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纵观历史长河,众人若要被一个人所真正敬仰,除了受根深蒂固的君臣、君民的观念植入外,就是那位被敬仰的人,他本身有着超群的能力,加之于情合理的处世观,随和开朗而融于世者多,我们国家第一位总理周恩来总理算一位,在政治上有着卓群的外交能力,在爱情上对妻子坚贞不渝,偶尔在信中开开小玩笑道:闲人怎么知道忙人多想闲人。
这次电影传记的主题人物启功先生也是一位,在一次采访活动中,他自诩首先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老师,其次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人员,在世人眼里,启老应该给自己的的书画作品做出一个展示,实则不然,他只是认为书法绘画作诗填词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做这个工作本应该会的,怎么会值得一说?可见启老在文学造诣层次在普通人的认知里已经远及灯火阑珊处。
都说长寿的人都善于行乐,往往在乐的背后,深藏着近百岁的启老一生中经历的沉重。作为爱新觉罗氏的后代,他从小跟随祖父生活,遂有世袭官位一职,虽然只是名义上的,可终究是一个职位。旗人虽然有特殊的地位,但是在战争纷乱的年代里,并不是一个利于保身的身份。启功先生在青年时期经历了民国、抗战阶段,这都在电影中极为巧妙的表现出来,抗战开始时,老友相助,帮助他渡至台湾辅仁,先后在中学、大学教书。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中如果能有其地位,不是平民百姓所能理解的优秀,艺术作品好,只有同行人、师生之间一致认可的优秀才是真正的领域行家。启功先生在一生里常受到友人的帮助,不仅也是旁人对他为人的赞同,在民族危难时刻,有人能想着保全他,更是一种对家国文化认可伸出援助之手,有温度的家国文化靠谁来能传承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个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1912年出生的他可谓也是历经了新中国成立的点点滴滴,在本该知天命的年纪里,红卫兵径直冲进他家,封上一柜子的书,不稳定的世道往往难以让一个文艺工作者存活,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运动开始时,启老家里的一副对联“简易无威廉靖乐道,汗漫翰墨浮沉里闾”意为在胡同深处的陋室里方才安息。这副墨宝曾在红卫兵闯进来的时候被认定为不关心“运动”而匆匆取下,在听闻四人帮被抓后转头就是喜滋滋的挂上对联。不仅可见的是启老幽默顽童般的性格,更是他一生中对乐逍遥态度的坚定。
启功老先生结束在1977年结束一生中经历的两个时局动荡时期,日后稳定于北京师范大学,当一名勤勤恳恳的“园丁“,以其师陈垣名义设立励耘奖学金,他用一生践行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北师大校训。
好的传记电影我看过数余部,印象深的有《巴顿将军》《美丽心灵》《知无涯者》,如此赋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传记又拍的这么好的我是第一次看到,整部电影都弥漫着书香,电影中把中国元素用得淋漓尽致。 中国式亲情,是爷爷的宠爱,母亲的刀子嘴豆腐心。 中国式爱情,是妻子的支持和关怀,若得此妻,夫复何求。 中国式师生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又表现出特别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 中国的画,区别于素描,色彩画。“见意境,而轻技巧,薄异能”。 中国的字,“经史为上,诗词在后,最后为画”。 还表现了中国文人的品质,面对小鼻子的威胁,坚持不退。 还有一些轻松的画面: 中国式客气“您坐,您坐,您坐,您坐”。 中国的谦虚,“都比我写得好” 中国的宽容,“都过去了” 看到打招呼那段,买菜回来啦,翻译为“Hi”,就忍不住笑。 让我酸的一个场面是,小同志可以找到启功老师说:您帮我看看字啊。 荆霄鹏老师,您也帮我看看我写的字啊。
最后,在技术层面如果能更细腻点就更好了。
2015年上映,豆瓣7.6分,腾讯视频,时长:1:37:37
里面有些细节,颇为感人。
启功的画作好了之后,对方不让他落款写自己的名字。
原因是嫌弃启功的字难看,启功一气之下,开始撕毁自己的画作,他的妻子安抚了他的情绪,跟他说,比上个月写的有进步多了,肯定他。
自此,启功开始练字,后来他也确实成为了书法家,教授学习书法。
娶妻娶贤,大概就是这个境界了,无形之中成就了启功的书法成就。
启功跟老师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拿出了自己的画作献给老师。
还拿出了两个寿桃送给老师,说是妻子章宝琛做的。
还给老师行大礼,祝老师生日快乐。
师恩师德,代代传承,对老师的敬重,一如既往。
他一气之下,想烧毁书稿,幸得妻子从火里夺回来,这才保住书稿,后续也能出版。
虽然宝琛的学识不比启功多,但,她却坚定相信启功,还保存了他的画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一共出现了2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时期。
同样都是在启功上课授课期间遇到的,第一次发生时,宣布动荡时代的开始。
第二次发生时,时代已经安稳,他在课堂上突然就被吓到了,说明当年的经历,他还是历历在目的,心有余悸。
回家后,他很难过,大雪纷飞,他写了一些挽联烧给老师:
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刊习作,二三册。通余文字,答陶甄。
“哪天,我要是先死了,他们肯定得撺掇你再娶个老伴。”
“谁要我这老头子啊?这人要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你敢不敢给我打个赌啊?”
“赌就赌啊,拿什么做输赢帐啊?”
“罚你下半辈子吃素。”
“那我肯定赢你了,要输了呢?”
“我肯定赢你。”
大半夜的,启功听到老鼠的动静之后,穿衣起来看看,他的反应特别可爱。
他掏出花生摆在书架上,跟老鼠说:“别啃我那书啊画啊,那是我的宝贝。这么着,要是饿了,吱一声,我给你上长生果。”
但,爷爷的教授,在他心中留下了种子,他也喜欢画画。
一开始妈妈是反对的,还打了他的手心。
但,他的妈妈最棒的一点是:她尊重孩子的兴趣,还给孩子找了名师来教授。
并同意启功学习画画了,不再反对。
所以,启功是一个幸运的孩子,他的兴趣爱好,被得到了尊重。
1.姐,这么多年,跟着我一天好日子没过,应该多让我受些苦才对得起你。
3.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刊习作,二三册。通余文字,答陶甄。
4.经史为上,诗词在后;画,在字下,而字又以小字为上,凡必先悟而后得;由悟而生,往往工妙。
6.这每个字都有它自己的自然轨迹。写这个字的时候啊,笔笔都要在它自己的轨迹上;有的地方可能是一笔带过,或笔墨不到,但是并不等于运笔的时候它不经过这个地方。所以写行书,也要有它严格的轨迹,因为行书是源于楷书的。
1. 中规中矩。从片子本身而言一般,启功先生加一颗星。有个细节好,文革后,启功老又在上课,课中,有几个学生吵闹着经过,老先生惊了一下,以为又来运动了。
2. 一部四平八稳的人物传记电影,由于喜好书法的缘故看了片子。一个多小时的篇幅断然不能将启功的生平讲透,前一段半直叙半回忆的方式交代的人物早期经历有些模糊,后半段则是流水账。启功的人物形象扁平,始终是唯唯诺诺、谨慎以及踌躇满志。先生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并没有被彻底的挖掘出来,电影过于平淡。
3. 启功的人生,身不由己。他是旗人的后代,他是,他爱人是,他师傅是,旗人尊贵的过去给了他们无需操心生计玩弄字画艺术的机会,“高皇帝的子孙”尤其钟情于高雅的艺术。启功虽出身平民,但家族也有工于书画的长辈,打小就浸染在艺术氛围里,在那朦胧的白纸一般的童蒙期,在爷爷叔伯的亲切教导里,对字画开了窍门,通了天眼,方寸之间腾挪天地,“就爱画画儿,天天画。”
相比书画成就,老先生的人格魅力更让人敬重,不屈服于日本侵略者和当权者的淫威,做事不图名利,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启功被人们所熟知的身份是著名书法家。
他的名字几乎是现代书法的代名词。假使你走在北京街头,随处可见启功的题写的匾额、对联。
按他自己的说法“除了公共厕所,差不多都找他题过字”。
普通人客气地来找他求字,他向来来者不拒。看到仿冒他的书法作品,他还开玩笑说“写得比他好”。
有时候,干脆承认是自己写的,他觉得,这些人为生计所迫,情有可原。
而对于一些招摇无诚意者,他却是另一种态度。曾经有个空军高级将领的秘书,上门要求他写字。
启功认真地问:“我要是不写,你们不会派飞机来炸我吧?”秘书连忙说“哪里,哪里。”启功说:“那我就不写了”。
文革期间,一个红卫兵模仿他的书法写字,求他提点,他既往不咎分享,并且说:那时人都在演戏,现在唱完了,就过去了。
还是文革期间,那个时候物质多匮乏,有一天早上老鼠爬进屋子里来,他没有气急败坏,而是把所剩不多的长生果给老鼠分一点,并且说,我们都属鼠,别吃我的书和画就好。
在他九十岁时,有次住院,朋友去看他。当时他双目近乎失明,护士给他带氧气罩,他还不忘开玩笑说“不用戴,我不咬人,从来不咬人。”等大家笑过走了,老朋友问他感觉到底如何,启功悄悄说:“我现在浑身都疼”。
启功留给世人的感觉就是透彻通达,宽厚温润。他对荣辱生死都看得淡泊超脱,只愿留给世人大笑或者微笑印象。
如果去网上搜索他的照片,看到的都是和蔼可亲的样子。
启功是好玩的人,也是严谨的大学者,潇洒豁达的书画家,但其实他一生挺苦命。
电影里的一幕,让我始终不能忘怀,文革期间,被扣帽子,被罚打扫厕所,他拿着扫帚在地上画竹,暗示一生有气节。
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
期待所有人能看到这部电影。
平稳的叙事恰如舒缓的背景音乐轻柔地流淌,吟出一首朴实无华、沉郁苍劲的凡人诗篇。
作为诗中的主人公,启功在激荡的岁月里坚持操守,在怒涛滚滚的生活狂潮面前秉持尊严,这份闪耀在凡人身上的素朴以及对生命的敬重在岁月如诗的镜头语言下得到真切的呈现。
影片从动荡年代的时代背景入手,在那个砸烂一切、扫除一切的怒涛下,成为边缘人的启功艰难而不失尊严的活着,在毫无任何依托的生活现状下,唯有老妻宝琛的一路扶持,让启功在朝不保夕的日子里得以顽强的度过。这是相守一生的理解与宽容,它摒去了浮华,卸下了荣光,日子也就沉淀成了一抹清浅的吟唱,伴随着一路的足印,一对患难夫妻在对生活平淡地操持下诠释了相濡以沫的真谛。
这让人肃然起敬的真情在影片里未曾有任何浓墨重彩的渲染,它通过对日常事例平铺直叙的展示,以点带面的缀成启功与宝琛从相识到相守,从爱情到友情继而升华至亲情的那份朴素的挚爱情怀。启功与宝琛的相识少了浪漫的机缘,却将这份感情坚守一生,宝琛的包容在其中有着难能可贵的助力。在启功因为字写得不好被他人奚落时,宝琛的勉励如同一缕春风,拂去了围聚在启功心头的阴云。来自妻子的勉励是宝贵的,它成为启功艺术生涯里的益友与后盾,以无可取代的方式见证了启功的一生。这是爱情浇灌出的艺术之花,少了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却以包容和理解铸就了爱情的庄重。
若是缺少了沉重的生活经历,庄重的爱情难免根基浮浅,不堪摧打。启功的一生在平淡中蕴含曲折,在沉静的岁月里也少不了急遽而止的骤狂。启功先学画,后工书,曲折的艺术之路反而增强了启功的艺术自信,可这种自信在战火纷飞的时局里得到了严峻的考验。面对日寇的铁蹄,山河的破碎,启功与敬爱的师长陈垣等一批爱国人士坚定地留在辅仁继续执教,实现了艺术自信的同时也塑就了可贵的艺术人格。
启功的艺术人格之可贵,除了不屈从于侵略者的淫威,还体现在其远离宦海,不寄食于威权之门的气节。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欲委任启功为部里的一员科长,影片将这一情节结合启功少无宦情的心性,通过陈垣对宦海的剖析,一个在艺术人格上逐渐成熟的艺术家形象越发的清晰起来。
“学校发的是聘书,教师就是宾客。衙门发的是委任状,官吏则是僚属。”
陈垣的一席话,让启功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这个少无宦情之人,自小痴情于画画,经由陈垣的引进,启功在自己钟情的艺术世界里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归宿。这背后有师长的发现和提点,有妻子的耐心和包容,更有心怀善意之人的义举和相助。
刘雨辰,影片里的一个虚构人物。作为动荡年代里的一名“弄潮儿”,自身又喜爱书法艺术的他,在这一旁人看来与时代风潮相悖的爱好的驱使下,巧妙的对启功伸出了援助之手。
刘雨辰带着一群“小将”们来到启功家里,朗诵完语录后,以“封建主义的糟粕”为名封存了启功的书柜,却没有进一步的将那些书籍焚烧。几年后,刘雨辰执弟子礼上门向启功请教书法,他对自己当年的无知表示了深深地忏悔,启功以当年的人都是在演戏,大度地将此页隐去。
“演戏”一说作为艺术家的大度与影片开头的一段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影片开头,刘雨辰让启功抄写领袖诗词,却遭到个别“小将”的反对。理由是,启功虽然落实了政策,但仍然属于边缘人,由这么一种人来抄写领袖诗词是不合适的。在一个群魔乱舞的动荡年代,舞台上粉墨登场的角色里,有人通过演戏适应时代的潮流,有人则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这一切,则在尘埃甫落的一刻,在出自艺术家对昔日大度的一句“那时的人都在演戏”而轻轻扫入了记忆的旮旯。
启功的人格恰如他在劳动时,以扫帚作笔,蘸着清水在地面所画的劲竹,枝干虬劲、凛然不屈,淡泊淳朴、为人有节,任它东西南北风,我自坚持一生的操守,这是启功的个人品质,亦是值得珍视的文人风骨。
行云流水账。
1.丁导拍传记片无论主旋律还是文艺范一向都未失手过。2.短评里头“大师”字眼漫天飞,还有说本片格局小没拍出大师范儿之类的,都是迷信,我想本片好就好在更接近真实地表现了一个以教师为主业的凡人启功。他是个博学的通才,但算不得哪门学术领域的大师。3.中国电影居然出现1930s这种洋字幕,太不上心
在主旋律电影里真算不错的了~
敢拍文革,还是不错的,至少对启功这个鼎鼎大名的名字不再是那么冷冰冰的感觉了。
启功先生有一方古砚,上有铭文曰:“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坚净二字即是先生生平写照。电影取文革一段可谓敢为,纪念致敬意味大于艺术本身。
我也知道这电影拍得一般,但还是忍不住看得掉眼泪。我很想念我的师大。
整体而言 本片的完成度是相当高的 保守的叙事方式恰恰保守住了影片的观赏质量 导演有硬实力的功底在那撑着 无论故事编排 节奏控制 镜头运用都非常纯属 老练 一把老铁锤虽然沉闷但非常实用 马恩然在影片中气质无限接近启功 一个谦虚本分的国学大师的神态 影片不刻意煽情 却处处让人动情 着实的令人感动
除了文革元素与张绍刚的扮相令人悚然一惊,其余都乏善可陈。看到一半才发现启功的吹替,和《走向共和》里的李鸿章是一个人……
启功狮子座的 启功很萌的 别的人都没有启功萌
气傲皆因经历少,心平只为折磨多。
吐槽大会老吐槽张绍刚参演的启功上映时票房40万,于是乎我就专门看了一下,挺好的啊!中规中矩的人物传记片,真的看不明白中国电影市场,王宝强那种垃圾拍的不知道是什么的都有人去看还破七个亿,启功这样真的拍的很工整的电影才四十万票房,强行给四星!
不能忍的是少年启功是小叮当(是的,就是那个童星)演成弱智,中年启功竟然是张绍刚!是的,就是那个主持人!
启功先生的传记电影终于拍出来了,在平淡中叙述老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带来了温暖的感动。影片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剧情上基本将先生人生中重要的经历全部呈现了出来,特别表现了与爱人宝琛及老师陈垣之间的深厚情谊,马恩然老师及全部配角都是顶级演员,塑造人物十分深刻,对于文革内容的涉及也算有所突破
真是可惜了如此好的题材,还有我怎么记得她夫人一直在她身边呢?怎么过世那么早吗?这个片子根本没有必要戴上奇功的名号,很多年纪相仿的人的经历大多如此吧。导演、编剧真的一点功夫都不肯用的。
电影成片太样板了,流露的是大陆一贯的脸谱化的范式。纯为个人情怀,看到先生文革那段,只有潸然喟叹。启功先生他们应该就是中国最后的一批贵族了,在那个疯狂的时代被折磨成什么样子了哎。如今文化也真成了绝笔,又是历史的断裂,可笑郭沫若干的好事!对比师大,还是喜欢【辅仁】之名:“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正如启功师生谦谦君子,厚德载物。还好,海峡对岸万幸真的保留了下来。陈垣先生千古!
绍刚老师一定是因为坚持胖和戴小黑眼镜得到了这个角色
事实再次证明,90多分钟远远不足以支撑起这样一位大师的平生,更何况最后20多分钟愣是拍成了教师节宣传片。不是说从“师道”的角度来诠释启功不行,只是对于这样一个经历中国几十年跌宕的大师而言,格局实在小了。PS:启功的字真他妈漂亮!
中规中矩。从片子本身而言一般,启功先生加一颗星。有个细节好,文革后,启功老又在上课,课中,有几个学生吵闹着经过,老先生惊了一下,以为又来运动了。
“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还在身平。”坚净一生,高山仰止!
刚入学,你会看见无处不在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可能会烦,会腻,会嘲笑,会解构它。毕业的时候,你听见“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你会哭,会动容,会惊讶于四年里师大给你打上的烙印。这烙印,是用启体写成的。和它的书写者一样,它温润、平凡,但从来不俗。它会让你短暂的一生始终有所坚守,清醒,笃定。感谢老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