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在国内外获奖无数,再多的奖项也比不上我们对他的喜爱。这部电影向大家讲述了一段纯粹的、纯朴的、纯真的、纯情的爱情故事。影片一直在颂扬这种爱情,情祭这种爱情,质疑和反省现代城市文明。其中又包含着尊师重教的主题,为乡村教师唱响赞歌。
儿子在城里工作,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家奔丧。奔丧期间,儿子充分感受到了纯朴的乡情和母亲对父亲深挚的怀念,让儿子想起了听说过的父亲与母亲的爱情故事:年轻时母亲是村里的美人,与来村子教书的年轻老师——父亲,一见钟情。母亲用家传“青花瓷碗”为记号,为心上人送最好吃的“派饭”,通宵为他织“红”,每天聆听他的朗诵声,偷偷看他送学生放学……父亲和母亲相爱了。然而父亲被打成“右派”被带走,母亲就一直在回村子的路上等待父亲回来……
影片采用了时空交叉式叙事结构,分为现在、过去、现在再到过去。表现现在已过去分别用了黑白与彩色的画面。人们在彩色的过去时画面中追怀,在黑白的现在时画面中感伤。第一段现在时主要讲了父亲离世后,母亲对父亲这种40多年不变的爱情。第二段现在时着重与子辈与父辈的亲情,乡亲对父亲的敬畏之情。中间的彩色大段落是对年轻时父亲母亲纯真伟大的爱情故事的歌颂。这一大段落又可以分为四小章,讲述着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历程:首先是相识,其次是暗恋,然后是相爱,最后是等待。四个章节就像四段乐章为爱情奏响赞歌。影片处处透露出“情”字,又被“爱”包围着。
豆瓣上好多人说说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简单的仅仅是故事的情节,而在情节的背后则隐藏着张艺谋复杂的导演手法。他用繁复的叙事策略和视听手法一起构成了这部看似“大象无形”的电影。
影片从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过去时间,五六十年代父亲和母亲相识再到被打为右派的父亲重回三合屯,另外一个是现在时间,远在他乡的儿子回家为父亲奔丧并将父亲下葬。两个阶段都各有一个主干故事作为支撑。
整部电影由儿子充当叙事人,起到讲述故事的作用。在故事里加入叙事人,以方便故事的讲述这种手法早在《红高粱》里,张艺谋就已经采用过,但与《红》不同的是,本片里的“我”参与到了故事中来,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构成了故事本身的一个部分。
在现在的故事时段张艺谋采用了一种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风格,镜头非常冷静和克制。常常是固定机位,构图,画面都不求工整。而且大量选取了非职业演员,但与深受意大利现实主义影响的第六代不同,张的非职业演员选用更多的处于影片风格的考虑。
在现在的故事时段里,讲得是现实,而现实是冰冷的,所以张采用了低饱和度摄影,画面黑白,与过去时间画面鲜艳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乡村小学教了一辈子书的父亲为了筹钱翻盖校舍四处筹钱,遭了风寒,死在县城的医院里。母亲固执的要求要将父亲的尸体从县医院抬回三合屯,考虑到现实的种种困难,“我”试图说服母亲,看到了桌子上父亲和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因此引出影片最主要的故事——年轻时候的父亲与母亲的故事。
在过去的时间段里,画面非常漂亮,高饱和度使得影片像一幅浓郁的油画。好的导演总是用画面来说话而不是自己跳出来说话,因此,童话一般画面表现了张艺谋对待这一部分影片的态度,这属于过去,而过去是美好的。
第五代是以前所未有的造型艺术震惊影坛的,而张艺谋对造型的偏爱尤甚。他非常喜欢红色,从《菊豆》里高高悬挂的红布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小金宝的红唇及登台演出时的一袭红装,红色也或多或少的代表了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性格。执拗,热烈,一根筋到底。在《我的父亲母亲里》红色就是母亲鲜艳的头巾,父亲最喜欢的那件棉袄,也是不顾几天的连续高烧顶着大雪想要去县城看一眼父亲,看一眼,一定要看一眼,最后昏倒在半路。其实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多少投射了他自己的性格。阿伦雷乃曾经说,每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只讲一个故事,到了张艺谋这,则变成了,他只拍一个女人。不管是民国初年,还是文化大革命,还是九十年代,是在大上海还是在偏僻的小山沟,讲来讲去,都只是这个女的故事。
在父亲和母亲第一次相见的场景里,张选用了大量的升格摄影,拉长了画面时间,他反应的是母亲的心理时间。他的镜头语言使人很轻易的认同了母亲,放弃质问爱情到来的仓促性。而在母亲在山路上等着与父亲相遇的段落里,除了升格摄影,还使用了长焦镜头,造成我的心里只有你的画面效果。
在过去时间段落里的拍摄手法很容易使人进入到父亲母亲的故事中去,而在母亲穿着红棉袄终于在路口等到被打成右派而几年不能回来的父亲后,影片重新进入到现在的时间段落。过去的温暖鲜艳与现在的黑暗,冰冷对比,格外触目惊心。
在张的电影里,他常常刻意的忽略时间,他的故事总是几乎可以挪移到中国的任何一个时代。如《菊豆》里杨天青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民国初年,也可以发生在封建社会任何一个阶级严明的年代。但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片子里,他明确的在电影里表明了故事的时间,一次是母亲揭下一九五八年的日历,另外一次则是现在时间段里墙上的《泰坦尼克号》的电影海报。但这仍然是一个和时间无关的故事,五十年代的故事只是给父亲被打成右派赋予了一个适合的时代背景。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右派身份给父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右派”唯一的作用就是给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带来阻碍。而墙上的海报仅仅是交代了时间的流逝,起到一个表明时间的作用。没有明确时间的故事,就是通用的故事,张艺谋从历史的坐标中凌空为我们虚构了这么一个故事,所以无论是哪个时间段的观众,都可以轻易的被其打动。
罗姆在《电影与文学》中曾经说过,电影是一门“细节艺术”,在电影中,细节小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缕阳光,大可以是一个事件,柴伐蒂尼曾说过:“只要深入的挖掘,任何细小的事实都会成为一个金矿。”
传统的电影艺术靠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曲折离奇的情节来产生艺术震撼力,就像猛饮一杯烈酒,让人立醉;而也有一种电影,在剧情本身是淡淡的,却由于细节运用得绝妙,同样撼人心弦。就如真正的碧螺春到是极清淡的,要慢慢品尝才能觉出其甘香高雅。
在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他和她终于已经成为了“我”的父亲和母亲,这在影片开篇观众便已知道,这部故意舍弃了悬念的电影,可以说,成功的关键之一便是胜在细节。
类似我国古代戏曲中对“关目”的应用,契科夫也曾经主张过,一切细节都应当是精心设计的,都应当贯穿于始终,只要戏一开始墙上挂着一把手枪,到剧终时它就应当用于杀人。细节当然可以用来作为贯穿道具或动作来为主题服务,然而文艺作品中细节的震撼力却绝不仅于此。
就且让我们暂时放开片中浓郁的农村风俗风情,抛开凄婉清丽的段段乐曲,把我们的目光和焦点投注到这部影片中的细节中来,开掘个中 “金矿”。
母亲的“红”——心意
“红棉袄”
第一次见父亲的时候,母亲穿了她的新棉袄,母亲的身形娇俏,本会让人显得臃肿不堪的棉袄裹在她的身上,也沾上了几分轻盈灵动。棉袄是水红色的,红而不艳,亮却不俗,仿佛在那样的青山绿水中,在那样宁静的村落中,从来就应该有一位这样清秀的红棉袄辫子姑娘。
父亲是从城里来的“先生”,他的到来引起了村里一阵不小的轰动,围观的人群里,有那一片鲜活的红在跳动。
看完“先生”,母亲小心地把红棉袄收在柜子里,端端正正地放,仔仔细细地压,简简单单几个手上的动作,年轻少女细腻、多情的心已跃然银幕。
轮到“先生”来母亲家吃饭了,母亲一手扶着门褴,冲着父亲甜甜地笑,阳光照着那清亮的眸子上一帘青青的睫毛,那娇嫩的红唇下一合晶莹的贝齿,还有那件红红的棉袄,也伴着母亲,朝着阳光笑。父亲也笑了,说不清是喜欢上了这件母亲穿的红棉袄,还是喜欢上了特地为了父亲而穿上这红棉袄的母亲。
“先生”要被人带走了,临走前答应会来吃一口母亲做的饺子,母亲等待着,从柜子里又取出了那件父亲喜欢的红棉袄。
红棉袄是属于年轻姑娘的,红棉袄,红得热情似火,红得灿烂如花,红的是简单,红的是执著,红棉袄是姑娘对美丽的憧憬,红棉袄是母亲对爱情的追求。
“红发卡”
又是红,水红水红的发卡,父亲送给母亲时说:“红发卡配你的红棉袄,好看!”
当母亲终于没有赶上把父亲带走的那架马车而摔倒在地的时候,她无助地痛哭完自己的委屈后,才发现别在头上的发卡已不知了踪影。刚才一路跌跌撞撞地跑,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母亲怎么知道发卡掉在了哪里?父亲已经被带走了,临走时终于没有让母亲遇到,为什么就连父亲送的唯一一个小小的发卡,都不让母亲戴着、捧着、包着、藏着呢?在一连串拼命地奔跑、跌倒、哭泣后红发卡的丢失,仿佛一段乐曲在到达了一个高潮之后,曲调还是在不停地攀登,听者的心不停地往上提,往上提,终于,到了红发卡的丢失这个小小的休止符,听者呆了,观者呆了,刹那的静默之后,所有的凄楚一拥而上,泪水终于决堤而出。当发卡终于在屋前的栅栏下被母亲找到了时,它本身早已不再重要,塑料红片片已赚得了观众太多的泪水。
“梁上的红”
还是红,这次的红,是母亲在织布机前的杰作。村里新建的小学校的梁上的那块红布,由村里最漂亮的姑娘——母亲来织。年轻的窈窕的母亲轻扭着腰肢在织布机前坐定,活儿干得精细漂亮,“红”悬在梁上,父亲一抬头就可以看见,父亲愿意讲课时有“红”陪着,四十年来红布已白了又黄,黄了又灰,直到父亲去世,“红”还是那块“红”。
“黑”
在这儿,也有一阙《红与黑》,整部电影的色彩是如此的分明,前、后部“我”出场的时候,黑、白、灰冷得压抑、冷得孤寂,而在叙述“父亲”和“母亲”的那段美好的故事的时候,红的棉袄、蓝的青天、绿的山坡,一切都是温暖的色调,美丽而清新。
从红花绿树到黑装灰林,四十年父母亲长相厮守,四十年真情不变,四十年心意不改,路还是那条路,梁还是那道梁,只是岁月已老,红颜不再,伊人已去。所以母亲要为父亲织完最后一块布,所以母亲要陪着父亲再走上那条来时的路,故事本太简单也太平凡,那个佝偻着的苍老的背影却为何让观众如此泪眼朦胧,母亲青春时的那片“红” 在观众心中却为何如此久久挥之不去!
母亲的“跑”——追求
也许,不该叫这部片子《我的父亲母亲》,而要叫它《我的母亲》。
父亲是被母亲的饭菜引回来的,父亲是给母亲的红棉袄惹回来的,父亲是让母亲的笑招回来的,或者更多的,父亲是被母亲“跑”着等回来的。
恰如这个片子的导演张艺谋所说,片中有太多母亲等待的场面,等父亲放学,等父亲回乡,“等”得人安静而忧郁,“跑”却能跑出活力和希望。在父亲就要经过的青山中跑着,循着心中朗朗的读书声跑着,母亲在“跑”中追逐心中的梦想,等待的焦虑和不安在跑中释放。
母亲跑着,终于迎面来了送学生回家的“先生”,故意落个篮子在地上,母亲扭着身子小碎步跑开去,步子颠得厉害,心里扑腾得更厉害。害羞了,年轻的姑娘,却还是要跑的,要等“先生”叫住拿回篮子;忸怩了,村里的姑娘,却还是会笑的,“先生”认识我了呢!
母亲跑着,终于没赶上把“先生”带走的马车,终于跑得跌倒了,碗碎了,泪水出来了。你只是个农村姑娘,就算长得再漂亮,就算再能抄山路绕近处,又怎么能拦住把“先生”带走的脚步?
但母亲还是在跑着。
跑得耳边又响起了父亲的读书声,跑回了父亲,跑落了泪水。母亲的母亲说:“先生是为了你回来的。”病重的母亲躺在床上,一滴泪无声无息地滑了下来。
母亲的跑是母亲的追求,母亲敢想就敢做,敢跑也敢追,母亲,是个犟姑娘。
母亲的“犟”——坚持
母亲太犟了,也太能坚持了,虽然她肯定不懂,什么叫做“执著”。“当时村里自由恋爱的人不多,母亲和父亲,算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先生是城里人,和咱们不一样”,母亲却什么都不会理会。母亲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先生有知识、有学问,我就是要对她好,我就是爱他——他讲的课。
“碗”
那个大青瓷碗盛着的,是母亲一次次变着花样做出的好吃的,金黄的烙饼、香喷喷的炒饭、还有热腾腾的饺子,盛得严严实实的,都快要溢出来了,母亲的心意,也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好吃的,是做给“先生”吃的。把“工饭”摆在桌上,母亲和村里的女人们谈笑着,心里眼角却一直守着那只碗。母亲悄悄跟人打听“先生”吃什么饭,留着小心眼儿把碗挤在了最前头;“先生”说他认得这个碗,母亲撅着嘴非要问清他都吃了什么;母亲要把饺子送给就要走的父亲,用的就是这个碗;母亲追着马车跑,跌倒了,碗碎了,心也碎了。
补碗的师傅,用的可是咱们中国人的老手艺,手艺人的大手粗糙而泛黑,却能在轻脆细薄的瓷碗上,自如地钻孔、刷胶、钉钉、加固,补好了碗,“好歹也是给闺女留了个惦记”。母亲是个心实的农村姑娘,母亲不会拉着父亲去下馆子,母亲也从没听说过那首台湾情歌“我要为你做做饭,我要为你洗洗碗”,母亲的饭,母亲的碗,掏着的就是母亲的心。
“井”
井是口老井,人们早就不用了,因为井在学堂旁边,母亲天天绕远打水。看到父亲也来打水了,母亲悄悄把桶里的水又倒回了井里,她在等着父亲,却眼巴巴地看着半路杀出的程咬金生从父亲手里抢走了水桶,母亲对那人没有半点好气。
四十年后母亲决定把父亲葬在井旁,他们,都念着这井,这人。
…… ……
倔强的母亲听到“先生”还没成家,心里脸上一下子就笑开了花;倔强的母亲在父亲走了的日子里,把村里的小学校布置得漂漂亮亮,擦得干干净净的黑板上,父亲的字都留了下来,显得特别清晰整齐,那一回,村里人都知道了母亲的心;倔强的母亲等不到父亲如约而回,非要顶风冒雪去城里找他,终于昏倒在了半路上。
带着这股犟劲儿,母亲爱得头也不回。
一个个动人的细节就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串出了整体的晶莹和美丽。母亲的心意在细节中明朗,母亲的追求在细节中强化,母亲的坚持在细节中升华,性格在细节中活起来,心情在细节中动起来,一切一切,细节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需要太多的悬念和矛盾,细节的震撼力,自能“润物细无声”;
不需要太大的牺牲和抗争,影片中的爱情,自会淡泊而致远;
不需要太高的荣誉和光辉,美丽着的人生,自有幸福和纯真。
今天在影视艺术课上老师将这部影片放出来让大家欣赏,之前只是听说过章子怡的这部电影很赞,没有看过,今天看了之后才知道这些好评从何而来。
首先从女主来看,章子怡饰演的招娣是有名的美女,也是影片里“母亲”年轻的时候,在她身上最大的看点就是人物的刻画。整部影片对于人物尤其是女主的刻画十分到位,她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无不反映出那个时代女子情窦初开时的心思,少女的娇羞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将中国那个年代农村姑娘的淳朴善良体现的十分到位。表情和动作都十分美,细节处理的特别赞。剧情上,她喜欢上了从县城来到三合屯教书的老师,也就是影片里“我”的父亲,从初见第一面到之后给他送饭,这一个过程也演绎的十分丰富,随便拿出哪个镜头,仿佛都能看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过程。两个麻花辫的人物外形把农村姑娘塑造的十分完美,同时章子怡的感情发挥的很到位,不管是初见时的美好,还是分别时想送饺子却没来得及的伤心,都深刻反映了这个姑娘的性格。
除此之外,电影的画面更是一大亮点。电影里现实的场景采用了黑白暗调的表现,回忆场景则是用了彩色鲜调的表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现实中,黑白的色彩,寒风凛冽的画面,衬托了当时“父亲”刚去世,“母亲”的悲伤,凄凉,回忆里,却用了景色优美,色彩鲜艳的画面,衬托出一段美好的初恋。
而在影片的音乐方面,也是无可挑剔的。整个剧情伴着悠扬的曲调,配着电影情节,很有煽情的意味。在片子的开头它是高亮的,象征着“母亲”萌动的心,她懵懂地一步一步,追求爱情。在“父亲”的去世,“母亲”的悲伤中,搭配一段二胡的独奏,更能体现当时的凄凉。动听,悲凉的音乐为这部影片添加了更美好的色彩。
最值得欣赏和观看的除了上述内容,我想说的还是剧情,剧情本身的真挚感人和淳朴,以及父亲母亲之间美好的爱情是最打动我的……
章子怡那清澈的眼眸一去不复返了,这可能是她演得最好的电影,以后也很难见这样的张艺谋了。可能还是那段奔跑那段配乐感染了不少人,故事平常简单,但是张导却抓住了那种朴素的乡村味,比如载入各大经典镜头的,章子怡那村姑漫步。7.8
逼人的青春。逼人的清纯。
章子怡和张艺谋的事业轨迹很像,越来越红,但是越来越不能给人以当初的感动。
章子仪表现最出色的电影之一。
这个电影,就章子怡一人的独角戏啊,可是有她就够了,还需要什么呢?爱情,不负执着,不负等待。
处女作的章子怡真是撑起了全片,那几步跑也真够张艺谋的又土又做作还那么美丽,叙事简化拼凑的民俗美景也就是国师能讲出这么中国式的爱情故事。喜欢她的样貌饭菜,欣赏他的声音学识,在隐去的时代背景下,这也不失为当时厮守一生的念想。电影博物馆章子怡回顾展2元胶片版。
时代背景放置于后景失焦位置,重返朴素温情感伤的中国式古典主义,相比于之前系列现实主义作品,无疑是退步妥协;不过双线并行的两个时空,在影像基调区别度上完成得很棒,摄影美得近乎理想童话(架空式现实);关于父母相爱的时光总是那么动人(真是煽情),女性再次以望夫石的姿态守望。
章子怡一身红袄端着蒸饺奔跑在山坡,相似的还有佘诗曼一身布衣怀揣着信奔跑在《火舞黄沙》中的大漠。她们都是聪明的女演员,扮演起憨傻劲儿也挺美。
小美女初次亮相已艳压群芳.
喜欢锔碗这个老手艺活儿
我不知道怎么那么多人喜欢,平得不知道从何说起。姑娘当年的笑容确实又年轻又明亮,但是我看不出爱来自哪里。配乐不错。
没擦口红,没打眼影的章子怡,在树林里奔跑像一只矇昧的小兽;就算棉袄棉裤把她穿成了一只面口袋,那也是一只漂亮的面口袋。
那经典的跑步姿势。
《平凡的世界》里说:大多数人都以为农村人没见过世面,不懂爱情;实则相反,就因为她们思想单纯,没其他复杂心思,一旦拥有爱情,更会投入所有,爱的更加深沉、热烈......”
共和国版本的《桃花源记》。戳非常小的一个孔,不敢看动荡纷乱的时代,只看影影绰绰似乎曼妙的幻影。风雪那么大,还是愿意等。
章子怡好漂亮>.<
后来的张艺谋再也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电影了
一身红衣在山间奔跑的章子怡,是最动人的中国爱情。如今国师是再难拍出这样朴实无华的电影了~
为这些向着爱一路奔跑的单纯姑娘们致敬!
能把如此平淡简单的故事讲得那么动人已属不易,张艺谋用他的摄影功底将乡间风景拍的唯美迷人,配乐更是动听。片中的章子怡让我有看不够的感觉,大病醒来后的那一滴泪触动了我。多处旁白显得多余,大可用更细腻的影像代替。故事太过简单显得有些撑不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