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本期影啪《黑潮》,推荐人代表,举办时间2022/6/4 - 6/12,共有4名永无岛成员参加。圆桌回顾讨论于6/12 20:00 - 21:00进行。
AE: 我挺喜欢这部的,给我一种节奏很有力的感觉,想起阅读马雅可夫斯基和聂鲁达的政治诗时的感觉。
代表: 我觉得挺好。他电影里的社会议题,还有爵士乐、灵歌,我都很喜欢。
Anni: 我觉得有些段落还可以,但整体看来并不怎么样。导演能力没什么问题,但只是满足了作为一个流畅的电影最低限度的标准。结尾也有点多余。高潮的暗杀拍得还不错,别的没有太多可以说的。
代表: 我觉得他那些拍摄的方式像漫画一样,看似很玩世不恭,但都挺严肃的。
Anni: 确实有点像漫画吧,但感觉并没有平衡得特别好,入狱前比较有趣一些。总体来说我还是觉得他算是个有意思的导演,准备再看一下《为所应为》《黑色党徒》什么的。
代表: 《为所应为》应该是把漫画感发挥最完整的。
吴洛斌: 代表能说说斯派克·李的社会议题么?他如何呈现?我好些朋友说他表达激进。
代表: 我不懂他的议题啊,我不是美国人,不了解黑人历史。其实我比较好奇他加入的那些爵士啊,灵魂乐啊全是黑人音乐,跟他拍的这部电影是否有意识形态的因素。
虽然早在奴隶贸易时代就有西非黑人穆斯林被掳入北美的记录,但作为失去基本人身自由的奴隶,谈不上保持自身的宗教信仰。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移民潮中,伊斯兰教才真正进入美国。亚历山大·韦伯的宣教活动和来自印度的艾哈迈迪亚派穆斯林让美国黑人开始对伊斯兰教有所了解。与此同时,杜波依斯、布莱登、加维等思想家掀起黑人民族主义思潮,黑人族群越来越强烈地表达出对于种族歧视的厌恶,以及对于属于黑人的独特身份认同的极度期盼。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经过黑人领袖加工的伊斯兰教满足了部分黑人、尤其是底层黑人的诉求,美国黑人伊斯兰运动伴随着黑人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美国黑人伊斯兰运动的兴衰变化直接反映在黑人穆斯林团体的发展状况上,尽管20世纪黑人穆斯林团体众多,但基本是按照摩尔人科学圣殿——伊斯兰民族——西方伊斯兰团与伊斯兰民族并行——黑人穆斯林融合主流这样一个主线发展的。本文将分析该运动的动因,梳理运动发展的主线,讨论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以期加深对美国黑人伊斯兰运动的整体理解。
一、美国黑人伊斯兰运动的动因 首先,美国黑人对于身份认同的渴求为他们接近伊斯兰教提供了精神动力。19世纪末美国南部的种植园经济开始衰退,黑人劳动力大量向北部城市迁徙,在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等北部大城市开始出现黑人聚居区。黑人受教育程度较低,基本从事社会底层工作,经济地位十分低下。处处可见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使黑人很难融入主流社会,陷入了身份认同的矛盾。这正如杜波依斯在《黑人的灵魂》中指出的黑人同时作为美国人和黑人具有的“两个灵魂和双重存在”,在探寻身份认同的过程①中通常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融合主义的努力,一种是分离主义的尝试。杜波依斯提出了黑人面临的双重存在的困境,并从思想层面明确了分离主义是确立黑人身份认同的可选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教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白人信仰的基督教的另类选择,皈依伊斯兰教可以使美国黑人将自身区别于美国主流文化,找到身份认同的归属。 其次,美国黑人民族主义思想对早期黑人伊斯兰团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斗争工具。杜波依斯强调要改变黑人面临的双重存在问题既要改变白人的偏见,也要自身的努力。后期杜波依斯更倾向于后者,提出了黑人的斗争路线和经济独立的必要性。此外被誉为“泛非主义运动之父”的布莱登则认为基督教文明有悖于非洲传统,抑制了黑人个性的发展;伊斯兰文明则适宜于非洲社会的发展,它增强了非洲社会的凝聚力,维系了非洲人的尊严,有益于非洲文化和黑人个性的完善与发展。①美国黑人民族主义反映了美国黑人的诉求,社会影响很大,这一思想为黑人穆斯林领袖吸收,并与伊斯兰教教义相融合。 最后,20世纪初伊斯兰教在美国的传播为运动的发展进行了贮备。第一个将伊斯兰教义从穆斯林世界带到美国的反而是白人亚历山大·韦伯。韦伯于1887年在菲律宾皈依伊斯兰教,1892年他前往印度,受到艾哈迈迪亚派在内的印度穆斯林的影响。随后,在一些富有的穆斯林的资助下韦伯在纽约成立了美国穆斯林兄弟组织,并于1893年创建世界穆斯林出版公司,出版宣传宗教知识的书籍。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期间举办了“世界宗教议会”,韦伯作为伊斯兰教美国地区的主要代表出席。韦伯并没有直接针对美国黑人传布伊斯兰教,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为现代伊斯兰教传布到美国设置了前哨基地,努力纠正美国公众对伊斯兰教的偏见。② 此后,艾哈迈迪亚派将伊斯兰教的传布与美国黑人的种族问题相合,传向美国黑人族群。被派到美国传教的穆夫提萨迪克起初并没有主要针对黑人,只是批评基督教的种族歧视。一些白人基督教会的强烈反对使他将传教的重点转向黑人。与德鲁·阿里的摩尔人科学圣殿和随后的伊斯兰民族不同的是,萨迪克并不强调种族主义和政治参与,但还是对黑人伊斯兰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萨迪克翻译的《古兰经》英译本为以后数十年美国黑人穆斯林组织领袖,尤其是法尔德和以利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艾哈迈迪亚运动的马赫迪思想直接影响到以利亚对于宗教组织领袖的角色定位。③
二、黑人伊斯兰运动的发轫——德鲁·阿里时期 黑人大量前往北方大城市后,贫民区的生活环境和严重的种族歧视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宗教、政治需求,这一状况进而为新的宗教和政治运动提供了土壤。 在这样一个矛盾激增的时代,黑④人和白人的种族融合缺乏社会基础,韦伯的种族平等论对于底层黑人产生不了足够强大的号召力,黑人伊斯兰运动的领袖们更多地接受了布莱登等人的思想,成立了有别于正统伊斯兰教义的黑人穆斯林组织。德鲁·阿里的摩尔人科学圣殿,黑人伊斯兰运动就此发轫。 德鲁·阿里1886年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家庭贫困,受教育程度不高。1913年他声称梦中受到启示,要拯救堕落的人类,尤其是“迷失的美国黑人民族”。德鲁在纽瓦克创建了迦南人圣殿组织,1918年正式更名为摩尔人科学圣殿,主要的活动区域在芝加哥、匹兹堡、纽瓦克、底特律等工业城市, 在经历过两次分裂之后,德鲁·阿里本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在芝加哥,直到1930年去世。⑤
摩尔人科学圣殿运动将黑人民族主义思想与正统伊斯兰教思想进行融合,开创了黑人伊斯兰运动的先河,他的宗教及社会思想表现出一些独特之处。 ①张宏明:“基督教、伊斯兰教对非洲社会发展的影响———爱德华·布莱登的宗教思想透视”,《西亚非洲》2007年第5期,12-13页。 ②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65. ③Berg, Herbert. Elijah Muhammad and Isla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18-19. ④Marsh, Clifton E. From Black Muslims to Muslims, Metuchen: Scarecroe,1984, pp.16-17. ⑤Berg, Herbert. Elijah Muhammad and Isla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9, p.14.
第一,德鲁·阿里利用神话的方式将美国黑人与非洲和伊斯兰教联系起来,力图使黑人摆脱奴隶制影响,确认全新的身份归属。他认为黑人的祖先是诺亚的儿子含(Ham)的后代迦南人,也是圣经中的古摩押人后代,而美国黑人最近的祖先生活在西非,曾经建立过摩尔帝国,统治过亚洲和欧洲的大块土地。美国黑人应该认同自己为摩尔人,他们与生俱来的宗教应该是伊斯兰教。 第二,德鲁·阿里的宗教思想杂糅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思想,并非是正统的伊斯兰教。他将自己用于宣讲的册子也叫《古兰经》,但其内容却相去甚远。他还认为自己是给美国黑人带来安拉意旨的先知,就像穆罕默德当年给阿拉伯人降示一样。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德鲁·阿里被正统信徒认为是伪信者,摩尔人科学圣殿的活动也始终与正统穆斯林保持距离。 第三,德鲁·阿里的黑人民族主义思想体现了精神层面的分离主义。但是他不主张黑人作为一个民族返回非洲,而应从精神上回归非洲, 形成全新的、区别于美国白人主流社会的身份认同。他①不关注正统伊斯兰教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他是一个“20世纪20年代精明的美国黑人领袖”,利用伊斯兰教的某些原则来抗争美国的种族主义和白人中心主义,以确立黑人新的身份。② 虽然采用了礼拜、禁酒、禁食猪肉、控制娱乐等伊斯兰教法中的规定,但由于与正统伊斯兰教的教义相差过大,正统伊斯兰团体并不承认德鲁·阿里的穆斯林身份。他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将伊斯兰教义与美国黑人斗争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以伊斯兰教为工具团结、组织美国黑人民众。 虽然德鲁·阿里时期摩尔人科学圣殿的成员人数超过1万人,提倡黑人种族自豪感、结合黑人民族主义进行抗争的组织方式也基本确立,但就其影响来说还是小规模的宗教社会组织。德鲁·阿里死后,摩尔人科学圣殿由于内部纷争,影响趋弱,但法尔德和以利亚继承并发挥了德鲁·阿里的核心思想,将美国黑人伊斯兰运动推向高潮。
三、黑人伊斯兰运动的兴盛——以利亚·穆罕默德时期 法尔德最初是沿途叫卖的游商,在经商途中传教。他同样将黑人和白人基督教文化分割开来,但采用的方式并不一样。他自称生于先知家族,他说上帝真名叫安拉,其教名为伊斯兰,信徒叫穆斯林,他说天上没有天堂,地下也没有地狱。天堂和地狱都是人们所处的实景。美国的黑人400年来一直处于地狱之中,造就这个地狱的恶魔就是白人,白人是6000年前黑人培育出来的,他们打算统治6000年。他本人就是来解救美国黑人的,他就是犹太人所称的弥赛亚、基督徒所称的基督、穆斯林所称的马赫迪。所有的黑人都是传说中沙巴斯部落的后代,黑人的宗教是伊斯兰教。他自称从麦加来,目的就是要解救沙巴斯部落的后代,重塑曾经失落的伊斯兰民族。 法尔德的思想中包含了强烈的黑人种族主义思想,而他的言③论也导致他数次入狱。1934年法尔德神秘消失。为了传播他的教义,他办了一个培训班,培养牧师,其中之一就是伊莱贾·穆罕默德。 法尔德成立了伊斯兰民族,并且发展了为数不少的信徒。信徒中的以利亚·穆罕默德继承了他的衣钵,并且在他失踪后成为伊斯兰民族的领袖。正是在以利亚领导时期,黑人穆斯林的影响力到达顶峰。他整合了德鲁·阿里和法尔德以来的美国黑人伊斯兰思想,使之成为虽然偏激但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同时,以利亚还推进了黑人穆斯林的社会参与,通过马尔科姆·X等伊斯兰民族骨干成员的努力让黑人在美国社会发出强有力的声音。综合来看,伊斯兰民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以利亚提出了黑人至上的种族主义,其种族观更为激进。他宣称黑人(沙巴斯人)是神的选民,在白人文明兴起之前就拥有辉煌的古代文明,而肤色最浅的白种人是最为低劣、邪恶的种族。伊斯兰教是黑人的宗教,而被逐出麦加的雅各布为了复仇制造了白色人种来奴役包括黑人在内的 ① Berg, Herbert. Elijah Muhammad and Isla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9, p.17. ② Turner, Richard Brent. Islam in the African-American experience,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3, p.94.③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80. 其他种族。 白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一直奴役黑人,但白人美国将会衰落,伊斯兰民族的使命就是帮①助黑人恢复种族自豪感,重塑黑人文明。 以利亚赋予伊斯兰民族的种族主义特点是其与正统伊斯兰②教的一大区别,成为伊斯兰民族与正统伊斯兰教论争的主要问题。 以下截图内容选自电影《马尔科姆X》,以黑人至上和穆斯林极端主义者马尔科姆X的一生为故事背景的传记片,虽然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放弃了黑人至上思想并鼓励黑人要多和白人合作相处,但是仍受伊斯兰教思想而未放弃用暴力还鼓励黑人用伊斯兰教同化白人。尽管如此还是被自己的上司伊利亚,穆罕默德以叛教的罪名处死。此人在美国黑人中的影响力仅次于马丁路德金。
第二,以利亚坚持黑人民族主义,倡导黑人社会和白人社会的分离,并付诸实践。他声称黑人不应该是美国公民,因为他们从种族上就不是美国人。他所希望的分离是在美国建立拥有自治权的自治领土。不过以利亚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清楚这一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对此“不抱过多的幻想”。③他基于种族优势论的分离主义态度其实恰恰是为了抵制歧视、追求平等而采取的防御性姿态。以利④亚还成立了黑人武装组织伊斯兰之果,尽管这个组织只是用于黑人聚居区的治安维护,但也反映了他的地域分离主义思想。发表关于黑人与白人圣战的激进言论也是伊斯兰民族实践分离主义思想的斗争策略,这一策略的应用随着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马尔科姆的激进言论达到顶峰。伊斯兰民族激进的分离主义既让他们“远离了不是黑人的穆斯林,也远离了不是穆斯林的黑人”。⑤
第三,以利亚强化组织内部的等级制度,重视发展黑人实业和宗教教育。伊斯兰民族的领导层由总牧师(即以利亚本人)、分管主要城市的牧师、最高队长、队长等层次逐级构成。申请加入组织者需要向总牧师提出申请,获准后即意味着脱离了被奴役的身份,使用新的姓氏来表示未知的非洲祖先,同时像正统伊斯兰教徒一样有缴纳天课的义务。 这种层级组织制度的形成为团结黑人、实现地⑥域分离主义提供了制度基础。大力兴办黑人实业则是旨在为黑人最终脱离白人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保证黑人在白人主导社会的经济独立和经济安全。以利亚本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但他非常重视发展穆斯林学校。早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伊斯兰民族所属的伊斯兰大学(实际是几所小型教会学校)就与伊斯兰民族各地的分部合作,成立穆斯林学校,帮助黑人穆斯林完成中学学业。 由于德鲁·阿里、以利亚等早期黑人穆斯林领袖对伊斯兰教义的理解并不全面,又受到黑人民族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为了确立黑人种族的自豪感甚至是优越感只选择伊斯兰教义中对于自身组织发展有益的内容。另外, 由于黑人经历了长期被奴役的历史,而且在美国社会受到种种歧视,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黑人穆斯林组织大多持比较激进的种族、宗教和社会思想,与正统伊斯兰教相差甚远。而坚持正统教义的穆斯林移民团体也担心与黑人穆斯林过于密切的联系会影响穆斯林移民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因此,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候,美国黑人穆斯林团体与以移民为主的正统伊斯兰教团体保持了一定的距离。⑦ 总体来说,在1975年以利亚去世之前,由伊斯兰民族引领的黑人伊斯兰运动基本保持了激进的分离主义思想和政策,力图提升伊斯兰教在黑人中的影响力,促进黑人通过皈依来寻找归属感,确立身份认同,争取民权。在高峰时期伊斯兰民族在美国各地的成员人数超过了100万人,它发起的各种活动使黑人穆斯林成为20世纪50、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
① Berg, Herbert. Elijah Muhammad and Isla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9, p.56. ②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83. ③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84. ④ Turner, Richard Brent. Islam in the African-American experience,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3, p.158.⑤ Nyang, Sulayman.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an Emergent Community”, in Yvonne Haddad, ed., The Muslims ofAmeric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239. ⑥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82. ⑦ Turner, Richard Brent. Islam in the African-American experience,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3, p.172.
四、黑人伊斯兰运动的嬗变——马尔科姆·X的转变与后以利亚时代的黑人伊斯兰运动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伊斯兰民族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马尔科姆·X后期回归正统伊斯兰教的思想转变。马尔科姆·X是60年代中期以前以利亚最看重的亲信,1947年22岁时成为伊斯兰民族的忠实成员。 作为伊斯兰民族的全国发言人,他通过演讲、示威等公众活动在国内①和海外全力宣传伊斯兰民族的思想和主张,讲述黑人的遭遇,强调伊斯兰民族为解决美国黑人问题做出的努力。1959年他拍摄了描述伊斯兰民族的电视纪录片《源于仇恨的仇恨》, 随后名声大噪,成②为著名的黑人民权领袖。在他的影响下包括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在内的一些著名的公众人物也皈依伊斯兰教,进一步扩大了伊斯兰教在美国黑人和美国社会中的影响。 早期的马尔科姆是以利亚坚定的追随者。他曾在演讲时这样表达了对白人的态度:“难道你们真的认为只是来自南方的白人阻止了其它地区的白人给予黑人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利?不是!没有白人真正希望黑人享有权利。” 他本人曾经表示在超过12年的时间里一直敬仰以利亚, 他“跪地向安拉起③ ④誓要向白人讲述他们所犯下的罪恶,要向黑人传授尊贵的以利亚·穆罕默德的教导,哪怕为此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但后来一系列事件让两人之间出现裂痕,直到最后决裂。⑤ 马尔科姆与以利亚决裂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有以下几点比较明确。首先,伊斯兰民族内部的权利纷争导致以利亚对马尔科姆有所猜忌。马尔科姆代表组织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机会逐渐减少。⑥其次,以利亚与前后两名女秘书曝出的性丑闻动摇了以往马尔科姆对他的敬仰。再次,通过1964年的麦加朝觐之旅以及随后的非洲多国之行,马尔科姆开阔了视野,认识到自己对伊斯兰教理解的不足,并通过泛非主义认定要为黑人争取权利,就要团结国内外所有的黑人而不只是黑人穆斯林。他对以利亚一直奉行的排他性的、带有强烈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特点的教义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1964年3月,马尔科姆离开伊斯兰民族,创立美国黑人团结组织,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马利克·艾尔·沙巴斯,准备以不同的方式捍卫美国黑人的权益,但次年即被枪杀于纽约。马尔科姆死后,将黑人穆斯林引领到正统伊斯兰教义的责任落到了以利亚的儿子沃利斯·迪恩·穆罕默德身上。 沃利斯与父亲很不相同,他学习过阿拉伯语,研读了许多关于伊斯兰教义的书籍,对以利亚的宗教思想不很认同。1964年他受到父亲的训斥,并被逐出组织。不过以利亚在马尔科姆死后还是让沃利斯回到伊斯兰民族,并在去世前建议让沃利斯继承自己在伊斯兰民族中的位置。 沃利斯成为伊斯兰民族新的领袖之后,伊斯兰民族内部形成了两大派系,一派以沃利斯为代表,倡导改变以利亚的教义;一派是以路易斯·法拉汉为首,主张坚持以利亚的思想。为了表明这一转变,沃利斯将伊斯兰民族改名为西方伊斯兰团。为了突出组织的美国特征,1978年又改名为美国穆斯林传教会。1985年自觉已经完成对伊斯兰民族彻底改造的沃利斯又将他所领导的组织定名为穆斯林美国社会协会。 无法容忍这些改革措施的法拉汉于1978年带领坚持以利亚思想的原伊斯兰民族成员分裂出去,建立了自己领导的黑人穆斯林组织,还是命名为伊斯兰民族。自此美国黑人伊斯兰运动进入20世纪后期两条主线平行发展的后以利亚时代。 ①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84. ②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86. ③ X, Malcolm. The truth about the Black Muslims, address at School of Theology, Boston University, May 24, 1960.④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87. ⑤ Haley, Alex. The Autobiography of Malcolm X,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2, p.210. ⑥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87.
总体来看,沃利斯对组织的调整主要在于修正教义、淡化种族论、弱化民族主义、调整与穆斯林移民的关系几个方面。他改变了神化法尔德的做法,也否定以利亚具有任何神圣的地位。因为这正是以往正统穆斯林将伊斯兰民族作为伪信者攻击的最大证据。沃利斯还对以利亚黑人至上的种族论进行了驳斥,坚持安拉面前各种族平等的看法,他公开宣称白人也应该被当做人类看待,他们可以加入伊斯兰民族。同时,沃利斯倾向于将伊斯兰民族转变为纯粹的宗教组织,淡化黑人民族主义思想。他不再过度强调黑人的民族自立,表示接受美国宪法,促使黑人了解美国主流社会。另外,沃利斯也① 致力于调整黑人穆斯林与穆斯林移民的关系,与穆斯林学生会等组织进行了良好的沟通。这些积极变革改变了以往的激进倾向,与美国社会20世纪70年代以后种族、社会矛盾趋向缓和的趋势吻合,正统伊斯兰组织和美国主流社会开始逐渐接受黑人伊斯兰运动。 法拉汉领导的伊斯兰民族走了一条与沃利斯不同的道路。对于沃利斯不断进行的调整,法拉汉表示“我不再能容忍他了,所以我就离开。我离开不是因为我要对他进行攻击,而是因为我无法再接受他对自己父亲的批判”。法拉汉整体上继承了以利亚的衣钵,不赞同黑人应该选择融入主流社②会,坚持认为黑人应保持种族优越感,白人的美国必将衰落。同时,法拉汉非常热衷于参与政治。他关于美国时政和社会问题的偏激言论时常引起争议。1984年法拉汉称锡安主义是“垃圾宗教”,遂被贴上反犹的标签。1995年出于对美国媒体过多塑造黑人负面形象的不满,他发起了华盛顿百万人大游行。此后他又进行了世界友谊之旅,呼吁解决歧视、贫穷、战争等困扰人类的问题。通过这些活动,法拉汉成为以利亚之后激进黑人穆斯林的又一个领袖。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法拉汉对伊斯兰民族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法拉汉仿效沃利斯,否定了法尔德和以利亚的神圣地位,减少与传统伊斯兰教的冲突以缓和与正统穆斯林团体的关系。但是法拉汉更多地选择加强与中东和非洲穆斯林的联系。法拉汉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密切来往,引起了美国政府的不满,对伊斯兰民族的审查与控制也变得更加严密。 20世纪90年代中期,法拉汉对沃利斯一派的黑人穆斯林和穆斯林移民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1998年起,伊斯兰民族开始按照伊斯兰教历、而非此前以利亚指定的时间庆祝斋月。法拉汉患癌症以后,沃利斯主动在其生日时致电,黑人穆斯林的两大组织关系开始缓和。2000年两人在芝加哥两万名穆斯林面前握手言和,承认彼此都是真正的穆斯林。随着法拉汉逐渐收回自己的锋芒,美国黑人伊斯兰运动在进入新世纪之时表现出主流化的倾向。
结语 在身份认同需要、黑人民族主义、伊斯兰教传播三大动因的作用下,美国黑人伊斯兰运动贯穿整个20世纪,为美国黑人提供了不同于白人主流文化的宗教信仰和身份认同,为争取黑人民权和伊斯兰教思想的传播都作出了贡献。中早期的黑人伊斯兰运动受到黑人民族主义情绪的强烈影响,以利亚为反击白人控制美国的社会现实甚至提出了黑人种族主义。黑人伊斯兰运动在美国民权运动时期是与马丁·路德·金的融合主义相对应的分离主义力量,这一时期的运动可以理解成对以宗教为载体的黑 (下转第23页)① Smith, Jane I. Islam in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91. ② Barboza, Steven. American Jihad: Islam after Malcolm X , New York: Doubleday, 1994, p.143. 人民族主义社会思潮进行的实践。马尔科姆的转变和沃利斯对伊斯兰民族的改革开启了后期黑人伊斯兰运动自我调整、自我适应的篇章。在全新的社会形势下,黑人伊斯兰运动淡化了黑人民族主义思想,开始积极融入美国穆斯林社区。
法拉汉与沃利斯的和解让很多人看到了黑人伊斯兰运动融入美国穆斯林社区的可能性。1960年后最后一波穆斯林移民进入美国的高潮来到,这些移民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能力较强,移民组成的穆斯林组织对黑人穆斯林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沃利斯的改革措施也让跟随他的前伊斯兰民族成员更靠近逊尼派移民。20世纪末法拉汉为首的激进派对教义的调整,似乎也说明了这一融合正在发生。但与美国社会的多元构成相似,穆斯林的多元族群构成是一个既定事实。美国的穆斯林社区不可能像一些中东国家那样形成统一、同质的社区。即便目前黑人伊斯兰运动与持正统教义的穆斯林团体逐渐靠近,由于在族群文化、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黑人穆斯林与穆斯林移民和其他穆斯林皈依者实现同质性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目前,融合趋势更多地体现在穆斯林群体对伊斯兰文化和作为穆斯林的身份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一趋势在“9·11”事件为美国穆斯林形成整体认同提供契机的情况下,前景相当乐观的。
马尔科姆的'X'代表的是美国黑人被抹去、被歪曲的历史,而史派克.李想要强调的就是马尔科姆如何通过学习和斗争让非洲美国人了解了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可惜的是,无论是黑人领袖马尔科姆,还是导演史派克.李本人,都错误进入到“模仿史学”的领域,因为,从影片的叙事来看,他无法让人了解到“非洲美国人”这一概念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核。由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得出错误的结论,大多是由于“观念”的问题。对于黑人来说,这个观念是'stay black'。保持黑色的基础应该是学习和传播知识,这是马尔科姆不及马丁.路德.金的原因。历史的核心是由文化和思想所构造,而不是单纯的政治和疆域,学习历史,比对文献及考古资料,训练的是人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凭一己之力获得“力求客观”的“史实”。时势哪能造英雄呢,时势造出来的多是怪物。
Malcolm X在狱中转型期间被训诫要「戒肉戒色」, 这一幕李教授拍得相当轻快,但猪肉和white women在表述中被并列为white men的所有物实际上是电影中相当重要的一环。NOI要求把白人女性和猪肉视为同「物」是为了塑造出一种能与白男抗衡的US Islamic Black masculinity(同时洗白领袖的同性恋传闻?),但也间接导致了黑人族群间的无差别厌女。一个把异族女性当块猪肉的人,很难不对着妻子吼「别在老子家里大声说话」,当然在这一部分负面内容李教授呈现得就比较矜持了。21.7.16补充,X遇害后,跪下让X枕着她腿的是活动家河内山百合子,李教授给改成了他太太(亚裔的隐身)
黑人领袖马尔科姆·X的信仰之旅,如果宗教引领着他走出迷途的人生,那么他所践行的无数信仰的论辩也随着宗教上的背叛而失效。一个理想主义者混沌后的醒悟,理想成了被利用、被玷污的集团利益的护身符。马尔科姆最后更像是用迎接死亡高姿态去摧毁那些伪善的权力和信仰。马尔科姆的“不惜一切代价”远比它本身复杂、困难得多,在诡谲的历史阴云中,被掩盖着的是人的伟大。
6分。摄影没得说,光影效果真的很棒。内部矛盾怎么产生的没有交代清楚,整个叙述平铺直述,没有高潮。
DenzelWashington真的不演烂片。。这部片子也算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一个里程碑了。SpikeLee的洞察力可以说和WoodyAllen不相上下。最后曼德拉居然也来客串了……本片是Martin Scorsese's top 10 films of the 90's
从街头混混到精神领袖,最后被自己曾相信的极端宗教主义所杀害,这人生也挺讽刺的。最后连曼德拉都请过来谈人生谈理想了,过于纯粹的政治翻案反而让人感觉有那么一点不真实,但看得出这是导演Spike Lee至今为止最动情的一部片子了
根据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尔科姆·X的自传改编的传记长片,既与史实基本相符,又毫不枯燥,生动可感,展现了马尔科姆·X从混混罪犯到激进黑人伊斯兰组织演说家、再到经历彻悟褪去锋芒并遇刺殉道的个人生涯。丹泽尔·华盛顿本身就与马尔科姆外貌相近,加上无懈可击的表演(柏林影帝与奥斯卡影帝提名实至名归),感染力十足——即使你不大认同他的主张与演说,也不由得为他的口才、激情与真诚而折服。斯派克·李的导演功力也足够强大。三个部分剪辑得都很流畅抓人,如第一幕的闪回穿插(不断复现的雨夜火车场景)、第二幕监狱戏的快速铺陈、演讲时在彩色影像与黑白画面(肯尼迪葬礼与马尔科姆在记者包夹下的坦诚而引起轩然大波的回答),以及遇刺前的放缓节奏处理。布光与运镜很风格化,金黄色高光回忆、天旋地转与俯拍摇移。俄罗斯轮盘赌+1。(8.5/10)
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演讲史观何时休 汤姆大叔们 何时收了你们的神通
前半段小混混成长史在斯派克·李花哨的叙事下呈现出了别样的魅力,大量被打碎的时间线,剧情进展的快节奏,夸张的人物造型和连珠炮语速都让这部人物传记有它自己的特色在,而X出狱后的段落则用了比较成熟的手法,振聋发聩的演讲颇具纪实感,也让观众体会到宗教领袖对教徒的侵略感,由此可见李说的不仅仅是种族歧视,还有宗教狂热所导致的问题,X的结局就是个警示。
真是对斯派克·李无语 冗长 说教 心理活动表达方式low的不行 稍微有一点点反思性 这么激进的人又是宗教人物,不多说点什么?前史介绍一个小时基本都是无用的,对后续人物成长有半毛钱关系吗 那黑人群体之间就没有理念冲突?啥都没讲出来,无语
对于Spike Lee,我实在喜欢不到点上去,但又喜欢这样的小老头
一个主张强硬维护权益的黑人领袖,非常漫长的电影,囊括马尔科姆X的一生,说不上对错,但愿可以拥有更少的争端。导演是斯帕克李,尼克斯的死忠...
相比马丁·路德·金,Malcolm X更强硬,所以更容易被干掉。改信伊斯兰这招真的很聪明,从根上颠覆。影片融合了很多形式,比如第一部分的夸张舞台式,以及很多新闻片段。结尾有个小彩蛋,一群戴着X帽子的黑人明星,包括乔丹、约翰逊等等
马尔科姆的激进类似今日被污名化的极端女权,是不够了解或不去了解而傲慢的妄下结论的产物,你真正去掰开她他们的心看看、感受感受,她他们是强大的、系统性的压迫之下的刺猬,紧张的竖起浑身硬刺,目标却只是简单而善良的平等自由罢了,比起扔燃烧瓶的kkk、当街杀妻的厌女男人,她他们极端在哪激进在何?所以,不要着急忙慌的割席,要懂得求同存异
三个多小时,要看你讲平权还要听你“讲耶稣”……我是不行了。
今天是马尔科姆X遇刺50年纪念日,能通过这跌宕起伏又振奋人心的200分钟回溯他短暂的一生,真是非常棒。和金不一样,X是伊斯兰,并认为黑人应该拿起武器保护自己,学会团结自爱之前不接受其他族群的施舍——或许这也是他为什么没有得到金那种历史形象吧。但,看看这部电影吧,他一样伟大
华盛顿背了那么多场演讲戏,辛苦了,他的念白厉害。最后还把曼德拉拉过来站台。一部三个多小时体量的片子,做的紧凑,三大段鲜明,风格上也有变化,一是爵士时代的世情犯罪,弱光多镜头晃,整体轻浮;二是狱中入道到掀起风浪,风格沉稳开始偏冷色调;三是宗教内乱朝圣鉴真,乃至殉道,独立电影风格更显
除夕当天跨年夜看完,因为爷爷的病情,一整天都郁郁寡欢,倒是符合了这样一部“严肃”的大戏。知道是好作品,没想到李老头身上是有不少大师风范的,要知道这可是200分钟的电影,却做到了一丝一毫都不拖沓、冗长。Malcolm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却非常贴切的表达方式,又浑又渣时跳跃脱线但却充满着时尚的新鲜生命力的节奏,监狱中转变期慢慢的改变速度也跟着人的成长一起变缓,后期过渡到伟人般的悲壮与意义。观者甚至无需支持或哪怕理解他的立场,便可以完全沉浸到故事中,了解这个到底还是在美国黑人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的人物。可以说无论是名人传记类型,还是黑人民权类型,都是数一数二的杰作。丹泽尔·华盛顿,功不可没。而最后最惊喜的,竟然是刺客的扮演者——彼时还是炸鸡哥的炸鸡叔!那么年轻就达成了阴阳秒变脸,杀人不眨眼的功力。
不懂为什么要拍成一个画风花里胡哨、好像歌舞片一样的东西,弱化了马尔科姆x实际非常惨烈的生平。同时对他性格的复杂度呈现得也不够。就很两头不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