位私刑处死罪人的、“无罪”的人们。

女教师、军官、伯爵和伯爵夫人、修女、俄国贵族……他们继续装成陌生人,满眼热泪地注视着波洛转身走进暴风雪里。波洛顶着风雪,满脸凝重,六十四岁的脸上写满了痛苦和挣扎。他紧紧地握着手中的十字架,抚摸着。他背叛了自己的信仰。他非常痛苦。

毫无疑问,大卫·苏切特 是留给观众最深印象的波洛,这不只关乎外形,还有他的幽默、绅士、愤怒时的隐忍,和对待令他不耻之物时的冷峻——苏切特将一切处理的恰到好处。在《东方快车谋杀案》结尾,苏切特淋漓地刻画了波洛内心的挣扎。

没人知道那个夜晚波洛经历了什么,没人知道究竟是什么说服他放弃他珍视、信仰的崇高的法律,放过了那十三个人。而真正撼动我的,是他在作出这一抉择时的痛苦。他清楚,当把审判、裁断的权力从上帝、法律手中夺走,交由民众时,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滑坡,意味着暴力,意味着“文明再无庇护之所”,意味着野蛮。

如果将正义的执行诉诸民众、诉诸群情激奋,那么,我们要如何避免成为那用乱石砸死通奸女子的群氓之一呢?

法律的崇高,在中国人听来,似乎不以为意。群情激奋,将三个感叹号坠在“我会杀人”之后的人们,所表达的不仅是愤怒,更是对制度的不信任。

与一位正在德国读哲学的基督徒朋友聊到江歌刘鑫案时,她说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有神的概念,才有人的概念,才不会对人苛责。

“中国人特别喜欢‘替天行道’,”她说,“这是基督教文化里最反对的。审判是神的工作。

中国素来不是个宗教社会,而是世俗社会,或者是道德社会,我们对伦理道德要求很高,有时候甚至“非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朋友的这句话搞不好要招来反感。但今天,当我们像看电影一样观看这些社会新闻,并像参与互动游戏一样任由自己被媒体、自媒体挑动着情绪,在精神上抡起大斧狠狠劈向舞台中央的人群时,我们是否需要适当的审慎?

一些影片会趁你不备,给你狠狠 一击,让你毛骨渐悚,似乎并无惊天动地之事发生,却颠覆了你原有的期待,令你挑战自己之前的观念——毫无疑问,那年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做到了。

 4 ) 一部大型的同人电影,由猩猩在打印机旁敲出的剧本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烂片。导演压根就没看过原著,然后拍了部大型的同人片。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我看得第一部侦探小说。因为这部小说,我才喜欢上了侦探小说。 这也是特别的一部侦探小说。波洛在书中告诉我们“一般都是12个人,只有一个凶手。而这里,却是十二个人,只有一个无辜者。” 这部小说的精髓是什么?12个普通人,为了正义,杀死一头野兽。他们并非穷凶恶极,并非杀人不眨眼。仅仅是为了正义得到伸张,为了和小黛西一样的孩子。所以他们亲手杀死野兽。 同时,也因为他们是普通人,所以,他们并没有指派某一个人去杀死野兽。他们“在黑暗中,一个接一个通过哈伯德太太的房间,捅了雷切特。”没有人知道是哪一刀致雷切特于死地,没有人知道谁是刽子手,没有人会因为杀死野兽而心理上有负担。 当列车停下,他们会下车,消失在人海。就普通他们本来一样。 这是原著的精髓。他们是普通人。被迫组织起来,去杀死野兽。他们不知道谁杀死了雷切特。他们无需为野兽的死亡负责。 我一共看过两个版本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很遗憾,杀人都拍得不好。 上一部是哈伯德太太点了盏蓝色的灯,看着一个个人进入车厢,捅雷切特。他们是普通人啊,是守法公民!每人进去捅雷切特一刀就是为了大家都不知道是谁杀死的他。哈伯德太太怎么会盯着! 这一部就近乎胡扯了。一群人一起进去杀死雷切特。 苍天啊!我们先不说这些守法公民为啥能杀人那么娴熟——雷切特在这里是tm醒着的——那个火车包间能挤进如那么多人吗?麦昆因还那么胖! 麦昆因,原著说他是个“讨人喜欢的小伙子”。这一部里他比我还胖。我就够讨人厌了,导演还安排他酗酒。 酗酒不说,还安排他做假账。原著里每新出一个疑点,都是为了洗白某个人,胖波洛怀疑到那个“小个子,黑脸膛,说话像女人”的人身上。这下好了,麦昆因做假账了,所有疑点立刻指向他。 去掉了希腊大夫,把他和英国上校合二为一。这个改编就更糟糕了。 原文反复出现过“陪审团有12个人,车上有12位旅客。”为什么?雷切特逃脱了法律的制裁,那12个守法公民要让他接受制裁。他们组成了陪审团,他们认定雷切特有罪。 而原著的结尾,其实希腊大夫和鲍克先生也是临时组成了陪审团,波洛只是法官。当他问向陪审团时“无罪,法官大人。” 把希腊医生去掉,只剩鲍克一人,就成了经典的侦探和助手的套路了。 最要命的就是哈伯德太太。在原著里,她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一位矮胖,略微可笑的美国慈母”然而也是因为她的手提包漏了陷。 她反复的给人看“我的女儿”和“两个丑得要死的孩子。”“我的外孙,他们不可爱吗?”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她的女儿,和两个外孙,因为雷切特全部身亡! 把这个情节改了,哈伯德太太成了嫁过好几任丈夫,因为遗产有点小钱的半老徐娘,这编剧大概是大猩猩在打字机旁胡乱敲的! 至于其他的人物,懒得说了,反正波洛都能让人拿枪打他,还有什么不可以?哦,有的,波洛有个女朋友,还把她的照片带在身边。世界上居然有这么扯蛋的事! 最后,所有人在隧道里,摆出了一个最后的晚餐那样的架势。或许有人会觉得好,但这tm是波洛,他才不会说教呢。他也不会传福音,他仅仅说了两种可能,听取陪审团的意见后,就“荣幸的告退了。” 下边是在看电影是打的字,本来想整理的,看完了太愤怒。无法整理。

我正在看! 这是什么?大型的同人电影吗?黑人从哪里来的?古板的英国上校成黑人了?还当了医生? 麦昆因,“讨人喜欢的小伙子”比我还胖,我就够讨人厌的了。 哈伯德太太,天哪,我看得上一版电影就把她改得够烂了,这版看来更烂。 正好看到波洛说“我不喜欢您那副尊容。”然而,波洛不会那样的神态说话。不会用那样突然深邃的眼神。他会彬彬有礼的说这么一句话。 穿丝绸龙睡衣的女人是消失在过道尽头,不是跑到过道尽头。波洛起来也是要时间的,那女人在门口等到波洛起床后再跑的吗? 电影把英国上校和希腊大夫给合二为一了。厉害 。 更厉害的是用了一分钟不到就检查完尸体,知道几点死的,还看到很多刀。 最最厉害的是原著中希腊大夫搞婚外恋,英国上校则是非常忠诚。 比较奇怪的是当时我看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我看得第一本侦探小说)当时我就认为希腊大夫是黑人(对他描写是皮肤黝黑),这里倒是和我想象中的人物一致。 波洛还爬到列车上,列车旁边是万丈深渊。这一定是大力神,不是那位有着小小的灰色细胞的人。 我一个人的亲娘啊!那烧剩的碎片是凶手真的想销毁的。被小心烧毁(因为会暴露他们),你们见过剩下巴掌大那么一块的吗? 瑞典女人长得不像绵羊。 俄国公爵夫人,这里说是什么公主。她是挑剔,不是找茬。拍成尼罗河上的惨案了这是。 在雪地里喝咖啡,波洛先生对咖啡温度有特殊的要求,他永远不会去雪地喝咖啡。 真tm惊喜不断,黑人医生开枪打人了。这个导演到底有没有看过原著?

 5 ) 这不是波洛啊,波洛又不是福尔摩斯!

作为一个超过二十年粉龄的侦探小说粉(我既是福尔摩斯铁粉又是波洛铁粉,如假包换),我对片中波洛形象的刻画很失望。总的来说,这不是波洛啊,除了留着奇怪的小胡子以外,这根本就是福尔摩斯吧。 1.一上来就加了一个原著没有的小案子给波洛立威。案子的线索是脚印,然而原著中波洛的破案风格是心理流啊,他多次强调自己鄙视到处找脚印、烟灰、泥点的破案方式。相反,福尔摩斯最喜欢找这些线索。然后波洛就开始根据陌生人外表的细节推断他们的身份职业等等,并且大声宣布出来。这位亲,你剧本拿错了吧,这封面上写着福尔摩斯请你看清楚啊! 2.片中的波洛有时说话相当直来直去,一不高兴就叫人闭嘴,沉迷思索的时候分分钟给任何人甩脸色。这真的不是福尔摩斯?上火车前直接叫人闭嘴的那一幕分明就是神夏里面“你别说话,你吵到我了”的那一套。原著里的波洛是一个啰里八嗦、过分客套,说话繁文缛节一套一套,礼貌到叫人崩溃的好性子啊,随便多无聊的话题他都能热情地回应对方半个小时。 3.片中的波洛表示自己也有过一段罗曼史,并且随身带着旧爱的照片,没事就对着照片倾诉内心的声音,这……我觉得是相当OOC的。严格说来《四魔头》里面波洛确实有一点恋爱史,但是那本书基本上作者是比较失败的早期摸索,在后来比较成熟和成功的波洛系列作品里面早就抛弃了这条人设。波洛的“无性指数”比福尔摩斯还要高出很大一截,这种改编我实在是认同无能。至于随身携带照片的出处,好吧,我们知道福尔摩斯有艾琳的照片,我们还知道在盖里奇的《大侦探福尔摩斯》里面福尔摩斯好像确实携带过艾琳的照片。更何况这个电影里波洛的旧爱叫做凯瑟琳,不知道出处是哪儿,原著里是一个叫薇拉的女伯爵。 4.片中的波洛撬门、格斗、奔跑追逐无所不能,还亲自跑到火车顶上勘查现场,以上的每一条都是福尔摩斯才会干的。原著里的波洛是不屑做勘查现场这种脏活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己都说过,波洛不是猎犬,他只负责在安乐椅里坐着动动灰色脑细胞而已。 5.原著的波洛慢性子,行为做作浮夸,对女性极为殷勤有礼,是个样子可笑的小个子。本片中的波洛则相当冷静威严,行动力极高,反正一切都是在福尔摩斯的路线上飞驰而去了。听到证言立刻抓住女证人的手扯着这位女士去指认列车员,这种行为即使是放在福尔摩斯身上也粗鲁得过分了吧。

6.如果我没看错的话,波洛甚至还摆了一个双手十指相抵的动作!这位侦探,请问你是福尔摩斯上身了吗? 最后吐槽一下本剧的心理线。一开始波洛的人设是强迫症般的热爱理性和秩序,所以本案的疯狂撼动了他的心灵,以至于揭露凶手的时候他声嘶力竭地表示自己的良心不能接受说谎。然而,在接受了一点简单的劝说以后,我们的侦探决定获得人格上的成长,从此听从自己的心灵。这个套路,可以说是很无聊了。“我要追求绝对理性,但我最后发现我也是人”,这个中心并不坏,向我们展示大侦探也有脆弱的内心,这也并不坏,可是神夏不是已经玩过了吗?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了啊。再加上,波洛下了火车以后突然又回到了初始设定,再次开始爆发对称强迫症,好像东方快车的旅行带给他的灵魂震撼也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这样的话,他之前的声嘶力竭又算什么? 高冷干练、邪魅狂狷的侦探固然是极好的,但要看这些难道我不会直接去看福尔摩斯?福尔摩斯有魅力又不意味着每个侦探都非要搞成福尔摩斯。波洛的魅力就在于他浮夸做作的举止、客套啰嗦的谈吐。那种滑稽自恋的外表和智慧温情的内心之间的巨大对比,是多么激烈的反差萌啊(多说两句:这种人设是非常精妙的。第一,反差萌。第二,增加趣味性,原著里各路英国人花样鄙视这个“法国佬”简直是活灵活现,笑点百出。第三,其实这也是波洛的一重掩护,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啰嗦可笑的胖子,他靠着这种人设让所有嫌疑人证人放松警惕,套起话来如虎添翼。)把这些都抛弃掉,那还是波洛吗?当最后波洛威风凛凛、长大衣雪中飘舞、声嘶力竭地质问凶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完全崩溃的,这根本就是一个假的波洛!原著的结尾是波洛轻描淡写地提出了两种结论,然后问同伴选哪一种。同伴会意地选了错误的结论,不动声色地放过了所有人。这种含蓄而温情的英式作风,真的比改编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其他的方面:波洛以外的人物改编塑造算合格。主题挖掘没啥新意。某些镜头挺不错(杀人那段像《亲切的金子》,最后晚餐的构图也很美)。推理不合格。原著的亮点是出现了大量极度醒目并被多人证实的过分完美的线索,这些线索却又互相对不上号,最后引向一种惊人的解答。电影只是急急忙忙地把线索扔出来,连分析都懒得分析,再搞点打斗就结案了。我觉得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根本get不到推理的精妙之处。最可笑的是电影给出了原著中波洛的10个问题列表,然后没时间解答直接结案,请问不解答给问题干什么?红衣女子的背影有何深意?案发时间是几点?死者会不会说法语等关键问题全部直接忽略。那么这个案子哪里还有推理可言啊?

最后还有一个翻译的问题想说下。虽然我看的是国外版本,但电影里的那位俄国贵妇人princess xxxx中文版似乎翻译成了xxxx“公主”。我觉得这里princess翻译为公爵夫人更合理一点。第一,原著的中译本就翻作“公爵夫人”。第二,我记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的权威中译本里prince myshkin也是翻译为梅斯金“公爵”的。 ------------------------------------------------ 更新一点: 看了回复有人表示电影就是要改编,原著党不要太纠结原著。我想回应一下这点: 我一点也不反对改编,但我反对既不巧妙也没有意思的失败改编。我不要求电影和原著一模一样,但是我觉得比如说可以保留原著神髓,对波洛性格的某些方面作放大和创新,另一些方面淡化;又或者既然导演擅长莎士比亚剧,不如专心搞群像,刻画每个人的内心矛盾或者人与人之间的戏剧冲突什么的。而波洛只要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然后稍微卖卖萌就可以了。在我看来以上可能都是比该片更聪明的改编方式。《神夏》基本就是走第一种路线,我刚才特地去看了看神夏前几季的评论,基本上原著粉也很满意,没看过福尔摩斯的人也说好看。神夏里的夏洛克和原著里的福尔摩斯并不一样,但是很少有人吐糟这一点,因为它保留了原著的神髓,放大了福尔摩斯的一些方面(比如自恋啊,drama queen啊,冷酷面具下又有温柔的心啊什么的),弱化了另一些不符合现代观众品味的方面(比如严肃沉闷)。夏洛克是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福尔摩斯,但他仍然保留了福尔摩斯的内核。而这版的东快好像原著党也不满意,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也有很多吐槽不好看的,那就很难说不是导演的问题了。对于原著党来说,这个波洛跑偏的方向有点奇怪,就好比说你改编红楼梦,淡化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强化她的灵性诗意,原著党应该意见不大,但是你把林黛玉的性格改得像孙悟空,原著党就很难不吐槽了亚。 还有人说东快人人都知道结局,怎么拍都会有人骂了。我想说世界上没有烂题材(而且东快根本不是烂题材)只有烂片啊,福尔摩斯被影视改编过200多次,照样可以推陈出新重掀热潮不是? 哦,还有说“这虽然不是波洛可也不是福尔摩斯啊”的同学们,我的意思是这版的波洛严重福尔摩斯化了,我并不是说这真的完全就是福尔摩斯啦。

 6 ) 非影评。只是个人感受

# 我知道真相是什么 但仍然会买票 况且况且况且呜呜~ 东方快车来了 请各位乘客带好你的智商赶紧登上列车 寒冰列车之旅 再现完美谋杀 伟大而完美的故事应该被每个时代熟知 当年 一个下午 一杯茶 一张长椅 读完了原著 赞叹 虽然对这样的真相 我很想说mmp 由于太久远 我已经忘了案件细节以及推理过程 不可能忘记的是那谋杀动机和让我有点无语的真相 观影中 果然 很多很多情节细节我都毫无印象 这么说来 我只知道结局 由果溯因 好像也挺不错 电影有点小幽默 调节一下也是不错的 我认为悬疑效果制造得还是不错的 尤其是那个XXX出现的时候 一瞬间勾起了我对原著某些惊悚情节的记忆 心头真的为之一惊 怕怕 那红色的中国版终极海报不得不说做得挺有意思的 知道真相的一眼就看懂了 不过对于不知道的人来说 很明显是剧透的暗示 这样好吗 从购票平台来看 我看的这场真的满座 坐在我两边的几个人应该是不知道真相的 然后观影途中一直在窃窃私语: 可能是他干的 可能是这个人 哇是这个人 搞得我有点像上帝视角一样 有点优越感 然后最后真相来了 一阵唏嘘 不过 我哭了 尤其是最后的剖白和黑白的案件真相画面 真的看着看着流出眼泪 我也不知道为啥 虽然 这本来就是个悲剧 法律成了罪恶的帮凶,人心自然会来讨回公道 正义的天平未必总是平衡的 May you find peace . May we all . 总体来说,四个字:瑕不掩瑜

 短评

看得昏昏欲睡,没有想得那么好。然后下一部尼罗河惨案🌚

6分钟前
  • 几根佩毛
  • 还行

一定要问三遍的是:为什么不让Depp演Poirot!为什么不让Depp演Poirot!为什么不让Depp演Poirot!

9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根据经典电影翻拍,整体不错,推理性很强,就是德普死的早了点儿

11分钟前
  • A天涯任我行
  • 推荐

1.据并不可靠的消息,当年导演请约翰尼·德普演《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时候,德普听说有“床戏”,连剧本都没看就答应了。2.下次你还是坐船吧,坐船可以活五集,坐火车只能活半集。

12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非常典型的KBTC风格,几幕黑白镜头很有罗密欧与茱丽叶的调调,所以其实并不算原汁原味的改编,说是“作者电影”更恰如其分。审讯戏的平行剪辑太出彩,高潮段落酷似《最后的晚餐》的构图一出,惊起我一身鸡皮疙瘩。肯爷或许不是最好的storyteller,但不可否认他是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家。

17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推荐

第一次看70mm放映,可惜演员之间没啥化学反应,表演都压着,为低调奢华而减小表演尺度,实际上并不细腻反而大家自己都摸不着头脑,几段有爆点的也都压在了导演饰演的男主角身上,然而此君一咆哮就穿越到了莎士比亚剧场……

19分钟前
  • 影呆
  • 较差

我一直以为是Johnny Depp 演波洛……

21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仿效《最后的晚餐》那一幕构图的高潮戏真美

26分钟前
  • 鹿菏
  • 推荐

以前没看过原作也没看过其他改编,看这个主要感想是“原来这就是ptsd互助小组外出团建”……

29分钟前
  • 伊谢尔伦的风
  • 还行

前版我看过五遍以上,剧情滚瓜烂熟,然而这版真的完胜!画面随意截皆可成画,外景更如油画一般。氛围渲染简直不要太棒,整个人都哭得停不下来。画面和故事深度都到位了。而且在尊重原著人设的基础上强调了波洛设定的一些小细节,为主旨服务的同时又不失原著本身带的小幽默感。可以打满分!竭力推荐!!

30分钟前
  • 沐溪
  • 力荐

太平庸了 德普在海报最大纯属骗钱

31分钟前
  • 羚羊的灵魂
  • 还行

结尾完全意外地感动到唾泣,更加意外地随着片尾音乐哭到不愿起身。这一刻完全体会到了导演说的,对错之间的中间地带,该怎么去面对,波洛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答案。而那些受过伤害饱经折磨的人该如何发声,则是这个80多年前的故事在今天的意义。米歇尔最后的演技无可挑剔。

35分钟前
  • 杨欢喜Metiche
  • 推荐

一集柯南 都比這個精彩得多!

39分钟前
  • Yome
  • 还行

肯尼思布拉纳结尾的那段长对白,真是演技大爆发时刻,非常动人,米歇尔菲佛接下来那场也很出色。也是因为这两场戏,让我对整部影片的观感都改观了很多。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尼罗河上的惨案》超长预告片,一次中庸却有趣的改编,结局毫不意外泪点还是被击中,用自己的方式找回正义时的大快人心,真凶揭晓时的怅然若失,连同摄影配乐都值得玩味,肯爵舞台剧功底尽显,大侦探波洛是最可爱的强迫症,比利时口音很喜感,群戏不及老版,感叹Michelle Pfeiffer美人依旧爆发力惊人

44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推荐

很好看啊,画面很美,配乐很赞,差点看哭是我泪点太低吗……

45分钟前
  • 师诗尸
  • 推荐

事实证明,演技好也拯救不了自恋型自导自演各种加戏。风光浓浓的CGI痕迹,反倒让整体非常廉价。至于那个被各种吹的最后的晚餐的构图,只想说当年的条件Lumet都敢挑战局促空间里的群戏,这部电影的最大意义就是让人看到Lumet多牛吧

46分钟前
  • \t^h/
  • 较差

虽然很多bug但是最后一幕节目最后的晚餐看到cry

50分钟前
  • 小宝君
  • 推荐

强尼戴普死了以后我就睡着了

52分钟前
  • Eat Oranges
  • 还行

众筹不让导演拍《尼罗河惨案》能成么?

55分钟前
  • frozenmoo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