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前看过十二怒汉,这几天看了十二公民后又温习了一下。在十二怒汉中,我可以感到那种很纯粹很强烈的正义感、使命感。跳出个体,这种正义感、使命感只有在法制、民主、平等的社会环境里才能更好体现。十二位陪审员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职位,有股票经纪人、有推销员、有钟表匠等等,无贵贱之分,他们经过了控辩双方认可,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影片的主线紧紧围绕证据是否有效而展开,当8号陪审员以及众人逐渐发现了证据的疑点后,铁证变成铁筛,从而不能断定嫌犯有罪。影片的巧妙除了通过对话将各项证据抽丝剥茧,并且利用情绪的波动、伏天的气温制造怒值,再来一阵大雨降温,最终扫除偏见回归理性。此外,影片不在于证明嫌犯是否有罪,只是用心说明证据是否有效,在无罪推定的法律体系下,颇具法律意义。而且,十二位陪审员的表演都比较出色,因为这些角色本身在道德方面没有瑕疵,所以演出方式很生活化,整部影片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即使有一些貌似脱离主题的对话,也很自然并且收得很快。 至于十二公民,首先像是一场儿戏,脱离实际远矣。剧情设定高等法律院校某班的西法课挂科同学补考,居然要求学生家长来根据同学的模拟庭审表现行陪审团之职责,同学们能否及格是怎样和这个陪审团的判定挂钩的?这是何德何能问谁考谁呢?从纸面上看,铁证如山,流程合法,辩方也已尽力而为,判定有罪是最合适不过的结果,大家轻轻松松开开心心,这是帮自家孩子过关,不是送别人孩子去死,没有道德良心上的压力,毫无行使正义的必要,何必胡搅蛮查浪费时间呢?而且为了强凑十二人,小卖部老板、学校保安也来凑数,这是过家家吗?我看这是检察院和学校教授为了验证检方观点而联合整的一场戏吧,把学生家长搞得群情激奋,从而歌颂了检方的逻辑能力和洞察能力高人一等。 其次,影片像是一个包子,想把各种馅料包进去。嫌犯是被亲生父亲抛弃的富二代,1号是个缺乏控制力的年轻人,2号是个腻到恶心的老好人,3号是个对儿子恨铁不成钢到极致的出租车司机,4号是个富商干爹,5号是个受冤做过班房的人,6号是本片中无足轻重的医生,7号是对社会不满但还是会卑躬屈膝的贩子,8号行本职工作,9号是一个经历过风雨的老者,10号是一个痞气十足并带严重偏见的房东,11号是学校保安,12号是保险销售。从而把各种社会问题标注到影片身上,有富二代、不孝、弑亲、包养、仇富、文革、冤狱、子女教育、小贩、城管、房东、甚至河南人等等。而且,很多闲扯淡直接达到了让观众出戏的目的,再硬生生靠演员来一句“不讲了”扯回来,导演太想表达各种想法,结果却是一地鸡毛。最后还要包一个和谐社会主旋律的外衣,看着终有些发毛。可见,影片中的法律问题无法讨论太深,因为那个螺帽对的不是这个螺栓,只能加点情怀作为补充了。 再次,影片想两面讨巧,又要舞台剧的好处又要电影的好处,可惜1+1未必等于2。就影片的内容,如果作为舞台剧,倒是比较合适(虽然还没看过国内的舞台剧版本)。舞台剧能减少影片中很多画蛇添足的情节,不需要空间变化,不需要时间穿插,故事情节和舞台剧表演的张力能够有效制造戏剧冲突,演员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能极尽发挥,甚至能与台下观众互动,让观众获得现场感和不断变化的同理感。可这是一部电影,而且不是科幻不是穿越,是一部理应严肃的法律电影,片中的京城痞气、地域歧视、仇富心态使整体格调过于市井,与原作出自内心的道德力量相去甚远,这种表演还是更合适在舞台上进行,而非在大屏幕中。电影基本成了这出舞台剧的纪录片。当然,以韩童生、何冰为首,诸位老师的表演是很好的,我相信他们在舞台上会做的更好,带领观众一起入戏。写实作风电影的表达,应通过各种手法形成波澜不惊但暗涛汹涌的感觉,舞台剧则基本由演员个体来主导,需要表现需要夸张。 另外,本片真的有不少画蛇添足的事情,尤其片尾“一个月后真凶落网”毫无逻辑可言。按照中文的语义,真凶落网就说明原来被抓的是“假凶”。这是严重误导观众,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原来的嫌犯不是“真凶”,所有的情节只是在说证据不足以证明原来的嫌犯是“真凶”,导演编剧你最后妄下定论,有没有一点法理素养? 国内电影的通病之一就是缺乏专业性,所以,天马行空的青春校园爱情片、大秀脑洞的喜剧恐怖奇幻片、抱牢大腿的主旋律神迹片充斥屏幕。当然,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没有那些观众就没有那么大量的脑残电影。所以,本来想给这部电影一颗星,但是害怕这种高分电影的守护者,还是给两颗星吧! 附:无他,只是觉得换了环境,故事就要变了,变得是否合适,还看编剧导演功力,我觉得本片改动还是牵强了一些;另外,改编后的故事最好用舞台剧体现,戏剧冲突更直接,演员的表演也更有发挥之处,观众也更具有鉴赏力。顾言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值得推荐的影片,在这个院线烂片横行的时代,能看一部这样的电影都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这种类型的电影在中国还是蛮少的,人物刻画的还可以,总体来说值得鼓励。
看过了国产片《十二公民》,毫不夸张地说,本片绝对可以排进年度华语电影前五甚至前三名!从电影技法上说,还有些不足之处,但戴着枷锁跳舞能如此出色,已经让人赞叹不已。本片台词极好,自然紧凑,毫无绝大部分华语电影浮泛做作之病。韩童生老师在本片里表演非常棒。
唯一一个疑问,3号不是说儿子跑了吗?
尽管缺乏所谓的“电影感”,从观感来看还是相当成功的本土化改编,高校家长组成的“假”陪审团背景讨巧,演员有戏有感染力;“公民”含义的表现或许比起陪审制度的壳更有意义
推荐一下《十二公民》,带着镣铐跳舞的好电影。这部电影里浓缩了整个中国的荒诞与光怪陆离。当然,在很多人眼里,这电影极其幼稚可笑。电影简直是一面镜子。
话剧式的电影,让话剧有了新的展示方式,镜头语言的运用让人物的情绪变化和性格更为强烈和突出。不过,还是觉得最后一个人的处理不够合理,或许还是有所缺失。在主线之外的故事,让人物形象更为饱满,更为合理。总之还是不错的。何冰和韩童生的演技也是爆了,期待话剧,期待陈道明!
不记名投票真是个伟大的发明。
评价一部电影的优良中差,台词和表演永远都是最基础最精髓的部分,很多年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电影了,虽然没有超炫酷的场面,但每一个人物的刻画,每一位表演者精湛的演技,片中每一个动作设定、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每一个眼神所要传递的信息都精准、恰当,导演细腻的拍摄成就了这样一部堪称完美的电影!
影片建立在一个假定的基础上,片子也多次去解释这种假定,如果能接受这个假定,还是值得一看的。毕竟有《十二怒汉》的剧本基础,剧情终究很有吸引力。台词接的也很不错,且有意植入很多当下社会话题:贫富、歧视等。表演确实太舞台了,但表演细节又很出彩。反正,当话剧看吧。三星半
我认为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平心静气地看这部电影 不仅是对于法律意识的树立 而是对于认识事实态度的纠正 如何才能保持客观 坚持独立思考 不受自身背景的挟持 不碍于面子上的那一口气 何况艺术价值还如此高 老戏骨 冲突激烈 光线和镜头的控制 完美的本土化 稳稳的五颗星
是部好电影,颇多值得思考的点。可惜的是,整个电影院只有三个观众。
韩童生的北京出租车司机演得不错,那副嘴脸,令观众简直想上去抽他上几个大耳光,可以提名个最佳男配角。12个人里面有几个很差,尤其是那大学生。最后去拿证的狗尾巴,还有那个尾声,简直了。超级思密达,西边出了个红太阳。
故事王道,50年代的故事放到现代落地中国,依旧能闪光。作为翻拍,俄罗斯版已经加入“车臣”问题,而内地仅停留在讨论富二代与孝道,而且是架空,稍显不足;但是作为一部把农夫山泉都撕掉广告纸的国产,十二个有演技汉子,加一星支持。
直男癌的十二种风味
“向真理低头是件幸福的事情。” 故事和剧本本身已不新鲜,但让国内一个新导演依然能拍的如此扣人心弦,非常难得。
中国版最好的地方在于台词的本土化,融进了很多中国特有元素,文革呀排外啊河南人啊傍大款都融的特别自然。最难得的是4号,还原了我对北京八九十年代那种持弹簧刀斗狠的胡同青少年(又称「顽主」)的想象。
作为国产电影这部片子惊艳到我了,十二个人演技都很棒,没人拖后腿,吵架也能吵得这么燃wow~ 而且整场下来都只是十二个男人在一个房子里叨逼叨却丝毫没让我感觉枯燥和无聊,很精彩。当然和原作比起来肯定还是欠缺的,不过作为国产电影还是一个话剧导演第一次做的,我觉得已经很棒。决定去二刷。
表演基本靠吼
还行,真的也就还行。话剧腔搬到屏幕上分分钟出戏,主持人的角色被安排得太差劲太造作了,其他人造作程度也不低,没一个反应正常的。一开始就抛出毫无悬念的案件,观众都知道会是什么走势,每次要推进一点,就要安排各个角色chua一下跳起来撕逼,神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