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初,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了首映式,谢忠侯给蒋经国打电话:我刚才看了大陆在香港上映的一个抗战影片,讲的是国军抗战打胜仗的,名叫《血战台儿庄》,里面出现了你父亲的形象,跟他们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这次形象是正面的。《血战台儿庄》是大陆拍摄的第一部反映国民党军正面抗战题材的影片,因而此次电影局审片会的规格也是比较高的,各部门的领导都来了。本来导演杨光远还有些担心,但是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审片会上,大家对这部影片的反应出乎意料的好,而且没有提出任何删改意见。一位领导在看完影片后,紧紧握住杨光远的手说:“谢谢你拍了这部好影片。”审片会后,《血战台儿庄》在全国上映,并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都被片中那壮烈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影片在上海放映时,甚至还出现了观众集体为这些勇士致敬、默哀的动人一幕。1985年夏末,李宗仁的儿子李幼邻在美国得知大陆正在拍摄台儿庄战役的消息后,心情很是激动,立即赶回祖国先睹为快。一下飞机,李幼邻就对前来机场迎接的陈敦德说:“我先不去宾馆,你现在就带我去看《血战台儿庄》。”当时影片尚在后期制作中,陈敦德有些为难地说:“电影正在最后制作之中,音乐还没有最后合成呢。”李幼邻急切地说:“没关系,我就是想马上看到。”陈敦德请示国家电影局后,为李幼邻放映了没有音乐剪辑合成的《血战台儿庄》。李幼邻看了不到十分钟,眼泪就流了下来。《血战台儿庄》继在大陆上映后,又于1986年4月在香港举行了首映式,同样受到了观众的欢迎,票房收入进入前三名。香港报纸评论说,《血战台儿庄》表现出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讴歌了民族魂。谢忠侯看完影片后,当即给蒋经国打电话汇报,说蒋介石在电影中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的。谢忠侯所说的正面形象,其中就包括蒋介石主持王铭章追悼会的情节。王铭章师长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为其主持追悼会。当时,日本战机飞来扫射轰炸。面对危险,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神态镇定自若。这场戏实际上也是根据历史档案拍摄的。蒋经国听后立即在电话里对谢忠侯说:“给我找一个拷贝来看看!”蒋经国既有此要求,谢忠侯便马上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负责人告知此事。新华社香港分社负责人立即就此事向上级作了汇报。上级批示:可以将此影片传至台湾。1987年7月,正值卢沟桥事变爆发50周年,全国各地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广西电影制片厂复制了一盘《血战台儿庄》电影拷贝,并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转交给台湾方面。蒋经国收到影片拷贝后,立即组织了国民党中常委全体人员观看。看完影片后,蒋经国若有所思地对大家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才是。”宋美龄对这部影片也十分关注,接连看了两遍。不久,蒋经国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这也是海峡两岸隔离多年后,台湾首次开放在台人员回大陆探亲,两岸坚冰开始悄然融化。蒋经国、宋美龄看过影片后,《血战台儿庄》在台湾上映,并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报刊纷纷载文,对这部影片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些在台的国民党军将领也称赞说:“共产党有这样的胸怀来拍摄台儿庄大战,真是了不起!”对于那些在台儿庄战役中浴血杀敌的将士的亲人们来说,影片《血战台儿庄》对他们心灵的抚慰和震撼也是一言难尽。看过《血战台儿庄》的人,对影片的结尾一定印象深刻。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三次响起,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残破的城墙一隅:城头,水边,日军丢弃的坦克旁,成百上千具尸体铺成一条血路,中国军队的灰色军装和侵华日军的黄色军装几乎斑驳难辨;余火还在燃烧,浓烟还在弥漫,一面残缺不全的军旗,飘扬在城墙的最高点。伴随着这些镜头的,还有李宗仁向上级汇报台儿庄战绩的旁白以及发电报的声音。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国民党军将领郑洞国、郑庭笈、覃异之等人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曾给予指导。据杨光远介绍,他去采访郑洞国时,郑洞国一开始不愿接受采访,说你们一拍国民党就是歪戴帽,斜眼,都是反面角色。杨光远推心置腹地对他说:“我是直面历史的,是实事求是的,你放心,我不会歪曲这段历史的。”郑洞国这才放下心来,将自己所知道的台儿庄战役经过,原原本本地讲给杨光远听。杨光远还找了台儿庄战役时守卫枣庄地区的原国民党军第九十三军军长李仙洲,两人谈了三个多小时。杨光远离开时,李仙洲还将他送到大门口,并且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当年守卫台儿庄的师长池峰城的妻子和儿子见到杨光远时激动得几乎要给他下跪,哽咽着说:“池峰城在这部影片中,他被刻画成英雄,我们真是没想到!”杨光远见状也是感慨不已,他说:“我只是个导演,影片能够拍摄并公映,完全来自于客观对待历史的决心,来自于祖国大陆对海峡对岸的感情。”——————————A:无限唏嘘。期待再有充满大智慧的人出现!B:其实全片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川军王铭章军长为保卫藤县壮烈殉国的那一段。C:台儿庄战役中,王铭章率3000川军死守藤县,无一生还。“十万火急。徐州李长官,并转蒋委员长,目前,日军已攻破藤县城防,我方援军至今杳无音讯,职部王铭章及全师官兵决心以死报效国家,以遂成仁之志。谨此急电。民国二十七年三月十七日下午,下午三时。”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宣布“解严”。从此,台湾“军宣片”退出历史舞台。
同年,对岸推出了一部主旋律影片《血战台儿庄》。此片的问世充满波折且意义非凡。
1965年,李宗仁从海外归来,周公亲自到机场迎接,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
宴会上,有一桌嘉宾是电影界人士。敬酒时,周公对著名导演、时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成荫说:“成荫同志,你拍过《西安事变》,今天李先生从海外回来,我看他有两件事今后可以拍电影。一是1938年李先生指挥国民党杂牌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一个就是今天李先生归根。”
遗憾的是,成荫1984年辞世。
李宗仁也早于1969年逝世。
PS:1966年,李宗仁原配过世后,他续弦娶了护士胡友松。胡友松是胡蝶的私生女(有传闻说生父是戴笠),命运颠沛。真是造化弄人呀。
1985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陈敦德开始打磨剧本《血战台儿庄》,前后修改17次才定稿开拍。
李宗仁的儿子李幼邻在美国获悉后,马上赶回探视。刚一落地,他就对接机的陈敦德说:“先不去宾馆,你现在就带我去看《血战台儿庄》。”
征得国家电影局领导的同意后,李幼邻在陈敦德的陪同下观看了《血战台儿庄》的“台词双片”(即没有音乐剪辑合成的样片)。
看了不到10分钟,李幼邻眼泪直流。
1986年4月,《血战台儿庄》在香港首映。台湾“中央社”驻港负责人谢忠侯当晚给蒋经国打电话说:香港上映了一部抗战影片,讲的是国军抗战打胜仗的,名叫《血战台儿庄》,里面出现了令尊的形象,这次是正面的。
蒋经国很是震惊。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谢忠侯拿到了一盘录影带,飞回台北。宋美龄、蒋经国及国民党中常委的全体人员一起观看。
看完后,小蒋流泪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
1987年,台湾开放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随即,国务院出台了支持台商在大陆设厂的政策,遥相呼应。
台商纷纷来大陆投资建厂,其中有一个人叫郭台铭。31年后,已成台湾首富的他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
历史呀,真是难料。
拍摄于1987年的电影《血战台儿庄》是非常忠于历史事实的一部战争片佳作,该片还邀请了当时还在世的经历了该场战役的国军将领郑洞国等担任顾问,所以相当还原历史。本文指出一些历史背景和细节,希望有助于观众更好理解这部佳作以及那段异常精彩的历史。
李宗仁、白崇禧合称“李白”,是新桂系军阀的领头人之一。李白以广西为根据地,发展了“御兵于民、御将于学”的策略,在广西发展教育、奖励农商,将广西发展成了当时民国的模范省。(所以本片由广西电影制品厂拍摄)在北伐之后的中原大战,桂系和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阎锡山领导的晋绥军三家联合和蒋介石争夺国民政府的控制权,最后败于蒋介石,在冯玉祥下野,阎锡山躲到大连的的情况下,李白带领桂系剩余3万精兵在其根据地广西摆出和蒋的中央军决死一站的架势,最后在社会贤达的调解下,二派和解,李白加入国民政府,所以在剧中一开始,李白在国民政府虽然分别居于要职,但是和蒋以及黄埔系将领汤恩伯等貌合神离。李白二人在李宗仁担任代总统之前一直亲密无间,所以白崇禧在剧中看到李宗仁一直非常热情,笑容可掬。
张自忠,西北军著名将领,山东大汉参军时因为身材魁梧,浓眉大眼,被冯玉祥一眼看中(片中的特型演员也是非常符合本人),后来张将军表现也不负冯玉祥所望,在西北军逐级高升。在七七事变中,张自忠担任29军第38师师长兼天津市长,隶属于另一位西北军将领宋哲元。经过卢沟桥抗战后,宋哲元被日军蒙蔽转而与日军谈判,最后被叛徒掣肘北京失守。宗哲元和张自忠潜回南京,被全国媒体人民口诛笔伐。所以在片中,李宗仁力主启用张自忠。张自忠后来在抗战中也是誓死杀敌,每战必冲锋在前,后来在枣宜会战中以集团军司令之高阶牺牲在一线,成为我军二战中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领。
西北军是冯玉祥培养起来的军阀派系,西北军以江湖气统帅部队,讲究辈分,注重体罚,重视白刃战。听听冯玉祥和其手下将领的称号“十三太保”充满了江湖气,冯玉祥的十三太保分别是孙良诚、孙连仲、佟麟阁、刘汝明、韩复榘、石友三、张维玺、过之纲、闻承烈、程希贤、葛金章、赵席聘、韩多峰。所以西北军的“大刀队”成为抗战初期令鬼子胆寒的利器,日军还一本正经研究过给士兵配备脖子上的铁箍防止被大刀斩首。在台儿庄后期,西北军经常利用日军不善夜战、夜晚重火力无法展开的情况,组织敢死队夜袭日军。敢死队有时连抢都不携带,只带大刀和手榴弹,取得了意外的好效果。在片中看到,国军白刃战时基本使用的都是大刀。
韩复渠也是出自于西北军派系,是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其粗通文墨,并不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大老粗。后来有许多把山东上一代奉系军阀张宗昌的事迹嫁接在他身上了。韩复渠担任高级指挥官后在中原大战会议上提出和冯玉祥不同的意见,被冯玉祥当场体罚并命令其在军帐外罚跪,让其开始和冯玉祥分裂。后来和变色龙石友三一起归顺了蒋介石。在韩复榘投蒋后不到几个月,韩复榘发现蒋原来承诺的财政支持几乎是一纸空文,韩复榘就有了反蒋的预谋。韩复榘任山东省主席时,在七七事变前一边和日军暗通款曲,一边又反对蒋介石中央政府势力进入山东。但韩复渠和张作霖采取一样的方式,口头上全部答应日军的条件,后来一样都不执行。所以才出现片中的中日交战后,日军代表还来与其谈判。
韩复渠后来为了保存实力,丢弃黄河防线、济南、泰安。当时其正好隶属于第五战区,归李宗仁指挥。韩复渠行为打乱了李宗仁的全部部署,使得李宗仁气愤之极。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时召集韩复渠开会。韩复渠好死不死还询问李宗仁自己该不该去参加。李宗仁于是忽悠他“你去认个错,不就没事了”。后来韩复渠还在会上指责蒋介石“丢失南京是谁的责任”,最后被枪决。
4.孙连仲和和老将庞炳勋
这二位也都曾属于西北军的系统。在日军进攻娘子关战役中,日军占领了娘子关旧城,孙连仲率第二十七师赶赴前线,他严令部下沉着作战,相机歼敌,把战局稳定了下来。但后来在日军优势火力轰击下伤亡惨重。台儿庄战役后,孙连仲参加了徐州大撤退,和第五战区撤退到湖北河南一带与日军拉锯。
老将庞炳勋也属于民国一位不倒翁,其统兵也颇有水平。在台儿庄会战中,其率部守住临沂,顽强阻击住坂垣师团,使得坂垣师团不能和西路的矶谷师团实现数路并进的效果,孤军深入从而被围歼在台儿庄。战后,庞炳勋的第三军团从1.2万人减员到1千多人,减员如此之大,竟然还顽强守住了临沂。庞炳勋在解放战争后在台湾穷困潦倒,和孙连仲在台湾合开饭店为生,传为一时趣闻。
王铭章在清末保路运动时就投入革命,后来一直在川军服役。“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二十年内战之罪愆了!”这句台词是其在台儿庄战役中的原话。王铭章下定了决心,昭告全城官兵, “决心死守滕城,我和大家一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他还命令将南北城门堵死,东西城门暂留交通道路,也随时准备封闭。师部和直属部队也由西关移进城内,后来藤县被日军四面包围,其实王铭章将军是亲临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作战,不幸身中数弹,当场牺牲。而不是片中的自杀殉国。
四川本为天府之国,地理相对封闭,如果齐心协力经营四川可以大有所图。但是北洋军阀时期开始,地方军阀刘湘、刘文辉、邓锡侯、杨辉互相攻伐,争夺四川统治权,荼毒川中20余年,所以有了王铭章将军的那句“内战二十余年”台词。经过反复争夺,刘文辉退守西康。刘湘占领成都。杨辉分占重庆、万县。在七七事变后,川军摒弃前嫌,一致抗日,所以才有了川军出川抗日的事迹。在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建都重庆,四川成了抗日大本营,为抗日出力颇多。有兴趣的可以前往成都的“建川博物馆”观看“川军抗日馆”,里面有详实的介绍。2009年,是滕县保卫战71周年,王铭章的子孙以及儿媳一行14人来到大邑县建川博物馆,代表王铭章98岁高龄的遗孀叶亚华向博物馆捐赠了7块刚从台湾带回来的词匾,其中3块有蒋介石的亲笔题词,分别书写“民族光荣”、“死重泰山”、“烈比睢阳”。
写了2000多字了,本期为《血战台儿庄》电影中诸多易被忽略的历史细节(上),如果观众反响热烈,本文将更新历史细节(下),将重点介绍台儿庄会战的战斗细节、敌我情况、武器装备。谢谢大家。
中国牛逼战争片之一
《八佰》受阻的时候,重温意义不一般的《血战台儿庄》
现在看有多处情节是用很刻意的方式展现,好在感情是真挚的。当时国家是那样的困顿,还有不放一枪就弃城的让人失望的军队,大多国人还是在努力,现在有些青年碰见一点难,就以对国家失望的借口或出国或谩骂,还好意思以进步青年自居?
数度流泪,抗战真的不容易,虽然通过史料知道国军当年的英勇和壮烈,但观影过程中还是被震撼了。八十年代的片子放到现在依旧是抗战影视剧作品中的巅峰之作。现在有了技术,有了资金,为什么拍不出当年那么优秀的电影呢?老兵示范炸坦克的片段,儿时有些印象。
这么好的片还有人给打一星的,我看你被什么敦刻尔克之类的垃圾东西喂屎喂太多了
就想知道王铭章将军率部殉国,在得知援兵不济时,心中作何感想?孙连仲在面临部队拼光,孤立无援时,心里作何感想?这些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马革裹尸,可后方那些蝇营狗苟的小丑却忙着钻营,到底值不值
台儿庄战役是整个徐州会战的一部分,也是被国内历史教材宣传的最多的抗战战斗。战役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桂系李宗仁指挥,中央军,桂系,川军,西北军都参加了战斗,可以说是“杂牌军”的胜利。电影罕见的正面描写了国民党将领,也相对客观的评价了国民党军队的功绩。虽然人物还是有一些脸谱化,对人物性格刻画较少,但是也算是为了宣传需要。战斗场景比较逼真,士兵和将军的精神状态的确像是那个时代的人。现在的电影就差远了,一个个的都干干净净,体格强壮,表情坚毅。川军王铭章师长殉国,地方派系部队不计损失,出工出力,才有了这次战役的成功。只是这种情景在后来的几年里变得比较少了,国民政府内部也没能真正团结起来抵御外侮。我们真正要记住的是那些死去的士兵与百姓,他们很多人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最后,向曾经为民族独立而牺牲的他们致敬!
但愿朝阳常照我土,勿忘烈士鲜血满地。
日军作战记录:"敌人为第27师第80旅,检讨从昨日以来之战斗,不愧为蒋委员长所信任之部队,决死奋战,据壕死守,士兵全部均抵抗至最后。视其七十九个战壕,尸体垒垒,令人感叹。透过传译劝告投降,无一人接受。由此可见所谓尸山血海坚守至最后一兵一卒,并非日军所独有之事……“
这部电影可以看成是几年后大决战模式的一种试验,但是更多的,这部电影还架起了两岸思想上沟通的桥梁。
上个世纪国内唯一拿得出手的战争片。
这部电影拍的还意外的中立,委员长空袭时面不改色打嘴炮的正面形象也是蛮神奇的。国军浴血奋战打残了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和矶谷廉介的第十师团,这俩都是战斗力不亚于英苏的精锐师团,另外日本指挥官矶谷廉介的演员不是王司徒嘛………以前都没发现
四星半;主力部队包夹的场面再多拍十分钟最好,不然略显头重脚轻;影片完成度非常高;没矮化蒋介石,没贬低日军,非常客观,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抗日电影
一寸山河一寸血,青天白日满地红
很好看啊,大量战争细节,非常克制的煽情,没有主旋律逼逼。觉得特别好。
诚意,所以能在几毛钱一张门票的时代斩获2.7亿票房
这是我看得第一部描写正面战场的电影,彻底改变了我的近代史观。
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此片能够客观正面描写国军将士浴血抗日的史诗!它用血与泪猛扇现代抗日神剧一耳光:战争不是儿戏!本片音乐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
这部电影和《大决战》一样是好片,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影厂拍摄的一系列的战争片中的经典。排第一的那个短评说:“上个世纪国内唯一拿得出手的战争片”,这是典型的带着立场看问题。
蒋委员长不惧日机仍然坚持讲话和最后的血肉长城都是经典镜头,尤其是前者,更是大陆电影首次让蒋以较正面形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