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的控诉

HD中字

主演:林玉紫,黄锦业,孙国明,梁琛荣,洪虹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国语年份:200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血的控诉 剧照 NO.1血的控诉 剧照 NO.2血的控诉 剧照 NO.3血的控诉 剧照 NO.4血的控诉 剧照 NO.5血的控诉 剧照 NO.6血的控诉 剧照 NO.13血的控诉 剧照 NO.14血的控诉 剧照 NO.15血的控诉 剧照 NO.16血的控诉 剧照 NO.17血的控诉 剧照 NO.18血的控诉 剧照 NO.19血的控诉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法斯宾德难得的大闷片

看法斯宾德的片子需要一鼓作气的精神和相当的想象空间,怪异的手法和奇特的节奏时常使人有窒息之感,因为他背离了惯常的思维模式,每部作品带有即兴演奏的调子.
看Effi Briest,是先看了书,再看了这部同名改编电影,人物的对话和突然交替出现的旁白音让人有被抓住的感觉,蒙太奇与蒙太奇之间的象阳光一样叫人晕眩的淡入淡出设置也是此片不容忽视的手法,就好象瞬间与片段也可以在记忆中化作永恒
还有那个花体字的字幕,是对小说原著的尊重么?Fontane真是要庆幸了
看这部片子,是我看过的法斯宾德作品中最文艺,最娓娓,最不暴力,最不血腥的一部了,但依然看到了一些他个人风格的痕迹,比如说那穿插在剧情中时不时出现的镜子和镜子里的人物,总象是在给人某种压抑的暗示.男主人公死于处于骑士精神的一场Duell,女主人公死于看不见的却很可怕的Druck.

 2 ) FIFF25丨DAY9《寂寞芳心》:答应我,不要结婚,好吗

第25届法罗岛电影节第9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寂寞芳心》,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一桶猫

勉强看完 过于缓慢的画面节奏和缺乏动作的人物导致影片冗长又沉闷 虽然摄影、灯光十分精致考究 镜子反射富含寓意 但是真的很好睡

法式曌影

滞重。水准仍在,但明显感觉法斯宾德被古装剧束缚了手脚,唯唯诺诺的用最谨慎的方式前行,反倒邯郸学步了。

阿斯巴-甜

答应我,不要结婚,好吗

爱丽丝梦魇

第一部法斯宾德电影,作为一位在文常书里被提烂的导演,看这部电影完全是抱着敬仰和学习的心态来看的。考究的画面,含蓄的表达,个人稍微觉得有些沉闷。

盆满钵满赵➕

画面很美,人脸大特写迷人,镜头纵深层次感很强,舒服。但是整部影片都是由片段式的日常生活对话推进,还需要大量旁白字幕补充,像是平淡的流水账记事,观感很难说很好了。

#FIFF25#第9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雅俗共存的怪胎

      看《寂寞芳心》花了我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晚上我还接着把它给复习了一遍。刚开始看完时我并不太喜欢《寂寞芳心》这部电影,我发觉自己对闷片的承受能力大概在两个小时左右,超过了两个小时我就会打瞌睡。《寂寞芳心》的长度为两小时十四分,而且,法斯宾德似乎存心不让我们好好看完这部电影,影片舒缓的节奏原本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精致的构图与画面也让人倍感优雅,可是神出鬼没的旁白却快得像机关枪一样破坏了这种舒缓、优雅的节奏。法斯宾德到底想干什么?先立后破吗?我很疑惑。
      其实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电影拍得很浮躁,交待那些旁白的字幕看得我目不暇接。一边看一边为自己打抱不平,妈的,我这是在看字幕呢还是在看电影?后来定下心来想的时候,我又觉得这是先入为主的观念的作祟,毕竟法斯宾德的名头太响亮,对他拍电影时雷厉风行的作风早有耳闻。当一个人拍电影的速度与做快餐一样快时,难免会让人对他存有浮躁的偏见。
      不过影片后来的发展证明法斯宾德不仅不浮躁,还相当沉得住气,《寂寞芳心》的节奏有时候是可以用“张弛有度”来形容的。比如影片开头的艾菲荡着秋千时显得无比天真浪漫,这是“驰”;在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议员应斯特后,对丈夫又敬又畏的艾菲极力遏制自己天真的本性,尽量让自己变得成熟体面,这是“张”;听到克拉巴斯发出的“平等有时很烦人”的牢骚后,艾菲毫不淑女的哈哈大笑又露出了天真本性,这是“张中有驰”;被休婚后见到了久违的女儿,得知女儿已被教育得像丈夫一样刻板僵硬时,她愤怒伤心懊悔种种情绪一并发作,很具爆发力,张弛并举。这么看来,开始时快速的旁白应该算是法斯宾德用以乱人耳目的使出的“迷踪拳”了,那点小小的浮躁着实不能左右大局。
      《寂寞芳心》据说改编自一部同名小说,法斯宾德生怕人家不知道这一点,他大量穿插旁白的做法仿佛就是要观众向阅读小说一样“读”电影。比如应斯特对醉心功名从而冷落了新婚妻子与艾菲跟他的情人克拉巴斯的暧昧情节,法斯宾德就弱化镜头语言,以旁白交待。假如中了法斯宾德的圈套,从头到尾“读”电影,《寂寞芳心》当然很沉闷。只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我发现就算把那些旁白弃之不理也能从一些细节中察觉这些情感的变化,比如艾菲与应斯特相处时的刻板冷漠,比如艾菲与克拉巴斯四目交接时的丰富缠绵……这些细节都是大师手笔,法斯宾德却偏偏有意把这些高招给隐藏起来,真不知道法斯宾德是在与观众做对还是在与自己做对。但总而言之,撕开法斯宾德为我们设置的一层层迷障,在他留下的蛛丝马迹中发掘电影里那个貌似简单的故事,是件非常过瘾的事情。
      后来我觉得《寂寞芳心》这部影片是集大俗与大雅于一身的异怪胎,若是照着旁白理解影片,不仅俗而且闷;但是倘若跟着画面走,用镜头语言理解艾菲的故事,则是一场光影绰约、无比华丽的冒险。想到这里,我就对法斯宾德这个怪才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4 ) 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座谈会纪要

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5年11月28日(星期六)上午11:18—11:38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蔡玲、王淑金、杜素梅、李华、韩美娣、刘海庆、柳智忠(观影者:张小萍、万邦炎、周洪泽、姜天鸿、范大茵、陈岑、朱剑云、朱明、王月芳、翁锡良、唐福蓉、张培红、朱松法、丁云珍、郝玉霞、金惠欣、章毓苏、庞健、姬伯庆、任同安、姜希珍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刘海庆

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看现场(2015.11.28)

恒庐艺术影吧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一

恒庐艺术影吧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二

恒庐艺术影吧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三

恒庐艺术影吧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看现场:屏幕镜头四

恒庐艺术影吧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五

恒庐艺术影吧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看现场:屏幕镜头六

                     
影片让人有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内容应有的饱和度显得不足,“白化”转换太频繁
范达明:《寂寞芳心》这部影片此前两次看都被耽误了,没好好看完过,曾看了前面一些之后,倒还觉得不俗,黑白画面很雅致。今天基本看全了,但这两天睡眠少,刚才还迷糊了一会,一些段落没看到。那么,这片子怎么来谈呢?总体来说,它确实让人有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就是说,内容应有的饱和度显得不足,而且被形式的东西所强制了。或许这是法斯宾德在此片中企图实现的一种风格化追求,譬如,因为是改编于小说,就保持了小说的特点:把小说里的议论转为旁白解说,以小说作者的口气与角度叙述,不代表任何剧中人。电影史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有过这种叙述方式电影的流行,它被称做“小说式电影”。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部苏联影片《亲爱的人》,是第一次在片头见字幕写着“小说式电影”,那大概是1960年读初中的时候。因年纪小,也不明白究竟怎样才算“小说式”的。其实本片还有点默片样式,时时插入独立的整个画面的字幕。还有,影片把剧情与场景一段段分割开来(这种分割与转换全部用了镜头间“白化”的方法,而非通常的“暗”转)。说它仍然有点“舞台剧感”,是因为情节与人物在某一场景里,大多缺少镜头的调度;但本片又不是真正舞台剧化了。如果是,它应出现强烈的戏剧冲突,会有很精彩的台词(这点上,法斯宾德在《柏蒂娜的苦泪》里倒做得蛮出色)。由于缺乏精彩的对白,加上人物动作化行为少,切转镜头少,而“白化”转换又太频繁,就打碎了本应完整的情节——或许导演认为这正是在让旁白解说来填补缺失的情节片段,但最后效果,未尽如人意。大凡观众希望看的,仍是具体的、有生动情节的东西,并且是要让演员能逐一表演出来。

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座谈会:蔡玲发言


关于艾菲与情人克拉巴斯的关系;情节的延续并非依次展开,常被切断
蔡玲:旁白有点太多呢,让人看着觉得剧情有点乱。从故事情节上讲,确实是德国版的《安娜•卡列尼娜》。不过艾菲与那个克拉巴斯的关系,也就是能够证明她有外遇的比较实的东西,还不太容易看出来。
范达明:片中两人相处的镜头也有些,如一起在海滩散步,一起坐在马车上,还有克拉巴斯悄悄来轮船码头为她送行的场景等。不过,影片情节的延续并非依次展开,常被切断,而后通过旁白语言来表现。譬如写丈夫和克拉巴斯决斗,叙述方式都是片段式的,很不完整——之前尽管有应斯特与他助手之间关于是否要决斗的论辩等,但具体表现决斗的那场戏,是从开枪的特写镜头与一声枪响开始,而这个决斗之始,也就是决斗结束。当然后面还出现了报纸报道等。应该可以精彩表现的东西,很多被省略了,让人看了不太过瘾,有的一下子还理解不了。有可能是片子拍摄时间太短造成,但主要是导演刻意处理的结果。豆瓣网上有文章评价,说这是法斯宾德最大的闷片。另外,影片配制的中文字幕,翻译也不是很到位,一些地方明显交代不清。

两个仆人的角色:女管家乔安娜与保姆罗森韦塔
蔡玲:丈夫和那个弹钢琴的男的不知究竟是什么关系?(范达明:好像有点同志的关系吧。)他俩的交流倒还比较深。还有两个仆人的角色,一个叫乔安娜的女管家,就是导演的情人扮演的吧?在《柏蒂娜的苦泪》里,她的角色一句话不说,本片里倒还是有对白的。另一个是女儿的保姆罗森韦塔,是同情女主人的;而女管家乔安娜对男主人公很崇拜,对艾菲有点敌意,好像是她把克拉巴斯写给女主人的信件交给应斯特的。(范达明:女管家对新来女主人的敌意,类似于电影《蝴蝶梦》里的情况。)

应斯特从信札中发现克拉巴斯约会妻子的情书,以及他写给克拉巴斯的决斗挑战书
范达明:从影片上看,在走上新居楼梯时,女儿安妮摔了一跤,保姆罗森韦塔与女管家一起把安妮抬着进了房间。保姆在里屋整理搬来的东西,包括捆着的信札,并刚好将信札放在最上面。这时应斯特跟着进了房间。信札,应该是保姆从旧居带来的,感觉好像是应斯特无意中见到后便拆开而见到那封情书了。但不排除这信札就是在旧居被乔安娜整理过的。可能就是她心怀鬼胎地把那封克拉巴斯约会艾菲的情书,也捆进了信札里。这里,接下来影片情节的转换处理很快:应斯特拿着那封情书,有它的特写,有写信者克拉巴斯的画外音;很快出现一个手迹的特写,即一下转为应斯特写给克拉巴斯的决斗挑战书了。不注意看,会把情书与挑战书混淆了。

影片摄影确实很讲究,但有形式主义倾向
王淑金:影片表现了贵族生活的方式。镜头静止的很多,出现房间里有镜子的很多,有十几个吧。包括利用门、窗拍摄的,有摄影手法上的要求,也是表达人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或距离感。
范达明:摄影确实很讲究。有的场景利用室内设置的镜子,让本来对话时出现不了的对方,从镜子也反映出来,实像与虚的镜像并存于一个画面,形成空间的多元性。但一些拍摄处理何以这样拍不明其意义,有形式主义倾向。

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座谈会:王淑金发言

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座谈会:杜素梅发言


整个片子是很冷的感觉。艾菲父母的反思,显得悲观、压抑。影片也让我们反思
杜素梅:艾菲的丈夫作为议员为了受人尊重,表面的东西做得很好,都很在意:妻子艾菲年轻漂亮,也很得体。她的情人其实一眼就看透他们夫妻俩的关系,说他们的婚姻没有真正应该拥有的东西,没有一个真感情。整个片子是很冷的感觉,黑白片,冬天、夏天都一样。(范达明:他们新婚来到的那个小镇,就很凄凉。台词里说到,那里只能遇到六个人!)最后的镜头很长,是艾菲父母的反思,显得悲观、压抑。影片也让我们反思:生活到底是什么?

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座谈会:李华发言


影片类似《安娜•卡列尼娜》,结尾还是没什么答案
李华:影片类似《安娜•卡列尼娜》,结尾还是没什么答案。议员是上流社会的人,显得虚伪,可能也是没办法,他的地位、生活,就要求他这样。是艾菲父母对她的包办婚姻,以为嫁这样的丈夫是对她好。但艾菲这样年轻,天真烂漫,如果门当户对,有可能就不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了。
韩美娣:其实听丈夫说他们要搬到柏林时,艾菲说了“谢天谢地”,说明她其实也不想继续那样的婚外情生活。
<图片14>
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座谈会:刘海庆发言


这是个悲剧。艾菲母亲对她的感情还不如父亲深,女儿安妮让她很绝望
刘海庆:这是个悲剧。感觉艾菲母亲对她的感情还不如父亲深,所以会把她嫁给大她20岁的男人;她婚外情曝光后,母亲曾拒绝接纳她回来,甚至在医生写信给他父母,希望能把女儿接回去养病时,还要通过社会压力来使之接纳,反而是父亲说没女儿活着就没意义,母亲这才答应的。而艾菲的女儿安妮和艾菲感情也不深,她希望安妮能多来陪陪她,安妮却只是重复一句话:“如果被允许的话”,这让她很绝望。

法斯宾德作品《寂寞芳心》观后座谈会:柳智忠发言


影片是对整个社会的失望的一个缩影。原著者有个观点:所有的错误都要接受惩罚
杜素梅:影片应该是对整个社会的失望的一个缩影。联想到自己,其实不敢认真思考,我们过的生活是不是有意义。
柳智忠:我觉得台词翻译得还算比较精炼吧,但是片子需要耐心才能看下去。它表现的一个价值观是:自己犯的错自己要付出代价。
范达明:片上字幕原文是:所有的错误都要接受惩罚,这是合乎逻辑的,但是规定是不完全的,是可怕的。——它应该是引自小说原著,是原著作者的观点。前两句意思清楚,后两句不甚明白。翻译的中文用词,还欠推敲与精确。

2015年12月1-2日整理

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06篇纪要。

 5 ) 寂寞芳心 骑士精神统治下的爱情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法斯宾德的电影,看了之后对法斯宾德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前总是听说法斯宾的是个怪才,电影风格诡异、主题深刻晦涩、电影基调阴暗,但我错了,法斯宾的用戏剧的节奏和语言为电影带来了一股别样的活力。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17岁就出嫁的姑娘耐不住一个人的寂寞,偶然的红杏出墙认识了风趣幽默的克里斯多爵士,就这样,一段暗地里的爱情,一颗寂寞的芳心在传统道德的桎梏下和自己的责备下开始了新的春天。

                影片中总是用窗帘的网格、木头窗户的方格、镜子等等来遮挡或反射出女主人公,用一种交错的视觉冲击给人带来窒息的感觉。甚至夫妻之间的谈话都笼罩上了等级和身份束缚的色彩。如当女孩因做恶梦而希望搬家时,我们的意愿先生却用想着自己地位的话语加以回绝,骑士精神的荣誉感和年岁早已压抑住了爱情和本应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直至影片结尾,出于骑士精神“唯一夺回荣誉的方法就是决斗”,即使是自己曾经的朋友,就连法斯宾德的向默片致敬的屏幕显示出的台词中都对此进行了直接的抨击和讽刺,没错,这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可道德和规则的结果就是可怕的。

                对比同类对传统制度控诉的影片,法斯宾的显得更高明,他让人物的对白中充满了哲思和诗化的美感,不流于平俗但又不范于说教,气氛营造上单一的镜头加上合适的设置无不营造出压抑之感,想想我们今天和朋友、和爱人之间亲切而友好的谈话,再和电影中的对话进行对比,直至最后那句她的女儿“如果我被允许的话”摧人心碎,我们就应该明白导演的意图了。再对比《朱尔与吉姆》等对爱情、对人性自由的赞美,影片的色调和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6 ) 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

这不是一部说故事的电影,而是一种表达态度的电影。法斯宾德刻意以原著作者冯塔纳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戏剧化的情节剧故事。他告诉观众,冯塔纳的态度就是他的态度。这部电影只能叫做[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

影片的德文名是[Fontane Effi Briest],在中国的译名大多是[艾菲•布里斯特]或[寂寞芳心],不是却少了“冯塔纳”这个关键元素,就是偏向一种故事梗概性的意译,很少把其直译成[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其实,直译才是影片最适合的方式。法斯宾德在1974年与克拉弗特•韦策尔关于影片的谈话中明确提出,虽然法斯宾德对女性将压制用以作为她们反压制手段的方式很感兴趣,并且在之前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所表达,但是[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的主题并不是一名女性而是一位作家——冯塔纳(该影片改编自德国作家特奥多尔•冯塔纳的小说[艾菲•布里斯特] )。这是一个作家对他的社会的态度,它不是一部说故事的电影,而是一种态度的电影。那是一个人透视他的社会的虚伪和弱点,并提出批评,然后依旧认同这个社会仍然适合他的一种态度。

甚至,法斯宾德与最钟爱的演员爱将汉娜•许古娜的关系发展也可以佐证该影片的创作目的。汉娜在影片拍摄过程中,一直希望这部片子是一部关于艾菲•布里斯特、关于行将结束的十九世纪的一名女子和她所面临的问题的影片,并试图将这种理论落实到方法论的表演过程中。相反地,法斯宾德不想让影片成为一部简单的把文学故事转换成影像故事的电影。所以影片拍摄过程中,两人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法斯宾德有时甚至会告诉汉娜他再也受不了她了,甚至根本不想再见到她。影片拍摄完成数年之后,法斯宾德都不再邀请汉娜参加任何工作。[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于1973年11月拍摄完成,而直到1978年1月开拍[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汉娜才再度出现在法斯宾德的影片中。

[艾菲•布里斯特]这部小说类似许多上层贵族夫人的反叛故事,从[包法利夫人]到[安娜卡列妮娜],我们看过了太多奋不顾身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而这部德国小说之所以能够与其他作品区分开来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很大一部分在于小说笔触的精细。冯塔纳对事物和处境描写的精细感让法斯宾德十分着迷,如此的细腻感却从未存在过单一的意义,冯塔纳永远喜欢从两方面来描写一件事,他不说一言以蔽之事情就是这样的话,他永远会给予一个回旋的空间,例如,“艾菲非常幸福”的后一句却是“虽然你也可能心想她或许不然”。法斯宾德依循着原著小说的旨趣和形式创作了一部真正从德国文化下手的影片,法斯宾德对影片的改编十分具有“文学性”, 他自己直接担当了画外音讲述的角色,朗读着许多直接摘抄于原著小说的引文、画外注释和章节标题等,非德国本地人有时很难领会出这些词句的精微文化细节。相对于其它的改编自小说的电影作品,法斯宾德这次似乎相当保守与收敛,甚至可以说是亦步亦趋跟随着原著小说的步伐。不过,这并不是一种创作的倒退,而是一种很主动的对原著作品的超越性鉴赏和发展。

首先,原著小说的主题是一种对社会的态度,法斯宾德也完全依循了这个方向:我们看到了社会的缺点,看出它必须被改变,而尽管如此,我们依旧满足于身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去利用并接受这个社会所提供的机会。不过法斯宾德并不认同期间冯塔纳流露出的将中产阶级的安全感和自我满足描写成正面形式的态度,法斯宾德试图将书中轻描淡写的压迫机制,特别是有关艾菲丈夫殷士台顿家中的中国仆人那些事以及艾菲先生如何实施恐怖手段,处理得稍微明白些。这种改编,构成了决定性的干预,冯塔纳在原著中夹带的批判在电影里就更强烈了。其次,法斯宾德用电影语言很好的跳脱出了原著清晰、流畅的叙述,通过一种“三重疏离”的效果让观众自己对影片进行想象填补。

这三重疏离包括镜子元素的运用、大批量的淡入淡出转场和旁白与演员抽离情感的演技的配合。其一,镜子是法斯宾德师承塞克的一大特色,在[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一片中法斯宾德最大化的运用了镜子的存在,不直接捕捉人物,而是透过镜中影像来捕捉他们。镜子形成了折射,它使整个环境变得陌生、遥远。演员透过镜子,在表演中望着自己,对自己拥有了一种更为具体的、不一样的态度,观众也会因镜子的存在而感受到多重现实的叠加效果。其二,淡出多半是一种情感或时间的眩感,反之,淡入却具有唤醒作用。屏幕上一片白色会让人吓一跳,保持清醒。淡入的运用就好像在读书时翻到下一页或下一章,刻意打断观众的流畅阅读,从而产生了一种思考的间隙。电影里几乎每次转场都用到了淡入淡出的手法,法斯宾德就是要用这种史无前例的叙事实验完成他的电影语言对文学文本的互文甚至超越。电影的形式虽然失去了小说原有结构的完整感,但其结果却恰恰因为形式的疏离感而应和了小说的主题,小说督促人们思考这个社会的现状,电影的体验也因不是诉诸情感的抽离而使观众产生思考。其三,在表演上,演员对所发生之事似乎永远处于一种冷淡的态度,有时演员甚至静止不动,用法斯宾德配音的叙事旁白直接代替影像叙事。这种极具文字质感的影像表达不像[登堂入室]那样是一种文字与影像、现实与虚拟的互侵与博弈,而是更倾向于打破常规影像的故事性质感来形成一种思考型的分析电影。

凝镜空间

法斯宾德花了多年的时间来构思[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他原本希望这是他的导演处女作,但是资金和精力的问题让这个计划推迟。最终,本片的实际支出介于75万和80马克,其中的25万马克是法斯宾德获得的一笔编剧奖金,其余也皆是他自讨腰包,投下了过去四年所挣来的血汗钱。法斯宾德起初想用整整四个季度的时间来拍摄影片,尔后因为主要演员生病而作罢,总之,整个电影的拍摄一直陷于充满变数的状况。然而,这种悬而未决的拍摄状态又与风格近乎窒息的电影成片形成了对比。[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似乎是法斯宾德所有作品中最克制的,片中角色用一种零度动作来展示他们的情感流——坚决、冷静,迫使我们去思考,叙事的三重疏离让影片成为一首压抑的诗歌,精美却衰弱。冻结的影像让观众有充足的时间对这些画面进行长时间的静观,但是外部时间的流动仍然在促进影片的进行并与空间并置,形成一种精密的“凝镜空间”,这是一种被稀释的电影景框空间,它应和着时间流逝的体验,形成了法斯宾德独特的电影美学。

首先,这是一个人物逐渐失势的空间,角色在室外被树枝和灌木丛遮挡,室内雕像占据角色的活动空间,人物总是被无意义的制约和压抑。殷士台顿镇压艾菲,空间又压制角色,层层包围,不同层次的关系都在凝镜空间中呈现。我们可以用丈夫殷士台顿的一次在场来论证凝镜空间的精密。影片的1小时4分钟,殷士台顿因事把妻子艾菲托付给克兰帕斯,已有怀疑的殷士台顿隐藏在森林中,向左侧注视着离去的妻子和克兰帕斯。我们可以注意到左侧不详的黑色树干、若隐若现的头顶的树枝、四周的阴影包围着权力中心的人工光照,镜头的框化外加树木的框化形成了双重封锁的凝镜空间,紧接着框定的画面又被向前推进的镜头“解开”,摄影机运动至殷士台顿的面前凝视着他的张望并停留了数秒,重新构成了一个新的凝镜空间。时间的静止依托空间的感觉得到体现,在这两次的凝视空间里,角色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是滞留的,艾菲的想象力只能对过去起作用,她无法对未来负责,她从未试图真正反抗自己的生活;克兰帕斯迷恋艾菲,当下的肉体和欲望不断涌现让他无法审慎端正的未来;殷士台顿唯恐自己的地位因妻子的不端而被侵犯,他虽然会为未来事态打算,但他永远是实用主义的当下目的——把握现实,谋得利益。人物虽在行动,却无法拥有有效的时间向度,他们被凝镜空间封锁在滞留的时间里,镜头的运动(向殷士台顿的推进)并不是一种运动的解放,而是一次再度绝望的框化,表明殷士台顿对艾菲永远处于一种监视状态,这是一种慢慢吞噬的控制,逐渐潜入,不带怜悯。甚至,电影里的凝镜空间就是法斯宾德对原著小说关于“社会”的电影化想象,人物在社会中被透视分解,人物也熟知社会的虚伪和弱点,但是最后人物依旧认同这个社会并寻找适合他的生活态度。在冯塔纳和法斯宾德看来,在社会的凝镜空间里,人们的行为都是无效功,都是时间的滞留和空间的吞噬。

凝镜空间并不只是稀释信息量的静态画面,它同样也可以是流动的镜头运动。当歌手玛丽埃塔在室内演唱摇篮曲时,法斯宾德让摄影机缓慢地围绕艾菲运动,并在动势中依旧保持着一种不稳定的人物平衡,艾菲很少独自出现在单个镜头,有她的镜头必然会关联另一个角色,在如此的大环境里她无法孤立自己的意识而存在,没人关心她对于屋内鬼魂的看法,镜头焦距频繁转化,艾菲想向周围获得认同,却无法实现。摄影机似乎由着她进行一种心烦意乱的加速度前进,艾菲的意识渴望流动起来,这时的凝镜空间蕴藏着感觉体验的流动,艾菲的滞留时间开始有了前瞻性的憧憬,借由着优美歌声的感染她希望得到未知问题的解答和美好事物熏陶。此时,镜头与观众对于空间的凝视难得产生一种感情充沛的期待。当然,这只是暂留的憧憬,镜头最后运动到殷士台顿的脸部特写,他冷漠的表情在前景清晰映现出来,艾菲感觉体验的流动被殷士台顿忽然出现的脸部特写猝然呵斥,由动至静,艾菲终究逃不出凝镜空间的诅咒。

电影不只一次提到艾菲的“年轻”,艾菲和其父母对于年轻的评价总是带有一种沉重的负担,年轻的后果似乎总是可悲的。其实,他们完全忽视了“年轻”的轻盈,肉体因为社会而变得沉重,汲取轻盈的行为将变得越来越艰难,年轻所拥有的轻盈如涟漪波动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它能让同样受制于死亡的牵引减小到最低。艾菲当然具有年轻、轻盈的品性,但她并不知如何运作它,她其实并没有爱上克兰帕斯,她不过是把自己对于外界的新奇转移给克兰帕斯,当她得知丈夫殷士台顿与克兰帕斯决斗并将克兰帕斯杀害时,她感到虚弱与匮乏,她失去了圆滑轻盈的动力,她终究要归于凝镜空间的冷寂。不过冯塔纳和法斯宾德并没有完全摧毁关于轻盈的努力,艾菲去世后的墓碑名只有艾菲•布里斯特字样,并没有夫家的遵命,艾菲在去世前终于认识到了关于年轻的正确感觉概念,她不否认自己现在的“年轻”,甚至会和之前的“年轻”进行区分,她想做的,不过是在凝镜空间中自觉流动,为自己而轻盈。

 短评

贺曼太适合演这种阴沉沉的女管家了,身心变态的范儿太足了。故事长且闷。但是此片应该是法斯宾德所有电影中,镜子数量最多的,法斯宾德将镜子反射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裱画钱拿去买镜子了)。如果是彩色片会更富丽堂皇。

6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看完爱比死看这个,明显感到美学上的成长。但仍一样的极简极冷,亲眼目睹现场很多人睡了法斯宾德,我虽然没睡也很难入戏,全然学术研究式观影,捂脸@siff

7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法斯宾德多用现在背景表现人物心理 历史背景的还是比较少见

10分钟前
  • Véronique
  • 推荐

#SIFF#重看;洋溢着古典主义的美,构图精巧,镜子反射的大量运用,默片式字幕卡,极多思辨性的台词交锋,场景切换之间的映照;「世上有幸福的婚姻吗」,以隐晦的方式谈及情起缘灭,处理得无限疏离冷淡,因为自身的软弱,恐惧吞噬灵魂,冷酷的幽灵在他们中间徘徊。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居然是很标准的古典剧,刻意隐去了戏剧性,所有可能的剧情高潮都用对话来呈现。大师级的镜头调度,镜子、框架、楼梯等经典道具的反复出现,基本上我每次被太过冗长的对白闷到想走神的时候,注意力都会被摄影拉回来。女主角其实也是凉薄寡情的贵族,最后沦落至此,真是荒诞又平庸。

17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哎,arte+7 看了一半。很有洛可可美感

18分钟前
  • Shudoku
  • 推荐

沒想到是部優雅的古裝劇,講上流社會少婦鬱鬱以終的心路歷程,每個人講話都文謅謅,真不像法斯賓達。雖然16mm拷貝畫質算不上好,但仍然可以感受本片那有如默片的靜懿和大量旁白的文學風味,劇中人甚至還自我辯證身為人與社會的關係。越看越令人投入。

19分钟前
  • alfredo
  • 力荐

两个多小时的黑白电影,无数的镜子分镜头旁白和字幕,还有演员无对焦的眼神和僵尸般的表情,法斯宾德你伤不起啊~~

24分钟前
  • 我认出风暴
  • 推荐

让人不得不orz的是,发现妻子出轨的丈夫想要找情敌决斗之前,居然要引用到尼采的“es muss sein”,并且和朋友探讨了一大通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之后,最终论证出来必须决斗。不过我觉得40年代晚期到70年代早期的欧洲文艺电影有种特别的气场,这是后来的导演再也找不回来的。

27分钟前
  • 离香
  • 力荐

取材自 Douglas Sirk ALL THAT HEAVEN ALLOWS 的是 FEAR EATS THE SOUL,並非本片。

32分钟前
  • makuranososhi
  • 还行

原来小法也可以拍的很美

36分钟前
  • 一灯
  • 推荐

连个音乐都没有,还拍成黑白的,大概是有史以来说话最多的电影,实在没人说话就自说自话,旁白说话,2小时20分钟,看得眼睛都痛了,还不如看原著

41分钟前
  • NOUS
  • 较差

我以为只有Fritz Lang是镜子控呢。我以为Fassbinder出品镜头语言不可能美到哪里呢。经验主义错误常犯常新,但这部闷还是闷的,后面部分比较好看。

42分钟前
  • 错荡
  • 还行

越来越喜欢法斯宾德 尤其发现他既能躁又能静 果然敢玩的人多半不会仅仅局限于一种模式//冷至骨髓的寂寞应该是法斯宾德所有创作的母题 无论他采取什么表现形式 彻底的冷感和无处安放的寂寞都显而易见 似乎他有太多话要说而无合适的倾诉对象并且他也完全清楚这一情况的存在及原因所以他只能反复述说他无法疏解的痛苦

43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摄影一流~构图极赞~导演超级喜欢镜子~但原谅我完全记不住剧情~大量的隐喻性对白和旁白絮絮叨叨的堆砌对观众就是种折磨~我甚至走神到完全理不清人物关系~当然这可能是我的问题~

47分钟前
  • Sephi
  • 较差

實在是太悶了……反映的問題很尖銳,許古拉演技還是非常的傳神,幾個長鏡頭都很出色。這部片子印象最深的是對鏡子和門的利用,蠻用心的

48分钟前
  • 開膛手傑克
  • 还行

幽暗诡异的气氛很好,画外音也很赞,连衣服都那么精致……果然是70年代的电影,真含蓄。男主角说服朋友帮他去决斗的那段长篇大论很透彻,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男人可怜可悲可恨的面子问题!虚伪的所谓道德观啊……唯一的一次鼻酸是看到女仆要搬出来和艾菲同住且不要艾菲替她着想的桥段,很感动……

49分钟前
  • 新月
  • 推荐

两天连着三部法斯宾德,这部最难熬。为什么非要定格画面配画外音?感觉生命都被浪费在这冗长繁赘的大段文字里了。

52分钟前
  • dawdle
  • 较差

没有任何生活化的东西所有对话都在讲道理或直呈内心,不过看到40分钟后也渐渐爱上了这样一直“端着”的小法。汉娜是他的女主里还算面相幸福的,然而Effi回娘家后真的很像《在轮下》最后退学回家的汉斯。描述墓碑时画面只是白底黑框。

55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画面真是太考究了,居然还有镜子反射两次的!

57分钟前
  • vivi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