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6/cimarron2.htmlCimarron (1931)
本片获得第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一家人在美国Oklahoma开拓家园的故事。男主角是一个喜欢冒险的男人,Oklahoma没有开发前他就抢得一片土地。男主角还心地善良,在好心帮助一个女人时,被这个女人抢了便宜,丢了一块土地。随后,男主角带着老婆、孩子,以及黑人男佣来到正在建设的Oklahoma。准备出版报纸。小镇一切都在建设中,老婆很不习惯。此时,镇上有一个恶霸肆意欺凌弱小,男主角利用布道的机会杀死了他。几年后,男主角的女儿出世。此时,镇内出现了曾是男主角朋友的抢匪,男主角杀死了他,保卫了全镇的安全。这时,镇外又有新的土地等待开拓,男主角想要老婆跟随他一起去,但是老婆不肯,男主角只好自己一个人离开。一晃五年过去了,老婆天天在等丈夫,终于等了回来。可是,男主角回来后就与老婆对薄公堂——他要为那个欺骗他的女人辩护。老婆反对男主角这样做,但男主角凭借伶牙俐齿轻松取得了胜利。几年后,Oklahoma发现了石油,很多人都富裕起来,男主角家却依然在出版报纸。二十年后,男主角外出探险依然没有回来,老婆很伤心。在庆祝男主角老婆当选国会议员的宴会上,老朋友们纷纷前来祝贺。最后,老婆在参观油井时,发现一个见义勇为、救了大家的人竟然是自己的老公。男主角在老婆怀中死后,电影也结束了。
本片是一部西部片,与前几天看得《百老汇旋律》完全不同。但是影片情节依然乏善可陈,看得我都睡着了,而且一睡就是半小时。可见,好莱坞老电影真的有不少落后于时代的作品,已经不适合现代观众欣赏了。当然,电影主题还是很积极的。影片通过男主角一家四十多年的变迁,展现了美国西部的发展史以及Oklahoma的由来,并且歌颂了这些开拓者的伟绩。联系本片的上映时间——1931年,就可以知道电影讲述的故事并不遥远,都是最近十几年发生的故事。因此可以想像得到,当初观众们看到本片时是什么心情了。总之,电影虽然已经落伍,但是电影主题依然可以打动人,而且可以通过本片让观众们知道这些开拓者的故事。当然,本片也可以说这是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宣扬美国开放、处处充满机遇的精神。
电影拍摄方面非常普通,现在来看已经很简陋了。影片大部分是固定镜头、中远景,很少有特写镜头,电影的布景、服装、道具等也显得非常粗糙。虽然片中有很多大场景画面,但是不清晰的画面很难领略影片要传递的感觉。不过,电影中段的小规模枪战倒是拍得很有观赏性,人物的运动、画面视角以及剪辑,都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这些在三十年代初的电影中并不多见,可以算作本片的优点。总的来说,拍摄上无太出彩之处,而且老年时期的人物化妆还显得非常假。但我们不能要求太高,毕竟这是一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电影,
最后来说一下男主角与电影结尾。很多人都认为结尾不合理,我却认为很恰当。因为男主角是一个喜欢刺激的人,他不喜欢坐享其成,更不喜欢天天死板的坐在办公室,他喜欢新鲜、喜欢挑战。因此,男主角会选择呆在每天都有新机遇的油井,而不是回到自己温馨的家中。换句话说,家给他的感觉不如冒险的诱惑大!这样一个人,出现在油井附近,而且成为流浪汉,是非常合理的。所以,认为电影结局很差的人,是根本没看懂电影。
演员表演方面中规中矩。男主角长相比较独特,很容易让人记住,但是演技很普通。女主角Irene Dunne长着一张典型的欧美脸,不丑也不漂亮,演技同样一般。相比之下,作为配角、扮演那个女人的Estelle Taylor却显得非常漂亮,气质独特。本片中还有一位演技糟糕的人,就是扮演黑人男佣的演员,他的演技也太业余了,死都不会死!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展现美国西部开拓者事迹的西部片,故事平庸、人物普通,画面也不出彩。总之,它是一部不好不坏的电影,称不上“最佳”。它能获奖,一是因为影片主题正确,一是因为没有更好的电影吧。
Irene Dunne
Irene Dunne
Estelle Taylor
Estelle Taylor
序列:0839
壮志千秋.Cimarron.1931.D9.MiniSD-TLF
2012-06-13
1931年,美国经济进一步萧条,电影业也随之恶化,许多电影院纷纷关闭,电影从业人员也大量失业。整个好莱坞经营困难,人心惶惶。但是为了掩盖经济不景气的现实,好莱坞举行了自创办四年以来最盛大的一次奥斯卡颁奖典礼,甚至还请来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参加。
本届最佳影片奖授予《壮志千秋》。该片从现在的眼光看比较拖沓冗长,但他所宣扬的开拓精神在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都喜欢男主人公杨西扶弱斗强的行为,所以上座率颇高,影片获得了巨大成功。也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的美国西部片,并为西部片后来的兴盛起了带头和推动作用。
从现在的眼光看,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镜头。
第一个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抢地运动的镜头。枪声一响,那真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万马奔腾、尘土飞扬...大批白人狂热的奔向本属于印第安人的西部家园,土地被肆意占有,而且是合法的哦。当时西部大开发的狂热程度可见一斑。
第二个印象最深的镜头就是狗血剧的结尾,真的太出人意料了。多年不见的杨西最终沦落为流浪汉,并在熊熊大火中结束了自己奋斗的一生,他梦寐以求的西部理想也华为灰烬...呜呼哀哉
----从第历届奥斯卡开始,做值得收藏的专栏自媒体。欢迎关注‘看电影聊世界’并留言。
这是部西部片,说实话,作为一个女孩子,对这种类型的片子可能没有那么感兴趣。但是,2个小时看下来,却也不觉得枯燥。整部电影看下来,最深刻的感触就是:历史总是由Yancy这般热爱冒险,毫无畏惧的人所创造的。
首先,我想说说影片的拍摄。并不是从专业的电影摄影角度来说,仅仅是作为一个观影者,对我来说,影片开头辽阔的草原,持续了一段时间的万马奔腾的场面,在现在看来,都是令人震撼的。这样震撼的场面,并不会因为是黑白的而显得苍白,依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结合我自己的英语专业,我认为这部影片充满了当时典型的American values。从男主的人物设定中,就能非常清晰地看出当时的美国人民的普世价值观——追求自由,热爱冒险,向往平等。Yancy和他妻子脱离了原先优渥的环境,来到了正等待开拓的俄克纳马拉,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王国。这是他对自由的追求。从一开始,就能看出他妻子和他的性格其实并不是十分合适。妻子来自大户人家,相比较而言,更喜欢安定,而Yancy却热爱冒险。Yancy在俄克纳马拉创办了自己的报社,和当地的强盗土匪斗智斗勇,最终使一家人的生活走上正轨。这时,他选择抛弃一切,独自前往一个新的地方,去争当拓荒者。不顾一切,这是他的冒险精神。而他再次回来时,他先为狄西李辩护(李真的好美啊,眉目含情),这场法庭辩论也是本片的亮点之一。他利用自己的报社,抨击当时的政府,发社论为当地的印第安人争取权益。他儿子也爱上了印第安酋长的女儿。这在当时,是骇人听闻的,从他妻子的言语中,就能看到对这桩婚姻的反对。然而,Yancy却十分支持他儿子。这些,都是他对平等的追求。他都做到了。然后,再一次,他离开了这样安定的生活。报社交给了他的妻子打理,这个女子,真的很厉害,最后也当上了议员。而Yancy,却成了一名流浪汉。
影片的结尾令人唏嘘,而我也想象不出更好的结局。或者说,换一种大团圆结局,反而会有些奇怪。Yancy和他妻子重逢了,但重逢之时便代表着离别。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止了更多人的死亡,其实是非常符合Yancy的人物设定的。如果永远不重逢呢?他妻子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他有多爱她。Yancy是一直一直牵挂着他的妻子的。但作为一个女孩子,假使我的丈夫做了这样的事情,我会理解他,我会为他骄傲,但我不会原谅他。Yancy的死和他最初抛弃一切来到俄克纳马拉形成了呼应。他为西部而生,他为西部而死,无愧为俄克纳马拉的英雄。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美国“西进运动”时期,那个时期的美国涌现了一大批西部“开拓者”。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美国的这段历史略有了解,便想结合影片讲一讲这批“开拓者”所留下的精神,对当今美国人的影响。
“开拓精神”
影片的开头,一群人骑着马、驾着车,飞奔向美国尚未开发的西部,他们怀揣着梦想,去找寻一片“无主之地”,在那里插上自己的旗帜,并成为那里的“国王”。
这样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其它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发生。在其它国家,“旧贵族”掌握着土地,其他人如果想要得到土地,要么遵从“旧贵族”的游戏规则,要么采用暴力手段成为“新贵族”。然而处于“西进运动”时期的美国人,只需要“开拓精神”与一面旗帜便可得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尽管这片土地或许曾属于印第安人。
“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拥有“开拓精神”的美国人得到了自己的土地,并亲手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个属于美利坚合众国的“州”应运而生。时至今日,北美大陆之上早已没有了可以开拓的土地,但“开拓精神”却传承了下来,这种精神支持着许多美国人推动国家的建设,而这种“开拓精神”正是来源于美国人对“自由”向往。
“文明”与“英雄主义”
电影的主人公扬西就是他们中的一份子,他放弃家业,怀揣着“开拓精神”,拖家带口来到美国西部创建属于自己新的事业。此时的美国西部虽然有很多机会,但也充满危险,许多土匪与地痞盯上了这帮“西部开拓者”的腰包,这些人里就包括扬西的朋友。有趣的是,这帮土匪与地痞和“西部开拓者”们一样,都是打着“自由”的旗号,只是他们把枪口对准了“自己人”,于是他们和印第安人一样,被打上了“野蛮人”的烙印。扬西作为一个“文明”的开拓者,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百发百中的枪法打死了地痞,赶跑了土匪,尽管这些人里面有他曾经的朋友,但扬西毅然决然,并成为了全镇人的英雄。
美国人在创建“文明”时,总会遇到来自“野蛮”的阻力,所以美国人渴望“英雄”,渴望一个可以与他们站在一起的“英雄”,去帮着他们击退“野蛮”,创建“文明”。那时的美国,像扬西这样的英雄有无数个,经过他们的努力,这帮“野蛮”的不法分子和印第安文明一起消失在了“西进运动”的浪潮下。
时至今日,土匪和印第安人早已不能对美国人够成威胁,但美国人依旧渴望“英雄”,因为他们始终渴望“自由”与“文明”。
“信仰”与“包容”
除了创造财富,“西进运动”中的开拓者们还不忘完善自己的精神生活。美国人的祖先是欧洲人,欧洲人大都信奉上帝,但不同国家与民zu的人对上帝的理解不同,因此产生了“新教”、“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等等不同的zong教,这些来自不同zong教的人为了宣布自己的正统地位,互相辩论甚至残杀,却始终也分不出个对错。
可当这些欧洲人的后代来到北美大陆之后,他们突然变得团结起来,他们手牵着手共同创造财富。电影中,来自不同民族有着不同信仰的人们共聚一堂,听着主人公扬西的布道,并慷慨解囊为一个还没有建成的教堂捐款。此时的美国人们急需团结一心共创家园,也急需一个精神支柱,在幸福生活面前,“上帝”究竟是什么样的已不再重要,属于祖辈的隔阂已不再重要。
时至今日,"May God bless you."已成为了美国历任总统的口头禅,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其实和"Good luck."没有区别,但这句话却蕴含着“包容”的力量,这代表美国政府尊重每一个人的信仰,也支持美国人拥有信仰,信仰在美国已不再是一种“枷锁”,而是一种“自由”。
“zhong族qi视”和“xing别qi视”
尽管美国人不像他们的祖辈因为“信仰”自相残杀,但他们却瞄上了与他们不同肤色的人。那时的美国人大多是白人,他们自诩是“文明人”,hei人和印第安人在他们眼里,和那些抢他们钱的土匪没有区别。男主扬西看似是一个没有qi视别人的“文明人”,但当hei人家丁想要和扬西参加布道活动时,扬西却用花言巧语将他支走,当印第安人参加布道活动时,扬西也用花言巧语剥夺了他们捐款的权利。虽然扬西会对hei人家丁的死悲伤,会为失去土地的印第安人说话,但他骨子里却是蔑视他们的。
再有就是扬西对他妻子的态度,扬西虽然口口声声说他爱他的妻子,但是他却总是为了自己的梦想抛妻弃子。突然跑出去五年对妻子孩子不管不顾,一回来就站在了妻子的对立面,去帮一个妓女打官司,在扬西为妓女打官司的过程中,他不仅可以熟练地说出这位妓女的生平往事,还能说出邻居大姐的少年回忆,这不得不让我怀疑扬西可能跟镇上的许多女性都有不正当系。
在扬西眼中,妻子只是属于他的附属品,其他人zhong的人只配获得他的同情。时至今日,“zhong族qi视”与“xing别qi视”在美国依旧屡见不鲜,当年的美国是由一帮白zhong男人建立的,他们骨子里的优越感是在追寻“文明”与“自由”时留下的,而这种优越感也遗传给了他们的下一代,这或许就是“美国式自由”的代价吧。
“言论自由”与“进步”
尽管扬西有着属于他的局限性,但他作为一位报纸主编,可谓嫉恶如仇。他发表的社论,都蕴含着“进步”的思想,初到小镇时勇敢揭露当地地痞的恶行,在印第安人受到压迫时勇敢地站出来为他们说话,或许扬西在发表这些言论时,是站在了一个“优越者”的角度来说话,但这并不妨碍这些言论得掷地有声。
时至今日,依然有无数像扬西这样敢于说话的人,默默影响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影片结尾,扬西的妻子成为了美国联邦议员,他的儿子也迎娶了一位印第安姑娘,这便是“言论自由”给一个国家所创造的动力。
“zi本主义”
扬西的结局很悲惨,他始终不愿与有钱人同流合污,变为了一个流浪汉,最后为了保护石油工人被炸死了,他的女儿为了更好的生活也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很多的有钱人。
这是导演留给当今美国人的一个思考,当时代变迁,往日的“英雄”已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社会的主流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变成了“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究竟是对是错?
这个导演在1931年留下的问题至今没有答案,但当年美国“开拓者”们所留下的精神对当今美国人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我很认同我国对这部电影的译名,尽管由于时代变迁,像扬西这样的美国“开拓者”早已不复存在,但他们向往自由的壮志已然千秋。
韦斯利.拉格尔斯导演的这部影片曾获得第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三项金像奖,也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西部片,是雷电华早期的代表作。 在美国西部开拓时期主人公辛马龙携妻从东部来到俄克纳马拉。在土地肥沃矿业丰富的大草原上定居,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改善了生存环境。但是也因侵犯了牧场主的利益而经常发生纠纷和格斗,强盗土匪的不断袭扰也使他们寝食不安。辛马龙见义勇为劫富济贪,尤其同情当地印第安人的悲惨遭遇。为了维护东部移民和印第安人的社会权益,他组织亲友开发油田,并办起声张正义扬善惩恶的报纸。这一切使敌对势力对辛马龙更加仇视,不幸的是一次油田失火事故中辛马龙的血肉之躯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西部理想”都化为灰烬。影片以辽阔无艰的俄克纳马拉大草原为背景,通过辛马龙的奋斗生涯展示了印第安文化和西部的变迁,赞扬了主人公的正义感和献身品德褒扬了西部开发精神。
第四届 Oscar Best film,史诗 西部。
为占有土地,众多人骑马或驾驶马车蜂拥而上(万马奔腾)的段落,算是本片最让我开眼界的场面了(由此也感觉这部电影放在1931年也算得上是大制作的大片)。看完电影特地查询了下,据说本片并非改编自真人真事,那电影中的部分情节设置就更为我有所不满(比如黑人艾沙亚之死、劫匪基德之死),尤其是结尾,简直就是大败笔!不过,光明伟岸的扬西的蛮多“政治正确”的所作所为还是值得点赞的。电影整体观感还是超过豆瓣7.0评分带来的预期。
3.5。西部拓荒一览,风头男主与花瓶女主正好是两种价值观的代表,但仅仅如此便失于片面,结尾的过于美化可见一斑,但却刚好符合老美的价值观。不过男主身上的探索精神则值得赞赏,骚年们要多学习学习啊
我了个去。。超好的电影。。就是被一个狗血结局搅和了。。。接受不鸟啊。。擦擦擦~~~~看这部电影感觉实在看美国历史一样。超喜欢NANCY这个角色。还有里面的各种配角~~可惜就是最后一个狗血结局!
此片奇异地集政治正确与政治不正确于一身:正确在肯定了白人与印第安人通婚、塑造了黑人的忠仆形象、展现了妻子在职业领域的成就;不正确在依旧言语轻视印第安人、只把黑人当仆人、对妻子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一锅大杂烩,展现了一些美国开拓西部的风情,但男主角厉害时太过,落魄时太惨,有失真实感。
草原辽阔 万马奔腾 来自30年代的开幕3分钟就值得3颗星 其他方面缺陷太多 话说那时候的表演不是用过火形容而是夸张造作 又是一部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的BP
第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电影。但我不知不觉中被感染。另外主演理查德·迪克斯和理查德·哈里斯非常像,我还错以为他们是父子呢?名字都很像。
闷片而已,不想吐槽
比我想象的好,让我跟着追逐梦想的男人激动,陪着思念丈夫的女人哀怨
最早獲得奧斯卡獎項的美國西部類型片。美國西行闖業者的不懈探索,守業者的苦心經營,西部俄克拉荷馬的城鎮興起,對婦女、黑人與印第安族裔初步平權的意識覺醒,締造了楊西·克拉萬棱角分明、至善至勇的角色光環,也令電影難逃善惡分明的俗套;主角暮年落寞的自我犧牲,也折射出大蕭條社會的榮華盡逝。
任何年代的西部片都不是我的菜。。。。补片过程真辛苦,口音真心受不了。。。但是开场万马奔腾的情景还是很震撼的
还好吧西部风光+一场法庭戏都值得看。又见《乱世佳人》式混蛋逻辑:知道去维护印地安人的权利,为什么对剥削黑人就那么心安理得呢。
一个永远追逐新生事物又永远为正义公理而斗争的平民英雄的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和西部相互成就。无法理解他如何能做到抛却深爱的家人与平静的生活而不停地追逐颠沛流离?想起了切格瓦拉,当然,故事对这种心灵史言之太少。
影片的主角是一匹拴不住的野马,在一个地方很难待过五年,他热心助人,争取印第安人权利,犹太人、苦命的女人都深受其惠,他的妻子在片中的份量似乎超过了他,相对保守的她坚守杨西的报社运营,放任丈夫一味冒险,比重分配值得商榷,伟大被夫妻二人分了流。
1990年与狼共舞之前唯一的西部片奥斯卡最佳,雷电华仅有两部最佳之一。今天看来,除了引子部分的倒数撒花抢头地,整体上过于陈旧(主要是燕西角色塑造的太满,争地、护弱、灭匪……每个节点的表现都太高光)、煽情、表演夸张,角色也较套路化,犹太的裁缝和黑人的奴仆。不过挂在屋顶扇扇子一节让人想起大卫里恩。桂河大桥和印度之行都出现“人力风扇”。
看过片查完资料才意识到这是个虚构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实在是编得不够精细。三颗星给台词和技术成就,一颗星向第一部获奥斯卡奖的西部片致敬。
两星半,在本片59年后才有第二部西部片《不可饶恕》获奥斯卡金像奖,少有的原版远逊于翻拍版的电影。这版留了一个特别恬噪的黑人男仆,结尾也是扬西在井喷时为救人而死,电影塑造人物极度扁平化,几次死人和法庭辩护戏都十分做作,你感受不到男主追求正义的信念,只是单纯感觉他在卖弄。开始的纵马抢地群演挺多,也是少有的非B级早期西部片,和翻拍版一本正经不同,黄金时代的好莱坞还是非常鼓励这种一惊一乍的舞台剧风格。安东尼曼在多年后的翻拍版中结尾处理的好:主角借妻子收到的信件中,表明其战死于一战之中
美国铁人王进喜~
虽有不少缺陷,但那种振奋人心的西部精神,缔造历史缔造神话的情绪洋溢正片。男主人公被刻画成一个wanderlust,正是西部拓殖进取的典范。
没字幕,看得很晕。1931年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已经很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