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会将首次影评献给一部1991年的老电影。电影画面很黑,到人物冲突高潮屋外打架那场戏,屏幕全黑了,只能靠看弹幕和听声音判断剧情走向。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好评,无论是赵丽蓉、丁嘉丽等一众老戏骨的精彩演技,还是真实到可怕的剧情,以及毫不违和的人物性格设定,都能让人看完电影后还能细细咂摸,品出新的滋味。
作为一个出生在80年代成长于90年代的农村孩子,我非常熟悉90年代农村大家庭的生态景象,以至于看电影时觉得剧情真实到可怕,编剧、导演到演员,非常精准地抓住了那个年代大家庭的特质,每一个人物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完美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电影中的这个家庭,不仅局限于农村,也是中国万千个家庭的缩影。中国家庭的次序、伦理、家庭成员的关系剪不断却又嫌隙丛生,相互依赖着,也相互打压着,构成了一幅尽显悲凉底色的浮世绘。
赵丽蓉老师饰演的母亲形象犹如地母般宽厚慈爱,她出生于旧中国,比老公大八岁,应该是童养媳。她对生活的苦难照单全收,毫无怨言。大儿媳想算计她的金戒指,她说戒指是土改时候分的,后来破四旧又要收回去,但金戒指已经长在她手上取不下来了。经历过大大小小的社会动荡,她全然不明白具体是怎么回事,也不明白生活是怎样造成了她的苦难,唯有忍受而已。赵丽蓉老师将这个角色诠释得非常到位,尤其是那种悲苦又无可奈何的表情,让人很动容。这种表情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大年三十儿女都没回家,老两口单独过年说起儿女的不孝时,第二次是她劝说大女儿忍受家暴的女婿时,第三次是电影末尾老两口决定离开家,她依依不舍地回头凝望老屋时。她对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慈爱有加,扮演着老头和儿女关系的润滑剂,用一生的心血,供养着老公和五个子女。这位地母般的中国妇女,生活在万千个中国家庭中,像骡子一样默默地付出。然而我并无意讴歌她们的伟大,因为在这幅浮世绘中,伟大并不是他的主题,或者说,在这幅画中,只有悲凉,没有伟大。
电影中的老头扮演着传统大家庭家长的角色,严肃、固执、控制欲强,但他确实也承担了家长的责任,即使儿女都已成年,他还是出去工作,并在过年时带回一笔可观的收入,这也成为儿女矛盾爆发的根源。他反对二女儿的婚姻,因此在二女儿偷了家里的户口本私奔时,好几年都未和二女儿见面。这次二女儿带着二女婿回家,他虽然还是生气,却也担心着女儿是否所嫁非人而四处旁敲侧击。他希望保持家长的权威,像以前那样,自己说一不二,另一方面,他又痛恨儿子不争气,大儿子懦弱,任由媳妇欺负,二儿子和小儿子又总惦记着自己的钱,让他伤心失望。可是从小就受到控制的子女,又怎会突然长出会飞的翅膀?
这种控制,何尝不是造成大儿子和大女儿性格懦弱的原因之一呢?大儿子唯媳妇命是从,大女儿能忍受自己老公在外面找小三,为老公接二连三地打胎。如果让我做一个人物性格侧写,大儿子和大女儿出生早,从小就被父母要求照顾弟弟妹妹,有什么好的东西家人也一般会优先给弟弟妹妹,二儿子因为读书成绩好,父母寄托了很大了期望,对其有求必应,二女儿长得漂亮,又在南方待了一阵子,所以受父亲控制少些,才会在成人后偷了户口本也要和心爱的人结婚,小儿子年纪最小,从小就备受家里人的宠爱,因此才理直气壮地要求哥哥姐姐们为他的婚事募捐。另外电影中似乎是唯一听话懂事的二女婿,从小没爹没娘,后来娶了媳妇,又挣到了钱,便把媳妇的亲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大方地给每个人买了礼物,给爱财的大嫂买金戒指,承诺支付二儿子的旅游费用和小儿子的结婚费用。这一幕多么熟悉,一个人发达后便供养全家,只不过这是二女婿心甘情愿的,自小孤苦伶仃的他,终于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觉得家庭比金钱更加重要。
除了父亲和母亲,还有另外一位人物非常出彩。那就是大嫂。大嫂是个泼妇,爱财,势力,嘴碎,老算计着老两口的钱,去年过年在家大闹一场,砸了镜子,今年又大闹一场,新买的镜子又被她砸碎了。她给自己的小姑子抱怨,你大哥那性格,过日子真没意思,有时我真盼他打我两巴掌。这话听着很好笑,却又不无心酸。每天在一起生活的夫妻,连吵架都是自己在唱独角戏,大家都只看到了她的泼辣,却没有看到大儿子施予她的无声暴力。今年大嫂又开始砸东西了,先是碗筷,后来干脆连整个桌子都掀翻了,边哭边闹,闹完了,她瘫坐在凳子上,是的,今年的春节和去年并没有什么两样,而明年的春节,又会是怎样的呢?
大概是两年前,我正坐公交车,看一篇推送,提到赵丽蓉当年出演的《过年》。讲的是东北农村老两口,与回家过年的儿女因琐事闹散了年夜饭的故事。
这电影1992年上映时,我还在村里上小学,电影是在村委会前放映的。一张旧幕布被拴在两棵大杨树之间,全村男女老少搬着板凳马扎围坐在一起。一束光从这堆人中射出,打在被风吹得晃来晃去的幕布上,放映员穿着个大棉衣,抱着个热水缸子,指着站在幕布前找人的振财喊:“娘的,赶紧坐下,开演了!”
振财身材瘦高,喜欢外穿一件红色的肥大棉袄,那棉袄据说是他娘出嫁时从娘家带来的,但拆拆补补一直在用。1992年时,振财已经近50岁,那棉袄也差不多50岁。一个瘦高个儿,穿了一件红色肥棉袄,颇像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他被呵斥时,字幕“过年”刚好打在他的身上和脸上。他一脸狰狞地嘟哝道:“我的马扎哪去了!”
那时候小,其实看不太懂《过年》里所展现出来的一地鸡毛。事实上乡亲们大概也是看不太懂的,大家都朴素地评论:“这个儿子太王八蛋了”,“这女婿真不要脸”。至于电影的情节,我早已记不得许多了。
出于对赵丽蓉的喜爱,我又把《过年》找来看了一遍。令我惊奇的是,随着电影情节的进行,唤醒了我的很多记忆,当年在村里看电影的乡亲们,也一一呈现在我眼前。
那天放映没多久,就下起了小雪,很多孩子看不懂电影,便三三两两跑掉了。我的脚踝刚被狗咬过,虽然不严重,但还是懒得跑来跑去,这也是我能坐下来跟乡亲们看完电影的主要原因。有些孩子图新鲜,跑到幕布的反面,当电影中,长子带着孙子来见老人时,正逢村里的高跷队经过,幕布反面那群孩子也“锵锵嘁锵嘁”地跳了起来。
李保田将孙子举到头顶,混到高跷队里,踩着鼓点跳了起来,赵丽蓉看着爷孙开心地跳,她也笑得合不拢嘴。这时,坐我旁边的大鹏娘突然高喊:“哎,这是孙悟空,这是孙悟空!”
她这么一喊,大家全都注意到,出演长子的,正是六小龄童。那时候,我们村没几台电视,大家都不太认得赵丽蓉,但六小龄童的大名世人皆知。
自从六小龄童被认出来之后,每当出现他的镜头,都会引起大家的议论。六小龄童扮演的长子,是一个极其怕老婆的丈夫,以至于给父母拜年,都要得到老婆的同意。同时,他又特别善良,赵丽蓉问他:“儿子,你这样委屈吗?”六老师一脸笑容地说:“妈,我不委屈。”
他不委屈,我们村里有人替他委屈。电影看到一半,书圃大爷看不下去了,气呼呼地说:“孙悟空怎么演了这么个窝囊废!”他的评论引起大家的共鸣,全都嘁嘁喳喳表示不满,嗡嗡声越来越大。放映员大声道:“人家也不能光演猴儿啊,什么都得演!”
书圃不同意:“他得演好汉啊,不能演窝囊废。”
书圃大爷脾气差是出名的,据说当年热播《杨家将》时,只要他在,家里谁都不准看,谁看谁挨骂。那场《过年》他也没看完,骂了句“什么破电影,有一个算一个全是王八蛋”就拎着小板凳回家了。
大鹏娘眼力好。在认出“孙悟空”之后,她又喊:“哎,刁世贵儿!”。那年夏天,我们村刚集体看了《烈火金刚》,葛优在片中扮演了伪军头目刁世贵,给村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葛优扮演的大女婿出现时,大鹏娘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葛优在《烈火金刚》里是个秃子,于是大鹏娘又喊:“他长头发了!”
放映员道:“那是假发!”
其实,葛优在《过年》里也是个秃子,他出场的第一组镜头,就是大女儿把假发戴到他的头上。大鹏娘精明一世,却把葛大爷的出场看漏了,而且似乎也没听懂放映员的话,接着笑道:“胡子也是假的吧?哈哈哈哈哈……”
吉遂娘(也可能是光运娘,记不清了,待考)不同意:“胡子怎么能是假的?刁世贵儿也有胡子。”
大鹏娘摇头道:“不一样,不一样……”也不知道她说的不一样到底是什么不一样。
后来我查了一下,《烈火金刚》里,至少有三个主演参加了《过年》。除了葛优的刁世贵和大女婿,梁天的何志武和小儿子,还有申军谊。申军谊在《烈火金刚》里演了“史大个儿”史更新,在《过年》里演了人高马大、恳卖力气的二女婿。但是不知为什么,乡亲们只认出了葛优和梁天。
梁天的小眼睛就是他的标志。所以当他扮演的小儿子,和女朋友从电影院里出来,喊一句:“打嘀!”,大家全都忍不住笑了。
《过年》说的是家长里短,一地鸡毛。当这些东西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几乎每个桥段,都能在村里找到映射。而被映射的那些人,就坐在人群里观看。
当看到大儿媳看中婆婆手上的金镏子,想据为己有时,几乎所有人都看向爱萍她娘,并且露出富有信息量的表情。我当时不明所以,后来才知道,爱萍她娘出了名的不孝,公婆的财产都被她和她丈夫一点点扒拉回自己家,婆婆先逝,公公以捡破烂为生。婆婆当年从娘家带过来的银镯子,当时就戴在爱萍娘的手腕上。
《过年》中,二女儿是私奔出走,因而父亲一直不认这个女儿。过年时,二女儿回来,希望父亲能承认自己的婚姻。全家人在屋里谈,二女婿自己等在屋外宣判时,德禄突然站起身,一个人默默地从放映机的后面走掉了。他肯定希望自己走得低调一些,但毫无疑问,几乎所有人都在看他,若非如此,我也不会注意到这一幕。
德禄有一大孙女,两年前与邻村人私奔,从此杳无音讯。当德禄看到银幕上的故事,心里一定十分复杂。我对他孙女印象很深,个子很高,很瘦,夏天喜欢穿一件黄波点的连衣裙,扎着一根长马尾。我们拿竹竿捉知了,高处的够不着,她穿着一双红色的塑料凉鞋从旁边路过,一踮脚就给我们捉了一只。
她为什么要跟人私奔,我至今也不清楚。后来她的结局,我也无从得知。有些事总是有头没尾。
梁天扮演的小儿子准备结婚,但因他无业啃老,故而要求哥哥姐姐们捐助,并且做了一个募捐箱。这自然遭到了家人的呵斥。看到这里,人群里的人喊:“大光,你还结不结婚了?”
大光坐在人群的正中间,没好气地回嘴:“关你屁事啊!”
大家哈哈大笑,坐在前面的书财爷爷抻着脖子向后喊:“兔崽子,你要是学这个翻译官跟我要钱,我给你个耳光!”
大光委屈地说:“我不结婚了还不行啊?”
书财爷爷骂道:“你不结婚?我打出你屎来。”
大家听了哈哈大笑,有人喊:“都闭上嘴,没法看电影了!——大光你开春跟我去当瓦匠,挣了钱回来结婚不就行了!”
大光一口回绝:“不干!”
后来大光真的一直没有工作,娶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回来。书财爷爷没打出他的屎来,还拿出自己的积蓄。
小两口在村里开了个小商店,但很快就开不下去。因为两口子都懒,我们去买东西,商店经常关门,就算开了门,不是缺这就是缺那。两年之后,俩人离婚了。姑娘什么都没要,连孩子都扔给大光。
《过年》的结尾,以一地鸡毛收场。好好的年夜饭,被砸得乱七八糟。李保田带着赵丽蓉上了车,要离开这个家。赵丽蓉喃喃地说:“他爹,这么好的家,就不要了?”
我姥姥坐在我旁边,着急地说:“不能不要了呀!”
对于这个结尾,乡亲们都不能理解。好好的家,怎么就能不要了呢?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爸爸妈妈摔摔筷子砸砸碗
1991年,人民币还是四个人头。赵丽蓉凭此片拿到东京影后。《离婚》后的丁嘉丽从老实村妇变势利母老虎。葛优梁天马晓晴从北京《顽主》跑到吉林《过年》。李保田后来成了喜来乐,六小龄童这次没演齐天大圣。那一年,片尾感谢的万科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那一年,我刚满一周岁。
大年三十没看春晚,看了这部我出生那年的电影。没想到如此出色。拍出了过年气氛。但绝非贺岁喜剧。一家人各怀心事,种种个性鲜明突出,百般掩饰的矛盾冲突终在团圆饭之际集中爆发。非常尖锐真实地展示出中国传统家庭的矛盾。看得瞠目结舌,也有点感同身受。演技派演员云集的阵容也很强/20150121资料馆
当初最看不上的二姑爷倒是最懂事的,这电影太他妈写实了,春节确实是这逼样,每个人都有我家亲戚的影子
《喜宴》和这部的区别就是《摩登家庭》和《无耻之徒》的区别
这片哪怕只从选角层面去看都透着迷影奇趣:“齐天大圣”书生木讷软弱惧内;“便衣警察”男女主角再成情侣;“杨重”与“马青”除夕夜屋外雪地大打出手,手绢柜台组长“刘美萍”非但不劝甚至还加入战团怒撕假发……而说到色胆包头的大姑爷,有个话题或许值得探讨:如何用葛优来判断第四代和第五代的差别?要看他是被基于自身形象定位在好色渣男喜剧释放的男配角,还是在拔升至幽默与魅力齐飞事业与爱情兼收的男一号?黄健中是第四代。过年中,李保田是男一,成熟爷们型。半程后才出场的二女婿申军谊也属同类;黄蜀芹是第四代。围城中,陈道明是男一,风流儒雅型;许鞍华虽非内地导演,半生缘对葛优的用法与双黄如出一辙;张艺谋在八零年代曾挂尾第四代。红高粱,姜文是男一,与李保田和老井中的他自己属于同类型。而到了九十年代就转进到第五代——活着!
神一样完美无缺的奇特阵容 越长大越懂的戏
太可怕了,一屋子全是戏精!赵丽蓉的每个特写都异常精准、动人,眼角眉梢都是戏,有一瞬间我觉得梅丽尔斯特里普也不算什么嘛。春节简直就是中国家庭的照妖镜,悲苦酸甜全都原形毕露。
剪辑在今天看来有点老气,故事本身反映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跟现在发生了很大改变,要不是电影提醒,我们都快忘了那个找女婿高富帅还不要、白富美送上门还不喜的时代了。各怀心事却也不着急道出,慢慢抽丝剥茧,叙事还是很有耐心的。最后一场戏还是很有看头的,丁嘉丽演得真好。中国电影果真在饭桌上出戏
团圆不过是假象,如今中国谁还能这么拍。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子女精神上的出走和物质上的依赖,而这种依赖却还用某种亲情掩饰,最后李保田饰演的父亲将那盘菜端上来的时候,将这层关系撕破展露在每个人面前,反而大家都露怯了,因为藏在心里的那点心思被一点不剩的说出来了,中国家庭最习惯的就是“不言”。因而最早走出家庭的二女儿和二姑夫才成为了独立的一对,好像也只有独立之后的反馈才会让你觉得纯粹。呵……谈钱伤感情,这不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看重那点钱吗?
五味陈杂的年夜饭,关于中国人过年最好的电影之一,其实说没有之一也不为过〜
赞美的背后是嫉妒,我看你都有了,我没有多不公平。关怀的背后是索取,你看我都要了,你不给多不合适。做研究,娶媳妇,听起来都是正事。生孩子,当局长,生活里总有憾事。逢人就发财,见人就拜年,句句不提钱,句句都是钱。一家人各有所思,一桌子苦辣酸甜,阖家欢乐的美好愿望,终究被砸成了稀巴烂。过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这一天中,人们以各种民俗仪式来消解一整年的不快与烦恼,主基调为团圆与喜悦,任何不愉快的话题与行为都是被禁止的,这本身就带有某种虚伪与压抑在其中。人是乐于比较的生物,这种比较在一家人团聚之时被加以放大,表面上一团和气,私下里各怀心思,新旧交替与文化兴衰的代际冲突是永不消失的,所以即便是30年后的今天再看,依旧觉得深刻辛辣。盼了一年美满团圆,最后盼来的是一片狼藉,想摆脱这种困境的,又岂止是年轻人呢?
程志只有志,王梅德忘没。程远离家远,田鸽无自由(依赖父亲)。程勇匹夫勇,小凤疯癫癫。程荣草木命,丁图不图丁。程萍如浮萍,生在大川中。
吃完晚饭挑了这部和爸妈一起看,可十几分钟后,我妈就接到牌友的电话,说要去再来一场,我爸不让她走,两人就吵起来,我实在忍不住了说了实话:其实我大年初三去广州并不是要出差,就是想玩,就是想早点离开这个家…他们听了立刻就不吵了,三个人安安静静看完电影,结尾那场家庭群殴戏看得我好爽。
在这里看到每个人最不愿承认却也最真实的中国式家庭。
1.形形色色的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的关系都囊括在这个家庭里面,人物众多,却又各个如此性格鲜明,道出了性格不仅决定自己的人生,甚至影响了一个家庭;2.不同年龄段的子女,其实却也是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与父母的矛盾冲突;3.越近越生疏,距离远了,才有了那一份亲切感;4.拍合家福象征着家庭可以「装」一时和谐,而那一面破碎的镜子,或许意味着家庭关系的支离破碎,再也变不回和谐如初。
黄健中1991年的《过年》是比冯小刚早很多年的“贺岁片”,李保田 、赵丽蓉、六小龄童 、葛优、梁天、马晓晴等那么多明星贺岁。属性黑色,悲喜剧,能呛出一把滚烫的老鼻涕。葛优的猥琐好色贪财咸湿,刚刚好,比同期《烈火金刚》刁世贵出彩。片子语感不统一,就一东北题材,演员操的普通话却南腔北调。
该是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最经典的注解了,过年除了喜气洋洋之外,还有家庭之中的各样的矛盾以及无奈,凡此种种,五味杂陈。成人的春节里总没有小孩子眼中的春节纯粹,完全为了过年的热闹和那份期待已久的压岁钱以及一套新年衣服来满足自己一年以来的期盼,但是每个人都会长大,年味渐远,无奈渐多。
中国式家庭问题,中国式伦理,很多家庭伦理剧要花几十集篇幅去讲的事情,黄健中只用101分钟就讲完了,而且典型、深刻。赵丽蓉、李保田等一众演员,个个都演出了人物的个性,真实、生动。赵丽蓉演中国式母亲,看似得心应手、不费功夫,实则浑然天成、滴水不漏。
有些家庭就是这样,真的不能呆在一起,只要呆在一起喝点酒,说上几句,肯定就是把过往的事情拿出来掰,然后就是吵架。我的家里就是这样,从来没有一次安稳的过年。这部电影拍的太真实了,可能会有些人觉得挺荒唐滑稽的,那是因为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日子吧。李保田真的是老戏骨,演的是真好。赵丽蓉却让我感觉走不出小品喜剧的感觉,说话口气似乎都是小品的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