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德国定义了坦克,美国定义了电影,世界最终是斯拉夫人的
个人英雄主义是最佳电影题材,不过呢,虽然战争中所有人都很努力,并不是所有部门都能出个人英雄主义。
战斗机驾驶员和狙击手是最容易出孤胆英雄的,坦克就不容易。除非你驾驶一只虎式。但你们最后败了,无论驾驶什么都不会拍成英雄电影,真不好意思。(不过仍然有《泥泞中的老虎》)
在胜者阵营,最常规的坦克谢尔曼和T34都无法单独作战。作为集团军的一部分,就不好拍电影了。除非你拍成《狂怒》这样,设计出一种不可能存在的情况,英雄主义才能出来。
虽然德国定义了坦克,美国定义了电影,但最终定义坦克电影的是网游《坦克世界》。
这部电影刚上映,赞助方《坦克世界》就推出一款“狂怒”谢尔曼。就是普通的M4A2炮管上刷“FURY”字样。普通谢尔曼是免费的,“狂怒”卖30美元。
当得知《坦克世界》是赞助商以后,我对这部电影的所有疑惑都迎刃而解。对它的评价从3分上升到5分。
这根本就不是装甲战电影!是坦克电影!
最正统、最纯粹的坦克电影,像《坦克世界》一样纯粹。
仅举一例,这部电影里主要坦克都是真的。用的虎式是英国当年缴获的,用的谢尔曼都是从博物馆里开出来的。但是,反坦克炮只是拖着走了一圈,根本没用上。
这个故事设定在1945年4月——这句话就交代清楚了一切,只要别做傻事,美国坦克在德国不会出现以少敌多的悲壮情况。这和设定在1944年夏的《拯救大兵瑞恩》不一样。
这时,盟军已渡过莱茵河,苏军在东边筹备柏林战役。希特勒已搬进地堡,正在为斯坦因那筹集不到部队发火(元首的愤怒),他将在月底自杀。美军在心理上想赶在苏联以前攻进柏林,但隐约知道赶不上了。
主角们所属的第二装甲师属于第12军,是先锋中的先锋,所以有很多孤军深入的描写。这时他们在汉诺威(Hannover——皮特车长的喝醉笑话),往易北河方向走。大任务是与苏联会师,把德军切断。
小任务是清扫战场,消灭残兵,巩固阵地。
作为指挥官,当然还有个更大的任务,他们从非洲打到意大利、诺曼底,最后打到德国本土,都到这个时候了,其实唯一的任务是把手下人安全带回家。
——皮特车长一开始说出这个目标的时候,是很有说服力的。为此他逼小机枪手杀战俘也能被原谅,观众也都希望他快锻炼出来,别影响大家活命回家。最后车长出尔反尔,是这个结局,真想掀桌。
电影一开始皮特杀了纳粹,放走一匹马。从此马和女人和人性,就是电影中不可分割的符号。
然后凑齐成员,坦克上路。电影前半部分是非常靠谱、非常精彩的。一辆坦克出门就被炸了,这是德国步兵针对坦克发动的唯一一次有效攻击,也是任何游击队在这种情况下的理性选择。
这可惜这是电影中德国人唯一一次展示智商。
剩下的四辆坦克占了三种谢尔曼型号,还有一辆装备了当时应该已经不用的M3短炮筒。这明显是放杀必死,小分队每一辆车型号都不一样,也太不方便了。
第一个任务开始,这些车突突突地在战场上收集散兵,很真实也很好玩。这是唯一一次展示坦克支援作战,也是最真实的一场戏。
这时我还想,开场半小时就出这么场大戏,后面的压轴得拍成什么样啊?难道今天将看到改变我人生观的那部电影吗?——结果,呵呵。
然后进入城镇,触发剧情,队伍道德值降3。
再上路,继续往前推进,遭遇一辆虎式!
发生了一虎战四谢的电影史奇迹。奇迹的点在于五辆车都是真实的,那辆可能是世界上唯一还能动的真实虎。
具体战斗过程是这样的:咚咚咚、突突突、英文通信、德文通信、突突突、突突突……
这里就比较网游了,双方都是光杆坦克,为了画面好看,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冲出掩体,在平原上对峙。美军的设计思路是,8-10辆谢尔曼可以对抗一辆虎。三辆谢尔曼排成一排,直线往前冲的精神,除了服务观众也没什么更好的理由。
虎式正面刀枪不入,没有主角光环的A1、A4三辆车秒毙。主角车超人化,在极近的距离绕到虎式后面,连开两炮灭了虎。
做人要知道好歹,这段坦克战设计得很卡通,是为了让你看个爽的,挑毛病就没意思了。
唯一一辆坦克继续去完成任务,给后续部队清理一条路。
还没提到,这辆车上没有通信兵。是不是因此叫不到支援,不清楚。
坦克踩到地雷,炸坏了履带——这部电影也没出现过机械师,小毛病由装填手随便修一修。真的是充满孤胆英雄气息的一辆坦克。
现在履带断了,他们也要自己修。相信观众也想看看,他们五个人打算怎么空手修履带,可惜没有这个机会,远处来了300多个希特勒青年团。
神一样的压轴大戏开始了,车长出于对纳粹的憎恨,拒绝躲进丛林,决定用一辆坦克战300步兵。
当然,他们面对的不是普通的300个步兵,是缺乏战斗经验的、不知道往坦克下面扔炸弹的、喜欢在坦克狭窄的视角里走来走去的,最不可理喻的那种步兵。
那些少年兵打开坦克盖子一定要往里看一眼,然后被爆头。没人遵守标准作业程序扔个手雷什么的(除了最后)。而且都是面对机枪也不匍匐的好汉。
一辆虎守住一个阵地并非神话,不过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而且一定有支援步兵和维修人员。谢尔曼的设计不是用来防守的,在不能动的情况下,就是一个铁棺材。加上这时美军占绝对优势,死守一辆坦克孤军奋战真是莫名其妙。
退一万步讲,就算这个地方必须死守。条件是五个人、轻重两挺机枪、一门炮、其他武器若干,除了都蹲在不能动的坦克里,你能想出个别的战术吗?
不过那就不是拜坦克教了,这部电影就没意义了。
最后还有一个杀必死,是在少年兵中间有个资深狙击手。各种福利元素目不暇接,令人激动不已。
在这部崇拜圣坦克的电影中,演技绝对拯救了剧情。剧情线很弱,但是利用细节增加了人性深度。
故事基调是《大兵瑞恩》以后长盛不衰的“战争把人变成鬼”。闪耀人性光芒的三个年轻人:小机枪手、德国少女、最后打手电的年轻德国士兵,都是因涉世不深而单纯。在三个人在即将堕入战争炼狱的边缘,战争结束了,或者是人死了,三个人免于丧失人性,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
而其他人已经变成鬼了,延续了布拉德·皮特在《无耻混蛋》里,没有好人坏人之分的战争观,也算是最近战争电影的风气。
变成鬼的人死在战场上,不见得是坏事。
另有两件小事,布拉德·皮特已经老到可以演导师形象了,稍微有点意外。
还有这片子的烟火师,不知道在想什么,做些火树银花的爆炸效果。
2 ) Fury观后感(剧透慎入), 一部让你爱而无奈的二战电影
Fury观后感, 一部让你爱而无奈的二战电影
也许大部分人都会吐槽这个标题,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 要么喜欢, 要么讨厌, 中立似乎永远不是影评界的旋律. 但是对于布拉德皮特的这部电影, 我只能说,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做为一个二战迷的我, 感到欣喜而又无奈, 这是一部经典二战坦克兵生涯电影, 这同时也是一部没有逻辑的好莱坞商业片.
以下内容涉及大量剧透情节, 读者慎入.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以坦克/坦克兵为第一视角拍出的电影. 其中无论是皮特所在的小队掩护陆军进攻, 以及(个人认为的高潮) 三辆谢尔曼坦克与虎式进行的缠斗. 完美的呈现出了二战时非德坦克兵的幸福与恐惧. 面对陆军冲锋时, 他们就是战场上的皇帝. 坚硬的前置装甲, 高人一等的物资配给(皮特甚至帮助二等兵Norman勾引到了小MM, 靠6个鸡蛋). 然而面对愤怒的德国虎式坦克时,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十指紧扣, 祈祷在虎式的88毫米炮对准你之前, 冲到它的身后. 在1945年4月的德国, 战争是血腥残酷的. 被坦克压成二维状的尸体, 童子军, 鲜血, 泥巴. 这一切都在向观众诉说着和平的珍贵. 在这一点上, Fury是完美的.
然而, 我不是一个周末8点档的大妈, Fury当中充斥着各种令人无法直视的好莱坞商业片槽点让我这个二战迷不吐不快.
以下分镜头从还能忍受到完全不能忍受过度…
1. 二等兵Norman的第一战, 营救被困的某排步兵小队. 当坦克冲出草丛, 进入开阔地时, 被营救的步兵排出现了, 他们在干什么? 全副武装趴在泥里等待坦克小队的到来. 步兵小队指挥官, 同学你在开玩笑吗? 要么进攻,要么撤退, 趴在开阔地上就能抵抗反坦克炮和德国狙击兵的进攻? 更令人无法相信的是, 在坦克小队发起进攻前, 德国人并不对那些步兵进行攻击, 他们在围点打援? 如此槽点令人叹息
2. 同样的一幕发生在Norman的第一战, 当坦克小队冲入开阔地时, 以逸待劳的德国炮手在充分瞄准后, 打飞了… 之后所有的炮弹, 全部瞄准谢尔曼最坚硬的炮盾进行攻击. 好吧, 我明白了, 德国军队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他们的炮手完全没有培训过, 炮兵指挥第一次遇见谢尔曼坦克, 不知道攻击履带或者首下.此槽点尚能接受.
3. 精彩的虎式偷袭战, 在遭遇虎式偷袭后, 皮特指挥剩下的三辆坦克对冲出隐蔽草丛的虎式发起反冲锋, 槽点来了, 直到另一部坦克被击毁, 皮特才想到面对拥有良好前置装甲以及88毫米重炮的虎式坦克时大家应该分开进攻, 于是, 在主角光环的帮助下, 在所有配角坦克被击毁的情况下, Fury终于成功绕后. 如此指挥能力, 对于一个参加了北非战役到反攻德国的坦克车长来说, 完全不及格.此槽点尚能接受,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在面对虎式时能做的更好.
4. 一部成功的好莱坞商业片没有爱情的滋润是绝对不行的, 于是编剧排出了令人咋舌的一幕, 在被占领的德国小镇上, 美丽的少女Emma爱上了二等兵Norman, 一个美女, 在6个鸡蛋,一首钢琴曲以及天桥底算命先生的手相说(注意,语言不通), 爱上了侵略者美国大兵. 你在干什么Emma, 这是你的敌人, 你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爱上一个语言不通的侵略者? 果然, 上帝都看不下去了, 于是在Norman他们离开房子后, 一发流弹直接命中了少女的小屋. Norman于是发誓要为她报仇---杀光德国纳粹. 如此槽点, 让人欲罢不能.
5. “Grandpa, where are the German soldiers”, Brad asks a German old man. (老先生, 德国士兵在哪?)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这样的爱国影片, 日本鬼子问村长, “老头, 告诉我谁是共产党”. 正常剧情我们都知道, 老头呸一声, 然后被鬼子挑死在枪尖. 但是fury的编剧显然没弄明白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关系, 于是, 老头对着远方的大楼遥遥一指, 狙击手一发子弹送他上西天. 我们不禁感叹, 希特勒的失败之处在于, 德国人人皆德奸. 这不是一场解放与被解放的战争, 这里也不是荷兰, 比利时. 这是德国的领土, 那些都是纯种的日耳曼人. 如此槽点, 令人费解.
6. 坦克小队最后的坦克, fury向着目的地十字路口前进. 在到达十字路口时, 一发反坦克地雷炸断了它的履带. 试问, 什么样的部队在十字路口正中埋下反坦克雷, 而且, 只埋一发! 我们都知道, 地雷的厉害之处在于, 如果你制造一片雷区,那么你的对手要么排光它们, 要么用命填平它们. 那么请问, 只埋一颗地雷你到底是想怎样, 咱们还能不能愉快的打仗了. 如此槽点, 令人感叹德军二战末期后勤补给的悲哀以及地雷的重要性---我们的命中率是100%哦亲!
7. 党卫军, 党卫军. 做为二战时期德军的精英, 德国的骄傲, 号称阵亡达到9成都不会崩溃的队伍. 在被fury小队突袭后, 迟迟拿不下十字路口. 战斗从下午一直打到夜晚, 党卫军损失惨重. 直到最后关头, 党卫军指挥官才想起拿出rpg(反坦克火箭炮), 于是, 成功干掉装弹手. 在发现对方打光弹药后, 才想起派出狙击手. 真不知道是皮特的fury太厉害还是党卫军太愚蠢. 对于一部履带被击毁, 5人全部龟缩的坦克. 党卫军在拥有火力人数多方面压制的情况下, 居然能战斗这么久. 党卫军的素质令人发指. (党卫军: 今晚就从墓地里爬出来让导演见识一下什么叫做愤怒的僵尸) 如此槽点, 令人绝望
8. 皮特: 我们的弹药打完了, 我们要去坦克外面搬弹药进来.
什么, 你在开玩笑吗? 你知道你们准备5对300, 你知道你们一定会死, 你居然, 你居然还不把所有的东西准备好. 你有足够的时间喝酒聊天打屁, 却没有时间准备好弹药! 最让我佩服的是, 你把弹药放在坦克外面干什么? 怪不得虎式坦克2炮炸掉两个坦克的弹药架(爆头). 原来谢尔曼的弹药是外置的! 如此槽点, 我已无力吐槽…
9. Fury’s mission : go there, report there, hold the cross road (fury的任务目标, 去那, 在那里报告, 占领十字路口). 皮特大哥, 你都做了些什么, 这么简单的一个侦查任务, 你为什么要硬抗装备精良的党卫军部队? 你们是坦克兵, 祖国培养你们容易么? 在没有一个令你升华成英雄的任务目标下(比如掩护大部队, 掩护野战医院, 掩护小学生). 你居然选择了以身殉国, 这个十字路口有金子么? 一句, 坦克就是我的家就让我们的英雄做出了车在人在,车亡人亡的决定. 令人佩服. 做为一个经历了北非到德国的坦克车长, 如果他的坦克从没被击毁过, 我只能说, 一路走好…
10. 败笔, 绝对的败笔. 人性, 什么是人性? 做为党卫军的一员, 你的袍泽被杀掉了N个(N大于50吧…). 你们被5个人加一部烂谢尔曼死死拖住N个小时(N大于3). 你发现了对方最后的幸存者, 你做了什么, 你放了他? 你放了他! How dare you! 妈蛋, 你都干了些什么. 那些躺在地上的兄弟的血还没冷, 那些和你打招呼的战友再也不会和你说话了. 你们的祖国正在被他们侵略. 你干了什么? 放了他? 孩子, 你是梁朝伟吧? 你确定你晚上做梦的时候战友不会来找你? 如此槽点.. 我还能说什么. 好莱坞, 你真棒! (不禁让人想起皮特让Norman杀俘的那一幕, 仅仅因为德国兵穿了一件美军军服的外套. 皮特愤怒地命令Norman杀了他拿一血. 而年轻的党卫军士兵望着满地袍泽的尸体, 放过了这个侵略者. 这一刻, 我感觉, 原来释迦摩尼和普罗米修斯真的活在我们的身边…
3 ) 自己记录一下印象很深的点(带剧透)
看得很认真,第一次想写一篇长影评。
故事主线其实很老套。
新人入伍,老人带领。一群讲义气的兄弟。睿智的老大,听话的队友,粗鲁却心眼好的队友和有信仰的队友。一起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舍身取义。
没有水平去剖析太多,但整个电影对细节和情节推动处理既自然又很分明。唯一想做的就是记录几个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细节。
坦克内部特写了胖子和死人的手hand in hand;我还以为是会很重口的基友之情。
死人抬走,皮特躲着伤心。
皮特看到德国战俘,完全不掩饰愤怒,让人一开始觉得暴躁主观。
Norman打扫坦克,坦克内部全景还是很有生活气息,虽然脏乱简陋,却有布置,书本,照片。。。死去的那位队友沾着血的照片特写看到他也有幸福的家庭。
Norman看到德国青少年,没法做到开枪而导致领队坦克牺牲;应该对他自己内心产生第一次矛盾,不该杀所有德国人—违背信仰,要杀—为了战争胜利。
Norman第一次去他心目中的front line,在惊慌中旁观了部队抗战;自己动作不麻利,影响作战发挥;惊恐持续,被皮特逼着对着穿着美国队服想要蒙混过去的德国军人,因为家人希望投降;N 大崩溃,认为被逼走投无路;却在皮特表达没看到他吃东西这个点上展现了老大对于队友的照顾。
Norman第一次因为愤怒而去杀德国军人并爆着粗口。
小镇大捷。N和语言不通的德国小姑娘纯纯的情愫,就这样短短几分钟也舍不得彼此想要留下联系方式。
Jon在餐桌上撒泼,但还是屈服皮特管教。
短暂的温馨已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结束—被炸毁的德国姑娘。。
新任务路上,N对于机枪已熟练掌握并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但四辆坦克最终只剩下了Fury,预示着电影即将走向最后的高潮。
Jon跟N道歉。
皮特给N饼干的照顾。
皮特选择留下对抗这一节狗血爆了。
但是Jon第一个倒下时,Shia的那种无法控制,呼应了一开始胖子牵着死去兄弟的手;这是相依为命的人才能流露出来的感情。紧接着每一个人的倒下都让人不舍,一直到皮特中枪都很希望,主角逆转,以少胜多,产生奇迹。
皮特对于圣经的熟悉,震惊了Shia,同时反衬出他假装的冷漠和不在乎只因为他曾经也是一个虔诚的信徒。
皮特把坦克看似自己的家,身中数枪也选择回到坦克,却给了N一个逃走的机会。
N躲过了手榴弹,却被德军发现,顺便又强调了一下人性,让N得以生还。
以皮特的处变不惊和N的成长作对比,矛盾点很多,国家矛盾,军人矛盾,人性矛盾,兄弟之间的观点矛盾……几乎每尿点,可以紧紧抓住注意力一直看下去。
一总结就觉得套路真的很老。
认真看的时候,还是会跟着电影紧张起伏。
这就是观影的乐趣啊。
电影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一种娱乐,自己的理解和享受才是最重要的。
4 ) 我的纳粹兵
有些事我都已忘记
但我现在还记得
在一个晚上我的队长问我
今天怎么不开心
我说在我的想象中有一队纳粹兵
与众不同最时尚宰起来肯定棒
整个城市找遍所有的街都没有
他说将来会找到的
时间会给我答案
星期天我再次寻找依然没有发现
第二天后我开着坦克去了第二个城市
这里的人们称它为魅力之都
时间过的很快履带却被炸坏
我想我必须要离开
当我正要走时我看到了一队纳粹兵
那就是我要的纳粹兵
我的纳粹兵时尚时尚最时尚
在坦克里的我情不自禁
打炮 打炮
在这光滑的地上打炮
月光下我看到自己的坦克
有时很远有时很近
感到一种力量驱使我的炮火
有了坦克天黑都不怕
一炮两炮一炮两炮
一炮一炮似爪牙
似魔鬼的炮火
打炮 打炮
在这漆黑的夜幕下打炮
似魔鬼的炮火
这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我告诉我自己这是真的这不是梦。
5 ) 男孩才分对错,男人只看敌友
电影发展到如今,战争片的精华,已不在于打了多少弹孔,躺了多少尸体,炸了多少火球,烧掉了多少钱。诚然,冲着视觉冲击而来的观众还是大多数,但时下我们可以在任何大片博览视觉效果,漫画片、科幻片的特效越来越精致,场面越来越恢弘,战争片早已失去好莱坞黄金时期规模扛鼎的地位。然而我们仍然爱看战争片,这里有雄性的质感,其纯度是其他类型无法比拟的。一流的战争片,无论是讴歌英雄还是对战争的反思,首先都要赋予观者置身战场的错觉。其实在这一点上,游戏往往容易比电影出彩,但电影也有它的优势,《狂怒》是你能从大银幕上获得的最接近战场的体验。
《狂怒》对音响效果的运用出类拔萃,绝对不适合对声音敏感和神经衰弱者在影院观看。整个前半段,每一次突如其来的伏击和遭遇战,都以一记毫无预兆的巨响拉开序幕,保管把你没有防备的小心脏撕成碎片。这本是三流恐怖片的伎俩,却为本片缔造了一流的效果。两三次惊吓后,随着条件反射,你会时刻担心冷不丁再来个爆炸,处于一种紧张戒备的状态,从而获得最接近作战人员的情绪状态:风声鹤唳,朝不保夕,比起食物、清洁和美女,放松神经才是顶级的奢侈享受。对我来说,最直观的是看到两个德国女人那一段,一直无法放下警惕,生怕煮鸡蛋、弹钢琴时,她们会掏出刀子什么的,直到共赴巫山的“文艺”画面时,我都在担心屋外会扔进一颗手雷来,倒是皮特那几个阿飞手下闯进大闹,才让我稍微心安一些。过了这段,一惊一乍明显减少,观众也和士兵一样,在感官上“适应”了战场的瞬息万变。好的代入感就是这样,通过对视听语言的巧妙运用得以实现,而不是千篇一律地使用摇晃镜头、第一人称视角等隔靴搔痒的老套招数,看那些还不如直接玩游戏呢。
宣传主打的是布拉德•皮特,希安•拉博夫等大腕,然而片中戏份最多的其实是90后演员罗根•勒曼所饰的新兵,叙述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视角,他是这场战争RPG游戏中观众扮演的角色。他的经历举止和心理活动也最接近世俗观众,被从打字机前直接丢进坦克里,满脑子仍是善恶分明、是非对错、仁慈宽恕等与杀戮之地格格不入的观念,对两军交战的残酷毫无概念。片中主角们乘坐一辆名为“狂怒”的坦克,而他们心中也都充满了狂怒,从几个情节可以看到,这几乎是所有久经沙场的老兵所有共有的,不是出于狭隘或冷酷,而是在丛林中养成的求生习惯。这片里看不到主旋律大片中美国士兵的人道主义光辉和道德讴歌,他们毫不掩饰将敌人看做牲口,满口粗鄙的笑话,不会善待俘虏,不会尊重尸体,对女人的态度跟暴徒和流氓无二致(当然可以理解他们的饥渴)。稍有阅历的观众都清楚,这样的痞子恶棍,才接近现实的大兵形象,他们不需要观众喜欢他们,他们也从不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战场上也没有对错,只有必须与否。《珍珠港》那样白白净净哭哭啼啼伟光正玩三角恋的小清新战争片,轰炸效果再壮观,也像足了娘炮,那是给男孩看的,而冷硬到不带一丝矫饰和怜悯的《狂怒》是给男人看的。
新兵从胆小如鼠、满脑子不切实际的男孩,经过几场战役的历练,变成大半个“喝酒打架睡女人”的男人,还收了个“机器”的雅号,融入了起初看来毫无人性的小团体。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不可避免要失去一些人性,起先宁可挨枪子也不愿杀人,一个小时后,已经沉浸在猛开机枪剥夺生命的快感中。战场撕去了文明的遮羞布,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被千百倍放大。通过在移动的钢铁孤岛中的生死与共、耳濡目染,通过被战友时而扮黑脸殴打戏弄,时而扮白脸善待致歉,新兵快速而不自觉地拥抱了野蛮纯粹的丛林法则。如果没有阵亡,这几乎是一条必由之路,谁能想象炮弹横飞若等闲、坦然迎接狙击枪的钢铁中士,当年也是被一声炮响震出屎的新兵蛋子。幸运的是,战争已经快结束了,片尾那个打手电的年轻德国兵,也许能幸免于同样残酷的蜕变。
影片没有常规意义上的情节,就像从卷帙浩瀚的二战全史中随意截取了一个章节,围绕一辆坦克,几场不同地形和样式的战斗,串联起一曲壮士悲歌。放在好莱坞战争片中,《狂怒》的场面并不以大取胜,当成动作电影来欣赏会更有收获。开阔地冲锋是大开大合的两军对垒,各种曳光弹越空飞舞,煞是好看,恍惚穿越到《星球大战》的世界,疾射的炮弹在厚重的装甲上弹开,金属审美快感爆棚,临场感极强,只是整体嫌短;与虎式坦克的交锋,则拍出了武林高手过招的节奏和气韵,见招拆招,步法游移,唯快不破,上一次见到这么沉稳激烈富有张力的坦克单挑,还是在俄罗斯拍的《白色虎式》;压轴的五人固守坦克力敌数百名纳粹,渲染了一抹僵尸片的恐慌,四合的夜幕被火焰照亮,烟雾弥漫中,敌军不现面目,如重重鬼影,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纷纷倒在布拉德•皮特巨枪怒射之下,犹如《无耻混蛋》加入了《僵尸世界大战》。(文/方聿南)
6 ) 我来吐个槽!(有剧透,不喜勿看,欢迎军迷讨论)
作为一名从初中开始就把几乎所有零花钱拿去买军事杂志的军迷来说,《狂怒》是无论如何不能错过的一部电影,自从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之后,已很少看到制作专业,场面宏伟的战争片了,不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且不说但凡美国“主旋律”战争大片中都要夹带的“人性思考”以及皮特等人的“精湛”演技,就影片中主要的4场战斗作一个简单的点(吐)评(槽)。
第一场。经典的步坦协同vs反坦克阵地,战斗发生在典型的欧洲平原地貌,灌木丛将大块开阔地分割成格子状。美军一个步兵分队被德军机枪压制在一片空地上无法动弹,皮特奉命率领4辆坦克及一个步兵排前去搭救,并要拿下对方阵地。谢尔曼坦克进入战场后做肉盾掩护,步兵跟随轻松完成第一个任务。此时因为不知道德军炮位,坦克只能慢速正面推进。德军阵地由几门隐藏在灌木丛中的反坦克炮和一些前置的散步坑构成。战斗打响后,德军反坦克炮根本无法击穿谢尔曼坦克正面装甲,然后被美军坦克逐一点杀,等美军战斗群近到德军阵地前时,只能是一面倒的屠杀,美军仅以几个步兵伤亡的代价即完成任务。切,哪有这么轻松的战斗,号称真实的战斗在哪里。设想一下,美军步兵已经在开阔地上被压制的动弹不得,如果你是德军指挥官应该做什么?当然是带上MG42和狙击枪从两翼包抄给美国大兵点名啊,还坐在树丛里喝咖啡等人家救兵吗;其次,德军居家旅游的必备神器迫击炮居然没有出现在这么重要的场景里,实在有失招待水准,否则给坦克后面的步兵群来个隔山打牛,那画面想必也是极好的。
第二场。巷战。按惯例,巷战必须是狙击手的舞台,好吧,第一枪是这样的,坦克和步兵到达小镇入口,一老人孤立的站在那里,皮特作为车长,在炮塔上探出身子询问老人,德军的埋伏在哪里,老人抬手指路,嗙的一响被狙击手干掉,皮特立刻指挥坦克轰掉狙击手所在的楼房。我去,既然枪响就暴露位置,那为何狙击手不首先干掉敌方的坦克指挥官,反正都会被发现,居然这么浪费这么宝贵的第一枪,况且干掉对方的高价值目标永远都是战场狙击手的优先选择。进入镇子后,步兵也没有逐屋搜索,交替前进,双方完全一顿乱战。德军还是没有做好防守准备,仅把主力放在美军当面的一个楼里,差不多被一锅端,除了暗堡发挥了一下作用,其它基本还是做了龙套。
第三场。坦克战。全片最对题的高潮部分,可惜,德军智商被导演越调越低。皮特率领的4辆坦克分队向任务目标行进,被德军孤零零的一辆虎式坦克伏击,先挂一辆。无论火力还是防护力,谢尔曼坦克都远不是虎式的对手,只能采用群狼战术,剩下的3辆坦克从各个方向围攻虎式,结果看似合理,在又挂了两辆之后,皮特的坦克击中虎式的后部,最终消灭了对手。But,虎式可是德军的精华,难道车长是个瞎子,虽然美军的坦克都是谢尔曼,可是,谢尔曼型号众多,还是有个三六九等的,别说皮特的车排在第一辆,就算看炮管也看得出,皮特的那辆有炮口制退器,这玩意儿是长身炮管的,擒贼先擒王,铁定先打他啊,包括伏击的时候,为什么要打最后一辆,打中间或打头车,效果都会更好。不过,还有更大的硬伤,在今年被炒的热火朝天的俄罗斯“坦克两项”大赛上,大名鼎鼎的T-72坦克在射击时,只能是在静止状态或者低俗状态下,就这样,还有很多脱靶,这一项被中国的96式狠狠地甩了几条街。不过,今天我们居然在电影院见证了60年前的1944年,坦克在高速移动中瞄准射击的神奇表演,其实第一场战斗中已经出现过了。传说中德国坦克战神魏特曼车组的炮手是少有的几个能在移动中开火的,想不到美军个个是传奇。
第四场。如果说前面3场战斗,还只是bug的话,那么最后这一场,就是好莱坞向中国横店致敬了,我们仿佛又看到抗日神剧的开挂模式。当看到德军行进队伍里,有那么多“铁拳”反坦克火箭时,我就在猜测,皮特他们5个人如何靠一辆断了履带,不能动弹的谢尔曼去对付好几百的德国精锐部队,一定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奇思妙计。好吧,的确是我想多了,德国人以平均不足60的智商,排队去踹坦克,结果被一茬茬,一茬茬地撂倒,最终竟然是被抵近到估计只有2,30米的狙击手终结了战斗,对了,战斗是从黄昏打到晚上,皮特就在火光中猛扣机枪,德国人都视而不见。对于这样的史诗巨作,我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大概有三个时刻我都以为Brad Pitt和Shia LaBeouf要亲上去了,真的
真是好,正点,纯粹。虽然好莱坞矫情俗气那套一点不拉,最后一战也英雄主义zuo到死。但影片切口极小,把战争电影常见对人性的弱智关怀全部转移到了对战争细节逼真的刻画上,在感官上相当过瘾。国内11月上映,力荐呢!
the desires of the flesh and eyes and pride of life, is not from god but the world. That world is passing away along with it's desires, but whoever does the will of God abides forever.
跟《拯救大兵瑞恩》一比真是史诗与小品的区别。除了开头的坦克突击与跟虎式的决斗两段,本片就是一个接一个episode的melodrama,所表现的并不是带入二战的真实感而是五个坦克兵cosplay上演一场接一场狗血的情感大戏,再加上结尾一战直接沦落为抗德神剧的节奏,实在是令人失望。
好他么无聊加难看啊,完全没人物,战争戏只有坦克迷爱看吗?各种中途就想离场了。
别的情节一直在我脑子里乱入。。。行尸走肉的Shane死掉变成僵尸,感染了德国人,Brad植入病毒变得无敌,壁花少年爱上Brad,然后变形金刚突然出现保护Shia,把所有的僵尸都杀掉了。。。。。墨西哥amigo全程打酱油。。。LOL
看了#电影狂怒#首映礼。 3.7分(满分5)|▲冯小刚也去看了,看完和王中军说,这不是《集结号》嘛。王中军说,我感觉应该是《兄弟连》吧。。▲Brad Pitt 的头发和脸永远不会被炸弹炸毁!
坦克大战……希亚·拉博夫和布拉德·皮特的深情对视是怎么回事……
剧情四平八稳里还能讲出新意,落窠臼的题材能拍得这么残酷得不落窠臼,真是很不容易啊。就喜欢这种从不拿绿幕糊弄观众,直接上4辆谢尔曼坦克真家伙外加一辆虎式坦克真家伙的作风。片中的道具几乎全是真家伙;最后,不辣的皮特发型绝对不能乱!
“理想是和平的,历史是残暴的。” 套路的战争片,但是皮特叔一把年纪了为啥肌肉还保持的这么结实?室内那段戏真以为他要硬上两姑娘了…★★★☆ - 发自豆瓣App
当看到刚上战场的男主又哭又闹,看到男主弹钢琴看手相就把惊恐的德国少女骗上床还称之为爱情,看到党卫军年轻士兵露出歌颂人性真善美的微笑...我想起因恐惧而失明的士兵布洛依,想起坐在教堂外聊天的医护兵尤金和法国女护士,想起温特斯看到同样微笑后一枪将其击毙... 还不如再刷一遍《兄弟连》。
“理想是和平的,历史是残暴的”——牛X
三星半吧,能看,槽点也有。整体还是前面的战争戏更好,尤其坦克带小兵以及战虎式,后面多少有点抗战神剧。影片营造出肮脏、压抑、险象环生的战争环境,所谓的真实感也是大卫·艾亚一贯推崇的,这是影片比较带感的部分。声光结合的战场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至今还是没有一部二战片可以和拯救大兵比肩。
我大皮特依然帅到让我尿裤子。他内心仅存的信仰和优雅分别在希亚拉博夫和诺曼身上找到了映射,所以他爱他们,胜过肉体眉目的情欲。最后的困兽之斗不是为了国家或尊严,是解脱。战争对灵魂的折磨远胜过肉体,你明知会结束却望不到它的影子。人竟可以变成这样,所以坦克就成了唯一的归宿。
在美国的影院与百号美国人一起欣赏美国人打纳粹的电影,有点儿能体会像是国人看抗日片的那种feel。货真价实的谢尔曼x4与独虎硬抗,实在太爆!为了迎合本土观众,情节多少得“设计”下,不过至少有那段或许空前绝后的谢虎大战撑场面!
结尾一下就俗套了,不过前边大半段真好看。子弹的特效太像激光了,违和的科幻感。
最后几分钟美国人还是给足了德国人面子的。。Brad Pitt男神形象再次升华!好片
看过那么多部战争片 这部依旧带给我不一样的震撼(Brad Pitt老了也帅
四星全部给战争场景尤其是如此真切的坦克戏码,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中间一段德国妞戏码让人很想吐。太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