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别把我的礼貌当软弱
今天回单位值班前看的,故事情节还算紧凑,为了加深印象还是简单说两句吧。
和《唾弃你的坟墓》一样,属于复仇反杀类型的电影,剧情一般,结尾还是看起来蛮爽的,说说人物感受吧。
黑水镇,听名字就感觉这里的人野蛮不讲道理,果然,四个肌肉屌丝,一个傻逼教练,一个不负责任的哥哥,还有一个不知道怎么说的女主。先说说这个女主吧,弱智无脑装逼婊,无奈词汇储备有限,暂时这么形容吧。一、明明就清楚前男友和那些小混混的屌性,还让他们来修屋顶,引发矛盾升级;二、明明没能力结局问题,还是去趟浑水指责教练,一副路见不平的“侠女”气概,男主上前劝走还怪男主懦弱;三、明明知道那些小混混想图谋不轨,还在男主没在的情况下开门(之前男主说只有我看过你的裸体,她竟然就立马脱衣服给别人看裸体,你他妈还是青春期吗?这么叛逆,活该被轮奸)
再来说说男主,我挺喜欢他的性格,不惹事,不怕事,度量大。知道肌肉屌丝是老婆前女友还允许来修屋顶,为了想帮助救济一下他们。尽可能的去融入这个小镇的各种风俗习惯,为了和大家友好的相处(去打猎、喝烈性啤酒)为了怕关键时候保护
2 ) 懦夫&觉醒女性VS英雄&婊子
2000年这版比较1971达斯丁·霍夫曼那版,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女主艾米的刻画。据说71年的版本上映后,由于把女主演绎得过于孩子气、爱撒娇、任性,神经质,在当时是遭受到很多女权主义抗议的,我看过71年的版本,女主艾米确实有性格缺陷,这不是演员的问题,是当时剧本创作时就没给出一个更清晰更有力量的角色定位,对女性是带有偏见的。
2000的这版,女主艾米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唤醒男主的自我意识,电影中出现过这么几个桥段:
1、艾米向丈夫抱怨身体被觊觎,男主的反应却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谁叫你不戴胸罩的。这种男权思想让艾米气愤,于是报复地对着工人们宽衣;
2、野餐会上,智障被教练殴打,艾米是唯一冲上前制止的人,男主却背地里叫她别趟浑水,不想招惹别人;
3、最后最大的区别是将智障带入家里,也是艾米的坚持,才使得男主不得不被迫着走上彻底与那群人刀刃相见的路上。
片中关于艾米对丈夫的劝解细节更是无处不在,用来突出艾米独立的女性意识:比如和男主下棋时,男主说你不用学下棋来取悦我,艾米的回答是我不是为了取悦你,是为了打败你;还有猫被吊死时,艾米找出父亲留下的枪来自卫,两人发生争执时,艾米气的大叫,他们进入了你的房子!吊死了你的猫!你还这样淡定地和我讨论什么TMD证据?!
我不说1971的那版怎样,就2000年的这一部,当看到评论里大家还都一边倒的还在陈词滥调夸奖男主冷静、有勇气、有智慧我有点而受不了。2000年的男主和1971年的男主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人好吗?2000年的稻草狗和1971年的稻草狗也完全是不同的两部电影好吗?
一个懦夫一个英雄;一个婊子一个捍卫自我自尊的女人。请看后认真定夺。
3 ) “刍狗”与“bitch”——2011版《稻草狗》有感
原谅标题起得这么糙。没办法,直抒胸臆
达斯廷霍夫曼的版本,几年前看过,印象不太深,只记得当时感慨演惯了老好人傻小子的小个头霍夫曼也可以有如此惊人的爆发力,当然毕竟也是年轻时候的作品,想想同样个头同样年代的阿尔帕西诺,可是在第二年才变身教父在好莱坞混个脸熟。老版的海报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破碎的镜片后面是一双惊恐而坚定的眼神,新版海报似乎也照搬了过来。
稻草狗,本片里提到了其源于古老中国的祭祀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的刍狗即为古代祭祀用的稻草狗,老子以中国版的古老唯物史观阐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自然法则。很多人认为本片之所 以取名为稻草狗,是为了象征男主角的懦弱和无能,其实我倒不这么看,反而我觉得这与前面老子那句话,以及其所倡导的处世态度更有关联。这种处世态度既不是毫无作为,消极应对,甚至是各安天 命,更不是胡作非为,相反应是遵循规律,坚持原则,顺势而为,也就是所谓的“以不变应万变”之道理,即“无为”的真谛。反观本片电影中众多人物,我们可以看到,这群乡下佬们粗俗、蛮横、不修边幅,知识水平不高,尽管这样,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里的民风淳朴,秩序并非混乱不堪,因为他们坚守着宗教的底限,信仰支撑着大多数人不胡作非为,当然也有治安警察的日常维护;同时我们看到男主角,典型的都市白领,小资青年,个人涵养和生活水平较高,但为人谨慎小心,尽量与人为善,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这是城市生活规则下的必然处世原则,当然这也有底线,就是个人重大权益的不容侵犯,比如妻子的贞操权、私人领域不容侵犯的隐私权等等,他更多地遵循着法律的底限。再看看我们的女主角,从乡下到城市打拼出名堂,混迹影视圈虽算不上大牌也还小有名气,这种“翻身农民工”的阶层往往有较强的不安全感和不自信感,尽管外表坚强,甚至是彪悍,但内心极其弱小,甚至无助,极力需要人关怀,需要人肯定,甚至需要人宠爱。电影中,我们几乎可以说所有麻烦都是女主角直接或间接引发的,虽然他一味地指责埋怨男主角懦弱,老乡们野蛮,把错全归为别人。本片与另一个全球著名禁片《我唾弃你的坟墓》有近似的地方,说实在,抛开那些坏人反映出的人性丑恶这一面不说,单说里面的女主角,都有个共性,我必须说出我的真实感受,就是一个单词——bitch!当然前面没有son of!
想想身边的众多女同事,认识的一些女性朋友,甚至回想当年大学期间的不少女同学,唉~~我必须的说,许子东在锵锵三人行里说的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年代所有男人的压力与痛苦均来自于女人,当然也可以换个正面说法就是奋斗动力和活下去的勇气也自然来自她们。女人也有伟大的,但无法排除依然很多女人很bitch,让很多刍狗都tmd失控了。
再次原谅我的用词,实在找不到一个更恰当的词汇。为此,我还特意研究了一下英文里关于bitch和slut的区别。因为这两词都是形容词,我们姑且认为骂出这词的人为男性同胞,所以形容词在使用时一定有一个语境,以及这种语境下的主观心态。那么,我认为一位仁兄说的很在理,大家可以试着去想想这个意境,呵呵
bitch是形容那种和谁都可以上,就是不和你上的女人(潜台词自然表示你很想上之,可偏偏丫就是不给你上)
slut则是形容和所有人皆可上的女人(so,严格说,英语词汇里的slut比bitch要脏)
综合来说,就是一句话:“bitch是辆拒载你的出租车,而slut则是你上了都嫌脏的公交车”
废话一大堆,就为了帮我们分析一下本片中的女主角究竟是个bitch还是slut。其实,很好判断,电影中的女主角肯定不是slut,毕竟她不是妓女,当地近乎禁欲主义的宗教信仰更加不会允许她具有这种潜质,当然她也不是个随便的女人,除了和老乡勾勾搭搭,纠缠不清,也没主动做过什么过于龌龊的事情。但是她也的确不够格算个守妇道的为人妻。片中女主角跑步招致当地人的窥视甚至所谓色迷迷的注视,回去想让老公给自己出口气,结果老公却怪罪她穿衣过于清爽,她便对老公生气,于是乎走上二楼,故意站在窗前让外面众多老乡欣赏自己脱去外衣,然后洗澡……呵呵~~大家说贱不贱。这还不算,她最后遭遇的轮奸我个人认为她自己也需要承担多半的责任,丈夫刚出去打猎,这边老相好过来,女主角明知其来者不善,仍然光着两个大脚丫子穿着一身澡后便装便开门迎客了,而后被强暴也是半推半就,丝毫没了她对男主角时的那种牛逼劲头儿,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女人软弱的天性,但是看看电影里她完全不反抗地接受强暴,完事后又把所有罪过归为男主角的懦弱,也难怪男主角回的那句我认为说到点上的话就是“你总是咄咄逼人”。是呀,我们发现,嘴上说得最nb的是女人,但是遇事最sb的也是女人,只有男主角面对底限被打破而爆发后,变得越来越沉着坚定,变得强大起来,我们才发现内心强大的重要性。所以,电影中为我们展示的就是外人看上去她就是个开放、随便、性感的骚妇,但实际内心却是个胆小、任性、更要立牌坊的女人,你说是不是bitch。
再回到刍狗这个词,其实老子那句说得是天地万物没有什么善恶之分,好坏之别,世间万物包括每个人对于自然而言都是刍狗,都是一样一样一样平等的卑微,so,做人做事不要太过于功利,不要因为他侮辱你就反过来侮辱他,不要因为他爱你就一定要爱他,不要因为他给你一拳你就非得回敬他一脚,但这也不代表他就可以强暴你老婆,不代表他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走进你的私人空间为所欲为,这里面没有什么所谓的懦弱、无能,而是一种原则和底限,可以是法律、可以是道德,更可以是宗教信仰。而我们看到本片中只有男主角是遵循着这个的,其他人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违背。
4 ) 姑娘, 你是条汉子!
片子看完来看评论, 不行得替Amy平个反, 真心没觉得她贱. 一好姑娘, 又bitch, 又slut的. 给委屈坏了!
开场酒吧里, charlie捋她头发调情, 她当场划线让他back off了. 操啊, 一村里土生土长大姑娘前啦啦队长进城露过脸混出人样了, 难道回乡省亲第一天就跟乡亲们翻脸不成? 礼貌的忍让, 不卑不亢维持体面, 二逼卢瑟放过她吧, 不是人家的菜啊? 人老公是作家. 人小两口在家下象棋小日子过得甜蜜蜜.
清早赤脚无bra慢跑, 小清新压根没邪念要勾引谁, 那偏僻地, 裸奔都成. 莫名被几个卢瑟YY+ mind fuck, 窝一肚子火, 回家不找老公闹情绪难道还打911?人那是指望自家人给顺顺气, 不成想文艺男青年非但不挺她, 还酸不垃圾的噎她. 小清新爆发了, 2楼窗口宽衣那段, 不折不扣就一极其彪悍的特大号中指: 草泥马, 想看老娘让你看个够! 看硬了一甩窗哐当给关外面.
几个被羞辱的卢瑟嘴上不依不饶的互相找脸 .最闷骚装逼的charlie刺激大发了, 一脸挂不住的精虫灌脑山雨欲来. 就此埋下最大的梗
后面party上又埋了个小梗, 小清新正义感爆发替受欺负的越狱哥出头, 不想文艺男回过头来又数落她不该惹麻烦.
2个梗把文艺男的窝囊刻画到人神共愤的程度, 直接导致小清新被轮后纠结不敢吐露真相. 试想一个女人被强暴后, 若再从自己男人嘴里听到个"贱"字, 那只能自寻短见了.
好在文艺男最后关头肾上腺素爆发冷血KO全场. 好莱坞再次神奇回归. 除了coach暴走杀了警长有点突兀, 捕兽夹逆袭出乎意料, 其余的猜子弹神马的都不影响睡眠
最后那皮卡什么牌子啊? 保险杠质量刚刚的, 快赶上文艺男的眼镜了
5 ) 乌合之众
“他们已经做过头了,让他们进来我们就死定了”,这才是文弱书生逆袭之旅的开端。而旧版David的声明“我不允许任何人在我家使用暴力”则是大boss的觉醒宣言。
豆瓣影评是完了,本片几乎所有热门长评都在进行“婊子羞辱(slut-bashing)”,而IMDB的所有热门影评都是在探讨影片本身。这一对比就很尴尬了。吐槽完毕,下方正文:
一、翻拍之过
从电影海报开始,原版干脆利落的一张David的脸上戴着破碎的眼镜,翻拍版海报上画蛇添足地在眼镜上加了Charlie的脸的倒影。Charlie只不过是一群配角中的一员,海报上被当成了大boss。可见电影原本就不打算走原版“David就是大boss”的路线,原版的最核心线索被推翻,“所有人都是刍狗”,变成“David是英雄,那些乡巴佬是刍狗。”
在2011版电影的台词中David甚至明明白白地解释了“刍狗”的概念,并且把矛头直指Charlie一伙,这显示编剧对观众的智商非常不信任(笑)。
(然而……我还是得承认他要是不解释得如此露骨,我还得查资料才知道straw dogs指什么。)
这样的改编在翻拍电影上是不明智的,尤其当你翻拍的是《稻草狗》。观众进影院时如果抱着对原版的期待而来,翻拍版显然会让他们感觉肤浅得不能忍受。如果是单纯为看血浆而来的观众,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软萌萌的男主角可能让他们缺乏代入感。
想要把一部被观众反复咀嚼多年的邪典电影,翻拍成人人喜闻乐见的R级片,这思路有点不对啊。不如自己写个新本子啊。
二、改良和进步
但我还得说编剧干得不错,从以下几个角度:
1.原版电影世界人人皆刍狗,没有一个角色可爱。(和Funny Games的思路非常相似。)而此版编剧竟然能在这样的基础上,把David的性格从冷漠傲慢改编成软萌,把Amy从脑残改成单纯,把Janice从纵欲改成善良。连带David和Amy之间的关系,也从一段大学教授与花瓶妻的垃圾婚姻,变成编剧和女演员这样一对虽然磕磕碰碰但颇有化学反应的有爱夫妇。
2.女性角色的性格更立体。原版是把女人完全当道具来用,甚至隐约能感受到仇女倾向。当然,在男性角色也统统是败类的前提下,也很难控诉它仇女,只能说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基本没下功夫。新版中Amy和Janice的性格更加立体,角色的行为动机能和情节的发展联系起来(尤其Amy的行为和David的一直紧密关联),这两个角色不再单薄得可怕。
3.人群之间的氛围波动更加微妙。原版电影几乎看不到那种潜伏的暴力,翻拍版无论从镜头的角度也好,演员的表演也好,暴力因素一直蛰伏在主角们身边,这种不知何时就要失去平衡的感觉在一部慢节奏惊悚电影中是很赞的。
4.比起英国乡村,我更喜欢美国南方这个背景。球赛的场景比原版那令人烦闷的教堂更体现狂热和躁动,和后半段的节奏爆发有所呼应。宗教和足球,仪式中的野蛮和失控更值得回味。
5.整体在叙事上不如原版干净(森林里关于斯大林格勒那段对白用力过度简直是在给观众喂屎),但公平地说,David大战farmboys的这一段,新版确实超越了原版。卡车撞墙、钉枪……以及节奏把控的改进,看起来比原版舒服多了。
不能忽略有40年的时间差在两版之间,但也没必要因为原版时间早就毫无原则地将它捧上天,就像关之琳、朱茵之流的女演员因为怀旧情结就被捧成女神,这很蠢,艺人就是艺人,哪个时代都一样。
三、不同的内核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期待什么,甚至不知道男主角会大开杀戒。写长评最初的动机,是我自己对电影的核心的理解,甚至可能不是编剧的本意——这部电影的精华,我认为不在斯文人隐藏的暴力、不在智慧与反智之间的斗争,而在于人性中的狂暴冲破理性的过程和结果。人群逐渐失去理性,完全动物化,是屡经探讨的主题。观影过程中我一直想到两本书:介于严肃文学和cult之间的小说《蝇王》,以及社会心理学必读书目,勒庞的《乌合之众》。
当David对教练说,“你应该去找你女儿,而不是在这里”,显然是应该点醒一个父亲的话。然而在这个时刻最爱的女儿早就被父亲遗忘,这群人只想杀人。
Charlie对Amy的感情是复杂的,爱恨交加,一边怀念有她的过去,一边憎恨她像抛弃刍狗一样抛弃了自己,跟一个哈佛毕业生结了婚。但是随着理性从他身上剥离,他的眼里也只有暴力,只有破坏和杀戮,甚至毫无意义地用枪去打David的捷豹,入侵者们对着燃烧的捷豹欢呼场景和原始部落绕着篝火狂欢何其相似。
警长是乡民中理性的代表,警长被一枪射杀就是理性死亡的瞬间。这一刻David敏感地体会到了(不愧是写历史剧的),冷静地提醒Amy“他们已经做过头了,让他们进来我们就死定了”,这才是文弱书生逆袭之旅的开端。而旧版David的声明“我不允许任何人在我家使用暴力”则是大boss的觉醒宣言。
人类的文明脆弱得不堪一击。
你亲切的邻居,看起来朴实的工人大哥,在人群中随时可能失去理性,把你的家围住要置你于死地,并且内心对自己的正义性深信不疑。
最后望着大火说“I got them all”的David,是理性人还是动物?
后记:
豆瓣和IMDB评分对我来说已经完全失去参考性了,尤其在偏cult类的电影方面。最近喜欢得不要不要的几部惊悚片豆瓣评分都在5-6分之间,IMDB还更低。《怪物(몬스터)》5.7,《超能力者(Haunters)》5.8,《Funny Games U.S.》也才6.6。
6 ) 文艺青年的反击
咳咳咳,还得坚持去健身,要不将来就会被老婆的前男友爆菊。
认真的说,片中小村庄和大城市里人的对比做得很到位。小地方的人往往觉得自己很叼,因为他们没看到过外面的世界,然而当他们面对现实的时候自然就会有心理落差,于是冲突就在所难免。片尾大决战部分动作设计绝对够劲爆,射钉枪,高尔夫球杆,平底煎锅都变成了大杀器,敌人一个一个被击毙,雄性生物保卫领地和交配对象的本能展露无遗。当然本片比起纯粹的惊悚暴力片口味还不算重,不过男主原本是一个文艺工作者,虽然看起来也有些肌肉,但很明显是连鸡都没杀过的主儿,在千钧一发之际克服恐惧变身冷血杀手,算得上精彩。和查理单挑时候一个兽夹扔出去,直接爆头斩首,看得我差点一口血喷到屏幕上。
周围的朋友都是些高学历文化人士,看完之后应该会和我有同感吧。推荐。
好故事。三年之后退伍的 Iceman 带着 Trombley 回老家搞装修,包工头的身材越来越好,一头卷毛下的 Baby Killer 基本没有台词,结尾的暴力程度对这俩来说太小儿科了。翻拍不想被一味对比苛责就应该大胆尝试,比如剧情如果改成男主被强似乎也挺合适。
就是一个婊子引发的血案。女主角被轮奸之前和查理也没见怎么反抗,感觉她身体很享受,道德不能接受。后面更是立贞洁牌坊。看了就恶心。果然穷山恶水出刁民。
嗯··不知道是因为文化差异,还是因为这片表达方式有问题,我完全没办法理解主人公的很多行为,无论如何都觉得男女主角神经兮兮、自找麻烦呢···
即使有最后捕熊器断颈的猛烈一击也改变不了本片翻拍失败的命问,血腥和暴力完全未达预期,爆发前的绝望和复仇时的酣畅都没表现好,辜负了老版所谓全球十大禁片的诱人头衔,剧情牵强附会,逻辑也有问题,还是更喜欢新版 I Spit on Your Grave
扎实的翻拍,对原版的改编比较严谨,几乎是照本宣科复制粘贴,虽弱化了原版的性与暴力,但节奏和演员都没有问题,农舍围攻一段完全看得出导演对原版重现做足了功课。女主角完胜苏珊.乔治,在该片中的气质甚至与艾丽.麦古奥相像。
做了一个噩梦起来看,发现跟梦里纠结的一样。
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离开CF的原因初中就开始盼着赶紧离开CF||小学看着楼下学校的人群殴被砍断筋在下水道口旁抽搐、初一还没认识的学生在校内被打断膝盖休学、高三看着校长儿子公然在操场打架领导无视、高三一伙人在校门口打架校长观赏完毕连个报警电话都没打走人。我只承认自己读过pm是因为从医学部退学回
MD前面看了一个小时就为了后面那十来分钟,无聊!
罗德拉里对人物和犯罪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甚至超越了原版,几位演员的表演也很让人信服。但如果原版的影迷还以为这是一部重口味极端暴力的电影,必定会大失所望,新版更像是一部解剖犯罪心理的惊悚片,大多数时间都是做为最后的爆发做情绪铺垫。期待老版那种重口味的影迷就别看了!★★★
我虽然不记得旧版啥样了 不过新版也挺无聊的~~~ 最后的打斗场面就是一团乱麻~~ 这样的翻拍毫无意义
和原版一样,4颗星。这部在情节推进上没原版好,但老片子毕竟是老片子,画面音乐什么还是不及这个的。不过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詹姆斯麦斯登真心不适合做男主,除了样子略像原版男主,身材不够壮之外,看不出哪有点懦夫样啊,太阳光了哇。
貌似不少资深影迷都还认可这部翻拍作品,不过好在看之前把山姆·佩金法的老版拿出来先看了,再看这部新版,除了将故事移植到美国,其他内容基本照搬原版,还削弱了色情和暴力元素,也没有任何创新的东西,说什么演员比老版好纯属扯淡。如果翻拍都是这种怂样,也只能说明电影真的是今不如昔了。
I just don't get all those vehement criticism, this film is FINE.
走的依旧是“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 Kitty啊!”路线
没看过原版,不过这个也算不错了~男女主角都演的不错~遇事我就没这么冷静,冲最前面的必死啊~女人很多时候就是祸水,一点不假。气氛比伊甸湖还是差那么点~
看得出北欧富二代的E大在努力扮美国南方佬,可惜失败了,还有很多美剧演员客串,3分钟出戏5分钟快进
这部电影的精华并不在于智慧和反智主义之间的冲突,也不在于文人的暴力潜能,而是让观者完整欣赏了一群人脱去理性,完全变成动物的过程——“你应该是去找你女儿,而不是在这里”,然而在这个时刻最爱的女儿早就被遗忘,这群人只想杀戮。
有时不是你想井水不犯河水就可以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对于无耻之人讲道理根本没用,你只能比他更无耻,更心狠手辣…前面压抑那么久,一直在期待后半段的爆发,结果男主最后逆袭欠火候,虐的不彻底,杀的不够劲,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差强人意,不爽!片子本身有点割裂,其他无大碍
少了老版暴力的锋芒毕露,仅仅成了一部犯罪惊悚片,前面无聊的有的没的,只为后面的蓄势待发,一般般的片子,后面还算可以~
一个不戴胸罩的女人引发的惨案。