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观看大象点映场,杨谨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黄河岸边,山西煤矿,下沉式窑洞,听不懂的晋城方言。圆白菜,砸鱼,戏水,争吵,和好。。。原来童年就是黄河边的捉鱼,就是互扔圆白菜的欢乐,就是奶奶重男轻女的疼爱,就是奶奶逼多吃零食的痛苦,就是对奶奶爱猫的嫉妒,就是看望远方姐姐的幸福。童年还是一次次的争吵,又是一次次的和好,是一次次的善意欺骗,又是一次次的理解原谅。是由一个个的故事组成的你我,那么质朴,那么单纯,无关乎成绩名次是第一还是最后,无关乎晋城有多少地方组成的地理知识,也无关乎是否会背登黄鹤楼的诗词。。。童年在黄河的水里,在窑洞的炕上,在吃鱼的期待中,在内心的欢喜中。
导演用写实的手法拍出一个城里孩子来到乡下朋友家里度假的情景。
杨晋与王小波,似乎一个是聪明的城里娃,一个被认为是笨蛋的乡村娃,一个可以连背十多个晋城地名的班级第一名的尖子生,一个却是诗背不出一个字的、在考试中始终是班级倒数的差生,在黄河边的相处中,在清河水的嬉戏中,在圆白菜的赠送中,在母亲的爱中,在父亲的严中,聪慧与蠢笨都变得那么不重要了,于是聪慧的变呆了,蠢笨的却处处聪慧。故事就在平平淡淡的叙说中,完成了一个个画面。
喜欢影片中穿插的动画效果,就仿佛是孩子用稚嫩的手写出的写作作业,而每个写作就是一则感人的故事。喜欢片中的音乐,像一股小小的清新风,划过耳边,在心里留下暖暖的痕迹,柔柔的美好记忆,不时让人会心一笑。还喜欢片中母亲对孩子的温柔理解宽容,尽管父亲对儿总是用脚一踹,但粗暴严厉的背后,却总是以另种方式表达出来的父爱。童年就是你心中的那首歌!
小学三年级的暑假,一个人在姥姥家。好动的小孩儿总会在燥热的夏天,趁着大人午休,一个人悄悄地爬出家玩耍。就在我爬出家要溜的那个时刻,看见了隔壁一个也被父母搁在长辈家的小姑娘。长大成人后,对她的具象性的模样已经记不起,只记得两个小朋友手挽手在路上溜达;去商店去买吃的;一起去河里逮鱼却逮出一四只脚的爬行动物,吓得两个人哇哇大叫;还遭遇一群小男生的泼水调戏,截住我们回家的路。那天玩得非常晚,姥姥在天黑前找见我的时候,我的衣服还滴着水,就被黑着脸的姥姥拖着回家。我赶紧扭头和她约好明天见。第二天去隔壁邻居家找她,隔壁的奶奶说没有这个小姑娘。我心灰意冷地回姥姥家,在路上才想起来,还不知道小女孩叫什么名字。一天在姥姥家都郁郁寡欢,做什么事都没有兴致。第三天、第四天,我都在河边等着小女孩,但是整个暑假过去也没见着小女孩儿,就像没有这个人存在一样。在以后几年的岁月中,每回去姥姥家的时候,还是会往隔壁看两眼,内心期待着扎着辫子的小女孩突然从某个角落里窜出来。而真正成长的岁月冗长,长大后的自己,对小女孩、对那天的友情彻底没了记忆。 这是看完杨瑾的电影《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想起自己的一段童年记忆。当我们谈论童年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导演杨瑾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一段童年的经历。小学毕业那天,小县城娃杨瑾去了黄河边娃小波家,和小波住了几天,后被家人找见接了回家的故事。 简单的力量 从叙事上讲,电影《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不同于中国任何一部电影。它的故事非常简单,没有过多复杂的情节,没有寻找母亲(《菊次郎的夏天》),没有寻找父亲(《雾中风景》),甚至没有借用大人的视角来讲述放逐与自我认同(《中央车站》),也没有纠结于个人成长中的残酷体验(《雾中风景》)。全片就这么风轻云淡地讲述了一个暑假的小杨晋的见闻,甚至可以说是五年级刚毕业的小朋友写的暑假日记。我昨天做什么了?今天做什么了?明天要做什么?一个暑假过去了,对于小杨晋来说,一切似乎没有变,一切又有变化。但导演是真正地把自己搁置在童年时光里,灵魂进入了一个儿童的身体。 人类的童年大抵都是相似的。这是一部真正的儿童电影,它不仅仅能当下的孩子感同身受,而且让我们这些游走在生存线上苦逼得没了菱角的圆滑大人开始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这也是简单带来的力量。 想象力视觉化 电影里木讷老实的小杨晋和机灵好动的小波那些执拗而可爱的对话中跳跃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导演把孩子们的想象力视觉化,变成略带怀旧感的动画:晚上成群结对的蟹排队爬上岸、二郎神杨戬大战孙悟空、姥姥的管制、杨瑾和妹妹被蜜蜂带着飞起来等等,这些影片中的闪光点,让人在回味旧时光的同时,内心阵阵欣喜或者是窃喜。没错,小时候的我们,就是这样,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总是爱吹牛皮,而在和人炫耀的时候,童年时候的自己不觉得自己是在吹牛皮,而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自己真的曾经是二郎神,真的和猴哥大战,真的是在夜晚的时候看见螃蟹排队上岸。 而已成大人的我们,早就疲惫得没有了想象力。从这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又不是儿童电影,更像是一部70后、80后怀旧的电影。 影片看完后,不是没有发现缺憾的地方。如动画制作比较粗糙、演员表演生硬,尤其是小波奶奶和杨晋的姥姥,但还是阻止不了我热爱这部低成本、小清新的电影。 好的电影,在于讲述,剩下的是让受众自己去体验,而导演的用心我能感受到。 当我们谈论童年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是赞美圆白菜,赞美罐头,还是赞美圆白菜和罐头是一对? 1999年,国际A类电影节,当充满童真的《菊次郎的夏天》遇上感人的《中央车站》。一个适合儿童观看,一个适合成人观看,结果还是“儿童”输给了“成人”,因为这是一个成人定规则的时代,也这就是我们成为大人的遗憾。
当我们谈论《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时,我们可以说它是中国电影叙事的另一种可能性,没有政治,也没有对所谓复杂人性的刻意揭露,简简单单,不具有野心地讲述美好,对中国电影来说,对中国电影人来说,何尝也不是一件方式,一种解脱!
说实话,这个有点绕口又有点别扭的名字还是挺吸引我这个上了点岁数却又不甘心服老的伪文艺中年老少女的。关于不服老这个事儿,大概也可以从前面的这一句贯穿里面强撑的肺活量中看出点蛛丝马迹。至于其他的,不说也罢。
一直都喜欢这类接地气儿的片子,简单真实不油不腻,近乎白描的叙事风格,朴素干净,却又贴近人心。不得不说,有些土特产式的独立电影,比圈钱的商业大片,更具魅力。
毕竟,有人拍电影是为了赚钱,有人则不。
永远第一名的杨晋和永远倒数的王小波,因为班里一帮一的关系,成了好朋友,杨晋知道很多的知识,山西辖内的所有地名,黄河的渊源和流经的路径,以及经典的古诗词,都能朗朗上口。而王小波却一问三不知,可就这样一个小差生,却是个有着惊人记忆力并能随机应变的机灵鬼。
小学毕业了,两个好朋友面临着人生中第一次长久的分别,懵懂的王小波词不达意的用尽各种方式一次次的挽留杨晋,那些专属于小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无限纯真。而离别所带来的那些淡淡的哀而不伤的小情愫,则显得更加纯粹而又弥足珍贵。作为奥斯卡最佳配角的圆白菜,带着他俩渡过了一小段回味无穷的美好时光。
并不是所有电影都要承载某些沉重,也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要表达某种意义,艺术本身并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也可以轻松舒畅的叙述一件小事,不社会无企图,不需要过度的去解读。
年轻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里有自己的影子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自然规律,像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周全的《西小河的夏天》、张内咸的《待业青年》,以及杨瑾的这部《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真实的个人经历是一种无价的财富,它独一无二却又能给很多人带来记忆的共鸣。
确实,有人靠技巧深入人心,有人则不。
看电影的时候,好多被遗忘的儿时记忆,如同一块块凌乱的拼图,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它们残缺不全,很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图案,又像是一帧帧被剪辑的乱七八糟的黑白底片,间断跳跃却又不肯停歇的轮次播放。
跟身边很多同龄的独生子女相比,我很庆幸我的童年有姐姐弟弟的陪伴,这当然最应该感激的是我的父母不畏强权不惜破财敢与政策试比高的超生行为,这可不是什么重男轻女非要生个男孩才肯罢休陈旧观念,如果不是生我弟的时候出现了意外,相信我兄弟姐妹的队伍会更加庞大。
我姐从小就是条汉子,在我有限的儿时记忆里,就没有她打不赢的架,现在想想,在那个看见墙上写着谁谁是小狗都会感觉受了奇耻大辱的年纪里,有个像大哥一样的姐姐罩着,我的背景实在是太强大了。想想当时我都没有横着走,真的是暴殄了人生中最辉煌的巅峰时代,那些被我忍让过的小坏孩儿们,还不赶紧感谢我的不告状之恩。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姐放假,负责在家看着我和我弟,爸妈出门怕我们出去闯祸,会锁上街门,把我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院子里。姐姐偷偷拿把铁锹在门下挖了个洞,我们就爬出去玩个够,在爸妈回来之前再爬回来把洞填上。后来事情败露了,过道的地面就变成了水泥的。
我爸在酒厂工作的时候,家里堆了好多白酒,占了我房间的一整面墙,我偷偷的挑了一瓶最好看的坛装古郡醉藏在床底下,背着我姐跟我弟,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喝完了。那年七岁,启蒙太早,以至于到现在我都闹不清楚自己酒量到底是多少。
早上的时候经常看见我爸对着镜子刮胡子,一直都很好奇为什么刮胡子就跟割韭菜一样,刮了一茬又一茬,似乎永远都刮不完。趁着家里没人,我跟我弟把刮胡刀翻出来,你一下我一下,玩的不亦乐乎。直到有一天我妈问我,你一个小姑娘,胡子怎么那么黑。我一下子就傻了眼。
那时候的我们,对所有能看到的东西都抱着十足的好奇,但凡可以尝试的就都不会放过,我妈的长裙子,我爸的红双喜,门前的大槐树,废旧宅院里的残垣破壁,无一能够幸免。
年少时很多依稀的记忆,如同隔了一整个世纪般,时而清晰可见,时而又模糊一片。然而有一件事,我却久久无法忘记。
四年级的寒假,我在大姑家住了几天,腊月二十六回到家里,准备过年。二十七早上,爸妈慌慌张张的说要去大姑家,我很纳闷,我刚回来能有什么事儿。后来才知道,那天早上,表哥自杀了。
那个领着我们一帮小孩放鞭炮,炸漏了水桶,吓飞了老母鸡的哥哥,那个教我们打麻将,看到我好不容易集齐的东南西北中,笑的四仰八叉的哥哥,那个长相酷似张国荣的好看的哥哥,在临近春节的时候,轻易的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至于在十年后的课堂上,老师一边讲有机磷中毒,我一边趴在桌子上抹眼泪。
我始终都想不通,究竟是什么样的痛苦,让他对自己如此狠绝。
后来,我终于明白。在我们漫长而又艰难的成长过程中,有人渴望长大,有人则不。
微信公众号(shenhaishali)
苏珊·桑塔格是战后美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位,以前偶然读过关于她艺术观的介绍,感觉很有立场,不过某种程度上也很奇怪。她认为,艺术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 从哪说起呢……年轻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有自己的影子大概是自然规律吧,因为记忆无论如何都是财富,加上还没有开挖,里面是肯定会有宝贝的。仔细想想,用童年经历解释这个片子里的七七八八,也完全说得通。比如“背了那么多地名结果一个地方也没去过那有什么用”这种话,我们用一点想象力,就可以把它放进导演的“人生启蒙”系列里了(如果真有这种东西的话)。不过也就是在听到这段金句的时候,我开始觉得儿童片不是我今天要看到的东西。大概除了记忆,导演还是有话要说的。 你像,伴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是画面上静物一样的工人和煤山。我们干什么都讲意境,不知道讽刺算不算也是一种。山西人大概对煤都是又爱又恨的吧,只不过直到“一个人一天能挖16吨”这样的台词说出来,我才大致确定了导演心里这些爱恨各自的比例是多少。 还有。一个小男孩,因为奶奶偏向自己不喜欢妹妹,所以不喜欢奶奶。听起来拗口,却让我记起来一本小说——至少有一本吧。怎么说呢?因为挺多文艺作品,电影啊小说啊,都涉及过这一类的情节,比如小孩子看到别人伤害动物会伤心,看到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同学挨欺负也会生气等等。正义感是天生的吗?这是所有这些相似的描写抛给我的问题。我当然回答不了,而且相比于从哪来,我对到哪去要更感兴趣一些:正义感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吗?不过话虽这么说,过去和未来之间,也还总有一个现在,“意义”即在此发光发热,覆盖众生,正义感这种东西,也只在当下才有实效。电影里的情节发生在童年,观众却是在真实的时空里观看,如果体验到的东西能对此时此刻的我们产生一些影响,我觉得这是它最大的意义。 我对纯粹没什么执念,所以加入的东西有价值的话,我不在乎它把纯粹破坏掉。这里跑个题,说一嘴《寒战》。《寒战》是个什么样的电影呢?听起来像商业片,看起来像商业片,赚起钱来也像商业片,但它就是有商业片之外的东西撑着气场。刘德华硬生生地说了两次香港是普通法的社会,也不管这台词是有多突兀。但就是这句重复了两次的话,让我把它当成一部严肃的片子去看了去想了。回到这部《聪慧》,上面说的那些,对我也就相当于刘德华的台词了吧。 最后,桑塔格是能顶得住“知识分子”这个光环的人物,有她自己的方式反哺社会,对待艺术自然就没什么包袱,可以坦然地只求纯粹。只是如此大家本就难求,电影人和观众活在当下,社会责任总归是不可逃避的话题。所以说,记忆是构成《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底色,但我还是感觉导演要说的应该不止于此。
出乎意料的搞笑,虽然很多笑点戳的很奇怪,不过很满足,今年电影院十佳走不了了。整个影片风格很干净,两个小孩真是浑然天成,没有多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反而显得弥足珍贵。观影过程中节操是一点一点的都掉完了,事实证明学霸和学渣之间也可以基情满满……另外电影中的伏笔真多,有很多隐藏着的悲伤元素
siff1有人赞美杨晋,有人则不(小波)。聪慧与否,不再背地名,而在去过的地方(一见黄河我渊博的知识就肤浅了);有人赞美男娃,有人则不(姐姐)。母亲河回家的河,从何而来,到何处去,“家”始终融汇贯通;有人赞美动画,有人则不(现实)。动画虽好过显现实,但插入段落并不严谨。
演技为零,音乐很赞,动画出彩,片名加分,有人喜欢,有人则不。别的不说,说说小波的奶奶,儿媳妇给生了个孙女,她又打又骂,逼着扔到黄河里去;孙子费半天劲,捉了条鱼,她倒拿去放了生。人命还比鱼命贱,这算信的哪门子佛。
很萌
赤子之心,弥足珍贵
文艺拗口的片名,侯孝贤孩童暑假+固定长镜头,阿巴斯走来走去的山路,贾樟柯的家乡情怀,麦兜式萌嫩旁白,田野超现实动画,跳切幽默,人物出画,黄河窑洞方言,好听的民谣小曲儿,一同构成一部干净清透的作品。再加上结尾的神来之笔,非常喜欢。唯一不足是对非职业演员指导有限,反而两个孩子浑然天成
希望越大
孩童视角的天真烂漫粗浅 只是最简单的有人赞美有人则不//因为过于可爱所以演技粗糙台词生硬也有了种特别的真挚质感//动画的穿插竟也不太奇怪还算合适 也由于动画能够表现的超现实场景而让片子所呈现的童趣越发真实//城里孩子到了乡野田间就彻底失去了自己的优势 “王小波”不爱读书但很会生活//片尾的戛然而止像极了我们都可能体验过的“夏令营” 人生仅有这一点的时间交汇而已
有些笨拙,有些生硬,观众甚至总在不该笑的地方笑场,但是那颗恳恳切切拍电影的灵魂很美好。最妙的是贯穿全片的,那些有点怪的逻辑。又怪又妙。
真可爱,不管怎么看,杨晋王小波杨瑾都是那么可爱,坏爷爷更可爱。圆白菜和罐头是一对。圆白菜喂猪“小杨晋,快吃”“王小波,快吃”这段笑得最开心,不禁想起高中和同桌看到书上长得丑的总是会说:“快看,你爱人”,我一定会翻遍整本书找一个更丑的说“快看,这是你”。
看《天水围的日与夜》,希望她永远都这样炒菜心下去一样,我也希望这个电影不要结束,希望他们永远就这样抱着圆白菜走在山间的土路,看姐姐,看舅舅,看大伯,看大娘⋯⋯一直看下去。
就像在夏天的午后,绿荫下乘着凉席,扇着蒲扇,听奶奶讲了一个不慢不紧的故事……宁静舒缓、怡然自乐。吹来《童年往事》的徐徐微风,带来《菊次郎夏天》的阵阵夏意。“我一看见黄河,我渊博的知识就突然变得浅薄,想说也说不出来了” 台词都像这样,纯真、直接、幽默。
很好,音乐各种田园小清新,就是偶为动画看的,结果像看两小童无聊耍子的纪录片……= =,动画只是插入片段,不过总体已经不错了。只是节奏慢,乡下日常生活嘛~。
过誉了,那些认为此片秒杀冬冬的假期和菊次郎的夏天的同志是怎么看出来的?
俩小孩演的都挺好的,一个穿白袜子一个光脚,性格反差很简单就点出来了,妙笔
非典型儿童片,80后的怀旧曲。乡村与土地,母亲河中孕育的隽永童年,清新雅致,兴味盎然。谈不足:1.对非职业演员调度不够,尤其是老年演员,视点走姿念白有问题。2.画面太亮,调色过艳,窃以为低饱和度呈现乡村尤佳。3.节奏略显拖沓,导演仍需锤炼,期待新作。最喜两小儿在清水河嬉水,自然天性最美。
小孩子的视角,充满童真与回忆,想起了那个夏天。
写实主义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最后一块遮羞布了。电影完成得童趣盎然,但也缺少惊喜和波澜。不断穿插的动画回忆叙事倒是有几分意思。熊孩子果然是大城市的土特产,看农村孩子多可爱。最后我想说,片名你真的牛叉闪闪,可到底是啥意思嘛?
太过清淡的童年往事,平整而朴实,但用长镜头拍小孩,确实耗费力气,迎合了大人(导演)思维却少了孩童的美好天性。演员指导的效果也稍显勉强,亲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无论放在哪个视角,都不会像片中那么拘谨。山西+黄河的恋恋乡土,动画部分的意图极佳。背地名、背省份的事情,我也干过
标题党,内容青涩如学生作业,场景机位单一冗长,视觉上存在割裂感,不如全部用动画制作。关于杨戬、孙悟空和哮天犬的的隐喻可以做得更有针对性,剧本欠缺认真的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