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抢票前粗略地浏览了一下每部电影的简介,着重看了纪录片的,首选了《西西弗斯》,然后自己还想看一部关于战争的纪录片。作为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90后,战争是历史书上的文字,是模糊不清的影相记录,离得最近的距离,就是各大App上弹出的头条新闻。
这次看到《伊拉克碎片》,就毫不犹豫地买了票。看着电影最后只有仅仅三页的演职人员表,嗯,拿三个奖当之无愧。
电影是下午一点开始放映,本来能提前十分钟到的,想不到上海下起了暴雨,全身湿透地坐进开着大大的空调的剧场里,又湿又冷,给情绪打开了窗。那天的暴雨下的正是时候。
全片分为三个部分,导演通过不同年龄、身份的人们的眼睛,带着我们旁观了伊拉克在萨达姆死后,在经历着什么。孩童稚嫩的旁白和吟唱,讲述了一个个残酷荒谬的魔幻现实。迷惑的群众,为了生计苦苦挣扎,却总被拉进战火的余烟。身边暂时的安静,让恐惧愈演愈烈,不知道下一秒子弹是打在了脚边,是在朋友的大腿上,还是自己的肚子上。
虽然是2006年的作品,剪辑和拍摄手法在我看来却是细腻又前卫的。节奏把握精准,平实叙述中间,加入近景快切的冲突画面,同时又不会用大量直白的杀戮镜头和声音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而是用细腻的,晃动的特写镜头把观众带入当时的环境,传达了那个国家的动荡不安,和迷茫困惑。
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结束在红蓝分明的夕阳中,脑海中还久久地回响着孩童的声音、祈祷的声音、子弹的声音。甚至隐隐约约,还听到了剧场里轻轻的叹息声。一个半小时,我离战争最近的一个半小时,也永远做不到感同身受。
那天的暴雨下的正是时候。愿世界没有战争。
所谓的自由、民主,只是美帝用以摧毁一个主权国家的幌子
说话叽哩哇啦的。
两个人摔交时,真主会站在哪一边?真主会站在获胜的那一边。战后伊拉克人民的真实生活,库尔德那个小乡村,宁静,但人的心灵却并不平静
我不懂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没有资格去评论战争中的人们
风暴中心的伊拉克。美国人赶走了萨达姆,却又带来了100个萨达姆。国家前途犹如影片结尾一样,迷茫而充满未知。
很匠气的东西,内容的设计感太强了,目的性强烈的旁白从孩子嘴里说出来,这种洗脑式的纪录片做法太容易左右观众情感了。好在的导演站在人性的立场上,控诉战争带来的恐惧和创伤,这倒是世界大同的价值观。不论伊拉克战争双方的对错问题,结局都是用平民百姓的牺牲受难来满足当局者的私心。★★★
愿其信奉的真主保佑他们免受战争之苦。。。。。。
教育-战乱-教育. '教育'才能变得有知(而非洗脑), 信仰使人凝聚却以群分. 贫穷却比道德沦丧,物欲纵流来得高尚.
one man's band and the translators
战后的伊拉克对民主的探索
三段式叙事纪录片也常见,本片分属了童年、中年和老年三个阶段,应以是按照一定逻辑而来的。这部片的最大的亮点就是快速剪辑上面,使得观者能仿若切身感受到战争的恐惧与苦难。不过导演似乎是刻意安排的几处主观镜头却成了该片的败笔,有些越俎代庖替人说教的意味在其中。
我想開飛機,去見識一下美麗漂亮的地方,不是伊拉克,而是漂亮的地方。
tom
战争过后最后倒霉的还是贫民百姓!愿真主保佑他们
这是一个满目疮痍的伊拉克,上帝要使其灭亡,必定会先让其疯狂~~
T
拒绝战争
可能是伪记录看多了,这片子让我感觉平实的无力。
好看但是bo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