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不把《世界末日》与《阿玛柯德》联系起来,甚至于
两部电影的片名都有相似之处:Armageddon&Amarcord。
两者都是导演对各自童年生活的追忆,尤其侧重校园生活,
一个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法西斯盛行时期禁锢的少年,
一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面临各种危机的美国里根执政时期。
两部电影都以童年友谊为重心,涉及宗教氛围浓郁的家庭
生活,以及突出表现的当时的政治环境。在情节的设计上,
两者也有诸多相似之处:餐桌上家人谈天,学校集体合影,
“我”与同伙在厕所吸烟(毒品),与《阿玛柯德》如出一辙,
尤其《世界末日》里,我在校董会特朗普演讲时浮想联翩,
如《阿玛柯德》墨索里尼检阅时,幻想与梦中女孩结连理。
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很难说格雷没有从费里尼身上偷师。
当然《阿玛柯德》要远远丰富多,小镇生活如同一个切片,
映射出那个特殊年代意大利社会状况和家庭生活方方面面。
虽说《世界末日》无法企及《阿玛柯德》,但比较同时期
斯皮尔伯格追忆少年往事的《造梦之家》,还是明显看出
格雷过人的才华。《造梦之家》拍成了“ 无作者”的流水账,
有损于这位好莱坞无冕之王的声誉,若不是贴着斯皮标签
人们都要确信,这肯定是又一部批量生产的网飞大电影了。
电影《世界末日》讲述了一群青春年少的熊孩子为了实现自己梦想而奋斗的故事。在这个叛逆期里,他们在寻找自己的道路时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禁锢,以及如何正确应对身边的人和事。 电影展现的一个观点是:接近不良人物会对自己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虽然这种观点可能被一些人视为保守或者压制,但是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得到启示。例如,《孟子》中提到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教诲,意思是接近好人会变得更好,接近坏人则会变得更坏。同样,《孟母三迁》也告诉我们,在孩子无法判断是非的情况下,应该远离负面情绪和思想的侵蚀,引导孩子正确发展。 在电影中,熊孩子们因为自己的叛逆心理和错误选择,往往会与不良人物结交。比如,主角格雷因为一时的冲动,结交了一个渣队友,并误入歧途。这个场景给我们一个启示:在青春期的叛逆时期,孩子们常常会误入歧途,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帮助他们认清生命中的正反面,积极向上地发展。 同时,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熊孩子们并不都是不良少年。他们追求梦想、有热情、有想法,只是由于自己的年轻和经验不足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要注重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自信、坚定和自律的品格。 更进一步地说,电影中的情节也让我们反思当前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和扶持是否够到位。事实上,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注。因此,我们需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同时,家庭和学校也需要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安全保障,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爱和关怀。 总之,电影《世界末日》通过一个动人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珍视青春、坚持梦想、避免不良影响的重要性。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够成为自信、坚定和自律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富裕的白人家庭,为上什么学校而争论。家庭里有欢笑,也有泪水。外公讲述了犹太家族的血泪史,从难民追逐梦想来到这片新大陆终于扎下根来开枝散叶。男孩保罗在博物馆里看见一幅名作,从此有了投身艺术的梦想,他的梦想和外公的梦想一样灿烂而自由。保罗和黑人同学穿越纽约,黑人同学有一个航天梦,但地铁里的底层黑人提醒他的身份,这是痴人说梦。
保罗和同学在学校里捣乱,碰到一个差劲的老师,只有转学。他不想与黑人同学分离,但外公做通了他的工作。于是他来到贵族学校,头一天就被唯我独尊的冷酷成功学洗脑。别的同学说黑人小孩的坏话,但外公叫他做一个正直和勇敢的人,面对压迫要去反击。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富家子弟的无病呻吟,但其实这是善恶两个梦想在一个孩子心灵中的较量。对孩子来说,梦想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他有了什么样的梦想,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而这个梦想究竟是爱与奋斗的梦想?还是金钱和地位的梦想?是追随良知去爱别人?还是自私无情地博取名利?在男孩保罗身上,我们看见了在幼小单纯的心灵中,这两个梦想的较量。外公的坚毅和父亲的忍让,到底谁才是他的榜样?
保罗和黑人同学偷了学校的电脑,准备换了钱去佛罗里达实现各自的梦想,一个当画家,一个当航天员。当他俩被警察抓走的时候,明明的保罗是主犯,但警察放走了白人,让黑人顶罪。这就是美国残酷的种族现实。
父亲说,现实就是不公平的,你得学会活下去。
扭曲,甚至放弃自己的良知,然后成为所谓社会的精英,金融大鳄,CEO,政客,商界领袖等等,这些贵族学校里冷血的说教在经历了痛苦看清了真相的保罗看来已经显得苍白而可笑,甚至邪恶。
此片以一个小男孩保罗的经历昭示了美国梦幻灭的过程。他的祖父辈因为美国梦的吸引而从故乡来到这片新大陆艰苦创业,繁衍生息。但是世事变迁,到了小男孩的时代,这个美国梦已经彻底变味。变成了对弱小的压迫,对不公的容忍,对良知的摧残,变成了自私自利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梦想。种族歧视,贫富分化,冷漠残酷更加使得这个扭曲的美国梦渐渐幻灭成一股令人窒息的缥缈烟雾。
此片获第7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这不是又一部白人小孩的come of age电影。
这也不是功成名就的导演回望自己少年岁月的深情(或矫情)的memoir。
它是导演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审视成人的残酷世界,是自省,是救赎,是对这不公世界的呐喊。
看前半段时,会猜这是部典型的回忆录式电影,年少时的buddy,慈爱的外公,少不更事的我和焦虑的父母,自己的喜爱与家人期待的错位……追忆似水年华;
看到换学校时,猜是青春期方向,讲对新环境的失落与惶恐,对严父的反抗,叛逆少年想逃离想出走;
直到最后1/4,看到导演真正想表达的,然后悟到前面那么多铺垫都是为了这个主题。
作者想探讨,白人是否生活在一个privileged的世界?黑人是否遭遇体制性的不公,系统性的压迫? 共和党对self-made, self-reliance的信仰是否牢靠?美国是否真的是一个机会平等,靠自己努力都可以出人头地的社会?
听上去都是白左的议题,是国人觉得陈词滥调、过度炒作的话题。但作者回忆的,是40年前的美国,是在他年少时困惑他,让他到如今都难以释怀的问题。
所以回过头,理解了为什么一直出现里根,“美国是一个观念”;理解了为什么出现特朗普小姐,you earned your way there. 最后还以老特朗普的话结束,you are the elite.
理解了为什么要讲外公那边的犹太人背景,乌克兰,Ellis Island, 为什么外公对歧视黑人的言论那么气愤,为什么父亲那么讨厌里根,喜欢外公。为什么中间要插一段黑人在地铁上看不惯Johnny的段落。为什么有空军、NASA, Johnny爱听the Sugarhill Gang, 而Paul家听的是the Beatles……
当然,最点题,最敲打Paul内心的,还是父亲的那番话:
Some people get a raw deal,and I hate that. It's the worst thing in the world.
父亲讨厌这不公平的,势利眼的世界,讨厌依赖岳父母的力量让孩子进私立学校,但还是得为了孩子,向自己最厌恶的事低头,谁又能说成年人不难呢?
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总能给我们成人很多反思的机会:大人们以为的“好”的学校,孩子看来可能完全不是那样,大人们认为的“不好”的小孩,可能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大人们认为的触犯底线的事情(如抽大麻),可能小孩的出发点并没那么糟,大人们认为的“为你好”,可能小孩并不领情,而大人们认为无可厚非的事(如为了保护自己背叛朋友),在小孩那儿却是触犯原则、不可饶恕……
因为最后的事情,Paul终于领悟到,并非白人小孩不犯错,而是犯了错总有股力量保护他们,让他们有机会再回到suit and tie中,而黑人小孩连第二次犯错的机会都没有。他年少无知时的一段stray away,可能就是黑人玩伴的不归路。
当他领悟到这些时,他就“长大”了。
我们离童年太久了,可能都忘了,旧的世界的崩塌,新的系统在废墟中一点点建立,往往只是经过一件事,一番话。大人们常常惊讶于孩子怎么突然间这么世故了,气急败坏于他们童真的过早丧失,殊不知,正是他们在孩子面前说的一些话,做的一些事,让孩子们忽然看明白了。
孩子们不说话,他们只是在静静观察。
从此他们将把破碎一地的东西扫起,重新出发,对大人们台面上的那些美丽词藻嗤之以鼻。
他们把这叫“长大”,而导演把这称为他的Armageddon Time。
不是自我感动,唏嘘于忽然一夜的长大,而是多年以后,回首来路的一些人、一些事,内心越发感到内疚。
推己及人及社会,反侧自消,不可谓不真诚。
类似的片子,我想到台湾的一一,新加坡的《爸妈不在家》,阿富汗的《追风筝的人》。
所幸,在世界末日中,父母、外公都不是不公社会秩序的捍卫者,而是无奈的适应者,而这也让Paul没完全认同这套体系,没成为那种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值得这一切的elite。当在警局里,Paul坦白了是自己的主意,其实是呼应了前面外公教他的you’re gonna to be a mensch. (当然,如果他出于怯懦而什么都没说,效果会更好)
而这些经历也让导演一直没放弃思考这些不公,就像父亲说的,
you got to be thankful,when you're given a leg up.
这也是导演想跟我们说的,我们也许无法改变这些不公,但我们得心存清醒,意识到我们是很多不公的既得利益者。很多人没我们混的好,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是因为他在起点时就输了。当我们有能力speak up时,多为他们发声。别活成当初自己讨厌的那种人,得了便宜还卖乖。
1. Armageddon Time翻译成世界末日似乎有点偏了,善恶时刻,决战时刻,是不是更贴近电影主题一些? 2. 呼吁有黑人演员的电影能不能别把色调做那么暗,已经被迫从客厅投影转移到书房电视上,拉上窗帘都还是看的很吃力,这对演员太不友好了,我看了一刻钟才发现妈妈是安妮海瑟薇演的。 3. 虽然但是,演员的水准真的高,从小演员到老演员,都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劳模姐那几十秒的半张脸的speech将那个时代(其实现在也一样)的价值观用一张强势的女性脸谱完美呈现了出来。安东尼霍普金斯就更不用说了。这么看来,安妮海瑟薇又弱掉了。 4. 如果只看到导演想表达政治态度,那确实比较cliche。但能看到导演从中产视角对这个社会本质的纠结与无奈,就会产生深深的共鸣。我们看到孩子视角的善良与正义,但也看到为人父母的焦虑与崩溃,我们想像敬重的长辈那样与命运的不公抗争,但我们同时又庆幸不是弱肉强食世界里的弱者,而我们又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弱者的加害者。这不就是我们的生存现状么?
包含剧透。
这部电影让我看得既生气又揪心!我觉得这熊孩子真够坑人的。
对我来说,这个电影从头到尾讲了一个熊孩子坑人故事。坑爸妈,家里有饭非要点外卖,这地方他最喜欢吃饺子挺好笑的。坑朋友,第一次就算他不懂,他跟他朋友一起嗑药,他可以不懂药是什么。但第二次不懂我就不理解。家长为什么没有从小教会他不能偷东西呢?还敢去偷学校电脑?这主意馊到我都失语。他这次学会了敢做敢为,在警察面前说是自己干的,但在我看来结尾他还是很懦弱。他做了坏事,还眼睁睁看着规矩向白人一端倾斜导致自己的朋友真正的进入监牢,断送前程。这样的角色塑造不知道黑人会不会买账,反正我看着挺生气的,也没干啥坏事一直被坑。
我没看出来小男孩到结尾真正成长了没有,他只是在车里含含糊糊的答应了他爸而已。最后真应该用孩他爸的话说,孩子反应慢,整天活在想象里,啥也不会!
感觉安妮海瑟薇没啥戏份,没有很出彩的镜头,主要还是在讲小男孩跟他姥爷,姥爷教会小男孩一些东西吧。
被各种无语竞赛片炮轰的第二天看到了不错的James Grey 我真就是改不了喜欢英语片(美国片)的老毛病 带着滤镜怎么都讨厌不起来 但种族问题从来都不觉得被说烂 因为我们还生活在恐怖的仇视和歧视中 这一切从未因为所谓政治正确而过去 但喜欢这片的原因还在于 从一个白人的视角剖析了那种面对同伴被当权者“隔离”的无奈和爱莫能助 每个人都被权力链条深深捆绑着 每人能逃脱当权的每一次碾压 这个视角的自反性带给我们的除了对特权二字的无限思考之外 还带来同盟者之间互相理解的共情 但为什么演员名单里没有Johnny的名字(?)4.8/5
虽然也还是看进去了,但多少还是有点难以relate。小主角躲在厕所里哭着嘀咕I hate the family的时候,我心中不免疑惑:Seriously?就这?No offense虽然也知道敏感是艺术家可贵的品质,但格雷如果生在咱们这,职业生涯大概已经拍了十部这样的片子了,每一部都沉重到能泪洒戛纳大厅八百回的。
【C+】怪不得是格雷场刊最高,原来是格雷最差啊😅说是美国童年往事家庭片结果又是小黑传记,来戛纳搁这冲奥呢😅
#Cannes2022 第六场。刚刚看完苦大仇深的《柴可夫斯基的妻子》,这一部简直小清新啊,像是《贝尔法斯特》+《甘草披萨》的混合体,走自传式回忆的路子。这是一个非常美式的“望子成龙”的家庭,通过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之间友谊的发展到渐行渐远,努力地从孩子角度看待种族议题,同时父母与亲子的互动,则将移民问题、种族歧视、学校教育甚至人生实现等诸多议题编织在一起,展现出这个家庭努力融入美国社会、实现“美国梦”的努力与不易。讽刺川普的一段也是令人会心一笑,劳模姐也惊喜客串!小男主的表演非常出色,可惜Jeremy与Anne的角色有点扁平化,其各自的社会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延展。
还行。我主要不喜欢美国电影的那种“触及但又没完全深入问题”的姿态
A. 心中的金棕榈。本以为会是格雷的《甘草披萨》,结果不仅没有任何怀旧滤镜,甚至解构了“美好”本身:既是对美国模范家庭和所谓“开明”形象的颠覆,也是对建立在排他和幸存者偏差上的“美国梦”的证伪。格雷在政治锐度和成长痛感的合一里做到了举重若轻:他轻盈地撕开美好的幻象,又沉重地将它压在一个男孩的身上。从肥皂泡走进世界末日的路上有太多问号,而当结尾镜头如《浪荡儿》一样,在火车轰鸣声中抽离熟悉的房间时,那一半无奈一半执着的“远走”,或许就是名为成长的答案。
上周刚看完安托万五部曲再来看这种充满中产white guilt的拙劣模仿,实在是对格雷的不公平。另外对于一部少年成长题材,从小演员到父母都带着太强的表演痕迹,让人无法入戏
AMC I'm so tired of watching coming-of-age story of middle-class white boys. 你们白男导演除了自己的童年就没什么可表达的了吗??哦,毕竟生活太顺遂了,人生最大的挫折也就这么点破事了,还十之八九是自己造成的。
格雷的片子还是喜欢不起来,虽然这部私人化的比星际探索迷失之城更容易有感一些,全片儿童眼中的阶级、种族、移民、艺术等问题,平平淡淡,因人而异自我感动吧,最后他爸想挑起祖父引导家族的重任实在不太行啊,安东尼老爷子公园长椅那场戏最好
又一部写童年经历的作品,虽没获奖也是2022年口碑很高的影片。据说是导演的半自传体,可贵的是编导将孩子之间的事织入了时代、历史背景之中,产生了“以小博大”的思想内核,不容易。老演员霍普金斯演绎的爷爷形象,非常突出。唯一的小Bug是哥哥在家庭中的形象似乎不准确,为突出主角弟弟将他抹得过淡了;对比《亲密》中的哥哥一角色的描写,就可看出高低。
从领悟到人生残酷与不公的一瞬就等于长大了,反之亦然。剧本太牛了,小演员的表演水平可以拿奖。
86/100 关于一个人目睹他身处的政治环境越来越差,并必然眼睁睁看着环境慢慢影响他自己的悲剧性,润都无法润,这不只是美国的困境。关于一个人想要对抗他父亲的失败、想要成为斗士的失败,他看到了自己观念、意识的逐渐苏醒,但无法改变什么,离成为一位反抗者还很远,计算机与太空只是虚空的幻想:一种试图起飞而发现困局与徒劳的末日心理。关于美国梦的暗面、个人史与美国史之间的蒙太奇、美国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与重复。并且,电影更想说的远不是简单指出种族分裂等不公平的社会环境,而重点在于男孩具体的心理症候,其中情绪意味极其复杂。最好的21世纪导演自传电影之一。
太平庸了…小演员选的也没有灵气
堪称世界末日级别的灾难剧本,人物糊作一坨,故事莫名其妙,感情别扭的一本流水账,詹姆斯·格雷到底在拍什么啊?哦,原来是拍给他自己看的回忆录啊,那没事了,打扰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业内知名的「高智商」导演代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说他小时候智力不够的台词,想必在拍摄的时候,格雷应该有种打脸了全世界的快感吧。
还能看到几次霍普金斯
讲了很多事情,并且都讲得很好。反感美式政治片的人会不喜欢,但这部处理得非常好。可能是因为有半自传性质。
Cannes75/ 《童年的你》,满屏窒息感的故事此刻还发生在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里。但真的受够了这样温水煮青蛙的叙事,蛰伏了一个半小时的郁闷才换来最终失败的反击。想要穿越回一些少不经事的日子里,痛骂那些伪善的大家长。两个男孩隔着铁网一幕想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世界不过是个巨大的camp。
预告片稍带误导性 移民、种族、家庭、教育问题都有所涉及 但叙事上属于东讲一段西讲一段 尤其是开头吃晚餐的戏拍得很奇怪 感觉在硬凹出人物性格 高潮也出现的有点晚 总体就是想表达一些有深度的想法 但拍出来又不够复杂 和《四百击》比差太多了
与无谓的社会反思都无关,格雷拍下了一种敏感,以一个孩子出发,看到敏感如何从抽象变成形状,发展成听觉、颜色和话语,所以直到最后,我们才看到格雷的标志性蓝色从男孩的画笔中溢出到影片本身,笼罩天空,这是脆弱的逃逸线。
James Gray失手的一部,说是个人经历,但几乎每个角色都走向刻板印象,非常别人嚼过的馍。风蚀残烛的Anthony Hopkins,加上Clash的两首翻唱,勉强补上一星。James Gray小时候确实跟朋友偷过东西,但不是学校的电脑,而是《星际迷航》的飞船设计图,大概价值50美元,被商场保安逮住,后来他爸把事给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