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一直以来,我国都有着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这也让国内电影题材受到很大的制约,一定程度上也限制电影行业的发展。也因此,一些讽刺题材的影片国内很少有,也很难有此类作品上映。
现如今,很多体育题材的影片大多聚焦赛场或人物,拍的伟光正,大概是因为体育无关政治吧!但实际上呢,大家想必也心知肚明,不然怎会有男足拉胯这么多年,《夺冠》原名《中国女排》此类事件的发生。
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部体育题材电影《高中锋,矮教练》却相当敢拍,狠狠的揭露官僚主义与社会问题,拍出了很多现如今也不敢拍的。
影片背景为1974年,正值“四人帮"猖獗的年代,极左思想极其严重,体育与文化并不是很受重视。而主角就是这个时代背景下县体委的篮球教练高教练,虽然他姓高却一点也不高,却热衷体育事业甚至因此在文革中吃尽苦头,但他一直极其爱球爱才。
同乡在县城赶集发现一个两米多高的巨人,第一时间告知了高教练。高教练第一时间冲去县城,还差点把三个娃给丢了。终于在百般努力下,高教练终于找到了这个巨人家中,并在一番纠缠下说服名为小山的巨人打篮球,小山答应的理由竟是简单的能吃饱饭。
小山在球场小试牛刀,让高教练如获至宝,立即去找小山所在生产队队长孔队长,请求将人交给他。面对这么好的劳力,孔队长当然不愿放人,即便高教练说破大天也不行,除非瓜地拉秧。
高教练请黄工宣帮忙,黄工宣以上头没指示为名拒绝了高教练,高教练听老婆的建议给黄工宣送去礼品依旧被拒。无奈的高教练又去找了孔队长,这次孔队长却主动放人了,因为瓜秧都按上头指示的路线全拔了。
终于高教练如愿以偿带小山回家对他进行训练,同时教他为人处事的道理。高教练希望小山得到更好的发展,甚至想把小山推荐到国家队,便想将小山送到更好的训练场所,岂不知这才开启了他的碰壁之路。
一开始高教练向黄工宣提议把小山送到地区训练队,被其以小山不是领导让找的为由拒绝。高教练决心自己带小山去体校上学,一路上引来很多人围观,帮忙捡起商店被挤掉的头巾,势力的店员却要求他们把头巾买下。
高教练带着小山去找杜主任,一句“小杜”引起杜主任的不满,以打球动机不对与政策要求拒绝了高教练。看到别人提上东西拜访,杜主任和颜悦色的接待,高教练用回家的车票钱买来一条大鲤鱼,却依旧被拒。
没有车费的回家路变得艰辛,露宿野外,千辛万苦才拦到一个顺路的车。
小山训练问题依旧是高教练心中的一块石头,他想尽法子,将装有自己与小山的合影与推荐信邮寄给各个上级,希望能有人看到巨人一般的小山从而得到更好的训练。此时的高教练家中也已经花光积蓄,粮食都快不够吃了!
省体委得到了信,联系到了黄工宣,黄工宣想要抢功,称小山是他推荐的。黄工宣来到高教练家中,一通大道理想要自己送小山去省里,但省里却指定要高教练送去。
在送小山去省里的火车上,他们碰到了一位热爱体育的首长,从谈话中得知,这位首长曾经也是篮球队的,但现在有病,是被命令有病的那种。
到了省城已经很晚,忙着织毛衣的宾馆前台并不愿意接待他们,只得入住鸡毛小店。在这个鸡毛小店,大伙与高教练两人一块聊天,有人说“千里马有了,伯乐也有了,就是这千里马牵不出去”,一位医生道出了真相“咱们老百姓,一生儿子都会说升官发财,当官最重要。人才人才,也是先人后才。”
终于见到了从“百忙”之中抽空的于处长,一通交谈,最终得来的只是需要研究研究。无奈之下,高教练卖了手表给小山留了点钱,将小山托付给了老同学后独自回家。
回到家中的高教练生了一场大病,康复后不顾妻子的阻拦去找小山,此刻的小山因不愿看到再为他日夜辛苦而不辞而别离家。高教练最终从船上将小山拦下,并对小山进行了深刻的教育,告诉他体育的意义,小山也决心好好训练,报效祖国。
两个人的对话里有一段极其讽刺,小山要唱国歌,高教练告诉小山不要唱词,哼调子就行,报纸上说写词的人性质不纯。
这时候投出去的信起到很大作用,各省各队都有人来找小山,连要好好研究研究的于处长都亲自来了,甚至上演了一波抢人风波。正在各队忙碌抢人时,黄工宣的一句“小山的父亲是四类分子”话吓退了所有人。
几近绝望的高教练说出“我就不相信,诺大的中国能不要体育。”的话后,带上小山走到了北京寻找机会。想要去看一场篮球比赛却没有门票,凭借身高小山成功混了进去,高教练只能在门口蹭别人的广播。
好在小山在看篮球比赛时碰到了之前认识的首长,在首长的举荐下,小山成功进入了国家队。
最后高教练带着从首长那讨要的旧篮球回到了家中。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于处长、杜主任、黄工宣等一众领导,满嘴道德仁义大道理,总是这让我很为难,上头没交代。仔细听来,似乎还有点耳熟。他们只为争权夺利,至于民间疾苦都如过眼云烟。
对官僚主义揭露的如此彻底,甚至整部影片绝大部分篇幅都在抨击官僚主义,真的是很敢拍了。
影片所讲述的,放到现如今也丝毫不过时!
好事多磨,只是用来安慰自己的托词。
我们的老一辈电影工作者塑造人物的功底非常的扎实以及在处理电影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也非常具有深度和意义。非常不错的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但没有局限与题材本身,而是聚焦矮教练惜才高中锋苗子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与坚持,而这个过程折射出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人间百态。此外这对人物形象天然的视觉差,也为这部片子增添了喜剧的色彩以及为塑造人物在逆境中的乐观性格而服务。此外片子在展示真实现实生活过程中,表示出的人情世故这块,使得整部影片生活细节非常的夯实,可以看出创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这点也非常值得我们年轻电影人的学习。
应该说很反应那个时候,但是现在又未尝不适合呢
其实属于文革反思电影,原型应该是穆铁柱,也是山东人,今天看了很有时代风貌,牛犇老师为数不多的主角作品,反映的社会风气,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今天依然存在一些,不过,比起当年来好多了
相当的,时代风貌和人间真实,拍的姿态挺嬉笑怒骂,不愤怒,但也挺愤怒,这个中间的分寸很值得品味,而且很有趣,是样板的框框装近乎讽刺黑色幽默的味儿,如果不是用在那个背景下和时代下,可能我会觉得值更高。
社会侧面真实反映 时至今日
运动题材只是个外壳。中心还是针砭讽刺,并且还有情怀在里面。师徒二人湖边对话,以及昔日徒弟不相认,虽然稍显生硬,但却直戳人心。
印象深刻
可以说是当时非常新颖的体育电影类型 而且还不是比赛类型 是伯乐与运动将才的题材 一个一生执着与基层体育的人发现了一个篮球天才 发掘他 培养他 推荐他 最终让此运动员到了国家队的舞台中 牛犇老师的演技在当年已经是非常非常的娴熟 还有一个惊喜就是彭玉老师也在当时的片中 以前真没看过她年轻的样子
牛犇
“你是怎么喜欢上打球的?”“为革命打球”
总是有一些片子,漂浮于真是的社会之上,说得话也非常书面,用的口音也都是高级配音演员腔,说得事情可能是真的,但在电影里看显得有些虚幻。这种假假的氛围之下,竟然也探讨了一些社会问题,官僚主义等等。还有些映射,现在估计都是不能拍的。现在这方面是进步一点了?还是退步了?(这片没有转场的概念,非常生硬)
说真的,过去三十多年了,除了能创造经济效益的,国企等国家单位在对待其他人才方面,还是这个德行,变化不大,悲哀啊。
CCTV
你要是把驼背挺起来还能高两公分。
讽刺意味十足,以小见大,从上映到往后三十年,这部电影都是可以扛得住的。
每每精彩之处便有中国传统乐器加分,面对滚烫奔腾的黄河之水诉说心声。
还不错,讽刺了当年的体育选拔制度。里面的高中锋长得不错,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可惜豆瓣没有关杰的资料
电影频道播放,套之今日也是如此,那是的电影现在看来倒是大胆。
时代精品,揭露各种阶级嘴脸的公路电影,当时秋菊打官司还没有拍出来,更能彰显出电影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