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定档时,很多人都说《人世间》播完后又有好剧可以追了。
的确,主演海清、童谣、张颂文、冯绍峰,演员阵容不错。
导演滕华涛拍这种生活剧得心应手,《双面胶》、《王贵与安娜》都是口碑不错的国产剧。
《蜗居》更是国民度很高,一度引发讨论热潮。
所以我也很期待《心居》的播出。
可是追了几集之后,我打算弃剧了。
太失望了,这部剧就没有几个正常人,很多人的行为毫无逻辑,似乎是为了刻意制造矛盾,强行洒狗血。
先说剧中的女主之一,海清饰演的冯晓琴。
剧名叫《心居》,可以理解为《蜗居》的延续,讲的都是因为买房,主人公的生活发生变化。
《蜗居》中姐姐海萍要买房,是站得住脚的。
那是1998年,正处于房价飙升初期,他们一家住在10平米的阁楼里,想靠自己的奋斗,在城市扎根。
可是《心居》里,冯晓琴买房的必要性没有那么强。
他们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但是房子目测不小,还能让妹妹借住,至少是三室以上,房子也不是租的。
如果说为了儿子小老虎买学区房,那大姑姐顾清俞也给了解决办法,她有一套学区房,在产权证上加上爸爸的名字,再把小老虎的户口迁过来,就能满足入学条件。
冯晓琴拒绝了,说到底,她就是希望有一套写着自己名字的房子。
可买房你也得有资本吧,这么多年你和丈夫就攒了3万块,首付要问大姑姐借100万。
讲个笑话,手上只有3万块,但要借钱买250万的房子。
别人买房都是自己出大头,实在不够了找亲戚凑,你买房连首付都要借,那以后每月还贷怎么办?再找大姑姐?
并且借钱借得理直气壮,这是借钱吗?这妥妥的把大姑姐当冤大头,还不如直接要呢?
后面的剧情发展,都是以冯晓琴买房为基础的,如果这个基础都不牢靠,那后面的剧情就是无根的浮萍。
再说剧中的另一位女主,童瑶饰演的顾清俞。
她是投行高管,成功人士,住大房子,过的是精英阶层的生活。
按理说,这样一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脑子应该很清醒,做人也应该理性、严谨、滴水不漏。
可是她却拎不清,不断掺和到弟弟夫妻间的事,一家人一起把冯小琴当贼防。
她的恋爱脑我也十分不理解,初恋一般就是一种情结,见到了也就幻灭了。
但初中时期的一段情感能让她惦记20来年,即便对方落魄、自卑,她依旧孤注一掷。
她图什么,想拯救别人的人生?
双方的身份差距如此巨大,消费习惯、认知水平都不同,这样的感情无法让人信服。
她的人设也是分裂的。
一方面她对家庭十分看重,爸爸有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给她打电话,她放下工作,请假都要赶回家去处理。
另一方面,她结婚却连家人都不通知。
这样无法自圆其说的细节在剧中还有很多。
还有冯小琴的老公顾磊,不知道为什么编剧要把他写成一个一无是处的巨婴。
人物设置太极端而失真了,一句写在纸上的话背一天都背不下来,他是没能力,又不是傻子。
照编剧的设置,这个人根本无法适应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孩子都上小学了,自己没有一点主见,什么事都要问姐姐和爸爸。
一个年近40的男人连个基础会计证都考不下来,还逃课去网吧打游戏。
总之就是槽点太多。
好莱坞著名编剧理查德·沃尔特讲过,创造有价值的角色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让每个角色都值得同情。
可《心居》中的很多角色都让人上火,难以共情。
角色的行事动机不合常理,人物塑造完全失败。
芦苇说过一句话,中国编剧最大的毛病是老出常识性错误,人物、情节、背景都不对头,编剧不了解他写的时代、人物,有时连最起码的生活逻辑也搞不清。
很多国产剧编剧,真的脱离生活太久了,笔下的人物设定常常不顾现实,把观众当傻子糊弄。
冲突是故事的核心,有了冲突故事才好看。
但如果为了冲突而冲突,为了冲突而去洒狗血、卖惨,丢掉逻辑,那故事就失去了意义。
不只《心居》,现在的国产剧很少有活生生的“正常人”。
就像最近常驻热搜的那些剧,人物设置都是降智的,根本没法看。
《人世间》之后,再也没有能接档的国产剧。
连正午阳光都摆烂了,找来雷佳音、袁泉这样的演员,演一部4.6分的烂剧。
我们只是想看到一部有着正常人类的情感,正常人类的智商,描述正常社会议题的国产剧而已。
冯晓琴
最初冯晓琴加入顾家,确实是有点功利。她比顾磊年纪大,比顾磊聪明,年轻时候也有些姿色,主动追求顾磊,看中的就是顾家房子宽敞家境也算可以,就凭顾磊的样貌才智,要是想找个冯晓琴样子的上海女孩,跟癞蛤蟆吃天鹅肉差不多。
冯晓琴刚进顾家时候,乡下媳妇进了上海还凑合的家庭,自卑感还是较强的,为了取悦顾家长辈和老公,放弃了自己去工作的想法当起了全职保姆,同时还把老家没什么本事的妹妹也带来一起住在顾家。
随着时间变化,冯晓琴看着自己老公浑浑噩噩不求上进的混日子,而大姑姐顾清俞则事业风生水起。从最开始对顾家的敬畏和找到上海老公的庆幸,变成了越来越深的焦虑感,于是就像靠买房子来让自己获得对未来生活的安全感。
这个想法没错,但实现想法的途径却是寄托在对大姑姐的帮助之下。
大姑姐顾清俞比弟弟聪明很多,本就不喜欢靠着心机一门心思钻营贴上自己弟弟的冯晓琴,但无奈弟弟喜欢,也就作罢,但平日里总是撺掇家人和弟弟要地方冯晓琴。这也惹得冯晓琴对她更加不满,但买房的事情有求于她,只能跟她面和心不和。
冯晓琴想靠外力买房子的目的太明显了,这反而更让顾清俞更加的提防她的动机,双方因此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顾磊的意外死亡,让冯晓琴和顾家的关系弱化了很多,既打消了她试图依靠顾家来实现未保障的买房梦,也让她开始有了自力更生的动力。
广场舞老太太的话似乎点醒了冯晓琴,应该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且她逐渐也会明白,靠别人找安全感是靠不住的,只有靠自己才更靠谱一些。
冯晓琴一开始带着自卑感去顾家做全职保姆,把自己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无能的老公和老公的家庭关系上,从根上起就是个错误。后面无论是尽心竭力讨好伺候顾家人还是心有不甘逼老公学习借钱,都难逃别人对她动机的功利性的怀疑。
顾清俞
从小学习好,长大了工作出色,收入颇丰,除了自己的感情方面,典型的人生赢家。在废物弟弟的衬托下,更显得是顾家新一代的翘楚。
一直瞧不上外地来的冯晓琴,自己的弟弟自身真是要啥没啥,冯晓琴看上弟弟,不就是图的能嫁给一个有个宽敞房子的上海人家。至于冯晓琴进了顾家以后像保姆一样伺候老的小的,那都是她自己的选择,就当让废物弟弟给省了个保姆了。
顾清俞的想法没什么错,但随着自己事业有成,而弟弟日渐颓废,再看到冯晓琴把老家的妹妹也带入顾家蹭吃蹭喝,就越来越傲了,她看不起冯家姐妹,同时也看不上自己的窝囊废弟弟。
弟弟问顾清俞借钱,顾清俞一下就明白是冯晓琴在背后指使,对冯晓琴是鄙视再加上敌视,对弟弟也一样的蔑视,所以理直气壮的各种出谋划策,挑动弟弟提防冯晓琴。
顾清俞似乎有点没搞明白,自己已经搬出去住了,而弟弟也成家很多年了,虽是亲姐弟,但弟弟已经成年,在人家小家庭的事情上指手画脚,就很合适吗?
自己不借钱天经地义,但鼓动父亲不出钱,撺掇弟弟提防自己老婆,真把所有人都当傻子了。
顾清俞的高傲碰上冯晓琴的积怨,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顾磊的死亡,就是这个矛盾的次生损害。
顾清俞出发点没错,看不上自卑和心机的冯晓琴也无可厚非,但她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留分际的施加到弟弟顾磊的家庭关系中,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做法会不会影响弟弟的夫妻感情,甚至在她的潜意识里,没准弟弟真要离婚了,反而应该挺开心的吧。
一个出发点错了,后面使劲试图去改善,但做多错多,始终让人怀疑动机;另一个出发点没错,但由此而来的没有分寸感的做法,也让人难以认同。这个矛盾借由房子这个热点话题展现出来,还是挺有看点的。
这编剧是人吗,这冯家一窝子狗吧。妹妹抢,妹妹抢完姐姐抢。一窝子吸血鬼吐了,有一个正常人吗?心居,如何凭借心机获得居住的地方,我真是醉了,为什么我要花时间看这个电视剧,狗屎!还一个大年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姐姐骗婚,妹妹当三,姐姐两个儿子还要tm去霍霍全剧最好的老实人,我nm编剧nmsl?
初看《心居》的时候,感到不舒服但又具体说不出来哪里不舒服,只是觉得题材和价值观有些陈旧,与当下时代氛围有差距,当回过味来时,发现最不舒服的就在开篇。
开篇一头海清的角色伺候一家老小,将本是枪林弹雨的早晨安排得井井有条。另一头童瑶那边身处高档住宅,悠然做着瑜伽,保姆在屋内打扫。
不知为何,能清晰地感受到主创人员对于两种生活方式的态度,但这其实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应该有高低贵贱。热热闹闹人间烟火,也应该让人感到羡慕和佩服;单身女性,自给自足,悠然自得也同样舒适。但并不是透过机器让观众觉得只有“这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对的。
非常不喜欢这种带着“三六九等”的开篇,用鼓吹歌颂一种女性生活方式来去贬低另一种女性生活方式,这不是女性励志剧。这是带着有色眼镜来划分生活的、带着刻板印象、故意制造话题和矛盾的样板剧,没有人间烟火,只有戏…
看到《心居》主演是海清和童瑶,看过童瑶的《大江大河》和《三十而已》,对她印象很好,觉得很适合独立倔强有主见的角色。
开始看也挺好,有冯晓琴说她“高高在上”的那种感觉,但看到顾磊意外死亡那里,完全感觉不到童瑶这个角色该有的震惊、悲痛、悔恨。
看到顾磊摔下楼梯,冯晓琴嚎叫着冲下去;顾磊葬礼,冯晓琴失魂落魄走在一边;身后事办完要起诉邻居,冯晓琴脸色苍白头发凌乱,她只要坐在那里就能看到她现在正在经历的痛苦,好像她快撑不住了,但她永远不会倒下。
顾清俞作为亲姐姐,甚至到了最后的大哭部分也看不到她多少表情,手掌捂脸让观众感觉不到她的情绪,就只有声音;哭声也没有力量,完全看不出死的是她又当姐又当妈带大的亲弟弟,实在无法共情。
她出现的每个镜头依然是精致得无懈可击,带着饰品卷着头发,原来外企高管是死了弟弟也能每天继续做精致造型美滋滋上班的形象吗?
很失望,看到顾清俞部分就想跳过,在看剧的时候只觉得她是童瑶,不是顾清俞;但海清站在那里,走动、说话、做事,冯晓琴的形象就牢牢立在那里。
装逼真是搞砸演技的最快途径。
不知道这些生活居就不能拍点正能量的,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剧,搞这些极端奇葩的人设,明明是一家人,为了制造冲突,强行恶心观众,观众做错了什么,疫情大环境不好,现在人生活压力也大,看剧本来就是为了放松打发时间,不是让你们来给气受的,你们可以说,不喜欢可以不看啊,我是真的真的不想看,营销铺天盖地,刷个抖音都不安生,这种剧能给人带来什么,反思,?教育,快乐?,我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烂剧出现,你们这圈人,赶快玩完吧,看一眼都嫌烦
你永远可以相信海清的生活剧
又來居家旁觀了,然後被牛排「四分熟」的課外英語教學給驚到了,四分熟就算了,四分熟還叫medium rare(被提醒我聽岔了以為是medium 特地來訂正一下)?這不比《我們的婚姻》裡的更離譜?以及,這劇對「雙相情感障礙」有很嚴重的污名化,相當於是「我的討厭婆婆就是個神經病」的意思,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情感勒索就是情感勒索,真不必扯精神疾病這麼嚴肅的事情來拗人設,這就有點挺噁心的⋯以及,這是什麼破爛大結局?
每次看张颂文的角色都感到窒息,我真的分不清到底是他把生活中那些油腻的人演的太传神还是他演戏太浮夸
双女主都不是上海人……张颂文的台词功底像台湾人,不像广东的……这种戏要全程讲上海话才叫地道。
看的我如鲠在喉。这部戏里中青年演员都没有演技,局促的样子,生活的样子,一点不自然,很做作。尤其是海清,不论什么角色,最后演绎出来的总是一模一样,让人毫无期待感,串戏都没问题。张颂文很油腻,让人观感不适。
咱就说张颂老师这土味情话,谁受得了”多少人爱你妩媚的时光,只有一个人爱你的灵魂和风骚“,简直一整个笑住,现实主义题材+生活喜感part,这节奏感拿捏的相当好了,真实又不会那么糟心dddd,入手吧!
被展翔笑死了,老凡尔赛人了,说自己第一次买房的时候不到20岁~这个傻乐的憨憨,怕是没挨过“农民”的毒打吧~(ps:是张颂文的演技救了你,要不铁棍子都得打弯了~
童瑶和冯绍峰演得特像形婚,他俩不适合这种剧啊,没什么生活气息,童瑶说话总是一副豪门阔太教训下人的神情,超级讨厌。也就欢乐喜剧人展翔能看,张颂文演出了一种易中天的感觉。
《蜗居》或者说《双面胶》的海清,无人知晓,素人脸演上海小媳妇路人缘极佳,现在的海清演技不进反退,片酬水涨船高,再为房发愁就没人信了。张颂文自打出名后是真的饥不择食接戏啊,还天天教人演戏,油腻到不行,表演上的短板愈发暴露无遗,典型的穷秀才为钱低头。
只有展翔可以看看
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了吧,滕华涛拍都市剧真的蛮在行的
看了三集。这种剧对海清来说信手捏来,没有突破。剧情较平,但生活的鸡毛蒜皮被反映的如此真实。第一集结尾的对话,第三集海清的爆发,字字扎心,这个媳妇太不容易。
演了35集一切又回到起点,就只有顾磊丢了一条命,太离谱了。
从02年到22年,海清每部剧都在买房子,这叫啥,这叫海清宇宙啊。
全家每次一起吃饭都是差点能打起来 冯晓琴好惨 嫁过来这么多年还是没人能相信她 妹妹弟弟更是没一个省心的 对展翔告白全剧最佳了
怎么做到把每个角色都拍得那么讨厌的,明明都是有魅力的演员,在这里面却充满了拧巴、别扭、不在状态。剪辑一塌糊涂,节奏莫名其妙。
少点这种剧吧,糟心
顾家爸爸是里面唯一的正常人吧
跟巨婴结婚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吧?看着好烦。
就问一句,刚看完《人世间》的这部剧看得下去的啊?家人间各种计较各种算计,真把媳妇当保姆了啊,家庭会议还当人家面关起门来偷偷说,越看越搓气,2集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