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和电信诈骗或者其他骗局一样,寻找特定人群,慢慢投其所好,了解其生活。
经过感情的洗礼之后,让女子只身赴中东,开启第二人生。
电影很不错,情节也很紧凑,算是给人们展示了isis的邪恶,宗教的毁人不倦。
比较有意思的是老外对于苹果系统的使用,确实很方便,各种表情包录屏软件skype视频通话
本片的故事背景带有宗教国主义色彩,同样是做卧底工作,成功演绎了什么叫卧底失败,偷鸡不成蚀把米。
2014年以来,数以百计的欧洲年轻女性离开本国,借助于社交媒体,前往伊斯兰国,并改名换姓,而事实上。他们的理想国,却是自己落入地狱一样的处境。
本片女主Amy作为记者失业在家,参加了朋友有偿调查,试图挖掘出众多女性如何一步步进入ISIS。 Amy本身有男友,但是分居,抽烟,并且看起来过的并不是很开心。基于这样的身份,导致后面在调查过程中迷失自己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如何从一个平凡人接触到伊斯兰圣战士呢? 注册完账号。接着分享一些圣战者的动态,不用急,接着就会有人找你。所以说,网络让世界如此接近。
那么,再搭上伊斯兰国人的圣战士后,也就是Amy的网友Bilel,那么女主的第一步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大型网友见面现场。两个人开始视频。
接下来的套路就是一般网恋应有的情节。
伊斯兰国的圣战士常用的套路一般就包括,用网恋让孤独的女孩子相信自己,最好是爱上自己,并在社交媒体上结婚,相信自己过去之后,会有皇后般的待遇,还有豪宅等着自己,还一起设想未来。
女主陷入了恋爱,两个人一起视频煮饭,睡觉,健身,玩耍,无时不刻像是恋爱中的小情侣。其实最重要捕获人心的方法,就是分享人生中那些脆弱的片刻。
自从两个人的生活慢慢有了交集之后,女主就想义无反顾的就想前往叙利亚,男友拦都拦不住,既然拦不住。男主搬完新家立马就换了女友 ,Amy顿时觉得自己头上一片绿,这个渣男,让自己更相信圣战士的人设了。
女主开始忙着奔现,等女主真的到了叙利亚边境才发现真相,Bilel这个渣男还让自己自费带香水,还开始辱骂自己,还好自己还有仅剩的智商,知道找人翻译一下Bilel讲的话,才知道自己真的上当了。
而最终也被伊斯兰教通缉,自己沦入被人肉的恐怖境地。
作为记者,只能说Amy的细节简直太蠢了,分分钟会把自己弄死。Facebook 账号注册,知道换名字,却不知道换邮箱,这一点让人后怕。还用自己的英国手机号码打电话,给网友看到自己的机票,果不其然真的出事了。
不知道作为记者的敏感性,女主本人有几个习惯我觉得有学到,一个是随时会做记事本,只要是发生的过的或者即将要做的事情,都会清楚的列下来。另外一个就是有问题找Google。
对于伊斯兰恐怖组织的宣传手段也是非常常见,就是分享自己的战事视频。这个时候,真的要感谢我们国家,屏蔽了这些网络,宣传恐怖主义的视频就这样无限制的分享出去,这个社会真的就乱了。
这部片子其实情节设计还算可以,但是结尾略显仓促。同时。看完,细思极恐,我们总觉得这些恐怖主义离我们很远,但事实并不是,希望恋爱脑女生少做危险的事情。
ISIS引起的部分恐惧来自其核心的奇怪矛盾,一边该组织的意识形态主张能让当下普世的人类文明共识倒退几个世纪,一边又拥抱数字技术在互联网进行大肆狂热主义宣传,白天他们在叙利亚的沙漠和街道上进行肉体上的战斗,晚上在Facebook和Skype的聊天窗口里进行个人灵魂斗争,试图引诱对现状感到不满的年轻人离开西方,去到叙利亚为哈里法献出生命,导演Timur Bekmambetov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网诱惊魂》就展示了一次这样扣人心弦的遭遇,独立调查记者Amy伪装成新近皈依伊斯兰教的失意少女,在网络上取得ISIS的招募者Bilel信任后,开始通过新身份Melody与Bilel热络起来,但当随着聊天深入之后,Amy在两个身份之间逐渐迷失自己。
也许这部电影最令人惊讶的部分是在网络世界与ISIS的接触有多么容易:Amy在Facebook上使用了一张戴着头巾的白雪公主的卡通图片作为新身份Melody的头像,随意在一些关于圣战的用户内容中点了个赞,并转发了陌生人Bilel的一段视频,于是,下一秒Bilel就主动搭讪了,而且一旦她开始这一过程,Facebook和其他互联网平台将开始精准服务,比如以“寻找你的穆斯林生活伴侣”的名义推送大量有着相同标签的陌生人,于是在互联网这个广阔的世界里,人以群分也不可避免的发生着。这场邂逅本质上是一种诱惑,首先是一般意义上的诱惑,很快Bilel就告诉Melody,成为伊斯兰国人的妻子,她的生活将会多么美好,营造着浪漫色彩。而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他们的很多互动与每天在这些社交平台上上演的无数的浪漫邂逅是无法区分的,两人每天视频聊天,分享有趣的生活照片,甚至有一次通过视频一起做咖喱饭。Bilel则扮演了一个精力充沛的勇士,在他的武装车队穿过拉卡的街道时,他在飞行员太阳镜后面微笑着炫耀武器。Amy则利用另一个离开英国加入ISIS的少女的故事来创造Melody的经历:一些青少年常见的烦恼,如不适应社会、缺乏父爱和对未来的迷茫。
让人意外的是,这场网络邂逅的一切都是无关意识形态的。Melody和Billel都没有表示对全球权力斗争有任何兴趣,几乎完全是出于个人不满。Bilel出生在英国,他将自己在加入ISIS之前在英国的生活描述为一连串的失败和歧视。当他提出要杀死一个冤枉Melody的人作为结婚礼物时,文化的复杂交融往往令人毛骨悚然。尽管 ISIS 意识形态是禁欲主义的,但Bilel表现出一种非常西方化的唯物主义意识,正如他兴奋的为Melody展示自己的豪宅时,像极了MTV的《名人豪宅秀》的几乎每一集中都会出现的内容。他对Melody的渴望也表现出对所谓的圣地禁止的西方态度的迷恋,比如鼓励她购买情趣内衣来取悦自己,并告诉她,他更喜欢西方女性,因为她们“对丈夫而言更具想象力”。
在这场身份卧底的游戏中,Amy本人的日常生活正在其他浏览器聊天窗口中进行。她从忙碌的编辑那里得到预付款以偿还她的房租、她和男友一起看新公寓的照片、她得帮她的朋友挑选衣服。渐渐地,Amy在不同身份之间的切换开始让她崩溃,她指责她的朋友在一张照片中(无意识)使用了 ISIS 手势,并在她的本人Amy的社交账户下发布了一条关于Bilel让她心烦意乱的信息。虽然这部电影的主要目的是聚焦ISIS如何利用网络诱骗西方青年加入伊斯兰国,但它也详细描绘了Amy的形象,一名自由记者,在几乎没有支持系统的情况下以随意的方式开始这个危险的项目。很快,尽管动机不明,双方都有虚假的借口,但她与Bilel的关系开始变得比她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疏离的真实关系更“真实”,她将前往阿姆斯特丹开始叙利亚之旅。
虽然桌面电影的视觉效果大多排除了传统的电影摄影和剪辑,但导演Bekmambetov有时仍能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冲突,例如,当与Bilel的调情太过分时,Amy匆忙关闭Skype聊天窗口,此时电脑桌面留下一篇新闻,图片显示一名加入伊斯兰国并最终被卖为性奴的法国皈依者的哀伤眼神。然而,像这样的时刻只会加剧人们看到Facebook等熟悉的平台被用来推进恐怖主义的持续不和谐感。即使ISIS本身正在衰落,Facebook现在也更多地与其他个人信息滥用行为联系在一起,但《网诱惊魂》仍然是令人兴奋的话题。“Melody”和“Bilel”(也是一个假名)之间的关系显示了在线身份的狡猾性质,以及社交媒体的巨大规模如何从本质上将散落自世界各地的疏离和愤怒集体化和武器化为现实世界的恐怖。
今天聊聊美国 / 英国 / 塞浦路斯 / 俄罗斯电影《网诱惊魂》。
片名Profile (2018),别名网诱危机 / 网络危机 / 人心简介 / 简介 / 账户。
人们喜欢看恐怖片很大一个原因是可以在安全距离内感受刺激。
观众既能够得到足够的惊吓,又能确保自身十分安全。恐怖片可以在大家平静的生活中增添一丝乐趣,因此大家能够在大荧幕上欣赏到各路妖魔鬼怪。
反正都是假的,吓唬一下就完事了。
当恐怖电影中描写的事情不是虚构,而且就有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
《网诱惊魂》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真实”也是本片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关键。
对比那些虚构出来的鬼怪和情节,本片讲述的故事就是真实故事,并且潜伏在每个人身边。
《网诱惊魂》根据法国记者安娜·埃雷勒(Anna Erelle)所做的纪实文学《在圣战分子的皮肤下》(In the Skin of a Jihadist ,2015)改编。
安娜·埃雷勒只身涉险,假扮皈依MLS,调查ISIS招募年轻女性的系列故事。
《网诱惊魂》先是在2018年2月在柏林电影节上映,后来因为题材过于敏感,影片被雪藏。
2019年,各国媒体宣布ISIS被剿灭。《网诱惊魂》直到三年后,2021年才得以公开。
在影片中,记者艾米(Amy)不顾ISIS的死亡威胁,决定公开自己的调查,在真实故事中,安娜·埃雷尔同样面临死亡威胁,但她已然决定写书揭露这一切。
“安娜·埃雷尔”是化名,并不是记者真实姓名,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她。直到现在她还生活在警方的保护下。
影片是当前新兴流行起来的“桌面电影”,全片主要内容都是一台电脑桌面,所有故事都呈现在电脑屏幕,不断切换点击的鼠标键盘是推动事件发展的驱动力。
全片仅仅花费9天时间就完成拍摄,成片呈现效果逼真,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就是当事人在操作电脑。
《网诱惊魂》有真实故事支撑,只是将调查记者从法国记者换成了英国记者。
影片中发生的事情基本也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甚至一部分镜头就是真实事件的真实影像。
比如那个心血来潮跑去ISIS当圣战新娘的英国女孩泰勒。加入ISIS很容易,想退出就没门了,当她想要回家时,ISIS用“石刑”将泰勒活活砸死。
比如调查记者本人头脑发热跑去阿姆斯特丹,准备转机前往叙利亚的危险决定。
影片中,艾米为她的Skype头像选择了一张戴头巾的白雪公主图片,现实故事中,安娜·埃雷尔选择的是迪士尼电影《阿拉丁》(Aladdin)中茉莉公主的卡通形象作为头像。
艾米调查的方式也很简单,她全新注册了一个社交账号,点赞了一些恐怖分子发布的宣传材料。很快就有一个自称比莱尔(Bilel)的人找上门来。
旁观者从两人交谈交往的过程中,可以比较明显感受到比莱尔在PUA艾米。
比莱尔用一套比较成熟的话术,不断套路艾米,一步步获取艾米的情感共鸣。
艾米一直以为自己在主导两人的谈话内容,殊不知早就进了别人的套儿。
比莱尔和艾米交谈时,基本都在一个类似网吧的室内环境,很少有室外环境。
而比莱尔的那些室外环境时,称呼艾米都是“宝贝”(Baby)。
其实这些室外的镜头大多是事先录好的录像,专门用于诱骗这些女孩子用的。
比如比莱尔室外踢足球的一幕,只要留心一下,就可以看到画面中吊杆操作员的麦克风和吊杆在地面上的影子。但深陷其中的人不会注意到这些,即便看到也会忽视。
一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记者况且如此,那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怎么可能抵挡得住这些老狐狸的诱惑。
网络诈骗没有硝烟,却极度危险。我们身处和平国家,遭遇的网络诈骗也就是骗财骗色,至少没有生命危险。而恐怖分子实施的网络诈骗,目标可不单单是钱财了,而是瞄准的身体和性命。先骗过来当性奴,没用了当做人肉炸弹。
《网诱惊魂》真实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恐怖表现在大荧幕上,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强烈。大家上网晃悠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三年解禁的敏感话题,
真实世界的恐怖一面。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近几年,出现了一种新的电影形式:桌面电影。
它指的是将电脑桌面作为故事主要呈现载体的一类电影,观众全程面对的都是电脑屏幕,犹如自己平时正在使用电脑一样。
它的优点在于,既能以一种简便的方式增强电影的叙事空间,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影片的信息量。
在此类型下,也诞生了不少口碑佳作,比如《网络迷踪》《解除好友》系列等等。
最近,又有一部被封禁了3年的桌面电影终于面世。
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它还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导演: 提莫·贝克曼贝托夫 编剧:布里特·普尔顿 / 奥尔加·卡里纳 / 提莫·贝克曼贝托夫 主演: 瓦伦·凯恩 / 沙扎德·拉蒂夫 / 克里斯蒂尼·亚当斯
阿米尔·拉希姆扎德 / 凯利·麦克 首播: 2021-05-14(美国)
片长:105分钟
作为桌面电影的又一部力作,它和《网络迷踪》《解除好友》颇有渊源。
导演提莫·贝克曼贝托夫,正是这两部口碑佳片的制片人。
由他执导筒的这部《网诱惊魂》早在2018年就拍摄完成,并在当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进行放映,还荣获了全景单元观众选择奖。
但由于电影本身涉及敏感话题,此后被封禁了3年,直到最近才在流媒体上线。
故事围绕着一个名叫艾米的女记者展开。
艾米是一名专业的调查记者,有着多年的从业经验。
最近,艾米所在的团伙在做一个关于ISIS的调查选题,而艾米是负责人之一。
她在浏览了网上的相关资料后,突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她想在网上伪造一个身份混入ISIS组织,以了解它们内部的具体运作方式。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为大家介绍下故事发生的背景。
大家都知道ISIS是一个恐怖组织,他们的成员会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连哄带骗地招募年轻女性。
仅2014年,就有上百名年轻女性离开欧洲加入ISIS。
他们被骗到叙利亚等地方,沦为恐怖分子的性奴以及发泄暴力的对象。
当恐怖分子死后,她们就被卖给其他人甚至殉葬。
这些年轻女性,大多都是处于叛逆期的未成年人,也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她们获取的信息大多都来自互联网,这也让ISIS的人有了可趁之机。
而艾米正想以此为突破口:伪装成一个渴望加入ISIS的年轻女性,和对方深入交流,从而获取组织内部招募女性的一手消息。
艾米首先在社交网站上注册了一个虚假的账号,把年龄改成了20岁。
随后,她大量转发ISIS相关的视频,打造出渴望加入其中的人设。
果然,很快就有一个叫比勒尔的男人发来私信。
他和艾米展开热聊,询问她想加入的原因,并确认她的宗教信仰。
艾米也顺势表现出了自己的热情和虔诚,让比勒尔对她十分满意。
假装“上钩”的第一步由此顺利完成。
当然,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
艾米谎称自己是伊斯兰教的皈依者,这样能更容易获得对方的青睐。
为了强化这样的人设,艾米上网学习了大量的相关知识。
比如穆斯林的黑头巾佩戴方式,伊斯兰教女孩的自我介绍方式等等。
当她第二次和比勒尔聊天时,对方果然提出了视频聊天的请求,而艾米因为准备充分再次获得了对方的信任。
随着之后的一次次视频聊天,艾米和比勒尔的交流越来越深入。
当艾米终于要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计划时,事情却发生了巨大反转:
在长达多日的连续聊天中,艾米对比勒尔的态度逐渐发生了改观。
他虽然有着崇尚战争的一面,但同时他也富有爱心、风趣幽默、对感情也十分忠诚。
而他之所以会走上这条路,是因为他年轻时曾遭受过歧视和侮辱,生活濒临崩溃,这让有着同样遭遇的艾米产生了共情。
于是,艾米在比勒尔洗脑的话术之下,竟然难以自持地爱上了对方。
她专门跑到比勒尔提到过的糖果店,买他最喜欢的甜点。
她看到电话另一边的比勒尔在战场上受伤时,也当场失控大哭。
但是,比勒尔的受伤是假的,他所说的每句话也几乎都是假的。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艾米哄骗过来,完成ISIS招募年轻女孩的任务。
艾米能否从比勒尔的PUA中清醒过来?又能否完成任务,从比勒尔口中套出更多的内幕消息?
这些疑问,就留待大家去片中寻找答案了。
作为一部桌面电影,《网诱惊魂》在惊悚感的营造上十分到位。
观众全程面对的都是电脑屏幕,更能设身处地地体会艾米作为“卧底”套话的惊险。
具体来说,这样的惊悚和紧张感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是艾米以伪造身份为前提,和比勒尔的网上聊天。
艾米作为“捕猎者”,想要通过比勒尔获取ISIS的内部消息,却不得不先伪装成被比勒尔猎捕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件危机四伏的事情。
要知道,对方是一个心思细腻,且崇尚暴力、心狠手辣的人,稍有不慎就会为自己带来巨大灾难。
撒谎伪装自己的身份只是一个开始,后面在不断圆谎和被识破的边缘反复横跳的过程,才真正让观众胆战心惊。
比如,艾米说自己不喜欢狗,但和比勒尔视频聊天时却突然有狗闯入屏幕。
比如艾米在慌乱中忘记带黑头巾,以及比勒尔突然要求看艾米的电脑桌面等等。
此时,每一个观众都不自觉地把自己带入了艾米的角色,自然也会跟着她的每一个犯错行为而提心吊胆。
第二层紧张感的营造,在于外界对于艾米执行卧底任务的干扰。
作为卧底和ISIS的人周旋,本身就困难重重、充满危机。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艾米在此过程中还遭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急于交稿的上司,为她的任务设立了一个极早的DDL,并多次对她施压。
精通阿拉伯语,负责指导她和ISIS对话的工作伙伴,也屡屡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对这次卧底毫不知情的男友,也和她产生了矛盾与误会,甚至引发了分手。
此外,还有执行“卧底”任务时,电脑桌面上突然跳出的各种短信、邮件、好友的邀约等等。
这些外在的干扰因素,让艾米的任务变得难上加难,也进一步加重了叙事的惊悚感。
第三层紧张感的营造,来自艾米自身所处的窘境。
从艾米和男友的聊天中可以得知,她近期正处于一个经济窘迫的局面。
不巧的是,房东又恰好开始催缴房租。
工作上,艾米因为这个大胆的提案可以获得了一笔钱,但前提是她要完成这项任务。
所有的信息叠加起来,把艾米的这次“卧底”行动推向了孤注一掷的局面:
只要她成功,现阶段的所有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
若是失败,工作、经济会变得一团糟,人身安全更会受到威胁,后果则不堪设想。
在这种“背水一战”式的窘境之下,艾米的卧底任务自然就更加牵动观众的神经。
《网诱惊魂》改编自真实事件,现实中的女记者是来自法国的安娜·埃蕾尔。
她一直在关注ISIS招募“圣战新娘”的事件,并一步步深入调查,在网络上认识了一名ISIS的指挥官。
最终,她通过聊天摸透了招募的套路,并写成一本回忆录来曝光此事。
但与此同时,她本人也因此收到了ISIS的死亡威胁,至今仍隐姓埋名地生活。
安娜·埃蕾尔《在圣战的皮肤上》
电影《网诱惊魂》在这个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但是也因为部分细节受到观众诟病和质疑。
比如,一个专业的调查记者,怎么会轻易爱上一个杀人如麻的恐怖分子?
再比如,艾米在前期伪装地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最后就因一时冲动而亮出机票,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消息?
这些设定上的问题,也成为了此片招致差评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网诱惊魂》虽然在细节上有瑕疵,但整体仍然瑕不掩瑜。
由于一对一的视频聊天在片中占了大量篇幅,所以较之其他几部桌面电影,在惊悚和紧张感的营造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喜欢桌面电影的观众,一定能在在片中获得新的刺激体验。
*本文作者:阿怪
4星,小成本影片,但真实故事,内容满满的网络热点,所以值得给高分。影片是2014年的事,那会对这个套路还不是很了解。新闻记者也是冒着大风险有大报导的诱惑,去钓大鱼。 这个女记也算是挺鸡贼了, 在恐怖分子、男友、朋友、同事、领导这些人物关系里面,她来回倒驴,也算是一个比较精致的利己者。总之确实很贪,什么都想要,但最后还好能够认清风险与事实,说明还有些社会经验与阅历,不算特别傻的那种。。
女主暴露真实家景照片机票手机号 与恐怖分子共情 在糖果店泄底的种种弱智行为 居然更加深了影片的真实性和惊悚值 屏幕外懒懒散散躺在天朝首都的自己被深度代入这种危机感 生怕单枪匹马孤注一掷的女主真跑去做了圣战新娘 以后这种事情还是交给Carrie Mathison们来做吧 能稍微放心些😭
又一部桌面伪纪录片,与同类型的《巢穴》探讨的内容较为相像,这种片就是要贴近现实。编导利用当今新媒体互动的方式,传达了互联网上存在的各种谎言与欺骗,所有人都参与其中,也是很反讽了。
防范电信诈骗宣传片,顺便宣传了反恐反暴,结尾力度不太足,圆满但泄气,毕竟捅了这么大篓子,不让恐怖分子出来露两手实在说不过去。但是有几处设计确实挺惊人的,当我知道这是视频日记的时候还真的是吃了一惊。顺便心疼一波女主的男朋友🪖本片最大的优点就是写实,视频素材就非常真实,大多数网页还都是根据真实存在的网页或新闻小改一下,运用了大量阿拉伯语词汇增加沉浸感(不翻译可能感觉不到)。女主的调查随时都有翻车的危险,还要面对恐怖分子花言巧语的蛊惑,自己的生活也随之受到影响,这种虚拟网络影响现实世界的写法绝对有吸引力。同时本片居然塑造了人物,按理说这种重体验的电影这部分不会着重讨论,但导演确实做到了每个角色各有特色。悬疑部分也相当不错,多次反转更是相当刺激。自己做的字幕,吹一吹。
这设定太离谱了吧? 有哪个智力正常的人会用自己的电脑、在自己家做这么危险的卧底活动? 还一边和男友、闺蜜聊天、一边钓恐怖分子?是把新闻业人当成弱智吗? 用这些弱智错误营造的惊悚感太廉价了
惊悚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于我不停的感叹天啊她就这样去做卧底了吗一点准备功夫都不做吗屏幕也太乱七八糟了吧以及每个人都要给她打电话逼得太紧!这种压迫感致使很多情节都会让人发笑,这几乎是史上最蠢间谍。故事的创意很好,格局也打开得很大,除了所有的人物都很疯之外,我大概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如此急速的行进,感觉一点都没有思考余下的部分是否完整立体,这个类型依旧走的是解谜路线,我个人不如《双重预约》做得有趣,那部也简单,但做出了这种使用电脑视频时的一种轻松的氛围感。
其他的桌面电影都已经在用暗网,鬼,等概念加入来吓观众了。可这一部桌面电影,没有鬼,没有一惊一乍,在纯聊天和视频中却一直担惊受怕,不断在担心女主暴露自己,担心录屏暴露,担心人肉到她的信息……最终她还是暴露了很多,在她与msl共情的时候,觉得恶心到极点……故事还是真实的,太厉害了,希望大家不要被骗,不要被PUA……
桌面电影:《弹窗惊魂》、《网络惊魂》、《网络谜踪》、《网诱惊魂》、两部《解除好友》。
感觉Shazad Latif已经被typecast成“邪魅外族男子”了(从最早的《低俗怪谈》到《星际迷航发现号》再到这部)。女主的几次转变还是有些突兀,但是第三幕将之前铺垫的悬念与张力释放非常之好在如今这个第三幕普遍萎靡的时代已经很不错了。毫无疑问是Bekmanbetov一系列桌面电影实验中最成熟的一部,已然建立起了一套独特的电影语言(终于没有正反打了)。但到如今为止似乎也都逃不出恐怖惊悚类型,希望以后能看到走出这个舒适区的尝试
极符合当代观看方式的调度方法,光标就是焦点,摄像头就是特写,冲突全发生在“云端”,取消了身体性,但仍维持了威胁感,“转译”得非常好。是以媒介创造的虚拟身体揭示了人的“存在”。
女主好多决定都令人匪夷所思…
tempo很燃,纪录片手法完美衔接,令人难以呼吸。
7/10 故事本身有点太过于雷,但是过程还是惊心动魄,桌面电影发展至今也算早已经定型,期待早日能有真正适合桌面电影的故事
3.5 这不是第一部完全通过电脑屏幕来叙事的电影,但这应该是第一部,将惊悚、悬念和剧情张力成功设置在电脑和网络最日常的运用上,将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网络信息时代的操作恐惧挖掘并放大了出来,开错网页,点错按钮,发错信息,任何一个操作小失误对卧底主角来说都可能是致命的。而在叙事上也做到了丰富饱满,表面险象环生的间谍任务和暗藏的人物情感沦陷不仅做到了逻辑顺畅且都有极强的代入感(恐怖分子真的很能撩...)
虽然比《网络迷踪》早半年拍摄,形式上可以说是比《网络迷踪》早。但是和《网络迷踪》的故事比起来,完成度低很多。短评里有男网友说看的时候很多地方想笑,作为女性,我全程看的时候非常压抑,尤其男演员演的这个IsIs恐怖分子的言论和价值观。奇特的是为什么男导演要安排女记者对他动情?任何一个心理正常、脑子正常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都不会对这样一个自私自恋又没钱没什么文化崇尚暴力和杀戮的男人有好感的!另外,很讽刺的是影片中所展现的所有网络软件,在我国99%无法正常访问。
恐怖分子网聊PUA实况记录
再不放出来电脑系统都过时了。21年看完后补:女主角的智商别说做卧底记者对付恐怖分子,就是做个普通人都会被电信诈骗骗得底裤不剩。
电脑视窗的伪纪录形式不算新鲜,但与这种以身作饵的故事结合起来依然能产生极强的紧张感和代入感(尤其是特地不放电影字幕,体验更加真实),有限视角内巧妙呈现了很大的信息量。无论是交涉时的提心吊胆还是不经意的渐生好感,全程情绪跟随主角起伏,观众自己也深陷这场信与不信的危机之中。居然还有不少让全场爆笑的情节,也是作为惊悚氛围下调和气氛的趣招了。
很想跟Amy一样深入敌营,刚刚却发现我的Screenflow录不了声音了,家人们能帮帮我吗。版本:Screenflow 6.2.2, macOS 11.4.
一边在想用电脑桌面创作的电影竟然越来越多了,一边在想自己对着一张电脑桌面都能看得这么投入是不是不太对。
3.5 这个故事真的太适合桌面电影的叙事方式了。不得不说悬念做得很棒,一直在为女主担心。可惜结尾很泄气。另外这么危险的新闻调查感觉这几个人都太不警惕了,有点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