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从六维上下载的,今天才看,看完后我立马来豆瓣注册了账号,我不是什么电影迷,也从未写过影评,真的真的不想骂人,但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实在是让人觉得忍无可忍。
对于导演我不想说什么,一个香港导演来大陆拍高考,想想都觉得不对劲。
我想说的是编剧。对这位时光网上评分1.1的影视剧作家、评论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赵葆华,我想问:高考是你家办的吗?你家的高考是这样的?你的电影是拍给外国人看的?还是讨好恭维上面的礼物?用这样电影名称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又YY出这样自己估计都不相信的情节来戏弄观众,你不觉得良心不安吗?你所表现的高考只是我们心中的愿景,我们也想每天那样精力充沛,甚至有力气和班主任顶撞、斗牛;我们也想每天回家后能聊Q、看小说、把妹;我们也想没事能玩玩乐器耍耍酷。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是高三,中国的高三。我们不能毁了家长的期许和自己或许是幼稚的梦想。我们的高三,是面对书桌上堆摞如山的书本和作业,一张张似乎永远写不完的模拟试卷,课本下压着篮球杂志还要提防班主任突然在窗边出现,是恨不得用牙签撑着双眼来上课的倦意,是咬牙切齿痛骂着高考却又用余生不断回味的记忆,是在经历高考之后为自己当初的那份坚持而受到的感动。看到片中那群高三孩子们考出的分数和录取院校,难道真的我天生太过愚钝?
如果你写不出真实的高考,或者说不敢写真实的高考,那就不要写,不要用这样的电影来玷污我们记忆中的高中时光,你践踏了每一位真正走过高三的学子们的尊严。
曾经我说过,如果再一次高中的话,我是不会这么努力地学习,我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玩,更多的时间去看书,我不要每一科都这么均匀,我要做个偏科生,我要做个会玩会学习的学生,我不要每天都是学习学习。 无聊上班,记得前几天朋友说,全城高考不错,然后就点击看了。里面的人很美,我们的高三和他们的高三比起来,我们是在是太沧桑了,一脸的苦闷,一天没有一点微笑。但是书桌上满满的书却让人熟悉,每天上课低头一点,睡觉老师都不知道。 鹏帅是叛逆的学生,但是又很认真,他迟到,然后又和老是顶嘴,干脆逃课算了,老师说一句诗,问有没有人知道最后的三个字是什么,全班没有同学回答,帅鹏经过教室的窗口,然后飘过这三个字,我只能羡慕妒忌恨地说一句,你看别人拽,但是有资本,如果你是一个什么都不懂还每天迟到,每天不来上课,又有谁会鸟你。如果一个又有学问又有文学的人不来上课,上课迟到,你会觉得这个是很帅。看,帅和厌恶就是这么一个学习好坏的一线之差。 看着他们萌动的青春爱情,想起自己的高中,也曾经爱过一些人,或许不是真的喜欢谁,只是高三的生活真的很寂寞,每天都是除了学习就是学习,都学习到恶心的地步了。在那沉闷的高三也希望拍拖来打发一下自己三点一线的生活,生活需要激情。但是每周校长都会公布拍拖的情侣名字,在哪个公园又抓到了他们,在那时候恋爱像是搞地下分子,见不得光。现在回想起来后悔自己没有早恋。或许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吧,只是没有人刚好一样,我喜欢他,他也喜欢我而已。 全电影,让我泪流满面的一共是三个镜头,老师站在讲台上说:这次三模的成绩,你们退步了,我说过,我要对你们的退步负责。然后就跑到操场跑步了,鹏帅带头,一群学生和老师一起在操场跑了起来,喊着自己的口号,我要上清华我要上北大,我要上中大,眼里哗啦啦得下来,是,我们曾经也在操场上跑,每天下课后就去操场跑,最多的时候会跑10圈,每次都是和我的同桌,跑完之后我们就一起去吃饭,还记得有一次你的脚受伤了,你跑不了了,我每天都陪伴着你,陪你去医药室,你就一般走路一边说上面的一句诗,问我下一句是什么,说一个中文问我英文这个单词怎么拼,只是这种日子再也不会有了,因为还没高考后我们就冷战了,知道高考完后我们都只是笑笑着,开始有了陌生的距离。大学之后我有去过大学城找你,只是每次你都不在要不就是忙,知道现在毕业两年了我都没有见过你,我们也没有联系过,只是现在偶尔在QQ见你的动态知道你考研了,知道现在我都还不知道你考的那个大学时你一直努力要的大学么?因为我们在操场上没有这勇气这么大声地喊出来,这就是我们的高三生活的写照,紧张的氛围让人的脑海中,除了高考之外什么都没有想到了。 第二个牛肉满面的镜头:老师准时去女同学的家里帮套数灌输营养液,他为了她能得回信心一切都还是像以前一样,她的爸爸还是她的爸爸,她站在门口看着老师骑着自行车来到家的门口。还记得那次语文试卷发下来,自修的那晚老师走到我的座位问了一句,这次作文写得怎样?然后我就控制不了泪流满面,因为我一直是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突然的温暖问候让我受宠若惊而泪流满面。一直记得那种她开口说完这句话,我就控制不了泪水的感觉,自从高考后就没有什么事是能让人泪流满面的了。 那时候总是感觉自己是属于差生的一类,没有人会过问你没有会注意到你,也没有人会关心你,
所以自己都是坐在角落了,自怨自艾,这种感觉就像,自己的伤口,总是躲起来自己去添伤口,可是忽然有一天有人嘘寒问暖,你就受不了了,不知道是感动还是伤口继续痛的原因。
第三个泪流满面的尽头:最后高考成绩出来了,所有的人的成绩出来了,但是鹏帅的是查询无果,同学们都在高兴地聚在一起,老师突然凶巴巴地跑过来就把鹏帅打了,但是鹏帅笑嘻嘻地拿出和公司签约的合同,他成了作家。然后同学们一起为老师唱起歌来。老师无论何时最挂念的还是我们的未来,我们高考,我们也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只是有时候不是每个人都会按照老师的规矩出牌。我们也出成绩,但是那天我们都冲忙地各自回家没有这么聚一起更没有给老师唱一首歌。 我一直以为老师教了这么多的学生自己不算是好学生也不算是差生,应该老师也不会记住我的名字,那天闲着也闲着,见到老师的QQ难得是上线的状态,就和她打声招呼了,老师居然喊出了我的名字,这让我吃惊加受宠若惊,问老师怎么还记得我的名字,老师说见到照片就记住人了。是的,老师还记得我的高三是多么的自卑,成绩不好加上身体不好,经常是心里作用觉得自己都没有力气上楼梯了,自己走一下就会累了,那时候我是身体加上心里的折磨,不知道找谁去倾诉这种问题,最后发现最好的倾诉人是你,然后你还特意给我买了药,叫我不要担心。还记得由于自己的身体的原因,高考前都要检身体的我怕自己因为身体的原因无法参加高考,不想这些努力都白费了,把这个纠结的问题告诉你后,你又和医院那边联系了,帮我搞定这些。
如果再一次重来高考,我知道我还是会这么努力,因为你身在那个氛围,看到的只有一个未来。身在高三的日子里我曾深深地记得自己说过一句话,以后应该人生中没有什么是比高考更重要的了吧?知道现在出来工作,才发现自已一直以为很重要的东西,当你走过来的时候,原来不过如此,人生中太多重要的事情,只是那个时候自己所有的精力和眼光都放在了高考上,所以觉得无比的重要。今年的高考完后,西湖挂了一个横幅“高考不是最后的路”或许我能理解那些因为考得不好而自杀的人,但是我无法亲身体会。高三是一种揪心而见不到未来的恐惧,感觉自己的所有赌注都放在上面,一旦输了就感觉自己的人生都没有什么意义了。现在出来社会这么久了,好像还真的没有遇到什么事比高考更让人揪心和无奈的。那种莫名其妙地伤心莫名其妙地自卑莫名其妙的想死念头。
这篇文章献给所有在高三的学生,也献给那些曾经走过高三的人,有人说,人不经历过高考,人生是不完美的。你的人生算完美么?
By苏安琪琪
高考,是中国学子学习生涯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许多高考失利之人的“难以言说之痛”、“不能承受之重”。高考,短短的两个字承载着太多,它是盛夏酷暑里伏案苦读的瘦削身影,它是冬日清晨中披星戴月早读的倔强音腔,它是黑夜里忧思辗转难眠的惆怅,它是白天中抑下困意、不安的全力以赴……
每年六月,高考,这根弦紧紧牵动着中国人的心,从考生的日常饮食健康到赴考当天安全出行,再到公平考试,更公正的高考制度……有关高考的话题,引不尽、道不完。因此,高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奔跑,更是全城高考。
这部电影——《全城高考》,顾名思义,讲诉了距离高考还有三十多天时,红江中学的四个学生的家庭变故与心路历程,以及范义本老师如何淳淳教诲用爱引导他们。从简介上看,这部电影似乎是一部很常规的青春励志片,加上高考这个元素,似乎很接地气、反映现实。然而,真是如此吗?为何我毫不客气地冠之以“我不喜欢的教育电影”?
在我看来,所谓教育电影,是以教育为题材,并能给人以教育意义的电影。《全城高考》的确是以教育为题材,但它所要传达的并非全为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因此,它不能算入教育电影之列。诚然,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不可能因为看了一部电影,便转移了心性。但我有必要在浪费了观影的98分钟之后,说出我不喜欢它的理由,为后人节约这98分钟的机会成本。(注:机会成本:经济学术语,指一个人因做某事而放弃做另一件事所产生的成本)
一、 严重失真
面对学生秦鹏迟到,范老师的做法的总方针是和学生较劲。他和秦鹏比篮球,打赌如果他赢了秦鹏就乖乖回去上课,秦鹏自己还加了一句:外加扫厕所。结果,带着框架眼镜,平日里低头改作业,上课吸尘的范老师,出人意料地赢了天天练球的篮球少年秦鹏。除了“姜还是老的辣”我没有别的理由可以解释这种“超自然现象”。
再者,影片一开始,高考倒计时便是“距离高考还有三十X”,而这个阶段,高考复习基本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学生的成绩与心理都已进入平缓阶段,而在《全城高考》中,我们却看不到一点高考的战争残酷性。那帮由快男快女主演的高三伢们在学校里欢声笑语,打情骂俏,回到家中又狂看网络小说,大玩QQ聊天,周末竟然闲到约着网友在黄冈的赤壁公园见面,如果不是那课桌上堆着的厚厚书本和电子公告牌上“距离高考还有XX天”的字样,我们还真以为这是一群大二大三的高校学生。在中国“高考之都”黄冈刮起的这股青春浪漫风暴,显然与每年六月前的现实大大脱节了!我并非极力宣扬“高考苦行者论”,并非认为高考就不能有欢乐,而是电影的总基调就是挂着高考的羊头,实则卖青春滥情剧本。因此,我们不能从这部电影里找寻到一丝丝高考的共鸣与对现实高考的启迪或反思。
二、 逻辑荒谬
林叶在生日那天因为找相机无意中翻到爸妈的离婚证,才知道爸妈早已离婚,于是她气急败坏地掀翻了一桌子菜肴,嘴里还声嘶力竭地嘶喊:“我不考了!我不考了!”作为一名18岁的高中生,难道智商与情商会低到连爸妈感情渐淡都没发觉吗?难道不会对爸爸长时间不在家感到奇怪吗?难道不会对爸爸时不时送她笔记本电脑等高档礼心存疑虑吗?难道不能体察到爸妈之所以没正式对她说,是怕影响她高考吗?难道不明白高考是她自己的事,甚至与范老师无关,与她爸妈无关。编剧为了显示范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不惜将一名18岁高中生的情商与智商假设为如此之低,那么影片最后,林叶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我也只能说是”Nothing is impossible”了。
又如,班长任雪一心沉醉于中国文学,她的目标是北大中文系,而她的父亲却固执地非要送她出国留学,两代人的理念发生了冲突,现实即将摧毁她的梦想。可是,我们想想,难道出国留学就不能研究中国文学了?鲁迅留学日本,但他却撑起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半边天!徐志摩留学欧美,他完美地将西方唯美主义与中国婉约古典词派的精髓结合在一起,发展了中国现代诗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留学,不是更能拓展她的人生空间与学习天地吗?留学,不是更能接近她的理想吗?试问,这样一个大好机会,她为什么要闹到高考前还离家出走呢?如果,她的思维仅停留在不读北大中文系,那她就无法实现她的梦想,这一逻辑上,那么,我只想说:“孩子,北大思想开放,兼容并蓄的校风不适合你。”
再如,贺帆因为向欺骗爸爸的人,索回香烟的钱,而与那帮人厮打,前来的爸爸与范老师竟然第一反应不是拦下双方,而是毫不犹豫地加入群架!贺帆的爸爸是粗人,可以理解,但范老师可是个“斯斯文文、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呐!编剧,你的世界,我不懂!
最初的逻辑建立在不合理的前提下,最后得出的结论必然归谬。而《全城高考》的几乎所有情节,都是基于此。由此,我可以大胆推出这样一个结论:用来佐证的事例是荒谬的,那么从这些事例中得到的所谓“启迪”也是虚设的、荒谬的。
三、 价值扭曲
以贺帆为例,他的一些事件,集中展现了本影片价值的片面与浅薄。
贺帆在安慰失意的林叶时,林叶因表达自己对爸爸只会用钱买物质上东西给她,而没有给她父爱的温暖时,她说:“钱?钱有什么用?”这时,家中贫困,凑不齐大学学费的贺帆,愤怒地喊道:“钱有用的!”这段关于金钱的论争太过于浅薄,容易引人走向歧途。钱,的确买不来亲情与世界上的许多东西,但对于世界上的另一些人来说,钱是他们迫切需要的。贺帆从一开始的纯良的好学生到几乎自暴自弃,就因为他穷!他在绝望之下甚至对他爸爸说:“没有用的,像我们这样的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翻身,一辈子都注定了穷!”这样赤裸裸的话语,是穷人必定生生世世穷下去的阶级不可逾越论。这样消极、充满着歧视的话居然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育电影”中!真是极具“苦难教育意义”!
接着,编剧一个大反转,让口口声声不相信教育改变人生的贺帆又成为教育改变人生的“死忠粉”。其中的心路历程,片中没有过多地展示,因此,我们无从得知这一神奇“变身”是如何发生的。
贺帆在参加高考的路上遭遇了车祸,而他在手术架上,仍旧念叨“我要参加高考,我要参加高考,我要参加高考……”也许,编剧想通过贺帆来传达这一理念:身体上的束缚不能阻挡心灵的意志。但这一夸张行为,无意扭曲了高考,妖魔化了高考,将高考奉上神坛,将高考摆在一个无法超越的地位上。是不是不管你遭遇什么变故,你都不能错过高考,否则,这将成为你的过错?是不是只有通过高考,你才能改变贫二代的身份,你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人生?所以贺帆打着绷带吊着瓶,也要从医院奔回考场?
秦鹏最后没有考大学,而是靠在高三时写的网络小说——《故国神游》成为了签约作家,编剧是否想用他的例子来说明“人生并非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呢?那之前贺帆的一堆用以佐证“高考改变人生”的励志苦情,又该如何自处呢?或许是编剧的野心太大了,想在一部电影里,宣扬多元价值观念,但生活告诉我们:“不要妄想同时坐在两把凳子上,因为,你非但不能同时拥有两把凳子,反而,你将从两把凳子中间摔下来。”这部电影也是如此,试图把道理说全,结果两边不讨好,两边都没说深刻。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我不喜欢、甚至讨厌这部“教育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所百年名校的高三九班班主任带领全班同学在高考冲刺的最后阶段中发生的一系列决定学生命运的精彩故事。影片以四个学子在高考前面临的家庭、心态、情感等问题为主线展开故事,以高考的拼搏进取为背景,展现了学生校园生活的活力与激情。虽然影片以“高考”为背景,却又少提“高考”之痛。影片实际上用了很大篇幅在记录高中学生的生活,他们与老师的“对抗”,与家长之间的误会与摩擦,当然还有高中男女间懵懂的小爱恋。影片在讲述四个高考学生备战考试的背景下,有意抹去苦不堪言的题海战术、抹去中国独木桥式教育体制,而是将所有故事诉诸于“感”与“情”之间,看完有被感动到。
上一次看《全城高考》还是高一的时候,记得那时候是老师给我们在教室里放的。当时觉得很有感触,但还没到感动的地步,觉得剧里的生活和自己即将面对的生活应该所差无几。
现在高考结束这么多年了,再重顾了一遍,真的感动地一踏糊涂。一场剧,从后半段开始,自己都不记得哭了多少次了,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自己的泪点越来越低了,看到点感人的情节,就不自觉地眼红要哭。
印象最深的场景莫过于班上三模考差后班主任带头去操场跑步吧,然后全班都跟了上来,边跑着边大喊着,我要上清华,我要上北大,我要上浙大,我要上南开…听着真的感动地不要不要的。泪珠一个劲地掉哇,太能理解那种心情了!!!亲身经历过再设身处地地一想,真的觉得太真实了。
就连班主任说的一句台词“不要放弃自己”,我听到都潸然泪下了…
这么大的人了 ,真的有点扛不住太真实的现实。
高考哪有这么装逼?!
大过年的 恐怖片上什么线啊
矫揉造作,拿点古文就当小清新,拿点小作业就当励志,拿点小打小闹就当爱情,天真!
不觉得它烂。是高考前一个月,全班坐在教室里一起看的,还是打了一针满满鸡血。
这哪是全城高考,这活脱脱是全班耍活宝啊。谈情说爱,嬉笑打闹,这也是高考?那我的高考绝对是被狗吃了。
高考永不眠
小清新的剧目 小清新的感觉 全能型老师啊!!!
最后那一点真有把我看哭,方中信演技太棒了,但不得不承认,青春派要比这个好。
一颗星给中国教育
高考完第二天看的所以被撒了一把情怀。一个范义本一个秦鹏就够了。剧情的话除了父母离异无理取闹的女生那儿太扯,其余都可以接受。
没经历过高考,是拍不出高考的。2013.3.30
有点能唤起高中的记忆
高中过得太快,
挺有感触的 我们的高中我们曾经呆过的天堂 虽然本片剧情不可能发生 但至少还是挺好看的
除了踢瓶子玩,别的都太不真实了。Ps:这里面的人写字可是真不好看啊,不管是范老师还是后面帮贺帆写作文的。。。
哪有那么牛逼的老师啊
叙事比较流畅,但电视剧化的故事和煽情,撑不起“高考”这个名义主题。
我的第七百部电影居然是它?!
艺术化了高考 可看到了人生的千万种可能
还有失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