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欣赏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的表演与气质,这位有着白皮肤高鼻梁的美国资深女演员,即使年过半百依然魅力十足,到哪都是闪光灯的焦点。她热爱表演,表演使她永远年轻,她曾14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是电影史上获得该奖提名最多的演员,两度获得奥斯卡奖。老练的表演、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她成为国际影坛永不殒落的星宿。
《苏菲的选择》(Sophie's Choice)是她的代表作,梅丽尔以其对角色的深刻揣摩、对二战的独特理解、对人性与母性的双重感知,问鼎1983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苏菲是个很难把握的角色,在奥斯维辛残酷环境中幸存下来的她失去了所有亲人,唯一陪伴她的,只有阴暗痛苦的记忆、连时间都无法抹平的创伤。苏菲是那么脆弱,战后的她曾几度自杀,与内森结识后她一直隐瞒自己的经历,谎称其父是个和平主义者,为了避免胡思乱想,独处时的她会不厌其烦地搬动家具;苏菲又是那么坚强,背负着战争的记忆走出奥斯维辛,为了打听儿子的消息而委身于德国军官……这样一个有着复杂背景而略带神经质的人物,稍不留意就会被塑造成麻木的躯壳或病态的怨妇。梅丽尔做到了,她所扮演的苏菲艰忍而充满温情,你可以看到她欢畅的笑,而眉宇间又透着无法掩饰的哀愁。她静不下来,而又不能畅所欲言,对苏菲来说,缄默是一种保护,也是别无选择 。
该片忠于原著,基本还原了原著的主旨和精华,梅丽尔精湛的演出使苏菲从纸上站了起来,和安妮、辛德勒一样,是一个活脱脱的二战经历者。该片还展现了梅丽尔高超的语言技巧,大段的德语、波兰语台词信手拈来,为了符合苏菲因营养不良而长期佩戴假牙的情节,她将一口咬字不准、时断时续的英语从头念到尾。
《苏菲的选择》是一个女人绝望沉重的心灵史,在二战题材影片中,它没有《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令人发指的残暴情节那么摄人心魄,也不如《安妮日记》那少女单纯想像中的蔚蓝天空那样万里无云,它就像海岸边绵延成片的芦苇,不事波澜又不安于静止,只会将心中的秘密向无言的风里诉说……
昨天看了我最爱的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Streep)的,我最期待但又一直未尝看到的电影:《sophie's choice》,Meryl演的实在是太好了,我几乎一直在关注她,而没有完全把电影看懂。比方说为什么sophie最后要选择回去与Nathan一起共赴死亡?是太爱Nathan,一起殉情,还是与Stingo的一夜疯狂让她愧疚,还是自己寻求解脱?sophie一个饱偿了人间辛苦,从奥斯威辛逃出来的女人,到底知道他的男友Nathan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吗?她会不知道吗?如果知道了,为什么又一直假装不知道呢?sophie内心里头对于Stingo到底是什么情感呢,她说“you are a great lover”,但又离开他去奔赴死亡,是没法承受“marriage,and children",没法承受一个安静的农场,一个新的家庭的美好图景,还是sophie根本就在安慰善良的Stingo?这些确实看不懂。
但是有几个画面,印象深刻,反复看了好几遍。第一个是,sophie身体虚弱,听到老师讲到Emily Dickinson的诗时突然眼光一闪,然后跑到图书馆去争辩要找她的书,直至昏倒。然后就是,sophie与Nathan干杯,Nathan可能是唯一一个欣赏她这个年老的,一身伤疤,poor in english,从奥斯威辛逃出来的,曾经美丽非凡的,但却是可恶的波兰女子的男人,sophie碰杯时说了一句话:when you live a good life,like a saint and then you die,that must be what when they make you drink in paradise.(假如你有美好的一生,像一个圣徒,然后你死去,这就是在天堂里的伙伴们要跟你碰杯的原因。)这句话似乎太牛了,完全可以成为俺的座右铭。
还有一个画面,sophie一张漂亮风韵十足的脸靠在窗边,然而此时在这张脸背后的竟是在奥斯威辛,一个德国军官让她选择是让自己的女儿活,还是儿子活,她不能选择,但have to ,她看着别人抱走自己的女儿去焚化的时候,自己声嘶力竭的叫喊,但是喊不出声音,电影此时的声音是她女儿的哭声,但Meryl的嘴形却跟她女儿的哭声是相符的,这个镜头Meryl表现得真是让人惊叹。
电影的名字起的好,那么多零散的镜头,错乱的时空,非理性的场景,没有这个名字恐怕难以衔接甚好,在奥斯威辛sophie选择了儿子,选择了自己生存下去,之后,她选择了撒谎,选择了掩埋过去,选择了重新的去爱,去live a goog life,并且最后选择了死亡,选择了excellent and fair。
很喜欢电影结尾的那个镜头。没看过原著,不知道原著结尾如何,但是如果要让我当作者,我会用那座桥,用一句“Morning”收笔。
影片中有一首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写得非常好,是Emily Dickinson的。
如下:
Ample make this bed.
Make this bed with awe;
In it ,wait till judgment break
Excellent and fair.
Be its mattress straight,
Be its pillow round;
Let no sunrise’ yellow noise
Interrupt this ground 。
要我翻译的话,就是这样:
把床做得大一些
用我们没有边际的敬畏之心
睡在里面,静静等待
公正审判日的到来
垫子要平直的
枕头要圆的
但是千万啊,别让东出的太阳
打扰这大地的宁静
Emily Dickinson,可以说是我最热爱的国外女诗人“之一”。记得一年前,某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图书馆里读她的诗,英文的,沉浸其中欣然忘时。还有蛮久前,跟文学社的一些朋友搞“地下交流”的时候,我还在偌大酒桌上现场朗诵过她的诗。我喜欢说的一句话“生命是最好的秘密”其实也是她说的。
Dickinson的诗很讲究节奏,所以译过来总觉得没什么味道,而且国内我看到的版本译的都很滥。她的诗简约,而不简单,没有很多故意塞进去的内容,她自个也没太多丰富的人生经历,但诗却依然开阔。我就喜欢她的这个秉性。自己比较喜欢的有《i died for beauty》,《why do i love you,sir》,《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现在看着摘抄本里的这些英文句子,爱意顿生,也因为带着时光混迹的缘故吧。这里,其他的难得敲,就抄一首她短的吧:
to see the summer sky
is poetry,though never in a book it lie——
true poems flee——
(她诗的题目一般都是诗的第一句)
译:
仰望夏日星空
(仰望本身),就已经是诗,尽管它永不可能在书中展现
否则,一旦表达,真的诗就此溜走
对于此诗,我深以为然,我一直相信,真正的风景是在心中的,不是在照片里。
(n年前的旧文)
我呼吸有点困难,我看着苏菲所经受的一切,我惊讶于她可以在这些过去之后仍然活着,她是奇迹。我的情绪难以控制我想起上次有一样的情绪还是开了《二手时间》的时候,这是难以自拔的痛苦,对于人性的泯灭的话我不想说。只是苏菲可以活下来,这些人可以活下来就是一个奇迹。
尊严对她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她失去了所有能被人拿走的,做了从道德到身体都下流的事情,我想她一定痛恨自己,痛恨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家庭,一切。这是毁灭性的, 我们多么希望别人能来解救我们于苦海,就那么望着,看着,祈求着。
自由意志太可笑了,当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到底在发挥些什么。思想的被取代是轻而易举的,苏菲是坦诚的,她愿意承认自己的软弱,自己的屈服,她投降了。天主教也帮不上她,她的主已经死了。
那神经病一样的男人从某种程度上拯救了她。
梅姨好美!演技好好,特别是母亲那里绝望崩溃,剜心之痛。看完半天没缓过来,最后的死亡竟然感觉很温馨,和爱人一起相拥像一幅油画一样,自己选择的死亡或许对她而言是最终极的自由。
发现我对疯狂的悲剧角色莫名偏爱,以及,总有一种错觉:精神异常的是Stingo,特别是他告白的时候,也太自我主义了。
因为活人书写历史,小说家会不会在整个过程中将自己美化了,开了一个暗黑的脑洞,两个男人中的二选一,其实与自己的孩子中二选一相同,都是Sophie’s Choice ,或许去农场是Stingo强加的选择呢?譬如绑架什么的,然后偷跑出来,虽然一边是精神分裂,但,是爱人。另外一边更危险,咬人的狗不叫,我一直觉着平静的变态更可怕,安静纯洁的普通人什么的,此处可展开无数有名有姓或真实或虚拟的坏人。
作家笔下写自己青涩的爱恋,写拯救被虐待和折磨的Sophie ,可她从头至尾都坚定不移选择Nathan,最后回到疯男友的身边。所以,自杀死亡结局加单一的叙事主体,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求爱被拒后杀其伴侣,意外将两人都干掉了,伪装成自杀。反正没有那么相信男人,更不相信一面之辞。
不过这种猜想,那真真是落入没有选择的绝境…
最后引用一段:
我觉得艺术加工不等同偏离,凡此种种更证明了战争的摧残、个人的创伤,绝不能忘记历史,要书写自己的历史。
先说功臣:梅姨。这么说吧,这位娘娘首先是个口技演员,在温丝莱特妮可等辈还在显摆自己会变换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口音时,梅姨已经蛋定地出演过:古典维多利亚式英语、丹麦口音、纽约口音、美国大厨茱莉亚·柴尔德口音、波兰口音、波兰语、德语等等角色...几乎每部电影,她都要换不同的口音,那个 NB啊。特别崇拜这种人,比如小克莱伯,靠啊,德语西班牙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斯洛文尼亚语,NB死了,这种人的存在就是对我等人的赤裸裸的鄙视....
Sophie,这是一个痛彻心扉的角色,在那样一个极为尴尬的历史背景下,这个非常复杂的角色被梅姨塑造得极为丰满。真正伟大的表演,不是停留在角色本身,而是超越了表演的鸿沟,精准地传达作品的精髓,亦即对战争的反思,对人性的拷问,对社会的反讽。赋予角色以鲜活的文学性语言,深刻的哲学性思辨。这一点,可谓是梅姨的绝活。这一点,鲜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奥斯卡颁给她10座小金人都还不清这笔债...看片时,你just无法把视线从她身上移开。
好在我们梅姨淡泊名利,睿智平和中霸气尽显。她说:活着真是太TMD有趣了(梅姨故意用了fucking来做程度修饰)。呵呵。
其实气场真的是梅姨的代名词,她这种气场,不同于凯特·布兰切特那种锋芒毕露。她的气场中带着沉静,睿智,深度自信,清淡却隽永,显得格外有力量。
影片的主题---战争的反思,对人性的拷问,对社会的反讽
有人说该片没有剧情结构散乱,well,那么只能说这人不适合看文艺片,文艺片的特质是就闷骚,应该去看盗梦空间云云。
其实片子有很多纹理值得剥开来细看。比如苏菲对她父亲的态度,一直都很敬爱但却在长大了才发现她父亲的可恨之处,到了集中营又为了让自己让儿子有一丝活下去的希望冒称自己是反犹分子,到了美国之后又和父亲划清界限,种种带出了深刻的反思意味;
还有苏菲为什么选择了精神病的内森而不是小处男,这里我想起来时时刻刻中伍尔夫说的:jolt of capital VS peace in the countryside。这个,真的表示很理解;(我想,理解了苏菲为什么要死,就基本可以理解时时刻刻中伍尔夫为什么要死。)
内森说:Don` t you see it? We are dying. 为什么他们要一次次的欺骗?
还有那次抉择。那是一个不能选的选择知道吗?如果说有人问你要左手还是要右手只能留一只的话,苏菲的那个抉择甚至更加残酷!这根本就是在选择亲手骨肉谁能活的问题,怎么选啊?肝肠寸断,痛彻心扉,刺骨的寒冷和绝望,对生的决绝和死亡的抛弃。其实苏菲只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不关心人种,是不是犹太人对于她并没有什么影响,她只希望过平静安详的日子,但是父亲已经波兰人的身份以及命运的安排---进入奥斯维辛等种种,使得这些沉重的因素必须施加于她个人之上,正是这种影响,才使得她幸存之后无法再面对美好的事物,无法再编制那个平静安详的氛围,只能靠疯癫来麻木自己,这个人物的刻画以及悲剧版的命运给人予深刻的反思性。
总之,一个共通之处:一种深藏在骨子里的纯粹的悲伤。以前在哪里看到过说莫扎特音乐中的那种形而上的哭,就是这种悲伤,没有任何杂质的属于人本身的悲伤。
这是一个有关痛苦和悲伤的故事,苏菲永远翻不过去的一页,人类历史上翻不过去的一页。
貌似写得很多,很久没有写过那么多字的影评了,总是很喜欢沉静中充满力量的电影,每次遇上,都倍感珍惜。
苏菲最后躺在床上,侧着脸面向窗户,阳光把她本来就白的脸照的更白,清晰的轮廓像是希腊雕塑里的女神。从奥斯维辛幸存的女人,一边释放着纯真一边掩饰着黑暗。内森读完stingo的小说,在房间里对着黑暗的窗户指挥欢乐颂,迷人的肌肉线条像是贝多芬力的化身,可谁又知道,他被上天夺去了精神。两个无法独自生存的人,互相碰撞出极致的生命,stingo被命运裹入其中,自然承担着记录者的使命。
一个女人的史诗。在失去一对儿女与自由之后,所有的抉择都是堕落。
好的作品,的确可以令人完全忘却技术。
影片几乎没有直接表现战争,却表现了战后不堪回首的灵魂绝望
饱受戕害的痛苦灵魂 来造一个宽大的墓床 / 用我们 无边的敬畏/然后 躺在里面 等待/公正的审判日到来 / 它有 平坦的床垫/它有 圆形的软枕 / 千万别让金色的阳光 / 打扰这 宁静的 安眠 ……
女主角贡献了演艺生涯最完美的表演。
三次自揭伤疤的讲述,从自己是二战集中营受害者,到父亲其实是大屠杀的倡议者,再到那个必然送一个孩子去死的抉择,最终一层比一层更深的耻辱感让苏菲选择继续留在疯男友身边,无尽的绝望,终日酗酒,直至自杀。
女主真的演的太好了!好剧情会让人觉得不够看尽管电影有两个半小时
女主的表现真是极好了 剧情也很流畅
梅姨招牌的口音特技与层次丰富的表演从此发迹,一个人物多重面相性格跨度外表迥异却内在一体无疏无漏,布鲁克林为爱情的变化无常而抽动的嘴角,回忆时看向窗外迷雾般悲悯的眼神,集中营前惊恐无意识绝望的重复自语……Sophie的两次选择,一次被动的为爱选择生存,一次主动的为爱选择死亡。文学化叙述。
艾伦·帕库拉编导代表作,梅姨首次封后之作。1.文学气息浓烈,以作家的回顾性自叙作为外框,三层嵌套的回溯结构。2.先呈现苏菲选择后的结果,再由苏菲的三次回忆抽丝剥茧地渐次回溯始因,既强化悬念,又予人反思的余味。3.苏菲实际上做了三次重要选择,分别是道德/道义之择、亲情/他人生死之择和爱情/自我生死之择,首择有绵长的考虑与执行时间,末择也至少有一天的纠结时间,唯有中择是真正的抉择——面临无尽压力、必须即刻决断、怎么选都是错的两难之择,亦是由纳粹所转嫁的僭越上帝权柄的抉择。4.被念错拼错的艾米莉·狄金森之名&只知狄更斯的图书管理员,均彰显出女性作家遭遮蔽、被阻断的身份与记忆。5.业余研究生物学的精神分裂患者的身份也别有寓意,创伤与罪疚感唯有通过疯狂与变装来短暂克服,"先死的是文明人"。6.配乐仿若天籁。(8.5/10)
开头以为是个庸俗的小鲜肉和熟妇的情爱故事,没想到随着故事的展开,回忆的拼图一片一片的聚拢,特别是军官让苏菲在两个孩子中做出选择时那种撕心裂肺,真是泪崩。
此片曾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很显然,苏菲是个会让所有男人都为之着迷的女人。她有玫瑰花一样的脸庞和婀娜体态,也有细心呵护的谎言和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尽管她无意诉说。父母、孩子、丈夫、情人、公正的人格、作为母亲的良知,她是在失去这些后挣扎着从噩梦中醒过来的人,是内森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小作家说:“当时二十二岁还没有性经验的我,终于拥抱着无限思慕的女神。我有无穷欲望。苏菲的欲望让她以肉体欢愉逃避记忆和痛苦,不仅如此,我现在还明白,那是要击退死神的疯狂企图。”只是他那时求爱心切,尚未看清,这样的苏菲早已回不到正常人的生活轨道。她没有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里,最后却在氰化物中和另一个疯狂而绝望的人相拥长眠。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刚开始看到的也许只是一对冤家似的情侣,男主加入后变成欢乐三人组,但其背后却掩盖着残忍冰冷的过去和真相,还有无法磨灭的伤痕。梅姨真是贡献了一次殿堂级的精彩表演。但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苏菲被迫选择的这段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梅姨说她也只能演一次,因为她也是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种揪心的痛
编剧也是个神经病,我崇拜你。苏菲的选择,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一生中你可以遇见许多次,也许不如生与死那般严重,可也是记忆里的一道十字伤。
伟大的影片并不需要华丽的技术,有深刻的剧情、到位的表演就够了。本片150分钟漫长而不冗长地对苏菲的人生进行抽丝剥茧,反思战争残留在人性深处的痛苦,苏菲的三次讲述串联起苏菲的心理世界和战后的创伤,特别是第三次显得如此绝望,进而尘归尘的结局也显得是最合适的了。
区别于执着在“控诉罪恶”和“诉说苦难”模式下流于俗套的同类题材,《苏菲的抉择》高明之处在于苏菲复杂经历和苦痛记忆所导致的,身份认同的巨大矛盾。她是受害者,却并不无辜,她不是犹太人,却遭受犹太人的苦难,是与非的界限在她身上模糊,被迫在儿女中做生死选择时,她的自我认同已经全然崩塌毁灭
这才是斯特里普殿堂级的出演啊,快乐的时候如玫瑰,回忆里又如枯槁。如拨开迷雾一般,一步步探向过去的深渊。苏菲做出选择的那一瞬间,或许就已经死了吧。前段较长,但确实是个非常好的故事。(虽然我老早就看出男主二的精神问题,并且,唐山大地震抄得只剩唐山大车震了吧!)
Nathan在影片里第二次发病时,我想过为什么Sophie还要继续和这么一个暴躁的男人在一起?后来我明白了,因为只有躲进Nathan的疯狂热烈里,才能拯救她伤痕累累的人生。所以她宁愿选择回到那栋房子里,迎接任何属于Nathan的危险因素,甚至死亡都能是她的最好结局。Stingo的温柔和他描述的那个未来,无法承载和抚平她的愧疚、伤痛。在她迫不得已选择将女儿推向地狱,反对父亲的她为了保护儿子向纳粹军官献出表明父亲是纳粹派的文章,但最后也没保下她的儿子时,Sophie已经奔溃了。一个饱受良心上的谴责的人,安稳舒适的农场家庭生活,只能是她新的牢房。更何况,她真的爱Stingo吗?不,那远远不及对Nathan的感情。毕竟Sophie曾苍白得如同枯枝,遇到Nathan后,才得以饱满成一朵娇艳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