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伦理电影总是能够在各个观念碰撞之后给人以深刻思考的空间。这部影片之所以说它复杂深刻,是源于它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宗教、信仰、婚姻、爱情、束缚、自由、救赎、牺牲,甚至提到了同性恋,无论是人性的分析还是价值观念的辩证,每一个切入点都值得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去讨论一番。
这部影片中四个主人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人格缺陷,这同样也和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挫折经历有关。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然后又在不同的诱惑、挑衅和劝慰下,去做了不同的改变,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价值,所以导演最后还是让男主角跳了下去,用最撕裂而直白的方式,阐述着关于信仰的定义。
男主凯文是为了解救心爱的女人而站上了高高的楼顶上,他在最后的时光里和警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嘱咐了一句遗言“告诉她我爱她”之后,最终选择了牺牲和死亡。故事中的凯文是一个看起来很有魅力活的潇洒的男人,曾经的大学老师,现在的酒店经理,不介意和一位同性恋者成为室友,关爱着周边的同事和朋友,可是这样的一个男人也同样有着沉痛的过去,在车祸中出于自保的条件反射,令女儿身亡,前妻无法原谅他离开了他,他似乎也更加无法原谅自己,带着深深的愧疚重新开始生活,直到遇到了莎娜。他对莎娜最开始的情感是出于想要解救出一个狂热基督徒的妻子,也开始于莎娜的圣物和他的女儿一样是只泰迪小熊。无形中萨娜成了他女儿的一个投影,他解救她,爱上她,其中也包含着对女儿的爱护和愧疚的情感。甚至最后他站在楼顶边缘,手里拿着女儿的照片,选择纵身一跃的时候,我都觉得他不仅仅是想证明对莎娜的爱,更想要证明他对女儿的爱,或者说更想要证明他自己可以为了爱的信仰而选择牺牲。
女主萨娜是位美丽迷人的女士,她年幼时吸毒卖淫,被暴打之后被她的丈夫所救,所以选择了嫁给他。她的内心一直存在着对父亲复杂的情感,也因为对丈夫的感激,而选择了相信上帝。所以当面对凯文爱情的引诱,原本的婚姻也就变的苍白无力,她一直想要的其实是被爱,而非上帝的信仰。我对于她这段婚姻的背叛更多的是同情,她和凯文仅仅是两个同样有内心伤痛的人互相依偎取暖,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爱与被爱的需求,可是谁又能说这样的爱情就不是爱情呢!
丈夫乔,一位狂热的基督徒份子。他的过去也曾经破烂不堪,甚至对生活失去希望,是上帝的信仰救赎了他改变了他,可同样他也成为了偏激执拗的基督徒。因此他和凯文关于宗教和信仰的冲突也越来越矛盾激化,甚至执意的要去改变别人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做法无疑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反感。对于他的内心世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胆小懦弱无助的人,上帝成为了他幻想出来的另外一个强大的自己,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撑,让他拥有继续生活的勇气。妻子的第一次出轨他就已经发现,可是却没有勇气去戳破,只能不停的以上帝的名义去告诫妻子背叛与罪恶的后果是深入地狱。结果最后他逼着凯文两者留一的做法,凯文死亡后他惊愕的表情,以及在监狱中跪地低头的忏悔,都彰显着他的内心已在地狱中不断的受苦。
影片的另外一个故事是第四主人公警察,他的存在是这个影片贯穿始末的引线,也反映了导演想表述的观点。当警察得知自己患有不育症,对于妻子的背叛和两个孩子的存在,他内心痛苦也不知如何选择。正是因为凯文的故事和提醒,让他知道了生活的本质,重要的不是孩子的父亲是谁,重要的是他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他回归了家庭,不再祈祷,平静的继续生活。不能说他完全理解了妻子对他爱的方式,但是我想他已经知道了爱情需要守护,婚姻需要包容,生活需要前进。
两个故事,四位主人公,通过影片的交织倒叙的穿插在一起,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价值观的定义也是这部影片有意思的精彩之处。关于爱情与婚姻,一直都是凡人一辈子最难懂的课题。对于这部影片中凯文和莎娜的爱情也更值得一提,在我看来他们的爱情存在着对自己缺失的一部分情感的寄托。凯文对女儿的疼爱和愧疚,莎娜对父亲的渴望和依恋,让两个人的情感需求刚刚好得到了满足,爱情也随之越来越深厚。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位心理学家的段子,大概意思是说“我们长大后和他人的关系,都是在重复早年和父母互动的模式,亲密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升级版,尤为如此,幼儿时对情感的需求同样也会转换成对爱人的需求”。爱情和婚姻的模式有很多种,当你和你的爱人存在着某种默契,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互相给予,并能不停的转换角色的时候,也许才是遇到了真正对的那个人。爱情的长久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情与热烈,更需要是舒心与默契。
当然这部影片的主旨是围绕着宗教与信仰的价值观在辩证。人类发展到现在,宗教仍然存在并拥有很大的影响力,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类在宇宙世界中的渺小,就必然需要精神上的强大来支持。我相信人是需要信仰的,但是并不一定要附上宗教的枷锁和束缚,也并不一定非要赋予爱的名义。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信仰的权利,并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电影的魅力也正是通过不同的故事,提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时刻点醒着人们去感悟生活的本质。一个人内心的逐渐强大,需要的是对未知事物的不断开拓,对正确事物的自我判断,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坦然面对。我坚信的还是人性上的本我,在懦弱、恐惧、迷失中勇敢接受,不断战胜,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找到属于你的信仰!
片中的3个主角都有各自不堪回首的过去,并且陷在其中没走出来。看上去最自律最正直的乔在片尾的讲述让我很意外,原来他是这里面黑历史最多的那个!故事的最后他行为更极端。我对圣经不了解,但是感觉乔并没有按上帝的要求去做呀,上帝不是教导世人要宽恕么?
乔要求凯文进房间摊牌的那幕,乔和凯文面对面坐着,乔的椅子高于凯文,他对凯文是一种俯视,象征他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凯文进行审判,但是他的整个身体隐在阴影中。凯文坐在对面仰视乔,他大部分身体落在光线中,面部在光线里时隐时现。对于导演的这种布局我揣测结局凯文估计不能和精灵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对话中,几次给了乔手中那把枪的特写,很明显,凯文与他完全不是对等关系,强权掌握在乔手上。
警探最终还是走进了家门,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他说:“It'OK, Iife goes on。” 他选择了宽恕。喜怒哀乐都是人生的一部分,跨过这个坎人才能成长。
影片对同性恋有一句描述很有意思:同性恋只是领养孩子,对解决人口增长这个社会问题是一种帮助。哈哈......笑过以后更忧伤。
心怀信仰是不是对自己最大的救赎?死亡,是否是唯一的解脱?信仰和死亡,两个看似宏大的命题,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嵌进生活,消解、咬噬心灵上的自我折磨,难以寻觅出口。这是电影《窗台》的导演马修·查普曼通过镜头语言牵延出影片中四个人的自我挣扎和折磨。
一个冬日的清晨,霍利斯探长从医生那明确得知自己没有生育能力。原本平静美满的生活突降的阴翳让儿女双全的霍利斯在昏懵中被迫面对残酷的事实。此时此刻,在他工作的辖区内,同样也有人面临被迫的抉择。嘉文,一个酒店的助理经理,离婚前原本是一所大学的老师。他被指示要求,一步一步走向指定的楼顶天台。
站在天台窗口边的霍利斯,眼前的职责是将嘉文劝说走下天台,而他自己心里的煎熬和痛苦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妻子,和父亲不明的俩个孩子。两个人的对话开门见山。信奉天主教的霍利斯对婚姻忠诚,打算跳楼的嘉文与邻居的妻子发生感情,被情人丈夫知悉一切。在有限空间中,两人对应关系既微妙,又无限意味。职责内,霍利斯有责任和义务劝说嘉文离开天台,而隐含的意识中,嘉文也是另一个他不知道何时存在男人的影子,那个和妻子生下两个孩子的男人。霍利斯接到妻子哭泣打来的电话,在嘉文面前承认妻子的背叛,他不是孩子的父亲,他天生没有生育能力。
人最大的勇气和最艰难的事是面对自己人性中隐秘的懦弱或自私。嘉文和盘托出自己和莎娜的情感纠葛的同时,讲出了困扰他两年的自我折磨。这个看上去有迷人笑容的男人爱上莎娜后,告诉她他离婚的缘故是因为女儿在一次车祸中去世。假如,事发时他没下意识地打方向盘,死去的或许不会是女儿。女儿的去世,妻子的离开,使得他逼问自己是否是自己的软弱和自私导致女儿的死亡?在嘉文眼里,霍利斯妻子是因为爱他害怕失去他而背着他做了试管婴儿,和自己生命中的失去完全不同。霍利斯本不应痛苦。他有爱他的妻子,有孩子。
和嘉文交往的莎娜,在结婚后才明白,原来,爱是这样,原来,自己可以被一个男人深爱。失去的痛苦深深烙印在她的生命中,早在她十岁那年,父亲留给她一个泰迪熊,离家出走。莎娜和乔结婚,出于感激、愧疚或感恩,唯独没有爱情。十八岁那年的莎娜,因吸毒而卖淫遭遇挨打走投无路,是乔救了她,并和她结婚。
嘉文为什么站在楼顶的天台边?他和莎娜的私情自开始即被乔发觉,并亲眼目睹。乔在自己的工作之外是个狂热的布道者,他用激烈激进的方式说服他人来信仰上帝的存在。他的前半生吃喝嫖赌无所不能,导致妻子和孩子离开他。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见过生活中最深恶和丑陋,机缘巧合,他接受神的洗礼,他相信信仰是对自己最大的救赎。乔软禁莎娜,他让嘉文做出选择,如果他爱莎娜,必须在正午12点从楼顶跳下,否则,莎娜得死。妻子的背板是压垮乔的那根稻草。他信仰上帝,相信天堂,相信自己不会下地狱,却时时刻刻在自身的地狱里煎熬。
影片中花费不算少的镜头叙述《旧约》和《新约》中同一类事情的不同结果。乔选择《旧约》中的方式处置妻子和嘉文的关系,而不是《新约》中耶稣救下妇人的方式。嘉文身陷自我折磨的痛苦,在两年后,在原本和莎娜商议向乔摊牌时,蓄积涌向一个出口:死亡,是唯一的解脱。
以上故事发生在楼顶天台边的一个窗口,早晨八点到午间十二点的四个小时里,空间和时间的有限性构建出《窗台》时间和空间密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非但没有削弱影片情节的张力和节奏的紧凑,绵密的意识密度充溢其间,影片中的每个人的身心煎熬,以及无以消解的痛苦纤毫毕现。导演镜头语言的力度,正是出于影片在结构上藉由密度意识而生发。密度意识这一表现手法在电影上有大量运用。譬如,例如土耳其电影《小亚细亚往事》,从故事发生的黄昏到电影结束时的天亮。《佛在耻辱中倒塌》的故事背景通过小女孩在上学途中的遭遇,是如透视一般呈现出对生命苦厄的洞见。国内提出叙事的密度意识是创作了《父亲不哭》、《荷花赋》等文学作品的马竹。他在《叙事的密度意识》一文中指出:“密度意识具体指小说结构、电影结构等叙事艺术的表现手法,可以在所有文学艺术创作中运用。密度意识的特征是,在同一时段同一空间下,表达密集的信息和意识活动,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无限丰繁”。
《窗台》在影片类型中被归为惊悚类。无论是情节还是剧情,影片本身与惊悚没有关系。恰恰是影片绵密的密度意识构建出的结构,延展出四个人的心灵挣扎如同炼狱般的紧张,以及和自己自我对峙的痛苦。
总体说仍然是反对宗教的禁锢,提倡自由恋爱,不过得小心,千万别找宗教狂热分子的老婆,就算她们美得如女神,也只能供不能碰的。另外没孩子还是早点双双去医院检查,一定要选择三甲正规放心医院,可不要乱找捐精的啊。
好複雜的味道。
分开来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好故事,有宗教有人伦有无神论有同性恋有爱,可导演硬要合在一起讨论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本来内谈判砖家好意劝人从最开始讲理怎么扯到后面开始耍无赖了?ps.为精灵女王的美和惊喜加颗星~
精灵公主又漏点
Xaiguo
证明了一件事,有种人是惹不起的。
最后还是跳下去了... 是有多么不易
真正的信仰,并不是表面的形式主义!那些打着信仰旗号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的人,多数是伪君子!
当精灵公主也已经老去
一场婚外情带来得死亡,宗教、束缚、信仰、自由、爱情、救赎和牺牲这些东西很严肃,结果影片力度不够。剧情编排上略显生硬,结局的死亡也显得那么刻意。其实故事可以圆满的,当然那就是价值观问题了。自我救赎的命题和整个拯救过程也显得过于俗套老旧。★★
嗯
精灵公主被揩油啊,身材没有以前那么好了,都有小肚腩了...
一个婚外情的故事硬要披上件宗教悬疑外衣,要不是有丽芙小露一把兼秀了下M装,就彻头彻尾归属于完全俗套烂片的行列。
嗯,像大陆的绿帽子。
life goes on.跳楼之前的事情可以上谁在说了。信仰讨论,结局好,不要皆大欢喜。ps,为liv看的,还是美。ps,挺喜欢这片的摄影,总是把人物放在画面的非中心位置。
通奸者在宗教狂热者的威逼下殉情
第27届圣丹斯电影节剧情片入围 自杀 宗教 出轨 信仰 困境
看了太多关于宗教的电影之后,宗教信仰是不是已经混为一体?
这个案例教育我们:1、偷情没有好下场 2、老婆好看不一定幸福 3、没有生育能力也可以有子女
惊现谍影迷情的盲人小帅锅!!第一次xxoo时的BGM真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