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2年的2月20日,德国纳粹的高级长官们在柏林郊外的一幢私人别墅召开了一场会议。会议主持人是党卫军头目海因里希,参会共有14个人,份量不同,所以态度也各自不同。电影《万湖会议》便是根据这场会议的记录改编而来。整部电影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开会,大致的流程也基本都是会议发起人提出议题,其他参会人分别阐述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然后由发起人做出决策,再讨论下一个议题,全程几乎没有废话、没有针锋相对的争执、没有拆台,没有与议题无关的扯淡,连沟通感情的闲聊都不在会议室里进行,整个过程堪称是一次职场会议的教科书式演绎。
这种专业高效是很让人信服,但如果你知道这次会议所讨论的内容是如何灭绝1100万犹太人的时候,恐怕就只会觉得毛骨悚然了吧!所谓草芥人命大致也就是这样了。
确实,正是由于这次高效的计划,直接导致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超过600万犹太人的丧生。参加会议的所有人员,探讨的都是各种技术问题、成本问题、代价问题,进而是各自部门的责任边界问题和如何协作的问题,没有任何一个人对总议题提出过质疑,于是,一个历史悲剧就被推导了出来,并顺利的落实了下去。
这是一部需要耐心的电影,因为会议室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场景,所有情节都是靠台词对话来推进,但如果看进去就会发现,这就是官僚制的特点:客观、冷静、清晰的程序意识,明确的边界与对应的协调机制。谈笑间,上百万人就要流离失所,进而被从物理上清除。这些纳粹精英们以高度抽象的讨论方式将一系列违反人性的所谓政策冠冕堂皇地抛了出来,让人想到的就是那句:死一个人是悲剧,死一万个人就只是数字。
只要离得够远,做什么样的决策都不会有负担。
会议过程中,外交部的代表希望命令不要挑战法律,需要进行更细致的修订;内政部的代表提醒通婚者及其下一代如何区分要明确;其他还涉及如何安排犹太人集中、需要怎么安排车辆和交通的问题以及用什么方式可以更“高效”的进行批量化处理,后续的尸体如何处理以及焚尸炉的的效能和需要扩产的规模等等。之所以选择集中营和毒气,只是因为经过计算发现比子弹的成本更低,甚至他们还认真讨论了每天处理那么多尸体可能对相应德国士兵带来的心理影响和应对措施……诸如此类的提议和讨论,基于一个已经默认的共识——犹太人必须被消灭。
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元首提出来的,元首一定是正确的,这就是会议必须接受的总前提,也是现代官僚制度常常存在的问题——只关心“怎么办”和“是什么”,不思考“为什么”。而很多“人祸”的发生,就出在“为什么”的缺失上——不再追究意义,一味强调行动。所谓平庸之恶,便是自上而下对“为什么”进行阉割,把人变成执行命令的机器。
这是一场执行会议的重新演绎,是一段真实历史的缩影。与之相关的讨论跟影片不胜枚举,而将注意力放到还原会议场景,确实是一个很独到的视角。
于是,值得反思的不止是那一段历史,还有官僚制度所形成的平庸之恶——只有效率、利害、得失,没有效果、善恶、对错。唯有对意义的思考和突破,才能为这样的制度注入人性,这也是“为什么”作为注射器的独特作用。
那么,不妨问一下,你会用这支注射器吗?还是已经习惯被注入了各种宏大叙事和伟光正的概念呢?
万湖会议 看的毛骨悚然。故事不复杂,1943年纳粹德国在万湖开了一次高级别会议,商量怎么灭绝犹太人。这个议题就很可怕了,更可怕的是会议过程和电影整体调度。
如海报所示,电影一共出现了16个人物,全部都在一间会议室里,电影也仅仅拍了场会议。16个人物份量不同,主角是党卫军头目海因里希,主持会议。其他角色按会议进程分别负责功能性阐述,还有一位速记员稍微带一点情感线。开会,都是台词,好在人多,可以给够反应镜头,再加上每个议题对每类人反应不同,于是还有多人反应镜头可以切出来。过肩中景,长焦近景,大全景,景别相当丰富,节奏其实很快。
但镜头切换并不是电影要秀的主要任务,会议内容才是。讨论灭绝1100万犹太人,像讨论一个产品执行方案,冷酷而无情。
更可怕的是会议的高效,100分钟的电影,会议过程大概有70分钟。会议发起人提出总议题,然后各部门负责人讲述部门的实际情况,由发起人做出决策,再讨论下一个议题。整个会议几乎没有一句废话!发起人开会前并没有完整的解决方案,参与者级别也几乎平级。但参与者只说和自己部门有关的话,在其他人发言时没有讨论更没有拆台,有疑问也带着解决方式来提,会议极其高效,丝毫没有偏离主题。会议主持人也没有摆出一副传达精神或者必须听我的架势,而是提出问题,协调各部门工作。从这点看,整部电影简直是职场会议的教科书,比那些没想明白为什么开会,把工作会议当沟通感情闲聊的扯淡会高效太多。
所以电影才看的毛骨悚然,因为从技术到现实,都是现在的我们只敢想象的内容。
改编自历史真实事件的《万湖会议》,曾先后经历过两个版本的影视化改编。84年的德版因为年代久远一直默默无闻,真正让其为公众熟知的版本来自01年的英美翻拍。
时隔20年后,德国人再次将这场臭名昭著的会议搬上电视荧幕(新版为电视电影),凭借对事件事无巨细的还原,影片再次于看似波澜不惊的叙事中,向世人揭露了纳粹德国的滔天罪行。
故事起源于柏林西南部的一处郊区别墅,这栋别墅原本隶属一家制药厂,后几经易手,于二战期间成为盖世太保(纳粹秘密警察)的休养所。
前来参加万湖会议的德国官员,除了有当时负责主持会议的党卫队上将莱茵哈德·海德里希外,还包括在东线执行犹太人清除计划的纳粹高级将领若干,以及在国内司法部担任要职的文职官员。
了解这场会议核心议题的人心知肚明,它的召开牵扯到1100万犹太人的性命,此后,纳粹德国将对他们进行批量化集体大屠杀。
不过出于行政和国际影响层面的考虑,当权者并不打算对计划做过分露骨的表述,而采用所谓的“官方用语”加以漂白。
于是,当这场涉及种族清洗的邪恶计划经文书一番修饰过后,就成为了“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要讨论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不容易,因为首先从技术层面而言,要完成如此浩大的灭绝计划,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考虑到万户会议召开的时间是在1942年1月,此时美军已经就珍珠港事件对轴心国宣战,德国东线也面临苏联方面的军事压力(列宁格勒保卫战后,苏方由守转攻),战略物资调配牵扯的运时运力问题,让德军再无更多精力顾及对犹太人的清算。
更不消说,这批等待“处理”的犹太人中,有相当部分来自德国内部。
影片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视角,去详细审视纳粹德国在种族清洗中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不单单关乎人道及伦理层面,还涉及非常复杂的血缘及历史问题。
因为移民的关系,定居德国的犹太人已经与日耳曼民族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就包括联姻。
混血的出现,让当时的德国境内已涌现不少拥有1/2或1/4血统犹太人,按照法律规定,这批人并不在政府的清洗名单中。
一来是因为他们和纯种日耳曼民族之间的沾亲带故,二来则因为当中有一部分人正在纳粹军队服役。另外别忘了曾在一战为国出征的老兵,当中也有一部分人拥有犹太血统。
如何处理这部分人,成为清洗计划里异常棘手的一部分,一旦管理不当,搞不好会造成内部局势紊乱,形成不必要的恐慌和反抗。
所以在高层的提议下,德裔犹太人并未被批量送往环境恶劣的东方集中营,而采用新办法,要求对本国犹太老兵进行国内集中隔离的同时,对正在服役的犹太裔军人,采取强制绝育的办法,形成有效的种族净化。
如此一来,既解决了战时的运力问题,又能长远杜绝联姻带来的基因池污染。
讽刺的是,贡献这条提案的官员不是身处灭绝前线的一线军官,反倒来自看似文弱的文职人员,而他这么做的原因,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身为执法者的尊严(反对者认为对犹太血统的彻底根除,将影响否定这项提议的法典合法性)……
在这套尊严面前,犹太人的性命是可以被交换,甚至可以讨价还价的。不光执法人员拿犹太人的性命维护自己那可笑的职业尊严,一线军官也在为到底该先处理积压在东线的犹太人,还是从西线运输过去的犹太人下手争得面红耳赤。
这类争执的重点永远不在于犹太人的性命,而在于如何更高效地提高灭绝后者的效率。虽然大家在对待灭绝程序存在分歧,但争论的方式,总是以漫不经心的语调展开,看得旁观者不寒而栗。
当个体尊严和价值无限让度于独裁统治,迎接个体的,只会是越发得寸进尺的压迫和剥削。让人绝望的是,面对威权的压迫,大部分受害人除了被迫接受即将到来的命运,别无他法。
于是,执掌他人命运之轮的一方得以随心颠倒黑白,将恶行合法化,并罔顾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积累的人伦与道德,成为极恶之道的代言人,肆意玩弄着是非曲直。
有关这种恶的表现形式,著名学者汉娜·阿伦特在其平庸之恶的表述中,曾有过非常深刻的见解。
对一个正常社会而言,平庸之恶的出现当然百害而无一利。但对归附于不道德体制的个体而言,ta总能凭借体制赋予自身的他者化冷漠,形成某种程度的自圆其说,而解除个人在道德层面的反思。
万湖会议某种意义上就是平庸之恶的集中反映和体现。
在这场针对犹太民族的集体审判中,握有生杀大权且自诩正义的一方,罔顾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的真理,擅自对另一方发动圣战式的毁灭清洗,整个会议期间,人们谈论起另一部分人的不幸,仿佛那只是某种无关痛痒的任务,而并未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算入其中。
当漠视少数人生命的思维被一个民族普遍接受并被认同,迎接被制裁一方的,将是彻底的人道灾难——各大集中营的毒气室,最终成为这场灾难的历史见证。
时至今日,《万湖会议》再度翻拍的意义,不光是为了提醒着我们那些发生在历史中惨绝人寰的事件,都是如何被策划并被顺利执行的。它同时让我们目睹了人性可以在缺乏道德约束的环境下糜烂到何种地步,并警示着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但电影能发挥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随着经济下行带来的欧洲右翼势力与民粹的抬头,历史似乎正在以某种讽刺的方式“重演”。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当潘多拉之盒重新被打开,迎接我们的将会是什么。而那些未知,将交由时间给出答案。
撰文 / Zed
策划 / 轻年力量
2022年多事之秋,推出了这部德国影片万湖会议正当时,可称是对美国出品经典电影“纽伦堡的审判”(1961年)的完美呼应 — 恰如其份的历史佐证题材附片。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到二战前,我们谁都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前,我怀疑该有人会为此片里的人物振臂高呼支持(正如现人会跪舔高呼某大帝事如出一辙)。影片所呈现出来第三帝国的“缔造者们”在未被世人审判之前,其是非价值那时是如此迷惑世人,而不是像我们今天看来是如此荒谬且昭然若揭(以从二战期间甚至没一部电影甚至书籍是来对纳粹呈现彻底批判的姿态出现为例,我想当时歌颂内核国家社会主义的片子和买我的奋斗的书的民众倒是不少,而其实现在所看到的流传至今的深刻的二战电影、茨维格、铁皮鼓这样的作品那都已是二战结束后经几代反思,刻意意识形态的教材式的产物了,才有让我们看过所谓强有力批判而显得我们现在意识立场是如此地正确乃至不容辩驳的可能。这就如时下这场E W 战争,很明显的是非判断,都还能有人拿利益和立场说事去支持入侵者一样,等到普ting 被钉在耻辱柱上时,才会开始闭嘴一样)。
我要赞叹的是这部万湖的镜头和人物处理,不设立场,是如此地冷静,而其表现出来的每个参会的精英都是怀有“崇高”信仰以及光荣的历史使命感参会的,精神上基本都很“纯洁”,每个参会高层完全不会自我质疑当时的意识形态下所灌输的种族灭绝主张以及背后的全方位理论支撑,也丝毫感觉不到与会大员们觉得承受过有何自我审视下的违背道德的压力,每人都在开诚布公的会议气氛下发表高见,看不见有对灭犹的丝毫质疑,当然更不允许自己同仁之间存有任何攻伐异心,如同强大磁力场下的指南针一般地划一齐心。在镜头里生动客观地展示高度的敬业和文明侵染的言谈举止下,观众能感受到这些人谁都不会意识到是自己是在为忠于的首脑操纵着这架精密的机器带着德意志民族走向深渊,反而会备感震撼的是目睹了一场以屠杀策划头子海德里希为领袖如何展现才华,交响乐指挥家一般地在调控和部署下出一次“伟大”、“成功”、影响深远(确实如此)的会议!他还不时会深情且振振有词地反复强调是为了下一代人(好像是他们这一代为了保护下一代不再受杀戮侵染和煎熬,他们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架势),给人以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般的神圣感。所以,我们可以试想如果纳粹在二战真获胜了(其实历史是偶然的,邪恶占主导不是不可能,就像斯大林、普ting上位掌权那样),如此“优秀”的伟人们是如何设计并呈现给世界的会是什么样的格局,是造成民众虚幻进入人间天堂感?还是再次被拖入更悲惨的人间炼狱?这其实都很难讲(想想若人种真被温情脉脉通过基因并无痛实现不断优化,现代人会接受吗?),有无可能剩下略等基因民族绝对认可并服从,甚至是否会在为德意志歌功颂德(也许被沦为奴隶国度还将其称之为大救星。纳粹的理想一旦实现,没准儿也能使现在的平民会感觉自己极其幸福和骄傲)。我以为这是此片价值所在,真实且需要值得现人反思的!影片的成功正是让我们“心悦诚服”地看到,与会在座,无论是党卫队、盖世太保、还是部长、还是权威博士都是如此专业且敬业 ,几个小时的高效讨论与提议,即巧妙又高明地形成一个完美的灭绝方案,其间涉及复杂高超的权利重组与分配,异见如何被排除于无形,真真非常能体现历史上这个超级国家组织下的强大能力,凡是优秀的领导者能想到的、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无不展现到位:从驱逐本国犹太人到他国的预判、如何有秩序控制全球犹太人,到如何节约人力保证不影响战争进程,再到混血的绝育、到最终地从灭犹太扩大的灭其他种族的“伟大”设想,甚至到如何不违背法律的权威与尊严,以及保护士兵免受心理创伤的人性关怀,更甚连对犹太人都能被需要分出层次和优先级别以顺利无碍地被推入屠戮的程序中。所有一切无不全方位多层次地接近完美,最终结果是令人“满(震)意(惊)”的交给最高领袖交的示忠诚的答卷,并且将振奋“民”(世)心(人)。连会会后备忘录都想到人手一份(谁都别想跑)。会议中场休息中的交流也相当精彩,其中一组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避免为优秀的人种,给自己的士兵带来创伤的桥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从对方角度,纳粹立场都完全不是反人性主张,何其温情脉脉。总之,这场万湖会议表现出来的领袖才华、集体意志、专业能力、团队合作,从现代的组织管理学角度,堪称经典教科书了。
影片对而为何有此会议,究其根本所依据的以保持优秀人种为使命,德意志人种最优质是如何被这些精英自己证明自己的,灭犹是如何被元首希特勒的个人强大意志所说服的(是个人的心理创伤而终得机会释放仇恨,还是真心为了人类进步优化),我想不是电影所要表现的而是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也是作为一种历史背景的默认了。唯一一次相关对话只提到一个当时第一帝国罗马人即无比正确地驱逐过犹太人出境,而德意志民族仿佛是继承并为恢复古代的荣光,扛起人类进步的大旗,成为史上最强第三帝国。
越呈现事实反而越能引人深思。全片的视角独特 — 那就是不带视角 — 镜头处理相当冷静,几乎没有任何立场,但是对历史审判所落的焦点性事件,其画面却已完全无死角展露无余。这是我觉得最值得称道,故成此文。
————
也非常佩服德国这个国家,自二战后率当其冲的不断反思,只有那些有勇气承认错误的国家,才能如此真实地自我呈现自己的民族过去所犯下的滔天罪恶的根源。万湖会议这种堪称优秀的和赞叹的历史再现的片子,真比时下一些自吹或自黑的片子明今更胜一筹。尤其更值得拿此片来照见当下那些的依然良心泯灭,犯着有杀人诛心的人类的罪行而不自知的高位者的扭曲而丑恶灵魂。
附:万湖会议背景材料(来自wk)
1942年,国家社会主义组织和部委的高级官员和职能部门在柏林举行会议,组织和协调将欧洲的全部犹太人驱逐到东方进行灭绝。
万湖会议(德语:Wannseekonferenz)又称万塞会议,是一个纳粹德国官员讨论“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的会议。这个会议是在1942年1月20日举行,地点是柏林西南部的万湖区的一个别墅。这个会议落实了有系统的犹太人大屠杀。
万湖会议在这个别墅里展开,现为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
这个会议围绕于将所有阶层的犹太人从德国和德国人住的地方逐出。这个会议也提出将犹太人“移送”到东欧。参与的官员也点数欧洲的犹太人人口(大约1100万),以犹太人的年龄和国籍来考虑移送的方法和怎样处理“混血儿”。
德占波兰的官员催促海德里希尽早在德占波兰实行“犹太人问题的最后解决办法”。他们觉得德占波兰的问题是黑市贸易。他们觉得“解决”当地的犹太人可以解决黑市的问题。在波兰的犹太人不需要被运送到其他地方,所以他们可以很容易地“解决”波兰的犹太人。
大多数学者一度认同万湖会议是第一个有关犹太人大屠杀的会议。原因是因为会议所有的纪录都被盟军发现和在纽伦堡法庭用来作为证据。[1]
这个会议是由艾希曼和海德里希准备的。这个会议没有明确地提及“大规模谋杀”。但艾希曼在1960年在以色列的审判中说,在会议中他们用更加直接的字眼,例如“消灭”(extermination)和“毁灭”(annihilation)。
f
1942年的春天却是1100万欧洲犹太人的末日,纳粹的种族清洗不因万湖会议而起,却由此拉开序幕。
假如从未深入了解过二战的观众,印象中的纳粹一定是残暴嗜血又泯灭人性的怪物,更不用说是纳粹头目的集会,脑海里一定浮现出野蛮人喝血吃肉的画面。但影片中的万湖会议却呈现出一种离奇的庄严和正式感:穿着正式的军官,教授;坚定不移的信念,即使工作分配出现问题,也能以大局为重;极其专业的数据会议准备,任何问题都能做计划有理性;程序正义,人道主义的“光芒”在会谈频频穿插其中。如果忽略了会议的主题是1100万犹太人的种族清洗,这就是一场教科书式的政治精英谈话。
会议的过程其实并不顺利,抱怨自己属地囤积的犹太人太多、运输压力大,战争与清洗计划资源的平衡,官僚之间互相的讽刺和挤兑不断。“我们的子孙不会具备如此的行动力,也不具备这种直觉上的清醒,今天的负重前行,是为了后代的收益和幸福。”正是这样坚定而又不可置疑的大政方针下,一切矛盾都是可以化解的。但一句帮我在希特勒面前美言几句,似乎又告诉我们这群最核心的纳粹分子对于嘴里喊的口号似乎并不关心,唯有在集团里的利益才是永恒的追求,他们对于计划的妥协并非绝对的精神意志,而是保全自己不得不做的让步。
这确实是颠覆普通人观点的,往往纳粹都是被洗脑又嗜血残暴的怪物,此刻好像下降到了某种“同意权利”下的利益集团。这似乎也是现实中最常见的情况,人们往往因为树立了共同的“敌人”,就能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良心受到安置。一个希特勒的背后有一众万湖会议,万湖会议的背后又有千千万万个高级将领,最后还有普通的士兵和平民百姓,大到一个民族、国家,小到一场万湖会议,每个德国人内心的所谓“德意志精神”都是不同的,从平静到狂热,从厌恶到信仰,没有清晰的坐标轴能够刻画这股“邪恶力量”对于人们的影响,甚至左派中也会被这股“力量”渗透,人类从不害怕一种主义,一个集团,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害怕的是藏在背后的贪婪、自大、残暴。当某样事物变得理所因当得正确且不容分说,异己者都是错误且必须消灭,这才是人类真正该去小心和提防的东西。
斯图卡特对于混血犹太人的法律辩论,几乎是整个会议最大的高潮。当他不断强调法律规则对德国人民的重要性,并佐以混血犹太人在各种情况下被无差别清洗导致的后续社会问题,其精彩程度甚至让人跳戏到了“十二怒汉”或是人权法案的起草现场,舌战群儒,用才华和智商碾压了一众外强中干的纳粹军官,最终抛出了全体绝育的缓兵之计,几乎激怒了海德里希中止了会议的进程。“人们需要规定和标准,需要明确性和方向感,需要知道万物皆有秩序。”的下一句是如果你改掉我的毕生心血的犹太法会让我挂不住脸。无不体现斯图卡特有智力,却没有智慧,有才华却没有为人基本的道德,直到这一幕,这满屋纳粹内心的真实想法才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当恶魔掌握和知道什么是高尚和正义,那将成为他们为自己辩解最完美的工具,纯粹的恶威力远不及乔装打扮的正义,这是信仰的崩塌,试想当人们不在相信善良、秩序和自由,那只剩下无尽的猜忌和争斗,赢弱的群体就必然会被消灭,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正常延续,也避免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消灭的对象,求善之心是刻在人类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我们总是在斗争中意识到合作,又在合作中爆发斗争,但好在跌跌撞撞中人类一路走到了现在,如果犹太人该被清洗,那以同样的标准,没有哪个民族有资格继续留存在地球之上。
我们中的大多数此生都没有机会坐到万湖会议的席上,但也许会成为1100万悲惨犹太人其中的一分子,也许会不得不成为按下毒气室按钮的普通士兵,更可能的是我们不必参与到这些残酷斗争之中,作为旁观者只希望能先告诉自己,我是人,我们都是人,承认自己也害怕落入刽子手手下,可能尝试去谅解那些同样受尽折磨的“坏蛋”,审判永远是自省失败的后果,也是人性最后的保险,不让自己成为审判的主语,更避免自己成为宾语,毕竟人作恶的理由故有千百种,最好的选择还是不做。
从电影里来看,犹太问题是元首的心头肉,但是处理起来又问题重重,所以只能由最坚定、最狂热、最简单化的人,也就是党卫队来实施。万湖会议本质上是党卫队根据已经蹚出来的道路、试验出来的方法,事前制定好了周密的计划,用元首“最终解决犹太问题”的意志,在会上压服柏林的那帮前魏玛政府的柏林老爷们,让他们服从指挥,消除顾虑,接受“全欧的一盘大棋”。政府老爷们心领神会,也就提一提“要不要保留犹太人里的军工技术工人”、“会不会搞出之前清除残疾人行动惹出来的乱子”、“会不会影响执行人员的士气和精神健康”、“半犹太人、老年犹太人怎么处理”之类细枝末节的问题。
整部片子都在开会,但在对话、神情的刻画上十分入骨。党卫军方面,会议主持人上将海德里希时时面带笑容,面对质疑也胸有成竹,志在必得;种族和安置办公室的奥托·霍夫曼中将总是满怀憧憬地大谈种族净化;盖世太保总负责人海因里希·穆勒少将阴沉着脸,说话简短扼要,时时用审视的目光看人;不喜欢开会的波兰克拉科夫安全局指挥官舍恩加特,怼柏林老爷说“我看谁的鼻子不顺眼,谁就是犹太人”,在讨论技术问题的时候也会不耐烦地说“我早就跟不上了”;还有那个“平庸的恶”艾希曼中校,从电影中可以看出,此人工作态度确实一丝不苟,从会议的筹备、资料的准备到会上的答疑都有条不紊,会上无论被问到什么数据都能立刻给出,面对各种疑问他也早有方案,而且都十分巧妙、熨帖,多次获得与会者称赞。
东部方面,有波兰总督府国务秘书约瑟夫·布勒,整个会议都在抱怨他的波兰辖区成了“帝国的垃圾堆”,抱怨帝国不优先为他们解决波兰境内的200万犹太人,最后在获得“优先解决波兰犹太人”的承诺后满意而归。
政府方面,有内政部国务秘书威廉·施图克特,此人是唯一在会上轻微地抗议、嘲弄、干扰了一下会议的人,从“依法治国”的角度维护了他参与编写的帝国犹太法律,但也大概也不过是为了端一端架子。有意思的一幕出现在他围绕“半犹太人”的问题跟众人辩论了一番后,被问及他自己有什么建设性意见,他先是提出什么都不做,引来全场安静,接下来他又提出“强制绝育半犹太人”的折中方案,这倒是获得了众人的附议,海德里希眼看方案要越讨论越复杂,就立刻休会,把他拉出来私下交换了一下意见,顺便还互相问候了一下妻儿,用“我们应该做邻居”套了套磁,拉近了距离,也就放弃了对抗的态度。毕竟“贯彻元首意志,匹夫有责”嘛。
会议开到最后,15个人中最年长的、参加过一战的总理府国务秘书克里钦格终于在犹豫中提出了他对于“根本问题”——也就是道德问题的疑虑,立刻被舍恩加特反驳说“我没有必要听这些”,“我们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会因为尽职而被泼脏水”,还有人轻蔑地说:“我们居然还在讨论残酷不残酷的问题。我们是在进行自卫,如果我们不自卫,犹太人就会消灭我们。”克里钦格只能赶紧解释说他关心的只是自己人,担心最终解决方案会给执行者带来精神上的伤害而已。于是,艾希曼向众人详细介绍了“更高效、对参与者的精神伤害更小的办法”——毒气室。克里钦格也不再抱有异议,只表示“我还是希望犹太人凭空消失”,他的真实想法如何,不得而知。
至此,在高效的70分钟内,所有的疑问都被回答,所有的难题都被解决,接下来,随着帝国机器的开动,杀戮的大幕拉开,数百万犹太人即将迎来他们的命运。
一堂历史课。在恶魔眼中,生命只不过是一页页PPT中的kpi而已
片中的发言有的听起来非常熟悉,但要知道,之所以熟悉可不是因为熟知或反思历史,而是因为在那几十年后、直至当下,海德里希和艾希曼的逻辑仍然在有的地方盛行。当作恶的链条足够长,长到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看不到两端的时候,那么他们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无辜的。
只要不去在意会议主题是种族清洗,你可以看到一场常见的讨论组建新业务的跨部门会议,头头脑脑们所有的讨价还价、勾兑妥协都让人非常熟悉乃至感同身受,只要不去在意会议主题是种族清洗。。。这种会议纪要式拍法完美展现了什么叫平庸之恶
无论多么邪恶的计划都能被冠冕堂皇的讨论。这对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他高叫把死亡奏得美妙些,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他高叫你们把琴拉得更暗些,你们就像烟升向天空,你们就在云中有个坟墓躺着挺宽敞。
虽然内容惨无人道,形式上确是平凡常见的工作会议。
以一种系统性的体制机制管理运作的官僚行政系统的例行会议,来讨论种族灭绝和大屠杀,这才是不寒而栗的地方,即系统合法且合乎程序的推行反人类的灭绝政策。为了大局(the greater good)长远规划,高效、科学、精确的程序,加上宏大叙事的煽情、口号式的意识形态宣讲和复述宣传以重申思想身份的认同,一整套下来会议逻辑得到普遍认可,恶的界限更加模糊,被逻辑支配说服,而不去选择思考和质疑这一“逻辑”的荒诞和不妥,也就只有尚存一点人道主义的会潜台词发出无论何种形式都是在屠杀的疑问,但他的声音很快就被自己和大环境所沉默。单纯就会议与会者来看,权责不清、媚上贪权、派系斗争、官僚主义、利益媾和、贪腐、推诿、一些权力移交后的历史遗留问题,魏玛掌权的没落遗老和三德子当权新贵间的唇枪舌剑的话术博弈还是很精彩的。
可怕的人类。
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让人大为震惊。二战时德国就如何处置犹太人开了一个“万湖会议”。会议上各部门的头头为了自身利益相互博弈,会议召集者为了达到目的软硬兼施。与会者在一番讨价还价,让利得利之后,终于达成一致。大方向统一之后,大家还就如何执行讨论了许多细节,比如执行地的选择,火车运输能力,执行这件事的时间能否满足要求,成本是否超过承受能力,执行后果是否可控等等。看起来仿佛和现代公司开的任何项目的会议差不多,可这是决议对欧洲约1100万犹太人进行清除的会议。1100万人的生命,在他们口中如同1100万元的方案一般轻松。
“历史选择了我们这一代” 对这种绝对信念感天然有一种恐惧,无论当下看着是好是坏
说的都是人话干的全都兽事没有半点血腥没有一声惨呼——史上最恐怖会议:万湖会议
他们像是在讨论如何处理一千多万工厂残次品 而不是人
一不小心可能会被犹太人,又或者,一不小心就是坐在桌上讨论如何处置犹太人的人
一个符合二战后流行文化规训的纳粹想象,但深入纳粹风暴的核心来解读最终解决方案的诞生、实施人类灭绝的屠刀落下,似乎有更好的视角和路径。这部只做到了忠实、准确和严谨的会议纪要。
一张圆桌,几十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具体的细则,间或休会去休息室吃几碟点心,所有人效忠元首,一切讨论的前提是清晰的,要完善的仅是终极解决方案如何落地:先拿哪个国家开涮?如何安抚本国犹太人的日尔曼裔亲戚朋友,万一他们抗议怎么办?花488天把全欧洲的犹太人清除干净会浪费多少颗子弹?是不是送进毒气室会更省军力?把犹太人从各地运送到焚化炉运力承不承受得住?怎么处理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混血的犹太人,绝育手术是可行的吗?每天处理这么多尸体,德国士兵的精神状态受得住吗?犹太人中的一战老兵曾为国效力,是不是要再建一个收容犹太老兵的聚集地?所有人优雅、庄重、理性地讨论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满嘴公正、勇敢、忠诚,如果不注意讨论的内容,你根本不会发现他们在实施的是“种族大清洗”,不会知道他们正把欧洲变成一个大型屠宰场。
平实,甚至可以说平淡,几乎不加任何修饰。这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堂历史课。让我们能够通过一场会议的内部视角,去观察这个历史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体制中是如何做出的。这是一堂异常昂贵的课程,也是一场始终未被充分吸取的教训。可以肯定的是,类似的事情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也正在发生。
从影像来说,就just so so,给个三星的原因真的是有警世作用的还原,但不如真的就索性更真实一点的来个纪录片。
严谨又优雅地讨论着恐怖程序,1100万生命15人花两小时决定,跨部门区域合作的效率巅峰。杀小孩是帮助了反正都没了父母的他们,有混血血统的做绝育免伤家人感情,动态清零
对话太密,看得窒息。90分钟时间他们用对话屠杀百万犹太人,并且以此为升官发财的数据支撑。
疫情时代又一部精彩的低成本室内电影,就像《人民的名义》一样,看官僚们唇枪舌剑的会议也比很多大场面还过瘾。“远程无接触的屠杀可以减少执行者的负罪感”,德三真是把人性玩明白了。虽然这段历史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再看一遍仍然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