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提示强尼在家呆了六个月,为后面掉链子寻理由,略显刻意;同伴建议他不要出去,略显刻意;他表示一定要出去,略显刻意;作为老大,不专业,关键时候掉链子,被阳光刺眼头晕后就怎么都叫不上车,这个安排略显刻意;关键时候路口被一辆车挡住了,略显刻意;被甩出车后,司机开出那么远,怎么叫都不停车,略显刻意;停车后傻等在那里,为怎么处理争执不休,略显刻意;爬起来,居然不向车那边跑,这一点你可以说他爬起来后以为车向那边方向去了,所以他跑向那个方向,也解释得通,但这个安排也略显刻意;躲起来后突然有个球被踢了进来,然后有人来找球,略显刻意;这个时候竟然产生幻觉,把小女孩当作狱警,泄露了所有的事情,略显刻意。总之这一切的刻意都是为之后剧情的发展作铺垫,但那么多的刻意放一起真的是尴尬到了极点。 还有,抢银行不戴个面罩的,那个银行怎么那么好进啊?配乐太煽情。 接下来,那三个同伴出门,见到警察就慌了,还跑了起来,略显业余;跑到一个太太家,居然把这事说了出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啊,抢银行这样的事居然到处乱说,实在业余。同伴为引开警察好让强尼逃跑,设置一个三声枪响的暗号,刻意又多余,警察被引开强尼自己看不见吗?逃跑需要等那么久?没有电影引开警察是这么办的,不合逻辑。 救他进门打算医治他的那两个女的,送他出门的时候,女人的丈夫让他喝了点酒,紧接着,强尼遇到三个士兵,士兵以为他是喝醉了,就没管他。这个酒的情节太刻意。强尼背迫离开,走进雨中的时候,配乐煽情到了极点。强尼坐在马车里通过检查口,警察没查看的理由不够充分。 女主藏枪的时机真的刻意到了极点,话刚说完警察就推门而入。 女主为什么要去找神父?找神父的时候居然正好有个知情人在神父家,然后用鸟做比强尼的对话看起来很聪明,很漂亮,这种漂亮没有为剧情添彩,反而显得为漂亮而漂亮。竟然还当着一个神父的面,赤裸裸谈价钱。 太多问题了,说不过来,算了。
截止到50min:
Odd man或许指的是Jonny。 一是身份上的odd——和朋友相比,蹲过监狱,太过醒目;二是心理上的odd——杀死柜员,这一经历不只使他在“人”这一群体中odd,他自己心理上也难以接受这样的自己。 Out或许意为“曾经舒适的环境再也无法容下他”。 作为odd man,Jonny目前经历了四次out:第一次是丹尼斯试图取代他的位置,其他朋友也或多或少同意,这使他从领导者的地位上out;第二次是抢银行后上车失败,尽管朋友一直拉着他,最后他还是从车中摔出。这一次或许是第一次的延伸,他在朋友们心中领导者的地位早已不稳;第三次是在shelter中,被普通人排斥,包括捡球小女孩、私会的情侣,最后他从shelter中走出;第四次是为了不给两位试图救治他的好心女士添麻烦,从他们家中走出…… 前两次out是朋友对他领导者地位的排挤;后两次是他作为组织头目被普通人排斥。
后面更新:
之后又被赶出马车、酒馆,甚至电话亭里打电话的时髦女郎都忽视他想要进电话亭取暖的无声乞求。
Jonny所在的组织是什么?这个组织明显与警察对立,但应该不是穷凶极恶的黑手党。因为Jonny提到抢银行是为“募集”,对同伴强调“不要动枪”,当他杀了柜员时,他良心难安,数次问“我真的把他杀了吗?他真的死了吗?”;而那些认识他的普通人只是因为不想惹麻烦而远离他,并未把他送到警局……
虽然最开始被排斥,后来又有许多人需要他。养鸟的人需要他,以换取钱财满足温饱;潦倒画家需要他做模特完成自己的画作;辍学的医学生为他治疗,或许也需要他证明自己曾经的身份;神父需要他向自己忏悔,证明自己的神父身份;警官需要他,以成全自己缉捕罪恶的责任……这时候,男主不再寻求、而是主动离开了那个庇护所。
最后是凯瑟琳找到了他。她有一句台词,“我的感情胜过了信仰……爱就是信仰。”但关于凯瑟琳,有一处疑点。男主为什么去银行抢钱时突然眩晕,以致于被柜员追上产生冲突失手杀人?是否因为凯瑟琳给的茶有问题呢?毕竟凯瑟琳的Nanny说她年轻时和凯爱上同一种男人,但她没有去追,而凯显然不是这种“不去追而去选择其他追求者”的人,她只要Jonny。所以也许茶真的有问题,为了达成她“爱”的目的。而凯瑟琳内心是有这种疯狂的因子的,她或许不想重蹈Nanny失去爱人的覆辙,所以敢深夜孤身去找他,最后开枪杀死了他和自己。当然,这一想法也许太过发散……
Jonny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从幼年就认识神父,镇上的人好像都认识他,这种认识又好像不单是因为他坐过牢,所以他大概从小和伙伴生活在这个城市,做一些法律之外的勾当,但只是小打小闹,警察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这次杀人。他受到内心谴责,恍惚间看到神父,向神父忏悔,想起童年时候自己“看什么是什么”,而现在已经走了太远,想的太多,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所以最后他主动出门,坦然接受命运。这里包含两件事,一是对爱的坦然。他遇见凯瑟琳,不再逃避,当她是“很好的朋友”,而是吐露心声;二是对罪行的坦然。对于杀人这件事,或许他不再那么逃避,最终选择承担杀人偿命的后果(他主动走出三人房之后对警察的躲避或许可以理解为他想要先找凯瑟琳,敞开心扉;或者找神父忏悔)。
所以odd man的oddness是为追求真相(可能因为欲望诱惑)误入歧路,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试图逃避。有些事情可以逃,但有些事情的逃避,只能让他在人群中成为odd的那一个。
男主有一种很美丽的脆弱感。凯瑟琳则神情固执。
酒馆老板也很契合,说话又快又清晰响亮;
以及神父,特能忽悠,扬眉笑时包容、乐淘淘,眉毛一落则有一种威严;
以及养鸟佬、医学生、画家……
影片结尾男女主角双双殒命,这一次没有蛇蝎阴谋,没有背叛毁灭,有的只是爱的执着透出的凄美,这份凄美在漫天飘落的雪花中更加令人动容。这是一个有别于传统黑色电影的“黑色”结局,实际上从男主中枪逃离开始,电影的黑色基调就发生了偏转。
一方面男主好似一个符号道具,将形形色色的人串联起来,大部分遭遇到他的民众对其的态度都是即不支持也不对抗,而神父想宽恕他的灵魂,画家把他当作传奇的绘画素材,这其中可能也暗含了人民对爱尔兰共和军在名族主义斗争中所处的态度。还有一位养鸟人把他量化成悬赏的金钱(实际上个人感觉这个不太讨喜占据三分之一篇幅的角色可以得到缩减,特别是当他和神父、和画家的对手戏着实过长,这其中还以冗长的对话探讨了金钱和信仰的关系,对我而言都起到了消解观影专注度的副作用)真正忠于他的唯有兄弟和爱人,甘愿为其奉献一切。
另一方面当他独自痛苦挣扎前行时,凛冽寒风和悲壮配乐烘托出充满忧郁的悲剧气息。作为多年在牢狱度过的反抗军领袖,他与社会早已脱节。他视线所及的城市以俯视的压抑以及快速翻转的眩晕呈现在眼前,挤压着生存空间。而如迷雾般的夜晚打光则透视着浑浑噩噩的迷茫,不知道为何而战,不知道为何奋斗,不过是身体的本能支撑其在倒下后又站起,一步步走向注定的终结,最终在爱的拥抱中得到解脱,而其身上的悲剧性又使得爱得到了升华。不得不说以这样的死亡呈现的结局是我所看过的黑色电影当中最具震撼性的。
1、卡罗尔·里德的“黑色三部曲”
卡罗尔·里德16岁便开始舞台表演,在“娱乐圈”摸爬滚打约20年后,才成为电影导演。二战之前,卡罗尔·里德已经导演了好几部作品,但都没有引起重视。1940年的《开往慕尼黑的夜车》是他的第一部受到重视的作品,该片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惊悚片,风格比较接近希区柯克的同类影片。
二战结束的时候,卡罗尔·里德当导演已有约10年,导演的作品也有十多部了,但他一直是在摸索着前进的,还没有拍出有着明显个人烙印并名留影史的作品。但1947年到1949年间,卡罗尔·里德迎来了其创作的巅峰时期,接连拍摄了三部“黑色电影”:《虎胆忠魂》(1947)、《堕落的偶像》(1948)、《第三人》(1949)。这三部影片便是让卡罗尔·里德名留影史的“黑色三部曲”。
“黑色三部曲”和《开往慕尼黑的夜车》一起,被美国著名的影碟发行商“标准电影公司”(CC)发行后,更是深入了新一代影迷的心中。
2、这不是一部政治题材影片
《虎胆忠魂》讲述的是北爱尔兰秘密组织的一个头目负伤逃亡的故事,这样的题材很容易让观众“对号入座”,将影片往政治方向解读。但卡罗尔·里德曾强调,他要拍的是人类共通的遭遇与情感,而不是政治。为了这个“目标”,卡罗尔·里德弱化了影片中的许多“政治元素”,比如对故事的发生地贝尔法斯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虚化,又比如没有明确秘密组织就是爱尔兰共和军,等等。而且,影片中的秘密组织的反抗行动局限于一场抢劫,并未涉及任何军事行动或成规模的暴力对抗,这已经把影片的政治色彩降到了最低。
其实,“黑色三部曲”之所以是“三部曲”,除了创作时间的连贯性及影像风格的一致性之外,还在于影片的主题比较接近——三部影片都表现了人性的灰暗面。与《堕落的偶像》和《第三人》分别表现人的“堕落”与“罪恶”不同,《虎胆忠魂》对氛围的表现更为突出,而人的悲剧是深陷于氛围中的。
爱尔兰共和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军事组织,不少国家视之为恐怖组织,而支持其民族主义斗争的民众又视其组织成员为“英雄”。若说《虎胆忠魂》毫无政治指涉,也不恰当。在英国政府高额悬赏之下,一般人却不敢告密,也有人愿意给逃犯“提供”帮助,充分说明这个秘密组织在当地无孔不入的影响以及其暴力特征。英国政府的追逃警察在影片中很少正面出现,但他们的强大和果断却是一以贯之的,他们对犯下重罪的秘密组织成员的追杀是冷漠无情的。反抗者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阴影,而镇压者又成了笼罩反抗者及其支持者更大的阴影。这场斗争中,其实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只有一出出的社会悲剧。
可以说,卡罗尔·里德主要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看待这场斗争或这出悲剧的。和类似题材的《血腥星期天》(2002)和《风吹麦浪》(2006)偏“左”的立场比起来,卡罗尔·里德的立场更为中性。
3、孤独的逃亡
英国明星詹姆斯·梅森在影片中出演男主角约翰尼,一个优柔寡断的秘密组织的头目,一个狼狈的逃犯。他那张痛苦而忧郁的脸上,演尽了约翰尼的个性与悲剧的命运。
约翰尼越狱后,在女友家藏身了大半年,也许长时间的幽闭及苦闷消磨了其斗争的意志,在抢劫行动前,他道出了其“和平抗争”的愿望。他的同伴和好友认为他的状态已经不适合执行这次行动,想替代他,但他却坚持要亲自出马。不出所料,他在抢劫结束后逃跑的时候,出现了眩晕的感觉,从而被银行的安保人员追上,两人扭打的过程中,他被对方枪击受伤,他则在忙乱中击毙了对方。因为队友的自私与慌乱,约翰尼未能上车逃跑,落单了,从而开始了其孤独的逃亡。
逃亡途中,约翰尼一再问起被他枪击的人是否已经死亡。可见,他绝非十恶不赦的暴徒,显然,他也很难成为一往无前的“战士”。在秘密组织中,约翰尼是孤独的,在逃亡途中,他的孤独更被放大了。
他遇到过偷情的男女,遇到过掩护他的同伴和好友,遇到过善意的两个女子,遇到过害怕惹祸上身的男人,遇到过同情他的马车夫,遇到过心怀不轨的故人,遇到过一心想置身事外的酒吧老板,遇到过热心救助他的“医生”,遇到过疯狂的艺术家,……所有的相遇中,他都摆脱不了孤独,他是孤独的斗争者,也是孤独的逃亡者。
最后,他遇到了痴爱他的女友凯瑟琳,找到了可以信赖的依靠——但,只有死亡可以让他摆脱孤独。
4、冬天里
故事发生在冬天里,阴冷,潮湿,寒冻。
影片开始的时候,是阴天,但已经寒气逼人。影片进展到约一半的时候,约翰尼以酒暖身壮胆并离开救助他的人家后,下起雨来了,盲打误撞上了马车让他避过了警察的搜查,也让他躲开了冷雨的冲刷。在暗角等待的时候,雪来了。雪花纷飞中,约翰尼闯入了热闹、暖和的酒吧。奄奄一息之际,他被拉到疯狂艺术家的居所,四壁透风中,他得到了基本的医治,也获得了片刻的平静,同时也得接受艺术家的“剥削”。最后,他继续出走,在风雪中游荡……枪声响起,他和女友一起倒在风雪中的码头上。
冬天里的逃亡,雨雪中的逃亡,加重了身负重伤的约翰尼的痛苦,也加深了他的孤独感,他每前进一步,都更接近绝望。当他看见凯瑟琳的时候,他已经丧失了劫后余生的惊喜,他畏缩着靠近她,继续逃亡,然后一起在绝望中倒下。
5、悲情城市
从1919年爱尔兰共和军成立,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北爱尔兰始终笼罩在爱尔兰共和军与英军之间的斗争的阴影里,以致于在北爱尔兰有不少人对于政治冲突和枪炮声似乎已经习以为常。虽然2005年爱尔兰共和军已经解除武装,但2009年3月北爱尔兰又发生了两起恐怖袭击,使得北爱尔兰的和平进程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贝尔法斯特作为北爱尔兰的首府,也是双方斗争的核心地带,它注定在长期的斗争中成为一座悲情城市。
而在《虎胆忠魂》中,贝尔法斯特正是被塑造成了一座悲情城市。爱尔兰共和军也好,贝尔法斯特也好,都没有在影片中被明确所指,但从影片中的场景来看,故事无疑是发生在贝尔法斯特的——街道、钟楼、酒吧、码头等,都指向了贝尔法斯特。但实际上,这部影片在贝尔法斯特实地取景的场景是非常少的,只有一些无关紧要的街景是实地取景的,其他场景都是在巨大的摄影棚里搭建的——比如钟楼和酒吧,都是搭景的。酒吧的内外景与当地著名的皇冠酒吧都是高度相似的,以致于很多影迷把真实的皇冠酒吧当成了影片的朝圣地——实际上,影片并未在皇冠酒吧拍摄。
同样表现城市的景象,《第三人》中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维也纳实地拍摄的,《虎胆忠魂》却以摄影棚拍摄为主。卡罗尔·里德应该也是想实地取景拍摄的,但影片的题材比较敏感(至少在北爱尔兰是如此的),在贝尔法斯特拍摄的话,很难保障剧组的安全。但是,卡罗尔·里德在摄影棚里制造出来的“贝尔法斯特”却几可乱真,对这座悲情城市的表现并未打折扣。而且,因为是在摄影棚拍摄,“天气”是可控的,“人造的”的阴冷的雨雪天气更突出了悲情城市的整体氛围。
《第三人》的光影构造,已经成为教科书式的经典。其实,在《虎胆忠魂》中,晦暗的夜景、湿漉漉的街道、影子的运动、倾斜的构图等,都已经有着出色的表现,《第三人》中的光影构造,是在《虎胆忠魂》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
如果说维也纳是“罪恶之城”,那么,贝尔法斯特就是“悲情之城”。不管是政府军,还是反抗军,或是普通民众,他们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之下——这是一座随时可能发生暴力悲剧的城市,这是一座人人自危的城市。
当然,更大的“悲情”在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逐渐适应了冲突和暴力的无处不在——他们从无奈走向了麻木。
6、威廉·欧文
《虎胆忠魂》中的配乐,是非常克制的,真正的“悲情”并不需要渲染。
威廉·欧文是英国著名的电影配乐作曲家,除了《虎胆忠魂》,他还和卡罗尔·里德合作了《堕落的偶像》。而《虎胆忠魂》的配乐被认为是他的配乐生涯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黑色惊悚片,《虎胆忠魂》其实非常需要音乐的烘托,但威廉·欧文却没有过度行使自己的“特权”,应该交给音效师去表现的部分,他从不掠美。影像、表演、音乐、音效在影片中各司其职,互相支援,才有了影片的最佳呈现。
威廉·欧文为约翰尼、凯瑟琳和谢尔(约翰尼的旧识)分别谱写了主题音乐,用以表现三人的个性与遭遇,但他用起来是非常谨慎的,点到即止,绝不过度煽情。
好的电影配乐一般不宜太满,威廉·欧文是比较早意识到这一点的作曲家。威廉·欧文的配乐在影片中给贝尔法斯特这座“悲情城市”增加了几分寒意,这就够了。
虎胆忠魂的设定会让人以为这是一部类型电影,影片的开始,卡罗尔里德将视角对准一个正在发生的会议,我们跟着摄影机的视点,会发现影片中的人物们在讨论如何抢劫一家银行,影片在开头就设定一个目标,但并不直接讲明抢劫的原因,这为观众留下了悬念,也是一个极有类型片模样的定场。
但随着故事的进展,似乎越来越会让观众失望,抢银行的过程十分简单,但出差错的唯一地方是男主角——因为长时间在监狱改磨了他的气质,也可能因为于屋中修养太久,殆尽了锐气与戾气——对于外界的眩晕。而同伴们因为紧张与意外被迫丢下了他,男主角进入了一个废墟得到了暂缓的休息。这是整部影片的第一个危机事件,而卡罗尔里德貌似并未用一种搭扣解扣的叙事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男主角在废墟里并没有计划下一步的出逃,而是陷进了一个道德自责的境地——非真非实,亦梦亦幻的主观镜头让我们知道男主角的窘境。而同伙也因错信错言被警察捉鳖,对峙,杀害。营救男主角的伙伴最终也没有成功逃脱警方的追捕。但男主角由此走了一段受难的历程。整个叙事的节奏是互相联系而又突然中断,让观众时刻保持着抽离的状态。
而男主角逃难在路上,卡罗尔里德刻画着街道的景观,同时他在刻画对待男主角的每一个人,从这段叙事中,我们间接知道男主角的身份与社会地位,这是一个很写实而又很高明的手法,这推翻了我们对电影开头的期待——一部犯罪片,同时显的不露痕迹,不着力气,不用反类型的方式去颠覆观众的认知,而是四两拨千斤地带我们走进真正导演所涉及的那个社会情景。男主角实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他是北爱反抗军的头目,但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对滥杀无辜与错杀错害有着明显的反感。而民众对他的认知也带着极其复杂的情感。卡罗尔里德将叙事的重点游离于男主角的逃亡(事实上也是一次无力的逃亡,男主角对自己的空间与时间几乎处于茫然无力的把握),而特意表现路人,或者说是民众的态度,为我们展现一轴浮世绘般的景观。在各色人等的衬托下,女主角与男主角的殉情变得极为动容。
这是一部类型片模样的艺术电影,导演时刻将观众从一种观感或情节中剥离,置于与男主角同一位置的茫然与无解之中。最后男主角在自己的童年与宗教中试图寻得解脱——正如画家所言,他肉体将死,而灵魂在挣扎。最终倒在爱人的怀抱,黑色的荒诞感与无力感充盈着整部影片,宏观的社会刻画与微观的私人情感形成了特有的张力。
卡罗尔·里德的又一部黑色电影,名气虽然没有《第三个人》响亮,但依然不失为一部精彩的电影。剧情方面比较简单,一个逃亡的故事,但通过这一场注定失败的逃亡,对人情世态进行了一番反映。由于实在懒得下载,直接在线观看的,但视频居然是花的,让人比较不爽,不过我还是凑合看了,片尾音乐有点耳熟。
《第三人》中被整体黑色类型元素与威尔斯明星气质遮掩的对欧洲战后社会信仰崩坏的描绘与展现彻底跃居到了情节主轴,詹姆斯·梅森本身都成为串联社会各层面的线索而非一个直接的能动行为人,成了被动或巧合面对使其做出反应的设定存在。《第三人》中经典的拉长身影的黑夜狭道打光已然出现且发展完备;大量仰角保有住了对所有人物着重大写的基本语法,使其不论从哪方行为出发都有其社会逻辑与对应脉络,不是简单的丑化与喜剧式配角,简练笔法不光使得角色栩许如生,还加快了叙事节奏,从塑造来说,这部是名副其实的“全明星”电影,比《第三人》中威尔斯个人吸走所有闪光灯成为叙事中心有明显区别。背景不断出现的建筑物在细节上丰富繁琐,但都是旧时光与受损的样貌,更直接的表露出社会本身的衰败,细致花纹上蒙尘褪色,恰如欧洲本身在二战中遭受的劫难。
No country for odd man.
Odd Man Out,the man who is out of society
断断续续看了很久。问题在哪儿呢?在于James Mason没有任何会参与抢劫和坐过牢的那种气息。看起来像个弱不禁风的倒霉大学教授削弱了这个故事的力量
各种逆转,夜戏典范。后面都想着雪是真是假来着
观感很复杂 里德问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当你真正面对一个负伤将死的罪犯时你会怎么做?在一个求稳为先的地方答案应该是直接且干脆的 国家机器的铁腕必须要在有效执行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维护大多数民众的权益,但这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面的情境 这就变得极为复杂与矛盾了。片子将罪犯主角设置为过失杀人且自己始终非常在意并且逃亡时对他人无害的人物实际上在暗中改变了问题 人的道德负担被提到了很高 完全区别于一个在逃连环杀手的情形了。正确的方式难道不是问一个连环杀手负伤将死时其他人会做什么吗?在这个意义上,里德所处理毋宁说是北爱尔兰独特的政权-民众关系下的某种特殊的人文关怀情境,在一个更为严峻的危险面前杀人犯也会成为被保护的对象 实在太应景了。片子的故事实在太乏味了 但基调尤其是那场大雪让人不得不想起今敏的东京教父
通过男主的一路躲藏看到了不少北爱街头的市井世情,就是能躲着的时候他总要到处移动,让人捉急……
北爱革命电影,阴冷的贝尔法斯特。技巧牛掰,故事太陈旧了...
主观镜头的运用(眩晕状态下的倾斜、具有压倒性的建筑、抽象的路面线条,模糊的画面)........导演这么擅长/喜欢黑白光影啊,和大卫里恩有的一比;公路电影
35mm,黑色电影的拍摄手法,大量使用的仰角与俯视镜头展现出角色的无力感与无法逃脱的宿命,主观镜头带着表现主义的影子,夜戏中光影运用绝妙无比;叙事上则反黑色电影,女主并不蛇蝎,注定毁灭的男主也被削减成了符号,叙事重点是那些介入与影响男女主命运的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更像是对社会的检视
愿天下间有情人的人终成眷属。
雪景镜头极尽黑白片的力度和美感。johnny之不见容于世,显然不仅在于他枪杀了一个人。全片充满着难解的悲剧情愫,政治的,宗教的,世道人心的,爱情的。看过的第二部reed的片子,和第三个人感觉好相似,都很复杂。
有意避开了具体的政治指涉,但信仰同宿命在这之中的交集缺少更多与凡常生活的共鸣点也许是将生死作为直接选项的革命情怀本身其实并不够浪漫的原因所在吧,可惜了落魄画家和医生这些迷人的配角设定。另外总忍不住把Jean Gabin和Michele Morgan代入进两位主角…那该多美!
叙事效率方面和配角支线戏份的详细刻画描写很容易让人想到同年克鲁佐的《犯罪河岸》,法外鸳鸯的主线走容易让人想到后一年的尼古拉斯雷《夜逃鸳鸯》。仅从观感而言,后半段这个支线几乎是过于精细了,反而不如克鲁佐式的简洁明了。Anyway作为编剧教学进阶依旧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女主和神父对话的一场戏份台词力量依旧是在线的。
3.5。”Come to me and see it.” ”I can’t.” 很少見到弱成這樣的男主角啊!= = 全片幾乎行屍走肉一般,超被動,有別於多數古典好萊塢劇本以角色主動性推動,這片靠偶然(想想A Star Is Born,James Mason根本專門戶)。雪景殉情收尾,神秘地動人。強烈宿命感,時間母題的提示(進入正片的第一幕跟最後一幕,船笛)。三次幻想。城市眾生相(前半圍繞著「未深入處理的類IRA政治身份」而暈生的漣漪,有人背叛,有人同情但無法收容;後半段:想把主角賣掉的猥瑣養鳥人士Shell、想藉死亡達成藝術高度的畫家、因拯救主角而振作的頹喪醫學生)。男女主角情感關係的低度鋪陳,靠眼神與小互動,搭起的堅貞感。
Odd man out,不合群的人,指代片中的每个角色,连那个警长都有一点。体量小野心大的浮世绘。对后半段的宗教元素存在一定理解障碍。
也许再没有人能比里德更喜欢也更会拍摄夜场戏了,在城市拥挤的市中心和废弃的防空洞,乃至修葺中的大楼,密集的围栏、极不对称的阴影轮廓、广角下的湿漉漉的街道、穿着风衣跑向无望尽头的男人,配合着黑夜中那孤独的脚步声,时钟不停走动,仿佛暗示着最终结局的倒计时,战后的道德焦虑成为了电影主题,狂欢的舞厅和满目疮痍的防空洞,从而超越了原著中对北爱共和军的狭窄视角,我们看到了这一天中的八小时,阳光明媚到阴雨密布再到大雪将至,从投机商人、马车夫、画家、牧师、护士与医生一些列人交替登场,他们都面临着选择,必须直面战争暴力下人性的懦弱,贝尔法斯特那永远无法离去的码头是爱情的终结也是理想的葬身之处,里德的人物总是无法摆脱掉投向他们的那片阴影,但即使面对这样的宿命,他们还要继续走向黑暗之中,自由的概念却又变得如此清晰
8.5/10。罪犯男主因失手杀死一警察而各种逃亡,最终还是死去。男主的整个路途也反映了炎凉中带着些许温暖的人情世态。影片有着高水平黑色电影式摄影(不过故事更聚焦于角色的悲剧感,所以并不很黑色,因此这种摄影并不完全契合),但作为传统故事片叙事较拖沓,扣0.5。
目前为止哥所见“最不像”黑片的黑片,甚至连刻画阴暗的用意都是欠奉,而是如实展现了凄风楚雨暴雪之中,那些执拗、迷茫、自我禁锢的鲜活灵魂。远离好莱坞的里德自是不会追随厌女症,他影像下的女性都关联着爱情、母性乃至圣洁,在本片中更是穿透雪舞迷境的希望与救赎之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