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呼吸有点困难,我看着苏菲所经受的一切,我惊讶于她可以在这些过去之后仍然活着,她是奇迹。我的情绪难以控制我想起上次有一样的情绪还是开了《二手时间》的时候,这是难以自拔的痛苦,对于人性的泯灭的话我不想说。只是苏菲可以活下来,这些人可以活下来就是一个奇迹。
尊严对她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她失去了所有能被人拿走的,做了从道德到身体都下流的事情,我想她一定痛恨自己,痛恨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家庭,一切。这是毁灭性的, 我们多么希望别人能来解救我们于苦海,就那么望着,看着,祈求着。
自由意志太可笑了,当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到底在发挥些什么。思想的被取代是轻而易举的,苏菲是坦诚的,她愿意承认自己的软弱,自己的屈服,她投降了。天主教也帮不上她,她的主已经死了。
那神经病一样的男人从某种程度上拯救了她。
梅姨好美!演技好好,特别是母亲那里绝望崩溃,剜心之痛。看完半天没缓过来,最后的死亡竟然感觉很温馨,和爱人一起相拥像一幅油画一样,自己选择的死亡或许对她而言是最终极的自由。
发现我对疯狂的悲剧角色莫名偏爱,以及,总有一种错觉:精神异常的是Stingo,特别是他告白的时候,也太自我主义了。
因为活人书写历史,小说家会不会在整个过程中将自己美化了,开了一个暗黑的脑洞,两个男人中的二选一,其实与自己的孩子中二选一相同,都是Sophie’s Choice ,或许去农场是Stingo强加的选择呢?譬如绑架什么的,然后偷跑出来,虽然一边是精神分裂,但,是爱人。另外一边更危险,咬人的狗不叫,我一直觉着平静的变态更可怕,安静纯洁的普通人什么的,此处可展开无数有名有姓或真实或虚拟的坏人。
作家笔下写自己青涩的爱恋,写拯救被虐待和折磨的Sophie ,可她从头至尾都坚定不移选择Nathan,最后回到疯男友的身边。所以,自杀死亡结局加单一的叙事主体,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求爱被拒后杀其伴侣,意外将两人都干掉了,伪装成自杀。反正没有那么相信男人,更不相信一面之辞。
不过这种猜想,那真真是落入没有选择的绝境…
最后引用一段:
我觉得艺术加工不等同偏离,凡此种种更证明了战争的摧残、个人的创伤,绝不能忘记历史,要书写自己的历史。
苏菲最后躺在床上,侧着脸面向窗户,阳光把她本来就白的脸照的更白,清晰的轮廓像是希腊雕塑里的女神。从奥斯维辛幸存的女人,一边释放着纯真一边掩饰着黑暗。内森读完stingo的小说,在房间里对着黑暗的窗户指挥欢乐颂,迷人的肌肉线条像是贝多芬力的化身,可谁又知道,他被上天夺去了精神。两个无法独自生存的人,互相碰撞出极致的生命,stingo被命运裹入其中,自然承担着记录者的使命。
一个女人的史诗。在失去一对儿女与自由之后,所有的抉择都是堕落。
好的作品,的确可以令人完全忘却技术。
影片几乎没有直接表现战争,却表现了战后不堪回首的灵魂绝望
饱受戕害的痛苦灵魂 来造一个宽大的墓床 / 用我们 无边的敬畏/然后 躺在里面 等待/公正的审判日到来 / 它有 平坦的床垫/它有 圆形的软枕 / 千万别让金色的阳光 / 打扰这 宁静的 安眠 ……
女主角贡献了演艺生涯最完美的表演。
三次自揭伤疤的讲述,从自己是二战集中营受害者,到父亲其实是大屠杀的倡议者,再到那个必然送一个孩子去死的抉择,最终一层比一层更深的耻辱感让苏菲选择继续留在疯男友身边,无尽的绝望,终日酗酒,直至自杀。
女主真的演的太好了!好剧情会让人觉得不够看尽管电影有两个半小时
女主的表现真是极好了 剧情也很流畅
梅姨招牌的口音特技与层次丰富的表演从此发迹,一个人物多重面相性格跨度外表迥异却内在一体无疏无漏,布鲁克林为爱情的变化无常而抽动的嘴角,回忆时看向窗外迷雾般悲悯的眼神,集中营前惊恐无意识绝望的重复自语……Sophie的两次选择,一次被动的为爱选择生存,一次主动的为爱选择死亡。文学化叙述。
艾伦·帕库拉编导代表作,梅姨首次封后之作。1.文学气息浓烈,以作家的回顾性自叙作为外框,三层嵌套的回溯结构。2.先呈现苏菲选择后的结果,再由苏菲的三次回忆抽丝剥茧地渐次回溯始因,既强化悬念,又予人反思的余味。3.苏菲实际上做了三次重要选择,分别是道德/道义之择、亲情/他人生死之择和爱情/自我生死之择,首择有绵长的考虑与执行时间,末择也至少有一天的纠结时间,唯有中择是真正的抉择——面临无尽压力、必须即刻决断、怎么选都是错的两难之择,亦是由纳粹所转嫁的僭越上帝权柄的抉择。4.被念错拼错的艾米莉·狄金森之名&只知狄更斯的图书管理员,均彰显出女性作家遭遮蔽、被阻断的身份与记忆。5.业余研究生物学的精神分裂患者的身份也别有寓意,创伤与罪疚感唯有通过疯狂与变装来短暂克服,"先死的是文明人"。6.配乐仿若天籁。(8.5/10)
开头以为是个庸俗的小鲜肉和熟妇的情爱故事,没想到随着故事的展开,回忆的拼图一片一片的聚拢,特别是军官让苏菲在两个孩子中做出选择时那种撕心裂肺,真是泪崩。
此片曾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很显然,苏菲是个会让所有男人都为之着迷的女人。她有玫瑰花一样的脸庞和婀娜体态,也有细心呵护的谎言和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尽管她无意诉说。父母、孩子、丈夫、情人、公正的人格、作为母亲的良知,她是在失去这些后挣扎着从噩梦中醒过来的人,是内森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小作家说:“当时二十二岁还没有性经验的我,终于拥抱着无限思慕的女神。我有无穷欲望。苏菲的欲望让她以肉体欢愉逃避记忆和痛苦,不仅如此,我现在还明白,那是要击退死神的疯狂企图。”只是他那时求爱心切,尚未看清,这样的苏菲早已回不到正常人的生活轨道。她没有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里,最后却在氰化物中和另一个疯狂而绝望的人相拥长眠。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刚开始看到的也许只是一对冤家似的情侣,男主加入后变成欢乐三人组,但其背后却掩盖着残忍冰冷的过去和真相,还有无法磨灭的伤痕。梅姨真是贡献了一次殿堂级的精彩表演。但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苏菲被迫选择的这段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梅姨说她也只能演一次,因为她也是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种揪心的痛
编剧也是个神经病,我崇拜你。苏菲的选择,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一生中你可以遇见许多次,也许不如生与死那般严重,可也是记忆里的一道十字伤。
伟大的影片并不需要华丽的技术,有深刻的剧情、到位的表演就够了。本片150分钟漫长而不冗长地对苏菲的人生进行抽丝剥茧,反思战争残留在人性深处的痛苦,苏菲的三次讲述串联起苏菲的心理世界和战后的创伤,特别是第三次显得如此绝望,进而尘归尘的结局也显得是最合适的了。
区别于执着在“控诉罪恶”和“诉说苦难”模式下流于俗套的同类题材,《苏菲的抉择》高明之处在于苏菲复杂经历和苦痛记忆所导致的,身份认同的巨大矛盾。她是受害者,却并不无辜,她不是犹太人,却遭受犹太人的苦难,是与非的界限在她身上模糊,被迫在儿女中做生死选择时,她的自我认同已经全然崩塌毁灭
这才是斯特里普殿堂级的出演啊,快乐的时候如玫瑰,回忆里又如枯槁。如拨开迷雾一般,一步步探向过去的深渊。苏菲做出选择的那一瞬间,或许就已经死了吧。前段较长,但确实是个非常好的故事。(虽然我老早就看出男主二的精神问题,并且,唐山大地震抄得只剩唐山大车震了吧!)
Nathan在影片里第二次发病时,我想过为什么Sophie还要继续和这么一个暴躁的男人在一起?后来我明白了,因为只有躲进Nathan的疯狂热烈里,才能拯救她伤痕累累的人生。所以她宁愿选择回到那栋房子里,迎接任何属于Nathan的危险因素,甚至死亡都能是她的最好结局。Stingo的温柔和他描述的那个未来,无法承载和抚平她的愧疚、伤痛。在她迫不得已选择将女儿推向地狱,反对父亲的她为了保护儿子向纳粹军官献出表明父亲是纳粹派的文章,但最后也没保下她的儿子时,Sophie已经奔溃了。一个饱受良心上的谴责的人,安稳舒适的农场家庭生活,只能是她新的牢房。更何况,她真的爱Stingo吗?不,那远远不及对Nathan的感情。毕竟Sophie曾苍白得如同枯枝,遇到Nathan后,才得以饱满成一朵娇艳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