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这种东西,始终都会遇到和它有缘的观众。无论怎样,用过心的片子怎么都会去支持,如果说贾樟柯的《天注定》更粗暴一些展现人性,那么《一个勺子》更精致。 见面会上提问陈老师的问题“ 《一个勺子》是由一个傻子所引起的故事,而傻子、盲人、残疾这些都是这个社会上的弱势,歧视自古以来就有,您是怎样看待社会上对弱势群体歧视的?”陈老师回答“我们原本以为很傻很天真的成分是不好的,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把它抛弃了,当你意识到它有多重要的时候,就再也没办法找回来,有些东西我们自己也无力改变,我经常会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很渺小…”。 《一个勺子》用了一种很好玩的方式讲了一个心酸的、彪悍的故事。拉条子用拉皮条一样的方式生活着,滑稽又悲哀的展开自己和勺子的故事,整体更像一部黑色荒诞剧,把一对夫妻由捡到勺子到送走、被骗之间的俏皮故事演绎的悲壮又悲凉。拉条子的整个人生像极了法国作家莫泊桑《项链》笔下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玛蒂尔德因为一条项链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拉条子因为一个傻子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即使拉条子和玛蒂尔德是不一样的人物性格,玛蒂尔德因虚荣将人生走向悲哀,拉条子却因为人性本善走向痛苦边缘,两者皆因世俗人事活成了另一种样子。当拉条子的老婆金枝子埋怨好人没好报的社会寓意时,被拉条子打屁股的真实和演技实在惊艳,好一个“夫妻打配”,这样的情节深深的贴合着西北农村男人身上的粗鲁和真性情。所有的造型和语言习惯上都那么贴合自然,即便时不时方普混交,作为观众多少都会选择宽容,难为演员演好一个角色时还要深挖主人公身上的粗旷和流气。 这种同为西北人的情怀,让我想起民谣《西北偏北》 里“西北偏北,你的云彩满天飞,我的羊儿没了腿。” 影片一开始就是拉条子抱着自己的羊羔去看病,然后遇到摆脱不掉的勺子所展开的活不明白的人生。然后镜头一一记录着西北小县城上赶集的妇女、路边炒货店的老板娘、派出所的女警察、临走还要顺一把老板瓜籽儿的拉条子,所有的故事和人性善恶在镜头下娓娓道来。 如果非要把《一个勺子》《家在水草风茂的地方》《山河故人》这种片子归属独立电影或者文艺片,虽然排片和票房上总显尴尬,但这可能是我们的电影成长必经之路。每个国家都需要各种各样的片子来审视自己的国度人文和民众价值,我们的观众看不到想看的电影,就会有人来拍他们想看到的电影。中国有那么多导演,有那么多票房,并不是每个人都像那些只要票房不要口碑,搬起石头砸自己牌子,然后把电影作为圈钱工具的“聪明人”,总有那么一些人去做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记录,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拍下去就对了。 你会发现片中三哥这个角色安排的必要性,他的经典台词“生活,就是这样的”。当拉条子的老婆哭着说“好人做不得,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拉条子想破脑子还是不能理解一个傻子为什么被大家抢来抢去?所以他一遍遍的打了心结“羊还能炖了肉吃,傻子有啥用呢?” 当三哥教育的语气一次次说出生活就是这样的时候,他还不明白呐,于是他真的越来越活不明白了。然后在电影的结尾戴上当初他捡到真的勺子时勺子带的破帽子,活成傻子的样子,走在被一群被孩子围攻嬉戏的镜头里彷徨又懦弱,他的精神世界在人性的丑陋下彻底被瓦解。 物是人非,无疑这是最寓意的结尾处理方式。个人感情有点重,眼前早已出现了那些生活在底层里、活的很纯心的老实人,他们付出比常人多的努力却得不到该有公平和尊重,很多时候我在想其实人都是一样的,不过是穿着不一样的皮囊行走在世间,所以我会经常疑惑“为什么这个社会上有那么多歧视?”。那些美好和温馨难道不是更应该被那些纯心的好人拥有吗?可现实却这么尴尬,真讽刺...... 一句“谁把别人当傻子,谁就是最大的傻子” 容易让人反思自我。想了想走过的二十年和目前在身边的这帮傻崽子,他们总是人群里帮别人取快递的那一个,总是默默站在角落不说话的那一个,或者说总是吃亏的那一个,他们是这花花世界里的笨孩子,在人来人往的聪明人堆里他们往往咬着牙吞下每一次被善良所带来的受挫和讽刺,你要问他们收获了什么?他们可能什么也没得到,但他们的人生回忆起来那才叫坦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活人也是一辈子的事。 不是傻人有傻福,只是傻人更命苦。有力没心活着累,有心无力活着苦,有钱活的累,没钱活的苦,或许就像三哥说的“生活,就是这样”,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继续让自己变的更聪明,冷酷又冷默,于是这个时代好像真的再也没有傻子了。 看一看我们生活的周遭,有那么多底层,有那么多见不得阳光,理想和欲望拿着鞭子抽打着为了生存的人们,生活得继续,可人们依旧愿意拿着“好人做不得”的道德来绑架自己,然后自扫门前。 孩子的心都是脆弱的,我记得朴树有一首歌叫傻子才悲伤,可是真的傻子,才不会悲伤啊。 其实关于这部片子我也真不想一本正经从结构、叙事手法、摄影、灯光、置景、美术、剪辑这些条条框框来谈,撇开所有的学术视听语言,只是聊一聊我自己的心情,就像一篇日记,我问自己所以到底我们人类是聪明呢还是傻瓜呢,而我选择做聪明人呢还是傻瓜? 放下笔后,我骑了很久没骑过的单车,耳麦里放着郑钧的《风马》,一种运动后的发泄。穿过这个灯火辉煌的都市,骑向回家的路,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的事儿和单纯,那时候很简单,每天盼的就是放假和一根奶油冰棍,那时候没什么钱,但很快乐。这种感觉看完《一个勺子》后更为强烈,我想我不需要像拉条子一样找明白,可能有时候清醒才是错误的开始吧。 如今想想,那些在我们人生中撂过嘴子的、利用过我们的伪好人聪明人,祝你们努力变得更聪明,而我继续做我的傻子。做一个自信的傻子,这种自信可能来自很多人无法期冀的东西,比如天性和所受的教育,又或许来自我们一无所有,但无所求。就好像经历无数繁华场面,我们依旧喜欢光脚穿一双白球鞋的人。 你有你的平常心,总会有些充满希望的期待,和终将到来的明天。加油
农民拉条子(陈建斌 饰)在镇上遇到一个讨饭的傻子(金世佳 饰),傻子跟着他回了家。拉条子贴了寻人启示,不久有人认领了傻子。紧接着又有自称傻子的家人陆续出现,说拉条子把傻子卖了。 麻烦接踵而至,拉条子自知上当受骗却有口难言,他想不明白,好事怎么就成了坏事?他开始以一位农民最淳朴的办法想自证清白。而为了寻找傻子,他成了另一个到处缠着别人的傻子…… 影片根据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改编,陈建斌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 一个勺子完整剧情介绍 勺子,在新疆、甘肃普通话又有「傻子」之意。因此《一个勺子》讲述的是一个「傻子」的故事。然而除了一般定义上智能低幼的傻子,世间众人谁不曾傻!因执于善念忘记利害、无忌人心叵测的傻子我想也不少。 故事很好,说故事的也极棒:拉条子(陈建斌),金枝子(蒋勤勤)为了给进监狱的儿子办减刑被大头哥(王学兵?)骗了5万块钱,去镇上找大头哥未遂。然后对一个无名街友「勺子」施了一个包子,此人从此锲而不捨的跟在他后头。拉条子起初只是威吓他几句,后来烦了,採用暴力驱赶法,但这个不解人言的勺子依然无动于衷,只管继续跟着拉条子走,还跟他跟回家裡头去了。拉条子原先气愤的想驱走它,但后来看到天气极为寒冷,怕勺子冷死,一时动了善心,跟老婆商量后决定将拉条子带回家放在羊圈裡头过夜。数夜过去,拉条子一家反而跟这个勺子产生了若有似无的家庭情谊感情,勺子还管拉条子的老婆金枝子叫妈。这反倒让儿子因为犯罪入狱的这对夫妻俩产生了一种安慰。 好心的拉条子替勺子去向村长、警察奔走失利后,回家帮勺子剔髮淨身,还带他去照相馆照了个相,大街上贴上了失物(人)招领,也特地交代李大头帮忙留意。没多久的一个黑夜,李大头开了车载来一个来路不明的男子,此人声称自己是勺子的家人,便塞了钱给拉条子,答了谢便急着将勺子带走。夫妻俩还以为自己做了一件美事,但拉条子仍在为收了酬金感到良心不安,心想如果给他家人知道自己让勺子睡羊圈,哪还像话?隔了几天,一对蒙面男女跑来声称自己才是勺子的家人,要拉条子将人交出,语带恐吓,不断威胁如果事情没有个交代,肯定会将事情闹上法庭。在得知拉条子收了钱之后,还愤而指控他贩卖人口,边脸不红气不喘的将勺子当初收下的钱夺走。善事好事成了坏事傻事。。。。。 再说大头哥,他应该是骗了拉条子给儿子办减刑的钱,但是感觉他又没有坏的那么彻底,影片里几乎没有他的正面镜头,基本上都是开着车的一个侧脸,每每给拉条子讲上一堆大道理然后说:下车。 拉条子一直搞不明白,一个勺子,啥用都没有,为什么这么多人非要承认是勺子家人,他觉得大头哥见多识广,想让大头哥给他说道说道,最后可能是被拉条子烦的不行了,把钱又还给了他,拉条子不要,他俩从车里厮打着到雪地上,硬塞进了拉条子的领口,骂了一句勺子,走了。 最后拉条子穿着勺子留下的破大衣,戴上了那红色的破烂遮阳帽,走在回家的路上,曾经叫喊着打勺子的孩童们,这次用雪球打着拉条子,嘴里喊着:打勺子!打勺子!剧终。 一个勺子剧情讲解(剧情解析) 《一个勺子》讲的是什么?很多人表示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感觉好像有看没有懂,确实这样的想法并不是一个两个的,是很多人!为什么没看懂?其实就是在讲一些社会现实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用电影的方式去表达看不懂也是很正常一件事!这个社会到底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从这部电影其实就可以看出,一起看看最全面的剧情分析! 影片一出场,就出现了羊,羊代表善良,最后拉条子做梦杀了自己,杀了的是善良,因为周围的人不接受一个善良的人,那个善良的人,不管是三哥,还是村长,还是警察,村长是恶的代表,三哥,普通人的代表,警察是正义的代表,这三类价值观认为善良是个傻子,最后拉条子变成傻子,小孩打傻子,表现了导演替下一代思想价值观的担忧,说说电影本身,村长家的狗,瓜子点老板娘,三哥,繁闹街市背景下的佛音,重点还有拉条子的儿子,代表的是私人利益,导演用心良苦,一部奥斯卡品质的优秀作品,替导演点个赞。 一个勺子有点像是鲁迅寓言的故事来改编搬上大银幕,故事十分接地气,又深刻呈现人文思考价值,从失踪人口、诈骗集团的问题下手,更多时候想探讨当今世代价值观的扭曲。剧中的村长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李老三说:「现在谁不知道?说谁老实,说谁是好人,就是说他是个勺子。」正是对许多社会现象的无奈喂叹!类似的社会案件屡见不鲜。比方:现在一个人若在大陆被车给撞了,路人多半纷纷走避,媒体多半谴责路人冷漠。但殊不知这些人走避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同情心,而是因为太多时候,善心去搀扶的人常反被陷为肇事者,热心助人却无好报,反被恶徒敲诈一笔。就因为利用善心人同情心理的恶行多如牛毛,现今的中国人才会如此笃信「善人是勺子」这样一个本末倒置的价值观。 陈建斌饰演的拉条子“拾”回了一个傻子,如果真的是“拾”,那这片子就成雷锋同志宣传纪念片而彻底废了。不是他愿意,是傻子跟着他不走。作为一个老实人,没有办法,就只能自认倒霉养着这个傻子。影片前半段一直在铺垫,这个傻子被赶走又回来,而拉条子和妻子金枝子对傻子的感情正在渐渐发酵。他甚至帮傻子赶走那些欺负他的孩子。中间穿插拉条子去找大头哥要钱,顺带着说明拉条子的儿子进了监狱他到处求人奢求减刑的感情线索。所以,对于失去儿子的拉条子,傻子就像他的儿子,何况傻子管金枝子叫“妈”。现实主义作品,如果难以合乎情理,那就注定失败。好在《一个勺子》做得不错。 而自从“失物招领”发出去,整体叙事就走向了绝望的深渊。试问,哪个好人愿意一直养着一个傻子而不考虑帮他找回亲人呢?正是拉条子的好,让他的生活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大头哥领来的一个人自称傻子的兄弟,硬塞给拉条子一些钱就把傻子领走了。我没有怀疑大头哥在其中为虎作伥,毕竟他只是个在世上奔波的小人物。但一拨人来领,就有另一拨人来领,又一拨人来领。到头来,拉条子觉得是自己的错,赔进去钱,还赔进去了良心。这是这些冒领的人,拷问着我们的内心:这是拉条子的错么? 无疑,这是他的错,他错就错在把人想得太善良。有人告诉我,你总是不吝以最坏的恶意加诸他人之身。我承认,我是个邪恶的存在主义者,我始终坚信他人即地狱。而拉条子,他以最好的善意加诸他人之身,难道又有错么? 陈建斌借他老婆蒋勤勤饰演的金枝子之口说了这么一句话:你是好人,你老实,但是,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善良,却成了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最格格不入的罪恶。拉条子的生活完全被搅得一团糟,而他和妻子还在等待,等待那些冒领的人的归来。他想着以热忱的招待,来拖住他们,等到警察来分清个善恶忠奸。但他的等待,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带着人走了的,带着钱走了的,知道已经骗不到人也骗不到钱走了的,又怎会再给他一个答案呢? 他用尽了力气,只想弄明白一件事:一个傻子,在这世上有什么用?人,活在这个世上又有什么用? 家庭濒临破裂,老婆不让他进门,他就穿着傻子的衣服,睡在傻子曾经睡过的羊圈里。他做了一个梦:他走进羊圈,拍拍睡在羊圈里的傻子,却发现那是自己的面容。他才是那个傻子,一个真正的勺子,一个被他人愚弄被社会嘲笑被世界遗弃的老实人。他愤怒地拿刀攮着自己,也只能攮自己,因为他只是个普通的农民,他没有勇气攮这个社会,他甚至没有勇气对着世界怒吼一句:Fuck you。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不胜其烦的大头哥把钱还给了拉条子。拉条子戴上了傻子的残缺不堪的遮阳帽,白色的积雪,灰色的道路,黄色的土地,蓝色的天空,全部化成了鲜血一般的红色。迎面而来的是另一群孩子,把他当成傻子一般欺负他。“傻子“的嘲笑声此起彼伏,雪球砸在他的身上,散落,逐渐覆盖一整个画面。他已经不再是有力量反抗的拉条子了,他成了软弱又渺小的傻子。影片至此,戛然而止。
大头哥笑死我了。可怜片尾字幕都没他的名字。
戏疯子陈建斌携手美女老婆共同打开导演之路,还有王学兵的助阵,可谓是默契十足才能表达的如此完美
金馬展看到現在最有力、最喜歡的影片。故事荒謬而搞笑,卻層層剝開推向某些尖刻的現實、人生的殘忍。陳建斌第一次自編自導自演,功力非凡。以前小覷他了。推薦~
总体不错,原来一个勺子是指一个傻子,这个片名比较另类
当善良被欺压被讹诈,当善良被说成傻子;当奸诈被提倡被赞美,当奸诈被当成处世准则;善良的依旧善良着,同时也希望社会是善良的
“人好被人欺”、“谁把别人当傻子,谁就是最大的傻子” 黑色幽默贯穿全片,在荒诞和冰冷的西北土地上,爆发最原始的生命力。生活辛酸,一笑而过,“人生就是这样”。陈建斌、蒋勤勤演技狂飙,为公映版王学兵几乎没露正脸扼腕。亮点:后视镜里飘出来的“粉红的回忆”和“忐忑”、金世佳白花花的裸体…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点是,除了剧情声,好像没有画外音,没有非得利用配乐去渲染什么情绪的姿态值得广大中国导演学习。
怎么说呢,对这种编排的刻意的荒诞感,已经无感了。鬼使神差地,中国观众的电影观念已经不能同日而语,本片延续着上世纪的画风,一个大写的“我是学院里出来的”“解读我”~
同是学院派,中戏人和北电人拍片风格区分大。前者注重舞台形式感,后者注重镜头整体感。前者是显,角色注重起范,视野广。后者是隐,角色与镜头融为一体,小格局尤甚。本片略显造作,好人在魔幻乡村,陷入暧昧的道德困境,直指人性诡谲。鬼畜风入梦,结尾红帽子当半滤镜,仅有的惊喜。
從舞台上視角到最後被小孩丟東西的傻子POV。臉譜角色與實景,非寫實性與寫實性的結合。以導演處女作來說不壞,表演都不錯,但「好人無好報、傻人無傻福」的寓言式主題太簡單,戲劇資源也太薄弱,剪到一小時左右應該挺好。表述方式的冗贅與直白,雖不乏應運而生的荒謬,卻不見得是好招。
两段语录: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骗子和傻子。观众绝非傻子,因为大家都在拼命地活着。被傻子缠着的拉条子,拉条子缠住了大头哥……围绕“到底谁是勺子”的台词,太啰嗦了点。它没有让我想起那些中国演员转行拍摄的片子,而是想到了粗糙、凋敝又荒诞的独立影像。
作為一部處女作,我認為非常精緻。對白具寓意。劇中人物看似巧,卻都傻。互相拖累,相互糾纏。乍看之下真正的傻子反而是得利最多之人。有點黑色寓言的小品,說不定會是本屆金馬獎黑馬
怎么说呢,一看就知道是中戏的人拍的电影。
庆幸可以看到这部电影 夫妻档的演技飚的很开心 作为电影处女作绝对满分好评
生命充满凶险,那些执拗善良的人们,他们没有更深的算计,而人心是一匹疯狂的烈马,怎么会是这一波傻气的乡下人能驾驭的呢?电影真实又残酷,好人没好报, 幽默与讽刺并存的大戏,这个社会从来不会按照德行的高下分配利益,“好人”才是大众眼里真正的“勺子。
从失物招领到寻人启事,一部寓言性的荒诞小品。重复场景多次出现,神曲运用效果十足。但变成“勺子”后的自我疑问部分,台词还是过于直白。王学兵的角色眼前一亮,期待能早日上映!
通过喜剧的表现手法来衬托出悲剧,作为初为导演的陈建斌,显然这是给观众的一个惊喜。勺子,就是傻子。此片的傻子难道就仅指金世佳所饰演的傻子吗?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是傻子吧。一个勺子=一群傻子。很不错的电影。
骗子太多,勺子不够用。人心之险恶,细思极恐。
千百年过去了,在中国依然是“好人无用论”,究竟谁是那个勺子呢?王学兵被剪得只剩背影反而有加分,村姑我愣没认出是蒋勤勤。中国应该有更多这样的方言电影~~~
从一开始知道这个题材,就觉得有意思。陈建斌的导演处女作拍的是一个很乡土,带着黑色幽默与讽刺的寓言故事。傻子与骗子,有了骗子也才有了傻子,其中的讽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了。作为处女作导演,无论选材和形式都不错,虽然有些细节会刻意。但仍是个不同的院线片。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