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哪吒

HD

主演:李嘉琪,李浩菲,陈瑾,辛鹏,李欢,张铮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4

 剧照

少女哪吒 剧照 NO.1少女哪吒 剧照 NO.2少女哪吒 剧照 NO.3少女哪吒 剧照 NO.4少女哪吒 剧照 NO.5少女哪吒 剧照 NO.6少女哪吒 剧照 NO.13少女哪吒 剧照 NO.14少女哪吒 剧照 NO.15少女哪吒 剧照 NO.16少女哪吒 剧照 NO.17少女哪吒 剧照 NO.18少女哪吒 剧照 NO.19少女哪吒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少女哪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小路(李浩菲 饰)是班里新来的转学生,其貌不扬的她个性也内向温吞,却意外的和优等生王晓冰(李嘉琪 饰)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李小路喜爱文学,两人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尽情吸收着养分。  之后,李小路再度转学,来到了英才中学,遇见了英俊帅气了男生徐杰(辛鹏 饰),两人渐渐走到了一起。而被寄予厚望的王晓冰却在考试中失利,使一直带她十分严苛的母亲(陈瑾  饰)大失所望,与此同时,王晓冰还遇见了李教官(李欢 饰)。李小路和王晓冰两个女孩,在此踏上了不同的道路,她们之间的友情,亦在考验和磨难之中产生了裂痕。高考结束后,王晓冰忽然找到了李小路,两个女孩尽释前嫌,度过了美好的一天,然而,让李小路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见面,竟然成为了诀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拳击十诫1956周五夜疯狂防弹兄弟第一季海猿3叫我凯特第一季真心话太冒险我们同在刑警与检察官,有时是法官明治开化 新十郎侦探帖鉴你所见:阿修罗幕后纪实M/M鹰爪螳螂王牌大贱谍2间谍过家家 第二季五月的声音切尔诺贝利但愿人长久(电影版)我是女特警海王2018致命真相起起落落黄飞鸿92之龙行天下犬友笑传第四季纽约黑帮镜子面具沸点男人背后的女人

 长篇影评

 1 ) 导演加油,可惜你不懂少女



导演你不是岩井俊二你不是程小东,下部电影不要用女性视角了吧。
徐克经常说过,自己拍武侠厉害,不会拍女人,拍女人不如程小东。可以看见喜欢用男性视角的导演总用男性视角,喜欢女性视角的导演总用女性视角。术业有专攻,大家心里都清楚。映前见到了导演,是个很温柔的人呢,不过还是想告诉他,其实故事还不错,很多细节也有共鸣,时空穿插的镜头手法可以使用,但是我一看就知道导演的性别,因为逻辑性学院派痕迹太重,请不要用记忆碎片的手法去拍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很多人说是因为晓冰性格不能有共鸣,其实不是,你想想电影里的主角有几个你能有共鸣。关键是晓冰明明遭遇这么可怜,我们都无法同情她。她明明那么有才华那么漂亮,我们都无法羡慕她。因为你归根到底没有把她拍得很美,你的灯光甚至打在晓冰母亲脸上都很漂亮,却没有把最好的给她。我觉得还真不如拍成莉莉周的一切那种意识流的无逻辑电影。你想让一个神神叨叨的女主角去支撑一部电影的逻辑,还不如一开始就放弃逻辑,拍的美就行了。
晓冰的才能是写作,我很惊奇从头到尾导演都没有拍一个晓冰写字的唯美镜头。你想让我们爱女主角,一个连贯的美光的长镜头是不能少的。看花与爱丽丝,一个3分钟的芭蕾舞场景让苍井优瞬间变成了这世间最美丽的少女,为什么你就没有这样的镜头单独给她呢。
导演让提问的时候,其实我想问那个晓冰留下一堆烟头给小路什么意思,然而导演没有听到,现在我仍然没想通。


还有你忘记交代了很多东西:晓冰那么孤僻怎么对小路一见钟情;晓冰成绩那么好怎么读了护校;晓冰为什么那么反抗小路交男朋友;晓冰在父母离婚的当口为什么还要对母亲恶语相向等等。导演太想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其实理不清楚还不如把很多情节省略。一个电影经典不在于讲了什么故事,而是在于让人记得多少。

不过这个片子还是有几个符号处理得很好,这个不知道是不是跟剧本有关系。两个女主角喜欢的是三毛,小路放走了一匹白马。三毛恰好有本文集叫送你一匹白马。象徵了女主的友情,不过导演说把白马理解为晓冰的灵魂,我觉得白马应该象徵更高层次的东西。晓冰家里的留声机从歌剧到戏剧到母亲伴唱戏剧,象徵了晓冰母亲的婚姻解放。导演对电影的认真程度很让人感动,所有的道具全是90年代的东西,完全无bug。我都好奇导演是哪里找到这么多国民被单国民墨水国民钢笔的。不像隔壁的致青春全程bug让我跳戏。导演加油吧,我觉得如果让你去拍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你可以拍得很好。



ps:偷偷多加一星吧.......因为导演态度还是很诚恳的,我觉得中国需要这样的导演发展下去(秉持我一贯对国产宽容的原则好了)

 2 ) 言过其实的少女哪吒

在持续了近乎一个月左右的看电视剧——讨论——策划——出差——做落地活动的工作进程后,终于有机会在周末走进久违的电影院,真是满心感动,就好像得到自我救赎一样。
连续看了两部片子,一部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部是《少女哪吒》,两部片子都是口碑听起来不错然而票房和排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那种。特别是《少女哪吒》,导演不但为排片发了公开信,还提到了各地有众筹包场以挺票房的悲惨故事。
我是个愿意支持弱势群体的人,脑子一发热就也在朋友圈力挺并转发了支持《少女哪吒》的文章,而且本来看了简介并不是很想去看,后来侠义的同情心爆棚,于是也一起订了一张票。
事实证明,以后如果自己没看的片子千万不要乱推荐,弱势有时并不代表好看。
由于《大圣归来》和《少女哪吒》之间几乎是无缝衔接,而《大圣归来》又特别好看,导致我进到《少女哪吒》的放映厅里时错过了开头,所以我一直在质疑王晓冰是失踪了还是死了,回来后看到豆瓣上介绍的我错过的开头,才大概明白了事情的惨烈,也许导演是想表明只有死才能重生。但是像我这样的处女座的考据派看完原著后,觉得他这个处理的手法未必是最好,或许像小说里一样失踪和在另一个地方的重生才更有力量,因为活着其实是一件比死要困难万分的事情。
看电影时,有两处槽点一直不能理解,一是两个女孩动不动就相对傻笑,是想表现青春的单纯和天真么?而我看着怎么就觉得那么二呢?
还有就是用黑胶唱片碎片割腕自杀未遂的王晓冰,在家里接待了做人口普查的兼职学生,导演安排她问世界上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显而易见是刻意的,但是感觉十分多余。
整部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散乱而破碎,毫无逻辑可言,少女王晓冰和少女李小璐的两段感情,处理得生涩而又不自然,在看了原著后,稍微理解了那么一点儿,但是还是对电影里的处理不满意。
感觉被导演的公开信打动到念兹在兹地带着大的希望去看,但实际上却又没有那么好,江边黑夜中发光的灯塔、路边不知是梦是真的白马、两段求而不得的爱情,感觉就是一个字“乱”。直到片尾出字幕,看到了某部雷剧的编剧赫然在列,我不禁笑了,原来是有这货在掺乎,我不知道导演请他的真实用意,但是我很想说,有这厮在导演你这片豆瓣给你6.3分算是高了,下次换个人合作吧,你自己不也是写小说的么?何必假手于他人?
PS:结尾八卦乱入一下,影片中扮演教官的青年演员真是不错,查了一下资料,又是军艺的,最近军艺还真是厚积薄发,帅哥人才层出不穷啊。

 3 ) 两个少女相遇的非凡命运,本我与自我只差一线

      在我决定写这部电影的影评时,我想我应该已经看懂了,尽管它在拍摄技巧方面有争议,尤其跨时段的剪辑过于大胆需要观众自行补脑,无声无息地跳跃场景,能视为一种不按常理的“叛逆”。撇开短板,我还是十分钟爱这个剧本所产生的忧郁感。

      90年代的学习氛围是勤奋进取的,因为停下脚步就会被成人世界无情地谴责,唯成绩论贵贱、顺从老师都是公认的成长路线,又或者剩下傻笑……

      初中时期处于学霸队列顶点的王晓冰,已经被各种环绕和羡慕,却找不到能理解自己的朋友,她的思考范畴超出同龄,孤傲地独占前座。直到某一天,自带桌椅的李小路神采奕奕地来插班,一个不寻常、不拘束的同班同学。晓冰将自己压抑很久的思绪向对方敞开。

      王晓冰与李小路通过倾述秘密和共同阅读《三毛》牢固了友谊,这个过程激发起晓冰的“自我”认同:厌倦家庭的束缚。又当李小路对化学老师公然反抗而被迫转校,晓冰失去唯一的知心好友,发酵的“自我”到达难以想象的程度。略过一段岁月映像,原先那份信念与作风不知不觉被现实消磨,迷茫与自傲让她错失,作为观众,我是意想不到王晓冰会中考落榜进了卫校。

      王晓冰在卫校自我介绍时说道:“我今年16岁,喜欢文学和音乐,希望能在这里交到好朋友”。
      可旁听老师竟然泼冷水:“卫校是让你来学习专业技能的地方,不是让你来交朋友的”。
      王晓冰立马回应:“你们这里的专业很难学吗?老师”。
      “看每个人自己的悟性”。
      “如果你的悟性很好,那为什么还在这里教书,而不是去医院找份工作”。
      “王晓冰,这里不是普高,如果你将来想找份工作,还得看我给你打多少分,以后给我找夹着尾巴做人”。
      下面一群一声不吱像死尸一般的同班同学呆呆地坐着,也注定了晓冰在卫校生活里不会遇见第二个知心,孤独持续伴随。

      军训时英伟的教官是王晓冰理想的爱慕对象,晓冰勇于向对方表白,也看得出对方闪烁神情并没有马上拒绝。相差十岁、师生有别,受制于世俗观念,两人没有能在一起。晓冰骑着自行车狂奔追赶稍后,也慢慢冷静下来了,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条无法越过的鸿沟。她遇见的现实是如此无奈,自己只是世上50亿人口其中的沧海一粟,岂能随心逆行?

      王晓冰在社会规则和“自我”之间找不到平衡点,时而痴迷规则,时而践踏自我。可以认为她的“自我”是受到李小路的影响而唤醒的,那时的李小路还是一路相伴保持着“本我”的纯洁,只是让人内心惆怅,不知道她还能不能继续。两人分开以后,李小路过上了自己的生活,可是童年的美好与晓冰的联系仍然牵引着她。

      每一根烟代表一个愁绪或者自残念头,王晓冰把最后的秘密留给了小路:“你看见我曾经的笑容,全是伪装的”。
      “你曾经告诉过我‘放走的白马就在那里’,我望着一片空白对你笑了一笑,后来我才明白,脱缰的白马只有同样驰骋之人才能遇见”。最后那番用意唤醒了单纯的小路,转折在此分歧。

      徐杰这个原创角色设定得精妙。徐杰是被小路的“本我”所吸引,但导演给李小路和徐杰安排一场打猎戏时,徐杰是小心翼翼地上了子弹,可枪是由李小路鸣响的,小路有能力不依赖任何人。所以能理解预示着李小路与徐杰的将来没有在一起。十几年以后,喜欢习武的徐杰继续保持着“本我”形象,但是却因为这份保持而感到羞愧,此时的李小路已经彻底失去原有品质,可怜的李小路,也变得能践踏自我。
      只有王晓冰逃了出来,离开家的拘束,骑着自行车潇洒地走了。

      相比小说对王晓冰一番震撼:“绝望可以是给你看见我积极地活着的一面,然后补充一句那些全是我虚构的”。电影版剧本改编得非常优秀,李小路的结局让我意料不及;小路和晓冰两条生命线交织在一起,又错开而行,随着落幕的神配乐显得意犹未尽。很认同最佳改编剧本的殊荣。

 4 ) 你身上的哪吒还活着吗?

很多人活着,但在少年时代就死了。青春之所以经得起赞美和怀念,是因为它代表了生命的峰值,至少那时候人们没有丧失勇气与无畏。

有才华的人很多,但能够驱动和驾驭才华的人很少。九年前,我认识的李霄峰很瘦,戴眼镜,抽烟,下午就喝酒,一起聊剧本和生活中荒诞的故事,嬉笑怒骂。第二年,我们一起在武汉完成了一部电影,他是编剧之一,也是男主角。在监视器里看到他时,我发现这个人重新变得陌生起来,他在镜头前又安静又暴力。三年前读他的书,《失败者之歌》,像削铅笔一样,拿掉了多余的修辞,文字准确,带着速度。今天看了《少女哪吒》,带着焦灼感,诚恳又克制。我喜欢这种克制。也正因为这种克制,造就了电影中浓烈的情绪,略显沉重,并且在叙事上会让一部分观众难以察觉得平静之下的暗流。这也是电影本身的性格,她在吸引人,也在拒绝一部分人。导演身上的哪吒也活着。

电影《少女哪吒》里,两个少年,因为交换秘密而成为伙伴,在小城的成长岁月里相互照见对方,最后因为生活和种种原因疏远。友情,家庭,恋爱,这些事情简单粗暴地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每个人都有故事,就像没有故事。友情的陪伴,重要的是一程,而不是一生。

传说中,哪吒叛逆,终闯下大祸,自己独自承担罪责,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当场自戕,后以莲花莲藕新的肉体重生。电影里有一场戏,一群家长围坐在客厅里,告诉少女小冰不能参军,并用世俗生活的法则劝阻她,带着各自的分歧和矛盾的家长们还在相互讥诮讽刺。小冰大骂他们虚伪,像哪吒一样,当场割腕,“还给你们”,她重生了她自己。这一幕过于戏剧化,但也集中将小冰与世俗生活的矛盾完全显露。

小路像是一个出跳的音符,自由又勇敢,在别人受到欺负的时候她第一个发出声音,但软弱又让受欺负的人低下头去。原来并不是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正直和勇敢。小路接受批评,但不接受挑衅,于是她把课本摔在老师脑袋上。她渴望壮丽自由的生命,于是在她和男孩偷了枪和子弹,在树林里放一枪,也亲手放走一匹被缰绳套住的白马,并最终离开了小城和她的朋友。

在感情中学会进退,换着表情学会做人,把话倒过来说,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苟且。少年的世界怎么了?关于成长的话题永远存在,它和叛逆的心灵有关,和独立诚恳的人格有关。少年敏锐的生命力,让她们在将来可以成为灵魂独立而丰满的人。

诚实地活着,这是最大的虚妄,也是磨难。每个人必然遭遇失望,也必然有所失去,并且不断和生活达成妥协,成长就是让我们身上的哪吒死掉的过程。

时间只给人一次机会,少年的内心,在任何时候都是起伏汹涌的,丝毫的情绪变化,都会带来精神世界的裂变。导演的调度能力,演员的表演,以及摄影都准确完整地完成了情绪的表达。电影的美术优秀地还原了九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它可以是任何一个宝城,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个乏味的困境。

两个女孩最终还是分开了。虽然她们曾经躺在一张床上,没日没夜地聊天,骨骼被撑得咯咯作响,带着软肋的疼痛。早晨推开门,就是整个世界。每个都如此渺小,每个人只能承担自己,两个女孩无法承担对方。

小冰离世,或许是她也不能承担自己的生命。在此之前,她已经完成了偿还。电影一开始,是她冰凉的身体,是牺牲、流血和盼望之地,是理想的圣殿。电影的最后,母亲把小冰留给小路的盒子交给了她。母亲舍不得知道这些秘密,让它们成为关于女儿永远的惦念,或者,她承受不了女儿的孤独。小路打开铁盒,满满一盒烟头,关于那些青涩又焦虑的岁月。也许,最终,她会和所有人一样,运用理智去忘掉少时代的烦恼,并且相信世界上没有哪吒。

还有谁,敢向平庸虚伪的生命说再见?

2015/07

 5 ) 我们都是哪吒@少女哪吒

默然的看着小冰妈妈对着红色的布料絮絮叨叨,故事讲到最后,小路打开小冰妈妈递过来的笔盒,听她说“我总觉得,小冰有那么多的秘密不告诉我。”打开笔盒看到满满的烟蒂,百转千回,所有的情感凝聚在这一刻,小路才明白,那么多年,原来小冰有那么多的秘密和不安在她心里,连她也没有告诉,也许在失眠的午夜,也许在靠着窗户远眺的午后,甚至在那个人口普查的下午,她安安静静的走路,吃饭,表面看起来安然无恙,像一个正常人。
我也不知道肉体的泯灭和精神的幻灭,哪一个更为残酷。
小路拿着笔盒一路狂奔,来到影片最初她遇到白马的地方,镜头一闪,年少时的小路歪着头看着白马,放下手中牵着课桌的绳子,走上前去,她爱怜的看着白马,白马,你从哪里来?谁把你绑在这里?我放你走好不好?
白马走了,小冰也不知去向,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小路似乎安然无恙,带着一身隐蔽的伤痕回到宝城,遇到儿时的恋人,徐杰给她表演了那时和她一起翻的跟头,可他们都回不到以前了,这之后的故事,导演没有说完,但这已经不是少女的故事,而是一个成年女人的选择,“我深深的爱着我的家乡”,但也许我不得不与他分离。
麦克卢汉通过Media is the message强调媒介的重要性,男导演镜头下的女性角色也一直是影坛不可或缺的色彩,李霄峰曾经说“曾经以为很理解身边的女性,我以为她们每一个人都很平静,都很温柔,她们天生都没受到过什么伤害,我认为她们都很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并不了解她们,我完全不知道她们在成长中经历了什么.....”
此次,李霄峰携自己的第一部长片《少女哪吒》在此次香港电影节期间展映,以往的调查显示,60%的观众偏爱活泼的小路,但观影后和港漂的同学聊天,发现大家都在谈小冰,有人爱她的直率,有人爱她的执着,但大家都知道小冰一直在执拗的寻找爱,大家都像小冰,不同的是我们离开了父母和家乡。
三毛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写道“我要离开我的父母,他们照顾我太周到了,我不能建立自己的人格。”我在想,如果小冰那一次真的去当兵,也许依旧不能和李丹阳在一起,但也许会有一个更好的结局,小冰母亲对她的爱是如此沉重,好像一个枷锁,她知道小冰想去部队,沮丧的说:“你就那么舍得离开我。”影片里,母亲与父亲的感情破裂,对于感情不会表达,看起来严肃禁欲,小冰一直对母亲非常抵触甚至达到了反感厌恶,其实她和自己的母亲是一样的人——内敛压抑。她尝试着逃离母亲,但最终失败,自身的情感无处释放,是整个悲剧的始作俑者。
我们对于自己家乡,父母的爱,有时候过于浓烈,反而无所适从。我们这一代人,这一群人,可以说是早熟,成长在媒介媒体汹涌的时代,过早的接触了成人的世界;又可以说晚熟,青春期很长,内心拒绝长大,每个人说出自己的故事,都是一部部电影的剧本;我们爱家乡,爱父母,但是彼此缺乏沟通,也缺乏沟通的热情,也许只有到了外面的世界,我们尝到了成人世界的滋味,才愿意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才学会和父母说我爱你们。我们释放了天性,感受到了自由,但我们如小路一样,我们再也回不去宝城,但我们比小冰也许更幸运。
我们都是哪吒,但愿我们都有很好地结局。

 6 ) 有一种叛逆叫无厘头叛逆

抱着很高的期待去看这部片子,之前没有看到点映还觉得非常后悔,到了电影院发现王小帅导演也看同一场,于是觉得更加迫不及待,但是看完了整部影片不得不说:坚持一旦开始看一部片子就一定要看完的原则我多次忍住了想要退场的冲动。

几个月前第一次看到预告片的时候就觉得一定会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从名字和曝光的镜头也大致能够知道基本的故事梗概了,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一直到影片结束也不确定我是否理解导演想要说什么。

影片是由李小路回宝城开始的,她走到新华书店前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想到自己转校认识了晓冰,直到这里影片似乎还是以小路的视角在描述,但是从两人在晓冰家中看三毛书的那场戏开始,影片突然转换到了晓冰的视角。这个时候小路突然转化为了一个旁观者,和观众一样,她似乎了解晓冰却又不确定。

晓冰最终死掉了,因此无法以她的视角带入,但是又需要同时讲到两个姑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才不得不以小路带入然后渐变为晓冰,我可以理解导演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但是却无法赞同他的处理手法。本可以慢慢的带入不让人察觉,但最终还是因为急于表现晓冰叛逆的不得了而迫不及待转为晓冰的视角。将大半的镜头都用来表现晓冰但却没有让观众产生共情,再加上女主演浮夸单调的演技就显得更加生疏奇怪。

花季雨季的姑娘的确自我而让人难以捉摸,但难以捉摸不代表可以随意发挥然后说:“老娘就是这么屌,爱咋咋地。“ 无论是多麽难以捉摸的人物都应该是有一个驱动因素的,晓冰的驱动因素应是:不屑于呆在小城市而急切的想要接触外面的世界、不满父母的为人处世方式、不满与身边人教育她却不以身作则,因此她叛逆,她读三毛,她觉得要诚实的活着。这些驱动影片都没有表达出来,只是简单的说:我读三毛我很屌,周围人都不好,我要叛逆。然后扔来一些限制她的因素:家庭,老师,领导等等。更夸张的是片中根本感觉不到这些因素对她的限制,更多的是因为她无厘头的叛逆而导致的冲突。限制于冲突两者在片中看起来很像,但是却截然不同。观众想要了解的是一个姑娘精神和身体都被困在一个小城,她不断的感受到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格格不入,想要挣脱却无法成功的故事,最终却什么都没有看到。

要说片中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片尾晓冰回到家发现家人齐聚一堂来反对她当兵的这场戏,女主的演技实在是让这场悲剧戏变成喜剧,身体跟随表情虎躯一震发出一声”哼“,并且中二病晚期似得的指着全家人大喊:虚伪!接着全家人就吵起来,但不是因为晓冰,而是因为每个人自己。。。。。。(实在是一家自恋狂),每个人都好像很激动的样子,但是就是不讲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当兵。当兵这件事请不好不是宇宙真理,观众自然也不会理所应当的这么认为,但是导演就是不讲,就是要急死你,和之前八十多分钟一样,导演努力把一堆断片儿的信息拼到一起然后表示:文艺片就是这个拍法儿,你们一定是可以理解我的良苦用心的吧。十七八岁的姑娘小子都叛逆过,可能我们叛逆的样子不是那么文艺美吧,因此实在还是理解不了。

 短评

这可以说是一部文学电影,有很多空白和隐喻,需要我们自己填补和理解,我觉得这是它好看的地方。我很喜欢《少女哪吒》这个名字,少女之间朦胧又至真的情愫,清冷的人世,女主角如哪吒一般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怨恨和决裂,都很动人。演员真好看啊。

9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表现主义神秘主义等等,北漂文艺青年回首小镇往事集大成者,重要的其实是这种目光,无所谓青春。当年天仙配,而今女驸马,盒子里的烟头黑暗迷人,又背叛又向往,又难回首又魂之所系,基本就是这种心态。豆瓣热门日记体当代青年叙事。拍得当然生涩,但也努力、漂亮,好看,值得大加鼓励。

12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每个人都有一段觉得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青春

17分钟前
  • 低空飞行
  • 推荐

#HKIFF#映后导演说得很好,外冷内热,直率但难接近,这种性格或多或少也意味着悲情。少女成长故事作得简洁却不乏味道,从中可以寻找到属于我们青春的归属感,你的读书时代亦或是你的同窗密友仿佛都触而可及了,也许这才可被称作“致青春”吧。想找绿妖的小说来读了。

19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写剧本的时候,导演想:就这么拍,肯定很装逼;拍的时候,导演想:卡,光这几个镜头回头一调色,一配乐,肯定特别卵;剪的时候发现:不对呀,我那扯蛋、串故事的绳子哪去了。剪完了:算了,就这样吧,挺文艺的,反正没堕胎。

21分钟前
  • 走象
  • 还行

艺术片导演的处女作往往都是“处心积虑”的。这部青春片里我们看不到轰轰烈烈,看不到劈腿,看不到堕胎,有的只是八十年代的朦胧与克制,整部电影的空气中都弥漫着简单与真挚的味道。摄影构图十分工整,能看出导演的用心。少女春风十里,哪吒遗世独立,小小时代的尽头,尽是花开花谢的离愁。

26分钟前
  • kzkr
  • 推荐

老师对学生说:“把头发扎起来,不要披着,披着太好看了,影响我们班男生学习。” 女儿对老爸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中国学校和家庭哪有这么作的父女关系和师生关系…教官还好就不说了。影院看如坐针毡,桂纶镁与徐娇一对少女欲说还羞、浅尝而止、比比谁更作的百合故事。

30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本来我以为自己是一枚本质的作逼少女直到我认识了一个朋友她和爸爸撕和妈妈撕和老师撕还和男朋友撕跳河没死割腕没死最后不知道怎么还是死了我才醒悟自己作得很不够只能事普通少女”的故事。导演说他也不是很清楚自己拍了写什么。击掌。诚实。#香港国际电影节#

32分钟前
  • 爬行隧道
  • 较差

我知道青春期总有这种矫情做作的女生,却偏偏也是少女群体真实的一部分。对本该厌烦这类角色的我来说,少女哪吒舒缓的节奏和特别的氛围,让这种矫情都可以得到暂时原谅。

36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今晚观影会上,本片导演提到了他这代人熟悉的三毛和顾城,而我则不禁想起了ROBERT BLY的两行诗:在这旷野里,要是有一匹烈马向我飞奔 / 我没有在孤寂中度过的日子都白废了~~~

38分钟前
  • Tyger Tyger
  • 还行

第一幕偷吃小灶那一场太灵了,第三幕全家人撕逼那一场也非常有戏。摄影很棒,是很多主演的处女作,表演也算灵。大概有那么三分之一的观感特别好,是正确青春疼痛题材的拍法。随后就是又落入模仿第六代导演的残次品那个范畴里。中国电影人最喜欢的意识流,这又和含蓄无关。

40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还行

豆瓣装逼犯越来越多了,写些无凭无据的差评,惹人生气还不让踩。知乎都可以踩好么?豆瓣PM的解释是啥????

45分钟前
  • 一纽宾
  • 力荐

真没想到会这么……差。创作者对于青春期女生的相处方式可能真的不太了解,能看出男性想象的角度和痕迹。少女哪吒的行为动作都很”重“,但是支持动作的动机却给得很”轻“,甚至莫名其妙,所以基本无法感同身受。另外,配乐极佳,海报不错。

49分钟前
  • 宋倩文
  • 较差

服装、道具比其他青春片相对更贴近80后,但情节处理晦涩生硬了一些,群戏偶尔像在演舞台剧。“人跟人只要一分开,就不完美,一不完美,就只好随它去了。”

54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不怎么能理解。感觉人物太作了,都不正常。

56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还行

我是女生,你不懂女生

1小时前
  • 秦婉
  • 较差

电影里的故事总是这样讲的,一个乖女孩,一个叛逆女孩,她们成为朋友,当叛逆女孩逐渐被磨掉棱角走向正轨后,原来的乖女孩却再也无法全身而退,只能支离破碎~

1小时前
  • 式微
  • 推荐

青春片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女孩子成长期间细微幽密的不可为外人知的小心思,描摹得很细腻,晓冰整个青春给观众的不安定感是这部影片的情绪所在,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她才是少女哪吒。

1小时前
  • 喻鸣
  • 还行

导演觉得自己比观众聪明,观众又觉得自己比导演聪明,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觉得自己更聪明。其实拍电影呢,不是比谁聪明,而是比谁诚实,就像我,就诚实地说:我觉得这个导演,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1小时前
  • Neil
  • 较差

鏡頭感還可以。主要劇本實在蒼白無力。另外,電影公關宣傳做得實在差,最不耐煩這股沒有排場就叫囂要拯救中國電影圈貶低其他電影的窮酸勁。

1小时前
  • Santé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