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1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子夜无人,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花落莺啼春》,在深入讨论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阿蚂裹
2分,好多处景别选择特别有意思,第一视角退后,用第三视角来观察,一种抽离电影现实的选择,让观众都站在了旁观的视角,加重了审视的意味。转场也很有巧思。
场刊嘉宾 Aurora
3分,就虽然这个颜我确实嗑不下去,但是画面拍的很舒服,很有特点,哪怕是黑白也能看出导演希望拍出的画面是能被记住的。
场刊嘉宾 Leo
四星,两个残败的灵魂互相依偎取暖,情感永远凌驾毫无道理的伦理之上。
第一个问题是请大家谈谈电影的环境塑造。像是湖水、雾气这些部分,在我看来都充当了对于男主角精神世界的投射。加上他有失忆的设定,这些塑造能让我感受到这一点。
场刊嘉宾 阿蚂裹
氤氲朦胧。一个ptsd,一个未经人事,是一种想象空间发生的情感关联吧。脱离了日常环境,空间的重新塑造。
场刊嘉宾 Leo
我倒是没有想那么多,我是觉得这些环境一直想要营造一种悲剧的氛围。甚至会觉得这些比较朦胧的取景是在不断模糊男主对于真实跟虚幻的判断。就是让他不断沉溺在这种世俗绝对没有办法理解的感情关系中。
场刊嘉宾 Aurora
如此刻意的画面想来也该有表意的目的,虽然我觉得不妨简单一点。
场刊嘉宾 Leo
第一直觉就是很美罢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确实很美罢了。
场刊嘉宾 Aurora
环境的描写,无非铺垫情节、烘托气氛、映照情绪这些。确实很美罢了。
第二个问题是,大家怎么看待男主和女孩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情感?某种程度上他们同病相怜,一个是战争的遗孤,一个是世界的遗孤。
场刊嘉宾 Leo
我觉得这种在双方都有缺陷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情感,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个彼此不断索取来疗愈自己的过程。真的不是爱情。
场刊嘉宾 Aurora
很容易被拿来类比的是Lolita,但是更让我想起白夜行,雪穗和亮司,互相需要。此外深觉情感无关年龄而关乎经历。整个电影浪漫唯美,但是表现出来的真的不太像是“爱情”。
场刊嘉宾 阿蚂裹
我感觉最后结尾男主的女朋友都能理解他们。但是男主已经被杀了。大家反而在审判。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其实让我比较介意的一个点也在这里。这种不是爱情的感受,是不是来源于导演在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塑造中设置了太多的道德保险。避开了他们可以往更“禁区”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包括你说的女朋友都能理解。
场刊嘉宾 阿蚂裹
是的,好像也没有想往禁区的方向去讨论。我难受的事当事人都不在意 旁观者在旁边煽风点火。
场刊嘉宾 Aurora
不光是道德保险,影像呈现出来的感觉就完全不是那个方向的。这种电影本身的自洽感很讨我喜欢。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假设如果真的往男女情感的方向去写,会影响你们对电影的看法吗?
场刊嘉宾 Aurora
或许?会觉得有点俗?
场刊嘉宾 阿蚂裹
他们自始至终没有做什么越界的事吧。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没有,我是在假设,如果变成了洛丽塔,你们会不会觉得“变质”了?
场刊嘉宾 阿蚂裹
太虚无了。这世界没有给一些非常规的感情留存空间 ,都很辛苦。
场刊嘉宾 Aurora
很难做这种假设,因为我们对于电影的认知和感受受限于电影,以及我们本身。至少对我而言,电影不光是需要补课学习的艺术,更是与不同维度世界交流的方式。
第三个问题是,想问一下大家对于结局的看法,尤其是女孩那句“我从此无名无姓”。
场刊嘉宾 Aurora
坦白说最后这句我感触没有这么深,没想到会是这个切入点,我思考一下。
场刊嘉宾 阿蚂裹
就是没人鸟她的nobody cares,爸爸不要她了,大哥、哥哥也不要她了,只能到修道院长大了,没人call me by your name。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其实我觉得男主经历战争之后就已经精神性死亡了,而他和女孩之间被误解的互动让他连肉体都不容于世。这种破灭最后从他的身上传递给了女孩,很宿命式的悲剧回环。
场刊嘉宾 Aurora
谈到宿命式的悲剧回环,我觉得call me by your name(《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更让我觉得有宿命式的悲剧回环。
本是纯真的友谊,却因社会的黑暗而被抹上了肮脏的影子。他是个不幸的人,因为战事而失忆了,不过能够活下来回去过平淡的生活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吧,或许他的生活就不该有那个小女孩的出现,小女孩的存在,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其实我并不怎么喜欢这样的故事,看完觉得很虐,至少我在生活中还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情况吧。世俗往往是很可怕的,如果你足够幸运,那么你可以更加快乐,也会平凡,如果不幸,那将会承受来自社会舆论人文道德的捆绑束缚,心灵脆弱的人,或许就会这么结束了吧?
迄今为止看过的所有电影中,这部是最为完美的,艺术与技术、写实与写意、精神与现实、视听造型与场面调度,影片对电影中的元素做了最为圆满的融合,导演的控制异乎寻常的内敛而诗意,在该表现的时候又表现的非常精准。导演、剧作、摄影、表演、美术、剪辑都异常动人。给出有史以来的最高分:99分
战史之悲罪难赎,残梦徒劳已前非;浮光掠影云上梦,无情柳絮漫空飞;花落莺啼春已逝,痛诉久挥之不去;彩云易散琉璃脆,凋零花瓣葬白雪。
5.0 (英字)最乾淨的感情。好美的電影,溫柔細膩,又充滿詩意。30歲與12歲,之間相差的東西根本不足以令人迷茫或談論。活在乾淨美好的狀態下,永遠要比活在實際中的人更幸福。
公园寒塘渡鹤影,世间冷眼葬君魂
这个世界太大了 , 大到容得下各种各样的面目。狰狞、狡黠、猥琐。这个世界也太小了 , 小到不能容忍任何一份未被历史命名(还未来得及)的爱 。 所谓的诗人都在歌颂一群杀死纯真 , 杀死快乐的刽子手,而真正灵魂干净的诗意而浪漫的人,早已不可存。我爱这种极致表达 , 还有爱的本身。
电影中出现多次湖面反射倒影玻璃窗水晶球鱼缸等视角的世界 透过酒杯底看人 人物的孤寂 看那涟漪中我俩的倒影 我们回家了
Une histoire d'amour singulière contée dans un paysage digne d'une galerie de peinture avec un grand soin apporté à la mise en scène.
两星给摄影和音效 这个人设和故事太恶心了 强烈不适
纯洁的情感,每个镜头都干净的像小王子里的情节。译名真好,海棠也随着梨花逝去了。
1,电影视角太小 展现内容也未见深刻 不烂而已。2,开始觉得女人固执的用自己方式爱男人 但并不理解男人 方式不对;后来看到她还是能理解男人的 只好修正观点为 女人还是接受爱自己的人为妙 否则你的付出并不为对方欣赏和感恩 反招暴力3,男人和女孩就是爱情 洛丽塔 早熟的萝莉魅力太惊人
当你们看到有些人没有按照你们的传统快乐的时候 那么他就是不正常 而你们就反对他 为什么要这样呢?小女孩演技真是精湛!!!
1.所爱之人已不在,我便已无名无姓;2.结局来得太快,胸中的怒气才在氤氲而升,却还来不及发泄便被小女孩夺眶而出的眼泪感动了;3.剧情有点狗血,两个寂寞的心碰在了一起,年龄啥的都不是问题,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爱是漫步涟漪中,爱是不要吻在唇上,爱是心灵相契,魂魄相依』落魄大叔和被遗弃的女孩,跨越了爱的界限去成就爱,只因为他们有契合的齿轮可以相互咬合,稚成人和童心者的爱超越了世俗。29分时漫步河边水底仰视倒影的拍摄给人印象很深。
今年看过的第三部可以称得上“完美”的电影:两个主人公都是弱势群体,因心理创伤而走在一起的“梨花”和“海棠”,本是纯洁和清澈,却在正常人眼里被视为禁忌。相信结尾处海棠也将追随梨花一起凋零。不可否认,哈迪.克鲁格有着史蒂夫.麦奎因相同的气质。
1962年第35届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得主。本片以其诗意化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塞纳河畔令人心碎的悲剧故事。摄影确属一流,不过这故事不太对路,这小萝莉思想也太成熟了吧。
原来,一个人要是得了精神病,就可以自带洗白光环:他掌掴小男孩是无辜的,拳打女朋友是无辜的,到处偷东西是无辜的,甚至以救赎之名行恋童之实也是纯真无邪超凡脱俗的。精神病真好,赶明儿我也去得一个。
因为表达的畸形父女爱给一星 。不管歌颂的多么美好 这都是畸形的不清不楚的“爱” 你有女友 又有这个不知道是女儿还是准女友的 都不知道要干嘛 有病治病 治不好也不要磨磨唧唧啊
静谧诗意 纯洁古典 怪蜀黍和小萝莉的奇怪情絮
花落莺啼春 我们结伴去河边 石头荡进涟漪 我们回家了 你爬上那棵树 你搂着我的脖子 悄悄告诉我 你叫西贝尔
爲了整理『 君生我未生 』的补充,收到了别人的推荐又找到了这部非常著名的电影,只是自己孤陋寡闻以前没有注意。电影在战争中受到精神打击无所事事的男青年皮埃尔在街头偶然遇到被父亲准备送到修道院寄宿的西贝尔开始,两个人的第一次四目交汇,可能就是诞生了那种特殊的愛,或者这种畸恋一开始只是建筑在小萝莉为了自己对家庭父爱的需要而找到的一种寄托,当他第一次贸然接她,她自然当着修女喊他爸爸。两个人在池塘边戏水,小女孩痴情的望着涟漪说:我们到家了。而皮埃尔看见有别的男孩子与她亲近嬉戏时又不顾一切打跑了男生,这使得女孩子非常难过她看到了这个大男人的不成熟的一面,她也和这个年龄段怀春的小女孩一样对威猛的男人一样着迷,她只是在人生最痛苦时遇到了这个精神有伤害的男人,试想,如果她后来在风和日丽先遇到那个骑马的男人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