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片之前我一直都很好奇。我过去听到的全是差评,只除了一个人,我的大学帅哥同屋(同时也是我的偶像),他告诉我“有人”崇拜这部电影崇拜的要死。当然他没敢说是他自己……
不过近三个小时的片长阻止了我的好奇心,我看过三个小时的闷片,三个小时的文艺片,还有接近三个小时的爆米花片,但从没想过要用三个小时来鉴定一部烂片。不过在今天这么一个无聊的晚上,好奇心还是打败了我……所幸陈凯歌和帅哥都没让我失望!
结构上一咏三叹,虽然没有低俗小说那么精巧,但是质朴的表达更符合这部电影的气氛。电影选角无可挑剔,秦王,荆轲,嫪毐,太子丹,赵女,甚至荆轲刺秦的助手,都可称得上完美无瑕。只有高渐离给荆轲做手术的时候大喝“喊出来!”,让我不禁想起了这个小品演员若干年后在《卖拐》里的经典台词“走起来”……当然这不能怪陈凯歌……
不知道98央视水浒传和这部电影哪部先开拍,所以也不知道是谁先发掘的李雪健这方面的潜力,不过李雪健演中国式的大佬实在太牛逼了,堪比马龙白兰度演的教父。
王志文演的嫪毐也很妙,可惜电影太长了,要不然他那部分剧情还可以展开的再充分些,而不是在死前通过独白来表明心绩。
陈凯歌演的吕不韦也牛逼。看了密诏,轻蔑的扔地上,“要造反,轮得到你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可惜嫪毐不得不反,即使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果。然后祖庙那一段戏简直神来之笔,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套用一句常常在日本电影/动漫里出现的台词,“吕不韦的死,让嬴政毅然踏上了修罗的道路”……
和很多中国导演不一样,陈凯歌对拍男女之情并不感兴趣,即使迫于商业追求勉强拍了,也只能拍出《无极》那样的水准。而荒谬的是,蹩脚的爱情戏却在戏外成全了张柏芝和谢霆锋这对怨侣……巩俐演的赵女在刺秦里面代表的是人性善的部分。秦王是魔,荆轲是佛,她则是在夹缝中的人……
太子丹也演的好。电影里的丹就像某些底层的小干部,明明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却偏偏又有点小权力和不服气,老想着改变自己的命运,上窜下跳,令人厌恶。这和史记原著里腹黑的太子丹大相径庭。
这部电影的情节可以说是相当脱离史记的描写,我个人觉得却相当成功。不过赵氏孤儿离谱的演绎,可能根源也就在这次成功的改写吧。
可惜了。这么牛逼的一部电影,偏偏得不到评论和观众的赏识。活活把陈凯歌逼到用烂片反抗社会,嘲弄大众的道路上。“你们恶心我,我也来恶心恶心你们。”陈凯歌拍无极的时候一定是这么想的。中国观众为什么现在只有烂片看?不要怪该死的制度,而是因为中国观众只配看烂片。
一直以来对这部电影总持怀疑态度,面对褒贬不一的电影通常我是站在反方。虽然看的是内地版,但全片结束后我差点以为是在看一部黑泽明电影,因其抛开了一切足以让一部史诗堕落为一站爆米花古装武打片的因素,只剩下一个字:实。
野心勃勃的古装片一向缺不得展示中国功夫,但花哨的动作和违背物理定律的特技通常让电影降格,我并不是喷中国功夫,但相信谁都知道这些只可用来打架而不是用来打仗。最近的那部杨家女将就是一个反面教材。虽然一部电影多腾几十分钟安排个武术表演不算啥,但是真正有诚意不以激发观众肾上腺素以谋票房或是忽悠老外为目的的导演,并不需要这种无谓的噱头。《荆》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打斗都是朴实无华,力感十足,但这明显满足不了十几年前国人的需求,因此过了几年另一部以刺秦为题材的电影横空出世之后,万人空巷,几大武星联袂演出让该片挤进了老外的imdb250。凯歌导演开始了自我检讨!
扯远了点,又回到正题,之所以说《荆》是好电影还是需要通过不断比较。太子丹回燕国一幕,苍茫大地,没有配乐,只有风声,太子丹跳下马车,无措大喊“牧羊!这羊可是燕国的?”后则全身俯地痛哭……这样具力量感的镜头足以对发哥和胡玫狂抽嘴巴子。回想前年初的《孔子》,发哥也是离别多年回乡,伴随着悲壮的交响乐一步一个脚印,最后和着音乐的高潮两膝一跪:“生我养我的鲁国啊!我回来啦!”……当时看到这一幕是虽然照发哥的意思我们当感动得凭轩涕泗流,不哭不是人,但我承认我当时是看笑了!果然电视剧导演就只有电视剧的手段。
对于李雪健饰演的赢政,我觉得是全片最好的一个角色。许多评论提到李雪健的秦王第一个形容词就是猥琐,他们眼中统一万国的秦皇应当雄才伟略胸怀日月,气压四方不怒自威。他们当然会失望,因为每一个有能力的暴君在国人心中都是如此形象,包括至今仍挂在故宫前门上的那位。但正如前面redpig评论里说的那样“符合陈导要拍一句莎士比亚似的历史剧的野心,他时而是志比天高的一定君王,时而却像个跳梁小丑,时而如孩童般天真怯懦,时而如桀纣般残忍嗜血。”我相信每个草菅人命的暴君内心肯定都是阴暗的,但关于他们都没有真实的描写,你很难想像毛在他自己屋子里是什么言行举止。几年后另一部刺秦题材电影中让陈道明饰演秦王,大家终于高兴了,这才是他们眼中的君临天下的始皇帝,才是那位“修万里长城利国利民”的君王!凯歌导演从此只相信群众!
对片中历史的修改恰到好处,荆轲明知是陷阱仍赴秦宫更增添了此举的悲壮色彩,这是凯歌导演所长,在后来的《赵氏孤儿》也有所发挥。该片也有很多的硬伤,让嬴政扮士兵亲上战场撕杀那段完全没必要,太假了。
总之,陈导倾尽己之所能,呕心沥血捣腾出这么一部杰作,结果票房惨淡,骂声不断。几年后张导身体力行后对他说“凯歌,电影应该是这么拍滴……”。陈导看到该片之后彻底无言,从此只相信市场,只相信人民。你们少女少年们不认识李雪健王志文这些实力派是吧,好!我给你们谢霆锋张柏芝再拉个棒子张东健;你们喜欢唯美的画面酷炫的特技是吧,行!给你拉到香格里拉看风景,够美了吧,别着急,还有上亿元打造的特技等着你;故事看不懂怎么办?不怕,找我老婆一块编个故事,包你们这群看脑残电视剧长大的人满意!!!
又过了几年,《无极》,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朵奇葩诞生了,陈导也借此跨入亿元票房导演的行列。
本来做了很多案头工作打算给这部电影写点什么的,可最终发现纠缠于难以确证这部电影到底有多少个版本(而这本是我的切入点),只得作罢。不过总的说来,本片有两个版本(以下统称《刺秦》),一个是1998年在日本公映的《始皇帝暗殺》,另外一个是1999年在中国公映的《荆轲刺秦王》。
两个版本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剪掉了潘长江、赵本山等大约一刻钟的戏;变平铺直叙为板块结构,加入“秦王/刺客/孩子们/赵大夫/秦王与刺客”五个小标题串连;在“杀造剑人”、“活埋儿童”、“易水别离”等细节取舍和处理上有所出入。除此之外的“其它”版本,(根据我的推断)大体上也可以根据影片的结构而被归入上述两个版本:比如人民大会堂首映版、片长略有出入的各区DVD版属于前者;戛纳电影节首映版、国际发行版则属于后者。
我之所以要这么详细地说明版本情况,甚至由于版本问题而放弃预计的写作,就是因为:这两个版本差别太大,以致于可以当成是两部不同的作品来分别评价,其实这从片名的不同就可以看出。有人可能会说“始皇帝暗殺”只是日语习惯的表达方式而已,可实际上,在我看到的日本发行的169分钟片长的DVD版的片头全中文繁体字幕里压根就没有出现“荊軻刺秦王”这个片名,直接就是用的“始皇帝暗殺”。
事实上,《始》这个版本最大的主角就是嬴政(而非荆轲),尽管在演员表里他还是排在第三,他的戏份也不是最多的,在演技上也没有盖过前面两位。但全剧着力表现的就是他,所有情节的发展都是为他服务的,甚至我觉得“刺秦”这场阳谋都已经可有可无了。当初导演说自己不满意这个被日本投资方赶档期、按照文学剧本剪出来的版本于是就有了后来那个“并非违心的修改”版本。可在最近的一次,他大老远跑去希腊认领终身成就奖的时候做的一个演讲中,他说是由于日方对这部电影有他们自己的观点,因此就专门为日本剪辑了一个不同于别国的版本。虽然在事实的表述上前后有出入,但逻辑上并不矛盾:一来日本版本在日本票房大卖;二来大会堂首映版(理论上就是日本原版)在中国恶评如潮。当然了,后来的情形是,国人对中国版本依旧不买账,于是出现了部分人对日本DVD版(理论上就是大会堂首映版)表示好评的情形。不过,在我看来,《始》确实不是好作品。
本来我是很想在两个版本片名的不同上做文章来写些东西的。记得当初,戴锦华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刺秦行动”的时候就专门拿《秦颂》和它原定的片名《血筑》做过文章。从《秦颂》到《刺秦》再到《英雄》,这一系列的刺杀同一位国家元首的行动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学和文化学含义,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其实它还有着更深层的政治意味,只是她无法在这样的场合直接表达。而她在台湾的一次讲座里还是把它说明了:第五代導演的「刺秦情結」,作為一個「父子秩序」的寓言重現,以及文革記憶的暗影浮動。重新書寫刺秦故事的過程,悄悄從認同刺客位置,轉為秦王才是必然勝利者和大一統合法化的敘事。
对于这部电影本身的评价我只能留在以后了,我这里只想说一点感想:导演没有驾驭大场面的能力。气势恢弘的云梯攻城看起来像城管队伍的拆迁行动,而在城楼上的一些近景镜头里,群众演员挥舞着兵器好像在赶苍蝇……开场通过镜头运用所表现出来的战争场面的逼人张力就这么一点一点给化掉了,全剧也由于内在张力的不足而在情节上略显拖沓和纷杂。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嫪毐“谋反”(这个词是不准确的)那场戏,通过各种镜头的切换和声效的对比来表现,大概日后是可以写进教科书的了。后来我又努力想了想,发现其实整个中国也没有能够驾驭如此宏大场面的导演,那些所谓打造中国《指环王》或者《星球大战》的话语恐怕真的只是神话了。
《秦颂》是在初中那会儿看的,至今都对其中的很多情节印象深刻,应该归功于它讲了一个很精彩的故事,至于它有什么更深的含义,我那时小没在意。看《英雄》的时候已经上大学了,对于这么一个本可以比《秦颂》更超离于历史之外的故事,导演却把它安在了秦始皇的身上来讲“和平”,为什么不去虚构一个君王而非要替秦始皇翻案呢?好在《刺秦》告诉了我们某种真相,秦始皇所谓的“和平”不过是用“肮脏的手段去实现美丽的梦想”罢了,暴政和专制之下,哪有真正的和平?
若干年后,陈凯歌给老同学也是老同事的张艺谋留下了一句话:“我不认为牺牲个体生命成就集体是对的。”我想在此感谢他曾经的真诚。或许,“把事实告诉观众”,就是《刺秦》的最大意义。
【附】《刺秦》的N个版本
1998年9月,日本首映版
1998年10月8日,全国首映版
1998年11月,日本公映版
1999年5月17日,戛纳首映版
1999年8月6日,全国公映版
之后,片长略有出入的各区DVD版相继出炉
两颗星给认真演戏演技很棒的演员、大气的场景以及给力的服化道、镜头处理等等硬件。
再谈一下情节,和我查到的资料出入不是一般的大。网上资料虽不一定全为真,但起码大部分都出自文献。不同文献的记载或许有出入,但反应人物一生品格的重要事件总归不会有太大差别。而我从电影中解读出了和历史人物差别很大甚至相反的人设。
以下主要说一说电影和史料的差别。
赵女,百科给的解释是指赵国的女子,和电影里描述的秦王政在邯郸城生活并爱上的邯郸女子这个设定一致的是阿房女,她也是赵女。而电影里赵女所做的一系列事在网上无可查。电影里大力描绘赵女这一坚强勇敢的女子,从一开始为秦王政促成不战燕国而使燕降的结果假意博取太子丹的信任策动刺杀嬴政的计划,这里等于说是嬴政早已知道了自己要遇刺。然而我觉得派人来刺杀这件事对于嬴政来说本身就有危险性,赵女却肯让嬴政冒这个险,嬴政居然也肯让危险近身,我认为不太说得过去。好,就当是嬴政很自信而赵女也相信他能避险吧。
嬴政母亲赵姬本是吕不韦姬妾,吕不韦助在赵国为质的异人成为秦王,将赵姬送给异人为妻。嬴政在赵国邯郸出生,幼年时期也在邯郸度过。后来,吕不韦将自己门客嫪毐送给赵姬成为“假太监”。以上,电影展现的和史料描述的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电影里对赵姬和嫪毐的荒yin轻描淡写 几乎仅仅从秦王政口中对嫪毐的罪行描述“秽乱后宫” 以及冒出的两个孩子可以见得。而实际这两位是怎样的,查过资料的朋友一定懂我的意思。且嫪毐之乱是嫪毐盗取秦王和太后的御玺调动县卒和宫卫士卒宫骑谋反,不是电影里简单的带领门客又不知秦王政早已将人埋伏在四周导致失败。电影里的赵姬和嫪毐从对话中可以见得他们相爱,并且嫪毐说 “世人都以为我是贪图富贵,岂不知只是你想做我的女人,我想做你的男人”(大概是这样), 大谈感情。把自己两个孩子放在宫里而不是送出去隐姓埋名这点我也是惊呆。资料里所述的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在电影里给我的感觉是个傻白瞎。电影里也没有交代嫪毐和赵姬合谋想让自己的孩子继承王位,而是通过嬴政的话来表现他的多疑,是怕两个孩子取代他。两个孩子当然是无辜的,一个是承父母罪被牵连致死,一个是父母恩爱父亲被认为是贪图荣华富贵其实压根不争不抢,结果被怀疑致死,大家感受一下。
嫪毐向嬴政道出他的身世,嬴政的反应是 大惊。一个嫪毐的话竟可以让一个有鸿鹄之志想要一统天下的王当场动摇心境。到了吕不韦那就是完全相信了,这里给我的感觉就是嬴政并没有经过和吕不韦滴血认亲而仅仅是凭口头就相信了。
网上对嬴政生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异人,有人认为是吕不韦。电影里取为吕不韦这一说法。这里的吕不韦被展现成一个成全儿子霸业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父亲——着力表现父爱如山,把网上记载的吕不韦因为嬴政日渐长大为了保全自己,掩盖和赵姬在异人故去之后偷情事实撇清关系用手段把嫪毐送到赵姬身边的事,轻描淡写成送门客给赵姬。而记载中吕不韦是因为嫪毐之事受牵连使嬴政想杀他,因大臣求情念及他对先王有恩才将他送到他地,后因嬴政认为吕不韦集结门客意图反叛才写信逼死了他。
然后《战国策》里记载的荆轲,大义凛然, 临危不惧。电影里,荆轲开始是被太子丹逼迫不从,太子丹用赵女跟荆轲打感情牌,谈报恩,因为挟持了赵女,才让荆轲有了动摇。后来因为秦王政打赵活埋那些孩子让荆轲坚定。咱们都知道秦王政是个暴君,但是残暴到活埋孩子这种程度,连幼童都不放过,在资料里无可查。我私认为如果真有这种丧尽天良的事儿必能记载在史册,为秦王政的残暴添上一笔。而实际上记载中对打赵后赵人的记载是,赵公子嘉率领其宗族数百人逃到赵的代郡。宁死不屈是一种气节,但是逼孩子跳城抱孩子跳城这样虚构情节的目的何在?究竟只是分散地表现赵人的气节、战争的残忍, 还是更加烘托出嬴政的残暴?
嫪毐和赵姬说出来的话是为了表现他们多理直气壮多不知悔改,还是分散地表现爱情亲情,还是表现他们有多可怜罪过有多轻借以表现嬴政的残暴?
吕不韦这么牺牲自己是分散地表现父爱,还是借以表现嬴政残暴,连生父都能给逼死?
赵女所做的一系列事是分散地表现她的勇敢,还是反衬出嬴政使燕投降还要靠自己挚爱?
樊於期这里的设定是知道了嬴政身世,嬴政杀人灭口,灭人的方式是没变,这个前因,史料记载是伐赵兵败。在电影里还要用樊於期守诺言不说出去,通过荆轲之口来刺激嬴政反衬出嬴政毁了和赵女“不杀赵国”的承诺。而且,电影里的樊於期是主动提的将头颅给荆轲的,而《战国策》里记载的是荆轲主动提的。
这里还想说一下“祖国”这个词,网上有资料可考的好像是在清朝文献。
《荆轲刺秦王》 最关键的一部分里,记载秦国有法不允许带剑上朝,电影里我理解的是嬴政为了达到被刺杀的目的顺水推舟将剑归还荆轲。记载中秦王剑从正面拔不出而负剑, 电影里是直接拔剑。记载中众臣因无剑而以肉搏,电影里众臣竟眼睁睁看着不管不顾。记载中荆轲因道出并无杀意只是想挟持嬴政给太子丹而使嬴政错愕,电影里却变成了因荆轲道出樊於期守信而使嬴政慌乱。这一块儿虽有改动,不过,是基于电影的连贯性,由前面的因而生果,因嬴政早有准备。
这个电影里的嬴政可怜可悲,失赵女的爱母亲的爱,失去父亲,自己有危险了没人出来帮他,他的声望可想而知。他可怜是因为他言而无信,因为他残暴,而别人可怜却是自身问题小主要都是嬴政害的,试问朋友们你们是不是这样的感觉?
这样的电影,也可以被说成,符合历史而不是抹黑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嬴政和荆轲,洗白赵姬嫪毐吕不韦吗?
荆轲刺秦王,他的历程是,自己被买通做了杀手,杀了一家人导致一个眼盲的小女孩自杀——想到孩子放弃杀人——因恩人被挟持内心动摇——目睹孩子们惨死恐更多的孩子惨死遂坚定刺杀秦王。而不是为保全自己国家,想到国家风雨飘摇,想到孩子、男人、女人,贵族、士兵、老百姓,都要面临战乱带来的伤害,都可能会死而刺秦王。
而且当国家有危险的时候,小女孩被他逼死的时候,他都想不到这个国家的孩子会有危险,一定要等到嬴政对赵国孩子动手 他才想到。
荆轲保护孩子是看到事实,嬴政杀孩子因为他怕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将来会被夺权或是有危险,因为怀疑,嗯,这待遇……
还有我没搞明白,为什么嬴政会觉得自己父母亲在赵国被欺负或者羞辱了想要去报仇?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看漏了什么,反正我看到了他很开心地跟母亲讲这件事儿时母亲对他的仇视。
我认为电影改编历史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内容可以有创新,人物的鲜明特点应该得以展现。例如秦始皇有远大抱负,荆轲的壮士精神。这里的嬴政却成了一个易变、易怒、易狂躁的小人。荆轲首先就是被买通,杀了小女孩儿全家,到这,荆轲的人设已经和历史上的他相差甚远了。后来从不刺秦王到刺也要靠刺激,靠良知唤醒。而以《荆轲刺秦王》做标题,却鲜明刻画出一名果敢大义的女子,反让名字中的两个男子黯淡,不如一个女子。
所以这部电影,到底是在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嬴政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别扭的孩子。
如果说中国还有过史诗大片的话,那就是<荆轲刺秦王>了,可惜当年不被别人接受.历史,你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但是你起码应该尝试着去了解,带着历史同情心去了解,陈凯歌应该说在这个片子里做到了这一点.许多的历史片实际上是在糟蹋历史
买的dvd封套上写着“构想8年巨作”,陈凯歌真了不起,8年构想居然就把这么烂的剧本写出来了,一般人想800年也写不出来。
直到很多年后,也该为陈凯歌的这部电影平反了
陈凯歌的早期大作,水准一流,拍出了春秋战国的历史感,个人风格明显,极具颠覆性。
太子丹真是我的开心果
凯歌陈作为一名导演的捉襟见肘在本片中就已暴露无疑,《赵氏孤儿》大概比《刺秦》还等而下之。拍起商业片儿来,陈充其量是个三流。
陈凯歌最被低估的作品之一,居然能在某一瞬间想到黑泽明。这就是那种“精准”的电影,制作一流,剧作考究,演技精湛,也拍出历史片所应该具有的宏伟史诗感,而荆轲刺秦这故事本身就大时代洪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波折,充满悲壮气质,也或多或少的借了题材的光吧。而李雪健的嬴政,我则是看跪了!
一部好的历史片,天然就有替历史人物摘掉标签的使命。如《末代皇帝》最杰出的地方,在于把溥仪就当做一个被囚禁的普通人来拍,以此观照他的无奈和无力。《刺秦》讲的是嬴政身在历史大势的浪头里,是心甘情愿也是被裹挟地奔赴自己的命运。这种裹挟性就体现在,每当他要做一些违背使命的事,哪怕救下自己的父亲和爱人,身边总会有个角色对他大喊,“嬴政,你忘了秦国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对此,嬴政也只能回答,“嬴政一时一刻也不敢忘啊!”
172分钟非公映版胶片,一场幻梦。也真是那时吧,才会用那么绵长的手法和苍凉的意境,缓缓地呈现一个历史漩涡中的此人与彼人。如此自由散漫。同样出乎意料地,是那种迷离与疯癫的状态,会用带有戏剧腔的调性来表现。挺周全地呈现了若干人等的变化,只是有些癫狂跳跃了点,到底还是巩俐演得最舒服。三星半。@资料馆
太有野心和勇气,涵盖了嬴政整个人生幅度,挖得很深,也是用现代眼光做出解读的第一人。无奈这种舞台感极强烈的风格在中国确实得不到主流观众接受(可参见《王的盛宴》),而且电影的表演风格不统一,秦王和嫪毐吕不韦太子丹是舞台风格,赵姬很生活化,荆轲居中,所以观看过程中我的心理也一直是凌乱的
对历史没有一丝一毫的尊重,要拍瞎编战国您起码也得瞎编到底啊!巩俐只适合演村姑,不管演啥都是村姑,难为还拍了这么长,浪费胶片不是
为什么他10多年前能拍出这么好的片子秦王孤独啊……
从赵政到嬴政,是质子到主公的十年隐忍;从秦王到秦皇,却只有请君入瓮的一剑之隔。主创重重考据之后,极力在美术服化视觉上还原先秦,却绝对是别开生面的观感,很难想象在人物形态层面,上至王公下至平民皆极尽憨态,如此严肃的历史大片里,秦王仪态最接近普通人。 0603见面场。
陈凯歌最好的电影之一,我非常喜欢王志文和李雪健的表演.
真是遗憾,这样一部弦外之音很浓郁的政治莎翁剧被一条虚情假意的爱情线冲得七零八落。为了造成人文主义和权力话语之间的冲突,陈凯歌虚设的赵姬一角所串联起的一切情节都是俗套,是八点档电视剧层次的假天真,更不用提他在核心的刺秦情节的安排上的重手痕迹了。倘若把荆轲一条线完全拿掉而完全聚焦在秦王身上,这本可是一部的嘲讽权力之作。但由于前者人文主义的清汤寡水,影片在刺秦的高潮戏来临之前便提前终结。权力中的嬴政早就意识到个体之人性的无用了,哪里还用得着谁去行刺呢?
超棒的电影.里面的秦王有一种近乎神经质的感觉.艺术感和颠覆感都很强.陈凯歌的颠峰之作.值得收藏.
遒劲而稀薄,像历史的断片和回声,蒙着层层尘埃,斯坦尼康运动镜头及声效临场感极强 ,速度感和力量感喷薄而出; 对“全”的顶礼膜拜带来自我的分崩离析; 救世主与灭世者,杀手与圣徒, 斑驳难辨,一个一路走到黑的罪人和一个洗心革面的罪人构成对仗,在这场关于生存,力,意志的游戏中,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无辜。
荆轲刺秦的经典传奇性与最优秀演员的联袂出演,在最宏观的题材抓人度和最细微的情绪感染力上为作品提供了相当程度的品质保证。可必须说,与导演能力密切相关的故事叙事上本片存在较明显的问题。一、嫪毐走独木桥时装怂骗过嬴政,说明这位太后宠男极具权谋之心!怎么演到被擒抱头痛哭时却好像只是个为爱犯险无辜男?二、荆轲解释独留盲女的原因并非怜悯全然实用:看不见才不必杀。这种典型冷血杀手的思维意识却居然能被盲女自杀震撼教育幡然悔悟?不可信!三、虽然大致也能理解九零年代女权高涨决定了巩俐的角色必然大幅吃重,可仍没料到吃重到如此夸张!刺秦主意是她想的,说服荆轲只有靠他,就连图穷匕见的核心工具也要她提供?简直在拿赵女当法墨纵横家在用啊!……三条又可统归一点:不管叙事铺垫、不论性格初设、不知角塑权重,极尽煽情,硬拐主题。
李雪健又诈唬!巩俐又迷失!张丰毅居然梳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