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简介】:
1924年的《贪婪》是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导演最负盛名的作品,改编自自然主义小说《麦克提格》,原时长九个多小时,最后上映时被米高梅删减到一百四十分钟以至于这部导演并不认可(这是电影史最大的惨案之一),即使是这部残缺的影片依然多次被评选为电影诞生以来最伟大的影片之一。
【剧情简介】:
故事主要描写麦克.蒂格一位善良的牙医,与马库斯.斯科勒的表妹结了婚,这对好友却因五千美元彩券而反目成仇,麦克.蒂格失业之后在酗酒和贫穷的影响下下逐渐变得粗暴和残忍,最终成了一个逃犯,昔日好友斯科勒一路追寻他的足迹,最后两人在死亡谷进行殊死决斗。。
【影片拍摄】:
《贪婪》是当时唯一不使用摄影棚的影片,开头的金矿为了拍摄专门重开,施特罗海姆完全按照原作者描绘的样子布置房间,在摄影时只使用很少的几只灯光,充分利用透窗而入的阳光,获得了极佳的摄影效果。为了使演员进入角色,要求演员住在这所房子里(这一举动得到制片厂的赞同,因为这是公司省下了不少旅馆费用)。
施特罗海姆坚持到加利福尼亚真正的死谷,那是1923年,没有道路没有旅馆,华氏高温120度,摄影机必须用冰毛巾来降温,有些成员造了反,其他人怨声载道,施特罗海姆和自己的手枪睡在一起,当他的两位演员在拍摄死亡挣扎那场戏的时候,他尖叫道:“打啊,打啊,去恨你的对手,就像你们恨我一样。”
【导演自述】:
当我开始制作《贪婪》是,高德温公司的口号是“作者和剧本决定一切”,我获得了绝对权利,把影片拍成作家所希望的样子。然而,在我剪辑这部影片时,高德温公司变成了米高梅公司,欧文萨尔堡担任新的总经理,他们的口号变成了“制片人决定一切”,我很快意识到,由于萨尔堡和我在环球公司经常闹矛盾,这一变化预示着对我不利。萨尔堡和米高梅的首脑路易斯B.梅耶根本不理会作者和我,以及过去的高德温公司的要求。事实上,梅耶竭力想让我明白,我不过是一个很大的裤子工厂中的一名雇员(附带提一下,这还是祖孙三代都能穿的裤子)。
米高梅把它交给了一个剪辑师,一个一星期挣三十美元的人,他脑中空空,只知逢迎,他毁了我两年来的全部工作。而我这两年期间,典押了我的房屋,我的汽车,我的人寿保险单以维持工作,因为我既没有从剧本写作也没有从影片剪辑中得到一分钱,事实上,我所得到的只是一把固定的钱,假如我制作《贪婪》仅用两星期而不是九个月,也仍然是这么些钱。
在米高梅肯用十四本长的胶片制作庸俗的喜剧片和无聊的闹剧片时,我的影片,一部严肃作品却被剪到九本,最多十本,剩下的胶片全被付之一炬,为的是从中提出值四十三美分的银粒。
多年后,当斯特劳亨在巴黎看到这个残缺不全的版本时,他失声啜泣地说:“对我来讲,就像看到了一副残缺不全的尸体。在小小的棺材里,只看到里面布满着尘埃,闻到一股恐怖的味道,找到的只是,这里一块小小的脊椎,那里一块破碎的胛骨。”
【评价】:
《贪婪》是一部描写主角麦克.蒂格悲剧性命运的个人史诗,作者还原了美国新城市里粗糙的工人阶级生活,极为细致的刻画了一个温单纯的灵魂在家庭遗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变成一个暴徒的过程,不论是影片自然主义的美学还是拍摄手法上都是电影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
【当时放映】:
原版电影长度超过九个小时,只有十二个人看过(放映时没有午餐时间或其他休息时间,施特罗海姆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地坐在那里,作为其他人的榜样),两位知名作家经常撰文谈论给他们留下的强烈印象。
为了防止影片被破坏,施特罗海姆亲自参加剪辑,他打算将电影分为上下两部,但米高梅毫不理会,转手就交给另外一个剪辑师,剪到所谓的商业片长度。
影片的票房价值是非常失败的,因为除了被剪得支离破碎的情节外,米高梅公司也不肯为它做广告。
现在的四小时版本是由修复专家里克施密特林根据记录拍摄过程的静态照片,和长达三百多页原始剧本完成的。
最喜欢的默片,4小时版本虽然很多是剧照:但这些构图精美的剧照也彰显出这部影片的伟大……10小时的原片,斯特罗亨比威尔斯更加疯狂
现在来看这样的电影,真是让人提不起兴致,虽然它在国际上有那么多盛誉。默片本身就够烦闷了,还有许多的静态图片,只有黄金才使用了色彩勾画。片中人物对于金钱的计较、吝啬、贪婪都让人寒了一把,最寒的还是200多分钟只有配乐的电影。我不是艺术家,没法享受这道盛宴。
2009.02.22@artcinema 洪尚秀講解
对《碧血金沙》以及以后的众多电影有深远影响...
泣血之作,外景均为实拍,九小时的原版惨遭剪刀手,超过三分之二遭删减,幸而删减集中在支线和冗长角色介绍,主线基本保留。这版1999年四小时的“重建版”运用大量现场拍摄的静止照片,为缝补剧情提供较为完整的信息,但究其与原作的契合度而言,终有遗憾;或许读原作《麦克蒂格》可更好理解“导演剪辑版”。镜头语言丰富,印象深的几点:1、牙齿、鲜血和鸟上色为金色,此三样是贯穿全片的主线索——牙医工作丢失后的急转直下;无可规避的死亡;从救鸟的善良到婚后笼中鸟的互为困兽(男二离开时猫觊觎鸟的眼神,所指代的隐喻),最终放飞鸟自由。2、手风琴的轮回;3、婚礼时窗外的葬礼队伍暗喻不幸(景深镜头用得好);4、另两条截然不同走向的支线之并置;5、心灵受到金钱腐蚀的失序;6、群像的性格差异及演绎丝丝入扣,得益于导演全才。
35mm 120分钟版本 这版观感挺简洁流畅的,可能是影史最早的“反西部片”?
4小时版,没想到近一半的内容都是剧照拼接= =试着构想了下去掉剧照部分的内容,只能说会没有厚度但不能说故事不完整(毕竟结尾最精彩的段落还是保留了)比较好奇老夫妇支线全彩是否也是导演本意,如果是的话这部在色彩运用上真是绝了(当然现在也很绝,柠檬黄爱好者尤其狂喜)
USA: 239 min(1999 restored version)
影史著名残缺片。莫名的爱情突然得象急速冲来的火车一样震撼压抑。贪欲下渺小的心灵一如笼中小鸟。
这么长的默片还有这么多幻灯片,若非表现能力强,必然是很难看完,事实上这种对人性的解剖是非常细腻的
“人们现在所看到的《贪婪》不过是原版的20%,原版的伟大,可想而知。多年以来,一直传说9个多小时的原版《贪婪》并未被销毁,而是藏在米高梅公司某个秘密角落。但愿这是真的。”——但愿这不是真的~
这个四小时的修复版本中含有大量的静照摄影和剪辑,和最初的那个导演原文版本在文段和语法结构上已经有很大区别了
据说这原版时长有10个小时,全世界完整看过的人不超过12个。
看的四小时修复还原版,为最大限度恢复最初的9个半小时版本,修复人员把能找到的所有剧照或者残损胶片做成静帧,配上导演最初构想的笔记,愣是延长了一倍时长。快刷崩溃了,快进键大呼过瘾,20年代的默片大多仍然是小说的结构思维,字幕版加戏剧画面的形式。
239分钟的默片,片头说的比较清楚,这个版本是在140分钟上映版的基础上补足画面呈现出最初九个半小时版本所体现的剧情。
人们对金子只有两个态度,或者说二者兼有:在欲求不得中疯狂、在既得恐失中惊疑。或者说还有第三种态度:所渴望的比金子更崇高,比如初吻、第一次野餐、手风琴和浓思密想。可惜是残片,感觉很平庸,若是原作能流传至今应该会更伟大
7。胶片缺失的太多,大量的幻灯片4小时看的有点累
8,残片界的天皇巨星,贪婪的不完整可以说是影史最美丽也最让人痛心的遗憾,当一个电影所存的拷贝底片连一部完整电影都拼不起来的时候,我真的特别理解施特罗海姆的无奈和痛苦,可惜影片的恢弘只能靠有限的剧照来想象,早期电影的悲惨命运啊,令人嗟叹。
9.7/10。①原版(10小时)永远遗失的杰作。看的140分钟的版本,也是该片被包括视与听在内的各大榜单评为“史上最佳电影之一”的版本。故事是两男一女因一张五千美元彩票引发的血案,男主的友情与夫妻情因这张彩票破裂。②视听上最大的亮点有:创新性的用色(金牙,金子);实景拍摄(让影片充满真实质感),尤其是结尾的死亡山谷的整个片段;深焦镜头。这三者中除了对后世影响不大的用色,剩下的实景拍摄和深焦都非该片开发(如《诺斯费拉图》是实景拍摄,《吸血鬼》有深焦)。不过它是实景拍摄的第一个教科书电影(其它电影相比它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也是第一个通过深焦镜头中前后景不同的叙事层来达到反衬效果(如结婚那段窗外的葬礼)的电影。除此之外还有些有趣的片段,如猫与笼中鸟比喻男主与女主,可惜不算蒙太奇。
人工着色啊(金子用金色表示),惊艳了。通过本片,更深刻的理解为什么电影在其早期成为“活动照相”了。难道那时间的英语和现在有些不一样?默片的音乐总是很带劲,如同交响乐。是金钱摧毁了一切吗?不是,是人性的贪婪!当他们举行婚礼时,窗外一行送葬的队伍驶过,预示着两人婚姻的必然悲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