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同名话剧改编。
片名像是战争片,还以为是对越自卫还击战题材。
伤痕文学。
团(?)徽与十字架能不能一起佩戴?信仰之争。
女配身材比女主抢眼,但论到好看,还是女主够天然素人,纯美。
上海、无锡的丝绸业(加上杭州)曾经都很发达。
女主殷新,男朋友是《西游记》的小白龙扮演者,为了不耽误演戏,三次堕胎,最终导致无法再生育,男友也离她而去。话说,那时候也不流行同居啊,一般结婚前也不发生关系,很多人的第一次就是洞房,还有就是保护措施问题,虽然50年代国内就有安全套(如意袋)的推广,但都是被有关部门严格控制管理使用,直到1986年,考虑到无法跟踪流动的打工者,相关部门终于首次允许在少数大、中城市的医疗单位作“有价零售试点”。所以未婚青年想用安全套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想上环结扎也得是已婚人士。殷新这是时代悲剧。像不少女明星那样,她也成了8、90年代移民美国的一员,后来嫁给一位美国人。
这部电影就像一首歌。
它是赞歌,致敬理想;
它是战歌,致敬战斗;
它是哀歌,抚慰被遗忘的人;
它是街头歌谣,向着那些桎梏不前者开炮;
一部年龄已近四十岁的老电影,看得我血脉膨胀,不光是因为杨在葆最后十分钟的念白,也不光是因为罗心刚这样一名共产党员的气魄。
这部电影对现在观众所带来的震撼,比之四十年前,要巨大得多。
因为在电影中,罗心刚等人所遭遇到的困难、阻挠,不光是巨大的、艰难的,而是对于我们如今的观众来说,是荒谬的、离奇的。
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时代和价值观的错位冲突,让其在2021年得到了新的诠释和肯定。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思想解放以及改革开放的热潮,出现了一批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电影,抛开那些类似于伤痕文学一样的揭露文革中个人痛苦的电影不谈,我更关注的是那些反映了思想解放以后,城市工人阶层生活、工作变化的电影。
它们要更阳光、更奔放、更年轻,也许在那个刚刚从伤痛中站起来,缓步前行的年代,我们更需要的是笑声,而非舔舐着过去的伤口,兀自垂泪。
于是我们看到了《瞧这一家子》、《夕照街》、《小小得月楼》、《快乐的单身汉》等等欢笑中带来鼓舞的电影。
而《血,总是热的》则要更严肃,它并没有去回顾文革的动荡,将焦点放到了此时此刻,同时并没有使用同类型题材惯用的风格,轻松、愉悦、以及一些小小的戏谑。
它直面了还存在于当时社会上的问题、弊端,而这些东西并非都是文革所带来的,而是几十年来长期存在的,而这些弊端,恰恰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所要解决的,不仅是体制上,同样也是思想上。
这部洋溢着激情的电影是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它继承了话剧鲜明的特点——强烈的戏剧冲突以及人物刻画,更多的小场景戏份,多人物+室内场景的拥挤感,更多的台词,这些特点都能给予人强烈的感观冲击。
但很可惜,进入二十一世纪,话剧改编电影,除了开心麻花系列的剑走偏锋,正统话剧的改编电影现有佳作,我认为能说出去的仅有一部《十二公民》。
电影里多次提到了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对于制度的看法,这些内容时至今日看,真是充满勇气。影片中对于国家,年轻人和老一代的态度颇为不同,不同人的话,能够鲜明地反映一种当时的现象和思潮:
“中国的经济体制,像一架庞大的机器,有些齿轮锈住了,咬死了!”
“有人说,中国的经济体制像一架庞大的机器,有些齿轮已经锈住了,咬死了,可只要用我们的血做润滑剂,这话已经说烂了,不时髦了,没人要听了,可无论如何,我们的血总是热的。”
“到医务室,混了几天病假,你也应该找点儿病,回家伺候伺候你妈,反正不扣工资,这年头,得自己疼自己。”
“蒋主任,东西给您搞到了,日本货”
“你动了外壳了,就这不算大修了,明白不?你不动外壳花多少钱都没关系,动了外壳,花再少的钱也是不行的,因为你们厂今年没有新造蒸罐的计划。”
“那我们怎么办呢?”
“你把新装的拆掉,再把旧的拼装起来,不就行了吗?”
“同志啊,出口丝绸的牢度按照国家规定必须达到3级。”
“外商不要求3级。”
“他不要也得要。”
在我们看来,有些对话是不是就像是相声?
充满了荒谬?
可那就是当时的现实。
年轻人的人生大半在十年动乱中度过,他们充满了愤怒、不甘,以及些许的沮丧。
老一代人经历过更艰苦的岁月,他们更相信这个国家、这个党,是有希望的,无论面前是什么样的烂摊子。
体制内的人固化了了报表中的铅字,仿佛世界就是报表,一切都要按计划走。
经过了一个可笑荒谬的年代,造就了了一批值得我们反思和取笑的人(蒋主任之流),也塑造了一批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罗心刚)。
影片中,另一个让人感到眼前一亮的方面,是对于天主教的描写出现了重大变化。
在以往的国产电影里,乃至动画片里,天主教是邪恶的,是资产阶级的狗腿子,是一个个戴着十字架的人皮豺狼。大家还记得《渔童》吧。
而本片里,第一个出场的教徒,是一个和蔼、慈祥的邻家大妈,她热心的关照着女主角瘫痪在床的母亲,这个形象贯穿影片始终,这个群体在影片中并没有被丑化,可以算是国产电影的一个进步。
最后的一段演讲,更是点睛之笔,在我看来,可以和《大独裁者》最后的独白相媲美,甚至说,这一段要更震撼,对于创作人员来说,更需要勇气。
最后,我一定恳请大家读一读这一段包含深情的台词:
“同志们,今天起我要接受审查,也许很快就要滚蛋了。今天在这里抢时间跟大家讲几句话,也可能是临别赠言了。凤凰厂生产能有今天的形势,全是你们大家几个月来辛苦换来的,相反,作为厂长我是失职了,我没有把厂子搞好,对不起大家,特别是对不起像方英这样的同志。昨天我到你家去了,你不在家,你自尊心强有困难不肯说,厂子里,人人都知道你贪财,,却没有人知道你们两口子每个月只拿几十块钱,要养活老老小小这么一大家子人哪!可也正是为了这个,我第一个就要处分你,因为你应该比别人更能理解早点使中国富强起来的道理。这次的合同很可能要误期,我们就得向外商赔一大笔外汇,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你上个月少拿了几块钱的奖金。过去都怪我们,没把工作做好,伤了你们的心。可如今中央下了决心,我们也下了决心,为什么居然就这么难呢?奖金的钱我是拿到了,可我是用很不光彩的方法拿到的。方英,站在你的小屋里,我真想深深地给你鞠一个躬,说一声,谢谢!我们的人民,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支撑着我们整个的事业。
使我感到伤心的是,有很多人包括我的老战友都不理解我,直到十分钟前还对我唠叨说,你会没有退路的。没有退路并不是坏事。当初打仗那你那年月,为什么人人拼命,就是因为没有退路,不革命就没法子活了。现在可怕的是人人都有了退路,工人有工人的退路,少说几句吧!得罪了领导以后评工资要吃亏的。厂长有厂长的退路,当出头的椽子是要倒霉的,随大流吧!有的局长部长退路就更多了,大笔一挥,扔掉国家好几个亿,却轻轻的说了一句,为我们付学费。有的这里混不下去,换个地方,照样当他的局长部长,都坐在那里等着,最好中央哪天拿出一个神奇的法宝来,一下子把中国送进四个现代化,而他们自己呢?完全不想负任何的责任。同志们,难道你们真的看不出来吗,我们退路已经不多了。我们搞了30年不理想,万一再搞20年还不理想,中国怎么办?没有退路了。同志们,我们只有和党同心同德,拼出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来。否则,我们这些人再被打倒了,就不会有人再为我们平反了。有人说,中国的经济体制像一架庞大的机器,有些齿轮已经锈住了,咬死了,可只要用我们的血做润滑剂,这话已经说烂了,不时髦了,没人要听了,可无论如何,我们的血总是热的。”
官腔,“你是哪里啊?嗯?找他有什么事啊?啊?”言之无物,语气词却很多,目标就是为了体现高高在上的权威。
杨在葆的形象,很有男人魅力。面对官腔,有勇气,“你哼哼什么?肚子疼啊?”谋略,似乎少了一点。而中国的人才标准,只讲做事,不讲谋略,至少不要在同志间讲谋略。这种教育的后果是,稍用谋略的小人,就不劳而获,攀龙附凤,颐指气使地招摇过市。
领导,一定要表现出大局意识,表现出宏观思维。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纠缠于文字,不要被对方的负面情感影响。把情感往好的方向引导,要会打岔,要会转化,面对恋人的痛苦局面,要立即表现出掌控全局的气魄和智慧,“正是时候!”
和主角对应的,对社会主义蛀虫的塑造,也非常成功,可能是最有力的鞭挞了。
本片,艺术上的缺点也非常明显:烂俗的三顾茅庐,缺少创造性;叙事比较混乱,小时候听电影录音完全没搞懂,只记住了几句台词,妇女让老公把衬衫“脱下我看看!”,“我在维护制度,你破坏了制度是要受处分的!”,“我们的孩子,靠吃冰棍儿是长不大的。”
漂亮女演员,好几个,浑身上下散发着纯真和善良,典型的中国式理想老婆。殷新,娇小,清纯,善良,羞怯,令人幻想。
如果80年代当时看这部电影,肯定会想要是国企多一点罗厂长,也许国企还是有救的。看这样的作品,让我思考为什么有的人会成为历史前进或者后退的助力者,另一个靠个人的良知改变社会也是行不通的,还是要靠制度来压制内心的私欲。所以站在什么节点,看问题都有其局限性。今天我们形成一种共识,国有经济只能是少量,是资本不愿去做的地方。
这个电影看着很解气,该骂的骂了,该觉悟的觉悟了,该圆满的圆满了,只是留了点念想,那个大领导会思想转变,放罗厂长一马。
2008-08-12
对体制下的生产厂贫穷固守的思维,及官场的人浮于事,进行了不留后路的批判。真棒。3.8星。
从80年代众多改革派里依然可以看出一些工人民主遗留的影子,但是这片里离工人自主还有很远的距离。这部片相对好在着重刻画了好几个困难工人的形象,没有完全变成改革话语式的乌托邦。但是将工人与改革派厂长之间的矛盾完全转移到官僚主义保守派身上,实在有些滑头。言下之意,只要把改革进行到底,工人一定也会得到好处。而在那以前,工人必须吃苦。其实还是前30年生产主义和要求自我牺牲那一套。但后来是什么结果呢。非常值得玩味的是,厂长去了广州展会一趟,决定将机械印染改成手工印染,完全是一个人拍板,工人也只有服从的份,这已经显示了权力关系的转变。由此造成的工作量增加,工作强度加大,工时延长,两班倒变三班倒,不断赶工,将奖金改为产质量挂钩,已经给工人造成实际上的生活困难。这似乎预示了日后工人权益不断遭到削弱的趋势。
@@@(1983)血,总是热的(Blood Is Always Hot)(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话剧改编,所以台词比较刻意。1980s初,上海某丝织厂厂长,在广交会上争取到了手工印染的外贸订单,为完成订单却遇到了种种阻力。不算特别深刻,特别是脱离了当年的时代背景之后;但依旧有文艺作品应有的特质。)
女孩在唱陈蒙的“心上的人啊快给我力量 ”,老同志怒斥道怎么唱黄色歌曲,女孩说这是中央电台的本周教唱。
上级部门都有制度,下面厂子损失再大也是事不关己,公司不知变通,处处掣肘,印花图样这样书记不该管的事情要横加干涉,协调关系关心职工提高待遇这些该管的事情都躲在一旁,加上那个退党就是最大贡献的车间主任,吃拿卡要的有关部门,当个厂长要操多少心。几个配角都很出彩,厂长夫人谢芳,党委书记鲁非,在日落紫禁城里演过端王,设计师刘信义在快乐单身汉里演过班长。
四星:三十多年过去了,片中杨在葆激情四射的声音依然如雷贯耳。
改革电影中的两条路线,一条是自上而下的老厂长路线(乔光朴、罗心刚),一条是自下而上的新青年路线(蔡明、刘思佳、牛宏)。
非常感人。 因为它不仅反映了时代风貌改革初期面临的阻力和背景。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真实的感情生活现状。使现代的人加强了代入感。反应真实生活的总不会差的。那个出了国的小姐演技太浮夸了
三十八年过去了,时代变了吗?嗐……
革命样板戏
回头看,当年的改革阻力有多么巨大,片子敢于直面的问题,过了三十多年,恐怕现在的导演反倒不敢了。片子用了开放式结局,多年后看,居然未必真有好结局。殷新真是我见犹怜,形象太好了。
“经济发展总受政治束缚,这种情况什么时候结束”。用血做润滑剂,让普通工人承受体制痛苦。书记。开放式结局很棒。
亮点在于对经济改革初期的各色人物状态刻画:官僚主义作风,上纲上线扣帽子的文革习气,只为多赚钱的小市民心理,底层人民的互帮互助。杨在葆的宿县口音很有特点,罗心刚也仿佛是他自身写照,造型比两年后的代理市长更好。本片中的上海弄堂可以对照同年《夕照街》的北京胡同。
平淡、乏味、松散的制作工艺非常有劝退性,可当我感知到影片的价值有所聚焦,还是能够看到许多东西的。两三处金句,数个写实又喷薄的场景,让我蛮受启发。血,总是热的;官僚体制,总是冷的。
体制的演变只会越来越坏,今天,已经没人再谈这些话题了,因为权力的第二层【议题的选择】已经构建好,再过几十年,象征性的给你一些第三层权力【决定权】,呵呵
杨在葆亦正亦邪的感觉。这个时期出了很多大胆的片子,讲新的思想观念遇到的问题,罗心刚最后的演讲内容直戳要害。信教那一块挺有意思的。最后的开放性结局直接把问题抛给了观众。今天打了第二针疫苗后忙碌了一天,晚上看的时候前面剧情有些犯困。中国电影资料馆,20210422。
算是改开初期的政策宣传片,很多事情当时都是走走看,中央定调子不会那么旗帜鲜明,也会有反复,因此步子也就不敢迈开。本片批判旧体制和官僚主义的尺度很大,有点痛心疾首生死存亡的意思,然而时代的先行者们并不都会像片中以喜剧收尾。如今的经济体制有些部分仍然像一架庞大的齿轮锈住的机器,可是大概不会有那么多“热血”的润滑剂了。台词耐人寻味,比如:“心上人给你力量?那党呢?领导呢?”“我的对手究竟是谁?还不是党内自己的同志”
体制改革真的太难了。最后演讲确实👍
21.04.22 2号厅我已经很久没有期待过看到一部本不应是开放式结局的影片了,吊着的那口气真的很抓心。题材真牛批,反思碰上开放,创收碰上制度,多线的叙事不显杂乱,有几处甚至在今天看来都十分尖锐,估计放到现在里面的台词和剧情都不能过审了。但它的内核和始终迸发着那种向前向上的劲儿,这才是适合党建团建学习观看的影片啊。杨在葆给人的安全感,是那种从言行举止、宽厚的臂膀和眼睛一瞪带来的威压感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即使他犯了错,你依然会觉得他十分可靠和值得信任。这种可以说是跨越了性别的而且不带有任何性魅力的硬汉形象可能真的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