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

HD中字

主演:黄小雷,任冶湘,吴文华,王进,黄锦裳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8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乡情 剧照 NO.1乡情 剧照 NO.2乡情 剧照 NO.3乡情 剧照 NO.4乡情 剧照 NO.5乡情 剧照 NO.6乡情 剧照 NO.13乡情 剧照 NO.14乡情 剧照 NO.15乡情 剧照 NO.16乡情 剧照 NO.17乡情 剧照 NO.18乡情 剧照 NO.19乡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乡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田桂(黄小雷 饰)知道自己竟不是母亲田秋月(吴文华 饰)的亲生儿子,追问原由,他百感交集。早年参加革命的匡华(王进 饰)、廖一萍(黄锦棠 饰)夫妇寻子数年,终于打听到了田桂的下落。田秋月忍痛推迟田桂与养女翠翠(任冶湘 饰)的婚期,带儿子去见现已身居要职的匡华、廖一萍夫妇。认亲后,廖想用自己优越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条件留下儿子,并试图割断他与养母和翠翠的联系。安排儿子结识部长的女儿,但田桂日思夜想乡间的养母和翠翠,廖闻大光其火。出差回家的匡华察觉原委,严厉批评了妻子,并让田桂接秋月母女进城同住,廖却只同意翠翠上门,而不同意秋月进城。善良的秋月送田桂和翠翠来到匡家,不经意发现廖一萍竟是当年自己舍身救下的姐妹......夏终年与顾平生乐高玩具的冒险之旅纯真的年代玛赛拉第一季吻我2011十万火急(国语版)百万将士财富幻梦:拉丁美洲最大致富骗局我们的身体2023长安森迪里安蛇梯熊家餐馆第二季双鱼陨石你是我的姐妹渔家女自由时间天作谜案(原声版)神探大战音乐奇缘国语戏精王妃养成计第二季弗洛伊德痞客影棚婚姻攻略山菊花我们有人在撒谎第一季激流时代喷火龙2021望夫成龙灼眼的夏娜神探坤潘3恋爱格斗家传奇2015危险方法2022加油呀!茉莉令伯特烦恼小丑×脸黄玫瑰URARA迷路帖甜蜜计划绽放2015无处藏身(2009)有瑕疵的人们金色海岸一咬OK

 长篇影评

 1 ) 乡情依依长似水

乡情依依长似水
——试析《乡情》主题思想的意义与哲理
范达明

正当中国影坛一时充斥着那种种廉价赐予的爱情的逢场作戏,那种从《庐山恋》到《漓江春》所绝不可少的男女追逐、纵情嬉闹,既令人厌倦而又俗不可耐的爱情场面,珠影,这老厂中的新厂、新厂中的老厂,不声不响地推出了一部动人心弦的乡愁(或情愁)影片《乡情》。这可以说是出奇制胜。它把那些个尚未摄制完成就被种种电影刊物吹嘘得头头是道、仿佛将来定是非要看两遍不可、实际又没有多少价值的影片,远远地抛到了后头。

《乡情》的成就是综合的、多方面的,犹如一部好的影片,其电影蒙太奇的完整构思与体现,本身总得由那综合起来的多方面电影元素所有机地构成那样。因此本文不得不写得较长而分上下两篇来完成。上篇将论及影片主题思想意义与哲理;下篇则试以分析影片的艺术风格。(以下是“上篇”,以副标题“试析《乡情》主题思想的意义与哲理”为标识。——作者录入时注)


这里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编导选材的年代。《乡情》选取了以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不久的50年代前期为背景,这在我们80年代的电影新作中是鲜见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在今天的中青年一辈人的记忆中,那确实是一个祖国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青春年代、建设年代。影片中出现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与《二郎山》的广播歌曲,正是激发有此经历的观众对那个年代的情绪记忆的恰当之笔。而对比1957年以后开始的接连不断的大多是人为“阶级斗争”的残酷冲击,那也确实堪称一个和平的、美的、田园牧歌式的黄金年代——湖滩的牛儿吃着香喷喷的草,城里的学生念着“老大哥”的俄语。这就从时代政治背景上,为影片竭尽全力表达它的朴实无华、田园牧歌式的艺术风格,提供了合情合理的现实生活依据。这部影片实际上是寄托了三位中青年编导(王一民、胡炳榴、王进)对他们自己的童年或少年时代所处的社会风习、所生活之中的故乡田园的无限眷恋的纯朴美好的感情。这是这部影片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思想感情基础。

影片所揭示的社会意义,它的思想主题,它的引人深思的哲理内涵,也很深远,很有新意,决不同一般。乡情,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饮水思源的“根”的思想。虽然,这一思想主题在当今世界文库中也曾风靡一时,但在我们中国,在我们的电影中,却也还是新的课题。影片认为,乡情是最美的,它胜过一切;而影片中的乡情,又是具体地通过人情即母爱这个命题来传达的。因此影片认为,母爱是最宝贵的,它高于一切。实际上,在影片本来的意义中,乡情与母爱是不可分的,是水乳交融般地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突然,事情发生了变化,乡情与母爱似乎要分开了。由于客观的时代、历史、环境的原因,乡村田家湾青年田桂一下子处于了城乡两个家庭、两个母亲之间,因而自然而然地他必须同时接受两个母亲的两种母爱了。影片的主题是通过田桂在城乡两地进退维谷,他最终归属哪一个母亲、与哪一个姑娘成婚等等问题上的感情冲突以及相应而来的其他剧中人的感情变化来表达的。影片的这种种感情冲突与变化决不是喜剧性的,这不光对于乡村的母亲田秋月和妹妹即未婚妻田翠翠而说,甚至对于城里的母亲廖一萍和女同学王莉莉也是如此。影片基本上是渗透着一种巨大的、浓重的、悬而未定的乡愁的怨诉。这是一种有口难言的心灵深处的巨大冲撞的悲剧性的东西,具有感人心底的力量。表面上看,这一来田桂是增加了一层新的母爱,似乎是好事、喜事;实质上,两种母爱有着质的区别:廖母的母爱有一种不容田母的母爱的排他性;因而两种母爱本身也难以不发生悲剧性的冲突。因此对来到城里的田桂来说,由于不能最终使田母像翠翠那样地随之来到城里共同生活,其中的若有所失远过于若有所得。影片表明,真正的伟大的母爱,还是在虽与田桂(以及翠翠)没有血缘却20多年实际影响其生命历程的养母田秋月的身上。它证明,这母爱不愧是一切人类之爱中最广阔、最深沉、不沾一点私欲、能承受苦难、不计较回报与代价而最富于自我牺牲的爱。生身母亲廖一萍虽然也由衷地疼爱自己已阔别20多年的儿子区少华(即田桂),但是她难以理解与尊重他的无法割断自己的乡情——对乡村的母亲和妹妹的深情的赤诚之心,她虽然年轻而处境优越,但与田母相比,她的那种母爱显得多么狭窄、多么势利、多么自私、多么专制!是带有一种十分庸俗市侩的占有欲的劣性的。她的忘恩负义与淡薄根本,也正是这种母爱不纯的另一回照。显然,如果廖母最终不能改变她的这种母爱的特质,那么即使她最终可以凭血缘赢得与田桂的母子的法定关系的优势,却也难以赢得田桂那颗已经由田母20多年来铸就的充满乡情的赤子之心。因此,从更高的境界、更深的意义上去看,除非廖母彻底改变她的母爱的性质,否则她找得儿子甚至比失去更加苦恼,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觉得可以这样认为:田母与廖母的冲突,实质上并不是两种母爱的冲突,而是有情的母爱与无情的命运的冲突。前者在田母的母爱上体现,而后者潜伏在廖母的母爱之中——廖母的母爱似乎象征着一种无情的但又是不可抗拒的必然的命运的东西。其所以是不可抗拒的必然,就因为廖母与田桂是有着生身母子先天血缘的共同性。然而影片又肯定了乡情是最美的,是胜过一切的;(田母的)母爱是最宝贵的,是高于一切的,因而它们也是合理的、必然的、无以抗拒的。影片编导找到了这两种各有其合理因素的必然性力量的冲突,这就使影片难能可贵地找到了一种最富悲剧美的黄金冲突。正是这一具有内在惨痛性的黄金的悲剧结构,奠定了影片《乡情》所以如此感动人心、如此发人深省的美学基础。

值得更进一步玩味的是,影片编导仿佛成了中国的“湖畔诗人”,把50年代前期的中国农村的自然、湖滩描绘抒写得如此纯净、宁静、质朴、恬美,与都市社会生活的文明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那仿佛是一个不受现代文明染指、十里八里都飘洒着桂花清香的圣洁的世外田园。这除了我们一开始提到的社会客观现实依据与编导少年时代的亲身生活感受外,也使人联想到法国启蒙时代大学者卢梭曾经提出过的“返回自然”的口号。卢梭是正确地看到了资本主义造成发达的城市文明与其同时造成的人性堕落、人性异化的尖锐矛盾而提出这一 口号的。也许,廖母这一个形象的意义,不仅是从血缘关系上象征着作用田家母子、母女三人的悲欢离合的某种命运的东西,而且也可以说是意味着廖母自身的命运——从农村走向城市以及带来她自身的某种必然的人的根性的异化。而田母,这位人间的真正圣母,也确实是在完成其义养两个与己并无血缘的子女并把他们交还到生身父母身边这一神圣的使命之时——包括交还当初遗留做纪念的半把木梳这最后的一点身外之物,在那黎明之前的星夜,悄悄地、一身清白地重又返回乡村、“返回自然”了。影片最后,伴随田母深情的画外音而出现的一片澄净蔚蓝的广阔天空,把田母与大自然融会一片的圣洁广阔的母爱的心灵推到了与天媲美的最高境界——它意味着田母的母爱从有限走向了无限,从爱的束缚走向了爱的扩张、升华,走向了爱的大解放。当然,不应认为影片是在推销偏激的“卢梭主义”;然而,只要因先进的城市文明反而消灭了像乡村的自然本色的那种质朴的乡情之美与原本的人性之美,只要乡村自身因缺乏先进的城市文明而在物质经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上仍然处于原始落后的未开发状态,只要这种城乡的悬殊与对立的差别不消灭,像影片《乡情》所出现的造成人们心灵的创伤与冲突、所沁露的那种乡愁与情愁也就不会消灭。只有当城乡不再对抗而真正融合为一,包括城市文明与作为社会的人在内的整个大自然才会有正在的生态平衡,它才不只是寄托人们理想的彼岸的向往,而成为真正现实的此岸的共和乐园——也许,这已经离影片《乡情》的内涵远了一点;但我觉得它也应该是可以从这部美好影片中索隐得到的一些令人深思的哲理吧。

1982年1月14日写于Y.C.
2007年9月3- 4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原载《活动月报》1982年3- 4月号第3版

[相关链接]
影片信息;

乡情(英译名:CALL OF THE HOME VILLAGE)
珠江电影制片厂1981年出品,彩色故事片(10本)

编剧:王一民
导演:胡炳榴、王进
摄影:梁雄伟 美术:黎淦 作曲:杨庶正

主演:黄小雷(田桂)、任冶湘(田翠翠)、吴文华(田秋月)、黄锦裳(廖一萍)、王进(匡华)、王琴宝(莉莉)、赵春常(田保)、春歌(田本发)、黄宛苏(吴姨)

 2 ) 试析影片《乡情》的艺术风格

乡情依依长似水
——试析影片《乡情》的艺术风格

范达明

影片《乡情》除了它的题材背景新、主题与内涵丰富深长外,其艺术风格也是别致、与众不同的。本文的上篇已经提到影片编导竭尽全力要使影片表达一种田园牧歌的抒情风格;对此,一般也已公认,所以这方面就不重复赘述了。
这里要讲的是这部影片同时在情节结构与审美趣味上所表现的成就,即把传统的戏剧冲突律(特别是戏剧悬念手法)与现代的电影风格(主要是重在对人物的情绪、心理的刻画)较完美地结合起来,使人物性格在不断地层层展开的情节与悬念中表现得耐人寻味、淋漓尽致(本文作为《乡情依依长似水》的下篇,以副标题《试析影片《乡情》的艺术风格》为标识——作者录入电脑时注)。

借用传统戏剧的一句术语来说,影片戏剧冲突的“动作性”是很强的。固然,一方面这是由于影片从乡村到城市(1000多里地)、从战争年代到建设年代(20多年,但现实时间只4月到7月两个多月)所表现的空间与时间的广阔度,为人物外部形体动作的表现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但这里所谓“动作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已不是传统戏剧所说的形体上的动作性,而是这种形体上的动作性渗透并表现在人物内心的心理上,即表现在人物的思想情绪上,除了口语对白,主要是面部动作——并通过面部表情反映在人物的内心活动上。由此,相对来说,从人物手足、举止等外部形体上的动作来看,反倒具有静态性;然而正是在这相对静态的动作举止下,表达的却是人物内心的大波大澜与巨大冲撞,是人物心灵上的暴风雨。
可以说,戏剧动作由身体到面部、由外形到内心,即由肉体到精神,这种创作视点的转移,正是表现出了冲破传统戏剧观念框框的现代气质电影的特征。影片相应大大增加了人物的近景、特写镜头,即便是中、全、远景乃至空镜头,其落脚点也主要是为了表达人物在特定环境里的特定情绪与心理。因此,尽管这是一部描写50年代上半期并主要是表达乡村的乡情(即所谓“泥巴味”)的影片,却十分富于80年代的现代气息与新意。假如50年代来拍摄这部影片,恐怕不可能在精神内涵、情感力度上表现出像目前这样的强烈与饱和、这样的丰富多彩。

先来看看影片中富于戏剧性的悬念手法的运用。全片悬念一个套着一个,几乎贯穿了影片始终,大的先后约有五个。
(1)影片一开始,田桂与翠翠上乡公所登记领结婚证,明明有公章,当乡秘书一听说田桂是田秋月的儿子后,立即推说公章不在,要他们过两天再来领结婚证。刚回到家里,社长田本发明知田桂正忙着办喜事,却又要田桂送趟鱼到区里去,还要他带封信给区委李书记,并意味深长地向迟疑着的田桂解释:“这非你不可呀!”——至此,在影片伊始就使田桂与翠翠行船在风平浪静的湖滩里,牵手穿过油菜花丛与桃花林,走向即将来临的新婚幸福的前景戛然而止,为观众抛出了一个未可预见结果的谜团,为影片以田桂为核心构成其与生母、与养母的冲突设置了引人入戏的第一个悬念,也是整个影片的中心悬念。
(2)影片第二个大悬念,就是田桂进城后,其结局又将如何?田桂与翠翠原本是一对从小青梅竹马、双双在养母田秋月身边长大的未婚夫妻,当田桂被其生身父母找到并进城后,他对乡情、对田母的感情会不会淡薄,对翠翠的爱情会不会变心?按理,从影片这之前田桂初有表现的人物性格与美好品格来看,这就不应成为悬念。但由于影片同时也充分表现了田桂那种善良、体察人心的纯朴美德,来到城里的他不愿与生母廖一萍直接对抗:一方面他不习惯于城里的生活,一方面又还力图尽量适应这新的环境与新的人物,特别是那新的陌生的生母( “看模样比我妈年轻多了……”“今天一定要叫妈。” ——田桂的这些心声可见一斑);特别是由于影片还引出了一个组织部长的女儿王莉莉——这是一个外表斯文、心地又纯洁如水的十分美好的形象:她不明真情,几乎爱上了田桂这个与自己命运多少相似的充满“泥巴味”的同窗好友,加上廖母也从中撮合,这就使这第二个悬念不但成之以理,而且把这“悬念”之“弦”提得愈高、绷得愈紧了。这个大悬念直到王莉莉知道田桂的隐忧,请他原谅,而他又要莉莉原谅;莉莉则边哭出了声边说“不,你不要说了”,从而跑出了画面而结束(此后,这个心灵纯净美好却又初恋而受冲撞的人物在影片中再也未出来与观众见面了)。
(3)影片第三个大悬念,起因于生母百般阻挠田家母、子、女三人同时进城随之造成他们之间各个克己利人的一场动人心魄的感情的大冲突、大风波,其主要表现是翠翠以母爱为最高原则,为不与田母分开而忍痛与田桂闹离婚(为此她还去向田保许心愿以证实自己的决心)。这场风波弄得三人僵持不下,结局如何?遂成悬念。此悬念以匡华电告田桂将亲来乡里接田母,而田母也决计先把两儿女亲自送到城里而结束。
(4)影片第四个大悬念,是那位见不得田母的廖母一旦与田母相见又将如何对待田母?这产生于匡华不顾廖一萍意愿终于把田家母、子、女三人迎到城里家中之后。这个悬念以田母明白了廖母忘恩负义的态度与偏见后,于星夜出走回乡而告终。
(5)影片第五个大悬念,是影片最后一个也是整个影片“结局”留下的大悬念,即:当匡华与廖一萍最终从田母留下的半边木梳证实了田母不但对他们的生身儿子田桂有着20多年的养育之情,而且她自己也就是那个当年对他们夫妇本身有着出生入死的救命之恩的阿月大姐,于是,他们以及田桂、翠翠四人随即赶到车站,准备追回田母,而田母却已经被火车载走了:观众不禁会产生这样的悬念:田母这一去之后还会来到城里在两个儿女身边生活吗?而两个儿女——田桂与翠翠从此在城里能与那样一个廖母和睦相处吗?——面对着远去的列车,匡华觉得亏心在胸,廖一萍顿感羞愧难当,田桂与翠翠则心中若有无限所失地呼唤着“妈妈”……影片正是在这悬念未解、意味无穷的意境里与观众“再见”的。
综上所述,所有的这些悬念(还包括这些大的悬念间串入的种种小悬念),由于是按人物性格冲突与发展的必然逻辑而来,所以显得合情合理,它们成了影片本身每一段段情节相辅相成、有机联系与发展的环节,也是把观众持续不断地引入胜境的导索。

既然影片客观上设置了这一串串的悬念,那么对这些悬念的诠释,就自然地要靠剧中人物的叙述、对往事的回忆与发自内心的联想来表达,致使影片大量采用了作为现代电影思潮的意识流手法;那些剧中人触景生情的回忆、联想与闪念,构成了影片充分运用时空交叉、音画对位的现代电影语言的可能性。而影片客观剧情所自然涉猎的两种年代(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年代)、两种年龄(童年与成年)、两种环境(乡村与城市)、两种感情(男女友谊与爱情)、两种母爱(田母的与廖母的),甚至两个“第三者”(田保与莉莉)、两件衣服两种鞋(红背心、布鞋与青年装、皮鞋),正是使剧中人产生对比联想的心理依据。法国影片《广岛之恋》所以成为第一部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完整意义上而言的意识流电影,正是由于该片的客观剧情——主人公身处两个国家、两处战争、两次爱情的经历,使往事与现实在主人公主观世界中每每通过对比联想诸心理意识活动而自然而然地交替穿插、互相渗透地表现出来。据《乡情》的完成台本记载:该片全长9014英尺7格,分10本共490个镜头。经初步统计:全片可归入意识流手法的镜头,主要是指纯画面往事与回忆镜头以及音画对位镜头(指音画异步对位,亦有称音画分立或对立镜头的;同步的内心独白与画外音镜头未列入)共有72个,占全片镜头数的七分之一还强;特别是影片的前4本,在213个镜头中占了44个,达五分之一强。下面仅举影片第一本为例稍做分析。
《乡情》第一本共49个镜头。最后9个镜头,即第41至第49号镜头,一般地说,皆可称做意识流镜头。这9个镜头展现的是田桂被派到区里听区委李书记讲述那从未听闻过的自己孩提时代以来的生平真相。它意味着田桂按血缘即将离别养母,而归属于多年来一直寻找着他的生身父母了。这真仿佛是田桂在得尔福听太阳神阿波罗做关于自己命运的不可违抗的神谕一般!
请看,第41号镜头画面:“山林里,廖一萍抱孩子奔跑着。”它打断了第40号镜头画面所表现的一张匡、廖夫妇照片的现在时镜头(环境是区委办公室),转而成为回到过去时的一个画面的往事的客观镜头;但它又是随现在时区委李书记画外音的讲述展现的,所以是一个音画异步对位镜头(声音为主观陈述的现在时,画面退回客观展现的过去时);它有点类似画面主观回忆镜头,但却不能算李书记的主观回忆,因为李书记显然并非当然事人,而只是个转述人。这镜头的画面是历史的自我客观复现,所以这里称其为画面的“往事的客观镜头”,因此,尽管这个镜头实质上还难以算完全的意识流镜头,却算得上是这一段落也是全片进入意识流的开始。
第42号镜头是:“廖一萍来到一茅屋前,轻轻叩门……”同时也仍伴以李书记的画外音,所以镜头性质同第41号。
第43号镜头是:“廖一萍不舍地亲亲孩子,杨妻抱了过去……” 第44号镜头是:“孩子拼命地啼哭。”这两个镜头与前两个镜头虽然也是往事的客观镜头,但李书记的画外音消失了,所以音画异步对位也消失了,但画面除了伴以音乐,并无对白与音响效果(如孩子的啼哭声等),所以它们也仍然并非彻底客观的往事回忆。它们是客观的往事回忆的哑剧镜头:因为是哑剧,所以仍带主观性,这主观性毕竟证明它也是伴随李书记的主观复述而再现的,历史的自我由于是主观的李书记的开口而引起,所以终究要为主观性多少所染指。
第45号镜头是最神奇的而富于跳跃性的。画面是:“河中,田桂默默地摇着桨……”就是说,田桂已从区里了解了自我血缘的真相而登上归途了。画面一下子从第44号镜头的往事(“孩子拼命地啼哭”)复归到现在时,但已经不是进归原先的环境——区委办公室,而是又向前推进在归途了;同时又有李书记的画外音:“……田桂,你知道这孩子是谁呀?……”这说明:这李书记的叙述声音尽管在内容上是与上个镜头一脉相承的,却已不再是现在时,也不成为李书记的主观,而倒成为田桂的主观的往事的回忆了,即田桂在归途对刚才在区委办公室所听李书记的讲述的主观回忆了,这一个镜头,与最前两个镜头即第41、42号镜头相反,不是画面对声音来说是退居于后面与过去时,而是画面突飞猛进超越了声音,到了前面与现在时。一方面,从画面讲,对其最前两个镜头来说是它打破了过去时(往事)而回复到现在时(现实);另一方面,从声音讲,过去的往事(表现为语音的李书记的讲述的真相)又时时在干扰已经复归现实的现在时:李书记刚才的讲述的声音时时萦绕在已船行归途的田桂的耳边……
于是,进入了第46号镜头画面:“田桂楞着神。”它证实着田桂平静形体内的心境的大波大澜;同时,仍然是以表现李书记的画外音来表现田桂主观对李书记讲述的一言一语的一再的回忆。这个镜头与第45号镜头性质相同。
第47、48号镜头,性质又变了。画面分别是“杨厚德夫妇被几个国民党兵推出家门”,“杨妻亲亲孩子,被匪兵猛地推走”;而声音仍是李书记的讲述的画外音。与第45、46号镜头相比,画面又退回20年前往事的过去时,这点与第41、42号镜头相同,但声音(虽然同是李书记的画外音)却不同于第41、42号镜头是作为李书记的主观的现在时的讲述,而是成为田桂在归途对刚才往事的主观的回忆了,因此也转为了过去时(此同第45、46号镜头)。可见,这里不仅画面是客观历史的20年前的往事,声音也是往事,它是田桂主观的、对刚才区里的往事的回响,是意识流的。换言之,此处画面与声音所处的时间尽管都是往事都是过去时,却并不在同一时间——这是两个不同时的过去时,所以仍应视为一种不同步对位的音画蒙太奇。
第49号镜头,即第一本的最后一个镜头。它一开始的画面是:“田桂任船在河里浮荡,他痛苦地捂着头。”声音仍是李书记在区里讲述的画外音,性质同第45、46号镜头,即声音为过去时,画面为现在时,但是镜头到最后是:“田桂痛苦地喊道:不!这不是真的!……”这就不再成为音画异步对位了,往事的回忆的意识流全部消失了,田桂犹如从恶梦中震醒而张口呼号了——影片的镜头语言即此而进入了音画均为现在时的同步的常规蒙太奇合成了,现实从而全面地彻底地复归了。尽管田桂挣扎般地呼喊“这不是真的”,可这的的确确不再是主观的意识、幻觉或逝去的往事,而是残酷的活生生的现实命运了。《乡情》的全片的中心矛盾,通过这第一本最后的9个镜头而完全地揭开了。它是在这9个镜头所展现的现实与往事、主观与客观的互相交错、互相侵蚀中揭开的。全片的悬念也因此产生了,并以此进入了影片的实实在在的第二本的现实及其一个个的矛盾与冲突中!其实,这9个镜头里的声音,无非就是李书记对田桂的一段完整的连贯的讲述,由于它被切配上了各个不同时间的画面,遂使这段声音本身的时态也发生了种种出奇的变化。这中间很有些个耐人寻味的妙趣(这甚至可能是影片导演自己也未能预料的——作者录入时补注)。
除了第一本内的例子,像第二本内田桂抚树沉思,第三本内翠翠送哥进城划船水中的沉思,第四本田桂由廖母给他买青年装时在穿衣镜前的联想等情境所引出的不少表现主观回忆的意识流镜头的例子,因已有不少文章作了很精辟的分析,这儿就不再引述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见出,影片《乡情》的编导的确是在影片情节结构上,具体地说,是在把传统的戏剧悬念与冲突律同致力于表达人物情绪、心理的意识活动的现代电影语言的结合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的努力,体现了编导自己所崇尚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审美趣味。该片导演之一的胡炳榴对此亦说过:
“我在影片中想做到电影民族化和现代化的统一,也就是希望人物的心灵、情操都应该‘合乎国情’,而在摄影、构图上可借鉴和运用现代技巧。以后还得在这两者关系的统一上进行探索。”
同时,也应该指出,胡炳榴,这位从学表演改行、从《春雨潇潇》开始拍片的青年导演,在充分借鉴和运用电影现代技巧之时也十分重视选择演员与注重演员表演,使现代电影语言的运用服从于影片剧情内容与规定情境的需要。像第九本,作为全片戏剧冲突的一个高潮,它表现翠翠为了成全生身父母与田桂的团圆,又要能留在乡里照顾好妈妈,她以母爱为最高原则,宁可牺牲自己与田桂的纯真爱情,决心要与田桂闹离婚——这是一场母、子、女三人感情苦于心底的巨大冲突,全本因此就没有一个意识流的镜头,全是常规镜头(全片唯此本如此),着力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中刻画人物的心灵美,以在突出演员的表演上下工夫。导演所选的几位主要演员特别是饰翠翠的青年女演员任冶湘在这场戏中(其他戏中也如此)做了正确又情感饱和充溢的精湛表演,使这场高潮戏光彩照人、熠熠生辉,给人留下了极为难忘的印象;田翠翠成了观众心目中一个活生生的富有我们民族的女性心灵美的最美好的艺术形象之一。限于篇幅,关于任冶湘饰演的田翠翠以及黄小雷饰演的田桂与王琴宝饰演的王莉莉这三个角色的艺术形象,只得另著专文做些剖析了。
                                
1982年2月4日夜写于上海大同坊
1982年2月19日改定于杭州涌金门
2007年9月4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这篇25年前的旧作系首次公开发表——作者注 2007.9.19.)

 短评

网上看的?看过《一路顺风》之后,冲着任冶湘来的

5分钟前
  • 鸟甲
  • 推荐

廖一萍在革命胜利进入城市之后便忘记了曾经舍身救过自己的农民姐妹,不愿意面对抚养自己失散多年亲生儿子的人是农村妇女的事实,一心只想把儿子重塑为城里人。城市想象激发的现代化的召唤与阶级斗争话语中的红色中国,把当代中国悄然划分为了断裂的乡村景观和都市景观。

7分钟前
  • 十八爷
  • 推荐

典型的城市化进程叙事影片,也是现代化开启时代的乡愁怀旧影片,展示了后阶级斗争时代阶级以城乡二元对立形式存在的现实。养母是乡村纯朴、隐忍、讷言的代表,而城市则是属于年轻代际的、富饶、活力、充满可能,这种怀旧有点像贾平凹等人作品中的,是农民式的,纯朴,自然,但也似乎显得drama。

11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乡下的诗意时光太美,仍是我最享受的。但对于该片诗意只是部分,影片有着尖锐的情感表达,很诚恳地把镜头对准最普通劳动人民。面对那位把"我这辈子都不会忘了你"当随口套话的刻薄忘恩的"老革命",我想起新亮剑结尾赵刚在与李云龙分别说的一番话,他对新政权的一些人心变化不正之风的叹息。这部电影就最是充分表现。当然片中廖主任那般可厌嘴脸,她教养人性也是太成问题的

16分钟前
  • 光影一路同行
  • 推荐

谢晋的《牧马人》叙事结构原来来自于此片啊。以一种情感为支点,在回忆与现实中穿梭,两地间思念通信件表达思想感情。谢晋在此片的基础上可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革命是什么?革命就是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这段话还应该补充一句,一个阶级成为权贵,再去统治另外一个阶级。坐天下的共产党也开始搞国民党那一套,门第之见,雇佣老妈子。但有统治,就有权贵,革命不过是那些夺权者的谎言罢了。田桂找到的新父母也是穷苦出身,但是革命胜利了,成为了权贵,为人所羡;那位含辛茹苦的田秋月却显得低贱。如若不是曾经救过田桂亲生母亲,田秋月又怎么会被接受?田桂尚且有良心,若没有良心,岂不是抛弃了养母和未婚妻,享受他的贵族生活了吗?电影似乎在讲人不能忘根,贪图权贵,实在也在表现革命后的人心浮躁,利欲逐渐熏心。

20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还行

“人心都是肉长的”,这话对忘恩负义的人无效。生儿不如养育恩,生母和养母的刻画过于黑白分明,一个自私专横,一个无私奉献。哥哥虽然不是陈世美,也没忘本,但心性较软,不如妹妹要强。

23分钟前
  • ofelia11
  • 推荐

http://yangsou.com/bbs/thread-269-1-1.html

28分钟前
  • 佟小里
  • 推荐

十七年时代讲进城干部忘本的电影,还都是老婆帮助教育老公呢,怎么一场文革下来,全变成官太太们忘本犯错误了呢?……一定是他们不知在什么时候偷偷换了老婆!

31分钟前
  • 高玉宝
  • 推荐

三星半吧,胡炳榴绝对算得上第四代最被忽视的导演甚至中影史最被忽视的导演,除了独一无二自然主义审美,那种无比纯净的人类情感,往往在宫崎骏的电影里才能看到。但本片败在剧作意识,它严重陷入了“谢晋模式”的囹圄,并且令其弊端无限放大,用单一的戏剧支点推动故事并且以巧合扭转本来就直板的人物设定,对意境衬托出真实可以说是一种摧毁。

36分钟前
  • 🌵🌵
  • 还行

坚强隐忍的家乡,高傲冷酷的城市

38分钟前
  • 蓦兰
  • 力荐

影片坚持将镜头对准质朴、善良、憨厚的劳动人民,对爱情、亲情等话题的处理拿捏适度而非过度消费,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现在再也不会有人拍这样的电影了;但另一方面导演对人物的刻画又太单一扁平,以及情节的刻意取巧同样削弱了影片的写实感,有点可惜。本片和同时期侯孝贤的乡土电影亦有不少相似处。

39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以坏人作恶,好人受冤构架主要冲突,播音腔,感情饱满,中规中矩的老片

41分钟前
  • 莫的冷
  • 推荐

三部曲之一,从这部电影开始喜欢上任冶湘

45分钟前
  • liz
  • 力荐

胡炳榴田园三部曲之一,王一民编剧。取镜诗意,情感纯美真挚,已经灵活运用意识流(回忆与现实的无缝交接、内心私语等)和变焦,珠影在技术的赶时髦上也不落人后,但该片在人物关系设置过度依赖巧合,过度戏剧化而显得不太真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侧面反映了党政干部中存在腐化和特权思想的不良风气,正如况家客厅中那幅白字黑字的横匾:为人民服务,真的在为人民服务吗?漫漫水乡高级将领夫妻寻子奇缘,身份的改变隔不断浓浓乡情。月宫的桂花树植到了家门口,那树下是一对天成佳偶的离合牵恋。遍观田园三部曲,发现胡炳榴导演成也诗意,败也诗意,最大的问题是太爱赶时髦,没有将个人的诗意风格发挥彻底。

46分钟前
  • 卷耳电影笔记
  • 还行

一波三折的故事,男女主角都赏心悦目。三个人考虑的都是对方,是要有多少爱和信任作基础。原以为她妈会在农村里投湖自杀的,但这个结尾更具温情和未结的诗意。胡炳榴是个天才。不重复强调导演想说的话就好了,一声声重复台词多少有点淡淡的疼……

48分钟前
  • 绿小野马
  • 力荐

很有正能量的老电影,把人性解析的淋漓尽致!乡下养母的质朴善良与城市生母的心胸狭窄成鲜明对比!当年的救命恩人站在眼前都没有认出,曾经还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你!”真是对人性冷漠无情的鞭挞!“我们打天下离不开人民,坐天下是为了人民!”真是好的台词!男主少华没有忘本,如果背景换成现在的社会,真的是很难说了!

52分钟前
  • 球友基哥
  • 推荐

革命就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一个阶级成为权贵统治另一个阶级。田秋月这个苦命的女人,救了一代又一代人,到老被嫌弃。善良有时候真得不值钱。

55分钟前
  • 天天天&晴
  • 推荐

2.5 stars

60分钟前
  • 冰山李
  • 还行

家庭伦理剧。问题的关键在于假如当年田秋月没有救廖一萍,廖如何容得下田。不过电影借救恩的存在规避了这一“尴尬”问题。

1小时前
  • 独孤奴
  • 还行

电影中的美学镜头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居然无人提及。

1小时前
  • 松萝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